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是秦朝时期制作的,为什么秦朝之后的朝代依然认可传国玉玺的地位?
这里是不亲自来的守仁君
第一和氏璧的传奇来历
众所周知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打造,不说玉玺,光这块玉就已经是充满传奇故事,价值连城了。
当年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中获精美璞玉一块,他将这块璞玉献给楚厉王,结果被不识货的厉王认定为是一块石头,并且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左脚。
后来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抱着这块玉去见武王,武王不愧是和他老子一脉相承,二话不说砍了卞和的右脚了事。失望至极的卞和抱着和氏璧痛苦三天三夜,甚至哭出了血泪,当时楚文王在位,文王听说后很好奇,便差人询问卞和老在这哭鸡鸟嚎的是咋回事,卞和说我不在乎厉王武王砍了我的双脚,我只是可惜天下人竟然没有一人识货。文王听说后便命玉工将和氏璧剖开,果然里面是稀世珍宝。
后来楚赵结亲,和氏璧便做嫁妆来到了赵国,秦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便以十五城为代价和赵国换和氏璧,遂有了“完璧归赵”之故事。
再后来始皇帝一统天下,便将这和氏璧雕刻为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以表示自己乃上天注定的皇帝,并且希望国家能一代传一代,万世不绝。
第二传国玉玺的特殊意义
传国玉玺虽然是块石头,但是其意义非常大,尤其是到了汉朝这,因为刘邦农民出身,却最终得到了帝位,他不想让别人认为皇帝位是个人就能坐,于是给自己编了一套神话故事,同时也给传国玉玺附上了“君权神授”的意义,此后传国玉玺几乎就代表了君权,为什么孙坚捞到传国玉玺能那么开心,就是这个原因。
不仅如此,传国玉玺还代表着一种传承,曹丕篡位时特意在传国玉玺旁边又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表示自己的帝位是由汉皇传给自己的,并不是自己篡的。
传国玉玺得之则表示“受命于天”,失之则代表“气数已经”。而没有传国玉玺而登大位的人则大多被嘲讽为“白板皇帝”。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对于加强皇权,维护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国玉玺的影响力非常强大,自五代十国遗失后,后世的王朝要不就谎称找到了传国玉玺,要不就大刻玺印,以抹除传国玉玺的影响,但是大多都是欲盖弥彰,反而更加突出了传国玉玺的价值。
“皇帝”这个称呼是秦始皇发明的,秦始皇鲸吞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德比三皇、功盖五帝”,于是将自已“王”的称号升级为“皇帝”,这也就是皇帝的由来。
秦始皇不仅发明了皇帝制度,还发明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如大一统、郡县制等等,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因为汉朝是属于造反而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与秦朝的情况完全不同,因此全盘承袭了秦朝的制度,略加更改,形成汉朝的制度。
光靠武力打下天下,并不能说明汉朝的合法地位,中国古代历来讲究君权神授,于是刘邦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神化,包括刘邦的起义是斩白蛇起义,刘邦的出身是龙的儿子等等记载在史书中,这些神化不过就是为了汉朝的合法性而虚构的。
光虚构这些神话,也不能完全说明刘邦建立的汉朝就有着至高无上的神权,总得有些具体的东西来证明,于是就有了“传国玉玺”。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皇帝制度之后,为了证明自已就是正统的皇帝,而专门下令丞相李斯制作一个玉玺,这个玉玺是用原赵国无价之宝和氏璧雕刻而成,作为正统皇帝的信物,以此代代相传,下一代皇帝凭玉玺而即位,这块玉玺就被称为“传国玉玺”。
为什么“传国玉玺”是皇帝的正统信物呢?
