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古代女子,动辄卖身葬父母,或为奴或为娼,不就是挖个坑的事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11:58关键词:古代,父母

问题补充: 看书或者听故事,古代女子贫苦为了葬父母,不得不做出卖身的举动,难道过去社会也大操大办丧事?

点赞1、瓦房店 网友:合久必婚

要真是挖个坑就能解决,当年的朱重八也犯不上四处磕头求人了。


在不少古代文学作品里,经常会出现这么一幕场景,某女子父母去世后,由于家中贫困无钱安葬,因此就“卖身葬父”。

这意思就是说,把自己当做一件货物,希望被人买走,然后好还钱来安葬自己的父母。

每当看到这样的剧情,就有人十分疑惑,好好的姑娘,干嘛非要卖身才能安葬父母呢?随便找个空地,挖个坑一埋不就解决了吗?顶多就是没什么仪式,葬礼寒酸了点而已。

如果单论程序,这样的想法确实没错,并且穷人也不在乎什么仪式,寒酸点也无所谓。

但问题是,这根本就不是随便挖个坑就能解决的事,要真是这么简单的话,当年的朱元璋,何苦磕头如捣蒜一般,去求地主刘德呢?所以说,想随便挖个坑就把人埋了,在古代根本就是异想天开的事。

我们还是以朱元璋为例子,看一看为何不能这么做。

朱元璋祖上几辈儿都是贫农,到了他父亲朱五四这一代,同样也是如此,为了能活下去,不得已给地主家当佃户,靠租住地主家的田地为生。

但屋漏偏逢连阴雨,在朱元璋十几岁的时候,家乡濠州先是发生旱灾,导致田里收成大减,旱灾之后,紧接着就是漫天蔽日的蝗虫,又把田地里仅剩的一点粮食吃的干干净净。

这还不算完,蝗灾过后,当地爆发瘟疫,彻底击垮了朱家。

前后也就半个月的时间,朱元璋的父亲、母亲以及大哥前后去世,死因均是饿死,家里也就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

亲人相继离世,让这哥俩无尽悲伤,但在他们悲伤的同时,发现了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安葬父母?古人讲究入土为安,父母操劳一世,总不能临了让他们暴尸荒野吧?

但朱元璋和朱重六这哥俩,却没有能力,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要是按照“随便挖个坑儿”这种理论,这个问题有什么好为难的?兄弟俩拿把铁锹,找个荒山野岭,挖出来一个能够埋住父母的大坑不就完了?

道理很简单,但朱元璋做不到,为什么呢?这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挖坑的地从哪儿来?

古语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通俗地讲,即便是在古代,每一块地都是有主的,哪怕是荒山野岭也不例外。

朱元璋所在的村子,拥有地产最多的人就是地主刘德,除了他之外,还有不少拥有少量田产的人。

而这些人,占据了方圆几十里之内所有的田地。

但凡是朱元璋家哪怕有一块地,他爹朱五四也不至于给地主家当佃户,自己种地自己收,不用给地主交租纳粮不香吗?

就是因为没有地,朱家才过得如此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你让朱元璋随便找个地方刨个坑?可能没等他刨完,就有人找上门来了。

而朱元璋所面临的情况,与那些卖身葬父的女子一模一样,同样都是没有的,所以,让这个女子去哪里挖个坑?

朱元璋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同村的刘继祖看他可怜,免费送给他了一块地,这才解决朱元璋安葬父母的第一个问题。

但那些卖身葬父的女子,显然没有碰上像刘继祖这样的好人,因此,也就只能寄希望有人能将她买走了。

只有有人将姑娘买了,比如某个财主,这样他才会在属于自家的地产里挑出来一块,让姑娘把父母安葬在这里。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一种交易,姑娘用自身换取了一块能埋葬父母的地方。

朱元璋当年若不是碰到了刘继祖,那么他和他的二哥朱重六,极有可能也会上演一幕“卖身葬父”的戏码。


这就是不能随便挖坑的第一个原因,除此之外,还牵涉到一个户籍的问题。

我们现代人,有身份证、户口本,以及出生证明等各种证明自己身份和籍贯的证件,并且得益于科技的进步,要查一个人的这方面信息也很方便。

而在古代,虽说没有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但是同样也有相对健全的户籍管理制度。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基本的户籍管理办法,当时叫做“登人”,意思就是统计每一家的男丁数量,目的是为了征集兵丁、组建军队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户籍制度更为完善,称之为“书社”,每25家为一社,地方长官每年会对所辖范围内的“社”进行统计,内容包括人口变动,主要功能是为了赋税服务。

而到之后的几个朝代,户籍管理制度越来越健全,统计内容也越来越详细。

尤其到了明朝,朱元璋为了防止滋生流民,更是进行了户籍大改革,先是在登基之初来了一次人口大普查,之后根据普查结果颁发户帖,户帖中的内容,包括这个人的户种、原籍贯、现籍贯、居住地、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关系等。

其详细程度,基本上与我们现代的户口本差不多一样了。

在这种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身份可查,叫什么,家住哪里,什么职业,官府一翻户帖基本上一目了然。

要是没在户帖上,那么就惨了,那就是古代的“黑户”,而黑户是古代官府重点打击的对象。

比如当地发生盗窃案件了,在没有抓到罪犯之前,官府先会找那些黑户一一排查,即便不是他们干的,但也脱不了被官府怀疑。

总之,在古代,没有户籍成为黑户的话,那真的是寸步难行。


而之所以要说这些,就是因为如果随便挖个坑埋了人的话,那么户籍问题就没办法处理,而不处理,那就会给活着的人带来无尽的麻烦。

为什么呢?前文也讲过,古代户籍是会定期进行普查的,看一看原先的户籍登记人数有没有变动,如果一个人死了,那么按流程来说,就需要注销对应的户籍。

而那些需要“卖身葬父”的女子,大多是跟随父母流落到异乡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户籍并不在这里。

