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三国里哪个谋士被高估了?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4关键词:谋士,三国

问题补充: 三国哪个谋士被高估了?

点赞1、自贡市 网友:ɑ。莣记

要说三国里哪个谋士被低估,可能候选人会有很多。但要说哪个谋士被高估,只有一个徐庶就够了。

为什么?因为作为一个谋士,徐庶竟然一条所谓的计谋都没献过。是的,一条计谋都没有。罗贯中给他编造出的破曹仁、夺樊城的戏码不算,这个人在历史上,其实就是白板一块,淹没在曹魏庞大的官僚体系当中。

在《三国志》里,徐庶是没有传的。这能证明两个问题:1、徐庶没有地位。2、徐庶没有功绩。对陈寿来说,哪怕你是一届地方官,只要有功绩,一样能树碑立传,但徐庶没有,只能说他当官当的很平庸。

事实的确如此。徐庶在魏国当过中郎将,也做过御史中丞,官职不大,也没有留下任何出彩的记录。曹魏的战略规划、内政建设、抗蜀御吴、大小战役,都没徐庶什么事儿。

他最出名的经历,依然是早年因为被曹军抓了自己的母亲而舍刘投曹,以及年少时任侠的故事。但这充其量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孝子、一个义士,说他是谋士?估计连给孔明、二荀等人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就是这么一个人,因为演义的大肆夸张,在很多人心目中成为刘备前期的第一谋士。历代三国志游戏,徐庶的智力从来没下过90。估计看到这里,张昭要哭了:老子好歹东吴第一谋士,智力反而从来没上过90。

当然,你不能说徐庶这个人就真的不行。孔明北伐,闻听徐庶在魏国只能干个中郎将,于是感慨道魏国能人真多啊,连徐元直都得不到重用。或许,如果魏国重用徐庶,他也能绽放出耀眼的智慧之光吧。

但历史是容不得假设的,而且关于徐庶的记载,也让人看不到任何假设成立的可能性。罗贯中倒是高明,给徐庶安排了一个“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来为他日后的平庸开脱。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造就了一位三国时期最被高估的所谓“谋士”。

点赞2、福清市 网友:孤岛ペ

看到有人说贾诩是被高估的欺世盗名之徒,我不禁想问几个问题。

第一、董卓身死,党羽各种被杀,李傕准备解散军队逃走。贾诩说,长安要杀尽西凉人,你只身逃走任何人都能把你抓来杀掉,解散部队等于孤家寡人,不如反攻长安,没准还能拼个政权出来。请问这个计谋从战略战术上有哪里错了?换成是你,你会建议李傕怎么办?引颈受戮?

第二,长安城变为人间地狱是贾诩下令造成的吗?全国大荒,贾诩苦劝不听,李傕侵夺汉献帝的赈灾粮食,纵使部下洗劫村镇,这是贾诩的错?

第三,段煨对贾诩既敬且畏,恐贾诩盛名之下自己兵权地位不保,贾诩察之不免惴惴,遂投张绣,段煨惶恐之心尽去按约定善待贾诩家人。假如贾诩是因其实力弱小倒戈张绣,段煨为何善待贾诩家人?再说,另投明主有何不耻?难道像高顺等愚忠之流算得大才?

第四,阁下只说劝张绣投降势大的曹操,怎么不提是贾诩设计诈降杀曹呢?如果不是典韦勇猛,又有曹昂、曹安民替死,曹操早已丧命宛城,你能说诈降是因为攀高枝?

第五,曹操战胜张绣刘表联军之后迅速北撤,张绣追击,贾诩劝阻,张不听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贾诩又劝张绣追击,张绣虽疑,但真的将曹操后队击溃,这难道不是贾诩的兵法才能?

第六,袁绍欲劝张绣投他,被贾诩劝阻,说袁绍不能容人,投袁不如投曹,贾诩明知典韦、曹昂、曹安民皆死于自己的诈降计,他还劝张绣投曹,你能说他是自私,坑张绣换取官位?袁绍后来结果如何?袁绍又是如何气量狭小不能容人的?沮授因何而死?辛毗、许攸因何投曹?反观张绣降曹,曹操与之结为亲家,张绣立战功,封赏最多,为曹军诸将之首,张绣投错人了吗?张绣被曹丕挤兑死是《魏略》中说的,但这一说法在《三国志》中时间不合理,张绣病死于征讨乌桓途中。张绣若不听贾诩的,要么死于宛城,要么死于官渡,得早死个七八年,贾诩难道不对吗?

