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帝王术”到底有多厉害?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为何能执政45年?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7关键词:嘉靖,嘉靖帝,帝王

“帝王术”到底有多厉害?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为何能执政45年?

点赞1、莱州市 网友:红叶飘零

嘉靖帝朱厚熜本是一个藩王,没有学习帝王之术的经验,年纪还只有十四岁,但他一登基就给群臣来了个下马威,后来又经过一顿骚操作,成为明朝最有权势的皇帝之一。

朱厚熜因为信奉道教,所以在位的最后二十多年都不再上朝了,但他还是将群臣玩得团团转,没有任何人敢反对和架空他,就连牛气冲天的太监们都变得老实巴交了,不得不说他天生就是个弄权高手。


那么,嘉靖帝究竟是如何将帝王之术发挥到极致,从而做到独掌乾坤,让群臣俯首帖耳的呢?

简单介绍一下朱厚熜的家世,他的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朱见深去世之后传位给朱厚熜的三伯朱祐樘,也就是明孝宗。朱祐樘去世之后,传位给他的儿子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所以,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朱厚照是个十分荒唐的人,他在位期间让以八虎为首的太监集团崛起,还让其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掌握了过高的权利,所以当朱厚熜从朱厚照手里接过皇位的时候,皇权已经受到很大威胁了。

朱厚照因为没有儿子,所以他去世之后,在杨廷和的坚持下,朱厚熜才得以以朱厚照最年长皇弟的身份继承皇位。

朱厚熜本是一个藩王,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所以他登基之后,情况对他十分不利。但朱厚熜这个人有两个很突出的优点,一个是极为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一个是早慧,也就是成熟得早,对人情世故和道德礼法的理解很深入。

所以朱厚熜在得知自己将成为皇帝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处在弱势地位,要想坐稳皇帝之位,他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朱厚熜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助“大议礼”来扳倒以杨廷和为首的旧势力,从而培植自己的新势力。

杨廷和本无罪,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他不能被朱厚熜所用,权势还太大,朱厚熜自然是要干掉他的。不过,杨廷和不是拥立朱厚熜的功臣吗,那他为什么不能为朱厚熜所用呢?

因为杨廷和坚持让朱厚熜当朱厚照的亲弟弟,也就是让朱厚熜以明孝宗朱祐樘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但朱厚熜却认为自己是继统不继嗣,他的理由是“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意思就是说,朱厚熜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亲生父母,去给别人当儿子。


看似是简单的礼仪问题,其实背后深藏的是新旧势力的对抗,那么朱厚熜是如何获得最后胜利的呢?

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对朱厚熜苦苦紧逼,要让他给朱祐樘当儿子,朱厚熜小时候读过很多书,所以他引用了历史上许多跟他继承皇位情况类似的案例予以反驳,但杨廷和非也是学识渊博的,都给一一驳斥了。

双方你来我往,为这个问题吵了长达三年之久。朱厚熜眼看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便决定展示自己的帝王之术了,既然搞不定杨廷和,那么就扶植一些人来反对杨廷和,于是一个叫做张璁人就进入了内阁。

张璁在朱厚熜登基前一年才中进士,但在嘉靖三年的时候就进入内阁了,这么快的升迁速度,大明朝恐怕没有第二个人了。朱厚熜之所以扶植张璁,是因为他有才学,而且非常支持朱厚熜,也是大臣中第一个站出来为朱厚熜说话的人。

在张璁的引领下,一些文官逐渐倒向朱厚熜。久而久之,支持朱厚熜和支持杨廷和的势力开始势均力敌了,但大议礼的结果依然无法尘埃落定。怎么办呢?朱厚照决定使用自己的第二个杀手锏了,那就是实施特务统治。

朱厚熜认为,大臣们之所以敢反对自己,是因为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尊重文臣的传统,皇帝对文臣好,文臣自然就不怎么害怕皇帝了。所以,朱厚熜觉得只有让大臣们害怕自己,自己的权力才能得以巩固。


但问题是,无论是东厂西,厂还是锦衣卫,当时都不能被朱厚熜完全控制,所以他就耍了个小手段,指使御史萧淮等人弹劾谷大用,丘聚和张永等大太监,然后派人对他们进行严查,把八虎其他成员也给牵连进去,从而将他们一网打尽。紧接着,朱厚熜又安插自己人替代八虎,最后将太监集团和特务机关控制在了自己手里。

在掌握了特务机关之后,朱厚熜的底气充足了很多。在大礼议闹得最凶的嘉靖三年,以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为首的二百多名文官跪在左顺门外请求朱厚熜改变心意,朱厚熜雷霆震怒,于是派出锦衣卫发动左顺门案,一百多名官员被下诏狱,四十多名官员被停职戴罪。

在朱厚熜的指使下,锦衣卫对四品以下官员进行廷杖,有十六人当场死亡。朱厚熜还下令停发了四品以上官员的俸禄,许多人家中因此断粮。在这一顿猛操作之后,反对朱厚熜的文官们就集体沉默了。杨廷和因为断了羽翼,被朱厚熜的亲信弹劾,最后被削职为民,他的儿子杨慎也受到牵连,被贬黜到外地。


至此,大礼议以朱厚熜的完胜而告终,事后朱厚熜在各个衙门安插了自己的亲信,整个朝廷从此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下了。不得不说,朱厚熜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新旧势力的过度,他的手段可以是说刚柔并济,非常之有效。

经过了大议礼的洗礼之后,明朝开始出现了官员阿谀奉承和极力讨好皇帝的风气,这是皇权得到加强的典型特征。后来朱厚熜任命的内阁成员,无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没有人敢跟他唱反调,最典型的一个人就是严嵩。

朱厚熜用人的原则就是,贤与不贤倒是其次,听他的话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了,朱厚熜觉得这一切还不保险,还是得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从而进一步加强皇权。

朱厚熜首先对太监下手,取消了存在很长时间的镇守太监,将权利分散到司礼监各个太监手上,让他们相互掣肘,这样他就对太监集团和特务机关的控制就进一步加强了,他的命令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执行。

朱厚熜还将锦衣卫最大程度地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将锦衣卫完全变成皇帝的私人武装部队,拥有极高的司法独立权和执行权,只听皇帝一个人的话,连内阁都不能过问,这样就对文官起到了威慑作用。


事实上,可能是因为出身问题,所以朱厚熜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人,而且安全感不足。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利,使自己处在不败之地,他对一切人都保持怀疑,唯一能让他信任的东西,就只有道教。

朱厚熜认为,只有自己成为神了,臣子才会怕他,所以他十分喜欢用道教神化自己,还强迫大臣们信奉道教,从而更好地侍奉他。也许是受了道教文化的影响,朱厚熜的性格开始变得捉摸不透,有啥话不喜欢明着说,而是喜欢让臣子们去猜。

因为朱厚熜喜欢让在自己保持神秘,也加深了臣子们对他的畏惧心理,而严嵩和严世蕃之所以能获得他的信任,其实还在于这父子二人特别善于猜测他的心思,做的事情能够让他满意。

自1542年壬寅宫变发生之后,朱厚熜的疑心病就变得更重了,他也不愿意继续在皇宫中居住了,而是搬到西苑的万寿宫居住,开始了他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历史。

皇帝不上朝,这在历史上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皇帝很容易被臣子架空,那么朱厚熜是如何做到把控皇权的呢?

