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如何看待“秦孝公欲传位于商鞅”和“刘备欲传位于诸葛亮”这两件事的区别?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2关键词:区别,诸葛亮,刘备,诸葛,商鞅

如何看待“秦孝公欲传位于商鞅”和“刘备欲传位于诸葛亮”这两件事的区别?

点赞1、连云港市 网友:谁替你

《战国策》曾有“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鞅,辞不受”的记载;《三国志》中刘备托孤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两种记载都是国君在临终前对自己敬佩感激信任的大臣的嘱托,但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秦孝公之与商鞅,以国相许,其实就是一种无奈之举。秦孝公是很感激商鞅的。在孝公之前,大秦虽经历了不断的努力,开疆拓土,西并诸戎,成了西方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春秋时期秦国就一直被晋国打压着,因为有晋国阻隔,秦国一直无缘与东方诸侯角逐;在国内呢,贵族阶层享受着特权,霸占着国内的大部分财富资源,勾心斗角,国力衰弱。三家分晋后,魏国崛起,贤明的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发展经济,国势日强;又任用吴起治军,推行武卒制,军力大增。本来好不容易看到晋国分裂,秦国抬头的时候到了,谁知还不如以前。吴起带领魏军几次打败秦国,还把秦国唯一可与东方诸侯联系的河西之地给占去了。老秦人这个憋屈啊,怎样能强国强军,重新夺回河西之地,与东方诸侯争霸呢?这正是刚刚继位的秦孝公所最想的。秦孝公知道,要想强国强军,必须改革秦国现状,像魏国那样实行变法。可又有谁能帮他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呢?正在秦孝公苦苦无助之时,商鞅来到了秦国,经与商鞅的一翻推心置腹,秦孝公觉得商鞅就是自己苦苦寻觅能让大秦富强的人。于是秦孝公就大胆任用商鞅为大良造,推行变法。商鞅利用法家的一套,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改革。改革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改革进行了移风易俗,改革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改革让民丰国富,改革也让大秦有了强大军队。商鞅带着这强大的军队,不但打败了魏军夺回了西河之地,还从此让东方诸侯感到了秦国的强大。秦孝公满意,他很感激商鞅,专门把商地封给了商鞅,比诸东方小诸侯。然而,商鞅变法,触动了秦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严法重刑,更是把贵族们得罪苦了,他们恼恨商鞅恐怕牙根都痒痒了,但是因为秦孝公的一力支持回护,他们对商鞅没有下手的机会。商鞅不但得罪了一般的贵族奴隶主,还得罪了不少的当朝权贵,甚至是国君的兄弟赢虔和太子赢駟,他们时刻都想致商鞅于死地。秦孝公正是深深了解了这些,才对商鞅的处境担忧,他感激商鞅,是商鞅助他让老秦人走出了困境,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秦国,让秦国从此具备了与东方诸侯大国争霸的资本;他担忧商鞅,正是在他的一力支持下,商鞅变法才得以成功进行,但因此得罪了所有的贵族们。秦孝公知道,他死以后,秦国贵族们决饶不了商鞅,自己的哥哥饶不了商鞅,太子也饶不了商鞅,尽管哥哥和太子从秦国大局上理解商鞅变法的好处,但从感情上饶不了商鞅,因为太子曾因触犯新法而需要被按法治罪,谁讲情也无用,最后只有让太子的师傅国君的哥哥赢虔顶罪,被受以刈鼻之刑,你想想太子若受了此刑,以后还怎么当国君?赢虔受刑后只能戴面具示人。试想想春秋时尚有刑不上大夫之说,更何况是太子了,但商鞅新法之严,确实没了一点人情味。再者,太子继位后要想维护好自己的统治,就得杀商鞅以泄众愤。太子也知道新法的好处,但他知道面对汹汹仇恨,要么留法不留人,要么留人不留法,为了大秦的事业,商鞅只能殉法。秦孝公正是深知这一点,在临终时面对商鞅,可想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有感激也有隐情。他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能以国君之位相让,他知道商鞅绝对不会接受,即使接受,老秦人岂能答应?他以国相授的意思就是一是表明商鞅对大秦无以复加的恩德,功高日月,二是表明自己对商鞅的万分感激和谦疚,商鞅为了大秦却要粉身碎骨,真的让他五味杂陈。刘备托孤诸葛亮,并非是让诸葛亮自己代替刘禅去做皇帝,更多的是让诸葛亮继承好自己的未竟事业,恢复大汉的天下。有不少人都错误认为,刘备临终交代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意思是如果刘禅做皇帝不行,就让诸葛亮代替刘禅做皇帝。其实不是这样,你想想,刘备终生奋斗的目标就是恢复汉室天下,诸葛亮帮助刘备最终的理想也是重新兴复汉室,二人早已心照不宣。刘备如果让诸葛亮替代刘禅做皇帝,那还是汉室天下吗?刘备让诸葛亮“自取”的意思,就是说刘禅这孩子如果不胜任,你诸葛亮可以废掉刘禅,自行从我刘备子孙中另选取适合的人来做皇帝。刘备也是很感激诸葛亮辅助自己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功德的,但在他临死之时,蜀汉是个什么危局,他很清楚。当时夷陵大败,蜀汉精锐尽失,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刘备如此托孤诸葛亮,更多的还是希望诸葛亮能继承自己的遗志,继续自己的未竟事业。刘备知道,诸葛亮跟随自己十几年,南征北战,东挡西杀,方打下了这片根基,功劳最大,众臣也最信服他。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为什么?因为他死后对生世的任何事情都无能为力了。面对着眼前的颓败,面对着自己已无能为力的局面,对以后的事情,刘备也只有托孤诸葛亮了。他如此说,心里确实感恩诸葛亮对自己的辅助,让自己方有所成,更多的还是寄希望于诸葛亮,能继续做好自己的未竟事业。

