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长平之战时,赵国苦苦支撑,大国齐国为何见死不救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5关键词:赵国,齐国

长平之战时,赵国苦苦支撑,大国齐国为何见死不救呢?

点赞1、湛江市 网友:悠悠我心

长平之战时,赵国主力大军被围,为何天下列国皆不来援呢?原因有三:其一、赵国夺秦国上党之地名不正言不顺,诸国无出兵理由;其二、秦国强大无比,赵国亦强横霸道,两强相争,最好的选择是坐山观虎斗;其三、赵国地处中原,实力强劲,对其他中原五国也是威胁,削弱其实力也是五国愿意看到的。齐国不出兵的原因除了上述三点外,还有两点值得补充:一是齐国刚刚复国,实力弱小;二是五国伐齐,赵国是积极参与者,齐赵两国新仇旧恨还在。

公元前284燕国名将乐毅鼓动燕国、秦国、三晋组成五国联军攻伐齐国,秦与三晋瓜分了老宋国,燕国则以灭国之恨攻占齐国七十二城。燕昭王死后,乐毅遭到排挤而迁居赵国,齐国以孤城两座完成了复国大业。齐国复国后,财富被燕军劫走,百姓伤亡惨重,实力十分弱小,故齐国开始远离中原纷争,以偏居山东的姿态自保。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后,国力大增,兵锋强劲,中原诸国皆畏惧赵国,天下形成了秦赵争锋的局面。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战争的起因是韩国的上党郡归属问题。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冯亭不愿投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就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君臣认为: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于是赵国出兵接管了上党郡,秦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出兵争夺上党郡。因此长平之战的起因责任在于赵国,如果赵国不贪地,那么不至于全军没于秦军之手。

最后说一点就是人性问题,人们普遍希望自己的朋友跟自己差不多,如果朋友比自己强大了,就希望朋友变弱一些。尽管山东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西方的秦国,赵国作为唯一一个有实力与秦国相抗的国家,其他山东五国应该全力支持赵国,以确保秦国无法兼并六国;但是山东五国希望赵国跟自己一样弱小,这样可以防止赵国胁迫他们。赵国大军被围困后,五国皆不出兵援救,除了畏惧秦军强大外,就是希望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被削弱!

点赞2、沧州市 网友:自在仙

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赵国和秦国展开了一场关于国运的战争。秦国和赵国百万大军对峙于长平达3年之久。长平之战期间,无论是赵国还是秦国都被深深拖入这场战争中。最终综合实力更加强大的秦国,战胜了赵国。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被打死、坑杀总兵力达到了45万人。

长平一战,赵国精锐尽失,东方最强大的诸侯国被彻底打趴下。长平之战后,秦国东出函谷关的大道被彻底打开。长平之战后,秦国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山东六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秦国再也没有任何敌手。

长平之战中,当时最强大的两大诸侯国展开厮杀,奇怪的是其他诸侯国都没有参与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拼到最后,其实就是拼综合国力,秦赵双方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这时候,其他五国联合攻秦,则赵国会取胜;如果联合攻赵,秦国会取胜。但是山东五国硬是袖手旁观了三年,甚至割让上党郡的韩国,也选择袖手旁观。最终赵国只能凭借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秦国。

不仅韩国没有出兵帮助赵国,当时的齐国也没有出兵帮助赵国。由于山东六国没有联合起来,赵国最终失败,山东六国失去了最后战胜秦国的机会。如果山东五国帮助赵国,说不定最终能够击败秦国。一旦秦国在长平中战败,战国七雄有可能重新回到相对均衡的情况。可惜山东六国没有把握住机会。

为什么当时的齐国,没有在必要的时候援助赵国,而是见死不救呢?