因此,如果这个姑娘想保留自己的户籍,那么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将父母的尸体运回故乡埋葬,同时报备官府,注销父母的户籍。

另一种办法,就是姑娘落户在父母死亡去世的地区。

先说第一种办法,这肯定可行性极低,都沦落到卖身的地步了,让姑娘拿什么来支付运送父母遗体的费用。

而第二种办法呢,看上去似乎可行性很高,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想落户在父母的死亡地,需要给当地的官府出具一份证明。

这个证明就是来佐证自己的身份,并且死者确实是自己的父母。

但问题是,这个证明不是一纸文书就行的,最好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有个埋葬父母的坟头,并且,这个坟墓的规制还得符合官府的标准,以便查证呈报。

不然的话,官府是不可能让你落户在当地的。

你要是随便挖个坑把父母埋了(前提是找到能挖坑的地方),然后指着坟头说这就是我的父母,且不说坟墓的规制合不合格,单说这样的做法,官府就不会认。

为什么呢?很简单,如果有个强盗杀了个人,也随便找个地方挖坑埋了,然后他也对官府说这里面是我的父母之类的话,那是不是就逃脱了律法的惩戒呢?

之所以必须保证坟墓符合规制,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而如果不这么做的话,那么这个姑娘将会面临原有的户籍被注销(毕竟人都跑外地去了),新地方又无法落户,最终就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黑户”。


黑户有什么危害前文也已经提过,除了会成为官府的打击对象之外,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同时古代出行到哪里都需要“路引”,也就是身份证明加介绍信,而黑户是不可能有这些东西的,因此,只得寸步难行。

所以,古代那些“卖身葬父”的人,除了想有一块安葬父母的土地之外,更需要有人帮他们解决因为父母过世而遇到的户籍问题,其中就包括把坟墓修建的合乎标准,而这些都需要花钱,没有钱,那就只能出卖自己了。

最后一个,就是葬礼仪式方面的问题。

这一点并不是特别重要,但也是原因之一。

古人对于身后之事相当看重,很早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说法,包括“入土为安”等说法,都是源自这种观念。

因此,一个人过世之后,但凡是有条件的,都会对丧事的仪式以及过程十分上心。

当然,这需要根据经济实力,富人不怕花钱,自然是大操大办,而穷人没钱,达不到富人这种标准,但至少在大体流程上也会尽力去跟随传统。

比如棺木、比如各种祭祀的用品等等。

要是真的像朱元璋哥俩那样,因为实在太穷,最终只能找了几件破衣裳,把父母裹住埋了也不是不可以,但终归这是个例,大部分人还是想稍微操持一下,最起码得有口薄皮棺材吧。

但不管是需要什么,都需要花钱去买对吧,而问题的核心是没有钱。


既需要给父母找个埋骨之地,又需要解决自身的户籍问题,还想让父母稍微有点体面能入土为安,要满足这三点,除了卖身为奴,还能怎么办?所以,挖个坑草草埋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点赞2、青州 网友:随风吹笛

挖个坑的事?大哥有想法,顺便也给人家姑娘挖坑,很大,一辈子爬不上来那种。

古代逃犯为什么不浪迹江湖?穷人到山上开块地不好吗?姑娘葬亲挖坑不就行了……哪有那么儿戏的事,太小看古代了。

影视上一个场景一直很靠谱,大凡某角色挂掉,埋后都立碑,哪怕一块木牌"张三之墓"。潦草一埋,用脚跺结实了,完事走人……不带这样的,从民间到官府都不同意。



1/3.姑娘有土地吗?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自古都知地皮是好东西,姑娘看中的地大概率都是地主豪绅家的,穷苦老百姓大都租地种。姑娘把爹娘埋哪?

不可以偷偷埋了,因为还得立碑。地主家地盘上忽然多个墓碑,人家能不知道吗?

古代看似地广人稀,田地和山头都是有主的。首先得有地埋,姑娘没法,卖身为奴,人家自然帮忙出地,还能置办些东西。



2/3.葬礼和孝道问题


古人虽穷,但孝道为先。这不是瞎讲究,这是有明文规定并形成文化和习俗的。

周朝《仪礼》明文规定从朝堂到民间各种大小事之礼仪,而且非常细致,其中就包括"丧"和"祭",家境再寒酸也得按套路来。


话说古人相信入土为安、人生轮回、先人庇佑之说,都竭力把亲人厚葬。

一副好棺材是必须的,也是最现实的大头开销。旧社会老人常提前订棺木,还有"试棺"习俗,此事大家当有耳闻。一说明古人重视棺木,二说明棺木可是大件。


穷苦老人突亡,一个姑娘哪有能力在几天内置办好棺木?何况葬礼诸多环节要花钱。

姑娘不用顾虑他人口舌,自己就没想过潦草埋葬。这是古代丧葬和孝道文化决定的。于情于理于规,古人都希望亲人走的宽慰。婚俗礼仪不少,但穷人穷办,丧葬可不行。



3/3.户籍是最大问题


今人习惯性地把古代社会看的简单。实际今天很多社会规则沿用古代,或加以改造或创新,以适应时代。古代管理也是有板有眼。

大家觉得旧社会乱,没错!所以户籍管理苛刻,官府定期清查户口,以便随时掌握各地人口和社会情况,同时可以发现问题。


张三在户籍地查无此人,官府就会寻找,找不到就注销户籍,然后张三就成了黑户。古代打击盗贼歹人,黑户必然在列,住店不被举报算是烧高香了,科举考试就别想了。

随便挖坑埋了父母,就涉及户籍问题。



姑娘挖个坑把爹娘埋了,问题来了……

官府人口普查查不到她父母,就会注销父母户籍。古代子女户籍随父母,而不是看出生地和生活地,那么姑娘就没了户籍。重建户籍?

