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毁之前是什么样子?
去游过圆明园的人,都会由衷地发一声赞叹:圆明园里有一种野味。我对圆明园的野味感触颇深。孩童时期,父亲领着我从五道口徒步去颐和园玩儿,过了清华大学西门不远,就会看到右侧稻田绿树后的一片汪洋,白晃晃的,神神秘秘地吸住我的视线。
父亲说,那里是圆明园。童年的我心中的圆明园就是一片无遮无拦的水面,只知它很大却不知到底有多大。圆明园头一次举办荷花节,我去了,给我强烈印象的,除了荷花,还有南墙内的芦苇荡。芦苇高高的,密密的,被河似的水道分割开来,凌乱地向河心倒伏,向西不远,便把河道遮没。
河面漂浮着杂草、枯树技,也漂浮着一条小船。河岸是绿柳,是高丘,荒野小岛似的。这画面让我想起西方油画家创作的风景画,荒僻幽静的美中有一种刻骨的苍凉。

1860年以前,北京的西北郊地区是名园汇集之地。东起今清华大学,西迄香山,皇家与私人园林多达八九十座,绵延20余里,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在这众多园林中,尤以“五园三山”,即圆明三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规模最为宏大壮美,代表着中国皇家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

如果说圆明园的外围是块绝佳的风水宝地,那么圆明园内部的风水更是好得一塌糊涂。雍正二年(1724年),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雍正帝意气风发,打算扩建圆明园,于是把山东德平县知县张钟子等人找来勘查圆明园风水。
风水先生们检视了圆明园的山川地貌,最后激动地向皇帝报告说,整个园子的地势西北高而曲折婉转,逐级向东南平缓过渡,龙脉的动向和水流向在风水上属于上风上水的位置。
按照风水师的说法,圆明园内的山水皆以西北为首、东南为尾,九州四海俱包罗其中,在这里建造皇家园林最合适不过了。
雍正一心一意想当皇帝,为此吃了不少苦头,不知这么好的风水是否曾暗暗保佑过他?

圆明园四十景,是乾隆九年( 1744年)最终建成并御制成诗、绘画成图的。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山高水长、万方安和、
武陵春色、日天琳宇、濂溪乐处、多稼如云、水木明瑟、映水兰香、澹泊宁静、西峰秀色、鱼跃鸢飞、北远山村、四宜书屋、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镜鸣琴、澡身浴德、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洞天深处。鸿慈永祜、茹古涵今、汇芳书院、月地云居、方壶胜境、涵虚朗鉴、曲院风荷。其中至少有28处为雍正题额而定。这在《日下旧闻考》中均有记载。

但这欢乐的深处却是悲怆。由清朝五代皇帝,历150余年建造经营的最宏伟、最秀美的大型皇家园林,继承了我国3000多年造园艺术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江南风景与园林精华。位居大型皇家园林之首的圆明园,有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最杰出代表之誉,也被称为万园之园。不幸的是,1860年、1900年两次遭受帝国主义的焚烧劫掳,已毁坏殆尽,现在只剩下遗址。好在,它的山林水系,一直比较完整地保存着,由此不仅可以知道当年鼎盛期圆明园的规模,而且山体水系中的江南风貌依稀尚存。

圆明园的御苑性质,决定了它的内容远比普通的皇家园林要复杂得多。除了景观建筑和山水花木之外,圆明园还承担着举行仪典、视事理政和日常生活的功能。 圆明园还设有专为皇子读书的场所“洞天别处”,告诫皇子们“愿为君子儒,不作逍遥游”,希望皇子们努力修身进德,有济天下的胸怀。圆明园设有多处书院、书屋、书楼,直接称书院的景区有汇芳书院、碧桐书院、四宜书屋,各景区中冠以书屋、书室之名的多达20余处。

最初的圆明园,水都引的是万泉河的水,雍正继帝位后扩建时也是。但到乾隆扩建时,万泉河的水已远远不够了,只好从昆明湖寻求新的水源。乾隆帝在兴建清漪园前大规模疏浚改造昆明湖,开挖昆明湖后湖,便与此有关。
我们现在能看到圆明园外经修整后的护城河,它就是把昆明湖水引流过来的一条通道。它有几条暗沟,与圆明三园的水是相通的。昆明湖水主要从圆明园的西南角藻园附近流入。
【圆明园】在北京市西郊海淀附近,为环绕福海圆明、万春、长春三园之总称。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至乾隆九年(1744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各代屡有修建。园内有亭台楼阁一百四十余处,仅圆明园内即有勤政殿、九州清宴、安佑宫,文源阁等四十八景,长春园亦有三十景。其中“西洋楼”为一组中西结之建筑群,系参照欧洲宫廷式样建造,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74年),历时十余年始完工,其主要建筑皆上覆琉璃瓦,中为巴鲁克式骨架,下有罗马式又白玉雕刻。主要景区有远瀛观、海宴堂、蓄水楼、线法桥、万花阵等处。远瀛观南端有观水法,为观看喷水景色之处。该处有放置宝座之台基,台后有石雕屏风及左右两侧之巴鲁克式门。西洋楼景区之铜塑、石雕、喷水池、围墙、道路铺饰,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西方建筑特色,同时也利用我国砖雕、琉璃饰件与叠石技术,体现中国建筑艺术风格,可谓别具一格。另一著名景观为“南景北千多”,园内有仿西湖、桃花源等景观,汇集了江南名园的胜景。圆明园经一百五十余年不断修建,挖湖造山,种植奇异花草,叠砌名贵山石,建成具有名种风格之楼台亭阁;收藏极为丰富之文物珍宝,被称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并纵火焚园,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遭彻底破坏,现仅存部分建筑物残迹。
乾隆帝的铺张浪费,在大兴土木、修建行宫等方面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除避暑山庄外,规模较大的工程还有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由雍正帝始建,乾隆帝则对其进行了长期的翻修和扩建,故而其宏大的建筑规模、精美的艺术风格只有法国路易王朝所修建的凡尔赛宫能与之相媲美。
对新鲜事物颇感兴趣的乾隆帝通过西洋画了解到喷泉后,便一心想要在圆明园中修建喷泉。为此,他还咨询了在宫廷中服务的耶稣会士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郎世宁生于意大利,是一位画技高超且深受乾隆帝信任的宫廷画师。他依照皇帝的需求创作了诸多画作,生动地描绘了乾隆朝的盛世景象。目前,他的作品大多由故宫博物院妥为收藏。郎世宁虽然知道修建喷泉并非一件简单的工作,但皇帝金口玉言,下达的命令不容改易。于是他便向乾隆帝推荐了通晓天文、物理知识的法国传教士蒋友仁(Benoist Michel,1715—1774)来完成这一任务。蒋友仁受命后果然不负重托,精心设计并修成了一座华美的喷泉,乾隆帝对此自然是喜不自胜。后来,乾隆帝又命其继续修建喷泉,而这次蒋友仁在喷泉的水池中安置了十二生肖的铜像,以代表12个时辰,并使每个时辰都有相应的铜像喷水,正午时分则所有铜像一齐喷水。这一设计兼顾水力钟的实用性与喷泉的观赏性,可谓巧夺天工,精妙非常。
既然建造了喷泉,就还要修建与其搭配的西洋建筑,而这项工作主要由郎世宁负责,因此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为圆明园设计了诸多巴洛克式的洋房。然而可惜的是,这座得到乾隆帝格外关注和欣赏的精美园林却于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毁于战火,现今仅余下难辨原貌的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
圆明园在清室一百五十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好的景观,进入圆明园映入眼帘的是各种丰富的色彩,加上当时北京湛蓝的天空,简直就像人间仙境一般。



