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欧阳修为什么诬告狄青?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2关键词:狄青,欧阳修

欧阳修为什么诬告狄青?

点赞1、鄂尔多斯市 网友:爱你一生

宋仁宗在位时,有一位治军严明、作战英勇的骁将,名叫狄青,他常年率军戍守边塞,是北宋的国防中坚。狄青出身寒微,无任何背景,完全凭个人努力与出色战功走上了将军的位置,官至枢密使尊位。

史载,狄青籍贯山西汾州,自幼习武,膂力过人,武艺娴熟,尤其是练就了一身骑射绝技。成年后,他来到宋都汴京(今开封)投军,因技艺出众,成了一名护卫宫廷的禁军士卒。北宋实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军人地位低下,普通士兵投军后都要在脸颊上刺字,俗称“纹面”,就好像被流放的配军、囚徒一样,防止士卒开小差逃跑。后来大名鼎鼎的狄青,脸上自然也被刺上了那个被彼时人视为奇耻大辱的标记。

志存高远

狄青这人颇有个性,对于脸上这道“幌子”,别人耿耿于怀,他却不以为意,他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据记载,他到汴京参军、在脸上刺字那天,碰巧正遇到新科状元挂榜游街,状元郎披红挂绿,骑着高头大马,张灯结彩、吹吹打打的队伍跟着他招摇过市,从排队纹面的新兵身边经过。别的士兵都在哀叹:都是职场新人,命运怎么如此悬殊呢!?看人家状元郎,春风得意马蹄疾,再看看咱们,犹如被纹面的“贼配军”,真乃天壤之别啊!狄青却不以为然道:“今后怎样还不一定呢,建立大功业,得看个人的才干如何”。狄青这句话,成为众人嘲笑他的佐证,但这句话却成为他一生奋斗的动力,若干年后,那一科状元是谁早已不为人知,可狄青、“狄天使”的大名却被镌刻进青史中而永不磨灭。

一战成名

施展才能的机会终于来了。李元昊建西夏国后,屡次出军骚扰大宋边境,烧杀抢掠,朝廷不得不派兵增援陕北边塞州郡。狄青自告奋勇,随部分精锐禁军开赴延州(今延安),因他精于骑射,胆勇出众,被任为指挥使,麾下有一支约五百人的精悍队伍。

从繁华帝都开封来到荒寂苦寒的延州边塞,很多禁军将士都认为被变相流放,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与剽悍的夏军接战中,宋军屡吃败仗,将士们士气低迷,畏敌如虎。狄青和他们不同,他认为尽情施展才华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据记载,每次作战,狄青总是披头散发,戴上一副熟铜面具,状貌狰狞,青面獠牙,只露出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他横枪跃马,身先士卒,冲入夏军军阵,横击竖刺,锐不可挡。

《宋史· 狄青传》记载,狄青在延州戍边四年,身历大小二十五战,八次负伤,却从不退缩,仍坚持战斗。安远之战,一番激烈厮杀下来,狄青身负重伤,夏军聒噪着大举反扑,他咬牙挣扎着重上战马,率将士们一举击退敌军。狄青作战勇猛,浑不畏死,西夏士兵对戴面具打仗的他既敬且畏,称其为“狄天使”。只要对面一出现狄青的身影,夏军将士人人胆寒,瑟缩不前,避之唯恐不及。

人生开挂

狄青行伍出身,能善待士卒,平时对士兵嘘寒问暖,打起仗来冲锋在前,因此深受将士拥戴。他治军严格,赏罚分明,在军中威望甚高,能做到令出如山,令行禁止。

后来,韩琦、范仲淹到延州主持军务。经略判官尹洙极力向范仲淹举荐狄青。范仲淹与狄青一见如故,连连称赞道:“真乃天生良将啊”!他见狄青文化不高,于是送他一套 《左氏春秋》,开导道:“成为名将不仅要骁勇善战,还应通晓古今 ”。劝狄青认真读书,以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狄青感激范仲淹的知遇之恩,从此每当戎马倥偬之余他就捧书苦读,不仅熟读《左氏春秋》,而且把历代名将的兵法都研究了一遍 。这些人的用兵特点、成败得失,狄青都谙熟于胸,本来大字不识一个的他逐渐成为一位文武兼具、既能冲锋陷阵又精通兵法的智将。一颗将星终于在西北边境上空冉冉升起。

之后,狄青屡建奇功,积功被攫升至秦州经略招讨副使,名声大噪,连宋仁宗都耳闻他的大名。宋仁宗对这位从小兵到将军的奇人大感兴趣,于是特地召他进京,问他戍边方略。狄青奉旨来到汴京(开封)时,恰逢夏军大举进犯渭州。仁宗命狄青绘制渭州地形图,并制定退敌之策。狄青对西北边地的山川地貌很熟悉,对敌我态势亦了如指掌,又很精通兵法,他的分析和制定的作战方案深得仁宗赏识。从此,哪里有战事,他就被朝廷调到哪里,从陕西到甘肃,从河北到四川,他接连用兵,均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这位发于卒伍的大将终于被宋仁宗任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今天的三军副总司令),成为统领全国军队的副帅。