根据规定,姑娘户籍只能在父母所亡地,姑娘怎么证明那个破坟头埋着自己父母?不好意思,口说无凭,小仙女也不行。

不近人情?近人情的话,那些盗贼可以随便杀个人,一埋,告诉官府那是他亲爹,盗贼可以搞出很多户籍。那些黑户为了生存也可能会效仿。那社会不乱套了么?



所以,姑娘必须好好葬了父母,墓地必须达到官府认定标准,以便查证呈报。人家一查,姑娘父母确实亡故,给姑娘建新户籍。

否则姑娘成了黑户,意味着各种捐税都没交过,自然无法享受恤民政策。古代多荒灾,官府赈灾时,姑娘只能眼看别人领。更难的是,寸步难行,甚至卷入官府打击盗贼的漩涡。

姑娘那时卖唱卖娼都难,大概率被当成逃犯,随时被举报。谁敢收留?可怜的姑娘无依无靠,无法生存,只能卖身葬亲,不然怎么办?



卖身葬亲多为外乡人


古代常有逃荒逃难现象,从甲地逃到乙地生活,如前所说,甲地户籍自动注销,想法落籍乙地,姑娘随父母。父母亡故,姑娘家穷又举目无亲,埋葬就成了大问题。

送葬本身花销大,墓地还必须达到官府认定标准,否则就要成黑户,姑娘不得已才卖身。


当地人通常不受这种问题影响。

一,本地姑娘往往有亲友帮忙;二,就算不得已把亲人草草安葬,也不至于成为黑户。

官府查不到父母户籍,可以查祖父户籍在当地,姑娘一样可以重新建籍,继续生活。



小编结语


过去也有着符合当时社会的制度和文化。葬礼和孝道礼仪从先秦就已成熟。古人有敬畏、重孝道,内心就不愿潦草葬亲。此为主观原因。

姑娘眼之所见都是地主家土地,墓地不是随便可得,这是很现实的社会问题。

最要命的是户籍问题。父母亡故户籍注销,坟头不符合官府认证标准,子女无法建户籍。一旦成为黑户,无法生存,无人敢留,还可能受打击盗贼牵连。


所以古人不能,也不会随便挖坑葬亲,尤其外乡姑娘。那意味着失去户籍,后果要命。影视上卖身葬亲的姑娘都是外地人,这点靠谱。



这画面怎么看着眼熟?哪部影视剧照?

通常会有有钱人家收留姑娘,一方面不会吃亏,另方面也会受到众人赞许。对姑娘来说,沦为下人总比成为黑户好,生存下去才有希望,比如受赏识,比如自我赎身。

生活很现实,不要和苦难谈尊严。

点赞3、岑溪市 网友:伏特加。

原因很简单,是受户籍制度影响,有些情况是无法草草安葬,否则户籍没了。

我们今天,你看你的户口簿,上边也有“籍贯”一栏。你的出生地、成长地,未必与籍贯一样。

古代卖身葬父母的,就涉及到户籍情况。

古代的户籍制度跟今天有几分类似,父母是哪里人,子女的籍贯跟随父母,而不看子女的出生地和成长地。

古代很多逃荒逃难的人,他们需要更换落籍地。从A地区逃出来,他就不再是A地区的人了,他在A地区的户口就注销了。

古代也有人口普查工作,查不到人,自动注销。

逃难的人逃出来了,他得找个地方落籍,不落籍,他就成了黑户。

黑户的问题就大了,一切应有的利益都没有,还要接受处罚。籍,有这么一个名词,“征籍”,表示的就是各种捐、税,没有户籍,各种苛捐杂税能逼死人,不会有好下场的。

而且,古代也恤民政策,实亩实籍,要的就是证明人口的隶属关系。你没有户籍,你怎么享受那些恤民政策?你没有户籍,官府发放赈灾粮食你都没法领。

而且你没有户籍,你想打工都没人要你。简单说,你是个黑户,这个社会就不能容纳你了。

那我们再说逃荒逃难的人。古代落籍,也很简单,就是看这个人的父母的死地。父母的生命结束之地,这个人就可以落籍。他逃到B地区,他父母去世了,他就可以把户籍落在B地区。

问题是,拿什么证明父母的确是死在你的落籍地的?

