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上完朝又在哪里工作?
不同的朝代里面,上朝时间不一样,上朝的方式也不一样。朝代众多,拿唐朝举例。
Δ早朝模拟图(来源于网络)
早朝时间一般在五点到七点,离皇宫近一点的可以晚点出门,远一点的凌晨一两点就要整装待发了。不要看着他们起的早,他们睡得更早,因为古代没有电,一般在七点就已经休息了。就算三点赶去上朝,都已经休息了八小时了。
上完朝一般会比较累,所以这个时候大都回家休息了,有个说法叫『回笼觉』,据说由此而来的。有资格上朝的人,都是大官,不用再去做值班之类的小事。一般有需要处理的事务,在家也可以处理,当然不排除敬业的上完朝就去上班。
每个朝代都有这个朝代的特点,但是一般都是前紧后松。在朝代的前期,所有人都是干劲十足,恨不得一天24小时开会。所以一般这个时期,除了遇到重大的丧葬、节日之外,每天都要有早朝。到了后期,就比较松散了,有的是三六九早朝,有的干脆几十年不上朝,无怪乎国家走向灭亡。
Δ皇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上朝的时候,官员们大多数都是住在自己的家里。唐朝就已经实行了“宵禁”政策,太阳下山后,所有的集市,店铺,居民全部都要闭户,就连皇城大门也是关着的。一直到了第二天五更天的时候(凌晨三点左右),皇宫城门楼上会敲鼓释放信号,这个时候才允许打开大门。
所以官员就算是起的再早,身为皇城一员,就要以身作则,恪守皇城规矩,不到点出不了自家大门。所以古代官员都是算好了时间起床,然后去赶早朝。
上朝时间是规定死的,只可以早到,不可以迟到。一旦迟到,轻则挨骂罚款,重则判刑入狱。早朝开始之前,文武百官必须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全部在大明宫前站好队。一般太监会在旁边打着灯笼,或是举着火把。倘若运气不好,遇到了阴雨天气,没有办法只能硬熬着。唯有宰相等德高望重之人,才被允许到宫门外地方避避雨。
Δ皇宫(图片来源于网络)
退朝一般是叫做“放仗”,也就是撤除仪仗的意思。皇帝还要和宰相继续讨论朝政,一般是退到后面规格比较小,却很舒服的地方。
其他下朝的官员,都可以在朝堂廊下吃一顿皇家提供的早餐,一般被称作是“廊下食”。在这之后,没有特殊安排的人,都可以回家休息或者去上班,但是下午就休息了,只上半天班。有一点要特别强调的,虽然下午与晚上不上班,但是有人一直在值守。
Δ长安(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朝代的后期,朝廷官员虽然不用每天都要上朝,但是每天早起是必须的。因为即使不上朝,每天也要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去上班,处理政务。一些重要的衙门,全部都是设在皇城里面的。
古代早朝一般在早上五点到七点进行,但很多大臣必须凌晨二三点起床,他们摸黑赶路,有的因此跌进河中溺死。他们在皇城外蹲等,还没入朝就饿得头晕眼花,如果迟到,轻者扣工资,重者丢掉小命。
早朝,就是古代帝王要在大清早和京中的官员们开会,一般来说,能当朝官的人,都是有一定品级的,譬如《唐会要》中就有载,所有在京文武官员,五品以上都要早朝;宋朝一般是三品以上官员早朝。
这些官员身居高位,平常出入呼奴唤婢、前呼后拥,可以说风光得很。然而遇到早朝,那可真让他们叫苦不迭。
早朝这个制度什么时候开始的,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有人认为唐宋时才开始有早朝,有人却认为在夏朝就有了,只是坚持得不够好,所以史书中鲜有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时,一些君主已经在坚持早朝制度了,譬如鲁国的孔子就因为没有参加早朝的资格,一度感到很憋屈,有一次还对早朝的大夫冉有冷嘲热讽。
早朝时间
所谓早朝,当然都是在早上进行,大多都取在卯时(五点至七点),当然也有寅时(三点至五点)的,譬如光绪初期,慈禧可能存心磨炼这位小皇帝,特意将早朝时间提前到了寅时。
至于早朝安排,不同朝代还是有些差异的。
譬如宋朝规定五天举行一次早朝;
清朝是每逢五早朝,即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
而唐朝则没有固定的时间;
明朝初期,因为朱元璋是工作狂,所以天天早朝,后来的几位皇帝放荡不羁爱自由,对早朝是能躲就躲,嘉靖帝在位45年,后面二十几年一直躲在丹房修炼;万历帝在位48年,自万历十七年开始就不再上朝了;到了木匠皇帝明熹宗,当了七年皇帝,竟然一次早朝都没有。
挑灯出门
虽然于古人而言,卯时不算很早了,然而对于大部分朝官而言,这仍旧是件苦差事,因为他们必须要起个大早。
早朝的地点在皇宫,而朝臣们却分居京城各处,有的官员居所距离皇宫距离较远,加上那时候没有钟表,时间很难把握,为了不迟到,他们必须在鸡鸣时就起来盥漱了,也正因此,很多人到了皇城外后,还要等很久宫门才开,而在有的朝代,朝臣们是没有休息的地方的,他们便只能在皇城外徘徊等待。
唐高宗时,堂堂宰相上官仪就遇到过这种窘境,据史料记载当时他“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兴致来了还作了一首诗《入朝洛堤步诗》。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夏天还好,若是在寒冬腊月这种时节,许多年老的官员早早起来,忍冻挨饿,还要在外面等上大半夜,想想那真是一大酷刑。不过有的朝代比较人性化,知道给提前到的朝官安排一处休息的地方。
需要说的,官员们辛苦趋朝,很可能还会被放鸽子,譬如唐玄宗晚年时沉溺唐贵妃的美色,一度不早朝,很多官员早早从很远的郊外赶来,等上大半天,好不容易盼到个人影儿,却不过是太监高力士,人家悠悠地说一句:“皇帝身体不适,今日免朝”就打发了,朝臣们只好又打道回府。
口腹问题
因为是挑灯出门,一般来说这个时候还不是吃早点的时候,很多人是赶一段路后才觉得肚子饿了。
所以,古代很多衙署前,会有很多早早摆出来的早点摊,就是为了做这些早朝人员的生意,像《水浒传》中,宋江五更从县衙经过时,卖汤药的王公已经出摊了;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制度相当严格,朝中规定官员们下朝后必须留在朝中办公,如此为了不饿肚子上班,很多官员会偷偷将熟的牛羊肉藏在袖中,寻机会吃下。
而据陈继儒的《辟寒》所载,唐肃宗时,名相刘晏冬日上早朝时,常常会买上几个胡饼藏于袖袍中,边走边吃。
不过,自唐朝到明朝,早朝的官员都可以享受工作餐了,只不过需要在下朝后才能享用,这对朝廷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摸黑走路
大多朝代的上朝规矩,只有一二品大员年高者,才可以骑马或者坐轿椅,其余必须步行入宫。本来,明朝的皇宫是有路灯的,可后来魏忠贤当权后便将路灯都除掉了,一入夜,宫里就黑成一片。
可是呢,那些步行入宫的官员又不能带随从入宫,所以连个打灯的人都没有,他们只好摸黑前进,而且自城门到朝殿这段路程还不短,搞得经常出现人和人相撞这种事故。而如果遇到雨雪天,这路更是难走,据说有人曾在雨夜中失足跌落御河里溺死。
直到清朝,紫禁城的路灯仍旧没有恢复,理由是为了消除火灾隐患,所以清朝的官员一样要摸黑入宫,不过,有一部分人还是可以打灯,譬如亲王和部堂长官。此外还有需要提前送达文件到朝会的奏事处官员、各部院衙门递奏官、各省提塘官。这些人被特许提灯,而那些没灯的官员为了不摸黑赶路,他们会等在东华门处,看到有灯过来,便跟着这灯光前进。
迟到的代价
正如前文所说的,古代的计时工具落后,人们很难把握时间,这就难免存在迟到的情况。那如果迟到了,会是怎样的后果呢?