平侬智高

就在他刚当上枢密副使时,岭南传来了壮族豪酋侬智高举兵叛乱、攻掠两广的紧急战报。狄青毅然放弃京师的优裕生活,亲自率大军跋涉南下,准备平定侬智高叛乱。

宋仁宗打破惯例,在军中不设监军,不派文官牵制武官,由狄青统一指挥南伐宋军。狄青从西北边军中选拔了一批精锐士卒充实力量;拒绝了京中的一些权贵子弟随征的请求,不使他们借机混得一官半职;他否决了联合交趾(今越南)军队共同平叛的提议,力主由宋军单独出征,杜绝了“请神容易送神难”的种种后遗症。他的这些措施,后来被证明是十分明智的决定。

1053年,狄青率军千里南征,大军风尘仆仆地来到岭南宾州(今广西宾阳)后,他立刻下令,宋军驻岭南各部均不得擅自出军,先偃旗息鼓,养精蓄锐,待屡屡受挫的士气恢复后才可谈用兵之事。

可是,率军驻防岭南的宋将陈曙为了抢头功,擅自率部出击,在昆仑关被侬智高军击溃,陈曙领残部狼狈而回。狄青为严肃军纪,下令处决了陈曙等三十名负有直接责任的将领。一时间,原本屡战屡败、军纪涣散的岭南宋军大为震动,军事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狄青对此变化了然于胸,却并不急于出战,他下令全军休整十日,还放风说军中粮草不济,十日后还要征集粮草。侬智高刺探到这一消息后,立刻放松了警惕。

正月十五日,侬智高以为宋军乏粮,不会大举进攻,于是在邕州(今南宁)张灯结彩,大摆筵席,准备欢度元宵节。可就在当天清晨,狄青突然下达了攻取昆仑关的命令。当夜,狄青身穿士兵衣甲, 率军顶风冒雨抵近到昆仑关下。第二天,宋军猛攻昆仑关,并一举攻破之,随后马不停蹄地直扑智高老巢邕州。

正月十七,两军在邕州城外遭遇,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宋军主力大多为西北边军,骑射皆精,凶悍善战,骑兵在归仁铺一带左右穿插、迂回,包围了以步卒为主的侬智高军。 侬智高见大势已去,只得弃城而逃,后辗转逃到大理国,却被大理国王杀死,并传首汴京。

功高遭忌

狄青率大军班师回朝,路经桂州(今桂林)时曾勒石记功,其碑至今犹存。狄青平定侬智高后,荣升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三军总司令),成为有宋一代唯一从士兵凭战功爬升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的将领。飞黄腾达、位高权重后,他的脸颊上还留有当初黥刻的士兵印记。有人劝他设法用药将这不雅印痕抹去,他却说:“留着也好,它能让士卒们都明白,地位低贱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自暴自弃,努力奋斗,能建功立业,就能成为人上之人” 。

正因为狄青用自己的特殊经历,向只重门第出身的封建官制发起了一次有效的挑战,撕开了森严封建门阀制的一道小小的缺口。但身为职业军人的他还是遭到了封建士大夫们的暗算,无数明枪暗箭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

翰林大学士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乃“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与过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令人惊讶的是,诬陷、迫害狄青的主要人物正是这位才高八斗的欧阳大学士。

将星陨落

《宋史·欧阳修传》记载:“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藉藉。(欧阳)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中。遂罢知陈州 ”。话虽寥寥几句,但已明确直指大儒欧阳修参劾、诬陷狄青,致使狄青被罢黜枢密使一职,外放陈州 。

狄青被晋升为枢密使后,欧阳修等别有用心的官僚不断中伤他 ,甚至用心险恶的提醒宋仁宗警惕,不能让狄青拥兵自重,成为周世宗麾下的赵匡胤,最终尾大不掉,代周建宋。宋仁宗出于自己的根本利益,竟然解除了狄青的枢密使职务,让他去河南陈州任太守 。

史载,狄青在陈州抑郁寡欢,还很担心自己继续遭到更严厉的攻讦与构陷,终日惶恐不安,不到半年就病死了。一代将星过早的陨落了。

名士污点

欧阳修虽也是一代文曲星,但却没有范仲淹那样的爱才之心与宽广胸襟。

欧阳修基于宋朝偃武修文的国策,嫉妒狄青所立下的不朽战功,尤其嫉恨狄青执掌军事大权(枢密使)的威名与权势,于是屡次向仁宗奏劾狄青有谋反篡位的野心,以“为国家消弭未萌之患”的冠冕之词请求罢免狄青之职,最终如愿以偿,结果却加快了军事羸弱的北宋走向“靖康之耻”的步伐,后汴京被金军攻破,徽、钦二帝被掳走,北宋灭亡。

但与南宋陷害岳飞的秦桧不同,诬陷狄青并间接逼死他的欧阳修并未留下千古骂名,主要原因是他认为狄青掌管了国家的军事大权,了解、熟悉许多军事机密,且屡立战功,在军中威望甚高,深受将士拥戴,因此必会拥兵自重并生出篡位野心的。因此欧阳修诬陷狄青的目的是“为国家消未萌之患”,而不是出于个人恩怨,况且狄青也未被他直接诛戮,而是遭贬职后抑郁而终的,不像岳飞那样直接被秦桧毒死在风波亭上,因此欧阳修迫害狄青只是名人的污点,和北宋重文轻武的国情有关,算不得大奸大恶之人,加上其出众的文学天赋,所以没有像秦桧那样被千夫所指,遭万众唾骂 ,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点赞2、临汾市 网友:傲世侠盗

答:谁说没人像骂秦桧那样骂欧阳修?

