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长平之战后惨重损失的赵国,是如何赢得邯郸之战的?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8关键词:赵国,邯郸

问题补充: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万人,秦国为何没能一举灭掉赵国,反而在邯郸之战中又吃了败仗,这是为什么。

点赞1、拉萨市 网友:彼岸花落

说起秦赵邯郸之战,名气远不如长平之战,但两者的结果却截然相反,而且邯郸之战是在长平之战赵军惨败以后打的。虽然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但在邯郸之战中却成功翻盘了,为何?

战机已逝

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战机稍纵即逝,长平之战发生在前261年至前260年,此战赵国损失极其惨重,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后,白起抓住战机,想要乘胜进击,攻下赵都邯郸。白起一方面派使者回国向秦昭襄王禀报他的想法,另一方面则兵分三路,进围邯郸,想一举灭赵。

秦国丞相范雎(jū )嫉妒白起的功劳,担心白起地位超过自己,就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秦昭襄王接受赵国的割地求和,秦国很快退兵。

赵国迎来喘息之机,战机已逝。

强行出战

邯郸之战发生在前公元前259至前257年,起因是赵孝成王意识到割地不是办法,拒绝给秦割地,并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秦昭襄王对赵国的行为大为恼怒,于公元前259年10月,也就是长平之战三个多月后,再次出兵伐赵。

秦昭襄王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王陵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取胜。秦国增兵十万支援王陵。

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但白起认为此时攻赵难有胜算,劝秦昭襄王放弃攻赵,所以秦王屡次催求,白起都以病推辞,这为他的死埋下了隐患。

秦昭襄王换王龁(hé)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还是攻不下。范睢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五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然而还是以失败告终。

秦军的消耗

冷兵器时代很难说有什么绝对胜利的战争,往往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长平之战秦军虽然胜了,但是实力损耗也很严重。这一点,身为主帅的白起最清楚不过,他杀掉赵国数十万降卒,原因之一就是怕他们趁机作乱而秦军难以镇压,因为秦军的人数并不比他们多太多。

秦军精锐部队损失大半,但秦王仍对自己的军队抱有十分的信心,依旧下令挥军伐赵,结果惨败。

赵国的努力

赵孝成王在位时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时期,最重要一点就是败了长平之战,直接被秦军打到了邯郸门口,不过邯郸保卫战(即邯郸之战)的胜利证明了赵孝成王多少有点能力。

吃一堑,长一智,长平之战的失败让赵孝成王醒悟了,他拒绝献地给秦,他知道这必然会引来秦国进攻,单以赵国一国之力,已经无力抵抗秦国,所以他开始加紧与魏、楚等国订立盟约,寻求联军抗秦。与此同时,赵王还在国内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战争爆发后,赵王派廉颇率赵军十万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散家财鼓舞士卒,编妻妾入行伍,号召军民共赴国难胜。

同时赵国加紧寻求联军救援。前258年,平原君出使楚国,还发生了毛遂自荐的故事。

平原君向楚考烈王陈述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但谈了大半天,楚考烈王还是犹豫不决。最后在毛遂的怒激之下,楚王才唯唯答应,出兵十万救赵 。

魏安僖王也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但在秦昭襄王的威胁下,魏安僖王怕了,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观望,于是又有了窃符救赵的故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偷出了虎符,带勇士朱亥杀了晋鄙,夺得兵权,挑选八万精兵进击秦军。

三国联军与秦军对峙,胜算大增。

士气不如

长平之战失败后,赵国数十万人被杀,消息传回邯郸,赵国举国愤慨,众志成城,人心齐得很,对此,白起曾对秦王进言:”赵自长平之战后,君臣忧惧,上下同心,内抚民心,外结燕魏,备秦为务。现在他们国内已平,外交已成,所以当今之时赵不可伐也。“

而秦军久攻邯郸不下,损失惨重,士气不可避免地跌落下来,秦国要靠着利诱才能激发士卒的战斗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士卒怨声载道,疲惫不堪。