不瞒您说,真的很严重。
最常见的是罚款,如唐玄宗时,规定早朝的文武百官有无故缺勤的,扣除三个月的俸禄;唐肃宗时规定,朝官缺勤罚一个月俸禄。
罚款说到底也就承受经济损失,而相对于唐朝,明朝可就严重了,据《明律》规定,这朝官迟到一次,就要挨20小板,迟到满20次挨100大板子,这板子有多狠?遇到心情不好的施杖者,很多人撑不到100板就丢了小命。
值得庆幸的是,明朝对官员虽然最严厉,但也就初期而已,后来他的子孙们可就懒了,连朝都不上,就不存在官员迟到挨打的事情了。
所以啊,洪武时期,很多年迈体衰的老臣一度害怕早朝,有人为了不早朝甚至甘愿请辞回家,然而朱元璋却不准,搞得很多人就发牢骚。当时有位叫钱宰的老臣,就写过这样一首诗:
“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后来还被朱元璋知道了,朝堂上阴阳怪气的问他,把他吓得不轻。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早朝的一些小知识,总的来说,这些朝官大多身居高位,又能接近九五之尊的皇帝,看似风光无限,实则这早朝被多数人视为畏途,毕竟实在太艰苦了。
所谓上朝,一般指的是早朝,而早朝这一制度在中国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其演变过程也十分复杂,各个朝代不尽相同。
秦朝时候,没有早朝这种说法,那时候叫做廷议,就是皇帝和大臣们聚在一块讨论工作,没有固定地点,也没有固定时间。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廷议制度,史书记载为“廷争”或者“廷辩”。汉武帝以后,则发展为中、外朝议。中朝,又称内朝,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讨论的是重大机密问题。参加中朝的一般是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等,都是大官重臣。而外朝一般由丞相或御史大夫主持,讨论的往往是具体事务,参加的官员级别也相对较低。
而定期上朝的制度,则是从汉宣帝刘洵开始的,他定下了五日一朝议的制度,从此朝议变得相对稳定起来。从这时候起,早朝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了下来,并为后代历朝沿用,成为“历代通规,永为常式。”
汉朝之后,基本是连年打仗,中间虽然也有西晋、隋朝的短暂统一,但基本都是以战争为主、治国为辅,直到唐朝,朝会制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上朝的礼仪、时间、制度等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根据《唐六典》记载,所有在京的官员,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来参加早朝,其中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等,每天都要参加早朝。而地方官要参加早朝,必须要等到皇上召见或者入京述职的时候才行,而且必须要五品以上才有资格。
唐朝上朝的时间,大概是每天早上五点到七点。另外,节假日不需要参加早朝的。
需要指出的是,汉、唐时期的官员上朝,都是坐着的,只有在奏事的时候才站起来,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到了宋朝,对早朝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将早朝改为日参、六参、朔参和望参共四种方式。门下省起居郎、中书省起居舍人及尚书省侍郎、御交中丞以上,每天都要参加早朝,为“日参官”,也叫“嘴参官”。 三省和御史台官、寺监正副长官以上,每月一、五日上朝,为“六参官”;寺监丞、大理评事以上,包括暂无差遣者,每逢初一或者十五参加早朝,为“朔参官”和“望参官”。
但是,后来宋朝的皇帝比较懈怠,经常取消早朝,但是每个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天还是要尽量上朝,因为这三天来的人比较多,事情也多。
汉唐宋元时期的早朝,是大臣接近皇帝的重要机会,很多官员一旦被贬之后,不再属于京官,也就失去了参加早朝的资格,由于对朝政风向把握不准,所以往往很难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另外,宋朝时大臣们上朝时,就不能坐着了,得一直站着,即便不出班奏事的时候也得站着,待遇比汉唐时期下降了不少,不过他们也不用叫屈,因为从宋朝以后,上朝的大臣们只要想说话的,就得跪着说了。尤其是清朝跪的最狠,大臣们上朝时都得在膝盖上垫上棉垫,以防跪的时间过长而站不起来。
早朝真正“发扬光大”是在明朝,明朝以前,早朝是作为皇帝与高阶大臣商讨政事的会议存在的,大部分的具体工作还是由丞相具体负责开会布置下去。但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提供皇权,削弱相权,废除了丞相一职,将权力分到了六部。没有了丞相“代劳”,皇帝就必须事无巨细的与大臣们进行讨论。所以,在明朝,早朝作为一项每天必须进行的制度固定了下来,成为处理国家大事的最重要的方式。
明朝的朝会分为三种,即大朝、朔望朝和常朝。大朝每年举行三次,分别在元旦、冬至、万寿圣节(皇帝生日)三天举行,百官四夷上表称贺,规模最大。朔望朝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百官公服行礼。这两种朝会形式大于内容,只行“朝贺之礼”,不讨论政事。真正处理政事的是常朝。
常朝又分为早朝、午朝和晚朝,但午朝、晚朝并没有坚持实行下来,荒废已久,所以通常我们所说的上朝,就是指明朝时候的常朝中的早朝。
早朝的形式又分为两种,在大殿内举行的称为“御殿”,在大殿外露天举行的称之为“御门”,所以又叫做“御门听政”。因为朱元璋十分勤政,又担心被百官蒙蔽,所以他规定所有的在京官员,无论品阶高低,都要上早朝,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上千人。如此众多的官员上朝,自然不肯都站到皇帝前面,大部分人还是站在殿外的,能够跟皇上说上话的,其实还是那些官职比较高的官员。
关于上朝的时间,因为古今计时方法不同,古籍中当然不会写几点几分,但根据《国朝典会》记载,“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也就是说,当能分辨衣服颜色的时候大臣们就要入朝,而皇帝则要在日出之前出席。换算到现在的时间方式,冬天大概是凌晨五点左右百官入宫,七点之前皇帝参加早朝。如果是夏天的话,就要再提前一到两个小时。
这个时间听起来并不算太早,毕竟古人睡觉也很早嘛,那时候没有电灯,点油灯也费钱,往往天刚黑就睡觉了,冬天七点睡觉,早晨五点起床,睡眠时间还有十个小时嘛。但是,因为明朝的早朝制度非常严格,比如在入宫时咳嗽、吐痰、衣冠不整等等,都会受到惩罚,甚至连“驰心外想”也不行,那么迟到毫无疑问就是大罪了,严重的时候可能会直接丢官。所以,为了避免迟到,官员们往往要提前一两个小时出发,到皇宫外“候朝”。
为了便于上朝,明朝的官员们往往在紫禁城附近“择屋而居”,以缩短从家到皇宫的距离。而到了皇宫外之后,官员们就要到朝房内“候朝”。在这里官员们也是按照品级坐的,大官们可以顺便讨论一下早朝时要上奏的事情,小官们就只能站着挤在一起瑟瑟发抖了。
早朝开始之后,百官各自按位置站定,行大礼,然后进行奏事。由于没有丞相,所以明朝的早朝奏事无论大小都要上奏,十分琐碎,召开的时间当然也很长。官员们饿的受不了,皇帝只好赐食,让大臣们在殿外垫垫肚子,然后接着开会。如果一直开到午时不散会,皇帝往往还会赐宴,但职位较低的官员是没资格去的,会被“免宴”。
退朝之后,各官员除了被皇帝留下单独问话的,就都要回到各自的办公室“坐衙”,传达早朝会议精神,落实会议的各项工作意见,另外还要处理本部门一天的公务事宜,也是非常劳累的。如果是没有具体职务的王爷、侯爵之类的,下朝后就没有事了,可以回家睡个“回笼觉”了。
这样的早朝,无论对皇帝,还是对百官来说,日日进行,都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朱元璋还能勉强维持,到了朱棣为帝的时候,天天在外面打仗,早朝便做不到日日召开了。而且朱元璋规定,皇帝要亲坐朝门,一切庶政,不分轻重大小,样样过目亲理。后面的皇帝更加坚持不下去,于是便出现了嘉靖、万历这种几十年都不上朝的“怪现象”。
但是,明朝皇帝不上朝,似乎并没有很严重的影响国家机器的运转,这是因为除了早朝以外,明朝还有一个处理国家大事的渠道,即文书流转,通俗的说就是批阅奏章。国家的重要政务经由题本、奏本两类文书上呈,由内阁在皇帝的授意下,撰拟处理意见,然后交由六部执行,仍旧能保证国家正常运转。
清朝入关后,基本继承了明朝的各项制度,所以清朝的朝会制度和明朝差不多,同样是分为大朝和常朝,常朝又分为“御门”和“御殿”。但其中又和明朝略有区别。
“御殿”在清朝,基本是皇帝召集几个亲近的大臣议事,规模很小,国家大事的具体处理,在清初主要还是靠“御门听政”。
清朝的“御门听政”开始在太和门,康熙亲政后改为在乾清门,各部院大小官员,每日凌晨赴午门外集合,进至中左门等候。一小时后,众人列队进入至后左门。待侍卫传谕后方才正式抵达乾清门外的天街上“御门听政”, 由部、院、寺、监依次公开地向皇帝报告奏章,皇帝根据情况进行处理。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凡御门听政,每日皇上御乾清门,设榻于门之正中,设章奏案于御榻之前。”也就是说,皇帝在出席“御门听政”的时候并非坐在龙椅上,而是坐在御榻上,这也是与大家印象中出入比较大的地方。
御门听政在康熙朝的时候还能坚持每天举行,只有在康熙帝生病、出巡及逢有其他重要日期,御门听政才会暂停;待病情稍微好转,仍命大臣奏事。但康熙之后就很少了,雍正将其改为“各部轮班奏事”,举行“御门听政”的次数大大减少,之后越见式微,到了同治时期,已经很少举行了。比如乾隆在位60年,御门听政的次数只有705次,每年不到12次;而咸丰帝在位11年,一共举行御门听政48年,合计每年还不到5次。而到了同治时期,就几乎废止了。
也就是说,到了清朝中后期,所谓的“早朝”已经基本没有了,清朝的皇帝也就不用上早朝了。但是,大家公认的是,清朝的皇帝大多是比较勤勉的,尤其是雍正帝,那么不上早朝为什么还那么勤勉呢?