朱厚熜虽然不上朝,但他不可不是啥事不管,无论是京城还是地方官员的一举一动,他都一清二楚,因为他派遣了大量锦衣卫监视着群臣。把控皇权的第一步就是做到,虽身在禁中,但天下大事都在在眼中,朱厚熜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不错。


把控皇权的第二步是把控内阁。就在壬寅宫变这一年,63岁的严嵩进入了内阁。严嵩是一个阿谀奉承之人,他将朱厚熜视若神明。更难能可贵的是,严嵩为了取悦朱厚熜,可以不惜财力,人力和物力,以此来满足朱厚熜的任何要求。如此听话又得力的人,朱厚熜怎能不喜欢呢,所以他很快让严嵩取代夏言成为内阁首辅。

所以只要有严嵩在,朱厚熜就可以做到,即使自己不上朝,皇权依然稳固,国家大事也不会耽误。所以朱厚熜后来虽然知道严嵩和严世蕃贪污受贿,在外为非作歹,但依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他是有自己深层考虑的。就像《大明王朝1566》中朱厚熜说的一句话,大意是,严嵩办事得力,只要他不太过分,都是可以容忍的。

当然,朱厚熜不可能完全信任严嵩。严嵩逐渐把持朝政之后,朱厚熜也会找一些人来限制他,就比如说反严派人物徐阶和张居正等人,朱厚熜将他们调入内阁,让他们跟严嵩和严世蕃相互撕逼,朱厚熜则稳坐钓鱼台,将两派人物玩弄于股掌之间。

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利,朱厚熜还允许司礼监参与朝政,与内阁形成相互制衡之势。实际上朱厚熜用的几个太监,比如黄锦和孙彬等人,都是能够自我约束之人。

而且朱厚熜还制定了对太监进行严格管理的制度,不让他们有监督大臣的权利,所以太监实际上就成为了朱厚熜的影子,他们不敢有别的什么心思,只能老老实实代替朱厚熜办事情。


除此之外,朱厚熜还让内阁成员有密奏专权,这个政策看似分散皇权,实际上是让内阁成员之间相互提防,这样就让朱厚熜对内阁成员的掌控力加强了,也使得皇权进一步稳固了。就单说这一条,也不得不说朱厚熜的帝王之术确实厉害,谁都是人精,但朱厚熜是人精中的人精。

把控皇权的第三步是限制外戚势力。朱厚熜对皇亲国戚也不太信任,所以他制定了一些列政策限制外戚势力。就比如说外戚不再享有世封的福利,也就是说其子孙无法享受继承爵位的权利了。

到了后来,朱厚熜干脆连皇后和驸马寻求为家人册封的权利都取消了,外戚衰落地一塌糊涂,半段尊严都没有了。

把控皇权的第四步是掌控财权,但朱厚熜只是通过一些手段肥了自己和官员,反而是苦了百信。就比如说,严世蕃为什么这么得宠,是因为他就是帮助朱厚熜捞钱的人。朱厚熜有钱了,做起事情来就阔气了,皇权自然就得到加强了。

《大明王朝1566》中一开场就是内阁和司礼监在总结过去一年的盈亏和制定新一年的财政预算,还有一集中讲到朱厚熜在下令宦官核算账目。真实历史上可能没那么夸张,但朱厚熜重视财政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有人甚至说,嘉靖时期的户部尚书其实就是朱厚熜自己,历任内阁首辅,大多都是从户部尚书这个职务提上去的,这也可以反映出朱厚是很熜重视财政的。


钱对于普通人来说,钱是提升身份的重要途径;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样,没有钱,皇权也就受到极大限制了,崇祯皇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所以朱厚熜重视财权,其实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皇权。

所以,在朱厚熜不上朝的二十多年间,他可以做到不经常接见大臣,就将国家牢牢掌握在手里。所谓帝王之术,加强皇权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朱厚熜的做法显然过头了,因为他的一系列做法给国家带去很大的麻烦。

在最糟糕的时候,由于朱厚熜十分迷信二龙不相见这个说法,所以他担心朱载坖也像前几个儿子一样死掉,便很少见朱载坖,最长的时间有两年父子不得相见。朱厚熜还毕生不立太子,他是害怕自己的权利被太子给分散了,所以后来朱载坖是以藩王的身份继承大统的,这在明朝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

朱厚熜二十多年不上朝,他的皇权是加强了,但是国家的政治却更加黑暗了,大臣们不敢对他说真话,专挑他爱听的说,这已经成为了当时的惯例。所以朱厚熜虽然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实际上国家的发展却越来越糟糕,开始变得内忧外患,明朝也一步步走向衰败。


所以说,朱厚熜是聪明,也有高超的帝王之术,但他走的不是正道。真正的帝王之术不是一昧加强皇权,而是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使国家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就比如说《韩非子》中就对帝王之术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对人民,怎样使人民丰衣足食,幸福安康;第二,对官员,怎么让官员更有效地为国家服务;第三,对皇帝,怎样让皇权得以稳固,皇帝的德行怎样提升,各方政治势力怎样得到平衡。

如果按照这三条来逐一分析的话,朱厚熜除了加强了皇权,制衡了各方政治势力,其他的都做得不算太好,所以他的帝王之术并不完美,太偏向于自己,而对国家和人民没有太大的好处了。所以说,嘉靖帝的路数严格来说算不上是真正的帝王之术,他总体而言也不能算个好皇帝。

点赞2、包头市 网友:贵妃出狱

不上朝不等于不干活,嘉靖皇帝能稳稳当当地执政45年,靠的就是他将权术玩儿的炉火纯青。


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手段和智慧最高明的,莫过于嘉靖皇帝朱厚熜。

这位原是藩王,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以小宗入大宗,继承大统的皇帝,政坛智慧以及权术手段,可谓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靠着这种本领,嘉靖在不上朝20多年的情况下,依然牢牢掌控朝局,即便是如严嵩、徐阶等精英之流,照样也是被嘉靖捏得死死的。

那么,嘉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又是如何让满朝文武大臣对他俯首帖耳的呢?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点,正是嘉靖掌握了这三点精髓,因此他才能独掌乾坤。


权术精髓之一:超常的政治敏感度

这一点,在嘉靖刚准备登基继承皇位的时候,就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嘉靖这个皇帝之位,某种程度上是意外得来的,他的父亲朱祐杬只是一个藩王,作为藩王之子,他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但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就在公元1521年,明朝历史上最“荒唐”的皇帝朱厚照突然死了。

并且,朱厚照一辈子也没留下子嗣,因此,皇位就出现了暂时的空缺,而根据明朝宗室”兄终弟及“的原则,那么就需要在朱厚照的兄弟中找出来一位继承皇位。

那么,为什么会挑中朱厚熜呢?公认的说法,是当时首辅杨廷和等人认为朱厚熜年纪小,且没什么根基,因此日后容易控制。

究竟这种说法真实程度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就在朱厚照去世的当天,杨延和就会同司礼监请示张太后,最终宣布了立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为帝。

按照常理来说,作为当时一支相对边缘化的宗室,能被立为皇帝,那必须是感恩戴德,甚至是连滚带爬地来到京城继位,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熜刚来到京城,就给一帮老臣来了个下马威。

怎么回事呢?原来,朱厚熜在接到诏书后,一路晃晃悠悠,好不容易到了京城边上,却没有马上进城,而是一声令下,让所有人停了下来。

他要干什么?很简单,他要看一看杨延和等人给他制定的继位礼节。


其实这个要求也很正常,毕竟他马上就是皇帝,他想看那就看呗,但这一看,朱厚熜当时就不乐意了,马上表示,这个礼节不行。

之所以他说礼节不行,这里面有几点,第一,礼节中要求他从崇文门进城,第二,进去之后,再绕道东华门,最后到文华殿。

这还不算完,到了文华殿之后,他要先继位为皇太子,然后再继位为皇帝。

而朱厚熜不乐意的地方,首先是崇文门属于偏门,哪里有皇帝继位走偏门的?再一个,就是凭什么先继位为皇太子?要是这样,那么他朱厚熜算是谁的皇太子?他又不是没爹,总不能刚到京城,就给自己找了个爸爸吧?

如果要是换成旁人,被皇位的巨大诱惑力一冲击,恐怕很难注意到这其中的细节,但是朱厚熜注意到了,不仅注意到,并且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他按照礼节的要求去做,那么也就意味着,他成了别人的儿子,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日后就和自己没关系了,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要是听话照做,那么以后就是任人拿捏的局面。

没办法,谁叫你是儿子呢?谁叫你不是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呢?

