西晋灭亡时,场景有多惨烈?
应该说,历代王朝亡国都是悲惨,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但对比而言最惨就是北宋靖康之耻和西晋亡国之恨。但北宋亡国,史家与后世都是遗憾,惋惜,同情。但对西晋亡国却是认为是咎由自取。是司马氏得国不正造成的。是活该倒霉。
灭西晋的是匈奴后裔刘渊父子。刘渊。字元海,正宗匈奴冒顿单于直系后裔。刘渊是作为匈奴部族贵族的质子住在洛阳的,司马炎曾对人言,刘元海龙凤之姿,前途不可限量。刘渊在大傻皇帝司马衷当皇帝时候官居为宁朔将军。驻军邺城、刘渊在邺城看见西晋同室操戈,皇帝犹如猪狗,个人野心极度膨胀,趁八王之乱无人顾及时机,刘渊在304年于左国城正式登基为帝,自称汉王,年号永熙,尊蜀汉刘禅为祖,刘禅大概也想不到自己当年哪天裤裆不紧,和哪位女子生下的刘渊祖父,而且自己的基因如此强大,有这样的一个好玄孙,竟然以这样的方式报了自己当年的亡国之恨。一个匈奴人的后裔居然复兴大汉,实在是历史的最大幽默。
刘渊公然称王,裂土封疆,西晋朝廷再无能也能得派兵征剿,司马腾派聂玄征伐刘渊,匈奴大军能征善战,一举击败聂玄,司马腾大惊,惊惧之下,不是领兵做战,而是带领两万多人出逃并州,刘渊派大将刘耀领兵占领太原,以及周围州郡。并州刺史大英雄刘琨带兵击溃刘渊的前将军刘景。占据晋阳。但宗室司马瑜败于刘渊,可见司马家已是饭桶成堆了。做战之时,刘耀把数万汉族平民斩杀,屠城灭县不绝。汉与匈奴的仇恨已经是无法调和了。308年,刘渊不再称汉王,称皇帝,国号永凤。其中一路大军已经战领河东,这时候八王之乱已经死了七个了,西晋也快折腾完了,大傻皇帝一死,司马炽即位,史称晋怀帝,刘渊大军连战连捷,兵围洛阳。公元310年,刘渊去世,在位6年。经过一番运作,刘渊第四个儿子刘聪称帝。
刘聪大将石勒围攻西晋京师洛阳,此时的洛阳已是岌岌可危了,司马越号召各地勤王,应者了了,司马越知道洛阳难保,称要与围困洛阳的大将石勒决战,领军出城。晋怀帝痛哭流涕,大呼,此时出兵,就是送死。司马越不听,只顾逃命,带领4万大军出逃洛阳。司马越出逃,洛阳守军顿时失控,不仅不维护治安,而且劫掠国库,甚至攻击皇宫,强奸公主,此时的晋怀帝恨偷透了司马越,传秘诏诛杀司马越,刘聪大将石勒得知以后,分兵两路,一路攻洛阳,一路追杀司马越,石勒在半路劫杀司马越大军成功,司马越惊惧而死。4万大军以及部分朝臣以及司马家48位宗室全部被屠杀。
另一路大军攻克西晋都城洛阳,刘聪率大军以及文武大臣进入皇宫,立即把司马家的皇陵给刨了,宫娥才女,公主贵妃被统统送入军营,结果可想而知,哀嚎之声夜夜不绝。刘聪野蛮成性,把洛阳一把火给烧个精光。晋怀帝,皇后,传国玉玺具备刘聪所得,只有琅琊王司马睿和部分宗室逃到江东,总算为西晋宗室留下一丝血脉。刘聪把传国玉玺送回自己的都成平阳。大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羊皇后送给功臣当礼物。刘聪短短一年就灭了西晋。刘聪个人性格已经完全失控,内心深处的匈奴本性完全爆发出来,匈奴的残暴,无耻。西晋宗室遭受的耻辱简直无法用语言描述。西晋亡国,首先是司马炎设立太子不当,晋惠帝司马衷智商底下,根本无法理政,宗室分封过滥,大傻皇帝好比三岁小孩手拿万金走于街市,难免没有野心家觊觎。最关键的是,司马炎民族政策过于宽松。又加上宗室暴乱,结果可想而知。
擒拿西晋皇帝司马炽以后,刘聪意得志满,傲气冲天。一日,单独宴请晋怀帝司马炽,看着当年高高在上的大晋天子,想当年,自己和当人质的父亲,是如何匍匐在这些司马家的脚下,在这些天潢贵胄的眼里,自己是夷蛮戎狄,在司马皇家的眼里,自己已经卑微到看不到的程度,而如今,自己是大汉天子,而昔日的大晋天子却是阶下囚,祈求自己的宽恕和饶命。心中大概别有一番滋味吧。而司马炽里又何尝不是惊涛拍岸,恨惧交加,当年在他眼里一个奴隶一样的人,匍匐在脚下的匈奴仔,现在却贵为天子,百官朝拜,而自己却为阶下囚徒,随时可以要了自己的性命。此时此地,此时此景,我实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双方的心态,双方这种奇异的转换也然历史变得更加诡异。刘聪对司马炽不错,封其为公爵。以显示自己的胸襟气度。
权力是最好的毒药,拥有匈奴血液的刘聪已经彻底将他的本性显现出来,劫掠汉族女子平阳与匈奴士兵婚配。西晋地方官员纷纷开始抵抗刘聪的汉军。由于西晋地方官员反击强度很大,汉军数次败北,刘聪恼怒异常,在皇宫设宴款待文武的时候,刘聪居然让晋怀帝司马炽穿服务人员的衣服给大家倒酒。一代天子落如此,让人不省唏嘘。晋朝不少投降的大臣暗中流涕,刘聪大怒,立即将流涕的晋朝大臣立即拖出殿外,活活打死。当晚更是一杯毒酒毒死司马炽,以泄心头之恨。如此一来司马炎嫡系一脉就此绝脉。西晋彻底亡国。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西晋王朝灭亡时,可谓是“要多惨就有多惨”。西晋的两位末代皇帝晋怀帝、晋愍帝均被匈奴人杀害,而晋惠帝的皇后羊献容则被匈奴人刘曜霸占,不过这也是司马家族内斗所得来的的报应。
公元310年,匈奴人刘聪派部下的中山王刘曜、将领王弥等人率领军队围攻洛阳城,杀害西晋官员、百姓三万多人,司马懿的后代几乎被诛杀殆尽,只有南方的司马睿等人幸免于难。洛阳是西晋王朝的首都,从265年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建晋”开始就定都于此。
西晋王朝的建立者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史称晋武帝。西晋一度结束三国分裂局面,成为继秦朝、两汉以后第四个统一中国的王朝,
不过,西晋王朝只传了三代、四位皇帝,就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中灭亡了。晋武帝死后,西晋王朝还没来得及收拾汉末、三国所留下的烂摊子,内部就爆发了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昏庸的晋惠帝司马衷被赵王司马伦、东海王司马越等人挟持,而司马家族的诸侯王们则相互攻杀,混乱持续了10多年之久。
(晋惠帝的皇后羊献容)
由于西晋王朝统治腐败、内斗频繁,所以很快就衰落下去。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在山西离石起兵反晋,掀起各民族反晋的浪潮。
随后,西南的氐族、河北的羯族、关中的羌族、漠北的鲜卑族各部纷纷起来作乱,变成了众多割据力量,此时距离西晋统一三国才仅仅过去了24年,史称“永嘉之乱”或者“五胡入侵”。