这是因为,清朝皇帝虽然不用上早朝,但是取而代之的文书流转却成了皇帝处理事务的主要形式。清朝皇帝大多批阅奏章十分积极,比如雍正当了13年皇帝,每天批阅奏章20—30件,多的时候一天要批阅50件以上,每天只睡4个小时。
综上所述,早朝往往成为中国古代皇帝是否勤政的一个标志,不能坚持上早朝的往往不是好皇帝,但实际上,是否坚持早朝并不能代表皇帝的实际工作能力,明朝崇祯皇帝天天早朝,也免不了亡国的命运。而对大臣们来说,早朝更是一个辛苦活,很难坚持下来。早朝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方便皇帝处理国家事务,但随着其礼仪性的加强,实用性渐渐减弱,到了清朝后期,所谓的“早朝”早已名存实亡了。
皇帝是住在皇宫当中,他们起床之后走个几百米,就可以走到大殿里和群臣议事了。不过,大臣肯定是不能住在皇宫里的。
皇帝和大臣都是要上早朝的,皇帝规定上早朝的时间,大臣们肯定也是要到的呀。而且他们都要早到,早到之后等待皇帝。
那么,大臣住在哪里呢?他们能够在皇帝规定的时间到吗?
我们以清朝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吧,毕竟清朝距离现在比较近,而且很多大臣的故居还有遗址,这样更方便我们理解一些。
先说乾隆皇帝和他的一些臣子的故事吧。
纪晓岚、和珅和刘墉的故居
纪晓岚的故居位于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号,这个地方步行距离到皇帝居住的天安门大概是3公里。
和珅的故居恭王府距离皇帝居住的地方是4.6公里,很显然和珅住的地方,相对来说是有一点远的。
不过,这个不难理解,和珅是后起之秀,祖上没有人在都城当官过,所以,等到他当官的时候,距离皇城比较近的房子已经没有了。他只能选择远一点的地方了。
和珅的官职比较大,为何他距离比纪晓岚远呢?
和珅比不了纪晓岚,是因为纪晓岚到了京城当官时,和珅还是一个娃娃,也就是说纪晓岚比和珅年龄大入仕早,所以,住的地方距离皇宫也就近了。
当时,刘墉所居住的地方是礼士胡同,这里距离皇帝住的地方是3.8公里。
刘墉距离皇帝近也不难理解,他的父亲刘统勋是康熙朝的宰相,有这样的父亲,刘墉住的地方肯定也差不了。
也就是说大臣基本上都是住在现在的二环内,距离皇宫5公里以内。事实上皇帝可不管你住在那个地方,到了上朝的时候,你只要到了就行了。
一般来说清朝的皇帝上朝时间,都是在早上5点左右。
大臣凌晨3点左右就要起床了,远一点的更早
大臣们上班,都是做轿子去的,所以,很有可能大臣在早上3点左右就开始起身了,甚至还有更早的,因为他们要打理自己的辫子,要整理自己的仪容。
所有的事情准备好了,再让人带着自己去皇宫上朝,一般来说路上花费的时间有30-50分钟左右。
说到他们距离皇宫远近,让我想起来了刘墉和和珅之间发生的一个趣事。刘墉看和珅不顺眼,想要惩罚一下和珅。
正好赶上过年的时候,和珅一般都是第一个去给皇帝拜年,他们家距离皇宫又远,还正好路过刘墉家。
刘墉过了晚上12点,就让家奴在门口等着,看到和珅的轿子路过,就往路上泼水,泼很多水。
等和珅到了他的门口,刘墉就直接跪在了刚洒的泥泞的水里,给和珅拜年。和珅一看刘墉年纪比自己大,都给自己拜年了,他也顾不得水了,直接跪下还礼。
刘墉拜年完后直接回家换衣服了,和珅只能打道回府,不能衣冠不整的情况下见皇帝,否则,就是大不敬。结果,那一年和珅是最后一个去给皇帝拜年的。
所以说整理仪容,是大臣见皇帝前必须要做的事情。
都有哪些大臣上朝呢?
一般来说官职在三到四品的人,都是要去上早朝的,只不过一品大臣都是在殿上和皇帝议事,二品就在院内,三四品距离皇帝就更远一些了。
这些官员到了之后,就是方便皇帝询问事情,处理不同的事情,就要找不同的官员了解。
一般来说议论的事情,都是要当场安排给不同的官员直接解决掉的。
他们上朝的时候真的是站着吗?
宋朝之前的时候,他们是坐着上朝的,皇帝对他们是很尊敬的。但是,宋朝赵匡胤开始,他上朝的时候,把大臣的座位给撤掉了,之后,就改成了皇帝坐着上朝,臣子站着上朝。
上朝的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来说上午处理完事情,大臣就可以回家了。若是在有事情,大臣也可以在家处理。
紧急的事情可以去给皇帝报告,不紧急的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再议。
古代的时候,因为没有电灯,大臣睡觉都是很早的,一般来说晚上7点他们就开始酝酿睡觉了,只有睡的比较早了,才能在凌晨的时候起床。
当然了有一些大臣,白天也是可以睡的。
不过,他们并不是每天都需要上朝的,这个是因皇帝而异的,比较勤的皇帝,可能是每天都要上朝,也有三五天上一次的,甚至还有三五年不上一次的。
古代人的早朝确实是一件苦差事,“闻鸡上朝”,摸黑就要进宫了,有时为了赶时间,有些官员不小心还可能掉进御河里。如果上朝迟到了,还会被罚,搞不好还得挨打,一份工作一言难尽。
上朝迟到,等着被罚
在古代,诸侯拜见天子、大臣拜见皇帝,都称之为“朝”。所谓“朝”,本意为早晨,古代官员朝见天子都在黎明时分,上班时间并不比我们现代人轻松,也实行到点打卡的制度。
比如在明朝,据《官箴集要》记载,每天卯时要在签到册上“画卯”,也就是“点卯”,卯时在早上五点到七点;“至暮画酉”,也就是到酉时下班,酉时在晚上五点到七点,这样算下来,古代官员一天的工作时间高达十二个小时。
如果上班迟到了,轻者罚钱,重者还有挨板子的。据《唐会要》中记载,唐肃宗时期,“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也就是缺席一天,就要扣一个月的工资,真够狠的,相当的不公平。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还有更狠的!上班迟到不罚钱,但屁股要开花。宋末元初的著名画家赵孟頫[fǔ],在任职兵部郎中时,因上班迟到屁股挨了板子。明朝皇帝也承袭了这项制度,将这种处罚称之为“廷杖”。
在魏忠贤当权时期,下令废弃“路灯”,有个官员因怕被“廷杖”,摸黑赶路,跑得太快,结果悲剧了,掉河里淹死了。明清时期,朝廷为了消弭火患,百官大都是“戊夜趋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审视不辨”。
宋朝的欧阳修就曾吐槽这种早朝制度,他在诗中写道:
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
卧听竹屋箫箫响,却忆滁州睡足时。
欧阳修在诗中描述自己踩着泥泞的道路,冒雨去上班,不由得怀念起以前,他在滁州时可以睡到自然醒的日子。
可见,上早朝的确是一件苦差事。
上朝方式:摸黑步行
由于“闻鸡上朝”,公鸡打鸣时就得报到,所以天不亮就得起床了。不管你官居何位,到了宫城门口,除了年纪大的一品大员外,很少有人可以骑马或坐轿上朝,大部分官员都是以步行的方式上朝。
那么,官员上朝时可以点灯吗?清朝的亲王、堂部级别的大臣是可以掌灯进朝堂的。另外,军机处、奏事处,各部衙门的奏事官和各省的提塘官,也可以特许给灯。
对于那些没有特权掌灯的官员们,他们也是可以蹭灯的,只不过到了朝堂之上,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站的位置,因为每种朝会都有不同的站法,还有专人安排。
相比之下,地方官上班就比京官轻松一些了。他们早晚以升旗击鼓为号,署官们只要按规定到达指定岗位上即可。
不过早朝之后,官员们可以吃一顿御膳房出品的午餐,也算是一点安慰。吃过饭,各自回去当差,也不排除再被召见的可能。
要不要天天上朝?