因此,在两位国君临终之际,商鞅和诸葛亮各自所面临的形势是不同的,商鞅变法已得到成功实施,秦孝公已了无遗憾,但唯一对不住的是将商鞅推向了万劫深渊,更多的担忧是商鞅个人的安危,也只能以托国之词来形容自己的复杂心情了。而诸葛亮就不同了,他在刘备阵营威望最高,功德最大,甚得人心,刘备临终最大的担心是蜀汉的前途命运,他托孤诸葛亮的说词,出于感激认可诸葛亮的才能功德,更多的是勉励诸葛亮要大胆地把这个担子担起来,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未竟事业。

点赞2、抚顺市 网友:痞子雨

谢邀。

如何看待秦孝公欲传位于商鞅和刘备欲传位于诸葛亮。

先谈商鞅是何许样人?公元前423年至408年,魏将吳启等,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全部占领了秦河西之领地。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为了富国强兵,任用商鞋变法。

商鞅看到孝公求贤若渴,才来到秦国的,在此之前他是魏相国叔痤的家臣,当時的魏国有李悝搞变法,商鞅颇有心得,叔痤看重商鞅,向魏惠王举荐,王不以为然。后叔痤去世,商鞅在魏没有前途。正遇上秦国招贤,商鞅带着李悝的《从法经》来秦国碰运气。通过秦国大臣景监的引见,他见到了秦孝公,想先探一下孝公的想法。商鞅先讲了道家的‘’帝道‘’,儒家的‘’王道‘’,秦孝公听了不夠兴趣,还责怪景监弄来亇无能之辈。

可是商鞅看出孝公对儒,道没有信仰,直到第三次见面,商鞅方讲到法家的‘’霸道‘’和强国之术,他要孝公办大事,将权力抓在国君的手中,不能让贵族治理自己封地里的百姓,没有军功的贵族,应该让他当地主和富人,鼓励人们为国战争,秦孝公听了刘些眼晴都亮了,但是也想到这样会触碰贵族利益。

