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让出皇位,架空朱元璋,让朱元璋做太上皇,自己做皇帝。","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和朱棣都手握重兵,为什么李世民敢造反,而朱棣却不敢","李世民杀死自己的大哥和四弟,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让出皇位,可谓是手段强硬,冒天下之大不韪。明朝时期朱棣为什么不趁着朱元璋年老体迈,干掉朱标,逼朱元璋退位,自己做皇帝。
李世民、朱棣两人虽有着些许的共同点,都曾帮助过自己的父亲顺利夺得天下,立下开国之功。但是,他们也存在着很明显的区别,李世民未当皇帝前权势滔天,连太子李建成遇到他都不一定能干得过他,而朱棣未当皇帝前虽也有权,可却比不上李世民,别说干不过太子朱标,诸藩王中比他强的都有,如秦王和宁王。
朱棣不是不敢效仿李世民,只是没那实力,实力不够,别说杀兄逼父退位啦!还没行动,可能就被弄死啦!死得透透的。
李世民他之所以敢杀兄逼父退位,那是因为他实力足够了,实力已经足够支撑他实施这大逆不道之举,与其父李渊和太子李建成掰掰手腕。
玄武门之变前,他手握的权力可以说已经与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不相上下。
那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力有多大?
首先在爵位上,李世民“秦王”爵位在当时已经到最顶端,除了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就属他最尊贵,最崇高。“秦”这个封号可不简单,它可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号,意义非凡,它所自带的属性,注定李世民地位崇高。
《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公元621年,李世民在虎牢关大破窦建德、王世充,一统北方,奠定唐代版图基础。凯旋归来后,李渊重赏李世民,赏其“位在王公上。”即整个大唐,李世民的地位除了低于李渊和李建成,高于任何人,包括亲王。
反观朱棣,朱棣的爵位是燕王,从封号上来看他的地位并不高,比如战国时期燕国可是七国中最弱的存在。在当时,除了朱元璋和朱标,还有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等藩王的地位要比朱棣高。朱棣在明朝藩王中的地位,相对而言不是最顶尖的,他的上面还有一些人,不像李世民,只有李渊和李建成。
再说官职,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加号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拜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
天策上将,这个官职是李渊专门为了已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的李世民创造的。这个官职李渊赋予了他极其大的权力:位在三公上,总揽唐朝军国大事,形同天下兵马大元帅。有自置官属之权,无需经过吏部,即可授予他人官职。
司徒,属三公,地位次于三师和太尉,主管全国教育,李渊朝未置三师,故司徒在李渊朝百官中排名第二,是为首领官员。
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他是唐初陕东道最高军政长官,执掌当时占据唐朝半壁江山的黄河以东地区。因此,可以这么说,李世民当时控制着唐朝半壁江山,且还是最为富庶的地区。
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他是当时保卫唐都的左右翊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侍卫和左右御卫等十二卫的最高长官。可以这么说,李世民有了这个官职,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控制着这支唐都长安最为精锐的部队。
中书令,中书省最高长官,负责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事,执掌全国政事。可以说,这个官职在身,李世民就可名正言顺地控制唐朝上下政务,甚至可以自由任命全国政务官员。
天策上将掌全国军事,司徒领导百官,中书令掌全国政务,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掌唐朝半壁江山,左右十二卫大将军掌唐都防卫。
如此多的显赫要职聚集在一人一身,李世民不权势滔天,这都难,造反不成功,也都难。
反观朱棣,他在中央朝廷没有任何官职,只有燕王这个爵位,和其赋予的权力。当时,朱元璋赋予藩王的权力虽有些大,在其封地内有兵也有权,几乎就是土皇帝,但是跟李世民比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毫无可比性。
李世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连太子李建成都不一定能干过他。而朱棣,别说朱元璋和朱标可以随手将他捏死,就连塞外九王的其中一王,都可以和他斗一斗。
试问,就是只有这样一点点权力的朱棣,他怎敢造朱元璋的反,给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啊!