至少得有个坟,而且要达到一定规格,以便官府查证呈文。

所以你看,故事里那些不得不卖身葬父母的人,都不是当地人,而是从外地到当地去的。

他需要落籍,就必须好好把父母安葬,不能草草乱葬,而是要做到一定规格。

本地人乱葬父母,他的户籍不受影响。查不着父母可以查爷爷奶奶七大姑八大姨。外地不行,他不做到一定规格,万一他是冒领户籍怎么办?万一他是个贼呢?有好几个户口,太方便作案了吧?所以外地人为了落籍,安葬父母必须要达到一定规格。

官府方面,它也是要靠这些资料来统计人口,出生多少死亡多少,它的资料虽然不是很准,但也不能毫无根据。

卖身,为奴为娼好歹还能活下去。你落不了籍,黑户,为奴为娼都没人要你。

所以古代那些卖身葬父母,也是被逼无奈。不管活得多艰难,他得活下去。活下去就比死了强啊。

点赞4、宁波市 网友:千夕墨

埋葬死者并不仅仅是挖个坑,埋点土,数个一二三四五的事儿。

首先,没地怎么埋,所以你先要有一块地。

中国古代看似地广人稀,但基本每一寸能用的土地都是有主的。人家可能不天天盯着自己的地,可你往人家地里建了一座坟,人家迟早都会看到。

那怎么办?只能把自己卖个好价钱,不仅父母有地可埋,还能换来一场体面的葬礼。

毕竟棺材要置办,葬礼所需要的白纸、白布、香蜡、纸钱要置办,抬棺材、挖坑、填土都要雇人。中国古代讲究个孝道,死者为大,葬礼可以简单,但绝对不能含糊。


其次,如果女子既不卖身,也不埋葬死去的父母,极有可能失去户籍,成为黑户。

中国古代流动性差,大多数人差不多直到老死,都与自己的家族一起呆在原籍。所以,一般说来,古代人的家族、土地和户籍三者都是合一的。

需要卖身葬父的情况,一般都是由于各种原因流落他乡。因为古代官府主要是按照父母的籍贯给子女落户,如果父母死了,就以父母的亡地来落户。既然现在已流落到了他乡,原籍的官府找不到这家人,也找不到坟,自然就会给这个女子销户。她如果想在现在这个地方重新落户,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她父母葬在这里,而且坟地必须符合法定标准,不能随便找块无主地草草掩埋,她就可以依照父母亡地作为自己新的籍贯来落户,否则就成了黑户。


有人问了,黑户就黑户呗,好像在古代也无所谓。错了,古代政府以户籍和土地作为征收各种赋税的标准。黑户就意味着没这个人了,税肯定也就不交了,以后遇上灾年荒年,政府会按照户籍上的人头进行赈济。这时的女子,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领到救济粮,而自己则一无所获。

卖身虽然也很惨,但至少在当地有了个正经户籍,以后如果有了赎身的机会,出来以后还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当然,从理论上说,女子如果真想给死去的父母找块黄土埋了,还不想花钱,不想卖身,也有办法,比如,可以联系当地的同乡会馆。


宋朝以后,有责任感的士绅会拿出一些土地作为义地,然后设置义庄,专供没钱的族人掩埋遗骨,但也仅限于本地区本家族的族人。到明清时期,由于人口流动性逐渐增强,于是出现了会馆。会馆将流落在外的同乡或同业人群组织起来以图自保。所以,很多死在外地的人,他们的遗骨暂时无法运回原籍,便可以联系同乡会馆,暂将遗骨存放于会馆下属的义庄,或是直接就埋在义地,不再运回原籍。

根据这个女子的情况,如果她父母死掉,她又身在外地,没条件把父母的遗体运回原籍埋葬,完全可以联系当地的同乡会馆,由会馆出面把父母的遗骨掩埋在义地。

但义庄义地往往时间一长,无主棺材和无主坟头积压过多,慢慢地也就没人管了,于是就成了所谓的乱葬岗,为各种鬼故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

点赞5、肇庆市 网友:独步死神

1344年4月,朱元璋的父亲、母亲、长兄在一个月内先后饿死,17岁的朱元璋根本没时间悲痛,除了早已麻木了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如何安葬自己的家人。

那一年绝对是朱元璋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刚开春不久,淮北地区就发生了大旱,大旱之后,瘟疫随之而来,死去的人不计其数。

最严重的地方,甚至发生了整个村庄都灭绝的现象,朱元璋所居住的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虽然没有那么严重,但生活得也是举步维艰。

特别是,当时间进入4月份以后,久旱的淮北地区竟连续下了半个多月的大雨,这也导致淮河之水暴涨,进而泛滥成灾,老百姓被水、旱、瘟疫、虫灾折磨得苦不堪言。

而且,很多或是饿死或是得瘟疫而死的老百姓遗体,顺着河水飘得到处都是,又引发了更大的灾难,朱元璋的3个家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去世的。

一个月之内,家中的三个顶梁柱先后离世,让尚未成年的朱元璋悲痛欲绝,当时朱元璋家里还剩下他和二哥朱重六(准确来讲,此时朱元璋的名字叫朱重八)。

他们哥俩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把父母和长兄安葬好,可朱家世代贫农,哪有土地安葬这3个亲人?这时候朱元璋就把目光放在了村里的地主刘德身上。

刘德是村子里最富的地主,而且朱元璋家之前也一直给刘德家打工,朱元璋的父亲负责给刘德种地,朱元璋本人则从懂事起就给刘德放牛。

朱元璋认为,凭借着这种主仆关系,刘德一定会发善心给自己一块土地安葬家人,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无论他怎么磕头作揖,刘德都无动于衷。

刘德认为,朱家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更看不起朱元璋两兄弟,自然不会白白拿出土地给朱元璋安葬家人。

当时,有人劝朱元璋,实在不行就挖个坑随便把家人埋了,可朱元璋实在不忍心这么做,但家人的遗体又不能一直留在家中,朱元璋思前想后就决定把家人暂时送到庙中停放。

于是,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朱元璋兄弟两人加上几个穷哥们,一起把家人的遗体送到了皇觉寺中,朱元璋希望家人的“亡灵”可以暂时在庙中停歇,这样也不至于当“游魂孤鬼”。

可这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接下了朱元璋在好心人的建议下,找到了当地的大善人刘继祖,刘继祖望着跪在眼前的朱元璋,觉得他是一个孝子,就借给朱元璋一块荒地,让他把家人埋葬了。

后来,等到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为了感谢刘继祖的借地葬父之恩,专门加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加封其妻为侯夫人。

可以说,朱元璋作为村里土生土长的男子汉,在家人去世后,想要安葬自己的家人都这么困难,更不要说那些古代的女子了。

我们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古代女子卖身葬父母的情景,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大家认为这明明就是挖个坑的事,为什么非得卖身葬父母呢?