齐国的国力非常有限

长平之战时的齐国已经不是当年的齐国。齐宣王和齐湣王时期的齐国是山东强国,一个足以和秦国抗衡的大国。当时战国形势为秦齐争霸,秦国曾经称西帝,齐国曾经称东帝。当时的齐国确实足够强大,也有可能调解秦赵之战。

长平之战时的齐国,经过了五国伐齐。齐国曾经被打到只剩下两座城池。最终田单力挽狂澜,打败了燕军,使得齐国转危为安。齐国虽然复国,但是国力已经大不如从前。齐王建在位期间,齐国已经是山东小国。

齐国本身的国力非常有限,齐国能自保已经不错了,又怎么会援助他国呢。齐国自身实力衰落,使得齐国不愿意再干涉诸侯国的事务,只想自保,更不想得罪赵国或者秦国。

齐国的外交策略

秦昭襄王时期,确定了远交近攻的基本策略。我个人觉得秦国的远交策略要好于近攻。秦国通过远交近攻的策略,成功地稳定住了齐国。齐国在秦国的一通忽悠之下,真得“配合”了秦国的“远交近攻”。齐王建在位的四十年时间内,认为自己远离秦国,只要不得罪秦国就不会有危险。齐王建在位期间,不少诸侯国向齐国求救,但是齐国始终没有给其他五国提供任何帮助。

齐王建谨慎地侍奉秦国,不帮助其他五国,袖手旁观的策略,确实为齐国带来了四十年的和平。史称:

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

齐王建虽然为齐国带来了四十年的和平,但是却也失去了联合其他五国抗秦的机会,也免不了被秦国攻灭。当齐王建反应过来的时候,齐国已经面临孤军奋战的境地。齐国灭亡之后,齐王建被活活饿死。

神仙打架,凡人躲避

长平之战时当时最强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秦国和赵国的实力超出其他诸侯国一大截。赵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等于是神仙打架。山东五国自然不敢得罪两国中的一个,一旦战争结束,战胜的国家将会更强,难免会找其他山东五国算账。山东五国既得罪不起赵国,更得罪不起秦国。所以山东各国,基本上都保持着沉默的态度。

齐国只是山东五国的中一个小国,齐国自然不敢轻易得罪赵国,更不敢得罪秦国。其他各国也大都保持这种态度,所以长平之战期间山东五国基本上都“袖手旁观”。

秦国恰当正确的纵横策略

长平之战期间,秦国最怕山东六国合纵攻秦。所以战争期间,秦国一方面积极支持长平前线,另一方面想尽各种办法离间六国。长平之战期间,魏国和楚国曾经想帮助赵国,但是被秦国得当的纵横策略阻止。

长平之战期间,秦国利用赵国想求和的心理,礼遇赵国的使臣,向六国表明秦赵议和的态度。史称:

“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

结果赵国议和不成,其他诸侯国也不敢轻易帮助赵国。其他诸侯国害怕万一秦赵议和,秦军回过头收拾自己。齐国君臣当然不敢随意帮助赵国。

山东六国内部不和

如果山东六国能够拧成一股绳联合抗秦的话,估计秦国也很难走出函谷关。但是,山东六国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都并没有只把秦国当成敌人。山东六国之间,也多次出现战争,甚至拉拢秦国对抗其他国家。

比如,秦齐两大国并立之时,秦国联合其他四国进攻齐国,成功地将齐国打残。齐国和楚国、楚国和魏国,都经常出现战争。赵国当年也是参与灭齐的重要成员,齐国对赵国也颇有不满。齐国和燕国也有矛盾,三晋之间也有矛盾。正是由于山东六国内部不和,所有历次合纵攻秦,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山东六国一共组织了五次合纵攻秦。除了第二次合纵攻秦,联军紧密合作之外,其余几次联军之间只不过是面和心不和。第三次合纵攻秦,甚至没有发生战争便已经瓦解。

历次合纵攻秦中,齐国也就是参加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余对秦之战也极少参加。对于齐国来说,赵国和秦国都不是“好人”,齐国不帮助赵国也在情理之中。

最终山东六国看着赵国在长平与秦国孤军奋战,最终赵国惨败于长平。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加快,山东六国谁都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

点赞3、青岛市 网友:剩蛋老人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当时的齐国已经不再是当初国力强盛的东方大国了,其次齐国与这些国家20多年前早已结下了深仇大恨。那么齐国为什么落魄了呢,而又是因何而与赵国结下了深仇大恨呢?请听小祁为您细细说来。
(长平之战作战图)

五国伐齐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在长平之战前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战国后期格局的大事—五国伐齐!很多人都说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转折点,而在我看来,五国伐齐才是真正的转折点!而五国伐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平之战的结果!