正是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朱厚熜第一时间拒绝进城,表示必须一切按照正规程序来,走正门、不给别人当儿子,不然就不进城。

最终,以杨延和为首的大臣选择了妥协,一切都按照朱厚熜的要求去办,这才了了此事。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嘉靖帝朱厚熜对于政治上的敏感度相当之高,他深刻知道在朝中的任何一个举动蕴含的意义,更知道这种意义在将来会形成什么样的后果。

有了这种高敏感度,手底下那些大臣的一举一动,嘉靖帝就会很快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和想做什么,正所谓棋高一着,事事都比大臣看的更远,自然就会把大臣捏在自己的手心里。


权术精髓之二:分寸感极强

所谓分寸感极强,意思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并且一出手就是必杀。

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事,就是嘉靖皇帝登基后发生的“大礼仪”事件,这件事放在整个明朝,也是很值得说道说道的一件事。

什么是“大礼仪”事件呢?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嘉靖皇帝登基之初,为明确自己和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与朝中大臣进行的一场对抗。

要是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件事仿佛有些可笑,但在当时,却是了不得的大事。

事情的起因,是嘉靖帝在登基后的第三天,亲自下了一道圣旨,要人去湖北老家把他的母亲(兴献王朱祐杬的妻子)接到京城。

这倒也没什么,毕竟当时嘉靖只有十五岁,儿子想母亲也是情理之中,但随即嘉靖帝又召集杨延和等人,漫不经心地抛出了一个问题。

他问,要是他的母亲到了京城,那么他该称呼自己的母亲什么呢?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疑惑,这有什么问的?自己的母亲自然是称呼“妈”了,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按照儒家的传统,一个皇帝的合法性,在于他继承的是谁的皇位,换句话说,如果嘉靖还是兴献王的儿子,那他就不能继承皇位。

因为皇位本来是明孝宗朱佑樘这一脉的,朱厚照是朱佑樘的儿子,所以他继承了皇位,而朱厚照没有儿子,那么按常理来说,继承皇位的人就得是朱佑樘的其他儿子。


而今嘉靖帝朱厚熜继位了不假,但按礼法,他就得认自己的伯父朱佑樘为爹,至于亲爹亲妈,只能是认为叔叔婶婶之类了。

因此,在他问出这个问题之后,杨延和等人也没多想,就按照礼法写了一份奏折,递交给了嘉靖帝。

奏折中,杨延和明确表示,嘉靖帝应该管明孝宗为“皇考”,而管亲爹亲妈则为“皇叔”和“皇叔母”。

我们都知道,嘉靖帝肯定不愿意这样,要是愿意,他也不会在刚到京城的时候,为继位的流程而折腾,因此,他绝对不会同意,不过,这次他没有公开表示反对,而是把奏折驳回,告诉杨延和等人自己不满意,让重新拟。

至于哪里不满意,他肯定不会明说,总之就是把奏折驳了回去。

这就让杨延和等人犯嘀咕,小皇帝究竟是哪里不满意?于是,一帮人商议之后,再次上了一份奏折,把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缘由,前前后后说得清清楚楚,并且援引历朝历代的例子,这意思就是告诉嘉靖,有先例在前,我们也是按章办事。

而这一次,嘉靖帝没有驳回奏折,当然也没有表示同意,而是选择了“留中不发”。

什么叫做留中不发?意思就是我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那么嘉靖帝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难道他在玩儿拖延战术吗?

当然不是,他在等朝中出现与杨延和不同的声音,更准确地说,他在等文官集团出现裂痕。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明武宗朱厚照后期以及嘉靖皇帝登基初期,大明朝廷中权势最大的莫过于首辅杨延和,他的地位足以影响当时的朝局,而嘉靖帝就是看到了这一点,知道和他硬钢没有胜算,因此才会选择了迂回的战术。

你杨延和再一手遮天,总不能所有人都唯你是从,况且下面有的是想替代你杨延和的人,只要这些人知道皇帝和首辅杨延和的意见不对付,那么他们很乐意站出来去杠杨延和。

果不其然,嘉靖皇帝等来了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张璁。


张璁的前半生,是一个挺不得志的人,四十多岁了还是个礼部的小官,没办法,他一没背景二没资源,只能是苦熬苦夜的混日子。

但嘉靖帝登基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张璁意识到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他敏锐地感觉到,现在这个少年天子,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并且最重要的是,皇帝似乎很不喜欢首辅杨延和。

因此,他就把赌注全部押在了嘉靖身上,冒着被杨延和打压的风险,第一个站出来提出了与杨延和不同的意见。

张璁的意见核心其实很简单,就是“继统不继嗣”,意思就是说,嘉靖皇帝继承大统不假,但亲生父母也必须得认,两者之间不冲突。

尤其是他的那句“夫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一下子就说到了嘉靖皇帝的心坎儿里。

之后,朝堂上因为这件事形成了巨大的争论,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到了后来,杨延和为此告老还乡,他的儿子杨慎又带着一帮大臣,跑到大殿前又哭又闹,逼着嘉靖帝必须按照礼法行事。

而此时的嘉靖帝,没有像之前那样默默等待,而是迅速换了另一副面孔,当即下令锦衣卫将这些闹事的官员全部抓起来,拖到诏狱打板子。

而这一打,19个大臣因为伤势过重,最终毙命。

经过嘉靖帝的这一凌厉出击,朝中那些反对的声音迅速消失,最终他达成了自己的心愿,按照张璁“继统不继嗣”的办法,了结了此事。

“大礼仪”事件的始末,是嘉靖帝对于权术运用的一次真正体现,在最开始,他先试探朝中大臣的意见,看到和自己相反后,开始采用迂回的策略,到了最后阶段果断出手,用最直接的方式,摧毁了一切所谓的礼制,最终达成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什么阶段该用什么方式,什么时候又该用什么手段,嘉靖对于分寸的拿捏极准,如果他在最开始采取雷霆之击的话,那么肯定是适得其反,毕竟最初还有人大臣主动站到他这一方。

这就是分寸感,也是嘉靖能驾驭群臣的秘诀之一。


权力精髓之三:高明的控人术

嘉靖一朝,有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内阁首辅换得特别勤。

据资料记载,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单是首辅前后就换了十几个,从最初的杨延和,到后来的杨一清,还有“大礼仪”事件中的功臣张璁,以及后来的夏言等等。

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严嵩和他的老对手徐阶,这些都是嘉靖一朝的内阁首辅。

为什么会换这么多首辅呢?其实这背后,也是嘉靖皇帝的权术之一,同时也就是一种高明的用人手段。

这种手段的精髓,叫做既用你也防你。

具体的做法,就是把一个人推上首辅的位置并重用他的时候,同时在他的后面,放上一个年轻人,然后通过暗中支持,让这个年轻人站到首辅的对立面,去攻击现任的首辅。

等到现任的首辅到了一定程度,比如达不到与皇帝亦步亦趋,或者尾大不掉的时候,那么就是那个年轻人上位的时候,到那时,老首辅就该让位了。

而新首辅上位后,嘉靖皇帝故技重施,再放上一个年轻人,继续上演着同样的招数。

这其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比如严嵩,他就是踩着前任首辅夏言而上位的,而在他之后,则是徐阶,也是同样的路子成为首辅的。


嘉靖帝为何要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能让一个人在首辅这个位置上呆的时间太长,只要你羽翼即将丰满,那么就马上找人将你替换掉。

只有这样,皇帝才能具备最终的权威,而凌驾于群臣之上。

那么,嘉靖帝是如何让这个办法始终有效呢?很简单,他抓住了核心的要素,那就是人往高处走的本性。

举个例子,一家公司里,老板在召开会议,会议上一帮老臣持一个观点,而另一个很有才干的年轻人则是另一个观点,双方互不相让,甚至吵了起来。

那么作为老板,在会议上就会当众批评这个年轻人,比如批评他不懂规矩,不知道尊重前辈等等,但在会议结束后,老板就会把这个年轻人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今天批评他是为了他好,公司里只有他最能干,然后再说一些看好你之类的话,说白了就是许诺。

这样一来,这个年轻人就会感恩戴德,从此不仅拼命工作,并且还和那些老臣势不两立,时间久了,就达到了分裂那些老臣的目的。

这就是嘉靖帝的“玩儿法”,靠着这种方式,他始终站在意识形态的最高点,而大臣们,只能是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其实,关于嘉靖帝对权术的运用还有很多,上述几点都只是冰山一角,毫不夸张的话,嘉靖帝是一个将权术运用到了化境的人,因此,他才能二十多年不上朝依然能稳坐皇位,反观他的孙子万历皇帝,同样是不上朝“消极怠工”,但万历的水平就要比嘉靖差了不止一两个档次。

点赞3、平凉市 网友:血狼王

大明历史上,嘉靖皇帝是第一个把皇权发挥的淋漓尽致的人,他的弄权之术,绝对不在朱元璋之下。

他25年不上朝,但是却能把大明江山玩的风生水起。

强势的内阁对他附耳听命,嚣张的太监对他唯唯诺诺,他左手抓财政,右手抓人事,却仍然有时间修仙炼丹,把脏活累活都丢给内阁去干。

唯一遗憾就是,大明朝在他手中越来越穷,穷的连打仗的钱都没有了。

嘉靖为何如此贪恋权术?其实和他的出身有关。

他是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也就是藩王之子,按照正常的皇位传承,他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他的子孙后代也会离皇位和皇权越来越远。