总结:怨气的爆发


邯郸之战秦国失败,可以用白起劝秦王的话总结:”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秦昭襄王强行攻赵,却遭遇惨败,三国联军大获全胜,后期更是连韩国都加入进来,其原因就是因为秦国一直对这几个国家发动战争,怨气累计地太久了,单独一个国家不敢对秦国动手,但聚在一起就敢了。

秦国在长平之战后野心膨胀,妄图乘胜扩大战果而全面打击,此策略同时触动了多国的根本利益,引爆了他们心中的怨气,所以赵、魏、楚、韩抱团取暖,予以绝地反击。

战后

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近三十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同时也导致秦国对六国执行全面打击政策的破产。

秦国改弦易辙,坚持采取范雎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外交方针,来分化离间东方各国之间的关系,肢解了合纵联盟,为统一六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顺便提一句,邯郸之战打得正酣的时候,那个数十年后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刚刚来到这个世界,而且很快就遭遇了世间冷暖。

邯郸被围,赵人心里窝火,想找秦始皇的老爹异人的麻烦,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逃出了邯郸,丢下秦始皇母子俩 。

异人跑了,赵国又想杀了他的妻子和儿子(也就是秦始皇母子),赵姬(秦始皇之母)好不容易才躲过这个危机,带着儿子活了下来。

点赞2、儋州市 网友:奶油果派

长平之战后,赵国极度衰弱而秦国也是元气大伤,天下诸侯震惊不已,对秦国意图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目的看得越来越清。于是接下来的邯郸之战赵国死战不退,诸侯及时全力救援,不仅取得了邯郸之战胜利,更一鼓作气组成五国联军伐秦,一直打到秦国的函谷关,秦国东郡尽失。

邯郸之战赵国取得胜利的原因如下:

其一、秦军是一支疲惫且骄傲的军队,又犯了兵家大忌——添油战术与临阵换将!秦军取得长平之战后,士卒亡者过半,也就是说六十万主力秦军只剩下三十万!三十万大军回国修整不到半年又再次出征赵国,军心不满!

王陵领二十万军队围攻邯郸,损失五万兵马;秦昭襄王又派王龁带十万军队支援并接替王陵;王龁还是攻不下邯郸,撤退中被联军追杀,秦王又派郑安平带五万秦军救援,结果郑安平投敌叛国!

其二、赵国死战不退,全力以赴。赵国素来勇武好战,长平之战尽管精锐尽失,但是赵国防备匈奴的骑兵抽调一半回防邯郸,又从全国各地征集精壮成军十万,凭着邯郸城高墙厚,粮草充足全力对抗秦军!秦赵两军战力原本相当,秦军主将白起不出战,秦军又劳师远征,相持两年之下,秦军确实不能取胜!

其三、楚魏齐韩四国援助赵国,且十分出力!赵国以边城六座贿赂齐国,使得齐国出钱出粮出兵器援赵!楚国又派出十万军队攻击秦军,魏国信陵君领十万魏军击秦。赵国能坚守两年不败,大大的弱化了诸侯畏惧秦军之心,兼之大家都知道秦国统一天下之志,而赵国无疑是秦国的最强劲对手,因此为了让山东抗秦屏障赵国不倒,各国都积极出兵攻击秦军!

因此邯郸之战秦军战败了,还败得很惨!但是六国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士卒伤亡过半,最终无法趁战胜之威灭秦,也没法胁迫秦国赔钱赔地。之后十多年,天下太平了一段时间,大战很少发生,小战年年有!再次爆发大战时,就是秦王嬴政的灭国之战!