李世民敢造他老子的反杀他的长兄,那是他实力足够。朱棣的实力显然不足够他去干这事。
首先要搞清楚李世民和朱棣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帮助了父亲打天下,无疑李世民的影响更甚。
李世民正因为获得战功太高,所以给了个天策上将的封号,而且还允许其开府,也就是这种环境下,李世民才有了自己的十八学士。
在战争中,李世民笼络了一批人才,文臣武将都是首屈一指的。可因此也助长了他的夺位之心,秦王府和太子府争斗不断,直到最后都白热化了。而李建成也并非是庸人,他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是合格的,李渊对他也甚为满意。
而在双发的争斗中,李建成有着朝臣的支持,亦有着李元吉的加持和李渊的力推,李世民一时间节节败退,到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大有一击溃败之势,秦王府的人才被以各种名义而调走,可见秦王府入鸟兽散已不远矣。
李世民为何敢组织政变?那是因为没办法了,破釜沉舟作最后一搏,不成功便成仁。李建成和李元吉是胜券在握,只不过一着不慎而阴沟里翻船了而已。
论影响力,李世民和李建成旗鼓相当,正是因为双方势成水火,结果败的结局也就意味着可能是阶下囚。
玄武门政变是其最后一搏的筹码了,虽然此刻的筹码已不算多,可是其风险的背后是完全值得的回报,所以李世民发动政变也是意料之内的。
再说说朱棣和朱元璋这对父子。
朱元璋是典型的从0到1,他的影响力在整个明军中是无人能及的,所有的文臣武将都对其臣服,而朱棣只不过是后期崛起的,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出力并不算多,在骄兵悍将中的威信是无法比得上隋末初唐时期的李世民的。
皇帝的龙椅谁都想做,但又有几个人敢篡权夺位呢?特别是在讲究忠孝礼仪的古代。这会被后世骂惨的,李世民是穷途末路的最终一搏,虽成功可还不是背上了千秋骂名?朱棣造的是侄子朱友文的反,也是迫不得已下而被逼的,可最终还不是骂的脊背生寒!
首先,朱棣是不敢反朱元璋的,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崇拜,绝不敢有丝毫的逾越。
其次,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军事上,朱棣都不可能是朱元璋的对手。
最后,朱棣并没有被逼迫得如同李世民一样退无可退的地步,他完全可以做他的北平燕王。
逼父篡位,或者手足相残,这会被后世记录为无德之人,君主的继位讲究正常传承,搞不好在一定时期还会传导出错误的榜样,这在后来都无不得到了验证。
你能问这样的问题只能说明你读的历史太少了,要知道朱棣在朱元璋面前实在太渺小太渺小了,毫不夸张的说一个朱元璋能顶一百个朱棣。至于朱棣为什么能在朱元璋死后夺得大位,只能说明朱允炆就是个白痴。有人说这都是朱元璋的错,把蓝玉这些能打仗的将领都处理干净了,留给朱允炆的不是耿炳文这样的老弱病残,就是李景隆这样的草包废物。但是老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正在的主将是朱允炆他自己。朱元璋在世时并不喜欢朱棣,或许已经想到朱棣这个不安分的儿子会起兵谋反,但朱元璋不想让自己骨肉相残,所以把他一脚踢到边陲守国门,给朱允炆留下大于十几倍藩王数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想着将来就是靠人海战术也能打败各路谋反的藩王吧。可惜实在是朱允炆不争气,前有耿炳文三十多万人打不赢朱棣藩王3万人马,后有废物李景隆五十万大军被朱棣十万人打的损兵折将,最后反而被朱棣突袭京师直捣南京。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估计气的要跳起来了。
顺便说一句明朝其实是一个军事实力很不稳定的朝代,朱元璋洪武时代的明军战斗力是最强的,接下来是朱棣永乐时代。而只是 过了20多年后到了明英宗时代,明军战斗力下降太厉害了,土木堡二十多万明军被瓦刺几万大军砍瓜切菜一样的消灭干净。其实这也不奇怪,军队的战斗力到底厉害不厉害关键看带兵的人是谁,只要像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将领在,明军自然会有很强的战斗力。但是明军一旦出现没有才能的将领带领,就只会出现后面萨尔浒那样的惨败!
借朱棣十个胆子,他都不敢!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平定天下的是朱元璋,不是朱棣。谁都知道明太祖的威名,你朱棣是谁呀?
隋朝末年,带兵平定天下的是李世民,唐初几乎所有的功臣武将都在李世民的账下效力过,而且大部分人还都是秦王府的属官。
李世民是陕东道行军总管,潼关以西都是他的地盘,洛阳更是李世民的大本营!我请问一下朱棣有什么?不过就是顺天府那两个郡,而且燕王还只是一个军事长官,根本没有地方的治理权,朱棣还想造朱元璋的反?
唐朝是府兵制度,禁军和野战军是不分家的,所以常何能够从一个地方的军官升级为禁军的长官,而李世民平定天下的时候,谁不是他的手下呢?不要说常何是李世民的卧底,我想问的是在大唐的军队中谁不愿意为李世民效力呢?