但是,天上掉馅饼,正好砸中了他的脑袋,他的堂哥,正德皇帝没有儿子,家里皇位没人继承了,本着“兄终弟及”的老传统,张太后挑中了远在湖北的朱厚熜,就是后来的嘉靖。

这皇位,妥妥的就是“捡”来的呀,嘉靖心里虚呀。

为了能保住自己的皇位,嘉靖就拼命的加强皇权,他把皇权中的每一个功能都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独断专行,朝廷上下都是他的工具人,尤其是宫女,愣生生的被他逼成了炼丹工具。

为了活命,这些宫女们趁着嘉靖睡觉,用绳子勒住了他的脖子,打算把他勒死。结果,出现了一个技术性失误,让嘉靖捡了一命。

从此以后,嘉靖就不再上朝,专心炼丹修仙,网友送外号“嘉靖道长”。时间长达25年之久。

虽然25年不上朝,但是对嘉靖来说,仅仅是25年不开董事会而已,董事长的大权,依然在嘉靖手里。公司运转正常,就是业绩差了点,不过好歹是上市公司,轻易不会破产。

更神奇的是,当年嘉靖接棒当皇帝的时候,仅仅14岁,他就敢和朝廷的首辅大臣硬刚,刚了三年,最后竟然是嘉靖获胜。

小小年纪,就展示出了过人的魄力。而接下来嘉靖做的一系列事情,更是让人见证了一个“超级权术玩家”的诞生。

立权威

我们说了,嘉靖的皇位不是来自于老爸的传承,而是从堂哥手里接过来的,那么首先就要明确一下嘉靖的身份,有了身份,才好继承 皇位。

按照传统的做法,皇帝没有儿子,那么就要从近支皇族中找一个人,过继给老皇帝,以老皇帝儿子的身份,来继承皇位。后来的光绪和溥仪,都是这么玩的。

当众人簇拥着嘉靖,从湖北走到北京房山的时候,礼官就要求嘉靖以“皇太子”的身份,来继承皇位。

嘉靖这个中二少年硬着脖子说:“我是来继承皇位的,不是来给别人当儿子的”。

这个时候,首辅大臣杨廷和出来的,他以为嘉靖还是个小毛孩,不懂事,于是笑着说:“老板啊,你还小,有些事你不懂,咱大明集团就是这个规矩,你得以皇太子的名义继承帝位。而且,你现在还不是皇上,不能走北京城的正大门大明门,你得从东华门进,在文华殿登基”。

嘉靖一听:“啥,我都当老板了,还得走偏门,不行,我必须走正大门”。

大臣们苦口婆心的劝了很久,全部以失败告终,最后,嘉靖大大方方的从北京城的正大门,大明门进入皇宫,在紫禁城内最隆重的“奉天殿”里登基为帝。

大明门,就是清朝时期的大清门,民国时期的中华门。奉天殿,就是清朝时期的太和殿。

第一个回合,嘉靖完胜。

当然,这只是牛刀小试,嘉靖会展开新一轮“追击战”。

嘉靖继位后,继续拿自己身份这件事做文章,他追问大臣们:“我到底是谁的儿子”,大臣们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你既然继承了皇位,那就是老皇帝朱祐樘的儿子。

嘉靖说:“我有爹,我有娘,我生是我爹的儿子,死是我爹的死儿子,我爹是朱祐杬,我绝不给别人当儿子”。

不仅如此,嘉靖还追封他爹为“兴献帝”,追封他妈为慈孝蒋皇后,追封他奶奶为皇太后,把他爹的牌位挪到了太庙里,放在正德皇帝的前面,把他爹的“兴献王墓”改名为“显陵”。

这件事,闹腾了有三年之久,就是明朝最有名的“大礼议事件”。嘉靖皇帝,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这场博弈的最终胜利。

嘉靖真的就这么孝顺吗?他真的很在意是给谁当儿子吗?

当然不是。

嘉靖只是利用这件事,树立一下新老板的权威,让所有的大臣们知道,他嘉靖,才是大明朝的老大,一口唾沫一颗钉,他说的话,没有人能够更改。

事实证明,嘉靖成功了,他成功的在大臣们心目中树立了“强势领导”的形象。

而这一年,嘉靖只有14岁,后生可畏呀!

搞平衡

嘉靖胜利了,但是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当孤家寡人,因为毕竟大明朝的活儿,是由内阁来干的,自己把内阁大臣给得罪光了,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于是,嘉靖搞起了平衡之术。

你内阁不是不听话吗?我也不跟你吵吵,我补充新鲜血液进来,我找人来给你吵吵。

嘉靖提拔了一个新人,这个人叫张骢。

张骢是个标准的职场新人,进公司也才两三年的功夫,文凭也不高,仅仅是个“进士”文凭,但是,就是因为他拥护新老板,处处为新老板说话,一下子被提拔进了董事会,进了内阁。

这个升职速度,史上罕见。

进了内阁,张骢也仅仅是个排名最后的成员,顶头上司还有内阁首辅。为此,嘉靖特意给张骢一个特权。

嘉靖赏了张骢一枚银章,但凡是内阁送上来的文件,上面加盖了银章的,内阁首辅无权查看,司礼监太监无权查看,由嘉靖本人亲启。

这就相当于在内阁中安插了一个密探,让内阁大臣们不敢造次。

建亲信

在嘉靖之前,明朝的太监们都很牛,尤其是东厂,西厂,以及大太监刘瑾弄的内厂,专权误国,把大明朝弄的乌烟瘴气。

嘉靖上台后,对这帮太监们是非常警惕,把正德皇帝留下来的所谓“八虎”全部清理干净,取消镇守太监的职位,大大削弱了太监们参与国事的能力。

但是,嘉靖也必须有自己的亲信耳目,太监们不能用了,嘉靖就再次启用锦衣卫。他派自己的发小陆炳,当上了锦衣卫的都指挥使。

从朱棣到嘉靖,200年了,锦衣卫一直被东厂按在地上摩擦,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

终嘉靖一朝,锦衣卫始终压制着东厂,拥有东厂同样的权力,他们为嘉靖一个人办事,独立于朝廷之外,不受内阁管理,不受大理寺审判,仿佛就是嘉靖的私人卫队。

锦衣卫能在嘉靖时代再次崛起,真的要感谢陆炳。因为他和嘉靖的关系,非同小可。

陆炳的母亲,是嘉靖的奶妈,早在兴献王府的时候,陆炳就是嘉靖最好的朋友,进京以后,陆炳也跟着来到了北京。

陆炳的爸爸,就是锦衣卫出身,而锦衣卫本身又是世袭制,老子老了,儿子接班当锦衣卫,因此,陆炳进入锦衣卫,是合法接班。

并且,陆炳曾经救过嘉靖一名。有一年,宫中大火,是陆炳最后把嘉靖给背了出来。因此,陆炳就是嘉靖最信任的亲信。

有锦衣卫在全国搜罗信息,别说25年不上朝,就是一辈子不上朝,嘉靖也一样遥控天下。

抓人事

在明朝的国家机器运转中,内阁,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他是大明王朝的中枢,全国所有的命令,都是由内阁下发出去的,但是,内阁是个瘸腿将军,他下发的文件,必须有皇帝签字才行。

即便如此,内阁依然很重要,因为他是皇帝的一只眼睛,内阁呈现什么样的奏章,皇帝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天下。

因此,嘉靖非常重视对内阁的掌控。

为了控制这些内阁成员,嘉靖发明了一个“秘奏制”。

就是每一个内阁成员,都有权力秘密给嘉靖写信,相当于给皇帝发私信,谁也不知道写的啥内容。

嘉靖在位期间,换了好几个内阁首辅,最有名的就是严嵩。这个人,不是能力多强,而是马屁拍的够响,最能迎合嘉靖的心思。

嘉靖用的人,不是人才,而是奴才,谁听话就用谁。

控财政

有人调侃,嘉靖就是大明朝的“户部尚书”。

有钱就有尊严,没钱就是孙子,即便是皇帝也不例外,崇祯皇帝就是一个例子,为了打退李自成,居然求爷爷告奶奶的找大臣们募捐,被大臣们啪啪打脸。

虽然从理论上讲,整个大明朝都是皇帝家的,但是,大明朝的钱,不等于是皇帝的钱,国家的钱,由户部管理,皇帝的钱,称为“内帑”,可以自己随便花。

这就好比是一个公司,从理论上讲,公司是老板一个人的,但是老板却不能随便从公司账上拿钱,公司给你发的工资,分红,那才是老板自己的钱。

嘉靖就非常明白这个道理。

他派人出去大肆搜刮钱财,然后充实到自己的内帑之中。结果到最后,国家越来越穷,人民越来越穷,嘉靖却富得流油。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嘉靖不算是一个好皇帝。而且,他还做了一个很坏的示范作用。