此后的380多年时间里,中原和南方一直处于大分裂、大战乱的局面,没有出现一个统一王朝,给社会生产和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西晋衰落后,匈奴人刘渊、刘聪,羯族人石勒,氐族人李雄等势力先后在河北、河南、关中、巴蜀歼灭晋军数十万,而西晋王朝完全丧失了对全国的控制。
经历过八王之乱的洗礼,虚弱的晋朝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对抗五胡入侵,只能静静地走向灭亡。
匈奴人刘聪在位时,先后攻下西晋王朝的洛阳、长安。公元310年,匈奴军队开进洛阳,纵兵抢掠,焚毁晋朝的皇宫。匈奴的中山王刘曜派兵屠杀晋朝官员和宗室、百姓一共三万余人,将洛阳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晋惠帝的羊献容皇后被迫嫁给匈奴人刘曜,而晋怀帝则被刘聪下令杀害。
316年,匈奴军队攻陷北地郡,然后进至长安的郊外。长安城内已断粮绝食,米价涨到了五两黄金一斗,即便这样还是耗尽了所有粮食。
堂堂的汉族天子、西晋末代皇帝晋愍帝司马邺居然反绑双手、抬着棺材,跪着向匈奴人投降。可是,匈奴人刘聪并没有放过晋愍帝,不久后依然处死了他,还将长安城的宫人全部据为己有。至此,西晋王朝完全灭亡,而中国北方则进入了混乱的十六国时代。
西晋王朝一共只传了4位皇帝,分别是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他们全部是三国时期魏国权臣司马懿的后代。
西晋灭亡,中原沦陷。一些士族子弟和北方兵马跟随琅琊王司马睿逃到长江以南,在建康(南京)一带建立了只有半壁江山的东晋王朝,史称“永嘉南渡”,而中原地区则完全沦为游牧民族攻杀的战场,史称五胡十六国。
公元304年,八王之乱进入最后决赛阶段。
八个王,死了五个。仅存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东海王司马越三人还在厮杀。
当时,司马颖势力最强,遥控朝廷。这引来了司马越的不服。于是司马越便调集大军去打司马颖。
两军一交手,司马越惨败。
随后,司马越逃亡。他的弟弟并州刺史司马腾联合安北将军王浚,引鲜卑骑兵入关,为兄长报仇。
听说此事后,司马颖的麾下,一个叫刘渊的匈奴贵族建议,自己回匈奴老家搬救兵,司马颍守城不出。待敌军于城下粮草吃尽,士气衰减后,来个南北夹击,一举击溃之。
司马颖觉得有理,便放走了刘渊。
但刘渊走后,司马颍没有听其建议,守城不出,而是举大军主动出击。结果,被鲜卑人打了个惨败,弃城逃亡,一蹶不振。
刘渊回到匈奴部落,先找到当时匈奴族辈分最高的左贤王召集众人,说明来意。
然而匈奴一众贵族早有想法,无意南下掺和八王之乱。他们还反劝刘渊,说中原皇帝对匈奴人一向不信任,帮了他们,事后晋朝也不会给匈奴人什么回报。
况且现如今,晋朝内乱,骨肉相残,这正是上天给匈奴一个恢复祖业的好时候。我们应该趁机起兵才对。
刘渊觉得众人言之有理。最后,他没有劝服旁人,反倒被旁人劝服,做了匈奴五部的新任大单于,宣布与晋朝决裂。
不久后,刘渊力排众议。他以匈奴祖先与汉朝约为兄弟,匈奴人也算半个汉人为由,建立了一个以“汉”为国号,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先帝的政权。
这便是历史上的“匈奴汉国”。
值得一提的是,匈奴人建立政权之前,四川的氐人就已经造反成功了,也建立了政权。
这个政权,早期的国号叫“成”,后来也改为了“汉”。(从这就可以看出,汉朝这个金字招牌在当时仍然具有相当影响力)
公元306年,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先后被杀。
他们的死,宣告了八王之乱的结束。东海王司马越,成为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
然而,司马越虽然是八王之乱的胜利者。但他却并不是时代的胜利者。
因为正当他与同族至亲把中原打成稀巴烂的时候时。匈奴已经完成了南侵准备工作,蠢蠢欲动,随时都可以出兵侵犯晋都洛阳。
其实,匈奴人的动向,晋朝并非不知情。
早先刘渊称汉王时,司马越就派弟弟司马腾出兵五万,意图将其消灭。但司马腾的步兵根本就打不过刘渊的匈奴骑兵。
后来司马腾卷土重来,又以七万人征讨,结果四战四败,还是打不过。
司马越见实在打不过,再加上他与司马颍和司马颙的战争进入胶着阶段。所以,他后来干脆就是一副鸵鸟心态——只要不去想,消灭匈奴这件棘手的事件就可以当它不存在。
然而。出来混,总是要还。
该来的祸,总归是要来的。
公元307年初,晋惠帝暴毙。司马越随即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皇帝,是为晋怀帝。
惠帝之死,不知道凶手是谁。但司马越的嫌疑最大,大家普遍怀疑是他干的。于是,在朝内瞬间就爆发了一场倒司马越的运动。
司马越见自己不得人心,便大封心腹,企图依靠自己遍布在朝内外的自己人,压制对自己不满的朝臣。
然而,他的心腹实在都太废柴了。比如前面多次提到的司马腾,官居车骑将军,镇守邺城,麾下精兵好几万,是西晋在河北的最高军政长官。
结果,区区一千多造反的羯族人,楞是把他干掉了,攻破了固若金汤的邺城。
羯人进入邺城后,烧杀劫掠,一把火烧掉了西晋皇帝的行宫和曹操建的铜雀台。
这把大火后来四处蔓延,连烧十几天,将整个邺城,烧成一片废墟。导致近万名老百姓被活活烧死。
司马越听说弟弟被杀了,邺城被烧了,非常生气,便派兵追杀羯人。
这股羯人无处可去,只好在一个叫石勒(著名的奴隶皇帝)的带领下,投奔了刘渊。
石勒投奔刘渊后,英雄相惜,刘渊当即封他为辅汉将军,平晋王(第一次见面,就直接封王了)。不给他添一兵一卒,让他自己凭本事招兵买马。
后来,石勒单人单骑,征服了一支两千人的乌桓部落。堪称神人。
又后来,石勒队伍的规模越滚越大,短短几年就发展到了几万人。
前面说了。一个匈奴人就让司马越头疼。
现在羯族人也造反了,又冒出了个石勒。
司马越那种内斗内行,外战外行的人,他哪里能应付的了?
所以从公元309年开始。西晋在北方的形势便开始急转直下。
刘渊见形势大好,干脆称了皇帝,宣布与晋怀帝平起平坐。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刘渊居然称帝,这还得了。于是,群臣纷纷骂司马越无能。
而司马越不敢征讨刘渊,只得在朝内大肆捕杀不服自己的人,以此巩固权力。
刘渊见此情此景,脑中突然冒出了大胆的一个念头——司马越是不是虚张声势?其实晋朝已经只是空壳了?
