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现在银行都求着老百姓贷款?
问题补充: 现在各大银行,京东,等金融机构,天天打电话或发短信问老百姓要不要货款,世界到底是怎么了,天天烦死人了。
打电话给你的不一定是正式的银行,而是第三方机构,在卖银行的贷款产品。正常银行没有那么大的人力和精力去开发小额客户,都是通过第三方来给他们批量客户,短信发的贷款利息一般都很难达到,这类第三方可喜欢非标体的客户,可以延伸出很多其他费用,比如担保费,手续费等等。所以如果正常的信用良好有需要资金周转可以直接去找银行。不需要通过这些中介机构。
不过目前这经济环境,还是建议不要太大杠杆,现金为王,疫情影响太严重了,做为普通老百姓还是建议节缩食准备过冬。
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0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9468亿元,较去年同期腰斩。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616亿元,同比少增9224亿元。
一个银行的人说,自己做贷款业务,最近一直给企业打电话,贷点款吧,利率优惠,而企业那边反馈,根本不需要,现在的存货还没卖出去呢,没打算扩大生产。
遥想当年,多少人排着队找他贷款啊,再对比一下现在就感叹,自己从业十几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卑微过。所以现在经常接到贷款电话也是正常的,大家业务压力都大。
1.最近一天到晚都能接到各种金融机构的贷款电话,几乎每天。
除了贷款,还有信用卡分期,办信用卡的,烦不胜烦。
我已经不想纠结这些金融机构是怎么得到我的联系方式了,只是好奇为什么他们把我作为目标客户?
现在金融科技那么发达,我的消费记录对他们来说应该是透明的,所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我这人几乎没有消费需求,保证基本生活开销就够了。
把时间浪费在这样一个人身上,效率实在太低了。
然而,一些做企业的朋友就没有那么岁月静好了。
我有一个做出口的朋友乐乐,疫情开始就已经有点疯疯癫癫了,现在差不多失智了。
国外订单丢失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最近人民币差不多涨到天上去了,卖出去的货还不及汇率的损失,越卖越亏。
但是工厂那边机器不能停,工人工资不能断呀。
怎么办,他只能咬牙垫资,不停地向银行贷款,到处求爹爹告奶奶地找到能够借钱给他的人。
股权质押,房子抵押,就差把老婆押出去了。
现在银行贷款基本绝缘,只能靠一些民间机构搞个几十万应急,而且利息也是特别高的那种。
乐乐愤恨地跟我说,以前生意好的时候,那些银行都把我当祖宗供着,贷款几乎一个电话就搞定了,现在老子有难了,不借钱也就罢了的,还有想方设法抽贷的,简直欺人太甚!
我很同情乐乐,因为他的遭遇我也经历过——你越是需要钱,越借不到钱;相反,当自己风光无限的时候,别人哭着喊着要借钱给你,生怕你不收他的钱。
嫌贫爱富恐怕是人类有生俱来的本性了。
2.
站在乐乐的立场看,人人都是嫌贫爱富,但是站在银行的立场,似乎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银行是商业机构,它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跟那些皮条公司本质上没啥区别。
别误会,我说的不是中国的银行,我是说全世界银行都是拉皮条的。
盗亦有道,既然拉皮条,它就要对自己的金主负责,不能把这个拉着拉着,把钱给拉没了,这就不好收场了。
就像08年次贷危机,雷曼兄弟就把自己个玩坏了,把贷款放给那些很次的客户,钱都收不回来,直接导致系统性风险,祸及整个金融系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钱不能乱放,风控才是银行的核心价值,或者说如何保证借款人把钱还回来。
那么风控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很多,比如借款用途,资产证明,个人信用,还款来源,借贷期限等等,从各个角度综合考量贷款人是否合格。
从这些客观材料里,很明确地可以看出,客户对资金的需求是否强烈。比如他已经有多笔借贷经历,尽管没有逾期,很多金融机构也不会继续放款。
相反,如果客户只有少量的贷款记录,且收入稳定,几乎所有银行都会愿意放款,这就是一个好客户的标准。
这也是为什么银行再也不愿意给乐乐放款的原因,因为他太需要钱了,很难保证他可以按时还款。
其实站在银行的角度,也很好理解,如果我是风控,我也不会放贷款给乐乐,谁知道汇率会不会继续涨,出口会不会好起来,风险实在太高了,不值得冒这个险。
所以,屁股决定立场,坐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没有对错之分。
3.