嘉靖之后,朝中大臣有样学样,纷纷把国家的钱塞到自己腰包里,到崇祯亡国的时候,他让大臣们出钱打仗,一个个给他哭穷,结果,李自成进来,一顿吓唬,就逼出来7000两银子。

这个祸根,就在嘉靖。

除干扰

自古以来,朝廷发生内乱,无外乎两件事,一是“外戚专权”,二是“太子夺权”。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嘉靖在这两个方面也是下了苦功夫。

首先,他限制外戚的权力,不允许外戚世袭爵位,甚至把皇后的“提名权”也给废除了,别说让你娘家人当官了,你说我都不让你说。

其次,嘉靖不立太子。不立太子,就不会有人抢班夺权,而且,嘉靖不是一个好父亲,他相信“二龙不见”的理论,常年不见自己的儿子们。

嘉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甚至绝情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玩神化

嘉靖信奉道教。

原来,北京只有一个天坛,是用来祭祀的,祭天,祭地,祭鬼神,都是在天坛进行的。嘉靖根据八卦的原理,在北京城分别修建了地坛,日坛,月坛,分布在北京的东西南北,分别来祭天,祭地,祭日,祭月。

嘉靖还准备按照八卦图,在北京城外修建一圈“郭”城。后来因为实在没钱了,就没有修成,只是把南部一部分划了进来,就是清朝时期的“外城”部分。

嘉靖为什么要搞这一套?仅仅是因为信仰?

不完全。

嘉靖搞炼丹修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控制,把自己塑造成神仙,让老百姓在打心底有一种敬畏感,就不敢随便来打到他。

如果嘉靖没有当皇帝,那么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宗教领袖。

不得不说,嘉靖玩权术,真的很有一套,三两板斧下去,就把大明朝的大臣们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但是,嘉靖所谓的权术,仅仅是为了强化他个人的皇权,于国家建设没有任何的益处。他统治下的大明朝,内忧外患。

在北方,蒙古人时不时的带着还乡团,杀到北京,在东南,小倭寇蠢蠢欲动,在沿海一带不断骚扰。

正如商鞅所说:“帝王之术,在于顺民,霸王之术,在于逆民”。嘉靖所行,不是什么帝王之术,而是霸王之术。

明朝亡国,实亡于嘉靖,看来不是没有道理。

点赞4、新泰市 网友:霸占你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确实是一个很厉害很精明的皇帝,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皇帝,他虽然是以一介藩王之身入承大统,可却将所谓的“帝王之术”运用到了极致,对于权力的控制,也和明太祖朱元璋有的一拼。

那么,嘉靖皇帝为什么能够做到二十几年不上朝,却仍然能够独断专权,没有人能够挑衅和架空他呢?

实际上,嘉靖皇帝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步,他只走了“三步棋”

朱厚熜的能力,从他即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展现出来了,一个皇帝能够独断专权,能够不被任何人所架空,首先便要完成“集权”。

这“集权”二字,看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却很难。

朱厚熜即位的时候虽然只有14岁,但是却已经表现出了他果决、霸权的一面,即位当月便让人商议自己父亲的封号,也就是所谓的“大礼议”。

“大礼议”虽然持续了三年,可是嘉靖却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也因此让他达到了初步集权的目的。

说白了,这场闹了三年之久的“大礼议”表面上看是在争让谁当皇考,可实际上却是打击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解除文官集团对皇权的掣肘,从而确立了嘉靖皇帝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

打垮了以杨廷和为首的“反对派”之后,朱厚熜才能在各部衙门安插自己的人,也才能放开手脚地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他也因此完成了初步集权,文官集团几乎再难以掣肘皇权,文官们见到他也一个个老实起来了。

这是朱厚熜所走的第一步棋,看似很急,但又走得很稳。

如果说完成了初步集权之后的朱厚熜只是让人敬的话,那他接下来的行为,就是让人怕他,敬畏之下,方出“顺臣”。

嘉靖想要让臣子顺从自己,单单只靠他们的尊敬是不够的,他必须得让他们敬畏自己,他们只有有了敬畏,才不会、也不敢挑衅他的皇权。

怎么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呢?实际上很简单,他的祖宗们早就教过他了,想要让臣子怕自己,那就进行特务统治!哪怕是明宪宗朱见深那样脾气还不错的人,都知道设立一个西厂来维护自己的霸权,更何况嘉靖?

当然,嘉靖用的不是东厂,也没有学他的上一任正德皇帝一样重开西厂,而是用了锦衣卫,并且,嘉靖是打压宦官集团的,所以终嘉靖朝也没有出现什么权势颇重的太监。

嘉靖三年,因为“大礼议”之争,嘉靖让锦衣卫抓了一百多位官员,当庭杖打,当场被打死的就有十六个人。

可见,嘉靖此人有多果决、狠厉了,嘉靖利用锦衣卫更进一步地提高了皇权的集中程度,虽然还不至于像朱元璋那样事事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但是此后对于嘉靖皇帝的决定也几乎再无人敢跳出来反对了。

这是朱厚熜走的第二步棋,依然很稳。

实际上,明朝的皇帝之所以能当一个“懒皇帝”,说到底还是因为内阁制度的存在,嘉靖皇帝也不例外,所以,在发动“大礼议”之争和进行特务统治的同时,嘉靖也在想方设法地控制内阁。

嘉靖皇帝之所以能二十几年不上朝却依然能够安枕无忧,就是因为内阁一直在按照他指定的方向处理事务。

可是,他想要达到这个效果,他就得彻底地控制内阁,谁入阁或者出阁,都得由他说了算,否则的话就很可能会像后来的万历朝一样,一个张居正就能将万历皇帝给压得死死的。

杨廷和这个内阁首辅一走,嘉靖立刻让和杨廷和不和的石珤入阁,接着是贾咏,从而初步控制了内阁。

尤其是在贾咏致仕之后,嘉靖更是强行让张骢入阁,为什么说是强行的呢?张骢是在嘉靖当皇帝后的第二个月,也就是正德十六年五月才中了进士,才进入了仕途,到了嘉靖六年十月入阁之前,张骢也不过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六年多一点的时间,论资历,他哪有入阁的份?可就是因为他一直站在嘉靖这一边,够听话,所以嘉靖让他入了阁。

嘉靖八年入阁的桂萼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如果他们不是在“大礼议”中站在嘉靖这边的话,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入阁的可能。

从这一点看,嘉靖皇帝已经彻底地控制了内阁,后来的严嵩能够在内阁屹立不倒,更说明了嘉靖朝的内阁由嘉靖一人说了算。

而控制内阁,正是嘉靖皇帝二十几年不上朝却仍然能够一手操控朝政的关键所在,说白了内阁已经完完全全丧失了独立性。

可谓是“内阁在手,天下我有”,至此朱厚熜走完了他的第三步棋,再不用担心朝臣会架空他了。

纵观嘉靖帝的一生,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他后来之所以能够几乎集天下之权于一身,实际上是始于“大礼议”,也是“大礼议”为他创造了乾纲独断的环境。

而他发起“大礼议”的时候,才只是一个14岁的少年,又是一个刚刚从封地入京即位的少年,却已经能够如此熟练地运用权谋,不可谓不厉害,那时候的嘉靖就像只存在于书上的那种“生而知之”的人。

只是,他是生而只权谋。

不过,嘉靖也很让人可惜,虽然弄出了一个“嘉靖中兴”,可却很快沉迷进了修道,不愿再将时间浪费在治国之上,他自己也因修道一事差点让几个宫女给勒死,像极了一个拿错了剧本的演员,让人唏嘘不已。

点赞5、常州市 网友:兔牙战士

1542年,嘉靖帝刚临幸完端妃满意地睡下,突然十几个宫女一齐冲出,用绳子死死勒住了嘉靖的脖子。

嘉靖毫无防备,眼看就要命丧黄泉,这时,一个宫女因为紧张,误把绳子打成了死结,方皇后又适时赶到,嘉靖这才侥幸捡回一条命。

谁能想到,这场惊心动魄的“壬寅宫变”,竟害得嘉靖长达25年都不上朝!