秦孝公初步决定,按照商鞅的主张,但他自已也明白,此事非同小可,向贵族要特权,要属民,要封地,他们能答应吗?于是秦孝公将变法的想法拿出来讨论,故然引来一众反对,大臣们认为分封制延用了几百年,不是很好吗?商鞅力争说:夏桀,商纣,周武不是都灭亡在分封制,反对的大臣们一時也拿不出反驳的道理。商鞅逐渐占了上风,这样秦孝公下决心实施变法。

实施变法后,各级贵族怨气很大,商鞅因此也得罪了太子。秦孝公驾崩,太子登位:称秦惠王,他一接位,公子虔马上污蔑商鞅谋反,惠王正恨商鞅呢?也不问青红皂白下令通辑,商鞋见形势不好逃之。

商鞅在逃难中,因变法规定客栈住客必须凭路条,可商鞅逃走没有路条,各家客栈概不接纳,使之无处栖身,后代人讽刺地说:自搬石头,砸了自已的脚。似同西汉萧何一样,制法犯法,殒落由自法。

商鞅变法无结果。但是秦孝公是否想将王位传给商鞅《史记》没有记载,或许是秦孝公早逝,对此事不及办理,秦惠王继位,对商鞅并不看好,所以,商鞅的结局很糟糕。

秦孝公要传位于商鞅,没有根据,纯属人们的猜想。

可是,刘备要想将帝位传位于诸葛亮,还有三分根据。刘备在临终遗嘱中有段话说:‘’丞相,属孺子不可教,你自己为之‘’。这话吓得孔明脆地叩头,连称:臣该死!臣不敢!不过刘备虽这样说并非真心,是他一身固有的多疑之心,恐怕孔明叛逆,故意给他打了预防针(警告),这种话是不可信的,系死不安心!

在下,知识浅薄,上文如有不当,恭请史学界老师们批评纠正。

点赞3、哈尔滨市 网友:陈朝朝。

在“家天下”的时代,传位于异性,这种事只要细分析起来,就能得出看出来,这都是“一眼假”的操作。

不管是“秦孝公欲传位于商鞅”亦或者“刘备欲传位于诸葛亮”,虽然都有相应的历史记载,可实际上统治者怎么会有如此的操作。

统治者之所以这么做,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换取臣子的忠诚,如果当时商鞅和诸葛亮当真了,那结果??????

分析

在商鞅的辅佐之下,秦孝公开始变法图强,让秦国由弱变强。秦国统一天下的基业,就是从孝公时代开启的。

有了诸葛亮,刘备才从颓势转向发展。正是因为《隆中对》的谋划,才有了后来的“蜀汉”。

而且,不管是商鞅还是诸葛亮,他们都是倡导“变法”之人。众人都知道商鞅变法,可很少有人知道,诸葛亮在刘备进入成都之后,也曾进行了大量的政治革新。

  • 商鞅辞位

如果商鞅没有遇到秦孝公,那他这一生很难有所作为。而如果秦孝公没有遇到商鞅,就不会有后来的大秦帝国。

秦孝公与商鞅的君臣际会开创了一段历史。在这段历史开创之前,秦国刚刚经历了东征失败、国君病逝。

秦孝公接手的不是一个好的局面,此时的战国中,最强的是魏国。而失去了河西之地的秦国,更是很多国家都想侵略一下。

危机之下,商鞅来到秦国。孝公与商鞅一番交流之后,秦孝公决定任用商鞅变法图强。

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有了与魏国一较高下的资本。两次与魏国的交战,让秦国不仅收复了失地,还扩大了领土。

就在秦孝公还要继续大展宏图的时候,他的生命走到了终点。在临终之前,他打算传位于变法功臣商鞅: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 白帝托孤

历史上,君臣际会而开启美谈的故事有很多。文王访姜尚,沛公求子房,孝公用商鞅,当然也少不了玄德顾茅庐。

颠沛半生的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话,他的颠沛半生就会成为颠沛一生。对刘备而言,诸葛亮的重要性无法替代。