有人骂了,只不过声音太小,没什么人关注罢了。

而且,拿欧阳修和秦桧相提并论,可能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基本上是谁骂谁遭到鄙视。

事实上,更多人的认为欧阳修不但没害狄青,还在用心呵护狄青。

下面就这两种人谈一谈。

像骂秦桧一样骂欧阳修陷害狄青的代表人物是清人昭梿。

昭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七世孙,著有《啸亭杂录》一书。

书中说:欧阳修一连串弹劾狄青,说狄青有异心,他这种行为,哪里是人臣为国爱惜人才的做法?他这么做,最终使狄青以忧愤而卒。这之后,奸贼秦桧得以诬陷岳武穆,就是沿袭了欧阳修的路数。

称赞欧阳修没有陷害狄青,反而还在用心呵护狄青的权威著作,是《宋史》。

《宋史.欧阳修传》说:欧阳修奏请皇上贬黜狄青,目的是“以保其终”。

《续资治通鉴》也持同样看法,说:欧阳修乞求皇上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贬到陈州任州判,既是想保全狄青,也是为国家消除未萌之患。

那么,欧阳修到底是陷害狄青呢?还是在保全狄青呢?我们来看具体经过。

话说,狄青是武将出身,却出任了枢密使之职,这是“重文轻武”的宋朝之前所没有的。

欧阳修在著《新五代史》过程中,通过对朱温、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以及赵匡胤等武将坐大,进而摄取国家政权的史例研究,深感武将官职过大,会对国家形成威胁。于是积极要求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连接上了《论狄青札子》和《论水灾疏》、《论水灾疏灾之二》等奏章,一意要弹劾狄青下台。

虽然明人茅坤评《论狄青札子》时,称赞欧阳修这是“回护狄公”,但现在我们稍加阅读,就不难发现,通篇都是极尽污蔑陷害之词,文意直指狄青有篡位野心。

也正是这样,宋仁宗迅速罢免了狄青枢密使之职,将之贬到陈州任州判。

狄青因此郁郁而终。

了解过整件事的经过,欧阳修是“爱”还是“害”狄青,相信看官已经心中有数。

欧阳修没有沦落到秦桧那种处处被人唾骂的境地,一来他和狄青没有私人恩怨;二来他也没有非置狄青于死地不可的决心,他只是想削减狄青的权势,不让国家出现“政变”、“军变”的恶果;三来狄青是郁郁而终,并没有像岳飞父子那样,被押解上刑场,刀光血影,朝野震慑。

点赞3、塔城地区 网友:死飞@

说到狄青,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个带着鬼脸面具,杀的西夏鬼哭狼嚎的悍将;提起欧阳修,脑海中就会浮现开创一代文坛新风,被誉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的儒雅夫子。只是为什么要说是欧阳修逼死的狄青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事的根子要在赵匡胤身上找,自从他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国策之后,大宋的武人就很难抬得起头了,而狄青,则站到了这些文人的头顶上。

当年韩琦在东华门外跨马游街,狄青作为一个贼配军全程观看。特别是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的标语,彻底地封死了狄青和文臣之间的退路。我们来看看狄青是怎么一步步地被文臣们逼死的。

1,狄青成为枢密使之后,就成了文臣的活靶子。

1052年,狄青平定了侬智高的反叛,被宋仁宗任命为枢密使,成了站在文人头顶之上的武将,这就招来了文臣的愤恨。在这个时期,有个很令文臣别扭的事情,就是当时的枢密副使就是当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的状元王拱辰,要知道他做状元的时候狄青还是一个贼配军啊,现在反而在他下面当差,你说文人们能受得了吗?

后来韩琦外放回来做了三司史,老领导成了新手下,这令韩琦引以为耻啊,虽然狄青对他比较客气,可是韩琦根本不搭理他,令狄青很是尴尬。

所以,看看狄青的位置,怎么会令文臣们心服口服呢?他们可是一直高高在上惯了的。而且在他们眼里武将算什么东西啊,你狄青只是一个贼配军啊,让我在你手当差,我咽不下这口气啊。


2,造谣生事。

有一天,忽然有人向开封府尹报告,说不好了,狄青家里冒出了一道霹雳闪电。当年朱温的家就在他家附近,朱温造反的时候有一天家里也出现了火光闪电。

这简直是赤裸裸的造谣啊,其实后来查清楚了,那天晚上其实是狄青的家人在家里烧纸,搞了点祭祀活动,按照规定是要向朝廷报备的,但是老管家忘记了,于是就闹出这么一出变故。

看到这事没搞到狄青,有人又出损招了,这次他们说狄青家里的狗长角了,而且经常发光,这是狄青要造反,就向宋仁宗上奏要求给狄青罢官,被仁宗压下了。

还有呢,那一年开封连日大雨,平地水起,很多人都住不了了,于是往地势高的地方搬,狄青一家就搬到了东京大相国寺。后期有个和尚在这里打了一群无赖,拔了一棵柳树而名声大噪。结果有人又造谣了,说狄青在一个雨夜,在相国寺里身披黄袍四处游走,这可了不得了,这就是赵匡胤啊。到了这个时候,狄青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的。