想到便落实。不久后,刘渊派从西晋叛变过去的一个将领为先锋,对晋都洛阳做试探性的进攻。结果,不出刘渊意外,西晋果然只是个空壳子。
匈奴兵在黄河北岸如入无人之境,大摇大摆几个月。晋军却完全不见踪影,仿佛本就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似的。
最后匈奴兵在黄河沿岸捉了三万百姓。在把这三万百姓全部残忍的赶入黄河淹死后,趾高气扬的回到了大本营。
欺人太甚!这一次,洛阳朝内的大臣是真的坐不住了,决定联手搞掉司马越。
司马越知道,自己再也压不住盖子了。便只好派两万人出征,与匈奴军接触。
结果,两万人出征,死了一万九。匈奴兵直接反杀到洛阳城下。把洛阳城团团包围了。
幸亏,当时洛阳城内有一千多凉州兵(护送官员到京城)。这些凉州兵,异常彪悍,趁夜偷袭匈奴军大营,砍死了匈奴军的前军主将,打乱了匈奴军的攻城计划。才保住了洛阳城。
如若不然,洛阳城的失陷,可能比历史上的时间还要早上好几年。
刘渊听说围攻洛阳不顺,便急忙命令其它将领退兵。但他的儿子刘聪不退兵,指挥手下又围攻了洛阳好长一段时间。但无果,最后是损兵折将而去。
事后,刘渊听到消息,心中忧虑,不久就生了重病,死了。
死之前,他让太子刘和即位。但前面提到的刘聪不服。他在刘渊死后,发兵篡位,杀了大哥刘和。自己做了皇帝。
继位后,刘聪调集四万人,并命令石勒出两万人助战,再攻洛阳。
司马越听说后,吓得不敢出城。
匈奴人和羯人见晋军不出战,索性就纵兵抢劫,在晋朝腹地进行大胆穿插分割。先越过洛阳,直捣荆州的襄阳,一路烧杀。然后再顺汉江往东,又杀回南阳。之后,再从南阳又一口气,杀到许昌,围追堵截所有通往洛阳的援军一级军需物资。
最终,洛阳周围十室九空。洛阳城成了西晋在北方的一座孤岛。
听说匈奴兵在洛阳周边运动,司马越起先没在意。等到司马越发现刘聪的意图时,为时已晚了。
他为了解除危局,派出多路信使向四周州郡发求救信,希望各地的军队过来帮忙,但这些信使,全部都被匈奴的巡逻队逮了起来。
此时的洛阳城,仍然没有被直接包围。
但只不过,洛阳附近几百里,都被匈奴人变成了“真空状态”。
司马越左等右等,怎么都等不来援军。眼瞅着城中就要断粮。没办法,他只好以出城与匈奴人决战为由,亲率十万军队跑路。
按照他的计划,自己最终落脚江南。自己手上有十万大军,还怕镇不住江南士族?
然而,司马越也是天生的灾星。他带队走到一半,居然病死了。
十万晋军没了主心骨,瞬间原地爆炸。
石勒见机,指挥两万骑兵立即冲杀上去,把这十多万晋军团团包围。
晋军先是被一阵乱箭狂射,接着又被羯人骑兵纵马反复冲杀。
最后,十万人,无一漏网,全军覆没。
那些司马越任命的高官被俘虏后,全部被石勒下令砸死。
惨败的消息传回洛阳后,城内的两万多晋军也是原地爆炸,纷纷逃亡。
城内的皇族、大士族听说军队跑了,也纷纷收拾金银财宝,随军逃亡。
出城后,这十几万人(也包括百姓)因为目标太大,立即被匈奴人发现。
匈奴骑兵围上去,复制了石勒军团灭司马越大军的战术。先围困,再用寒光闪闪的大刀砍向了这支由王公贵族组成的运输队。
最终,这些人中的大部分被匈奴人团灭。只有极少数人跑得快,辗转逃到了江南。
先有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现在又有十几万人被团灭。此时的洛阳城,已经没几个人了。
刘聪见机,便指挥匈奴军三路合围,轻松的将洛阳攻破。
匈奴兵进城前,晋怀帝原本想逃亡。但他身边没有卫兵,出宫后,遇到一伙饥民。他吓的半死,只好又逃回皇宫,紧闭大门,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不久后,匈奴兵入城。晋怀帝不出意外的做了俘虏。他本人,连带着皇宫内的金银财宝和宫女,以及晋惠帝的皇后羊氏,一并被打包送到了刘聪的面前。
至于城内的老百姓和少部分晋朝贵族,匈奴人一把大火,全部都被烧死了。
可怜几朝古都洛阳,就这么烧成了废墟。
晋怀帝见到刘聪后,又苟活了一段时间。最后被刘聪赐毒酒一杯,毒死了。
晋惠帝的皇后羊氏因为被刘聪麾下大将刘曜看中,纳为夫人。躲过了一劫。后来刘曜建国称帝,羊皇后再次被立为皇后。
值得一提的是,羊皇后被俘虏前,为晋惠帝生过一个女儿。封号是清河公主。洛阳城被匈奴军攻陷后,她被人劫持,转卖给吴兴县的钱温作奴婢,受尽虐待。所幸,后来被人解救,与晋元帝相认,恢复公主身份。才落了个善终。
再说回晋朝这边。
洛阳失陷后,晋朝的势力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在长安称帝的正统皇帝司马邺,后人称之为晋愍帝。另一派是早早就逃到江南,由南渡士族和江南本土士族共同拥戴的琅琊王司马睿。(后来的晋元帝)
当时,晋愍帝虽然是正统,但他所在的关中平原残破,发展空间狭小。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长安城早先就被鲜卑人攻破过一次,十室九空,一片狼藉)
刘聪鉴于现状,便自率主力攻打关中。委任石勒在东线打击司马睿。
石勒出兵攻打淮南,几次都被打退。他见战况毫无进展,索性就不打了,撤军河北,抢地盘去了。司马睿见石勒走了,也不追,就窝在江南坐视刘聪与晋愍帝的战争。
可是,晋愍帝那边孤立无援,哪打得过刘聪的虎狼之师。
经过两年拉锯战后,愍帝被刘聪打成了光杆司令。他之所以还活着,全靠凉州刺史张轨的输血。(据说张轨是张仪的后裔)
但后来张轨病死了。他的儿子张寔发现愍帝朝的大臣,都到这份上居然还在内斗(先是拥护愍帝的大臣杀了梁州刺史,之后梁州刺史的儿子又杀了一众大臣,两边打得一地鸡毛)。他感叹实在扶不起,干脆就不管了。
凉州方面不管了后,关中直接陷落。
晋愍帝无力再抵抗,只好大哭一场,把自己捆起来,坐着羊车投降。带队的匈奴军主将刘曜把一帮祸国殃民的西晋大臣全部杀死。
至此,西晋正式灭亡,历时五十二年。
晋愍帝被带到刘聪面前后,先是被刘聪封为车骑将军。但这只是个虚衔,愍帝的真正工作是在刘聪“方便”的时候,在一旁拿着扇子为刘聪扇臭气。
后来某一天,刘聪见留着愍帝是个祸害,便将愍帝处死了。愍帝死的时候只有十八岁。
晋愍帝死后,窝在南方的司马睿高兴地跳了起来,连忙换上丧服,传令四方,扬言要北伐中原。可其实,他的目的是登基。
他的部将心知肚明,纷纷上书,恳请司马睿登基。司马睿装模作样,再三谦让,最后接受了部将的要求,先即晋王位,后称帝。东晋王朝由此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匈奴军攻破关中时,北方仍然还有两股拥护西晋的势力。
一是西晋幽州大都督王浚,二是西晋并州刺史刘琨。这两个人,与刘聪、刘曜、石勒在北方打了好几年。
尤其是刘琨,很了不起(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小时候的时候就与和同班同学祖逖立下了报效国家志向,每天鸡叫的时候就起床练武学习。(成语闻鸡起舞的由来)
刘渊起兵时,他毛遂自荐,只带五百人就深入到匈奴人的腹地,打出一片地盘。并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与匈奴人、羯人、鲜卑人纠缠了十几年。后又多次砸锅卖铁,尽己之能力,救援洛阳和长安。(他的同学祖逖当时也在南方组织民军北伐,一时之间,南北呼应)
如果不是王浚这厮无能,对管辖区内的老百姓加倍征收苛捐杂税,搞得民不聊生,最终被石勒趁虚而入干掉。石勒又以幽州为根据地,配合刘聪将刘琨三面合围。刘琨必然不会战败。
公元317年,刘琨无法再坚持,只好率领残兵败将投奔幽州的段匹磾。(鲜卑段氏部落的大酋长)
在幽州期间,刘琨仍然力图收复晋土。但他的志向引起了段匹磾部下的不满。他们认为刘琨威望过高,不杀他,难免某一天会夺了段匹磾的位置。于是,他们就勾结石勒,把刘琨囚禁了起来。
刘琨被捕后,满腔悲愤,写下一首《寄赠别驾卢谌》。
这首五言古诗的最后两句“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其实就是当时所有北方中原人的缩影。
我堂堂天朝上国,竟会落到任人宰割,不能反抗的软弱地步。不甘心,不甘心啊!