明朝盛产各路奇葩皇帝,有乞丐皇帝朱元璋、俘虏皇帝朱祁镇、短命皇帝朱常洛、木匠皇帝朱由校……在这16位皇帝中,其中执政长达45年的嘉靖皇帝朱厚熜(cōng),被大家一致推选为“权谋皇帝”。

嘉靖14岁时,以“藩王”身份入京,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权力角斗场上,他仅用三年时间,就斗败了三朝老臣杨廷和,把到处找茬的言官收拾的服服贴贴。

他深居后宫25年,整天沉迷于修道和写清词,穿道袍的时间比穿龙袍的时间都长,然而,即便放飞自我到这种程度,他对朝中大事依然了如指掌,皇权一直牢牢地握在他的手心里。



如此“帝王术”,嘉靖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得归功于他做对了这三件事:

一、树权威


嘉靖原是兴献王朱祐杬的嫡子,按照正常的皇位继承顺序,怎么也轮不到他来当皇帝。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凑巧,天上偏偏就掉了块馅饼,还砸在了他的头上。

1521年,嘉靖的堂哥——正德皇帝朱厚照一不小心玩大发了,结果,把自己年仅31岁的小命玩没了,更可悲的是,家里有皇位,可没有儿子来继承,连个女儿也没有,正德皇帝的老母亲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一合计,就选中了远在湖北的朱厚熜。



本来朱厚熜入选的优势有两个:一、年龄小,好摆布;二、见识少,容易对提拔他的人感恩戴德。

可等到了京城之后,张太后、杨廷和才发现,朱厚熜这俩优势,其实一个都不占。


1、做事之前先正名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嘉靖的皇位不是家里世袭的,而是从堂哥手里接过来的,所以,他心里虚得很,到处都觉得周围是看笑话的人。

怎么办?那首先得明确一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了官方承认的身份,以后再办事就能直起腰杆了。

当嘉靖一行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城下时,他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礼官要求嘉靖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而且不能从紫禁城的正门进,得从偏门东华门进。

这么着一来,朱厚熜就算是过继给明孝宗朱佑樘了,作为明武宗的“弟弟”,他即位也就有了法理依据,那就是“兄终弟及”,可城府颇深的嘉靖就是不答应:

“我是来继承皇位的,不是来给别人当儿子的,让我进紫禁城可以,但必须从正门进,否则我就打道回府”。

嘉靖有等待的资本,可朝政和大臣们等不及啊,没办法,国不可一日无君,张太后、杨廷和等人只得做出让步,此时再想反悔也晚了。

最终,嘉靖如偿所愿,从正阳门大摇大摆地进入了紫禁城。



这段历史被详细地记载在《明史》里:

"礼官具仪,请如皇太子即位礼。王顾长史袁宗皋曰:‘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大学士杨廷和等请如礼臣所具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不允。”

给自己正了名还不算,接下来,嘉靖还要为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正名。

嘉靖正式继位后,一直在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我该称我的亲爹、亲妈叫什么?”

大臣们都愣了,特别是内阁首辅杨廷和:你都继承别人家的皇位了,怎么还惦记着自己的亲爹、亲妈呢!从今以后,你的亲爹就是明孝宗朱佑樘,至于你原来的爹,干脆叫皇叔父好了!

这次嘉靖没有硬钢,只是微微示意:这个结果我不满意,大家接着再议。

这一议,就是三年,这场轰轰烈烈的“大礼议事件”,最终以一个人的出现,才正式画上了句号。

《明史》载:“初,礼臣议考孝宗,改称兴献王皇叔父,援宋程颐议濮王礼以进,不允。”


这个人就是张璁,张璁作为新晋低阶官员,迫切需要为新皇帝立功,所以,他绞尽脑汁,终于为嘉靖想出了一个好理由——“继统不继嗣”,也就是说,嘉靖只是继承了皇位,但并不过继。

拿到这个奏折,嘉靖激动地两眼含泪,终于能名正言顺地将亲爹兴献王追封为“明睿宗”了,亲妈自然也就顺理成章成了慈孝蒋皇后

嘉靖利用这两次正名事件,一是快速树立起了自己作为新君的权威,二是释放了自己执政的信号:朕认定的事,谁都阻挡不了。

而这一年,嘉靖只有14岁,人才呀!



2、重点打击反对对象

嘉靖三年,大礼议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杨廷和也被逼告老还乡,他的儿子杨慎一时气不过,带着200多号群臣就找皇帝理论去了。

谁知,嘉靖根本就不买账,直接揪出带头闹事的,梃杖、下狱双套餐伺候,一顿板子打下来,竟打死了19个,剩下的官员见皇帝动真格的了,纷纷跪地求饶。

通过这一招“枪打出头鸟”,嘉靖在之后执政时,听到的反对声音,比以往少多了。


3、信奉道教


有人不禁就要问了:信奉道教,怎么也算是嘉靖树立自己权威的一部分呢?

嘉靖作为一个皇帝,信奉道教已经到了着迷的地步,他为了炼丹修仙,可以长达25年不上朝,人送外号“嘉靖道长”。

嘉靖一方面想通过宗教,增加自己的神秘感,你想啊,常年见不着皇帝,不知道皇帝在干嘛,可不神秘吗?

另一方面,嘉靖希望百姓们把他当做神仙一样的人物来崇拜,他希望君权神授,他更希望自己就是那个“神”。



二、抓人事


嘉靖深深明白一个道理:要想管好国家,首先要管好人,特别是重要机构里的重要人物。

1、牢牢抓住内阁的人事任免权

在明朝,内阁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上传下达,地位极其重要,可以说,国家95%以上的命令,都是从内阁下发出去的,皇帝能看到什么样的奏章,也取决于内阁的筛选。

为了控制内阁的成员们,嘉靖发明了一个“秘奏制”。就是每一个内阁成员,都有资格给皇帝写信,而且信的内容只有写信人和皇帝两人知道。

而且,内阁成员的职位升降,全由嘉靖一人说了算。

这么管理的后果就是:内阁里不管谁当首辅,大家认的唯一主子,只有嘉靖。

2、维持新旧势力平衡,防止一家独大

嘉靖心里也清楚,绝对不能大包大揽、当孤家寡人,还得靠内阁干活呢,但内阁首辅权力过大也对自己不利,怎么办呢?

提拔新人、想办法维持新旧势力之间的平衡。

比如,杨廷和担任内阁首辅时,嘉靖直接将新科进士张璁提拔进了内阁,而且还赏给了他一个“加盖印章、封印文件”的特权,这就相当于,直接往内阁里塞了一个自己的眼线。

这之后,杨廷和告老还乡,张璁经过八年的考验,正式登上首辅的宝座。

用同样的手段,嘉靖在不同时期扶持了夏言、严嵩、徐阶等人,保证了内阁永远是可控的。



3、培植自己的亲信


我们常说一句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嘉靖初入紫禁城时,毫无政治背景,所以,等他站稳脚跟之后,迫不及待地要培植自己的亲信和势力。

为了建立只效忠于自己的谍报系统,嘉靖一边打压东厂、削弱前朝大太监的势力,一边让自己的发小和好哥们陆炳,当上了锦衣卫都指挥使。

终嘉靖一朝,锦衣卫大权在握,既不受内阁管理,也不受大理寺审判,简直就是嘉靖的私人卫队和私家侦探。


有锦衣卫在全国搜罗信息,别说嘉靖25年不上朝,就是一辈子不上朝,也一样遥控天下。


三、防分权


嘉靖虽然不上朝,但并不表示他不想要皇位、不想大权独揽。相反,嘉靖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别人来染指他的皇权。

为此,嘉靖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

1、不断充实自己的“钱袋子”


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大明朝的钱和皇帝自己的钱,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叫“国库”,由户部管理;后者叫“内帑”,由皇帝信任的太监管理。

《明史》载:“内库置掌印太监一员,近侍、佥书、太监十余员,掌司、写字、监工数十员,掌大内库藏,凡金银及诸宝货总隶之。”

这就好比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从理论上讲,公司是老板一个人的,但是公司账户上的钱,老板不能随便动,只有公司按照规定发的工资和年底的分红,那才是老板自己的钱。

嘉靖为了充实自己的“内帑”,不断派锦衣卫和宦官出去搜刮钱财,有时甚至卖官鬻爵,最后的结果是,嘉靖成了天字“第一号大地主”,富的流油,国家和百姓却日益穷困,连打仗的钱都拿不出来。



2、限制外戚势力


自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开始,他就有意打压外戚,到了嘉靖时,外戚连基本的福利——世袭爵位也给夺了,嘉靖甚至还给皇后严令:不准为外戚求官。

《明史》:除外戚世封,著为令。


在嘉靖朝,外戚别说干政,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好处也没有。

3、不立太子


原本,嘉靖一直遵循“嫡长子继承、无嫡则立长”的立储原则,谁知长子和次子竟先后夭折,迷信的嘉靖,相信了道士“二龙不相见”的缪言,自己是条龙,那么太子就是潜龙,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嘉靖干脆决定生前不立太子,更不见自己的儿子们。

他或许是个权谋高手,但绝对不是一个好父亲。



总结:


嘉靖虽旷工长达25年、一心只修仙炼丹,却能一手抓财权,一手抓人事权,把内阁和官员管理的服服贴贴。

人人都称赞嘉靖将“帝王术”玩得炉火纯青,但这一切,难道不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吗?