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古代的情况,就会明白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古代女子除非没有任何办法了,否则绝对不会随便挖个坑葬父母,下面我们就说一下具体原因:

01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自商朝以来,我国就开始加强人口管理,慢慢形成了古代户籍制度的雏形,随后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也越来越严格。

后来,无论是征兵、收税、种田,还是打工、住店、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在灾年发放赈济灾粮,都依靠户籍管理制度。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户籍,那他几乎寸步难行,很多事情都做不了,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大多数都是老百姓想象的,现实中很难存在。

没有户籍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黑户”,古代称这些人为“流民”,“流民”不但什么待遇都没有,还容易被当成盗贼或者犯人,不但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甚至随时可能被抓起来。

而我们要说的那些卖身葬父母的女子,她们很多人都没有户籍,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她们都是因为饥饿贫困等原因,被迫跟随家人四处逃难的人。

那逃难的人为什么没有户籍呢?这就牵扯到了古代的“人口普查”制度,以唐朝为例,唐朝时期“三年一造户籍”,也就是每三年统计一下人口,如果有人逃难离开了当地,他的户籍就会被注销掉。

可这些人逃着逃着,有可能就去世了,如果留下了子女,子女在考虑如何安葬父母的同时,也要为自己的下一步做打算。

也就是必须想办法去掉“流民”的标签,尽快获得合法的身份,重新拥有户籍,如果能回到原籍,自然没有问题,可关键是她们有可能已经逃到了很远的地方,想回家不现实。

而且,把父母带回原籍安葬更是困难重重,那也就是说,这些子女要做的是,在安葬父母的同时,还得在当地取得新的户籍。

古代官府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规定,子女可以在父母病亡地落户,可落户需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把父母安葬好,通俗来讲就是父母必须要有“坟头”。

只有父母的坟墓规格达到特定的标准,官府才会认可,并允许子女落户,可想要达到一定的规格得花钱,于是这些子女只能选择“卖身”葬父母。

02葬父母的土地需要花钱购买

我们说完户籍制度的影响后,很多人可能要说了,那是逃难的人,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可那些没有外出逃难的人,根本不涉及落户问题,那她们为什么要卖身葬父母呢?

在这里需要明确一点,虽然我们总有一种错觉,古代地广人稀,但实际上古代的土地也都是有主人的,而且绝大多数都掌握在地主阶级手里。

穷苦老百姓压根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想要埋葬自己的父母,就必须要买一块地,否则哪怕是葬在荒山上,也很可能被人给挖出来。

为什么呢?因为荒山看起来没主人,其实大概率还是属于某个特定地主的,实际上人们能看到的土地,大多都是属于特定私人所有的。

想在地主的荒山上埋葬父母,你就得花钱买地,可如果穷到吃不上饭了,自然没钱买地,那怎么办呢?身无分文的人,只有卖了自己,才能换来钱财买地。

那有人可能又说了,深山老林中的土地也有主人吗?再说那些人烟罕至的地方,就算有主人,可穷苦人家偷偷埋了父母,也不见得有人发现吧?

实际上,古代交通极不便利,人烟罕至的地方,普通人你也去不了,特别是弱小的女子,怎么可能有力气长途跋涉呢?更何况是去埋葬父母。

就像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朱元璋一样,他家还有两个男子汉呢,最终还是得给地主磕头作揖,借一块土地埋葬他的家人。

03孝道使得古人不会草草埋葬父母

说完了以上两点之后,有可能会有人说,古人悄悄埋葬父母不行吗?压根就不弄”坟头“,那样的话,就算埋到了地主家的荒山里,地主也不知道啊!

是的,如果一切都悄悄地进行,或许真的没有人会发现,可关键是古人几乎不会选择悄悄埋葬父母,并且一定会弄“坟头”,然后还会按照节日定期祭拜,而这些都得花钱。

因为古人特别讲究孝道,在古人看来,如果能够风光大葬父母,那绝对是孝心的表现,可如果连“坟头”都不弄,或者是草草安葬父母,不但会被人耻笑,自己的良心也一辈子难安。

比如,在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董永卖身葬父中,讲的就是董永父亲病亡后,董永卖身为奴,用所得钱财安葬父亲的故事。

古人认为,董永的行为,是尊老、敬老、孝老的表现,对董永进行了大肆赞扬,同时也激励所有人向董永学习。

所以说,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古代子女都认为,董永的做法非常正确,因此这些人学习董永的做法卖身葬父母,也就可以理解了。

04古代女子无奈的选择

在古代女子“卖身”葬父母的故事中,往往都是只剩下女儿一个人了,也就是说这个女子已经无依无靠了。

为了生存下去,卖掉自己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不但可以风风光光地把父母安葬了,自己接下来也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

我们知道,古代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陋习,而且古代的很多女子还缠足,在这种情况下,女子一个人根本没办法养活自己。

同时,古代女子地位相对较低,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想找个好人把自己嫁出去,实在是太难了。