点赞3、阿拉善盟 网友:丹蕊。

长平之战,秦国大败赵国,赵国元气大伤,尤其青壮年损失很大。作为统帅,战神白起建议再接再厉,一鼓作气拿下邯郸,灭掉赵国。可惜,秦国范丞相接受了赵国贿赂,并对战功赫赫的白起起了嫉妒和防范之心,所以建议秦王拒绝了白起的正确意见,在同意赵国割让6座城池以后,没有立刻进攻赵国,给了赵国喘息之机。

谁知道,不到一年时间,赵国缓过这口气了,拒绝割让6座城池。秦王一怒之下,调军进攻赵国。邯郸之战,就这么爆发了,但它与长平之战有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时机不同。秦国在长平之后,没有第一时间去攻击赵国,已经是大错。后世的史学家把这个错误和汉尼拔在坎尼会战后,没有第一时间去攻击罗马,并列为东西方军事史上两次类似的战略失误。

第二,外部形势不同。长平之战时,赵国分别向楚国、魏国、齐国求救,但谁都没来救赵国。为什么?一来,赵秦之间的谈判让各国诸侯犹豫不决;二来,大家也希望看到秦赵两个军事强国拼个两败俱伤。可是,到了邯郸之战就不一样了,秦国已经兵临邯郸城下,对赵国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只有死战。对其他诸侯国来说,这是唇亡齿寒的事。所以,楚国魏国派出了援军,齐国拿出了粮食。

第三,赵国军民的心态不同。长平之战,赵国确实不义在先,而且还是去守曾经是韩国的领土,赵国士兵心气不高,状态不好。但邯郸之战不一样,秦军打倒家门口了,兵临首都,再退一步赵国就亡国了。这种情况下,赵国军民同仇敌忾,只有拼死一战。秦王自以为军事力量强大,低估了赵国军民的决死意志。

第四,秦军实力有变。秦国打到了赵国首都,打到了河北平原,看上去军力强大,实则已经是强弩之末。从秦国的关中平原到河北大地,秦军的战略补给线被大大拉长,其补给越来越困难,国内压力越来越大,这个仗当然也越来越不好打。

综上所述,秦军除了战力强大和兵力占优以外,在战争时机、外交斡旋、战斗意志、后勤补给等这些方面都弱于赵国,邯郸之战输了也正常。

参考资料:

1.靳生禾:《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

2.《王立群读史记》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点赞4、天水市 网友:冷月低吟

长平之战,赵国精锐几乎损失殆尽。

然而,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赵国却坚守邯郸两年,击败了秦军,甚至恢复了太原等失地。

其中,赵人的血性、外交家的谋略、战国公子的义气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岌岌可危的赵国

长平之战,赵军主力被全歼,国中震恐。

“人屠”白起一面平定上党全境,巩固胜利果实,一面请秦王增调兵马钱粮,准备一举灭赵。

前259年十月,白起兵分三路:以王龁率一部攻占邯郸以西的武安、皮牢;以司马梗率一部攻取赵太原郡;自率主力驻上党,准备直取邯郸。

此时的赵国,几十万主力刚刚灰飞烟灭,国中震怖,守备不足,几乎无力阻挡白起的进攻。

赵国,岌岌可危。

缓兵之计:认怂+挑拨

赵国也是大国,尽管长平战败,但仍拥有相当的战争潜力;魏楚等国也有一定实力,联合起来也有抗秦之力。

然而,无论是进行潜力动员还是外交联络都需要时间,楚、魏要调兵救援也需要时间!

如果放任白起趁胜追击,潜力不及组织,外交不及施展,外援不及抵达,赵国的灭亡几乎没有任何悬念。

因此,施缓兵之计,争取时间,是赵国君臣的第一任务。

赵孝成王醒过神来,入秦觐见秦昭王,请求议和。

同时,他们又找到了顶级外交家苏代,希望他能说服秦国,暂且休战。

苏代找到了范睢:白起现在很火呀!要是他灭了赵,必然要位列三公,位置爬到你前面去,您甘心为之下吗?

苏代以范睢的个人利益得失来劝,离间白起与范睢的关系,打动了范睢。

那么,范睢又如何能说服秦王罢兵呢?

苏代“一步到位”,帮范睢把借口都想好了:秦国攻过上党等地。结果呢?你地打下来了,但当地的百姓纷纷归赵了。如今,赵人肯定也不会投靠你呀!他们会投到齐、魏、燕、韩等国,秦国到最后其实也得不到人口呀!(古代乱世,人口是与土地同等重要的资源)

所以,不如让赵国自己割地,别让白起再得到功劳了!