在秦汉之前,诸侯、大臣拜见天子的“朝日”并不固定,天子临朝次数的多少,依据政事的多少而定。
在夏商两代,“诸侯岁朝”,也就是各地诸侯每年到京城朝见天子一次。到了周代,分封在各地的诸侯则分别要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定期前去朝见天子。
秦汉以后,除了节假日,朝见基本每天都有,历代有作为的皇帝基本都能做到每天按时接受大臣们的朝见。
朝臣们都住在宫城外,有的住在自己家里,有的住在办公地。为了赶早朝,他们根据路途远近,要么骑马,要么坐骄,行至宫城。等到鸡鸣以后入朝,正是“十年骑马听朝鸡”,说的就是臣子的上朝之苦。
不过明朝的朝见有些特殊,明制一天有三次朝,即早朝、午朝和晚朝,也就是说,皇帝一天要上朝三次,挺麻烦的。不过还不只如此,常朝也有两种,一种叫“御殿”,一种叫“御门”。
“御殿”又称内朝,是在大殿内朝会议事,而“御门”则是到奉天门,站在阳台上,让老百姓也可以见面说话。清朝时的午门也有这个功能,但并没有真正的实行。
尽管明制要求一天三朝,但明朝的皇帝又是最不勤勉的,比如有名的万历皇帝明神宗,他做了几十年皇帝,有二十几年没有上过朝,有些官员连皇帝长什么样儿都不知道。
既然上朝那么辛苦,那么古代官员如何休假呢?汉朝的官员是五天一休,唐朝是十天一休。明朝最狠,洪武六年,朱元璋“令百官每月五日给假”,也就是每月只在五日那天放假,一月一天休息日。
宋朝官员的休假与其它朝代有些不同,假期大致有三类:即定期例假、节日假期和婚丧病事假。
其中定期例假和节日假期,一般采取的是“朝假”和“休务”两种。朝假就是皇帝不上朝,官员不必前往朝参,但仍需值日办公;而“休务”则是指官员不必值日办公,可以在家或自由休息。
那么皇帝上早朝处理些什么事呢?我们来看下雍正皇帝的一天。
雍正皇帝的一天
雍正被认为是历史上十分勤奋的皇帝,他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呢?
早上五点起床,在太监和宫女的伺候下,穿戴整齐后,就去吃早餐。
一般早上五点半开餐,按照满族人的习惯,通常一天吃早晚两餐,饭后还要到前殿去早读。
六点钟,雍正开始早读,七点钟就到了他正式上班的时间了。
七点到九点,是雍正皇帝上朝理政、处理公务的时间。政务一般分日常政务和特殊政务两种。比如登基大典、大朝会、皇帝生日、大婚等都属于特殊政务,其他的就属于日常政务。
在召见大臣时,会询问朝中各方面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下发谕旨。虽然在清代设有不少替皇帝分忧的政务机构,比如议政处、军机处之类的,但这些机构在雍正年间基本没有决定权,朝中政事全部由皇帝一人说了算,所以说,雍正是累死的也不为过。
雍正的晚餐的时间是下午一点半,然后就是批阅各部官员和地方大员的的奏折。下午三点以后,按皇帝旨意来安排是否进食。
下午在三点到五点之间,雍正还会专门检查皇子们的功课,也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比如看个戏什么的。
有时候,为了缓解一下疲倦,雍正也会喝点酒,或者逗逗小狗。雍正好道,晚上还要留点时间来礼佛念经,然后接着批阅奏折,直到晚上十点左右上床睡觉。
然后就是另一天的重复。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古代早朝的情况,我们发现古代官员的上班时间,不仅时间比我们早,而且休假也没我们多,衡量下来并不比我们的“朝九晚五”轻松。
当然是住在家里,工作在单位了。你是哪个单位的,问这样的问题?哈哈哈!开个小玩笑,我们以清朝为例,来说说古代官员的居住与办公。
京城居,大不易
清朝的官员是没有官邸的,除了个别王公大臣,皇帝会赐给宅第,绝大部分官员的住房问题要靠自己解决。可是,要在北京弄套房子,虽然不像现在这么难,但也还是很不容易的。
京师有谚:东富西贵、南贫北贱。清朝实行满汉分居,满人居内城,也就是东城西城,基本非富即贵。而汉族大臣,大多数都住在南城。乾隆年间大臣钱大昕有诗云:
客居燕台两寒暑
有似泽雉游樊笼
虎坊菜市三易寓
去住踪迹风转篷
诗中所说的虎坊、菜市都在今天的南城(原宣武区)。
举个大家更熟悉的例子,和珅与纪晓岚。
和中堂的府第在西城区的什刹海,占地6万多平米,后来被充公做了王府;而纪才子的家则在南城宣武门外,普通宅院,寒酸很多。
实际上,京官的房子很多都在宣南,原因很简单,内城住不起啊。此外,宣武门外离中央六部所在地(今天安门广场附近)不远,上班方便。《旧京琐记》记载:旧日汉官,非大臣有赐第或值枢廷者,皆居外城,多在宣武门外。
现在宣武门外菜市口胡同,清朝时住过30多位重要人物:“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左宗棠、著名诗人龚自珍、“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翰林编修蔡元培(后来的北大校长)……
没想到你这么忙?
除了个别在宫里工作的(不是太监,而是重要岗位、皇帝心腹,比如军机处在养心殿附近),大部分都在六部办公,也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所在的位置大概在天安门广场一带,并按照文东武西排列:东边(今国家博物馆一带)是礼部、吏部、户部、工部、宗人府、钦天监;西边(今人民大会堂一带)是五军都督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武职衙门。
清朝的正经官员还是比较忙的(当然吃闲饭的也很多),主要是人少事情多,而且很多大臣都是身兼数职。美国传教士明恩博1872年来到中国,他记载了一个大臣的日程安排:凌晨2点出门,3-6点在皇宫值班,6-9点去军机处上班,9-11点去兵部处理公务,12-14点去刑部办公,14-18点在总理衙门忙活,而回到家都要晚上8点多了。
从日程表上看,真是日理万机,不过,他忙活些啥,是为民生操劳,还是蝇营狗苟,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说到上朝,其实和现在大同小异。
以清朝为例,皇帝每天上午都有一套固定的流程要走。那就是每天5点起床,洗漱,然后给祖宗上香,给皇宫里神佛一类的庙宇上香,这一系列活动得一个小时,搞完差不多就6点了吧。这时候皇帝就念念书,念上半个钟头,或则四五十分钟,再穿上朝服,准备上朝。所以每天上朝时间大概也就在7点钟左右。大臣们根据自己的住所离皇宫远近计算出发时间,近的迟走些,远的早走些,6点50就必须在宫门外集合,点完名就排队上朝吧。迟到的就按缺勤处理,不能参加朝会了,宫门外候着吧,或则直接干别的去吧,除非今个议政必须有你,或则皇帝今个特别想见到你,迟到了也准许放行进入。
一般上了朝,太监(司礼监太监)会喊句“有事请奏,无事退朝”,没有事情要议的情况下,大家伙就散了吧。有的话,就议,直到议出个结果为止。所以朝会有长有短,长的话到中午也不散朝,短的话也就几分钟。
散朝后,就按平平常常一个小时的朝会计算,散朝了就8点来钟了。皇帝要吃早饭了,有些个没有议完事情留下来的大臣会有幸和皇帝一同吃个皇家的早餐。至于其他大臣嘛,就该干嘛干嘛去吧。闲一点的单位就回家去了。忙一点的单位就去单位里看看有什么事要处理的,没事的话就没事了,可以回家了。下午就不用上班了
过去和现在一样,每个单位都是有宿舍的,有时候单位太忙了,没空回家就在单位里的宿舍住下了,所以有人上朝不一定从家,也有从单位出发的。
至于上朝的人呢,一般都是一个部门的一把手有资格参加朝会,给单位里的人上传下达。至于其他人呢,还是在规定的时间上班吧。就跟现在的情况一样,部门里的头头每天可来可不来,底下的小职员8点必须来上班。
上朝,又称“早朝”,有点类似于后世单位的晨会,指“臣子到朝廷觐见(又称‘朝谒’)君王,奏事议政”。但却是古代一个国家最高级别的“晨会”,讲究也更多。
那么,各朝代上朝的官员级别、日期、时辰、礼节、注意事项、干些什么、住在哪里、散朝后又在哪里工作等方面,又有哪些说法呢?