这里简要的介绍一下五国伐齐!当时齐国灭了宋国,国力空前强大,濒临齐国的燕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于是决定联合诸侯攻打齐国,其他诸侯觉得是该削弱一下齐国了,于是组成了五国大军杀向了齐国,由乐毅领军。最后打的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莒和即墨!
(乐毅伐齐图)

但是你以为就这样齐国就和各国结仇了吗?并不是,当时各国互相攻伐是常有的事。最重要的原因是齐湣王—这是战国死的最惨的君主!五国伐齐楚国没有参加,但是楚国却去趁火打劫了。

楚国人淖齿抓住了齐湣王,要求割让国土,齐湣王坚决不从,恼羞成怒的淖齿于是将齐湣王剥皮抽筋,并用抽出来的筋将齐湣王吊在房梁上,齐湣王被吊着哀嚎了两天两夜才气绝身亡,死相可谓相当的凄惨!

经过五国伐齐以后,虽然齐国又在田单的率领下成功复国,只是经此一战,曾经不可一世的东方大国已是元气大伤,走上了慢慢的恢复之路。曾经的两超多强格局被彻底改变,从此秦国一家独大,渐有吞并六国之势。而残害齐王的大仇也被齐国后代君主铭刻在心,从此以后合纵齐国都不参加,坐山观虎斗,我齐国自得其乐!

(齐湣王影视形象)

同时五国伐齐之战将齐国积累的财富洗劫一空,宗庙尽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齐王争霸导致的,因此齐国从此关起门来搞发展,你们爱咋争咋争,我齐国不跟你们玩儿了,我就守好自己的国土就行了!

因此总的来说,齐国不救赵国有两点。一、当年险些被灭国,君王惨死的仇还记着呢。二、经过五国伐齐以后,齐国上下都产生了严重的厌战情绪,当初就是因为争霸导致了险些灭国,而君王也惨死,因此全国上下都乐得坐上观虎斗,偏安一隅!

点赞4、北流市 网友:月影漂流

长平之战时,赵国苦苦支撑,大国齐国为何见死不救呢?

秦赵长平之战时,不止齐国见死不救,其余的韩、魏、楚、燕也都选择了视而不见。

韩国是秦赵长平之战挑起者,因为韩国许给了秦国上党郡,而韩国上党郡的郡守冯亭转手却把上党送给了赵国,这就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

但秦赵真打起来之后,韩国却躲得远远的,因为两个诸侯他谁都得罪不起,夹缝中求生存其实还真不容易,燕国和赵国是世仇,秦赵打完后,燕国立即对赵国踹了一脚,更别说此时会救赵国了。

楚国倒是有救赵国的心,调兵遣将都准备好了,结果被秦国人一句话给吓得不敢动了,这句话大意是,你要敢救,我打了赵国,就去打你,楚国真被秦国打怕了,于是也就放弃了救援赵国。

魏国的态度则更让人生气了,因为它是想做个彻头彻尾的墙头草,只等战争快出结果的时候,才考虑战队问题,所以魏国的大军,也变成了秦赵战争的观众。

说完了,其余几个诸侯的态度,我们重点来说下,齐国为何会见死不救。

这是因为齐国出了一个昏君,齐王田建,长平之战爆发时,齐王田建刚刚即位几年,不过他却积极响应和配合了秦国的远交近攻,无论中原打成了什么样,齐王田建就奉行四个字:不闻不问。

从公元前264年齐王田建继位,一直到公元前221年齐国无条件向秦国投降,齐国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世外“,因为这四十余年,齐国愣是没参与诸侯国之间一次战争,并且秦国各个击破山东诸侯时,田建还派使臣去秦国祝贺欢呼。

我们言归正传,接着说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后期,赵国几十万士兵被白起围困,送去长平的粮食,又被秦军屡次截断,赵国已经没有粮食支撑此次大战了,于是就向齐国借粮。

但是,无论谁去劝说齐王都没用,得到的就俩字:不借,此时的一位谋士(《战国策》记载此人为苏秦)还对齐王讲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田建还是俩字,不借。

就这样,齐国看着赵国被秦国碾压,最终选择了见死不救,说来也有意思,后来赵国庞煖组织的五国伐秦,齐国还是没有参与,失败后的庞煖,一气之下率领赵兵就去攻打齐国,拿下了其过好几座城池以泄愤,不过即使如此,田建依然没有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飞鱼说:

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看似只是两个诸侯国的战争,其实意义远远不止如此,因为经此一役,战国的局势由秦赵争雄变成了秦国一家独强,赵国失去几十万青壮年,元气大伤。

山东诸侯在长平之战时,对赵国见死不救,其实也说明了,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正确性,山东六国的不能同心抗秦,面对强秦打击,争相割让土地以求自保,正是秦能逐个灭亡六国的基础。

对此,您怎么看?评论区等待着您的高见!