范睢被说动,遂建议秦王:咱们也疲惫不堪了,不如先接受韩、赵割地求和,暂且休息士卒。

秦王被说动,遂与赵王谈妥了割六城的协议,并放赵王回国了。

前258年正月,秦王下令撤军。

赵国,终于赢得了喘息之机。

明智的“背约”

赵王回国后,立即组织召开会议,商议如约割让土地之事。

亲秦派的楼缓主张按照约定割地,以免秦国再来进攻。

合纵派的虞卿则认为:秦国贪得无厌,之所以暂切退兵,关键是师老兵疲,暂切休息而已。他们的灭赵之心是不会休止的!“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实必无赵矣”!白白割让土地给秦国,是饮鸩止渴!不如把要割让给秦的好处转给齐、楚等国,继续合纵抗秦。

楼缓、虞卿,两人在外交上的意见通常都不同。长平之战前,赵王就是不听虞卿劝阻,相信了楼缓的建议,派人入秦主动求和,结果为秦王所利用,导致赵国失去其他诸侯的支持,孤军奋战,以至惨败。

如今,赵王终于想明白了,采纳了虞卿的建议,拒绝如约割地,并积极行动,联络各国。

赵“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积极进行外交。

同时,赵国君臣吊死扶伤,勤于政事,与人民“戮力同忧”;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国力;整顿军备,巩固国防;化悲痛为力量,激发国民同仇敌忾之气,“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积极准备抗秦。

赵国君臣的这次“背约”是明智的。

韩、魏,接连割地于秦,但秦得了好处后,并没有放缓进攻。

范睢劝秦王罢兵时,理由是“且休士卒”,等到休整好了,秦还是要灭赵的!

休战,对秦对赵,都是“缓一缓”而已!

如果赵人把“缓”的工夫用来削弱自己,强大秦国,就更无力阻挡下一次进攻,使秦在今后的战争中以更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赵国就会陷入永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立足于抵抗,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血性守城

秦王得知此事,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前258年九月,组织攻赵。

由于白起身体不佳,秦王选择以王陵为将,率军攻邯郸。

然而,赵国的战争潜力已经动员了起来,没有那么容易攻破了!

战国时期的战争空前惨烈,守城时,“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全民参战!

当时,列国普遍实行了全民为兵的征兵制,所有达到一定年龄(通常为15岁)的男子都要登记在册,接受军事训练。

长平之战时,赵国尽可能调动的主力,但国内仍有相当数量的,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男子从事生产、运输等工作。

此外,长期驻扎于代地,用于防御北部边境的一些军队,应当也被抽调回邯郸,参与备战。

这些人,与一些接近15岁的“五尺”男子一起,组成了“壮男”,由廉颇统领,既依城而守,也以“救必开之,守必出之”的原则,主动出击,袭击、骚扰敌军。

此外,身体状况较好的女子,则为“壮女”,主要依城坚守。

而一些身体略弱者,则主要从事运输、后勤等工作。

平原君带头散发家财为军资,并将妻妾编入守城军队,与之同生共死。

因此,王陵统领的秦军顿兵城下,陷入不利。

秦王增兵再战,结果,秦军再遭败绩,五名军校战死。

秦王认为是将帅无能,遂去请白起。

白起一语中的:当时秦军不抓住机遇灭赵,“且休士卒”,如今咱们的士卒确实得到了休整,但“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不好打了!

同时,白起还指出:赵国“其国内实,其交外成”,秦国很可能陷入“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的窘境!