诚然,庞统、法正都是一流的谋士,但他们的谋略更多的是对于某一件事。与诸葛亮相比,他们缺少了宏观方向的思维。

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刘备完成了孙刘联盟,通过这个联盟有了一席之地。之后,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刘备再下益州,汉中,终成一方雄主。

在这之后,刘备集团开始频频失利。先是关羽北伐失败,刘备失去了荆州;之后孟达等人背叛,刘备又失去上庸等地,最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失败,连他自己也在忧愤之下病死。

临死之前,刘备托孤诸葛,并说下了如下一番话: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信了,你就输了

根据历史记载,秦孝公的确有传位于商鞅这个构想。但这个东西可信么?就算历史资料可信,你相信孝公是真心么?

秦孝公不过就是在试探商鞅,甚至他是为了稳住商鞅。商鞅的才干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而在他死后,商鞅的下场也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商鞅的变法动摇了秦国贵族的利益,虽然秦国的贵族与其他国家贵族相比要少,但他们在秦国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没有了孝公保护的商鞅,贵族是一定会针对商鞅的。

而以商鞅所具备的实力,他在此情况下,并无力自保。他虽然有地位,但这个地位是孝公给的。他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连权臣都算不上。

届时,以商鞅“趋利避害”的个性,他一定会逃亡,这将会给秦国树立起来一个强大的敌人。孝公此举,只是为了让商鞅感念他。

我们细品孝公临终前的行为,他甚至都没有想过保护商鞅。如果他想要保护商鞅,完全可以把商鞅立为托孤重臣,届时嬴驷也不会轻易处决商鞅。

事实上,孝公传位于商鞅,不过就是稳住商鞅的一个“幌子”。他很清楚商鞅之后的下场,而他也希望商鞅是这个下场。

以秦孝公之明,他怎么会看不出来商鞅就算接受了他的位置,也根本坐不稳。

至于说刘备欲传位于诸葛亮,与秦孝公欲传位于商鞅的情况还有所不同。要知道,刘备在临终前除了诸葛亮外,还有另一个托孤大臣就是李严。

同时立了两个托孤大臣,还假惺惺的欲传位于诸葛亮,这其实就是一次政治作秀。想要诸葛亮的忠心。

但其实,刘备的这个所做就是多此一举。诸葛亮不会接受刘备的位置,因为诸葛亮的目的就是为了匡扶汉室。

而且,诸葛亮也不敢接受刘备的位置。他虽然在蜀汉一人之下,可他在那时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而且,各方的人之所以投靠蜀汉,就是因为蜀汉打着“匡扶汉室”的口号。

结语

不管是“秦孝公欲传位于商鞅”亦或者“刘备欲传位于诸葛亮”,这都不过是假象而已。

秦孝公传位商鞅,还有孝公自己的政治目的,以及对商鞅的忌惮,想要稳住商鞅,不投奔其他国家。

而刘备传位诸葛亮,那纯属就是政治作秀,想要让诸葛亮好好辅佐刘禅。

点赞4、江都 网友:冥瞳*

认人为贤,天下大幸。

点赞5、忻州市 网友:何师我

假设这两件事都是真实的吧,其实,我很怀疑。

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帝王术而已。秦孝公雄才大略,他是要嬴氏强大,也许也有统一天下的理想,中间突然传位给商鞅算怎么回事儿?商鞅在秦国将宗室、大臣得罪了个遍,孝公死,商鞅根本活不到第二天,这种情况下,传位给他,只会让他死得更惨而已。假如孝公说过这个话,无非是让商鞅明白,你的变法我很支持,我是你强大的后盾,你放手干就是了,以传位作为君臣相知的一个佐证,让商鞅死心塌地而已。

刘备基本上是一样的路数,他是以光复汉室为目标的,诸葛亮如果当了皇帝,汉室算什么呢?只不过,刘备发现自己这个儿子,似乎不是那种开拓型的君主,少了诸葛亮的辅佐,基本上就是废人一个,说传位的话,可能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试试孔明的忠诚度,另一个是敲打一下,你虽然厉害,但不要打篡位的主意,你今天向我承诺永不背叛,明天你如果自立为帝,自然会有其他人收拾你