3,替罪羊

为什么说狄青是替罪羊呢?这里要说另一件事情,1057年的一天,正在上朝呢,仁宗忽然发病,再次昏迷不醒。加上当时黄河泛滥,治水不利,于是贾昌朝就趁机勾结内侍武继隆和司天官,说皇帝生病是因为文彦博和富弼等人治水不利引起的,被文彦博识破了。但是由于治水的失败,文彦博压力很大,所以他决定转移目标,让众人的关注点放在狄青身上,于是在仁宗醒了之后,就向仁宗建议把狄青罢官。

当时仁宗说狄青是忠臣,但是文彦博竟然把赵匡胤抬了出来,他问仁宗太祖是不是忠臣,就这一句话就把仁宗问住了。仁宗怎么回答都不对,说太祖是忠臣,可是造反了啊,那狄青现在是忠臣是不是也会造反呢?如果说太祖不是忠臣,这是不可能的吧,赵祯打死也不敢说啊。


4,欧阳修的目的

后来,欧阳修出马了,他接连上了《论狄青札子》和《论水灾疏》、《论水灾疏灾之二》等奏章,第一封奏折里直接说了武将担任枢密使的弊端,还是那句话,重文抑武,结合五代以来武将做大之后的后果,极力要求仁宗罢免狄青。

后两封这把京师水灾联系到狄青身上,说武将多么阴险可怕。甚至说“水者,阴也,兵者,亦阴也。”说现在又是黄河发洪水,又是下大雨,这都是武将带来的灾难,这是上天的示警。一定要把狄青罢免了,甚至说这其实是对狄青的爱护,那万一狄青将来真的犯事了,那就是杀头啊,所以趁现在只是有点苗头,扼杀在摇篮里算了。

现在看来其实是很可笑的,这不是污蔑是什么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上中书省的集体上书,狄青不下去都不行了。


5,欧阳修逼走狄青和秦桧逼死岳飞的区别。

欧阳修和秦桧的做法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欧阳修只是为了逼走狄青,并不是要把狄青赶尽杀绝,这是文人的局限性罢了。但是有人也说,欧阳修之所以这么做,是对狄青的爱护,这一点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而秦桧就不一样了,他就是处心积虑地为了彻底地弄死岳飞。

欧阳修作为一个文人,一个谏官,他有他的责任和立场,他们必须为国家消除未萌之患。但狄青生性耿直,他想不开,他憋屈啊,他想不开自己忠心耿耿为什么这么不受待见,他去要说法,其实哪里有说法呢?就像文彦博说的那样,只是怀疑啊。狄青一听无语了,彻底无语了。

就这样,狄青去了陈州,仅仅半年之后,便嘴生毒疮,抑郁而终,年50。据说仁宗闻讯之后悲痛欲绝,追赠狄青为中书令,谥号武襄。

其实纵观整件事的始末,说白了就是一直贯穿北宋的重文抑武政策的延续,这是两个阵营之间的斗争,并非是欧阳修对狄青的斗争,说白了,即使没有欧阳修也会有文彦博韩琦王拱辰等等。再结合欧阳修一生的成就和贡献,以及他的人品,其实他这么做也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他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这是国策是当时的形势使然,他或许真的是没有一点点私心的。所以,现在的我们就没有必要对他如此苛责了。

点赞4、贵港市 网友:黎明星晨

 狄青是我国著名的将领,忠君爱国没有话说。他最后的死亡和欧阳修脱离不了干系,不过对比起来,似乎大家对欧阳修的忍受程度很高,并没有人像骂害死岳飞的秦桧那样骂他,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用欧阳修和秦桧相提并论并不合适,他比秦桧要高明许多,而且人品也高了许多。狄青之所以死,与欧阳修脱离不了干系,但算起来,欧阳修最多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而不是始作俑者。宋朝素来重文轻武,但狄青因为战功赫赫,因此官拜枢密使。


  这个官职已经对约定俗成的制度起到了强烈冲击,因而整个文官团队对其都是非常忌惮的。欧阳修只是文官团中的一位,并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地位。另外,在当时,欧阳修反对狄青是出于所谓的正统思想。虽然这种正统思想在而今看来完全是错误的,但在当时是被世人所接受的。


  宋太祖拥兵自立成了皇帝,但他因此对武将格外忌惮。上位者对武将的忌惮,将整个社会风气引向了一个极端偏激的地步。因而,当狄青即将位列枢密使,整个文官团队也好,还是社会风气也好,都认为他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最可怕的是,或许连皇帝也这样认为。


  皇帝当初提出这个观点,遭到众臣反对,就算他想要维护狄青,说他是忠臣,但那些老臣只需要一句“难道太祖不是忠臣吗?”就可以将仁宗的所有建议给置之死地。


  不过,欧阳修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但相比之下,他不遭人骂的最重要原因,或许是他并没有想要将狄青杀害。秦桧对岳飞是坏了必杀之心的,而且是用极端卑劣的手段将其召回,最后连他的儿子岳云都没有放过。


  相比之下,欧阳修则光明磊落许多。他只是不想让狄青做官,想要罢免他的兵权,如此而已。另外,他也认同狄青的功劳,认为他值得优渥的待遇,只是,他认为为了社会的安定,不应该让他继续担任重位。

点赞5、兴化市 网友:清衣渡

狄青以一人之力面对一个利益集团的包围,结局凄惨,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堕落和一个民族的悲哀!不禁让人泪目!