公元318年,刘琨被处死。
他死后,由晋朝控制的北方反抗势力,至此全部被荡平。
其实,西晋灭亡的原因并不是什么“胡骑纠合四散,来去无踪,举州郡而不能御也”。
而是整个晋朝统治者,为了一小撮利益,自相残杀,自毁前程,给人胡骑机会。
西晋这个王朝,生于不义,死的活该。彻头彻尾,无可就药。
首先是司马皇室,晋武帝司马炎一脉,基本就彻底绝嗣了;其次是士族,没跑掉的多成了胡人刀下鬼;再三是百姓,胡汉之间死命相杀。
但,这事也不能全怨在胡人身上,因为司马家自己杀自己,也不比胡人仁慈。所以,西晋灭亡的场景,得从八王之乱的死命相杀讲起。
01.司马皇室自相杀
司马炎众建司马王的主要目的,就是压制士族。这伙人的实力太强。自己活着都镇不住,就别说自己死掉以后了。所以,西晋是马下取天下,却必须马上治天下。
但是,司马家的子嗣不仅不能拱卫皇室,而且从权力游戏一直干到战争搏杀。
先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外戚势力,司马炎的皇后杨芷、司马炎的岳父宰相杨骏一系。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在公元291年发动宫廷政变,把杨氏三族屠戮殆尽。宰相杨骏、其弟尚书令杨珧、其弟太子太傅杨济一起都被族诛了。皇后杨芷被押到金墉城冻饿而死。
8年后,也就是公元299年就是持续了7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这时候死的人就主要是司马家的王爷们。
丑皇后在干掉太后杨氏一党后,再又出手,一气送走了两个司马王,分别是楚王司马玮和汝南王司马亮,其中还有一个遭殃的大臣尚书令卫瓘。其中楚王司马玮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五子,而汝南王司马亮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晋宣帝司马懿的第四子。
宫廷政变随即演变为更大的流血屠杀。这一次的导火索是贾南风杀掉太子司马遹,也就是傻皇帝司马衷的长子。司马炎当初立司马衷为继承人,也是看上了第三代司马遹足够聪明。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司马炎的这个好孙子直接被贾南风干掉了。然后,司马懿第九子赵王司马伦、司马炎的侄子齐王司马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直接干死了人丑心黑的贾南风,同时把皇后一党杀了个干干净净。
权力游戏终于演变为举国战争,晋武帝司马炎的堂兄弟河间王司马颙、司马炎第十六子成都王司马颖,与齐王司马冏,组成了三王联盟,进攻主政洛阳的司马伦。三王起兵打了两个多月,死了十几万人。最后司马伦兵败被杀,权归三王。
但是,三王也不消停,因为大家谁也不服谁、谁都想当老大。于是,司马懿四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东海王司马越,司马炎的第六子、长沙王司马乂,也搅和了进来。于是,五王混战,正式开杀。同时,朝中和地方的士族们也纷纷站队,西晋爆发了举国大战争。杀到最后,乱世八王只剩下了一个东海王司马越,而晋惠帝也在乱战后一命呜呼。
02.五胡乱华杀遍一切
刘渊山西起兵,挑起了大汉的旗帜。但四子刘聪继位后便改汉为赵,登基为帝。刘聪向洛阳进攻,而主政的司马越直接带着主力部队逃跑了。于是,还没等匈奴人怎么样,洛阳立即陷入无政府状态,甚至攻击皇宫、淫虐宗室。但是,洛阳内乱没持续多久,刘聪的匈奴战士就杀入洛阳,匈奴兵大肆屠戮官员、抢掠百姓,光司马宗室就抓了3万多人,晋怀帝和羊皇后也一起做了俘虏。刘聪俘虏晋怀帝之后,晋武帝司马炎之孙司马邺在长安为帝。但没过几年,匈奴兵又杀到了长安,晋愍帝司马邺也被杀掉。
而出逃的司马越也没什么好结果,晋怀帝司马炽下令西晋诸侯讨伐司马越,同时胡人石勒也带着兵向他杀了过来。这种架势直接把司马越给吓死了。而司马越的十万大军遭遇石勒铁骑的反复践踏和弓箭射杀,几乎全被屠戮殆尽。
至于西晋的那些士大夫们呢?领兵征战但打不过,于是被杀掉一波;守在洛阳、长安但城破之后,于是又被杀掉一波;跟谁东海王司马越而兵败的,于是再被杀掉一波;跟着晋怀帝和晋愍帝一切投降的,又被当成前朝余虐再被杀掉一波。但士族是杀不尽的,因为这伙人的力量足够强。即便胡人当政,也得仰仗士族统治地方。但能够左右西晋朝堂的那些豪族大臣们,肯定都没啥好结果。
虽然是司马王搞乱了西晋天下,但这些豪门士大夫们就没有一点儿责任吗?
司徒王衍被石勒所俘,不仅不能为国尽忠,反而劝说石勒称帝,一点士大夫的气节都没有。甚至连胡人石勒都看不下去了。
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
我石勒虽为胡人,却从未见过如此无耻之人,于是半夜下令推倒墙壁把王衍压死。临死之际,王衍倒还说出一番实话:
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所以,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是晋武帝司马炎,乱世操刀的是贾南风与司马皇室,但豪族士大夫们也没起一点儿好作用。这伙人被杀也没什么可惜,胡人对他们不会心慈手软,被杀被赶也算罪有应得。
03.西晋是不是罪有应得
至于西晋灭亡中百姓被杀,那就数不胜数了。
公元300年前后,西晋北方人口大约在2450万人。待到前秦灭燕统一北方的时候,北方人口大约在1300万人。而这期间的人口损失肯定很大。但先后六次南迁高潮,也是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因为西晋和东晋的政权力量很弱,所以人口损失没法给一个确切数字。
但是,基本能够确定的是:始作俑者晋武帝司马炎一脉基本被干掉了。司马师与两个妻子没有剩下儿子,所以司马师一脉早就没了。而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同母弟司马干,其子嗣在刘聪灭晋的过程中被屠戮殆尽。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一脉,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晋怀帝司马炽,司马炎第二十三子之子晋愍帝司马邺,先后都被前赵皇帝刘聪杀掉。而东晋称帝的司马睿,是司马懿第三子司马伷一脉,在南方勉强支持。至于司马炎的其他子嗣,要么在八王之乱中被自己人杀掉,要么在五胡乱华中被胡人杀掉,几乎找不到剩下的子嗣。
北方的士族们,大多流落到了南方,而且多是举家迁移。留在北方的一些士族,成了胡人政权的重要依靠。后期的南北竞争,表面上看是胡汉之争,但也是南北两大士族集团的竞争。因为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央帝国的底层社会形态就是豪族与部曲的模式。胡人死命的暴力输出也改变不了这个社会心态。
那么,西晋是不是罪有应得呢?