经过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前代帝王的铁血统治,宰相制度被废除,皇权已经高度集中,正如明末清初学者计六奇所说:这本就是个“外戚不司权,宦官不与政,大臣无专制,藩镇无继世”的时代。

而且,嘉靖执政时期,大明王朝的人才扎堆涌现:高拱、徐阶、张居正、戚继光、俞大猷、李时珍、吴承恩……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足以为嘉靖朝增色不少。


商鞅有一句名言:“帝王之术,在于顺民,霸王之术,在于逆民”。

嘉靖的权术,结果只强化了他自己的皇权,于国家、于人民没有任何助益,是典型的“霸王之术”。



嘉靖帝驾崩时,张居正面对大明王朝的内忧外患,曾无比痛心地说道:“彼时景象,曾有异于汉唐之末世乎?”

毛主席读到《明史》时,曾这样评价嘉靖帝:“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

这就是嘉靖帝的“帝王术”,小聪明不少,但绝无大智慧。你认为呢?

点赞6、如皋市 网友:等不起i

讲到嘉靖帝的帝王术,历朝历代,就很少有像他那样把群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在《明史》里,嘉靖帝虽然被张廷玉等人评价为中材之主,但是他的聪明程度,尤其是权谋之术,真的可以比肩明太祖朱元璋。

自从太祖朱元璋杀胡惟庸李善长等人,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明朝就没了名义上的宰相,后来通过引进内阁学士,明朝的内阁辅臣,特别是内阁首辅,成了实际上的宰相。

在处理政务的时候,明朝中后期,还在大内赋予司礼监盖印和批红的权力,从而明朝皇帝控制朝政的流程就显现了出来。

一般情况下,明朝的六部和全国各省府州县有了问题,就写奏疏到内阁,内阁的阁臣,商量一下,拟定一个对下面奏疏报上来事情的处理意见,呈交给司礼监,这称为票拟。有的内阁首辅比较专权跋扈,比如夏言,严嵩,他们就独断专权,自己写票拟,不跟其他内阁阁臣商量。

司礼监收到票拟以后,进呈给皇帝,皇帝有个大概的意见,是准许还是否决,司礼监的太监们根据皇帝的决定批红盖印,然后把票拟发回给内阁,通过的,内阁就分发六部照办,否决的,内阁重新拟定意见。

这就是明朝皇帝处理朝政的一般流程。

从这个流程看,明朝的内阁的确不像宰相那样能独断专权了,因为明朝初年的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他们可以不用请示皇帝就可以处理一般的政务,就可以指挥六部执行,而后期的内阁不行,他们事事都要写票拟,要司礼监批红盖印。

就算内阁首辅独断专权,也只是在内阁里面当老大,上面还有司礼监,司礼监上面还有皇帝,不是首辅说了就算的。

因此,为了争权夺势,明朝内阁的票拟权也就非常重要了,而票拟权往往掌握在内阁首辅的手里。为了争夺票拟权,就必须先成为内阁辅臣,然后成为内阁首辅。

因而,明朝内阁成员们,为了争夺内阁首辅的位子,从明成祖朱棣,一直到崇祯帝,发生了很多次的内阁乱斗,其中最激烈的就是嘉靖朝。

嘉靖帝朱厚熜帝王术的高明之处,就是善于制造并利用内阁乱斗,从而,即便自己不临朝,也能牢靠掌握权力和控制朝局。

举个例子,嘉靖帝在大议礼时期,孤掌难鸣的时候,得到了张璁、桂萼等人的支持,在嘉靖帝胜利以后,张璁自然而然被嘉靖帝塞进了内阁。

但是,张璁进了内阁,就失去了跟嘉靖帝的直接联系,只能通过票拟搞联系,可是此时的内阁首辅是杨一清,杨一清很鄙薄张璁,他认为张璁本来是没资格入内阁的,因为张璁进士名次比较低,不是翰林,再加上他巴结嘉靖帝才入的内阁。

由于首辅杨一清对张璁的限制,张璁没法越过首辅的限制上达天听,而嘉靖帝本来就很孤立,由于大礼议事件,又跟百官不对付,所以不能失去张璁桂萼等“礼议诸臣”的外援,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跟张璁等人沟通。

他效法明仁宗赐给首辅杨士奇银章的故事,也给了张璁两枚银章。

这种银章有什么用呢?本来是为了识别票拟的,如果内阁进呈给司礼监的票拟,封口盖了这枚银章的印,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就不能私自拆看了,当然,首辅也不能看,只能皇帝本人可以看。

嘉靖帝实际上是给了张璁密折专奏之权。

平时内阁的票拟,无论哪个阁臣办理的,都要经过内阁首辅之手,内阁首辅查看后再呈递给司礼监,可是张璁得到了这枚银章,他自己经手的票拟,盖上银章,杨一清就算是内阁首辅,也不得私自拆看,只能嘉靖帝一个人拆看。

就这样,嘉靖帝重新跟张璁取得了直接联系,从而获得了对百官斗争的内援。

这样的银章,嘉靖帝一共赐给张璁两枚,一枚的章文是“忠良贞一”,另一枚是“绳愆弼违”。

后来另一个议礼诸臣里的桂萼也被嘉靖帝塞进了内阁,嘉靖帝也赐给他两枚银章。也给了桂萼密折专奏之权。

但是,嘉靖帝觉得这样做有点太过了,毕竟容易偏听偏信,万一张璁桂萼二人利用银章打击报复其他大臣怎么办?

为了搞平衡,嘉靖帝又赐给内阁首辅杨一清两枚银章,杨一清作为首辅,竟然也有了密折专奏之权。

嘉靖帝玩弄权术真的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了。

嘉靖朝后来的首辅夏言和严嵩,都得到过嘉靖帝赐给的银章。

嘉靖帝这么肆无忌惮地给予阁臣银章和密折专奏之权,将本来已经变弱的内阁首辅的权力,进一步地削弱了。而且还引起内阁乱斗的加剧。

实际上,嘉靖帝是把重大权力都收归到司礼监了。而司礼监的太监们几乎是二十四小时不离嘉靖帝左右。

因此,嘉靖帝就算几十年不上朝,一样牢牢掌握着朝廷大权。

除此之外,嘉靖帝还加强内阁次辅的地位。像严嵩,徐阶,做次辅的时候地位非常稳固,轻易不会更变,目的就是掣肘首辅。

例如,有一年,嘉靖帝在西苑修道的宫殿发生大火,将宫殿烧毁,搞得嘉靖帝闷闷不乐。嘉靖就暗示首辅严嵩给自己修宫殿。可是此时的严嵩已经老迈,竟然提议让嘉靖重回大内。

这让嘉靖帝非常不爽。因为嘉靖帝以前在大内曾经差点被几个宫女勒死,他很惧怕回去。

内阁次辅徐阶猜透了嘉靖帝的意思,派自己儿子去给嘉靖帝修宫殿。得到了嘉靖帝欢心。于是嘉靖帝逐渐重用次辅徐阶,而疏远首辅严嵩,把平常的政务交给徐阶去办。

有人也许会说,这反映不出什么帝王术?