很简单,因为“传国玉玺”代表着皇帝的绝对权力。
相传皇帝的”传国玉玺“有六块,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块玉玺代表着六各不同的权力,因为皇帝施展权力不可能总是口述,也不可能自已亲自向外传达命令,让人代传又怕会有种种失误,因此皇帝向外发号施令就靠这六种玉玺,所以皇帝外发的下令,都是与玉玺的印章,代表着皇帝的命令。
1、皇帝行玺--相当于现在人事部的印章
皇帝行玺的作用是:对外分封诸侯王及官员。在分封诸候王及官员的诏书上,盖上”皇帝行玺“,就表示命令生效,来自皇帝直接分封的正式诏书。
2、皇帝之玺--相当于现在宣传部的印章
皇帝之玺的作用就是:赐给诸候王及官员诏书,传达皇帝的旨意。有可能是表彰功绩的,有可能施加惩罚的,有可能是表达皇帝主张的,有可能是征询意见的。
3、皇帝信玺--相当于现在国防部的印章
皇帝信玺的作用就是:发动士兵对外征战。古代别说皇帝,就是将军要调兵也得需要信物--虎符,首先是皇帝以”皇帝信玺“下达命令,赐于将军虎符,然后将军再去调动军队,不是人人都认得皇帝和将军,但是人人都认得虎符和玉玺,这是信物,也是证据。
4、天子行玺--相当于现在行政部的印章
天子行玺的作用就是:征召大臣或诸候王面见。相当于通知来见面或开会。
5、天子之玺--相当于现在外交部的印章
天子之玺的作用是:处理外国事务。对其它国家的文书、国书盖上天子之玺的印章。
6、天子信玺--相当于现在宗教部的印章
天子信玺的作用就是:下达处理关于鬼神、祭拜之类的命令。
皇帝就是天子,是天的嫡长子,皇帝六玺也称为天子六玺,皇帝依靠这六个玉玺总揽天下的人事权、宣传权、军事权、行政权、外交权、宗教权等等一切权力,玉玺的存在就是皇帝权力的体现。
也有说法是说”传国玉玺“就是皇帝六玺的合称,便不管怎么说,传国玉玺也好,皇帝六玺也罢,皇帝就是靠着这些玉玺来掌管天下的,后世朝代为了维护自已统治的合法性,当然要得到传国玉玺,不然连个玉玺也没有,你说你是皇帝,谁服你?
秦朝之后的朝代是汉朝,当年刘邦率军进入咸阳时,秦王子婴就将象征皇帝的信物交给了刘邦,代表了秦朝的灭亡,而刘邦得到传国玉玺,则表示刘邦继承了秦朝,而证据就是”传国玉玺“。
汉朝开了头,后面的朝代都是如法炮制,以得到传国玉玺为开国的信物,就算没有,仿也仿造一个出来,代表自已是正统皇帝,于是传国玉玺就成了证明皇帝正统的信物和证据。
而且”传国玉玺“上面刻了八个字:”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意思是:接受天的命令当了皇帝,就应该使百姓长寿、国运永久昌盛。而这也是君权神授的体现,皇帝的权力来自天,也就是神。符合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权力的定义,也就受到历朝历代的追捧。
意外传统。本来它只是秦朝印玺,刘邦受降后得到传国玉玺,刘邦一介布衣,不懂帝王规矩,以至于后来还需要叔孙通制定规则。
所以他称帝之后压根没想起过自己搞个玉玺,既然是从秦朝手里得到了,是秦朝皇帝用过的,当然是宝贝,秦朝皇帝能用,他当然不服气,要证明自己配当皇帝,所以要证明也能用。
然后汉朝以孝治天下,所以他留下的玉玺就是皇帝权力的象征,吕后知道自己和惠帝缺乏威信,所以肯定要留下玉玺接着使用好借用刘邦的余威。
接下来,既然已经两代皇帝使用过了,第三代就没必要将它殉葬,此时它已经承载了帝王权力,所以就被一代代皇帝传下来,被潜移默化等同于皇帝权力的象征。
后来王莽要显示自己承袭汉朝正统,当然要得到这个象征汉朝皇帝权力的玉玺。之后东汉为了显示自己继承西汉,当然要接着使用这个。然后就是一代代的禅让,形成了固化的思维。
也就是说,问题在于汉朝前三代皇帝,他们因为各自面对的不同困难而选择了留下这个玉玺,因此作为惯例流传下来。
如果一开始刘邦是一个王室贵族,那么他很可能讨厌秦朝的东西,就不会留下传国玉玺。如果刘盈够强势,也不需要借刘邦的余威,那么就会把这个玉玺给刘邦陪葬或封存。