我们都知道,宋朝重文轻武,与文人共治天下,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武将在宋朝的生存地位!

在宋朝,文人官员对武将是极度鄙视的,而且达到了一个奇葩的巅峰。

有几件宋朝对武将的极端鄙视,我觉得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

第一件:狄青脸上的刺字

狄青16岁时,因兄长与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按照宋朝法律,他的脸上被刺字,然后“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军籍)”。

走上戎马生涯的狄青打得西夏人闻风丧胆,但凡在边境上看到狄字旗都要绕着走。

鉴于狄将军的震慑力,西夏人还给他起了个外号——面涅将军!

这是对敌军将领的敬称,可在自己人眼里,却有另一番景象。

有一次狄青参加一个宴会,文人出身的韩琦授意歌伎女给狄青敬酒,说了这么一句话:

“敬斑儿一盏!”

所谓斑儿,就是说狄青脸上的刺字,一个犯罪被刺字充军的刀疤脸。

敌人给敬称,自己人却给蔑称,这是鄙视武将之一。

在赤裸裸的嘲笑下,毕竟顶头上司韩琦在场,不好当场发作,于是在事后令人把这个歌伎打了一顿。

但此举让韩琦十分不爽,于是发生了第二件事。

第二件:韩琦的鄙视

有一次狄青的战友焦用带着一批新兵去前线,路过狄青的防区,于是哥俩把酒言欢,但焦用却在此送了命!

在喝酒时,焦用的一名士兵对他不满,于是跑到韩琦那状告焦用殴打士兵、克扣军饷。

一方面,韩琦知道焦用是狄青好友,另一方面,他作为文人,十分鄙视武将,自然没有好感。

因此,直接派人把焦用抓起来,并且要杀了他!

狄青听说后,赶紧出面求情,说焦用是个“好儿”,有军功,罪不至死。

宋朝文人鄙视武将的奇葩事至此诞生!

好儿,就是好儿郎的意思,是褒义词,可韩琦当场说了这么一句话: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就是说,只有靠读圣贤书,考中状元的人才配称“好儿”,言外之意就是你一个臭当兵的,不配用这个词儿!

可见,文人对武将的鄙视之恶劣。

当然,这还只是其中之一,还有更奇葩的,这就是第三件事了。

第三件:文人对军人的蔑称

在宋朝,文人辱骂武将时,却是另一种奇葩蔑称。

狄青因战功赫赫,升任北宋最高军事机构长官枢密使后,不知什么原因,晚了几天才去上班。

结果枢密院那帮下属有些人等的不耐烦了,干脆破口大骂道“迎一赤佬,累日不来”!

赤佬,在宋朝是一种专门为当兵的人而发明的一个蔑称,一般说出这个词儿,就是辱骂的意思了。

而且狄青在枢密院上任之后,文官集团不仅对他本人鄙视,连带着整个枢密院也被称作“赤枢”。

赤裸裸的鄙视啊!

第四件:宋朝的军事院校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赵祯创办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军事院校,但结果很悲催。

因为这个学校开业3个月,根本招不到几个学生!

大家都崇尚文人,鄙视武将,而且就宋朝的官员升迁来看,所有的军政要害机构几乎全部由文人掌控,无一例外。

意思很明显,想要有仕途,走武将之路是走不通的,必须只能靠读书去考取功名才行。

加上文人对武人的鄙视,形成影响力,基本上没人愿意去报考军事学校。

可见,宋朝对武将的鄙视有多深了!

所以,狄青当了枢密使之后,所面临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其一,整个朝廷里,清一色的文官,只有自己一个武将任职要害部门。

因此,狄青实际上是在一群文官的包围之下出任枢密使的。

而且文官鄙视武将十分严重,已经达到天然的厌恶这种程度。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你从分公司升职到总部要害部门了,然后每天上班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同事都不给你好脸色看,得有多郁闷。

其二,虽然狄青是枢密使,但枢密院的下属们是清一色的文官。

所以,狄青上朝的时候,同事们不给好脸色,即使在自己本部门,下属们也拿他当透明人。

大家都在琢磨着,怎么才能把这个“赤佬”轰出京城!

在众多文官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找到了机会。

古代房屋结构是木质的,像京城这种大城市,一旦起火,很容易烧毁整座城。

所以宋朝法律规定,半夜之后不准生火,而且还在城市里修建瞭望台,以便于及时发现火灾,及时救火。

有一次,一名值班人员发现城中有个地方出现火光,于是赶紧报告上级,派人救火!

可等大家找到火光出现的地方才发现,这是狄青的家,而狄青家也没着火。

实际上,是因为狄青在烧纸,祭奠先人,但事先有报备,但管家忘记把报备的书面申请递交主管机构了。

这事儿在官方来说,谁也没说什么,但在民间就变成神话故事了。

而狄青的灾祸也因此发生!

据民间传说,狄青大将军是战神,晚上会在家里发功,一发功就会放光、放热,所以会招来灭火队,误以为他家着火了。

也就是民间传言而已,但这个传言在文官集团看来,就是一个机会!

因为历史上,朱温就有会发功的传说,一发功就会出现火光,所以把唐朝给灭了。

狄青这就是第二个朱温啊!