司马炎愚蠢,但笨人也不见的就一定要死。关键是自东汉以来的两个问题始终解决不了。一个是内部的士族问题,已经改变了社会形态,王朝政权根本就凝聚不了力量;另一个是外部的胡人问题,胡人已经进来了,但怎么解决这伙人,也就是实现胡汉融合的问题,始终没有方案。所以,内外两个问题的交相叠加、事势激荡,是西晋惨烈灭亡的主要原因。
同样是被游牧民族入侵而灭亡,西晋亡国甚至比北宋亡国更惨,末代晋愍帝司马邺成为了异族随意侮辱的奴隶,继而被毒杀,晋怀帝的皇后羊献容被当做礼物送往敌营,虽说“惨烈”,但西晋属于典型的自作作受。
公元265年,经过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的共同“努力”,司马家族的第三代接班人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国号为“晋”的朝代,史称西晋,这个窃取政权、得位不正的王朝,开始了它“昙花一现”的时代。
司马炎登基称帝后,将都城定在洛阳,又在公元280年,将江东孙吴政权的残余势力消灭干净,至此,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天下混乱的局面,进入大一统时代,但谁也没料到,这个大一统,是如此的短暂,仅仅数十年,中原大地,又一次陷入了黑暗。
在短暂的“太康盛世”后不久,整个西晋王朝就呈现出“举国上下尽奢靡”的不正之风,从皇帝到大臣,尽皆如此,不谈国事,不言民生,只贪图如何享受,著名的“石崇斗富”就发生在这个时代,同时分封制导致的诸王权重,最终为争权夺利爆发了“八王之乱”。
同时,自东汉末年就形成的异族不断内迁,成为了西晋的一个巨大的隐患,“八王之乱”后,这些被西晋权贵不断压迫的异族,趁势作乱,在加上司马家族诸王的争权夺利,终于招致“五胡乱华”的悲惨结局,也直接导致西晋王朝的灭亡。
作为历史上一个能够大一统的朝代,西晋却在盛世之象初显后,就迅速走向灭亡,八王之乱的“自废武功”,导致了五胡乱华的生灵涂炭,西晋王朝仅历经四朝,便走向灭亡,除了晋武帝司马炎寿终正寝以外,其余三个皇帝均死于非命,末代晋愍帝司马邺,不仅成为异族的奴隶,受尽侮辱,还在最终被下毒而死,而晋怀帝的羊皇后,也被作为礼物送给异族,结局不可谓不悲惨。
西晋王朝的短命以及快速的灭亡,背后原因纷杂,包括分封导致的尾大不掉、异族的而不断内迁以及士族的争权夺利和皇室的无能等,都是其灭亡的原因之一,但西晋政权,从根子上就是一个脆弱的政权,没有社会共识,得位的不正,以至于司马氏为巩固权力,组建了一个复杂的权力集团,最终这个权利集团在不断的政治冲突中,使西晋最终走向灭亡,实乃作茧自缚。
晋武帝司马炎,可以说是沾了其爷爷司马懿以及伯父司马师和父亲司马昭的光,在这父子三人的同心协力之下,将曹魏势力剪除的一干二净,同时又灭掉蜀汉,这就给司马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他才能够在公元265年,逼迫曹奂禅位,自己得以上位。
晋武帝司马炎在继位之初,尚且有一定的明君之象,军事上,任用大将羊祜,采用正确的战略,摧枯拉朽的将东吴灭掉,统一全国,并以洛阳为中心,面向全国推行了一系列策略,逐步的使百姓摆脱了东汉末年以来的战乱之苦,使整个西晋,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太康之治,自此开始,泰始2年(公元267年),司马炎颁布鼓励农业生产的诏令,同时又在泰康元年颁布和推行占田法和课田法,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繁荣一时。
“是时,天下无事,税赋平均,人咸要其业而乐其事。”
当时的西晋,有“天下无穷人”之说,足以证明在开国之初,司马炎的举措,是一派明君之象。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人口也逐渐增长,根据《晋书.地理志》的记载,太康元年时,全国登记在册的人口户数为245万余户,仅仅三年后,也就是太康三年,就增加至377万余户,西晋俨然是盛世将临的状态。
但这种盛世,却并没有如人们想象一样继续下去,而是在刚出现时就已经结束,仅仅在三十七年后,西晋便走向灭亡,“昙花一现”的盛世,也随着西晋的灭亡而消散。
在取得一部分成绩后,晋武帝司马炎没有继续励图精治,反而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心,从一个有谋略、有方针的开国皇帝,最终堕落为一个只知享乐、毫无斗志的帝王,他的堕落,为西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和隐患。
泰康元年某日,太医院的医官程据,献给司马炎一件皮裘,这件皮裘色彩斑斓,是用了上百只的野雉才做了出来,没想到司马炎将这个皮裘带到了朝堂上,当着文武群臣的面,将其亲手烧掉,在他看来,这种奇装异服,违反了他不追浪费的规定,并因此下诏,谁在违反,重罪罚之。
就是这样一个极力反对奢侈、厉行节俭的司马炎,却在后期成为了最大的奢侈之人。不仅骄奢淫逸,并且极度贪图女色,单单他的后宫,各类妃子,达到了五千多人。
即便这样,他仍不满足,为了充实后宫,司马炎曾下过一个荒唐的决定,要求公卿以下的人家,必须选家中女子送到宫内,隐匿不报的,按照大不敬论处。
更为荒唐的是,在他挑选妃子时,还要求在挑选没有结束前,禁止天下适龄男女嫁娶。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有这样腐化的帝王带头,那下面的大臣也是见风使舵,很快,原本节俭为荣的西晋,变得以奢靡为尚,攀比成风。
这其中,尤以士族世家的权贵最为突出,由于司马炎的部分方针,使这些士族世家的权力越发之大,随着权利的增长,腐化也就在所难免。
太康元年,司马炎颁布了一道诏令,主要内容是对官员占田进行具体要求,在这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从一品到九品的官员,可占土地的数目,如一品大员,可占田五十顷等。
不仅如此,官员的亲属、子孙均可以依仗这个官员来占相应数量的田地,并且这种制度,还带世袭特性,最低三世,最高九族,均可以享受该政策。
与此同时,除了朝廷官员外,类似于先贤的后人,以及士人等人群,也有相应的占田政策,说的简单点,就是国家对这些人,按身份来分配土地,以保障这些人的生存。
司马炎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因为司马氏本身就出身与士族之中,因此,在政策上,也就倾斜于保护士族,以巩固司马氏的统治。
但这样一来,世家士族在享受特权的同时,生活也逐渐的腐化,极度的奢靡,晋武帝时期有个宰相名叫何曾,奢靡到什么地步呢?据史料记载,他每日仅仅是用来吃饭的费用,就达万钱,即便如此,还经常哀叹饭菜让他连下筷子的动力都没有。
“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著名的炫富、斗富事件就发生在西晋时期,大臣石崇和外戚王恺两人相互攀比斗富,史料上的只言片语,就足以让我们惊讶万分。
尤其这个石崇,不仅十分奢靡,并且残暴成性,每次请别人吃饭,都要家中的美人来作陪客人,并向客人劝酒,如果客人不喝,石崇就会将美人杀掉,真可谓是暴虐之至。
类似于石崇这样的人,在西晋时期数不胜数,从司马炎腐化开始,整个西晋就陷入了奢靡之风,各种糜烂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试想,这样的王朝,如何能不覆灭?
如果说奢靡腐化,只是西晋王朝覆灭的导火索,那么分封制下的诸王权力过大,就是最终断送西晋的毒药,正是由于诸王权重,尾大不掉,才最终形成了“八王之乱”这样的结局。
分封制,在我国的封建朝代中,不算新鲜,但分封制的弊端,也在周朝之后就已经显现,包括西汉时期,就曾发生过“七国之乱”的事件,按常理来讲,后世理应规避这个问题。
但司马炎并没有,反而在立国之初大封宗室,因此,又形成了众多诸侯王存在的局面。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继位的皇帝是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这个司马衷,有个外号叫做“痴呆皇帝”,从外号中我们就知道,这位,怕是智商有点问题。
事实上,司马衷确实不堪大任,继位不久,权力就被其岳父杨骏和皇后贾南风掌控,一个是来自外戚势力的辅臣,一个是来自后宫的枕边人,双方为了控制司马衷,争斗一触即发。
而与此同时,司马家族的宗室,也就是诸王,看着司马衷这个“白痴”被外人摆弄,自然是极为不满,他们司马家的天下,怎容外人染指?因此,来自宗室的这一股势力,也参与到权力的争夺战中。
外戚、后宫、宗室,这三股势力,相互交织,又相互利用,作为后宫势力的代表,贾南风皇后能够从身体上控制司马衷,但因为没有实权,对一直发号施令的外戚势力,就无可奈何。
本着为了除掉杨骏这个原则,贾南风兵行险着,联合了司马宗室,但贾南风可能没想到,这一联合,等同于引狼入室,其后果也是毁灭性的。
西晋的藩王,要兵有兵,要权有权,简直就是土皇帝一个,他们看着司马衷的“白痴”样,自然就心思活泛起来,奈何没有借口,暂且不敢做大逆不道的事情。
但贾南风递过来的手,就如同困乏时的一个枕头,诸王那还不上赶着去?