然而他俩没有这样做,于是文帝景帝武帝这么一代代作为惯例传下来,执掌天下四百年,威望深入人心,后世历代帝王当然也就认可了。
换句话说,即使当初子婴献上的是秦朝的一块破布,但只要刘邦觉得是个宝贝并经常使用,也会一代代传下来,那时世人只会重视这个破布而不是传国玉玺。
所以,这只是个巧合。假如把汉唐两朝调换,那么唐朝开国之君已经有了足够的威望和见识,他很有可能不会接受秦朝的印玺,而会自刻印玺,那么这块传国玉玺也就不会被第二代、第三代皇帝传下来,并最终与皇权挂钩了。
所以说,这只是巧合,它已经因为这些巧合而成为了四百年皇权的象征,那么后世任何一个君王想得到它就不足为奇了。
即使一块破布,如果成为四百年皇权的象征,那么后世一代代帝王也会承认它的地位。而每一个帝王得到它来证明自己是天子的同时,就等于也承认了它的象征意义,那么这个君王的行为又会加深它的这层意义,使下一代帝王更想得到它。就这么无限循环下去。每一代帝王得到它的帮助的同时,也用自己帮助了它。
或者可以作一个大胆假设,出现过一个八百年的大一统王朝,它没用传国玉玺而是自刻一方玉玺传了八百年,那么这个朝代灭亡时篡位的一定会需要得到这个玉玺,然后这么无限循环下去。
那时,即使传国玉玺出现,也没有人会在乎,因为后世的帝王继承的不是秦汉的帝国而是这个八百年的帝国,他们需要的是这个八百年帝国的信物,来让天下百姓和文臣武将相信自己是继承了这个帝国,来让自己的皇位坐稳。没有这个信物,就可能有人造反。
这是因为汉朝认可了秦朝玉玺的地位,所以后世的王朝才会把秦朝留下来的玉玺当成了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这四个字,最重要的两个字不是“玉玺”,而是“传国”。
传承国家的正统道统,这才是传国玉玺重要性的所在。如果当初秦始皇没有选择用玉作为这一工具,而是选择了铜或金,那么就是传国铜印或传国金印了。
不过,传国玉玺能够成为传国玉玺,还是要归功于汉朝的认可。
秦朝二世而亡,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它的很多制度,如果后人不去遵循,那么也就失去了意义,传国玉玺就是如此。
恰恰是因为汉朝的刘邦把前朝的玉玺,视作传国玉玺,这尊玉玺才拥有了特殊的意义。
根据后世史书的记载,《晋书》有云:
又有秦始皇蓝田玉玺,螭兽纽,在六玺之外,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汉高祖佩之,后世名曰传国玺。
秦朝所用的玉玺,并不是和氏璧,而是陕西的蓝田玉。
后人的记载很明确:秦朝灭亡后,汉朝一统江山。由于汉高祖刘邦佩戴了这尊玉玺,所以才被后人称之为传国玉玺。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刘邦的加持,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传国玉玺了。
因为“玺?”是?皇帝权?力的凭?证?。?什么叫?皇?权???所?谓皇?权?就是封?建?社会中?由?皇帝执?掌?的最?高统治权?。?中国皇帝的?权力究?竟?大?到?什么程度??有?没有?范?围???本?回?答?无法完?美解释,?因为涉及到?“传?国玉玺“的价值,?所以简单说?一下:?在?皇?帝统治下?,?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抑或?要?立?法?、?司法、?监?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皇?权?都?可?以?到?达?。?但是,?皇?权?意?志?的载体很?大?程度上由?皇帝下?达的正?式?文?书?表示,?在?制?度上?必须加?盖?印?章?才?发?生?效?力?。?这?种由?皇帝专用的印?章?称?为?玺?。?《?说?文?》?:?“玺?,?王者之?印?。?”