不愧是白起!他已经料到:胜负的关键在“诸侯”。而秦国,必然会输掉这次“伐交战”。

外交博弈

白起之所以判定秦国会陷入“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的窘境,输掉这场“伐交战”,是因为:此时的秦国,在“伐交”上的空间已经很小。

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征伐,秦国已经是天下至强,攻破楚国的都城,围攻过魏韩的都城。

与赵人一样,稍有见识的人都意识到:再不联合抗秦,必然是死路一条。

秦国的“伐交”空间十分有限,无非是恐吓加上缺乏诚意的诱惑。

因此,只要赵国在伐交上足够聪明,就能赢得外交上的主动。

长平之战时,赵国错误地选择了过早主动向秦求和,结果被秦利用:秦赵马上就要修好了。你们哪个不知死的要出来帮赵,老子回头就灭了你!于是,魏、楚不敢动,秦赵单挑,秦国得以以综合国力的优势占据上风,并最终取胜。

此时,赵国吸取教训,竭尽全力搞合纵。

毛遂以其胆略、口才,成功说服了楚王,楚国出兵。

在平原君的催促下,义盖云天的信陵君不惜窃符,带魏军出兵。

魏、楚帮助赵,自然与毛遂的口才、胆略,平原君的人脉关系有关。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联赵抗秦符合魏、楚的国家利益。

毛遂、平原君所作的,只是以合适的方式,把道理讲清楚,排除干扰而已。

一番博弈之下,赵国赢得了“伐交战”,获得了外援。

自乱阵脚的秦王

秦昭王一生都很英明,但在邯郸之战中却出现了罕见的失误。

攻城不下,白起不出,秦王任命王龁接替王陵,加强指挥。

在长平之战中,王龁是前期的主将,后期的副将,资历、威望仅次于白起。

然而,王龁继续强攻八、九个月,伤亡很大,依然不能取胜。

秦王恼怒,找到白起。

白起以军事家的素质指出:现在真没有机会。“何必以赵为先”?应先停止进攻,养精蓄锐,另寻机会。

连白起都说没机会了,这仗是真的没有什么机会了。

然而,秦昭王似乎卯上劲了,迁怒于白起,先是将白起一撸到底,降为士卒,后又赐剑逼白起自杀了。

随即,秦王启用范睢推荐的郑安平为将,令其率军增援前线秦军。

秦军顿兵城下已久,士气已经低落,好不容易盼来援军,又是由毫无战功、资历的郑安平统领,自然士气更为低落了。

秦王自乱阵脚,合纵军的机会到了。

里应外合

不久,楚、魏联军抵达。力疲气低的秦军无力取胜,连遭挫折。

平原君见外援已抵,又募得3000死士,主动出击,与楚、魏联军里应外合。

在里外联军的攻击下,秦军终于不支,出现了溃败。

王龁到底是名将,尚能率军撤到汾城。

郑安平就不行了,所部被联军包围,突围不成,率2万人降赵!

魏楚联军趁胜追击,追到河东,再挫秦军。

秦军退回河西,放弃了此前血战而得的魏河东、赵太原、韩上党!

此战,联军大胜。秦国遭受到了自商鞅变法以来最大的一次挫折。


邯郸之战,秦败赵胜,其中缘故,值得总结。

1、主要原因:秦国的失误。

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

因此,邯郸之战的失败,首先是秦国自己出现失误,拱手让出主动权。

长平之战后,赵国举国震怖,秦国消耗也不小。

此时的基本形势是:秦国有困难,赵国更困难。

如果以白起之谋,继续攻赵,一举灭赵,或者至少进一步扩大胜利成果是很有可能的。

然而,秦王、范睢出于各种考虑,撤军不攻,使赵国得到了喘息之机,使赵国得以充分动员国内的战争潜力,施展外交。

此后,秦王攻赵,出现不利。

白起看到形势的变化,又做出了全面的分析,指出秦国客观上已经不具备一举灭赵的条件,应该暂停进攻,再寻机会。

秦昭王不听,不但继续用兵,还赐死白起,足见其已经失去理智。

结果,秦国拱手让出战略主动权,顿兵城下,陷入“赵攻其内,诸侯攻其外”的窘境。

2、赵国坚决抗秦的决心。

赵国没有陷入“割地求和”、弱己强敌的恶性循环,不惜“背约”,坚决抗秦。

在赵王、平原君等君臣的带动下,赵人化悲痛为力量,“举国一心”,仅存的战争潜力得以充分动员起来。

同时,赵人的血性、普遍不错的军事素质也发挥了出来,在坚守的同时,还选择时机,主动出击,组织轻锐袭扰秦军,将“守必出之”的主动防御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邯郸之战,虽然得益于诸侯联军相助,但赵人独守邯郸两年,这是胜利的基础。