于是文官们开始集体行动,集体上书说狄青可能会谋反,要求罢免狄青。

欧阳修先生作为一个著名文学家,笔杆子自然是十分厉害的,用文字骂人的功力也很雄厚。

当场就给皇帝上书,要求罢黜狄青!

就这样,在文官集团的攻击下,宋仁宗被迫罢黜狄青,将其贬官到陈州。

但这还不算完!

因为文官集团没打算就这么放过狄青。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狄青在陈州上班期间,朝廷每隔几个月就派一名特使“抚慰”他。

这帮人每次来,虽然打不过狄青(也没那胆),但骂人还是比较擅长的,所以每次来都会痛骂狄青一番。

不仅如此,还随身带着毒酒、宝剑,还会阴险地说,早晚有一天会用这些东西了结你!

在无休止的心理折磨中,狄青终于抑郁而亡!

我们来分析一下狄青的这段惨剧:

其一,狄青的遭遇,最根本的原因是宋朝的风气问题。

那是一个文人的天堂时代,人人崇尚习文,极端鄙视武人,这得益于宋朝极度重文轻武的根本国策。

而且,就宋朝来说,那已经不叫重文轻武了,那叫把武将压得无法翻身的地步,对待武将,唯一的政策就是无下限地削弱!

其二,狄青面对的不是一个欧阳修,而是整个文官集团。

欧阳修只不过是文官集团里面的一个典型代表而已,狄青事实上处于一个被文官集团包围的汪洋大海中。

他只能孤身奋斗,没有队友,没有帮助,一切只能靠他自己,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文官集团。

这实际上是一场根本打不赢战争!

其三,狄青比岳飞惨!

岳飞好歹有支持者,没有经历那样的心理折磨,而狄青,从当上枢密使之后,每天上朝、上班,无时无刻都面对的是文人对他不屑一顾,没有好脸色的局面。

而且处在一个被包围,被集体监视着一举一动的被动局势,即使被贬官到地方上,还要面临文人的羞辱。

他可能已经被折磨出心理疾病了!

总结

狄青、岳飞的这两段历史,我看到的是一个堕落的时代和民族的悲哀!

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只有在尚武的时代,才是世界巅峰。

纵观宋朝300年,求和、赔款、称臣,都做过了,只求苟安,不思进取,尽管创造了封建经济巅峰,但他距离世界之巅依然是十万八千里。

历史证明,汉朝尚武,所以打垮匈奴,灭闽越、南越,服西南夷,打通整个西域。

唐朝尚武,所以名将辈出,不灭一个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打过仗。

明朝尚武,所以能威服海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宋朝300年,就是一个堕落的时代,狄青、岳飞生在那个时代,何其不幸!

幸运的是,以史鉴今,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尚武的时代。

我们关注国防,重视军备,百姓对军人有天然的亲切感,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

点赞6、郴州市 网友:离沫倾城

韩琦曾当面鄙视狄青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大概意思就是指着狄青的鼻子说:你是贼配军出身,和我们这些科举出身的没法比!

韩琦当年曾同西夏作战,结果好水川一战被打的丢盔弃甲,自己还派人到京城去传播“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这样的歌谣,为自己脸上贴金,最后成了三朝宰相。

战神狄青呢,大小战役数十场,攻西夏平叛乱威名赫赫。立下了不世功勋,最后却被贬官外放,不到五十岁便郁郁而终。

两人的经历足以说明,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和对武将的极端不信任。欧阳修也的确曾几次上书,告诫皇帝不可对狄青委以重任,并认为这样能征善战的武将,最好是外放闲置起来才最安全。

但狄青之死这口锅,不应该由欧阳修来背,如果必须要找个人背锅,这个人也是赵匡胤。

赵匡胤本人就是能征善战的武将,在后周就做到了殿前都检点的高位,最后欺负柴家的孤儿寡母夺了人家的江山。这样得到天下的人,自然也害怕同样手握重兵的武将造反,所以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国策。

一百个文官贪污,都没有一个武将造反带来的危害大!这是宋朝皇帝的共识。

狄青是什么样的人?他早年为兄长顶罪,被判刺面充军,也就是文人口中的贼配军。脸上刻字这种侮辱性的惩罚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可能会成为一生的噩梦,但狄青并没有就此消沉,他凭借着骁勇善战在军队中逐渐崭露头角。

为了遮掩脸上的刺字,他冲锋陷阵时经常戴着青铜面具,威风凛凛仿若天人,西夏的将领和士兵看到狄青,无不视若天望风而逃。宋仁宗更评价他:朕之关张!

宋仁宗是有名的仁义之君,对于狄青也十分欣赏,他曾问狄青:你现在也是身居高位的国家大臣了,脸上的刺字赶紧用药水去掉吧,多难看啊!狄青回禀皇帝:臣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因为出身,而是肯用心尽力,这个伤疤没必要去掉!

狄青担任枢密使,这已经是宋朝军事系统中的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位置了,虽然有文官的辖制,但仍是位高权重。再加上他军事才能杰出,怎能不引起文官系统的警觉?

于是欧阳修等人开始编故事:狄青家的狗都长角了,这是要发达的迹象啊!陛下赶紧把他外放闲置起来吧,这样对狄青也是好事,起码能让他保住名声啊!宋仁宗虽是仁德之君,但毕竟也姓赵,一定是对武将忌惮不已的,最后狄青终于被贬,忧愤而卒!