?传国玉玺是镇国神宝

玉玺图片来源于网络,之所以选择绿色玉玺作为配图,因为它更接近真实。
先秦时期,玺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君臣通用无障碍,甚至老百姓高兴了,也可以乘兴用大篆体自己刻一方使用,反正那个时候的玉石很多,丝绸之路的商人怀揣和田白玉到长安、洛阳赚点草料钱的很正常。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确定了皇帝制度以后,玺成为皇帝印信的专称。东汉时期的蔡邕在《独断》一书中说:“秦以来天子独以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蔡邕是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所创飞白体独树一帜。他当然见识了传国玉玺精美绝伦的造型、书法和刀工,他的结论无法改变。

(飞白体)
所以我们说传国玉玺象征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形成。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用蓝田玉制成,上面刻的文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汉兵首先攻进秦国首都咸阳,灞桥一一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存)皇帝玺符节降轵(车轴)道帝。”
四年后的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一战中获得胜利,从此结束楚汉相争而称帝,他将子婴奉上的传国玉玺改为“汉传国玺”。
《汉书.舆服志》称:天子有传国玺及八宝(玺)皆以玉为之。神?宝?以?镇?中?国?,?藏?而?不?用?,?受?命?宝?以?封?禅?礼?神?。?”
除此之外还有六玺,刻的文字和使用范围对象各有不同,比如,用“皇帝行?玺?”用?以?报?答王?公?;用?“皇帝之?玺?”用?以?慰?劳?王?公?;用?“皇帝信?玺?”用?以?征?召?王?公?……
汉代在使用六玺的含义非常讲究,皇帝用玺用于国内,天子之玺用于国外,颁于四夷周边诸国,以示内外有别。而天子一词,即天下共主,我理解为: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传国之宝
隋唐继承两汉制,皇帝有八种玉玺,用于不同的地方,传国玉玺被视为“传?国?神?玺?”,?是传?国?之?宝?,?“所以承?百?王?镇?万?国?”,?秘?不?示?人?!?唯一动?用?的时候就是在?举行重大祭?祀?礼仪时?使?用?,?如?大?唐?盛世中?,?每?年的冬?至?祭祖,?改?年?号?,?献?俘?的?时候,?在?大?明?宫?含?元?殿?由?掌?管?玺?宝?的符?宝?郎?放在专?门的车?子?上?函?封?载?行?,?黄?钺?仪?仗?左右随?从?,?放?在?御?座?上?以?示?威?重?。?
宋代依然尊循唐制,但也有变化,著名的花鸟画皇帝宋徽宗,在九宝的基础上,又增加二宝,达到十一宝。不管增加了多少宝,传国玉玺仍然奉为“镇国神宝“,奉若神器。
不过在这里打断一下,因为宋朝开始时没有得到传国玉玺,物以稀为贵,更何况是失踪了,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传国玉玺被发现的消息不断传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汴京茶寮一时热闹非常。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咸阳农民段义,在乡下挖地建房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锄头一个金娃娃”的好事,但远比挖出一个金娃娃价值千万倍,黃土翻开处出现了一方“色綠如兰,温润而泽”“背螭纽五盘”的玉印,农民段义,义薄云天!他立即献给当地衙门,
当宋哲宗围着玉印观看时,大臣蔡京等十几个官员噤若寒蝉,口不能言!己经年老的著名画家官员李公麟缓缓说道:“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着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蟮肪不可治,雕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李公麟不但是著名画家,也是考古专家,虽然蔡京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却没有勇气和理由说出自己的看法,何必当个“讨人厌”呢?

(李公麟)
宋哲宗大喜过望,钦定此印为“天授传国受命玺”,亲自主持受印大典,全体官员唱《宝玺灵光翔鹤乐章》,行受宝礼,大赦天下,差点忘了交待一下那个挖宝的农民,段义从此离开咸阳到汴梁,进入皇宫为右班殿直,就是大内带刀侍卫。
?兵荒马乱 传国玉玺的命运扑朔迷离
三十年后,河东变河西,来自溯漠的金兵大举南下,呼啸声中汴京城破,虏徽钦二帝北上,传国玉玺不可能在危难中由某个太监或者丫头临危受命,将传国玉玺绑在腰间鎚城而去;山河虽在,玉玺蒙尘!