最开始,贾南风确实是借助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伟的势力,将杨骏除掉,但在事成之后,却发现,自己赶走了一头老虎,却引来了更为贪婪凶狠的饿狼。
已经来到洛阳的汝南王和楚王,没有回去的意思,反而为了争夺控制权,大打出手,由此,宗室的力量,已经不是贾南风所能控制住的了,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开。
随着争夺战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宗室参与进来,一轮又一轮的厮杀,在洛阳上演,从开始的两个宗室,到最终参与进来的达到八位藩王,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让西晋的政权体系完全崩坏,参战的诸王也大多失败身亡,无论是普通将士还是民间百姓,死伤不计其数,社会经济以及体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西晋初期所建立的盛世基础,也就此消散,但这仅仅是悲惨的开始,因战乱导致五胡乱华,才是悲惨的结局。
灭掉西晋的,是匈奴人刘渊父子,李渊原本是成都王司马颖的一个属下,但趁着八王之乱这个特殊时机,跑回匈奴,招兵买马,自立为王。
比较有意思的是,刘渊尊刘备的儿子刘禅为先祖,自己则称汉王,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一个匈奴人,却替汉朝报了被司马家灭国的仇,不得不说,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刘渊死后,儿子刘聪继位,此时西晋的皇帝已经是晋怀帝司马炽,洛阳的实际掌控者,则是东海王司马越。
在刘聪兵临洛阳城下时,司马越却带着四万士兵逃出洛阳城,把晋怀帝直接丢下,与此同时,洛阳城在没有被外敌攻破前,就内乱起来。
留下守城的士兵,眼见无法取胜,就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不仅如此,公然组织攻进皇宫,劫掠国库,并将宫中如公主、嫔妃等掳走蹂躏,最后还是刘聪打进城后,阻止了这些散兵游勇的暴行。
随着洛阳的失守,晋怀帝司马炽也落到了刘聪手中,但刘聪没跟司马炽客气,直接一杯毒酒,就送司马炽上了路。
在司马炽死后不久,其侄子司马邺在长安称帝,是为晋愍帝,继位之初,摩拳擦掌,发誓要为司马家族报仇。
但很快,现实就对其狠狠打脸,在其号召士族们共同对抗刘聪时,应者却寥寥,最终在公元316年,司马邺被迫投降刘聪,西晋亡国。
投降后的司马邺,受尽了刘聪的屈辱,刘聪为侮辱他,封他为怀平侯,但却又让他在宴会上给他倒酒,以及夜里倒夜壶,整个就是一个奴隶。
虽然受尽侮辱,但司马邺也坚持活了下来,不过很不幸的是,刘聪在觉得侮辱司马邺没意思时,顺手就将其毒死了。
司马邺死时,年仅十八岁,没有留下子嗣,西晋彻底灭亡
与此同时,中原大地上开始了长达一百余年的黑暗时期,在这期间,人命如草芥,杀戮和流血,每一天都在上演,这一时期,史称“五胡乱华”。
晋愍帝司马邺的被毒杀,让人不胜唏嘘,西晋的灭亡,也同样如此,得位不正就注定了政权的脆弱,同时后期几任皇帝的不断作死,让初显盛世的西晋,最终走向灭亡,这一切都可以说是自找的。
小结:
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覆灭,其结局均十分悲惨,可以说是没有最惨,只有更惨,而西晋王朝的灭亡,其王室的悲惨倒在其次,最重要是,因为西晋皇室的不作为和无能,导致了后世长达百余年的混乱时代,以至于底层人民陷入了被屠杀、被奴役的悲惨境地,这一切都是西晋政权造成的结果,因此,得位不正的西晋,灭亡也是咎由自取。
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到灭亡,不过只有短短51年,从八王之乱起到西晋灭亡,有25年。从八王之乱终到西晋亡,有10年。可见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外敌入侵不过是一个助推器。西晋政坛的混乱再次证明,任何在历史进程中倒行逆施的做法,都将遭到现实疯狂的反噬。不知在天之灵的司马炎看到他的“杰作”是否会有悔意。
说到西晋灭亡的惨烈看两个方面:其一,王朝内部亲缘之间围绕着政治利益,互相斗争、相互迫害成了西晋政坛的家常便饭,这是一惨。其二,匈奴等游牧民族,作为汉人的恶梦,但凡有机可趁,便大举入侵中原,烧杀虏掠,无恶不作,这是二惨。而这一切悲惨的渊源,都要从一个人讲起,他就是司马炎。
惨案现场一:八王之乱
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司马炎终于美梦成真,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司马炎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皇权而进行的战乱,主要参与者有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齐王司马冏(司马炎侄子,与司马伦一党)、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河间王司马颙(司马炎堂弟)、东海王司马越(司马炎堂弟),但实际上参与这场争斗的皇族成员远不止八王。
所谓八王之乱并非八王群起叛乱,颠覆西晋政权 ,他们目的仅是为夺权而斗争,且相继而起。话说这些大王如何拥有竞相逐权的实力,这要感谢司马炎。
八王之乱与九子夺嫡有相似之处,同是皇权内部斗争,为何前者导致了灭国,而后者则只是一人插曲。其主要原因在于司马炎建立的西晋之”封建“,与大清时代的封建制并不相同。八王手中的权力远胜于清室的九子,八王相当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他们都是有装备有自己军队的“一国之君”,而清室的九子没有军权这一条就限制了他们的实力。也就是说,西晋没有引用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的专利成果,而是让历史倒行回到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那么,司马炎为什么要重新启用分封制呢?这是因为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亲眼见证了曹氏皇族是如何被司马家族羞辱的过程,正是曹氏的羸弱给了司马氏夺权的机会。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西晋是建立在大士族大贵族的拥护之上的,实行分封也是维护他们的利益。
因此,司马炎建国后认为,实行分封制更能维护皇权的地位,于是他分封了很多宗室为王,令其设军参政。其出发点与周朝的分封制大致相似,而且导致的结果也一致,那就是诸侯王割据,各自为政,都不听使唤了,最后陷入混战,这就是“反噬”。
但是周朝统治了八百年,为何到西晋这里只有短短几十年。这也是司马炎的杰作,不论古今,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明智与否太重要了。不能全盘否定司马炎,但说他明智也真的算不上,将一个国家的前途交到一个智力低下的人手上,这个国家能好?那还真是千古奇闻,不过凭借此事,司马炎也可获封“千古一帝”。
据说司马炎有25个儿子,除了基因强大,好色也是主因。雄性天生好斗,因此儿子多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互殴。普通家族小打小闹,皇室家族那是要动用真刀真枪的。在皇室权力的角斗场里,不见血腥称不上一场赛事。
儿子多加上叔叔们也多,在皇室家族必然要酝酿一场历史大戏,而这个大戏的开端就是司马炎之死。司马炎死后,按照中国传统的宗法秩序,长子早亡,次子司马衷成为合法继承人。司马衷智力低下,据说司马遹四岁,他才知道这孩子原来是他的。司马炎对这个儿子不是不了解,也经过了一番测试,但司马衷都成功过关,这背后都是太子妃贾南风的功劳。
女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看似柔弱,但以柔克刚,充分发挥了她们的特长,千万不要小觑女性。贾南风是贾充之女,贾充曾经为晋朝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曾经指使属下成济杀了曹髦 ,事后成济成为弑君的替罪羊,而贾充则被司马昭加封,贾南风能做太子妃也是得益于此。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同理也无犬女。贾南风的凶残与他爹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同的,贾充的凶残成就了司马氏,而贾南风的凶残则是在捣毁司马氏。
司马炎死后,指定的辅政大臣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外祖父杨骏,但是新晋皇后贾南风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勾结楚王司马玮发动了禁卫军政变,杀掉了杨骏。但遗憾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贾家并没有掌控大权,政权落到了汝南王司马亮手中。