如果把自己卖了,虽然是为奴为婢,但好歹是吃穿不愁了,所以这些古代女子,才会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卖身”葬父母。


总结

综上所述,古代女子卖身葬父母,实际上也是无奈的选择,在各种因素的叠加下,她们根本没有自我选择生活的权力和能力。

当然了,古代肯定也有草草安葬父母的子女,她们自然不用“卖身”葬父母,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选择。

其实,卖身葬父母就是古代时期,受压迫的穷苦百姓的无奈之举,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就是“人吃人”的社会,没有那么多平等的事情,更没有所谓的想当然。

亲爱的朋友们,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点赞6、德惠市 网友:隨遇而安

古人父母去世,儿女如果只是挖个坑就了事,不但会被说成不孝顺,还会出大问题。


1343年,朱元璋的老家濠州发生了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次年春天又爆发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大量百姓因为没有吃的而饿死,因为感染疾病而病死。

在短短一个月内,朱元璋的父亲、长兄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以及大嫂及侄子朱文正。

由于朱元璋家赤贫,家徒四壁,因此连给父母及长兄棺材的钱都没有,就更别说找块像样的土地作为坟墓了。

无奈之下,朱元璋与二哥只得去地主刘德家求助,但刘德为人刻薄、小气,根本就不搭理朱元璋。

眼看父母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朱元璋为此忧心忡忡,但好在邻居刘继祖大发善心,给了他一小块地,他这才将几件破衣服裹着父母及长兄,然后草草下葬了。

再后来,朱元璋与二哥、大嫂及侄子为了生计而分开,他一路辗转来到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数年之后参加红巾军起义,最终建立明朝当了皇帝。


据说,朱元璋还没发迹的时候,常常因为没有用棺材将父母下葬而耿耿于怀,因此他在称吴王的第一年,就派人到老家修建了工程浩大的明皇陵,将父母及其他死去的家人全部迁到此处,并用最好的棺材将他们下葬。

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父母死的时候,他遇到两个大问题,第一个是没有棺材,第二个是没有土地,第二个问题在刘继祖的帮助下解决了,但第一个问题却一直困扰他,直到二十多年后才解决。

当然了,朱元璋并没有卖身葬父,我揣测倒不是他不愿意,而是那时候灾害太严重,富人都跑光了,根本没人可以买他。

事实上,古代卖身葬父的案例是非常多的,其中尤其以女子居多,这主要是因为女子比较好卖,可以为妻为妾,替人生儿育女;也可以为奴为娼,伺候人、帮人赚钱。

而这些女子所求其实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拿卖身钱买一口棺材,或者买一小块土地。


再举个例子来说吧,《水浒传》中就有一个卖身葬父的女子,她就是阎婆惜,阎婆惜家境贫寒又是外乡人,父亲去世后没有钱买棺材,便托媒人找个好人家嫁了,这其实就是卖身为妻妾。

媒人带阎婆惜外出行走,刚好遇到宋江,便央求宋江娶了阎婆惜,宋江拗不过,就给阎婆惜买了一副棺材,还给了她十两银子,这就算是买下她了,但因为宋江为人仗义又不好女色,因此他并没有把她带走。

事实上,古代女子卖身,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在头上插一根草,这就意味着她已经成为一件商品了,顾客们可以开价了,这就是所谓的插草卖身。

不过,卖身葬父这件事,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大多数女子卖身之后,好一点的只能给人当小妾,一般就只能为奴为娼,一辈子无法抬头见人。


那么,古代女子为何不挖个坑了事,非得卖身再买棺材、买地安葬父母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何古人下葬一定要用棺材。

事实上,在远古时代,人死之后要么被随意抛弃,要么随便挖个坑埋了,但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各种思想体系的建立,人们认为随意处置遗体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便于后人祭祀。

古人还认为,人虽然死了,但其灵魂还在,因此死者必须入土为安,也必须对死者的遗体进行妥善安置,比如用良木制造棺材,将死者的遗体放置其中再下葬,必要时还可以放一些随葬品在棺材中,这样死者即使死了也有个安身之所,生者也就感到安慰了。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据说,棺材的来源跟孙膑还有一点关系,说孙膑逃离魏国的时候,曾得到魏齐边界一户人家的帮助,他被放置在一个木柜中运到齐国,不但逃出生天,还成为一代名将,并成功向庞涓复仇。

后来,有人借助孙膑的名字,把死人死葬的过程叫做出殡,为了讨个吉利,还把装尸体的棺木叫做棺材,同官和财,寓意死者保佑生者升官发财。


到后来,死者用棺材下葬就成为一种风俗,父母去世如果不能用棺材下葬,子女将会被视为不孝,不孝之人在古代是要被人唾骂的,也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

在了解到这一点后,我们就知道古代穷苦人家的父母去世后,子女为何不惜卖身,也一定要买一口棺材安葬父母了,而不是随便挖个坑了事。

并且,跟现代不同的是,古代大多数王朝都是以孝治天下的,父母去世了,子女不但要用棺材将父母下葬,还要守孝三年,而在这三年时间里,子女不能娱乐和交际,哪怕儿子在朝为官,也必须暂时停止工作,三年守孝期满才可以回去上班。

比如说朱元璋,他其实就是个很孝顺的人,只不过他没有机会回报父母,也只能将父母隆重改葬了,而他建立明朝后也极为重视孝道,将以孝治天下提升到法律层面,因此子女随便挖个坑将父母下葬这种事,在明朝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

事实上,在古代大多数时候,随便挖个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就牵扯到土地和户籍问题了,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前文说到朱元璋,说他的父母去世后,连块作为墓地的土地都没有,很多人可能就要问了,野外不是有大片土地吗,怎么不找个地方呢?