南宋一直没有玉玺的半点消息,印沉大海,了无声息。直到元朝的至正三十一年(1294),忽必烈去世不久,一位落魄王室成员的孙媳妇在卖一块玉印时被御史中丞崔彧发现,马上报告自己的上司监察御史杨桓,俩人仔细观察,此印通体透绿,四寸见方,上刻蟠龙纽,只能依稀辨认出“寿”和“命”二字。
他们比李公麟更具权威的断定:“该物品与所描述一致”,秦传国玉玺就是它!马上进献予裕圣皇后,皇太后又下令颁给皇太子孙,就是后来的成宗(元朝第二位皇帝)。
又是一个近百年之后,公元1368年徐达由潼关一路向北,所到之处,犹如狂风骤雨,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元皇帝妥懽帖睦尔不发一枪一弹,丢下大都城,连夜遁往北方大漠,

二年后元顺帝病死应昌,其子即位后退到和林,那方秦传国玉玺呢?徐达一无所获,朱元璋严厉审问元廷官员,无果。
传国玉玺似乎己经石沉大海,就在人们己经淡忘的时候,一个消息又复制在明朝的弘治十三年(1500):陕西鄠县人毛志学在泥河的岸边偶然一脚踢出了传国玉玺,这是一个大好消息,自然由陕西巡抚熊羽中不辞辛苦呈献明孝宗。
河沟里出现秦砖汉瓦、金银铜铁玉文物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笔者也曾在河砂中翻检出不少汉画像砖,只是被时间冲击得残损不全,我想那传国玉玺在河岸泥中发现,肯定己经面目全非,字迹模糊,大明的所有专家学者都不敢作结论,明孝宗悻悻作罢。
另外一个传说,传国玉玺最后传到元裔林丹汗的苏泰太后时,被后金太宗即皇太极抢走了,从此改“金”为“清”。不过在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皇帝整理交泰殿收藏的三十九方玉玺的时候,把人们一直都认为是传国玉玺的那方印剔除在外,我相信乾隆皇帝鉴别的眼光,那么,真的传国玉玺在哪里呢?假如突然有一天它出现在我们面前,谁来鉴定呢?一一不知道!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历代帝王争以得玺为符应。确为天下所共传宝,国之重器。
说起传国玺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楚文王公元前690年-公元前675年)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于他。不久,昭阳在水渊畔宴宾客赏壁,是时有人云渊中有大鱼,众人离室至渊边,回席后发现和氏璧失踪,怀疑为门人张仪所窃,拘张仪遍审无果。张仪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拜为秦相,游说诸国服从秦国,以使节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楚败,秦取楚汉中之地。
战国时,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怕给了壁得不到城,蔺相如自愿奉壁前往。至秦国,献壁后,见秦王无意偿城,当廷力争,设法取回原壁,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
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这便是传国玺。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至灞上,秦王子婴捧玺跪于咸阳道上,秦灭亡,传国玺归刘汉所有。
西汉末,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未立,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派人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来人,无奈,掷玺于地,摔坏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黄金补上。
后王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到传国玺,赶至宛,献于刘汉更始帝刘玄。
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公元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
隋朝一统中国,传国玺入了隋宫。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扬州江都,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带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朝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公元936年,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刻了“皇帝神宝”等两方印玺,一直传至北宋。
北宋哲宗(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时,农人段义犁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各部各阁的大学士经过多方论证,依据前朝的遗迹,最终确认为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玺。