点赞5、黄山市 网友:娴雨婷

长平之战时,齐国楚国等没有援救赵国根本原因出在赵国身上,是赵国外交上的失误使得齐楚等国放弃了援救。

公元前262年,围绕上党郡的归属问题,秦赵两国大打出手,最后以赵国失败,四十万降卒被秦国白起坑杀,赵国自此一蹶不振。

赵王远虑不足

说起赵国的惨败,与赵王的短视是分不开的。公元前262年,秦国东出攻击并占领了韩国的野王,上党郡与韩国的联系被切断。

韩国君臣一方面与秦国议和,愿意献上上党郡,另一方面上党郡的郡守又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企图将祸水东引。

赵王决定接收上党郡,却忽略了秦国的感受。秦军死伤无数换来了上党郡,怎么可能随意让给赵国。

战争伊始,赵王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倾国之战,在他看来,秦国总不会为了一个上党郡而放弃秋收的大好时节来怒怼赵国吧。

然而等到开打以后,他还是这么想,认为秦国只是做做样子,时候一到,就会撤军的。因此廉颇一直处于防守态势,直到白起出现。

赵国的外交失败

长平之战陷入僵持后,赵国就有些吃不消了。秦赵本是兄弟之邦,没必要闹的这么不愉快。赵孝成王和大臣商量后,派出使臣前去秦国和谈。

秦国隆重接待了和谈的赵国使者,同时遍请其他各国在秦国的使者作陪,场面宏大,规格也高。

此举也是在向各国表态:赵国自己都来谈和了,我们很快就不打了。你们还帮他干嘛?你们谁敢帮他呢?各国见此,都不敢帮助赵国,赵国外交被孤立,秦国则在暗地拒绝和谈。

而这也打消了各国帮助赵国的想法。

赵王与楼昌、虞卿谋,楼昌请发重使为媾。.....对曰:“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硃,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果显郑硃而不与赵媾《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五》

齐国自己国力也是大不如前

长平之战时的齐国,虽然还是大国,但也仅仅是空有一副大国的架子,实力早已不行了。

此时的齐国,经过五国伐齐,一度被打得只剩两城,虽然版图恢复了,但是国力没有恢复,早已不是齐威王和齐宣王时期那个可以硬撼魏国的强国了。

并且,五国伐齐赵国也有份,齐国不落井下石已经很不错了,此时援救赵国,根本不存在的。

秦国远交近攻

这还是一个外交问题。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确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通过远交近攻策略,秦国成功的稳住了齐国。

在齐国最后的四十多年里,齐国始终奉行不和其他国家过多接触的原则。不少诸侯国向齐国求救,但是齐国始终没有给其他五国提供任何帮助。

同时齐王建谨慎地侍奉秦国,不帮助其他五国,袖手旁观。

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

但是,也正是四十多年的和平,使得齐国失去了和其他五国联合抗秦的机会。山东六国,齐国是最后被灭的,也算是秦国为齐国留存的颜面。

点赞6、吴川市 网友:春衫暮

据记载,秦赵两国在长平对峙时,赵国粮草困乏,曾向齐国借粮,但被齐国拒绝了,很多观点认为是“乐毅伐齐”,赵国参与其中,得罪了齐国,所以齐国见死不救。

其实不然,自古以来,列国邦交,就不是简单的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的简单关系,就拿现在来说吧,我们和日本算得上仇深似海了,但是两国的合作也没有断过,街上的日本车随处可见。

“田单复国”后,齐襄王回归临淄之后,齐国已不复之前的强盛,齐国与赵国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并不单纯是对立的关系,也有同盟的关系。