事实上,古代虽然地广人稀,但绝大数人土地都是有主的,平原地带如此,山林丘壑地带也是如此,许多大地主一人就独占了村子附近方圆几十里的土地,比如朱元璋曾经的主顾刘德,他就是当地最大的地主,拥有当地大多数土地。

事实上,朱元璋家往上数三代,都是没有土地的,这就造成他的父亲及他与几个兄弟都只能给地主当佃户,如果能够在野外开一块地作为自家土地,也不止于此。

因为没有土地,朱元璋家的日子才过得不好,他的父母去世后才没地方安葬,如果他真敢随便挖个坑,可能还没等他挖完,找他算账的人就来了。

退一步讲,即便是野外真有一块地,那这样就可以安葬父母了吗?

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古人讲究风水,不是每个地方都是适合作为墓地的;而且选择坟墓是有一些要求的,不能离家太远了,不然不方便祭拜;也不能在荒山野岭,因为那里野兽多,太危险了。

最好的选择,就是在村子附近找个风水稍微好点的地方作为父母的墓地,跟其他村民死去的家人埋在一个地方,这既是对父母的尊重,办葬礼也更滑方便。


除了土地问题外,还牵扯到户籍问题。

我们现代人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其实古代的户籍制度也是相当完善的,早在商朝时期,官府就会统计每一户人家的男丁,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征兵,这在当时叫做登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开始完善,各个诸侯国都有里社,每二十五户为一社,以此作为基本单位,官府会定期对里社进行人口普查,包括定居人口、流动人口,男女老幼各有多少,都必须记录在案。

秦朝建立大一统王朝后,也有严格的户籍制度,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朝,史上最严格的户籍制度就产生了。

据记载,朱元璋为了防止滋生流民,维护社会稳定,在唐宋时期户帖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比如一户有多少人,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居住地、与户主关系等等信息都有详细记载,跟现在的户口本大致相似,只不过没有照片罢了。

甚至,户帖上还记载了一户人家有多少土地,土地在什么位置,应缴纳多少税,等等。


总之,户帖的功能是很齐全的,所有人的信息都是可查的,而没有户帖就会很麻烦,会被当做“黑户”来对待,官府抓罪犯的时候,这些人也会被当做嫌疑人而遭到盘查。

以此作为前提,我们再来谈谈在古代严格的户籍制度下,能不能随便挖个坑,就将父母给埋葬了。

由于古代官府会定期对人口进行普查,因此父母去世后,按照规定,子女必须去官府注销父母的户口,给自己上新的户口。

如果子女在户籍所在地,那倒是没什么大问题,只需要到官府走一趟就行了,但问题是沦落到卖身葬父的子女,大部分都是流落他乡的,那么事情就有些麻烦了。

古代子女的户籍都是跟父母一致的,父母去世之后,子女如果想要保留户口,理论上有两个办法,第一个是将父母的遗体运回家乡,由家乡的官府查验无误之后,注销父母的户籍,再发给子女新的户籍;第二个是在父母去世的地方落户。

先说第一种办法,这简直太难了,因为子女都已经穷到卖身葬父了,哪里还有钱将父母的遗体运回去啊,所以这个办法基本没人采用。


唯一可行的是第二个办法,但官府同时也规定了,想要在当地落户,子女首先得证明死去的就是自己的父母,除了查询户帖之外,官府还要求子女给父母修建的坟墓,必须要达一定规格,比如要用棺材,坟头的高度要达标,还要刻碑,等等。

因此,子女如果随便挖个坑就将父母给埋了,然后带着官府的人过来,指着坟头说埋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官府是不会认账的。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既有道德上的考量,也有杜绝罪犯钻法律空子的考虑,比如说杀人犯杀人后,也随便挖个坑埋了,官府查到之后,说这是他父母的坟墓,是不是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了呢?

所以说,官府为了让子女重视孝道,也为了打击犯罪,要求子女给父母修建坟墓时一定不能草率行事,要达标才能让其落户。

如果子女不这么做,官府就不给让她落户,没有户口就成了黑户,黑户是无法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而且生命安全没有保障,被人杀了也没人去追查。


并且,成为黑户之后,就无法得到官府颁发的路引了,而没有路引的话,就真是寸步难行了,可能连村子都出不了。

因此,古代贫穷人家的子女在父母去世之后,为了能让自己不成为黑户,不惜卖身也要将父母按照官府规定下载,而不是随便挖个坑了事。

当然了,卖身葬父的代价是很大的,因为为奴为娼不是普通人愿意干的事情,但这比成为黑户要好得多,而且还会因为尽孝道而受到一些人的同情,自己也会感到安心。

总的来说,古代父母去世之后,子女之所以宁愿卖身也不随便挖个坑了事,主要是在于三点,第一是出于孝道的考量,第二是没有土地,第三是为了给自己落户。

点赞7、黄石市 网友:梦回中。

古人并不蠢!所做的一切都是现实的选择!

一切看似不合理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只是用现在的想法未必想的通!

挖坑,要有地方可挖,此乃第一。

父母死了,有的人也没了生活来源,给自己找个饭碗势在必行,此乃第二。

古代社会,并不善良:一个女子,尤其生活艰难!与其被更多的人欺负,还不如找个比较强的依附,此乃第三。

点赞8、遵义市 网友:慢半拍

哪有那么简单的!