其实前面我们说了,明朝后期的内阁,首辅权力巨大,其他的辅臣一般都得仰首辅的鼻息。此时嘉靖帝把政务交给次辅,把首辅架空,透露出的信息,朝廷的百官,鼻息灵敏的,应该已经开始重新安放自己的屁股了。

总之,明朝的嘉靖帝,虽然多年不出深宫,不开朝会,但是他通过自己高明的帝王术,仍旧牢牢掌握着明朝的朝局。

点赞7、长沙市 网友:念心安

嘉靖是明朝中后期最聪明,最厉害的皇帝,没有之一。

看下《明实录》,你会觉得非常有意思。史官们表面一本正经地按照所谓的儒家道德要求,去评价明朝的各个帝王。但实际上,前期朱元璋和朱棣时代,是皇帝要你怎么写,你就得怎么写。到了中后期,按照文官集团利益写,听话的就是好皇帝,不听话的几乎都是荒唐胡闹的皇帝。

虽然明武宗朱厚照谥号“武”(克定祸乱曰武,很高的评价),但是一定要说这个皇帝荒唐,又是豹房,又是好人妻;而像明英宗那种傀儡,则给予了非常高额评价,谥号里用了“英”(明识大略曰英,也是很高的评价)字,真的是因为他废除了人殉吗?还有就是那些活得命短的皇帝,如明仁宗朱高炽,只做了10个月皇帝,但是谥号就可以用到“仁”(美谥)字,那是因为他在位的时候,替靖难之役里很多被打成罪臣的人平反,但是不是朱高炽本人的意思,你也不知道。最搞笑的是明熹宗朱由校,谥号都用了“熹”(恶谥)字了,还不忘夸奖他“废除矿税”(废除了利益集团的税收)。

所以评定明朝皇帝谥号的人通常都是帝国精英,内阁首辅,都算是有水平的,还算比较客观的。但是写史的完全一副文官既得利益集团的嘴脸。

但是到了嘉靖,大家就都难住了。嘉靖明世宗的谥号用了“世”字。

嘉靖就是这么一个神人,准确地说,是一个权谋天才。从他进京的那一刻,他就注定让大明从“土木堡之变”以来形成的新秩序彻底被颠覆;让失去勋贵制约的文官集团彻底大分裂;让内阁成为匍匐在他面前的一个柴犬。为了防止文官集团与司礼监勾结,架空自己,他重新重用锦衣卫,而打压东厂,彻底断绝文官集团的外援;通过漫长的“大礼议”,对文官集团进行驯化,张璁、桂萼的入阁,彻底颠覆了文官集团百余年来形成的论资排辈的规则;夏言的被杀,用鲜血教育了内阁和文官集团,更不可以和军队走得近。

最绝的一招,就是用“青词”来传递圣旨,你们去猜吧。猜对了有奖,猜错了杀头。如果这道旨意本身就是嘉靖的错,那么也没关系。嘉靖是“神”,所以不会错的,错的是内阁读错了圣旨。

这样的皇帝明朝之前没有过,之后更没有过,他没有像后来的其他皇帝,自己斗不过文官集团,便推出宦官集团来抗衡文官集团,最终弄得鸡飞狗跳,民怨沸腾,还给文官集团无数口实。嘉靖20多年不上朝,却利用文官集团内部分裂来牢牢控制着大明的国柄。

嘉靖从来不需要去管理任何具体的事情,他只需要抓住内阁的首辅,他就抓住了整个大明。他把大把的时间用来炼丹修道,以求长生不老。而内阁却没有一个像过往的“三杨”那样活得有尊严,无论严嵩还是徐阶乃至后来的高拱,都争先恐后守在嘉靖的炼丹房旁边的小屋子里,随时等候旨意。彼此之间还为谁“值班”而吵得不可开交。

再想想崇祯,是多么符合儒家标准的好皇帝啊。废寝忘食,十几年来未尝有一天敢偷懒的;节约用度,后宫还要自己纺纱织布。但是重来没有把自己摆在帝王的角色上,不会帝王术,不会权衡,用力过猛,若有嘉靖十分之一,大明也不至于亡国。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点赞8、吴川市 网友:浅唱低吟

所谓 “帝王心术”,其实也没有那么神秘,不过就是政治平衡之术罢了 !可是,如果玩不好,反而会使本来分为两派或者几派的臣子们联合一起,一致对内,那皇帝就难受了!

君权与相权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属于自学成才的,没有任何人教他“帝王心术”,如果说,在战争时期老朱还能把明朝的政治玩得转的话,随着元朝覆灭,国家进入了建设期,老朱的脑子就不好使了。

究其原因,是封建社会延续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制约了他。

君权和相权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互相依存,互相发展,这也是一种政治平衡。

君权的代表皇帝是感性思维,一拍脑门就去干;而相权的代表丞相则是理性思维,皇帝拍脑门不要紧,可人员如何调派,钱粮从哪里出,会不会对既定的国策带来影响,这些都是丞相应该考虑的事情。

所以,皇帝们的拍脑门十有八九会被丞相顶回去,时间一长,皇帝就不高兴了,这个天下是谁的?是我们老朱家的!我要的是家天下!

而丞相则说,您说的对,可是治理天下却是需要我们和您一起来完成的,这是我们知识分子最高的理想,即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

所以说,君权与相权是一对永远也无法调和的矛盾。

图片来自网络

也因此,胡惟庸死了,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紧接着,朱元璋就成立了内阁,把那些能写能画的大臣们召进了内阁作为阁员,来为自己服务。

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时期的内阁和后世的内阁可不是一回事,他们就相当于朱元璋的大秘书。

至于明朝的阁员们具有了权力,那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在这个时期,阁员们有了建议权和表决权,但仍然没有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决策权仍然被皇帝掌握在手中,执行权掌握在六部手中。

那么问题又出现了,六部由谁来控制呢?他们可都是文官啊?

还是朱元璋有办法,不是还有武官吗?

可能会有人说,明朝不是实行的“以文驭武”政策吗?有句话叫做“知县堂下有总兵,总兵帐下无知县”嘛!武将们的地位低得可怜,哪里有能力制约文官?

恰恰相反,在明初,武官们的地位并不低,那所谓的“以文驭武”政策是出现在“土木堡之变”之后。

因此,在明朝初年,由皇帝抓总,内阁协助,文武平衡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形势一片大好。

到了明成祖时期,朱棣更是一个杀人魔王,凡是反对“靖难”的文官们被打扫了个干净,朝中变成了由武人说了算了。而且,另外一支力量也加入了进来,那就是宦官,朝局又开始失衡起来。

好在明成祖死后,继位的明仁宗比较喜欢文官,文官们的势力才逐渐开始恢复,但远未达到能够与武官们抗衡的地步。

图片来自网络

以文驭武

真正出现大反复的时代是在明正统年间,在这个时期,一共发生了两件改变明朝政治格局的大事,一是宦官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了,如王振就打碎了朱元璋当年留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铁牌,这就是一个标志。

另一件大事,就是“以文驭武”的出台。

要说“以文驭武”是如何出台的,就得说说“土木堡之变”了。

“土木堡之变”虽然损兵折将几十万,但最让人痛惜的是,跟随明英宗出征的那些宿将们无一生还,这些人都是明朝赖以与文官们抗衡的基础。这些人战死,在瓦剌骑兵威逼北京时,明朝军队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局面,因此才出现了由于谦担任兵部尚书,指挥北京保卫战的局面,也由此开启了明朝“以文驭武”的局面。

从此之后,文官们终于彻底翻身得了解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起来。

当时明朝施政的流程是这样的:

先是把公文交给内阁,由内阁拿出意见,这称之为“票拟”。

然后交由皇帝预览,皇帝如果同意内阁的处理意见,那就由司礼监太监“朱批”。不同意的,发挥内阁重拟或者留中。

最后再由内阁把“朱批”下放到六部施行。

在这个过程中,司礼监的权力极大。

明朝的皇帝们有个特点,就是不上朝,其实也不是不愿意上朝,而是那些文官们各有党派,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争论不休,在朝堂之上根本也解决不了问题,这也是嘉靖为什么在继位前期励精图治,到了后期却变得懒于朝政的主要原因之一。

嘉靖皇帝即位之初,也是励精图治的一位好皇帝,史书中对他的评价是“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这个时期被称作“嘉靖新政”。

图片来自网络

嘉靖能够掌握权力的秘密

可是,面对文官们日复一日在朝堂上互喷,嘉靖皇帝确实是累了,他再也不想面对这些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能争吵一天的大臣们了,于是才退居幕后,利用内阁和宦官来掌握朝政。因为明朝设计的这套内阁“票拟”,自己拍板,司礼监“批红”的流程几乎无懈可击,所以,嘉靖皇帝始终能够牢牢地把握住权力。

但这样一来,内阁首辅的权力和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权力就大了起来。嘉靖皇帝并不怕大权旁落,因为宦官始终是自己人,他就是想要提高宦官们的权力来制约文官势力。这样一来,两方相斗,最终都需要自己拍板,谁都离不开自己,自己的权力就能保住了。

总结

就这样,新一种政治平衡制度形成,这是明朝在过去那种依靠武官们来制约文官的办法失效之后,新创立的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这也是嘉靖皇帝能够几十年不上朝仍然能够掌握大权的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