不过欧阳修的做法也不厚道,后人评价: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广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诸枢府,甚为驾驭得宜。乃欧阳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岂人臣为国爱惜人材之道?

欢迎关注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点赞7、荆州市 网友:s女汉子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厘清问题中的两个词汇,那就是『陷害』、『逼死』。

欧阳修曾经3次上疏攻击狄青,分别是《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上仁宗论水灾》第一状、《上仁宗论水灾》第二状,在这三次上疏中,欧阳修对狄青的多有轻蔑与不敬之词,也将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上升到天人感应、朝廷安危的高度,说是暗示狄青有跋扈不臣之心似乎也不为过,这对于并无跋扈不臣之心更没有谋反之意的狄青很不公平,或许可以算是某种意义上诬陷吧。

就在欧阳修上第二、第三份上疏的次月,枢密使、护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河中尹狄青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 第二年二月,狄青嘴生毒疮,随即抑郁而终,年尚未至半百,因此,说是狄青间接死于欧阳修之手也不为过。

后人说:

欧阳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岂人臣为国爱惜人材之道?狄公终以忧愤而卒。

欧阳修的错误,人们都很清楚,也并不讳言,但是确实几乎没有人像骂秦桧那样骂他。

这主要就是因为欧阳修不是『陷害』狄青,也不是『逼死』狄青。

欧阳修几乎无来由地猜忌武将的想法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但是这是当时朝廷官员的普遍观点,也是宋朝的国策所决定的,欧阳修相对而言是比较光明正大、襟怀坦白地公开向皇帝进言,他认同狄青曾经的赫赫战功,也认为朝廷必须要给与其优渥的待遇与尊敬的崇礼,只是要罢免其掌管军政的枢密使之职,这与秦桧要害死岳飞而后快的情况有着本质的不同。

另一方面,欧阳修作为五代史的编撰者,与宋朝皇帝一样,从五代骄兵悍将割据叛乱中得出了需要矫枉过正的想法,他是自己理念的实践者,虽然走偏,但是不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私心。

要之,欧阳修建议的免去狄青的兵权外放地方做官使其得以保全,不是貌似好心,而是真的好心。

从狄青的角度,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之后,当时仁宗与包括欧阳修在内的文官集团并不会进一步打击他,这也与岳飞面临的情况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狄青像宋初的符彦卿这样悠游终老那基本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当然,希望这一说法不至于导出都是狄青想不开的判断。

总之,宋朝皇帝害怕武将学习自己祖先套路的深刻恐惧、北宋畸形的文武关系,是狄青悲剧的根本原因,欧阳修在其中是一个难辞其咎的推动者与参与者,但是他是犯错误而不是犯罪,他也不是像秦桧、史弥远这样的罪行的始作俑者。

点赞8、海门市 网友:怨念。

欧阳修陷害狄青一事,有些人为他辩护,而辩护的逻辑,无非是欧阳有苦衷云云——但司马在这里不妨说,哪有什么苦衷?害人就是害人,秦哙害岳飞是害人,石亨害于谦是害人,欧阳修害狄青为什么就不是害人?不要因为欧阳修在其他方面有成就,就为他遮盖这段事实。

那么,包括欧阳修在内的一批文官为何陷害狄青?

首先要讲,并不是因为狄青武官的身份,那种“以文轻武”的观点,简直就是不识字的谬论。宋朝确实有重文轻武的政策,但这种政策,并不会致狄青于死地。

关键在于,狄青是一个孤立的武官,也就是说,他的背后,不存在一个派系。他出身贫寒,与任何一个大族都没有干系,也没有做某个大族的女婿,更没有特别和谁要好——换句话说,一旦有事,没有一个文官,会出来帮他说话。

其次,狄青能从一个小兵,一步步做到枢密使(大宋帝国总参谋长),居然靠的是战功,而不是关系——这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很少见。

这也就是说,没有人罩狄青,没有一个大佬说:小狄,是我的人。

此前,曾有唯一一个比较看重狄青的文官,他便是范仲淹。但范仲淹,早在狄青出事之前,便已经遭遇群臣的围攻,以至于不得不辞去参知政事(大宋帝国首相),1052年病逝。

而狄青出事,就发生在范仲淹死后四年(1056年)。

首先,是一批谏官给皇帝打报告,说狄青家的“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这种奇葩事居然还能一本正经写到奏章里,我也是醉了。要知道当年儒家的第一掌门人孔子就说过,子不语乱力怪神,这些谏官一张嘴就违背了孔子的教诲,可谓欺师灭祖,为什么这么狠?答案很简单,就是要置狄青于死地。

其次,是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在佛殿上居住——于是文官集团便借这个机会,发起舆论攻击,说民间有人议论,议论就议论呗,关键是朝廷这一年管事的大臣,立马作出决议,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离京出判陈州。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年朝廷执政大臣是谁?是不是欧阳修呢?

请注意,欧阳修早在1045年,就被贬到了地方,在滁州、扬州等地做地方官,直到1049年才得以回朝做翰林学士,1054年,他遭诬陷被贬官,随后得到宽恕,留在开封编撰史书。

也就是说,狄青出事的1056年,欧阳修只是一个史官,一年之后,才得以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两年之后,获任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整整四年之后,才当上了枢密副使,1061年当上参知政事(大宋帝国首相)。

换句话说,欧阳修当时的官太小,你听说过一个史官扳倒枢密使(大宋帝国总参谋长)这种事吗?