3、诸侯国中最后的明智者们。

秦已经展现出扫荡天下的企图。

选择“合纵抗秦”,是六国图存的唯一机会。

楚、魏虽然出现过犹豫、动摇,但在国君自省,或国内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还是选择合纵抗秦。

因此,最终,赵国在魏楚的配合下,赢得了邯郸之战。

强秦遭遇重大挫折,暂时停止大举东出,其一统天下的步伐被迫放缓。

点赞5、辽阳市 网友:麻烦先生

原因主要有三,其一赵国精锐没有尽丧,在北边长城还有许多精锐骑兵,只不过这些部队不适合在上党盆地展开作战,毕竟山地较多,但是在太原、河北地区就另当别论。故秦国往东只逼近到邯郸,向北只曾占领过晋阳。因为赵军本土作战还有优势,秦军的补给线却越打越长,特别是跨过太行山作战相当吃力。

白起本欲趁长平大胜进攻邯郸,但受到范雎阻挠,后又生病,已经耽误战机,给了赵国重新备战的时间,足够往北方把精锐调回,所以白起后来又反对继续围攻邯郸。


其二,长平之战中秦军亦死伤过半,自身损失不小,白起当时只是想趁机在短时内加大战胜的利益,他也不会没考虑到一旦赵国完全被打垮,魏国和韩国还不出手。当年白起大破楚国也没法把楚国于汉江周边的领土占完,人心不足只会遭到反噬。其后楚国反攻部分领土,有人分析那可能是白起唯一的败绩,只是史书没有明写秦军的指挥官是谁。


其三,魏国、韩国从来都没有明确表示不插手,他们只是想等战争结果,看看到底是给秦国桶刀还是给赵国桶刀,对于魏安釐王而言是比较想插赵国一刀。

可是信陵君魏无忌破坏了魏安釐王的盘算,他的门客侯嬴献计偷兵符,朱亥行刺魏军主将晋鄙,信陵君夺走了魏国兵权,率军转攻秦军,不仅顿时扭转了战局。韩国趁机加上一脚,使秦国失去了新占领土不止,还被魏国夺回河西故地,魏国之所以叫魏国是因为都城原本在河西的安邑,那地区才属魏地,后来被秦国硬生生打到东边的大梁。

魏国的反击让秦国在三年里都处于被动,没能夺回失去的地盘,仿佛长平之战的胜利毫无意义。但这要看是短期效益还是大战略,从短期效益看来魏国、韩国于长平之战后都获取极大利益,而赵国、秦国都已元气大伤,这种战略思路在战国早期是很有智慧的做法。

问题在于魏国就那点出息,考虑的不是把秦国彻底打垮,仅仅只是想靠秦赵疲惫之际夺回魏国故土。赵国的邯郸没有沦陷仅仅是魏国的战略需求,如果赵国侥幸打赢了长平之战,本身也是元气大伤,这时魏国和燕国趁机瓜分赵国的可能性也不小。日后吕布和刘备共处徐州,一不注意被吕布夺取根据地。关羽无防备于东吴,孙权立刻捅上一刀,对友军没有防备最为致命。

秦国变法已经成功,生产力和动员力都远胜于各国,秦国的综合战斗力不能用战国早期的标准去衡量。魏、韩从一开始不跟赵国齐心作战,等待时机插刀无疑是饮鸠止渴。打个比方,原本三晋联手大致能打败秦国,但魏、韩坐视赵被打残废,下次秦国卷土重来,魏、韩打算再跟赵联手抗秦,却再也使不出力来。

秦国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去,夺回河西之地后也放慢统一的脚步,跟三晋相持七八年之久。如果秦国能在长平之战没太大损耗的情况下击垮赵国,统一的步伐也许会加快十年。