哪些官员需要上朝?
以唐、宋、明为例说说吧。
唐代:上朝分“大朝参和小朝参”两个级别
《唐会要》和《仪制令》中记载:“在京文武官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
唐朝时,九品以上的京官都要在“朔望”上朝,而“朔望”则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即:“朔日”和“望日”,指“大朝参”。
但是,五品以上的京官则要“每日朝参”,也就是天天上朝,指“小朝参”。
宋代:上朝单一级别制
从六品以上的京官每日都要上朝。
秦汉上朝形式剧照
那么,当时的从六品京官都有哪些官职呢?如:城门郎、起居郎、符宝郎等。
明代:上朝单一级别制和自主制
六品以上的京官都要每日早朝。
同时,又规定,六品以下的京官,若有要事,也可自主上朝奏事。
根据以上三朝上朝制度比对,则不难发现,虽三朝都有“每日早朝”的制度,但无疑唐代和明代的上朝制度,更有利于基层“声音”的上达,也更有利于削弱官场“欺上瞒下”的不良作风。
上朝的日期有哪些规定?
以汉、南北朝、唐、宋、明、清为例说说吧。
汉代:四天早朝制
《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
《史记·百万君传》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汉代是四天工作制,每上朝四天,会有一天休息,可回家探亲,洗澡,换洗衣服等。
也就是说,汉代是四天早朝制。
南北朝:天天早朝制
《梁书·武帝纪》记载: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
也就是说,南北朝时期倡导的是“旦旦上朝”制,而“旦旦”则指“天天”。
唐代:九日上朝制
据《古今事务考》记载,唐代永徽三年(652年)朝廷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
也就是说,唐代每月有三天是不用早朝的。
宋代和明代:天天早朝制
虽然,宋、明两朝都是“天天早朝制”,但在执行中却并不是那么回事。
例如:不近女色的明孝宗朱佑樘、一心中兴的明思宗朱由检,都是天天早朝,而明神宗朱翊钧后期却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而且长达15年之久。
清代:十日一朝制
清代,每十日会有一个早朝会,但并非影视剧中的“旦旦上朝”。
只不过,勤政的康熙、雍正这两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工作),而非天天上朝。
宋代上朝形式剧照
通过以上几朝上朝制度的比对,则不难发现,汉代和唐代的上朝制度,似乎更加接近后世的“单休”和“双休”制,应该更加的人性化。
同时,却又发现,勤政的康熙和勤政的崇祯,有为的结果却又大相径庭。康熙书写了“康乾盛世”的辉煌,而崇祯却上演了亡国的悲剧。
可见,勤奋+智慧,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
不过,各朝代在制定上朝制度时,又不忘兼顾人性化的一面,若遇盛暑、雨雪、泥潦等恶劣天气,便会“酌免朝参”,谓之“放朝”。
如:白居易的《雨雪放朝因怀微之》:“归骑纷纷下九衢,放朝三日为泥涂”;李东阳的《早朝遇雨途中即事》:“纵道君恩屡放朝,端居未敢忘巾栉。”
古代上朝的官员住在哪里?
无论哪朝哪代,上朝的京官,朝廷几乎都有赐予的京城府邸,或分配的临时宅院,但也有少数官员会自购宅院。
同时,大多京官离京时,又都会将朝廷赐予的府邸和或分配的临时宅院归还朝廷,以供接任的京官居住。
所以,他们一般都会住在京城的家中。
但是,也有一些则是奉旨回朝奏事的外官,若京城无府邸,一般都会住在京城的驿馆。
上朝时间有多早?
古诗云:“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
指古代官员五更时分就要上朝。那么,历朝历代是否都是如此呢?
《诗经·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不过,“鸡鸣”这一时段在西周时期就被定型为了“卯时”(清晨五点至七点)。因为,二十时辰制,在西周时期就已使用。
后来,大多朝代都将“卯时”定为上朝时间。
但是,由于“卯时”时间长达2小时,而大臣们又不清楚君王会哪个准确时间上朝。所以,大臣们为防止被谏官弹劾,几乎都会5点前到达。只有这样,才不会“上朝迟到”。
例如:明崇祯帝因立志中兴,不但每天批阅奏折到凌晨2左右,而且上朝也是最积极的一个。所以,上朝的官员就比较辛苦了,必须起得更早。
清代上朝形式剧照
又因,明代京官上朝时需穿越大半个京城,才能赶到午门,耗时也就更多。所以,为防止上朝迟到,大臣们一般都起得比较早,甚至有些住得较远的,3点不到就得起床。
对此,明代高启的《早至阙下候朝》诗中也有记载:“月明立傍御沟桥,半启拱门未放朝。”说的就是上朝的官员,天不亮就要提前到达,并排队等候上朝。因此,也有“借光(明光)上朝”之说。
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因钟表在皇宫和大臣家中广泛使用,上朝时间也更加准确了。
据《学治述略》记载,清朝早朝,甚至细化到了“冬令时和夏令时”制,即:冬季为6点,其它三季则为5点半。
上朝时早到了之后又该干些什么?
其实,无论是后世的会议,还是古代的早朝,都有一个同样的潜在规律,就是级别越低的,一般到的越早,而老板和君王一般都是最后一个到。
所以,早到的大臣,只有耐心等待了。
上朝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后世有会议“坐牌”,而古代早朝则有“朝班”站(跪、坐)序列排位,一般都是按品秩高低由前向后排列。
所以,上朝前,一般大臣们都会根据“朝班”序列,排队入内。否则,站(跪、坐)错了位置,轻则会被上官斥责,重则会被谏官弹劾。
同时,咳嗽、吐痰、步履不稳、举止夸张等不良举动,均会被负责朝会秩序的纠察御史记录在案,并报皇上裁决。
上朝时有哪些礼节?
秦汉上朝礼节:跪坐上朝
秦汉时期,皇上都会赐上朝的大臣们入席(跪坐)。
因为,当时没有出现椅子一类,一般身下会垫一块席子,而大臣们则会跪坐在席子上。
因此,就有了“席地而坐”和“入席”的说法。
但是,当皇上看到丞相上朝时,还需起立,以不迎礼。
可见,秦汉时期丞相的地位之高,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隋唐:坐杌上朝
到了隋唐时期,已有了杌子(一般指四脚脚圆面的凳子)。
所以,在隋唐时期,上朝的大臣们几乎都能享受到“坐议朝政”的待遇。
宋元:站立上朝
也就是说,宋元时期,大臣们上朝时只能站着议事。
明代和清代:跪姿上朝
朱元璋规定:“大朝仪”时,“众官皆跪”。
清代,继续延续这一制度。因官员(皇子皇孙)太多,大殿跪不下,甚至跪到了大殿三门的外面。
同时,百官还需向皇上行“一跪三叩”之礼。
这也说明,越到后面,皇权的威严越来越高,而百官的地位则越来越低。
上朝时要干些什么?
随着司礼太监高唱一声:“有事早奏,无事退朝。”三省六部(朱元璋时期,为强化皇权,三省彻底废止,直到清代)的大臣们便会陆续站出来呈奏管理事项。
清代各官署工作分布示意图
如:户部奏报财税、赈灾等;吏部奏报官员任免、爵位封降、官员考评、科举等;兵部奏报国防、军事等、刑部奏报社会治安、刑狱案件等;礼部奏报外交以及皇家祭祀、婚丧等;工部奏报交通、水利、住宅等建设工程等。
同时,也会有谏官出来弹劾违律官员;地方官员回京述职等。
随后,由众大臣商议出解决方案,由皇上拍板决定。
其实,上朝的内容和现在公司召开的会议形式并无大多差别,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退朝后各官员又在哪里工作?
退朝,又称“散朝”或“放班”。
上朝约一个时辰后,随着司礼太监高唱一声“退朝”,若无特殊情况(被皇上留下议事或想找皇上私聊),一般都会回到各自的署衙开展工作,而回京述职的地方官员则会去对应的署衙处理工作。
以清代为例:
礼部、吏部、户部、工部、宗人府、钦天监等官署,设在东宫墙外(今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附近);五军都督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署衙,则设在西宫墙外(今人民大会堂附近)。
也就是说,官员工作的署衙在哪里,他们就在那里工作。
不过,虽有人羡慕“五更”上朝官员们的名利,但也有人羡慕睡到日上三竿的隐士或僧侣。这也说明,人生的追求不同,人生的经历也就不同,或精彩,或苦难。若喜欢,苦难变精彩;若厌烦,精彩变苦难。一切,都取决于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吧。然而,人生无论怎么选择,却都逃避不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规则约束。
图片来源网络
你有没有每天早上起床和闹钟作斗争?古代官员,没有闹钟,是如何做到凌晨2、3点起床上朝的呢?