于是这就成了一个驳论,需要用钱的人/企业,银行这里卡那里卡;不需要用钱的人/企业,放款特别爽气。
银行客户经理甚至会求着不需要贷款的企业做一笔贷款,31号借,1号还,只是为了帮自己做个业绩。
企业自然也不会拒绝,一来过桥拆解的利息不会太高,二来给客户经理卖个面子,以后万一真的需要用钱了,审核批款也能快一点。
这种行为,更多的是人情,而非商业。
就像10月24号,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现在中国金融当铺思想严重,喜欢给不需要钱的企业放款。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当铺思想指的是抵押,也就是说现在企业需要用钱,就得像乐乐那样押股权,押房产,押老婆,不然拿不到钱;第二,真正需要用钱的企业却拿不到钱。
两者结合起来,老马的意思是,传统金融应该放弃让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靠抵押获得贷款的老模式,更应该靠企业主平时的累积的信誉,靠大数据来放款。
这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仔细想想,其实跟传统银行的做法并没有太大区别,无非是加了一个金融科技的大帽子。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都有一个贷款产品叫信用贷,意思是你啥都不用出,光凭信用获得贷款。
不单单支付宝,微信,几乎每个商业银行都有类似的产品。
信用贷的好处是无抵押,审批快;然而坏处也很显而易见,就是利息高,贷款额度低。
正好小微企业并不需要太高额度,所以现在支付宝或者微信这些互联网银行,针对的客户就是小微企业,绝大部分是那种首次贷款的企业,额度参差不齐,能批到百万以上的也是凤毛麟角。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无论是互联网银行还是传统银行,首次信用贷款都是可以很顺利地批下来,无非额度高低。
那么问题来了,当企业需要再发展,或者企业现金流遇到困难了,在原有贷款的基础上还能继续靠信用贷款吗?
不可能,除非你把老贷款还清。
所以老马互联网金融的思想,从根本上并没有解决“需要用钱的企业,银行不给放款”的现象,顶多解决“不需要放款的企业不给放款”,以及“让小微企业不需要抵押拿到贷款”。
一旦资金需求增加,光靠信用根本不能满足资本追求确定性的诉求,所以抵押物才是最根本的信用。
转来转去,又回到了原点。
所以我们不要对互联网金融抱有太高的期望,的确它是一条鲶鱼,搅动了传统金融市场,让更多的人受惠,但是它改变不了金融的本质。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安全的借钱。
所有金融行为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只要金融存在,嫌贫爱富就永远不会消失。
给不需要钱的人贷款是开头,也是结尾。
别看银行工作人员打电话问你要不要贷款,但你要真正需要贷款时,银行的各种条条框框你就望而却步。先用身份证查征信,要有自己的房产证、土地使用证、必须有两个有经济能力的担保人,当把所要贷款的手续都准备好后,银行说你找的担保人经过了解没有资产不能担保,要重新换一个担保人,你肯定一生气不办贷款,还觉得银行太不近人情了。那么,银行为什么还打电话求着老百姓贷款呢?首先这3年疫情各行业经济下滑,银行有钱贷不出去,就没有利息收入,储户的存款还的按时支付利息,银行的压力很大。另外,银行首先要保证贷款能按时收回来,所以对贷款手续采取很严格的管控,不违规贷款,堵绝人情贷款,保证贷出去每一笔贷款,最后都要安全收回来,决不能让贷款打了水漂。
正规的无路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