点赞6、昌吉回族自治州 网友:傲視艽喌

秦孝公欲传位于商鞅,见于《战国策》:“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鞅,辞不受。”;刘备欲传位于诸葛亮,见之《三国志》刘备托孤:“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秦孝公跟商鞅的关系,和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差不太多,如鱼得水。秦孝公为了秦国的强大,顶着巨大的压力,支持商鞅变法。秦孝公之前,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并不是强大的国家,相反,秦国被战国六雄当做夷狄对待,原有领土河西之地也被魏国占领,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在战败后经受了割地求和的耻辱。为了洗刷耻辱,秦孝公继位后颁布了求贤令,终于等来了求职的商鞅。商鞅是他强国富民的希望。为了支持商鞅,秦孝公先后封商鞅为左庶长和大良造,实行变法。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成为西方霸主,同时也得罪了包括太子在内的众多权臣。秦孝公临终前,不知如何保护商鞅不受伤害,说出了欲传位于商鞅的话,实际上也就是说说,赢氏天下怎么会传给商鞅呢?这句话出口,不但救不了商鞅,反而会害了商鞅,让他成为太子的敌人。后来商鞅果然死于太子赢驷之手。或者,商鞅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秦孝公死前最后一击,送给了商鞅一个必死的理由。也算兔死狗烹的一个变种吧。

至于刘备欲传位于诸葛亮,更不可能是真心的。他是觉得刘禅并非雄才大略之主,兴复汉室的大业尚未完成,一是试探诸葛亮的真心,一是寄希望诸葛亮能够扶保幼主,完成大业吧。事实证明,刘备这一句话,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点赞7、苏州市 网友:官儿迷

秦孝公欲传位于商鞅这件事情在《战国策》中有记载,其它书籍中没有记载。商鞅是卫国人,在魏国呆过,到秦国后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想达到富国强兵,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但是要把王位传给商鞅阻力还是非常大。秦孝公传位商鞅就是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变法不能被废除,希望秦国强大。这件事真假有一定争议。

刘备欲传位于诸葛亮是在白帝城托孤时说的话。白帝城托孤是流芳千古佳话,是君臣之间关系信任融洽的典范。也是刘备临终遗言,非常感人。刘备白帝城托孤,《三国志》中记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是希望诸葛亮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使蜀汉政权稳定,实现兴复汉室目标。刘备没有看错人,诸葛亮也为蜀汉事业操劳而亡。刘备让诸葛亮当益州之主,诸葛亮不会当的,诸葛亮忠君思想浓厚,品德高尚,不会做不仁不义之事。

秦孝公欲传位于商鞅是想把变法进行到底,巩固变法成果,不至中途而废。

刘备欲传位于诸葛亮是希望蜀汉政权稳定,实现兴复汉室的目的,把刘备奋斗一生的事业继承完成下去。

点赞8、如皋市 网友:一世情人

帝王之术,违心话。

尤其感觉刘备就是警示诸葛亮,你可千万不要动这个心思!

点赞9、通辽市 网友:不强求

这是个伪命题的提问,有脑不洞者尽皆嗤之以鼻!

点赞10、泰安市 网友:红颜殆。

都是帝王之术吧,刘备是给诸葛亮一个下马威,秦孝公应该也不是本意,估计是让变法持续下去[呲牙]

点赞11、芜湖市 网友:种花兔

这种事就不可能发生。虽然秦国的商鞅和蜀国的诸葛亮都为自己的主公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绝对不可能得到传位。举个简单明了的例子,简单的把这个问答说清楚。

假设,你开了一个小工厂,慢慢的把工厂做大了,其中有一个员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等你老了,你可能把你干了几十年的工厂送给这个员工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你只是寄希望于这个聪明能干的员工继续帮助你儿子把工厂做得更大更好。

这么说是不是简单明了,一听就理解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