科技历史说,硬核科普趣味历史!
古代上朝和现代的我们上班时间,其实也差不了多少,但是古代官员,为了上朝这件事,可一点不敢怠慢,
什么?如果上朝迟到了怎么办?
古代上朝时间一般为卯时,按照今天的24小时计量单位,基本上是现在的早上5:00~7:00,7:00还可以理解,5:00是不是有点早了呢?其实一点也不早。
之所以会设置这个时间节点,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呢,当然,文武百官,上朝迟到,可是会有处罚的哦,比如在历史上著名的唐朝时期:
无缘无故上朝不到者,扣一季度俸禄,这是唐玄宗时期的规定,到了唐肃宗时期,可能也觉得这样处罚太重了,一年要是无故迟到四次,可就俸禄全没,给皇帝白打工了。
唐肃宗对待官员还是比较体谅的,一次无故不到或者迟到,扣一个月工资,好歹即便发生什么意外,或者因为特殊情况,实在想赖个床,好歹也还有十一个月俸禄拿呢。
清朝时期,官员要是上朝迟到,基本上也是罚一月工资,但是这种情况,就比较严重,就是今天大学中,经常会见到的一种现象。
上朝那些比较严重处罚措施
找人代替答到,欺骗皇帝感情,诈朝,谎称上朝可是要一次扣一年工资的,代替答到,欺骗皇帝上朝的那位官员,一旦被发现,扣工资两个月。
简单扣工资,其实还不算什么,针对那种屡教不改的赖床官员,皇帝也还是有办法的,既然你不仁,那我也不讲义气。
惩罚措施简单粗暴,伤害很高,而且侮辱性比较强,那就是当着众多官员同事的面,打屁股,又称杖刑,这种惩罚在明朝居多。
究竟打多少,就看皇帝心情和赖床大臣的情节轻重了,可以说当年的朱元璋同志还是比较会玩的,当然,这种制度并非老朱独创,实际上在元朝就有了。
按照明朝规定,一天不上朝,20小板,象征性惩罚,旷朝三天,罪加一等,连续满20天,问题可就严重了,换成100大板,不死也脱层皮。别的不说,面子也挂不住。
既然规定如此严厉,那么还真有头铁不爱上朝爱赖床的官员吗?
上朝这种制度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比较有意思的是,古代大臣官帽,为了保证上朝纪律,都是精心设计过的。
春秋时期,是两块下垂的玉佩,你要是上朝不认真,左顾右盼,交头接耳,那两块玉佩就给力轮番嘴巴子。场面很是有趣,后来官帽逐渐成了有耳朵的那种。
当然也并非所有官员都要上朝,皇帝们还是很尊重老官员的,一般年纪大的可以申请不用上朝,但是其他人一切照旧,只有在清朝,官员才可以不必每天都上朝。
那么话说回来,究竟历史上的谁不喜欢上朝呢?
官员们一般都很乖的,真的头铁那就是藐视皇权。只有皇帝才可以任性,因为不上朝被打屁股的是这位。
上朝迟到糗事
元代著名书法家和画家赵孟頫就不喜欢上朝,当时他担任兵部郎中,也算是朝廷高级官员了,赵孟頫一天不小心迟到了,恰好当时负责考勤的官员很严厉,就给记了下来。
元代一般是蒙古官员与汉族官员同朝执政,恰好负责这件事的是一个蒙古官员,好不容易抓了个典型,怎么能轻易放过赵孟頫同志,为了以儆效尤,就把赵孟頫抓去,当众一顿大板。
为了这件事,好面子的赵孟頫委屈地找好友尚书右丞叶李哭鼻子,这一辈没受过这种屈辱,哭的像个孩子。好在皇帝知道了这件事,还专门慰问了赵孟頫同志。
历史上不喜欢上朝的官员,在唐宣宗时期比较多,久而久之,越积越多,为此专门整顿,一下子处理了因为前一天晚上晚睡熬夜,娱乐过度的官员33人。
官员不上朝主要取决于皇帝的态度,皇帝不喜欢上朝,可就谁也没办法了,尤其是明朝时期。
我国历史上旷朝时间最长的三位皇帝:
- 第一位,明武宗朱厚照
在公公刘瑾的唆使下,由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变得不爱上朝了,好在最终反应过来,及时悬崖勒马,尽管十六年皇帝生涯,上朝时间不多,但是关键事情不犯糊涂。
- 第二位,明世宗朱厚熜
早期也是一个好皇帝,就是后面懒惰了,身为朱厚照弟弟,对于不上朝这件事,学到了精髓,但是对于朱厚照不上朝却关心政务不一样,朱厚熜后边因为不上朝,不思进取,崇尚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居然连宫女都看不下去,差点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事后心有余悸,就专门搬了家。
- 第三位,明神宗,朱翊钧
因为有一位好丞相张居正,十岁称帝,开创万历中兴,但是离开了张居正,他堕落到二十多年不上朝,导致明朝国力逐渐衰弱。
说完了上朝那些有趣的事儿,再来看看上朝的制度。
说古代上朝时间早,那么官员是如何分配时间的?
一般卯时上朝,根据冬夏适当调整,那么官员究竟会在起床后干什么?
实际上上朝主要是京城官员的事儿,毕竟地方官也不现实 ,距离太远了,何况上朝也是有名额限制的,并非上朝你想上就能上!
以京城官员为例,一般是凌晨2-3点起床,根据自己家离皇宫的距离远近,选择适合自己的起床时间。
古人没有闹钟?如何做到凌晨两三点起床的,实际上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没有手机干扰,而且古人的夜生活往往没有现在这样疯狂,尤其是那些需要上朝的官员。
正常的上朝安排
古代上朝京官时间安排也很合理,起床后,一般洗漱完毕,算好路程,凌晨三点,就可以到午门外等候了,两个小时内,官员会陆续到达,早上五点,正式打开宫门,官员们依次入宫,在太和门或者太和殿,向皇帝叩头行礼。
每天上朝其实很烦的,所以清朝时期,一般是十天上一次,一般上朝也会有节假日不用去,不过像康熙,雍正等精力旺盛的贤明君主,每天还是按时上朝的。
西汉时期,一般也有五天一朝的说法,这个每个朝代,每个皇帝,多少都存在差异,皇帝犯懒,就上的少,皇帝勤快,每天必须上也有可能。
最爽的时候,其实就是皇帝外出,或者是不在皇宫的时候,上朝基本都免了。
上朝时间很长,一直要持续到早上九点,完事后,开始吃早饭,不要以为上朝就没事了哦,如果衣冠不整,随地吐痰,交头接耳,也是会被记录在案的哦,专门会有纠察御史负责监督,是不是有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呢?
上完朝又在哪里工作?
除了早朝,一般还是会有午朝的,早朝持续到早上九点,两个小时休息吃早餐,十一点开始午朝,时间也不固定,看具体情况与事情多少,没事的官员就自行办公,一般最迟下午三点就可以回家了,下午五点之前吃个晚饭,差不多也就又该休息了。
上朝的官员住在哪里,其实这个问题就比较简单了,皇宫里一般只会住皇帝一个男人,官员们自然都是各回各家喽,京官在京城都有自己的府邸,一般上个朝其实问题也不是特别大。
正常官员上朝都是步行,即便特别远的,也要自己想办法,实际上黑灯瞎火,官员上朝也挺危险的,就因为急着去上朝,魏忠贤时期,一位官员就掉河里淹死了。
实际上上早朝也并不见得每天见到皇帝,但是不出意外,丞相一般风雨无阻,都是在的,宰相带着百官开会也是常见的,重要的事儿交给皇帝决策。
不要以为皇帝就很轻松哦,皇帝改奏章也挺累的,少则到下午,多的话可能晚上还要加班。
朝廷上早朝会管饭吗?
文武百官一般在金銮殿上朝,大事朝廷上当庭讨论,小事写奏章报告皇帝,每天上完朝,官员首先还是可以在宫里饱餐一顿的,完事后,没有午朝或者其他事儿,就可以回去给下属传达皇帝旨意了,没事就直接回家。
当然有些官员还是要在宫里办公,甚至于值守坐班的,都属于行政岗,各自的行政机构办公即可,什么军机处了,或者专属场所,随时待命,商量处理各种大小事务。
需要在朝廷坐班的官员,也会受到监督,如果玩忽职守,被抓住是要扣工资的,严重的就要被打大板,甚至于坐牢了。完成了当天的工作,一般就可以回家了。
最迟的退朝时间为下午3-4点,从早上起床,到下班,刚好差不多12个小时。
怎么样,你羡慕古代官员吗?