第七,贾诩确实只是官渡之战主战谋士之一,但是在曹军断粮的危难时刻,曹操却问计贾诩,贾诩就提出了有名的四胜论,劝曹操坚守待变,果然等来了奇袭的机会。可见贾诩的话对曹操来说十分有分量,这不是贾诩过人之处?

第八,贾诩劝曹操暂缓伐吴,曹操未听。曹操赤壁之败是运气不好,贾诩无功,曹操宛城之围没死,也是张绣运气不好,所以贾诩也无功,你是这个意思吗?怎么做都是天数,出谋者无功。那刘备伐吴,诸葛亮也劝阻,吴国险些亡了,最终刘备却被火烧连营败走白帝城,也都是天数和运气,诸葛亮也狗屁不是喽?

第九,离间西凉韩马,贾诩献计,别人执行,就是别人的功劳,没贾诩什么事儿,没有贾诩,谁想到离间计了?想不到还执行个什么?就是说打仗打赢了都是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的功劳,参谋长都是吃屎货?是这个意思吗?

第十,曹操讨伐张鲁时甚爱庞德,贾诩用计使其迫降,也导致张鲁无将与操抗衡,遂降之。庞德勇武,战关羽被俘后赴死。操得猛将又得汉中,贾诩无功?

十一,曹操偏爱曹植,立嗣犹豫,问计贾诩,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劝曹操下英明之决断。曹植诗虫酒桶,终日浑浑噩噩,任性妄为,焉能继大统?被曹丕弹压就一蹶不振,俯首帖耳、唯唯诺诺,连老婆都被曹操赐死了。反观曹丕坚忍自律、文武双全、城府深、人缘好,懂得维护家族和士族,更有威望,尤其是因曹植得宠被弹压期间他锲而不舍、绝境逢生,具备了一个帝王该有的素质。陈群、司马懿、桓阶、邢颐都是大智和大贤,反观丁仪、杨修、孔桂之流,若非卖弄之徒便是腌臜小人。更何况废长立幼确实为大忌,为魏国之久安,贾诩何错之有?依你之见该立谁为储君?贾诩何来阴谋之说?

十二,贾诩为人低调,不争功,不攀位,尤其是曹昂典韦死于其诈降计,更是每天如履薄冰。贾诩被封执金吾,您知道是什么官吗?掌禁军卫戍京畿的职位,曹操不重视他让他卫戍京畿?曹操不信任他屡次最关键的时刻问计贾诩?官渡之战,贾诩任参军,那时候郭嘉也不过是个参军,袁绍兵败,贾诩被封为太中大夫,后来贾诩一直躲着曹操,毕竟曹昂死后,曹操与原配夫人丁氏分道扬镳。曹操也理解贾诩,所以尊重他的选择,但每次关键时刻问计都第一时间想到贾诩,您比曹操英明?曹丕欲废汉立魏,贾诩教他三请三辞,又把风光的门面工作让给了好大喜功的华歆,多方考虑,审时度势不叫谋士?关羽真的有那么忠吗?关羽在曹操手下原本不错,但他看中了曹操家奴秦宜禄的遗孀,于是向曹操讨要,曹操贪色将秦之遗孀收入自己帐中,关羽与曹操离心,负气寻刘备,并非出于无比的忠心。审配挑动袁氏兄弟躲嫡,废长立幼,保袁尚谋求一己之地位已经到了几近癫狂的状态,困兽犹斗,徒劳顽抗,举城殉葬,滥杀无辜,居然还被称颂……辛毗有知必欲食汝皮肉!张任、高顺愚忠之流有何称颂?与羸弱蠢主殉葬,何功可颂?郭嘉、荀彧、赵云、黄忠、马超、魏延、张郃、张辽、于禁、徐晃……臣择明主的多了!何错之有?

十三,曹丕问贾诩伐蜀还是伐吴,贾诩说时机不成熟,我国无必胜之将领,需韬光养晦静待时机。曹丕不听而伐吴,惨败而归。反观诸葛亮,穷兵黩武,六出祁山,蜀国赋税兵役繁重,国力直衰,百姓苦不堪言,这就是为什么李严要站出来制约诸葛亮。蜀国远没有我们在电视剧上看到的那么富庶繁荣和强大,蜀国就算诸葛亮不死也永远灭不了魏国。何必过于吹捧一个人而贬低他人呢?

贾诩被曹操和曹丕赏识,陈寿、裴松之、朱敬则、杨炯、白居易、苏辙都对贾诩赞誉有加,易中天老师说贾诩有大智慧。

公却深不以为然,避重就轻,偷换概念,混淆视听,贬低贾诩以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者,实为古今第一人也!