另一个和狄青有过过节的文官,即韩琦,他曾与狄青在西北共事,狄青的下属犯罪,狄青前去求情,韩琦大笑:“区区一个武夫算什么好男儿,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名者才是好男儿。”

也就是说,韩琦是一个典型歧视狄青的人。

但是韩琦此前在河南当地方官,直到1056年7月才回到中央,8月取代狄青做了枢密使——也就是说,韩琦有可能陷害狄青,但一定要有更大的官支持韩琦,这事才能办成。

文彦博,此时是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事实上,就是此人,带头陷害狄青。宋仁宗当时很不理解为什么这些文官如此排挤狄青,曾对他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此时便说了一句很恶毒的话:

“世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世祖就是赵匡胤,赵匡胤也是忠臣,可是最后却夺了后周的江山)

而随后,狄青感觉不对劲,怀疑是文彦博搞鬼,跑去质问,文彦博说了六个字:

“无他,朝廷疑你!”

没错,就是这个文彦博,主持了对狄青的陷害,韩琦是助力者,而欧阳修,当然也站在文官立场说了一些话,但你知道的——欧阳修说,狄青被陷害;欧阳修不说,狄青也被陷害。也就是说,欧阳修无足轻重。

随后,狄青便郁闷而死——要说的是,他死后,就连民间说书的人也参与到踩他一脚地队伍,他们在评书里说狄青是杨家将的死对头,杨家的人曾误伤狄青之子,于是两家结仇,互相敌对。甚至在《杨家府演义》中,狄青还曾设计刺杀杨宗保。

不得不说,文官集团要想搞废一个孤立无援的武官,是多么容易——请注意,不是文官搞废武官容易,而是搞废一个孤立无援的人容易。哪怕这个孤立无援的人,是皇帝欣赏的忠臣狄青。

南宋岳飞和明朝于谦,其实在当时的朝廷里,也是孤立无援的——任何一个时代,中国官场上的倾轧,首要遇害者就是这些孤立无援但能力超强的人,能力强,容易遭人嫉妒;孤立无援,容易被打倒——狄青就是这样一个受害者。

至于街头聚集的大部分百姓,其实并没有什么是非观?往往是人云亦云,韩信被人欺负那会,他们兴奋地旁观。袁崇焕被陷害,他们就去咬袁崇焕的肉——我深怀疑狄青被贬、岳飞被害、于谦被害,当时的老百姓,也是一样地欢欣鼓舞,高呼朝廷何等英明,只不过史书不好意思将这一幕写下来罢了。

点赞9、大兴安岭地区 网友:青纱挽妆

欧阳修逼死狄青的事件实际上体现了宋朝时期的文武之争,事实上在狄青之死这个事件之中,欧阳修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但却并不能说他要为狄青的死负主要的责任。

图:面涅将军狄青剧照

狄青在宋朝中后期先后在安远、渭水等战役中大破西夏,不但数次打败西夏军队的入侵,还最终致使西夏李元昊称臣降服。在平定西夏边患后,狄青又在黄永年间平定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的战斗中崭露头角,一举攻破沿江九个州并包围广州城。

凭借着自己在边疆和平定内乱中的诸多战功,这位士兵出身的高级将领最终升任疏密使。这一职位的担任可以说是触碰了整个宋朝文人集团的巨大利益。在宋朝重文轻武的指导思想之下,执掌军事事务的枢密使一直长期由文人担任。

仁宗皇帝让军人出身的狄青来担当此职着实是触犯了文人集团的利益,而作为文人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一员,欧阳修自然也会对这种人事任命产生不满情绪并伺机寻求可以使狄青罢免官职的机会。

除了触犯文人利益的权力之外,以欧阳修为首的文官集团另一个加害狄青的动机就是整个文官集团对于军官团体的不信任。唐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就是兵权外放而导致的藩镇割据,地方武装力量暴动导致的士人阶级统治被推翻的事件在宋朝之前的历史上也是经常上演的。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加速集中的一个朝代,士人阶级自然对于功高盖主的兵权所有者有所忌惮。出于这方面考虑,或许在欧阳修等人看来,通过政治手段罢免狄青兵权的行为,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国家统治的稳定而进行的。所以,我们需要承认的一点就是欧阳修并非出于私人恩怨而加害狄青。

最后我们也要指出的一点是,在针对狄青的问题上,以欧阳修为首的文官集团,并没有打算直接处狄青于死地。狄青的赫赫战功在朝廷上是有目共睹的,当朝皇帝在很多兵事方面也十分仰赖这位宋朝不可多得的武将,欧阳修作为当朝宰相自然也不可能对这个事实熟视无睹,他的本意仅仅是希望狄青在罢免兵权后在外省担任地方官职,平稳地度过自己之后的仕途。顺便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从这一点上来说秦桧加害岳飞的事件就显得恶劣很多。

当然,最后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狄青一生的追求无非是保家卫国,解决国家的边疆胡患。所以整个事件的发展最终并没有像欧阳修所想象的那样进行,免除兵权的狄青,最终郁郁成疾,在出任陈州后,不久便抑郁而终,这位大破西夏,屡立战功的民族英雄就这样暗淡收场,终年只有49岁。


参考资料:《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史传三编·卷四十八·名臣续传五》等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