好像古代上朝的时间一般是凌晨5点,也可能迟一些,毕竟古代没有电灯,如果是秋冬季节,早上5点钟还黑漆漆一片,什么也看不到,皇帝老儿开什么会啊,当然,就算是5点开会,古代的官员可不像现在有小车,大多数文官也不怎么会骑马,坐人抬的轿子有多慢大伙都知道的,所以一般凌晨三点就要起来(听起来就够辛苦了,古代的公务员也不好做对吧),但是别忘了古代没电,晚上没什么娱乐,大多数朝代还有“宵禁”的规定(晚上所有人老实呆在家里不准出来溜达),所以一般人晚上七点就上床睡了,就算3点起来也睡了七八个小时,而且有资格参加早朝的都是不小的官,早朝完后,就不一定要到单位去上班,再回家睡个“回笼觉”也是可以的。
还好上朝这种事也不是天天有,毕竟皇帝老儿也是人,天天一大早起来开会,他也不想。一般隔上几天一次早朝,懒一点的皇帝不就知道了,甚至从来不上朝的皇帝也是有的。
谢邀:
其实有关这个问题,每一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就以离我们最近的清朝,和举世闻名的大唐为例说一说。
清朝:
在清朝,官员是没有官邸的,除了个别王公大臣,皇帝会赐给宅第,绝大部分官员的住房问题要靠自己解决。可是,别忘了那可是北京首都,虽然不像现在这么难,但也还是很不容易的。
而且京师有谚:东富西贵、南贫北贱。清朝实行满汉分居,满人居内城,也就是东城西城,基本非富即贵。而汉族大臣,大多数都住在南城。
而因为上班的地点也就是现在的天安门那块,所以官员多找方便的地方住宿置业,像是宣武门外离中央六部所在地不远,就算是方便。
而办公呢,基本上上朝相当于现在的开会,开完会还得工作不是?所以离开朝堂,大多数清朝官员都在六部办公,六部就是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的位置大概在天安门广场一带,并按照文东武西排列:东边是礼部、吏部、户部、工部、宗人府、钦天监;西边是五军都督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武职衙门。
也就是说,其实早上去上班,基本上一天都在那附近工作直到下班,才会回到不远的家,想起来与现在其实差别也不算太大。
唐朝:
与清朝一样,官员们同样是住在自己家里,别以为那时候不必清朝满汉分居就能容易些,毕竟同样是首都,居住多少也会紧张。
在唐代,国家向在京的朝廷官员提供免费的单身宿舍,若甘愿打光棍,则可居住其中。《唐语林》记“赵历祠部郎,同舍多以祠曹为目”,此“同舍”即含有同住一个宿舍的意思。
有宿舍看起来好上不少是不?可是人也不能总不成家,一旦有了老婆,就意味着得搬出单身宿舍了。像柳宗元这样出生在长安祖屋而自有老窝可居的,当然再方便不过,若在京师并无祖业,那就必须别作打算了。一种是买地建房或直接购套现成的公馆,如左丞相张说在永乐坊的豪宅,就是因风水先生怂恿而买下的“二手房”。但是如果经济条件困难,便只能在陋室将就了。
所以房子不好办可不是现在的事儿,历朝历代都是如此,至于工作,唐朝倒是比清朝轻松一些。
基本上官员上完朝就回家了。能上朝的官员,级别不低,一般不用时常坐班。有要紧事可以在家处理政务。当然,勤劳的直接去上班也是有的。
另外额外再唐朝,其实还有一项福利政策,就是“廊下食”,这是什么?其实就是官员下朝后可以先在朝堂廊下吃一顿工作餐。吃完以后,没事不值班的人就可以回家歇着了。
当然不管是哪朝哪代,“上朝”并不是每天都上,一个月大致总有一些天数是不上朝的,这些日子里官员们也不是闲着,而是直接到自己部门去上班干活,当然可以在家办公的就可以偷懒睡个懒觉了。
“皇上,该早朝了“,杨贵妃推了下唐玄宗,可没想到唐玄宗却说:谁说今天要早朝,杨贵妃一脸娇羞埋入他的怀中。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有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晚年在杨贵妃进宫后,便尽情享乐,由于年纪大又晚睡,对于凌晨便要爬起来上早朝便没啥兴趣。
这可让大臣们乐开了花,毕竟这样一来便可晚点起来,直接到办公点,不再用四更时分便起床,更衣妥当后还要摸黑到皇宫内,早早地在皇宫门前等候觐见皇上,
毕竟当年的长安城规模可不小,由于长安城太大,如果住得较远的大臣,早朝便需要起得更早,如果在风和日丽的天气下,倒是也没啥!
可遇上了刮风下雨,或者是冬季下雪,那么长途跋涉的去通勤上早朝,可以说便是一件苦差事,可皇上如果没有通知说,今天不用上朝,那么大臣便必定要定时赶到皇宫内打卡上朝。因此对于上早朝,古代的大臣可以说是既爱又恨。
爱是因为,古代能上早朝,可以说是许多读书人终极梦想,能上早朝给皇上报告工作,还和皇上、大臣一起讨论大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件令人羡慕又遥不可及得事,
能上早朝的人都是拥有高官厚禄的,而且还是位高权重之人,走出去特拉风特有面子,毕竟古代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武将,终极理想也不过如此。
上早朝也让大臣们爱恨交集,因为上早朝流程非常的繁复,如果早上听到公公说一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众位大臣无话可说,便可以早早的退朝,下去吃个早饭,在去办公点办公。
如果遇上那一位有要事,说臣有一事禀报,那么就意味着,哪怕没说话的份,可能这事跟自己也没关系,但为了保持皇家的威严,就得直挺挺的站着,而且还有看禀报的事情大小,如果遇上一些分成棘手的事,
或者是皇上无法抉择的事,需要众位大臣给意见,那么谁也无法保证要站多久,什么时候才能“下班”就看运气,有时候还可能要站上一整天,腰酸腿痛也都要忍着,当然如果当时有个座位坐一下,肯定是非常巴适的,
因此我们都会看到古装剧里面,皇上给大臣们赐座,这大臣不但是表现是诚惶诚恐外,其实心底是乐开了花,毕竟能在殿前赐座是非常了不起的事,而且坐着听早朝可比站着要舒服得多,因此一些较为体谅下属的皇上,都会给一些年事已高的大臣赐座。
试想一下,四更天就起来更衣,各自骑马,坐车,走路来到皇宫门前等候,再进入到大殿内等着皇上临朝议事,如果当天事情无法解决,在朝堂上争论不休,等早朝结束了还要赶去办公点上班,想想其实也停悲催的。
可为何古代皇上喜欢早朝,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把办公的时间放在早上呢?
这还得从早朝的历史说起,中古古代早朝的历史悠久,按照历史典籍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礼》中,根据传说早朝是周宣王时期开始出现,
话说周宣王讨伐姜戎,战败损失惨重,周宣王听到了一个童谣,“月将升,日将没;糜弧箕胞,几亡周国”,对于这首有明显针对性的童谣,周宣王可是耿耿于怀。坐不按睡不着,便吩咐“次日早朝,众大臣,齐集殿下。
此后,周宣王便有了早朝议事的习惯,周宣王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周幽王也传承了早朝的习惯,不过当时的早朝,可不是每天都要上,而是有要事商议时才会“次日,早朝",很显然这种“早朝”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
周朝传承了800多年,周王的早朝也影响了各大诸侯。东周时期,众多强大的诸侯们,也开始学习周王,重大事情都会进行早朝商议的习惯。
在春秋战国各大诸侯的推动下,“早朝”的习惯逐渐变成了一个传统。士大夫们都明白“早朝”的重要性,只要有“早朝”,那便是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议,只要身体健康,就必须去上“早朝”,参与天子或诸侯们议事和决断。
“早朝”在春秋战国时代定型下来,许多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大事,都是在早朝决定的,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也是发生在秦始皇觐见荆轲的“早朝”时间。
春秋战国时代,早朝被重视,由此出现了繁复肯严肃礼仪。这些礼仪在作用,就是提高早朝在庄重,可历史上什么人都有,春秋时代就有不重视早朝的礼仪在陈灵公,根据典籍记载,“灵公早朝,礼毕,百官俱散,召孔宁至前,谢其荐举夏姬之事”,陈灵公竟然在早朝后,和大臣聊一些男女之事,这样的行为被诸侯国和士大夫认为不妥,后来陈国因此也灭亡了,
秦朝建立以后,早朝更被秦始皇重视,众所周知秦始皇是个很勤快的皇帝,据说每天他要看的各种竹简就堆成一座小山,因此早朝的习惯在秦始皇后,逐渐被稳定了下来,
汉朝延续秦制,在《史记·刘敬叔孙通转》便记载,汉高祖用刘邦和叔孙通“起朝仪”的事,从秦汉开始,早朝一直被沿用了两千多年,知道百年前清朝的灭亡,传承了几千年的早朝才结束。
古代的早朝什么人才能上呢?