最无聊的是自称为道君皇帝的宋徽宗,他一下子刻了十方印玺,各有各的用处。
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后,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后不知所踪。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传国玺忽现,叫卖于市,伯颜命人购得。也是这个伯颜曾经将元朝从各国收缴来的历代印玺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可惜埃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大明。蒙古朝廷逃往蒙古草原。
明朝初,明太祖遣徐达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这是历史上最后的有关传国玺的记载,最终还是空手而返。
至此,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玺就此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秦代的时候有“方寸玺”,由金、玉、银、铜制成,是人人都可以佩戴的。但是在秦代以后,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叫玺,专门由玉制成。不同的造型,也表示着拥有者的神风和地位。
一、传国玉玺的由来
公元前221年,始皇帝嬴政实现了一统,制作了六玺,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这就像现在网络上设计签名的一样,不同的字体对应着不同的场合和用处,六玺也一样,每一方玺有其特别的用处。
除了这六玺,始皇帝还制作了一方代表天命皇权之玺。
“秦取蓝田之玉,命李斯以大篆书之,玉工孙寿刻之,制如鱼龙凤鸟之状。”上刻“寿于天,既寿永昌”。也就是说这皇帝之位是上天授给我的,在古代的信仰社会里,这是最合法的权利来源。
至于传国玉玺的形制,也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最后还是确定为螭虎钮玉玺。
二、玉玺的消失
秦始皇制作传国玉玺是为了他的家天下可以世世代代绵延不止,但是那成想只传了很短的时间,帝国就灭亡了,随着子婴投降,传国玉玺到了刘邦的手里,又在西汉政权的更迭中传递着,被珍藏在长乐宫。
在西汉末年,被当成是彭加木穿越到汉朝的王莽篡权,作为绝对权力象征的传国玉玺的吸引力自然不可抗拒,但是汉孝元太后哪里肯,气的拿起玉玺就砸向王莽,说时迟那是慢,王莽一闪身,玉玺落在大殿之上被摔掉了一个角。
王莽可不嫌弃烂了的玉玺,补吧补吧还能用,还是皇权的象征,就用金子修补好了。后来,传国玉玺就成了一个接力棒,在更始帝刘玄、刘盆子、刘秀、曹魏、晋、隋、唐的手中辗转。直到后唐时末帝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在玄武楼上自焚,从此传国玉玺不知下落。后周太祖郭威已经找不到传国玉玺,便自己刻制了一个玉玺,聊以安慰。
随后的朝代里统治者对传国玉玺的追寻就没有停止过,但是都没有找到。最后相传,传国玉玺被带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之中了。朱元璋还派徐达深入漠北,名义上是打击蒙古残余势力,实则是寻找传国玉玺。
明清两代传国玉玺的赝品越来越多,而统治者也对传国玉玺的狂热程度逐渐变淡,手里的实权才是真正的玉玺。
所以,传国玉玺之于中原王朝,就像罗马皇冠之于罗马一样,代表着正统,代表着绝对的权利。但是现在不知下落,说不定它静静的被埋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等待着有心人去考证发现。
传国玉玺本来就是非常厉害的宝物,可以说是中国真正的正国之宝,谁拥有它就可以得到天下。当年秦始皇拥有他的时候,就把他当做天下,只有皇帝才能够拥有,后来到了刘邦的手里之后,刘邦得到这个信物,他认为自己也能够用,所以一直用了下来,很多人都认为只有皇帝才能够拥有这个地方,而这个就是皇帝的证明。
尤其是到了三国的时候,很多人都想要拥有这个传国玉玺,但是这个传过一起的话,没有什么本事拿到手里的话,那就只有死路一条,就像孙坚和袁术一样,他们都因为这个原因,下场都非常的惨烈。
传国玉玺是真正的天子的象征,谁拥有了它就可以拥有天下,否则得到天下也只是冒牌的。
这个玉玺是有着这样的来历的,当年在楚国有一个人发现了一个宝石,认为他是真正的无价之宝,但是他给了国君看之后,国君不相信,然后派工匠弄了一下,结果没有玉石的出现,然后这个人被砍去了11条腿,然后再经过几次,最后他走不动了,没有东西被砍了,这个时候哭了很久,而国君听到了这件事情就派人去看着宝玉,结果发现了和氏璧。
后来秦国统一了天下,用这个和氏璧做成了传国玉玺。当时的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认为自己是古代最厉害的皇帝,所以就号称秦始皇乃是千古第一帝,而这个就是皇帝的证明,以后谁也不能够用玉玺,除非是皇帝还穿过玉玺的话,到了后来汉朝人也用了。
就像制定了一个规则,所有人都必须遵守,后面很多人都想要拥有这个去证明自己的身份,毕竟古代还是有这么迷信的,传说中有这个传国玉玺才能够得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