赵孝成王元年,秦国进攻赵国,攻占赵国三座城池,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以赵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不想答应,于是发生了著名的“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赵太后同意长安君质齐国,齐军出兵,协助赵国击退秦军。

由此可见,虽然赵国和齐国相互之间,也经常掐架,但是在对抗秦国时,两国能够尽弃前嫌,共同御敌,抑制秦国的蚕食,但是在齐襄王去世后,齐王建继位,君王后主政,齐国在大政方针上就有点拎不清了。

齐国采取“鸵鸟战略”,退出列国纷争

赵孝成王继位的同年,齐国复国后的第一位国君齐襄王去世,其子齐王建继位,田建当时只有十五岁,由其母君王后主政。

长平之战中,赵国曾向齐国、楚国求援,齐、楚两国出兵援助,秦昭襄王认为,如果齐国、楚国坚定的协助赵国作战,秦军就撤退,如果他们各怀异心,就攻打赵国。

结果不久赵国缺粮,向齐国借粮,齐王不同意借粮,谋臣周子劝谏田建,认为借粮给赵国,秦军就会撤退,齐、楚的谋划就能成功,如果不借,秦军就会攻打赵国,赵国是齐国对付秦国的屏障,可是齐王建没有听从,最终赵国在长平大败。

君王后主政,齐国更加注重内部安宁

齐国战略的转变,跟一个女人关系密切,这个女人就是齐襄王的妻子君王后,一个饱读史书的女人,好像史官出身的人,都干不了什么大事,这不久印证了。

君王后是齐国太史敫的女儿,因五国伐齐,齐国战败,临淄陷落,齐国太子田法章逃到了莒地太史敫家当家仆,一来二去就和太史敫的女儿看对了眼,两人就好上了。

田法章被立为齐王后,接太史敫的女儿进宫立为王后,把老丈人太史敫气得半死,认为两人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太丢人了,因此终生不见君王后。

《史记》记载: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

齐王建即位后,君王后主政时期,甚至包括齐王建在位的整个时期,齐国都是谨小慎微的侍奉秦国,对诸侯各国交往,都是置身世外的态度,使齐国四十多年没有战乱。

历代以司马迁为首的儒生称赞这种做法叫“贤明”,何其荒谬,这就是贤明吗?大争之世,想置身事外本身就是一种迂腐的想法,其结果是齐国朝廷腐化严重,军队战斗力低下,堂堂东方大国的齐国,被几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一口气杀到临淄城下,开城投降。

这样一个四十年不经战乱的国家,其生存能力不及仅剩几座城池的韩国,仅剩东郡之地的魏国,灭亡的异常的憋屈,憋屈程度必须是六国之最,没有这么窝囊的灭国方式。

齐襄王去世后,妇孺主政的齐国,基本退出了列国的纷争,苟延残喘,坐等灭亡,这样的国策转变,使齐国在面对各国与秦国的对抗时,基本都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即使是“邯郸之战”,秦国吃瘪,可以从秦国手中收回陶郡的机会,齐国也不愿意去做。

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让齐国成为上钩的鱼

秦昭襄王的舅舅穰侯魏冉被罢相后,秦王重用了魏国人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秦国开始把进攻重心放在了距离秦国更近的韩国和赵国身上,对远离秦国的齐国、燕国采取拉拢的态度。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中原各国疲于应付秦国,无暇顾及齐国,使齐国获得了一个相对较为安宁的环境,对胸无大志的齐王建和见识浅薄的君王后来说,这样的局面正合其意。

齐国相对安宁的局势,与齐王建和君王后其实关系并不大,这主要是长平、邯郸两战之后,五国形成了统一的对抗秦国的共识,在魏公子无忌的带领下,以抑制和削弱秦国为目的。

列国与秦国在河东等地这些因为邯郸之战被秦国吐出来的土地上打的不可开交,根本无暇顾及齐国,只要齐国不惹事,大家就没功夫搭理他。

齐国的君臣本就昏聩,但是秦国还是不太放心,又给齐国的大臣灌了一碗迷魂汤,派人暗中携带大量金银玉器,到达临淄,私底下贿赂收买齐国大臣,让其阻挠齐国与各国诸侯联合,其中最大的蛀虫就是田建的舅舅后胜。