当然,贾南风不会善罢甘休,她让司马玮杀掉了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又诬陷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导致司马玮被处死。至此,八王之乱中的两王被贾南风送上了西天。
为了独揽西晋的大权,她马上废掉了太子司马遹(司马衷与谢淑媛之子),然后将其杀害。贾后的倒行逆施立即引起了晋朝皇族和朝廷大臣的普遍反对,没过多久,贾南风被赵王司马伦和齐王司马冏所杀。
历史到此,杀戮似乎应该收场了,弱智皇帝司马衷也该归位了,但司马伦又觊觎起了皇位。在诛杀了实权派贾南风之后,作为叔祖辈的司马伦自己登上了皇位,尊称晋惠帝为“太上皇”,这样历史滑稽的一面又出现了,侄孙成了叔祖的太上皇,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司马伦名不正言不顺的得了皇位之后,屁股还没坐热,驻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随即起兵声讨,接着,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和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都相继起兵响应声讨。陷入众叛亲离之中的司马伦,很快就沦为了刀下之鬼。
之后晋惠帝司马衷终于复位,摄政的是齐王司马冏,同样没多久,也被征讨。这次要灭他的是河间王司马颙,和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结果毫无例外,司马冏被杀。
这样摄政权又落入了长沙王司马乂之手,次年,他又遭到了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的讨伐。但鉴于以往经验,司马乂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奈何祸起萧蔷,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联合部分禁军密谋活捉了司马乂,并将其交给了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张方将司马乂活活烧死。
此后,成都王司马颖摄政,自任丞相,他吸取经验教训,没有留在洛阳,而是回到了他的大本营邺城,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逃脱被诛杀的命运。
东海王司马越挟持晋惠帝北上进攻邺城,与司马颖的军队在荡阴狭路相逢,不幸兵败,手里的晋惠帝也丢进了邺城。就在司马越和司马颖大战之际,河间王司马颙也没闲着,趁着热闹,他派部下张方攻占了洛阳,这样司马越就被挤出了洛阳城。
俗话说黎明前尤其黑暗,八王之乱结束的曙光就是让混战来得再猛烈一些吧。司马颖顶住了司马越的第一波进攻,但没能再次顶住第二波进攻,为了自保,带着从司马越手里抢来的晋惠帝逃往长安。
司马颙在洛阳也没住多久,便被司马越拿下。随着司马颖和司马颙的相继被杀,晋朝大权最后落入了司马越手中。他将晋惠帝迎回洛阳后,没多久,傻皇帝便死了。晋惠帝之死,有人说是遭司马越毒杀,有的说是病逝,两者相比,笔者认为前者更符合当时的历史真实。
最终历史将权力之棒落在司马越手上,傀儡皇帝就是晋怀帝司马炽。至此,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告一段落。
“八王之乱”结束了,但西晋的历史还没结束,但经此一乱,元气尽失。五年后,司马越死,洛阳被匈奴人攻陷,晋怀帝司马炽被俘。两年后太子司马业在长安称帝,是为晋愍帝。又过了三年,晋愍帝向入侵的匈奴人投降,至此西晋亡。
在司马皇氏们互相厮杀时,民间也不太平,流民问题严重,各地农民武装暴动此起彼伏。而在西晋之外,北方的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也没有闲着,他们也趁着乱世,入侵中原。上述攻陷洛阳和长安的胡人,作为助推器, 送了西晋最后一程。
从此,中国北方进入了长达300年的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代。
惨案现场二:匈奴等游牧民族入侵中原
五胡指匈奴、羯、鲜卑、氐、羌,合称五胡。他们在西晋初期环居在中国北方,并与边疆的汉人杂居。西晋的八王之乱为他们提供了入侵中原的天时,我们从两个胡人说起。
刘渊,匈奴人,在曹魏咸熙年间作为人质居洛阳城,可以说自幼居于汉地,深受汉文化熏陶。青年时期的刘渊就显示出不凡的实力,此人文武双全,司马昭很是器重他,常邀他入府做客。司马炎建立西晋后,本想重用他,但遭到很多大臣反对,只能做罢。
西晋的内乱使统治者自顾不暇,无力再控制内迁各族,这为刘渊的兴起提供了机会。司马炎死后,由他指定的辅政大臣杨骏,起用了刘渊,封他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并封为汉光乡候。
八王之乱期间,刘渊曾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并与匈奴五部贵族保持联系,一举被推为大单于。但他当时人在邺城,司马颖并没有放他走。之后司马越大举讨伐司马颖,刘渊借口回匈奴搬救兵,回到了左国城,创立了匈奴汉国,自称汉王。
匈奴汉国之所以打着汉人的旗号,那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曾嫁宗室公主入匈奴,所以匈奴中各贵族就冒姓刘氏,在匈奴诸种族中地位最尊贵。刘渊能被推举为大单于,也是这个原因。再者,就是便于匈奴汉国借着汉朝的名义,试图得到中原百姓的支持,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乱世中,汉王刘渊很快攻下了上党、太原、河东、平原等几个郡,势力越来越大。
石勒,羯族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他的先祖是匈奴支系羌渠的后代。相比匈奴,羯人在地位上要低很多。石勒这个人颇有些传奇色彩,自小在外闯荡,不但精通骑射,而且胆略超群,并因此而得到了汉人的赏识。
晋惠帝末年,内乱导致民不聊生,石勒所在部落遇上饥荒年,无奈之下只能背井离乡。流窜途中被抓为奴隶,心中不平,纠集牧马人汲桑等十八人,成立了一支小分队,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涯,很快便加入到反晋的行列中。
石勒、汲桑 进军邺城,凭着石勒的勇猛,攻入邺城,在城内杀死士族、民众万余人,放火烧了邺城宫室,可怜邺城就这样被掳掠一空。后来汲桑被晋军所杀,石勒则打算投靠刘渊。
此时的刘渊已经建国三年,在北方有了稳定的根据地,各地的起义军都去投靠他。石勒在投靠的途中还为刘渊另收编了两支胡人队伍,因而获封平晋王,赐号辅汉将军。
刘渊得石勒相助,积极准备进攻洛阳,消灭腐朽的西晋。八王之乱收于司马越手上之后,晋怀帝司马炽作为傀儡也不好过,朝廷内部依旧一团遭。匈奴汉国认为他们的机会到了,于是出兵攻打晋都洛阳,两次猛烈的进攻都遭到洛阳军民顽强的抵抗。
风雨飘摇的西晋在亡国之际,忽然有了点生气。洛阳的百姓痛恨西晋的腐朽,但也不愿受匈奴贵族的统治。洛阳没攻下,但石勒在这一年中相继攻占了魏郡、邺城和赵郡等,兵马壮大到十多万,势力空前。
汉晋之战第二年,刘渊病逝,西晋也无力再对抗匈汉国的第三次进攻。石勒的骑兵在华北平原所向披靡,渡过黄河攻下襄阳城以及江、汉一带的堡垒三十多个。之后又北撤,途中拿 下晋江夏、许昌等多城,洛阳以东一线出现了巨大的沦陷区,洛阳也成了孤岛。
司马越有心挑战石勒,但事未成身先死。晋人在送其棺枢回封国的路上遭遇了石勒,可怜的司马越,其灵柩被石勒付之一炬,多名晋朝高官、汉族王爷被抓,之后均遭到石勒的杀害。
司马越死后,洛阳城里的“亲越派”仓皇出逃,同样遇到了石勒,晋宗室的四十八个王及官吏被杀。之后石勒在襄国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成为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
话说刘渊死后,匈汉国内部也经历了一番争权的内斗,最终第四子楚王刘聪执掌的军权,继承了汉赵帝位,311年,汉赵刘聪大军兵临洛阳城下,终攻破城门,大将刘曜将洛阳城一把火烧成了白地。
晋怀帝被俘后,吴王司马恪的儿子秦王司马邺在长安继位,316年,被刘曜攻破,晋愍帝被迫投降,至此,西晋亡。可怜的小孩子晋愍帝,在受尽了侮辱之后,仍免不了一死。
由此,我们看到西晋的内乱,给了胡人,尤其是匈奴人入侵的机会,西晋之惨是内外皆惨,皇室内部自相残杀,在外遭受匈奴人的肆意滥杀。可以说,司马炎实行的分封制,从一开始就给西晋的悲惨埋下了伏笔。
然而更惨的是第三惨,西晋之后的五胡十六国更是一团乱麻,将中国历史拖入纷乱的136年。
西晋末年的惨状,可以用“人间地狱”来形容。
这是一场漫长的,一波接一波的悲剧。
更为悲惨的是:西晋灭亡的惨剧,只是一段更漫长惨剧的“片头曲”。
悲剧开启:八王之乱
西晋的惨剧,是从八王之乱开始的。
最开始,八王之乱,只是皇族内部的权力角逐。
虽然动辄诛连几千人,但毕竟那是司马家自己关起门来玩阴谋,尚未波及到民间。
随着斗争升级,大悲剧开启了。
各王动辄发起数十万规模的作战,打来打去,不可开交。
这些战争中,动辄杀数万人,光是司马伦败亡一仗,就损失了近10万人!