点赞6、贵阳市 网友:火锅加冰

长平之战赵国虽然惨败,但终究用惨败给一盘散沙般的六国敲响了警钟,失败了多次的六国合纵,终于大功告成。

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听取侯赢之计,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击杀魏国大将晋鄙,夺得了十万大军的兵权,再加上赵军与来援的楚军,合纵军总兵力终于达到三十万,与四十万秦军相差并不大。


当时的邯郸城已经被秦军围攻了将近一年之久,全城的百姓包括赵王在内,都几乎要喝西北风了,如果魏军再不来,他们恐怕只有投降一途可选。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救世主信陵君来了,他率领援军直接向邯郸城外的秦军发起了冲锋,在战斗中,信陵君身先士卒,并将自己的私属宾客置于士卒之先,极大地鼓舞与振奋了士气;而秦军则猝不及防,一时大乱;城内的赵国老将廉颇见此,也抓紧机会带领赵军冲出城来,与魏前后夹攻秦军。

这近一年的围城,可把赵国人给憋坏了,城外就是在长平屠杀他们四十万手无寸铁同胞的大仇人,他们却只能待在城里当缩头乌龟,最多只能从城楼上射两箭出出气。现在好了,魏国援兵总算到了,终于可以出一口鸟气了,于是赵军一股脑全杀了出来,就连妇女儿童都冲上了城楼叫喊加油。


与此同时,之前一直在观望的楚军见机也杀到了邯郸城下,三只部队三面夹攻,秦军首次呈献了不支的迹象。

第一天的猛攻结束了,秦军稍退,三国的几个主将聚在信陵君的大帐里开了小会,商量之后该怎么打。

楚将景舍认为,秦军在邯郸西南北三个方向兵力都很强,是秦军的主力;唯有东门的赵安平部兵力最弱,只有四万多,我们应该避实击虚,先攻打郑安平部。

赵将廉颇一向行兵谨慎,他考虑了一下转身问信陵君道:“公子以为如何?”


信陵君笑道:“切切不可,我军应先攻打南门王龁部。”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

——公子你有没有搞错啊,王龁是秦军的主将,他的部队实力最强,怎么会先打他呢?兵法曰“避实击虚”,公子却要选最硬的一块骨头啃,这岂不是大违用兵之道?

信陵君笑着解释说:避实击虚是没有错,但事实上郑安平才是实,王龁才是虚。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不仅牵涉到军事,而且牵涉到政治了。秦国的武安君白起与秦相范雎一向不合,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明争暗斗。而此次秦国攻打邯郸,白起一直是不同意的,但秦王和范雎却坚持要打,所以白起称病不出,消极抵抗。

公子说的这些我们都知道,但这跟我们解邯郸之围有啥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啦,王龁是白起的人,郑安平是范雎的人,王龁攻邯郸数月而不果,早就想退出这场游戏了,然而郑安平却是他的主子范雎最近才派来支援并监督王龁拿下邯郸的,所以王龁会知难而退,郑安平却一定誓死奋战,这就是我们要先攻打王龁的原因。

众人一听,全体鼓起掌来,没想到公子把敌情分析的如此透彻,佩服佩服。

第二日,魏赵楚三军依约向王龁部发动了猛烈的进攻,王龁抵挡不住,果然很快就撤退了。王龁一退,西北两个方向的秦军也跟着向向西败退,没多久,近三十万秦军撤了个干干净净,只剩下郑安平一部还在邯郸东门苦苦支撑,这时三国联军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将郑安平四万多秦军围了个水泄不通。

二十多万打四万多,这不跟玩儿一样,果然,几天下来,郑安平的部队就只剩了一半,眼看就要全歼秦军,信陵君突然宣布不打了。

信陵君决定派人劝降郑安平。

必胜之局已成,再纠缠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徒增不必要的伤亡而已。

信陵君有客名唐睢,乃善辩之士,自告奋勇前去说降郑安平,公子许之。

其实郑安平被秦军主力抛弃后,早已心灰意冷,只差一个台阶下而已。

所以唐睢来到秦营之后,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加威逼利诱连番规劝。郑安平见自己突围无望,只好率剩下的两万秦军乖乖投降。赵王封之为武阳君,三年后抑郁而卒。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