说起圆明园我们无不是摇头叹息,我们都知道这是历史十分悠久的建筑,几乎汇聚了当时所有能工巧匠的心血,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人看过它的真面目,因为它只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就被外国强盗毁掉了。现在圆明园也是一个著名的景点,但是却只剩下了一片废墟和破败的汉白玉柱,上面隐约还有被火烧过的痕迹,似乎在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就连一个大门都如此精致,可想而知圆明园的全貌有多么的恢宏。很多人都想知道圆明园被毁前到底有多美,在一次拍卖会上一组照片被曝出,而当照片曝出后,圆明园的美丽引发了人们的震惊,那么圆明园被毁前到底有多美?从这张照片上看来,圆明园的美丽宛如仙境,从而引发了世界性轰动。
圆明园被毁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不堪回首的耻辱,人人都知道圆明园美,却没有一个人亲眼看到过,要不是圆明园门口残存的石柱,简直让人怀疑圆明园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曾经在英国的一场拍卖会上,有一位英国摄影师拿出了一组老照片,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据专家推测其中一张很可能就是圆明园被毁之前拍的。据称这张照片拍摄于1860年,当时英法联军还没有踏足这个地方,所有这位英国摄影师才有幸拍下了这么一张照片。至今为止关于这种照片的真假还在争论不休,这张照片虽然只是一张黑白照,但是丝毫掩盖不住其中建筑的精美,也让我们的惋惜之情更甚。
作为中国人应该没有不知道圆明园的,这是中国建筑的典范,其中汇聚了全中国所有精美的景致和建筑,什么苏州园林,小桥流水在这里都能够看到,雕梁画栋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甚至还有不少的西方建筑,被誉为“万园之园”。圆明园于1707年开始修建,与其说这是中国最杰出的建筑,不如说是当时的皇家历史博物馆。清政府把所有能够找到的宝物全部收藏于此,无论是古董字画还是金银玉器,只要能够想得到的东西,这里应有尽有。可惜好景不长,圆明园诞生仅仅一百多年之后它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劫难。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当时的清政府腐败不堪,面对侵略者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当他们来到圆明园前时简直惊掉了下巴,他们一生中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宏伟的建筑。这些西方人就如同强盗一般疯狂地闯进了圆明园,当他们发现里面藏着大量宝物的时候,他们就更加疯狂了。他们抢走了无数的金银珠宝,那些带不走的字画他们就撕毁,精致的瓷器也全被砸碎,后来为了掩盖罪行他们就开始放火,当面圆明园里面的太监奴仆等全部被杀。在路上这些强盗们还扔掉了不少的宝物,剩下的则被他们带回国,至今还有不少文物流落海外。
圆明园被洗劫一空之后,大概的样子还在,同治皇帝极力想恢复圆明园原本的样貌。当时他也确实召集了一批工匠进行修复,但是想要修复圆明园谈何容易,况且当时的清政府积贫积弱,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财出来,修复工作也就此停止。等到了1900年,圆明园再次迎来了一场大劫难,这次可谓是毁灭性的的伤害。当时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次圆明园被彻底的毁坏了,几乎看不出原本的样子了,就算想修复也几乎是不可能事情了。
现在的中国已经十分强大,虽然圆明园已经进行还原,但是不管如何终究是无法回到曾经,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圆明园维持现在的样子也能让我们勿忘国耻,奋勇前进。现在仍然有大批的珍贵文物流落海外,这是中国历史上永远的耻辱,我们也会一直记住这件事情,不再让历史重演。
圆明园约始建于1707年,即康熙四十六年,原是皇四子胤禛的御赐花园,康熙帝为之题写“圆明园”匾额,并先后多次到该园游览进宴。
从雍正开始,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有近140年的时间,都在圆明园园居理政。
圆明园代表了18世纪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最高标准,被誉为“中国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