朱棣有啥呀?朱棣跟朱元璋斗,他只有脖子……
朱棣不敢效仿李世民杀兄长,逼父亲让位,第一朱棣师出无名,没有什么理由能够让他起兵造反,建文帝时期削藩王触及到他的利益,才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的,军事力量都在顺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而朱元璋在位时期首都是在南京,只要他一有风吹草动,南京方面就可以做出几手准备来应对;第二朱标当太子与兄弟之间的关系非常和睦,不像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关系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双方斗得你死我活;第三老爹不一样,李世民的爹是贵族善于享乐,对于兄弟关系只是搞平衡,朱棣的爹农民出身只要不倒下就天天拼命工作,搞锦衣卫检查百官,藩王,所有人都活在恐慌之中。
军事力量地理原因
朱棣的封地是在现在的北京,距离明朝的首都南京千里迢迢,打仗向来讲究兵贵神速,师出有名,离得这么远南京方面早就了解情况,开始部署了,以逸待劳打疲惫之师,那简直是稳操胜券,朱棣又不是傻子自己乖乖送人头。
李世民从最开始的起兵反隋,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了数百场,唐朝的江山基本上都是靠他打下来的,手下的将领都只听也都只听他的指挥。李渊要把李世民封到洛阳去,太子李建成得知消息后,听从手下的建议认为机不可失,让李世民去洛阳无异于放虎归山,就打算在路上解决掉,没想到消息泄露,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干掉了太子,齐王李元吉的势力。李建成之所以要在长安就出击,就是因为洛阳离西安太近,李世民到了洛阳势力进一步壮大,迟早双方有一战到时候必败,就没赢的机会了。
兄弟之间关系不一样
首先,朱棣和他大哥朱标之间的关系非常和睦,其次,太子朱标身边有一支支持他的政治势力,比如太子妃是大将军蓝玉的外甥女,侧妃吕氏则是刑部尚书吕本的女儿,再加上协助朱元璋处理政务多年,太子也是有一定能力的,要不然朱元璋也不会想把皇位传给他。朱棣想要造反首先要师出有名,没有理由起兵必然会失败,况且在南京朝廷中并没有支持的他的大臣策应。
李世民打败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王世充之后,李渊给钱,给权,给地位,把李世民的地位抬高到和太子平起平坐,甚至超过了太子,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的关系也恶化,为了权力争得头破血流。李世民有没有取代太子的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手下的谋臣都想要谋求荣华富贵,所以必须让李世民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利,把他扶成太子登基做了皇帝就成为终极目标。
他们俩的爹不一样
朱棣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绝对不会有,也不敢有造反的想法,在杨宪案过后他就重新启用了锦衣卫,监视着文武百官,王公贵族的一举一动,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地下情报网络。看谁背地里干坏事,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燕王朱棣身边也安插着两个锦衣卫,互相都不认识直接向朱元璋负责,足以见得老朱有多厉害。如果朱棣有造反的想法,可能小命都不保了,蓝玉打败北元势力想送他一匹宝马,他都不敢轻易接受怕被弹劾。
李渊则是富贵生活过惯了,就连起兵都是手下和李世民一块策划,让他睡了隋炀帝的宫女犯了大错,才下决心起兵的。李世民在打败窦建德,王世充后,李渊最先考虑到的就是如何封赏李世民,好稳固自己的皇帝之位继续享乐。几个儿子之间的斗争也是尽可能平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了太上皇之后还一口气生了30个孩子,真可谓是老当益壮。
朱棣不敢效仿李世民,杀兄逼父,首先是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皇帝身边没有奸臣,太子也还健在,起兵造反师出无名,第二地理原因北京距离南京太远,一起兵朱元璋就能立刻部署应对之策完全有能力评定叛乱;第三在朝廷中没有支持他的政治力量,在朱元璋的铁血统治之下,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哪还敢支持燕王起兵叛乱,朱标的背后还有朱元璋,兄弟之间还没到反目成仇的地步。李世民则是太子李建成先要向他下手,被他提前了解到消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制定了玄武门兵变,控制了李渊当了皇帝。
这两个人有本质上的不同!首先说说李世民,起兵打天下时自己也属于策划者之一!在自己打天下的过程中积累了自己家底!可以说唐朝得的天下有一大部分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和自己的老爹一对比,并没有明显落于下风!而且唐朝建立以后,李渊似乎并不善于治理!而且太子觊觎李世民的才能一直不合甚至到最后兵戎相见!李世民在当皇子时便已封为天策上将!虽然李建成的班底很厚,但李世民似乎可以和太子碰一碰!所以说实力才是硬道理!