点赞7、黑河市 网友:再次寻找

当时世界的老大老二大打出手,其他三四五六七如果贸然加入,是本大利小的事,不符合国家利益,只有在大势明朗,强弱分晓时行事才稳妥。后人痛惜其他六国坐观秦国独大,是基于一种上帝视角,知道秦灭六国的结果而反推出的论调,以当时最强二个国家过招,旁人躲之唯恐不及,哪有主动插手的道理,何况,齐国当时的国策也以联秦自保为主旨,很少掺和六国争战了。


上党的位置确实重要,赵国接手也有道理,最大的失策是对后果预计不足,能想到秦国必不罢休,两国必有一战,但没有想到秦国决心如此之大,险些做出灭亡赵国的行动。秦国包括秦昭襄王和范雎等人,也没想到会打得这么艰苦和大规模,狭路相逢勇者胜,秦国国力基础雄厚,勉力胜出后也是强弩之末,后来才会发生暂时休战召回白起之事,这场战事之前出乎七国所有人的意料。(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因为预计不足,赵国在轻率接手上党后,马上派出廉颇做好战争准备,秦昭王则命令左庶长王龁率军攻打赵军,初期是小规模接触战,随着战事的胶着,两国的实力君主大臣的综合能力就表现出来了,秦昭襄王坚决打败赵国,表面上示之以柔,暗地里诡计百出,行计让赵王以赵括代替善守的廉颇,秦王亲至河内督战运粮。而赵国准备不足,耗得头昏脑胀,急于结束战事,开始昏招百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其他各国见势不妙,有主动插手强行拉开两国的打算,楚国打算出兵助赵被秦国吓退,而赵国外交失策,不明白秦国的狼子野心,还派出使者求和,被秦王借势向天下人表明两国正在谈和,误导了各国一些有明智之士的判断。等到秦军再度大举进攻时,赵国已成孤家寡人。其中燕国一直视赵国为大敌,韩魏被秦国打怕了,楚国被吓退,只剩齐国有能力出兵助赵。(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但齐赵之前的关系并不好,在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内乱,齐国出兵差点灭亡燕国,燕昭王上位后引发五国攻齐之役,五国联军在乐毅的带领下,把齐国打残,齐国只剩莒和即墨二城。对齐国进攻最狠的,除了燕国军队,就是赵国军队,所以,齐国的险些灭亡有赵国的功劳。再者,秦国在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驱使下,长期拉拢结好齐国,狂攻三晋,于情于理,哪怕从当时天下大势来看,齐国都没有出兵助赵的必要。有人以唇亡齿寒劝喻齐王建,也有点虚,赵国强大对齐国才是紧急威胁,秦国强大离威胁到齐国还远着呢,基于这种心理,齐王自始至终没有出兵和借粮给赵国。

点赞8、庄河市 网友:静似秋水

首先,齐国之所以见死不救,这其实都得怪赵国自己!

在长平之战之前,还发生了一场决定战国历史走向的大战,这就是五国伐齐战争。此战中,燕国名将乐毅率赵、魏、韩、燕、秦五国联军伐齐,一举攻破齐国七十余城,打得齐国只剩莒、即墨两城。而后,齐国成功复国后,便记恨上了这五国,尤其是赵国。

为什么?因为,在此之前,赵国可是齐国的盟友。结果,赵国当时居然为了自己的利益,加入到诸侯联军的阵营之中,从背后给齐国捅了一刀。因此,复国后的齐国自然是无比憎恨赵国的背信弃义的。

所以,在长平之战期间,粮草告绝的赵国其实也曾急派使臣赴齐求粮。然结果,赵国的需求却被齐王无情的拒绝了。

其次,齐国自复国后,进取之心就全没了,总是想置身度外。

事实上,在五国伐齐战争之前,齐国可是相当有作为的东方强国,曾一度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的东方霸主。然而,自田单复国后,齐国不仅国力元气大伤,不复当年之强大。而且,齐国振兴图强的主心骨也从此被完全打断,此后数十年间,齐国自己堕入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忽悠当中,对于秦国对他国的征伐,齐国都采取置之度外的态度,在沉默中等待着自己的灭亡。

所以,长平之战中,齐国对赵国的见死不救,不光是因为出于对赵国当初背叛自己的记恨,更在于齐国自身的这块心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