挖坑,也得有地方吧?不能在马路上挖吧?也不能在别人家田地里挖吧?史料不是记载,朱元璋就受到好心人资助的一小块土地,才埋葬了接连逝世的父母遗体的。


什么?你说可以埋在荒山野岭?这父母可没死在荒山野岭吧?你雇人把尸体抬到荒山野岭也需要花钱吧?

况且,一般人怎么会愿意把父母遗体直接挖坑埋掉?薄皮棺材也得买一口吧?要是真的能光身埋掉,这样的儿女是相当不孝的,那就扔掉尸体不管又有什么不可以?


想让父母“入土为安”,就需要土地、棺材、装裹一系列东西。这些东西是可丰可俭的。如果一切从俭,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是一笔大的开销。

但是古代,如果连这一小笔钱都拿不出手、借不到手,她(或他,卖身葬父母的不止是孝女,也有孝子)就连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没有了。


到这种地步,需要解决的,就不止是一笔丧葬费用了。“死了谁,苦了谁”,孝子孝女以后的生活费也是个大问题。

为奴为娼,至少是给饭吃、给衣穿的。那就是走投无路中的一条出路了。

点赞9、大冶市 网友:↘抽烟

随便挖坑埋了,是把人当作垃圾吗?古代卖身葬父,真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别说古代,现代没钱办葬礼一样也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埋了。我们经常能够在古书里或者古装电视剧看到卖身葬父的故事,让人感觉很心酸。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天仙配》,里面的主人公董永就是在跪在街道上,胸前挂个牌子,写着卖身葬父。董永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我们现在听到的卖身葬父的原型就是他。书中原文是这样说的“董永年少丧母,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人家为奴,来换取丧葬费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网上找找相关的描述。

人们感觉董永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病逝以后,他还卖身来换取丧葬费,他的故事能够感天动地。所以,流传了下来,甚至后来还拍了个电影,就是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天仙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部老片,相信会有不同的感受。

其实,在古代是农耕社会,生活的好不好全靠庄稼的收成,也可以说是看天气的好坏。如果,遇到灾年头,没有粮食吃,可能就会出现饿肠遍野的情况,也就出现很多卖身葬父的故事。

那么古人为什么不找个地方挖个坑埋了,非要去卖身来换取丧葬费呢?其实,这个问题和古代有那么多荒地不去开垦,非要把自己饿死一样,所面临的困难真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死者为大

我们现在来看古人是非常重视这一点的,非常重视这种殡葬的仪式。其实,我们现在农村的殡葬仪式也有很多是古时候延续下来的,我们并没有发明太多新的东西。古代人受儒家思想和周礼的延续,特别是儒家思想特别提倡孝道。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了,他讲的“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更像是为专门为统治者服务的,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古人在几千年儒家文化影响下,孝敬父母要严格遵守礼仪规范以及伦理纲常。所以,在古时候葬礼没有仪式,只是匆忙地给卖了,是有失孝道的。在过去谁家要是这么做是会被认为不孝顺,是很没脸面的事,并且,给死者一个体面的葬礼,也是以死者为大的表现。

二、土地是个大问题

在古代想找个地卖了也是一个大问题,真不是想在哪埋就能卖的。在古代土地是私有制的,多是集中在权贵人手里,穷人只能是帮助这些地主做活来养活自己。

有人说,古代人少地多,我们就去开采不是地主家的地不就可以了吗?但是,荒地也是有主的,也是不能随便开采的,再有,普通百姓也不愿去开采荒地,开采完了没用几年就被人霸占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所以,古人不开采荒地主要的原因是其不能成为祖产世袭下来的。

在古代别说普通百姓了,就是有名的人想开采一块荒地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就拿名人苏东坡来说,当年他做了错事,惹了朝廷不高兴,把他贬到黄州去了,俸禄也被取消了。没有了经济来源,他就托朋友想搞一块来种,后来朋友托关系把之前的作为营地的一块闲置空地给他了,大约有十多亩地。这次开垦的也让苏东坡感受到了劳作的辛苦,所以,他写下了“开垦之劳,筋力殆尽”,来形容开垦荒地的辛苦。

你看,荒地的开发也是要通过官府的同意,并不是我们想开采就能开发的。所以,大多数的穷人不仅没有荒地去种粮食,也没有地去埋葬逝者。我们看过历史的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年轻的时候父母去世,也没有地来埋葬,只能像地主去借地来埋葬父母。

三、户籍

户籍制度最早是出现在周朝,但规模还是不是很大,到了秦代初的时候才稍有规模。后来经过三国至南北朝的整顿,一直到隋唐时期才趋于完备和周密。我们翻阅相关资料,就能发现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所展现出来的户籍文化是非常丰富和发达的,是古人智慧的表现。

由于,古时候的官府推崇孝道,会设置一些对不遵守孝道规范的处罚方式,用来敦促人们要遵守孝道。古时候如果没有户籍的话,要为逝去的父母守3年,才能拥有一个合法的户籍。自古,户籍就非常重要,就像我们现在用的户口本和身份证一样,是我们身份唯一的象征,也是我们拥有一切权力的依据。就像我们可以用身份证买车票,用户口本给孩子找学校一样,古代的户籍也是赋予了一些权利。

所以,古代如果一个人没有户籍,也就没办法做一些普通百姓的一些事情。比如,开垦土地,上京赶考等等。

总之,对于一些没有户籍的年幼丧父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钱去地主家借地,没办法只能去卖身葬父。

丧葬从古至今都是比较繁杂的,仪式比较多,真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置办得起的,现在何尝不是呢?想买一块好的墓地也是需要花很多钱的。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就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