再来看朱棣,整个天下基本上全是朱元璋打下来的!朱棣在朱元璋面前简直不值一提!朱棣的军事才能除了和蓝玉学过一些外,大部分是老丈人徐达学的!成年后朱棣封到北京这么个最偏远的地方天天和蒙古的残元势力斗争已然成为一个出色的将军了!再因为太子死后朱元璋为了给孙子铺路杀了那么多能打的将军,以至于后来朱允炆无兵可用!另一个原因也怪朱允炆,技不如人还偏听偏信!从策略,战略等等方面是一错再错!可以这么说,就朱棣和朱允炆的实力而言!换一个人朱棣就是翻了天也不会造反成功!
李世民打天下之时早已经组建了自己的班底,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完全都听命于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纵然是再大的谋划都可以得到保密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很显然最终的成功也是极其喜人的。
朱棣虽然作战勇敢,但是在战争期间并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稳定体系,一切的权利依旧在朱元璋手中,而那些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都是忠心与朱元璋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否则便会招致灭门之祸。
谋反叛乱这样的大事必须要经过反复的商议与谋划,而朱元璋组建的锦衣卫可谓是无孔不入,朱棣在完全没有解决锦衣卫探听消息的问题之前是无论如何都不敢动手的,毕竟谋反的机会只有一次,失败者的下场便是万劫不复,因为皇帝对于挑战者而言是绝对不会心慈手软的,不论他是什么人。
而且太子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而且他良好的品行也赢得了大臣的一致好评,可谓是根基以稳羽翼以丰,如果不是中道崩卒朱棣是无论如何都不敢谋权篡位的。
朱棣和李世民虽然都是手握重兵,但是实际情况不一样,朱棣是外放的藩王,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所以朱棣势力范围只局限在北平一带,包括他的军队、谋士、下属官员等等都在那里,朱棣若想杀兄逼父,只能在北平起义。然后从北平打到南京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朱元璋虽然年老,但毕竟是身经百战,其威望、权力也都在,而且也有充足的时间应对,此时朱棣很明显斗不过朱元璋。
而李世民也手握重兵,但他的势力范围却在京城,京城一带,其声望很高,有许多幕臣,和将军支持,可以出其不意地控制京城和皇帝,当李世民和他的兄弟火拼时,李渊还未缓过神来,等到其缓过神来,人已经被李世民控制起来,此时李渊纵然有百般手段,也鞭长莫及。
其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让朱棣的利益受到威胁,从而直接导致了朱棣起兵反抗中央,朱元璋在位期间,并没有这种削藩政策,朱棣的王位就是朱元璋分封的。
李世民的杀兄逼父其实也有被动成分,就是李世民功高盖主,而且势力集团过于庞大,对于太子和李元吉来说,也是一种威胁,即使李世民不杀他们二人,他们二人也会杀掉李世民。所以李世民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自保。
你对历史了解不够深入。
朱元璋不是李渊,朱棣更不是李世民。他们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绝对不可对比学习借鉴。
一、唐朝建立时李世民已经军功卓越。
推翻隋朝,李世民可以说战功卓越,军功已经到了无可厚加的地步。李世民手下战将如云,并且具备很强的实战经验。
李渊只是一个发起人,李世民是一个主要的战将,李世民的实力已经具备和东宫太子一较高下的实力。李世民无论是战争经验、战斗实力、掌握兵权等方面,都具备取代李渊的条件。
二、朱棣在朱元璋面前只是一个孩子。
朱元璋是草根起家,一步步赢得江山。在推翻元朝的时候,朱元璋一直对军队有牢牢的掌控,手下的战将也十分听从调遣,不存在手下战将个股独大的情况。
朱棣虽然也参加了推翻元朝的活动,但是朱棣无论从军功、实力、战斗力、军权等方面来讲,不具备取代朱元璋的实力和条件。
明朝整体权利全部集中在朱元璋一个人手里,朱元璋不允许,也绝对不会分权给任何人。所以在明朝初年,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不具备取代朱元璋的条件。
如果朱棣想效仿李世民,取代朱元璋。别说实际行动,哪怕有这样的话,都会遭到严厉的打击。
三、朱棣胜利因为朱允炆太弱太善良。
朱棣最终取代了朱允炆赢得了明朝的皇位,不是因为朱棣很强,那是因为朱允炆很弱。
朱允炆多次有杀掉朱棣的机会,但是朱允炆担心背负杀害叔叔的名声,总是让军队受到限制,在剿灭朱棣军队时担心伤到朱棣,所以朱棣可以造反胜利。
如果朱元璋在世,朱棣造反没有任何胜算。即便是太子朱标上位,朱棣也没有造反的胜算。
当朱元璋把蓝玉等能臣武将全部杀掉之后,留给朱允炆的武将已经很弱了,不具备战胜朱棣的条件。
所以,朱棣不可能效仿李世民,更不可能取代朱元璋。
朱棣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