这还只是战争中直接损失的人口。
由于战乱波及黄河南北,范围极大,许多城镇被摧毁,附近人民流离失所。
《晋书.食货志》记载:到永嘉时,人民饥饿、迁徙,互相鬻卖(卖儿女),不可胜数;加之遇到蝗灾,各地都没有粮食,又遇到大疫,大河南北“流尸满河,白骨弊野”。
到307年,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终于告一段落。
可是,灾难,才刚刚开始。
胡人起事
八王之乱时,各王都联络了内迁的胡族武装参战。
当时,一些胡族武装就制造了一些屠杀。
比如,鲜卑曾经攻入长安,屠杀了2万多人。
八王之乱,晋军自己杀得元气大伤,这些民族也就纷纷造反。
晋军难以抵挡,匈奴军屠戮了黎阳等地,一路杀向洛阳。
洛阳难以攻克,匈奴、羯遂转兵劫掠各地。
石勒等人,一路从河北攻到了江夏等地,一路破城、迁民、杀戮。
此外,各地的流民、地方武装,也都纷纷起事,反复攻杀。
人祸如此,天灾也不断。
地震、蝗灾不断。幽州、并州、司隶、冀州、秦州、雍州大蝗灾,草木、牛马的毛都被吃光了。
从幽州到益州、荆州,战乱不止。
洛阳城内,情况也很惨。
由于粮食紧缺,宫殿内死人交相横盘,为了防止被抢粮,各府、寺、营、署,都掘壕自卫!
司马越下诏天下兵马来解围,但响应寥寥。
都到了这个地步了,西晋内部仍然热衷内斗。
晋帝密诏讨伐东海王司马越,支持晋帝的武装与司马越武装仍然在彼此攻杀!
很快,到了清算时刻。
永嘉之乱
内忧外患中,司马越死了。
太尉王衍秘不发丧,让襄阳王司马范统领其部,回东海国安葬。
石勒率轻起兵追了上来,大败晋军。
自太尉王衍、吏部尚书刘望,王公以下,死者十余万人!
这时,洛阳城内已经到了“至是饥甚,人相食”的地步。
晋室想迁都,但是,宫中及黄门不支持,天子连警卫都不够。
结果,晋帝出门没多远,“为盗所掠,不得进而还”。
不久,刘曜、王弥攻入城来。
天子想逃亡长安,被追上抓了起来。
刘曜等人焚烧宫庙,逼辱妃后,残杀王公贵族。
百官士庶死者三万余人。
这次屠杀的人中,有许多王公贵族。
当初,迁到洛阳“乐不思蜀”的刘禅,他的几个儿子也被杀于此难。
怀帝之辱
攻入洛阳的刘曜,看上了晋惠帝的羊皇后,收了。
随后,把晋怀帝带回了平阳。
一开始,刘聪对晋怀帝还不错,让他仪同三司,做会稽郡公。
酒会上,刘聪和晋怀帝先是一番客气,回顾了早年在洛阳时两人的趣事,又话锋一转:你们司马家怎么这么喜欢自相残杀?
晋怀帝支支吾吾:咱们自相残杀,是秉承天意。不然,陛下怎么能有天下呢?
刘聪觉得他可怜,就“分配”了一个名士之后的女子给他做了妻子。
后来,在宴会上,刘聪让晋怀帝做斟酒的仆人。与会的晋朝旧臣号哭。
刘聪不爽。不久后,毒酒弄死晋怀帝。
惠帝的皇后羊献容后来的日子不错。
她得到刘曜喜爱,后来做了皇后,还多方参与政事,又给刘曜生了3个孩子。
不过,她的一番话,足以使司马家汗颜:司马家的那个家伙是个亡国暗主,连自己的女人孩子都保护不了!我出身高贵,世间男儿没一个像样的,只有陛下是大丈夫!
屈辱、灾难,仍没有结束!
长安之难
晋怀帝被俘后,关中大臣在长安拥立司马邺做了天子。
刘聪、刘曜、石勒等人继续攻打各地。
由于晋无法组织起有力抵抗,各处各自为战,纷纷陷落。
各处陷落后,多是一场惨剧。比如:石勒攻陷幽州时,“焚烧城邑,害万余人”。
与此同时,大蝗、地震,屡见于史书,百姓遭殃。
4年后,长安政权迎了了清算时刻。
刘曜围长安,内外断绝。
长安斗米金二两,人相食,死者太半。
晋愍帝原本还可以吃到饼粥,很快,也食尽了!
没办法,晋愍帝坐羊车,肉袒衔壁,投降!
西晋灭亡!
晋愍帝的命运和晋怀帝差不多。
次年,刘聪出去打猎,晋愍帝戎服执戟伺候,围观百姓有人唏嘘落泪。
宴会上,刘聪让晋愍帝行酒洗爵,又让他“执盖”,晋臣在坐的又是一番屈辱唏嘘。
然后···被杀了!
近乎绝望
一般来说,王朝灭亡前,剧情都比较悲催。
但是,一旦改朝换代了,日子一般会好一点。毕竟:新主也是要安抚百姓、治理国家的。
可是,这一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
匈奴、羯的统治者,把自己看成征服者!
他们对被征服者,只是随意掳掠、压迫,只愿“奴天下”,并没有“治天下”之意!
就在西晋灭亡的次年。司隶、冀州、青州、雍州发生大蝗灾。石勒把百姓剩下的禾全部拿走,被称为“胡蝗”。
天灾与人祸交织,百姓遭殃。
这样的苦难日子,还要持续几代人的时间!
灾难,可怕!
看不到尽头的灾难,不就是真正的地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