由于每个朝代规定的不同,古代上早朝的臣子数量也不尽相同,例如唐玄宗的唐朝来说,唐朝规定但凡是在长安臣子都要上早朝,哪怕你的是芝麻绿豆大的九品,而这在《唐会要》的《仪制令》中有明确的记载的:
“ 诸在京文武官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
但是这不过是唐朝的一个规定,唐朝虽然每个皇帝每天都会早朝,但是因为参加早朝的人太多,有时候更高达上百人,人多导致议事的效率反而慢了,因此后来,这个规定有所更改,
按照官职的大小,再规定大臣上朝的天数,唐朝时期五品是一个界限,五品以下的,只要初一和十五两天上早朝便可,
可五品以上的,无论是文创还是武将,只要身体健康,则必须每天都到皇宫打卡,觐见皇上给皇上分忧。
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以后,扩大了文官系统和机构,因此宋朝大臣的规模可以说是历史之最,由于大臣太多,初期还能凑合着,相互之间挤挤一起站着,可到了后来人数不断的增加,
皇宫也不能再进行扩建,因此唐朝一样,在开封府的都要参加,而是规定按官阶的高低来区分,一些品阶较高的才可每日早朝觐见皇上。这便让能上早朝,变的异常的稀罕。
但稀罕归稀罕,宋朝上早朝也是件苦差事,首先宋朝在计时上,已经发展出误差极小的铜壶滴漏,作为古代精度极高的报时器,铜壶滴漏的误差在30秒内。
宋朝还在开封建立了硕大的更楼和鼓楼报时,这种更鼓报时的方法,被后世的元明清沿用。铜壶滴漏和更鼓报时,给大臣们上朝提供了非常准确的时间。
这样一来,想偷懒晚点起床,或者故意说不清楚时间,迟到上朝的借口便被堵塞了,并且宋朝给大臣上朝等待的地方,建立了“待漏院”。别以为这待漏院是为照顾大臣等待之时使用的,其实他的作用,其实类似于打卡签到点,也是宋朝监督大臣们的早朝情况一个检查岗,在这里可以发现那些大臣迟到,那些没到,每天登记备案后,会呈送名单给皇上。如果遇上那是大臣告病假的,待漏院还会派人专门造访,去检查病假的真伪,
可以说这些早朝签到方式,基本已经和我们现代的上班签到打卡差不多,只是我们上班的时间都是在早上7点后,而他们都是在早上5点左右,
由于起床太早,照顾各位大臣还没来及的吃早饭,宋朝的待漏院会准备一些瓜果和水酒,给众臣等待时使用,可是瓜果和水酒毕竟不能填饱肚子,特别谁也不知道当天议事要多久,于是有些大臣便刀待漏院外商贩来些可口的早餐果腹,
宋朝的商品经济发达,商贩更是照顾到天南海北,不同地方的大臣,制作出许多符合个人口味的早点。逐渐待漏院外逐渐形成了美食一条街,但是对于这些的美食摊,一些宋朝的大臣是有些看不惯的,觉得屈居去吃路边摊有点掉面子,可一些大臣却十分的实在,填饱肚子要紧,更重要路边摊的小吃,品种很多而且香味扑鼻,一些大臣可是乐在其中。
可能有人会问,大臣家眷那么多,为何不安排好厨房一早做好,吃完再上朝呢?
主要的原因还是起床太早了,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把早朝的时间定在了五更天,大概也就是在现在的五点之前,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个时间可能才刚休息,
而且大臣还必须准时赶到待漏院的等候,由于待漏院会逐一登记,因此也没人敢迟到,所以大部分的大臣为了不迟到,都会选择提早出门,而且路途中还不清楚会不会发生啥事,这样一来,大部分人都会在3点出门,
因此有些时提早到了待漏院就找歌地方补觉。而一些晚到的大臣,还有可能站着找地方靠墙休息,根据《宋史》记载,有些大臣可能由于晚上有活动,因此压根就没睡觉,直接过来待漏院等候早朝,所以这些人都会到待漏院找椅子,或者找地方靠着墙休息。
想想,又要赶时间,又怕迟到,睡觉都没睡够,还哪里有心思吃早饭呢?
可有人会问,宋朝夜晚如此繁华,大臣晚上睡的晚,如果睡过头怎么办?
其实这个担心时多余的,宋朝大臣为了提醒自己上早朝,每家每户都会有独特的提醒方式,有点家里,会找人看着一根燃烧得蜡烛,这根蜡烛的时间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家眷发现蜡烛烧的差不多,便体现大臣该起床了,
而在待漏院休息的大臣们,也不会担心补觉错过了时间,因为早朝前夕,大殿会擂鼓一番,这样的做法便是,惊醒和提醒各位该上朝了。
宋朝上早朝累不累,肯定是累的和辛苦的,所以欧阳修才写道“卧听竹屋萧萧响,却忆滁州睡足时”,欧阳修那上早朝和做地方当太守比较,显然上朝确实没有在滁州当太守时的舒适。
那么宋朝在开封上早朝的大臣,一般都会住在哪里呢?
宋朝大臣的居住方式总结来说不过以下四种。
第一种:皇亲国戚的豪宅
第二种:文臣武将的府邸
第三种:普通臣子的官舍
第四种:暂时落脚的驿舍
可以说,宋朝还是对大臣很照顾的,对于在开封府的大臣们,都会按照等级安排住房。当然在五品以下的,这里就不多说了,这些人因为等级不够,因此大部分是如果出身土豪的,便可以自己购买房宅,一些寒门子弟,那么只能是按照等级分配,部分的人也会借宿亲戚朋友家中,或者租旅店居住。
品阶比较高的,遇上被皇上看中,那么便会得到赏赐的田宅,那么就解决了住宿的问题,相对来说,品阶越高所居住的环境就越好,
可是宋朝和其他朝代不同,就是宋朝的大臣太多了,开封府的地方就那么大,部分的田宅被赏赐了出去,还有部分是皇亲国戚和贵族的豪宅,这样一来,便造成了一个情况,就是开封府虽然地方很大,房子也不少,可大臣更多,人多住的地方少,导致皇家和大臣们也为住宿发愁。
甚至还出席过位高权重的大臣,没有官廨居住的情况,或者几家人共住一个府邸的情况,家庭条件好的,可以自行找办法解决,如果遇上两袖清风的例如宋代著名的寇准,早期因为没有资产也轮不上分宿舍,就只好借住在王曾哪里。而他们住宿的地方五花八门,大部分都会选择在开封城内居住,而小部分会住在郊外。
宋朝的大臣在退朝后,大部分都会回到自己的府衙办公,会留下来在皇宫内办公,宋朝分三省六部,这些的大臣基本都有自己的办公点,大部分的办公地点,都会开封城内,
但千万不要以为,皇上说一句无事退朝,就可以真的走人了,退朝不一定能立刻就走,宋朝的退朝,分为三班吗,每班依次而退朝。在殿内等候的供奉官是最后一个出殿。
接着,还不能立刻去衙门上,还有拜见宰相。而宰相会在中书省的办公点接见文武大臣,百官到了到了中书省,还要等待,等啥呢?
就是等宰相回来准备好接见,等时间差不多,中书省就会有人高喊“屈躬”,他们便可以小步进入。宰相便和各位作揖,如果遇上有事宰相要找某人,吏人就会高喊“请某某”,两人聊完了,礼毕之后这人才能回去办公。
一些励精图治的皇帝也不会闲着,也会在退朝后接见大臣,这些大臣这个时候见皇上,在礼仪上就可以简化很多,也可以随意不少,等和皇上聊完,这些人还的去见见宰相,才能会到自己的办公点。
这一趟下来,如果是年轻人倒是熬得住,可遇上一些年纪大的,的确就是着他的够呛了,因此才有一些大臣有告老还乡的想法。
小结:
古代早朝历史悠久,西周事情便出现早朝讨论要事的习惯,经过了秦汉的发展,早朝到了唐朝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式和礼仪,早朝到了宋朝开始有了品阶的划分,因为上早朝要觐见皇帝,为了不迟到,因此大臣都必须住在城内,而退朝后也并不是立刻就去衙门上班,还有去拜见宰相和等待皇上召唤,这样一天下来早朝才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