点赞3、营口市 网友:步月歌。

三国时期,名将如云,谋士如雨!

曹魏阵营: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司马懿、董昭、刘晔、戏志才、蒋济、满宠、陈群、桓范、杨修、蒋干、卫瓘、钟会、邓艾等人;

蜀汉阵营:诸葛亮、法正、庞统、徐庶、伊籍、马良、马谡、邓芝、黄权、李恢、糜竺、简雍、孙乾、姜维等人;

孙吴阵营:周瑜、陆逊、鲁肃、吕蒙、张昭、张纮、顾雍、步骘、阚泽、诸葛瑾、虞翻、张温等人;

袁绍阵营:沮授、田丰、审配、许攸、郭图、逄纪、荀谌、辛评、辛毗等人;

其他诸侯阵营:吕布麾下的陈宫,盘踞徐州的陈登,董卓麾下的李儒、李肃,刘璋麾下的张松,张鲁麾下的阎圃,刘表麾下的蒯越等人,还可以再加上司马昭身边的贾充。

其实,在上述人物中,有几位大咖并非单纯的谋士身份。

姜邓斗智的姜维、邓艾,身份以武将为主诸葛亮是治理内政的翘楚,司马懿是政变夺权的典型,这二人还是终极对决的三军统帅东吴的周瑜、吕蒙和陆逊,都是带领兵团作战的大都督。

因此,这几位人物,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谋士来定义他们的身份了。

回到本文主题,在璀璨的三国谋士阵容之中,有哪些谋士被高估了?

本文列出4位(不做先后排名),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第1位:马良。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这个白眉,就是马良马季常,但马良之才,真的像他的名声那样出众吗?

在《三国演义》中,马良是荆州关羽麾下的首席谋士,但他在襄樊之战中毫无表现,只是陪着关羽下了一盘棋而已。在夷陵之战中,马良曾经建议刘备要多加防范陆逊,还对刘备的连营之举进行劝荐,但都未被接纳,只好将各处营寨画成图本,然后赶到诸葛亮面前去通知请示。

这种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吧。

历史上的马良,有什么表现呢?

刘备在荆州期间,召马良为州从事;刘备入川时,确实把马良留给了关羽,但马良毫无表现。

马良与诸葛亮的私交甚好,当听闻入川阵容已经拿下了雒城,就给诸葛亮写信表示祝贺;此后,刘备就把马良抽调走了,“辟良为左将军掾”。到底是刘备过于看好马良,还是诸葛亮从中起到了举荐作用,不得而知。

后来马良奉命出使东吴,被孙权善加款待,但这个时期吴蜀还处于亲密阶段,属于正常的邦交出使,没有任何难度;相比于邓芝出使东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夷陵之战前,马良奉命去安抚五溪蛮各部(沙摩柯那帮人),完成了使命。此后不久,马良在火烧连营期间战死。

纵观马良的一生,实在看不到任何亮点。

很多人推崇马良,却严重贬低马谡,那么马谡的表现如何呢?

马谡是诸葛亮的参军,深受诸葛亮的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如果马谡没有点真才实学,诸葛亮绝对不会重点培养他。

在南征之前,诸葛亮再次征求马谡的意见,“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而马谡也进献了作战策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可以说,这个建议,已经上升到了大战略的层面,而诸葛亮也遵守、践行了这个战略,彻底平定了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在现有的史料中,马谡仅凭这一计,就能将马良比下去了,甚至强于其他一些知名谋士。

至于街亭之败,并不能全怪马谡,只能怪诸葛亮急于提拔马谡而用人不察。恰如刘备所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一个纸上谈兵的谋士,你非让他带兵当诸将,非要让他镇守关乎命运的关隘,他能给你带来惊喜吗?

第2位:徐庶。

演义中的徐庶,属于大牛人物。

在演义中,徐庶一登场,就看出了的卢马“必妨一主”的门道;徐庶初次用计,就让张飞、赵云干掉了吕旷、吕翔;此后,徐庶又上演了三连击,计破曹仁、识破八门金锁阵、计取樊城!

当曹操询问徐庶之才到底如何时,程昱竟然自贬身价地回答道,“胜昱十倍”!庞统献出了连环计,竟然被徐庶一眼就识破了!

总之,演义中的徐庶,就是超一流谋士,很多人还因为他被骗到曹营之后“终生不献一计”而感到屈才!

历史上的徐庶,就没这么风光了。

徐庶出身于寒门,为友杀人后逃到荆州避难,开始折节求学;此期间,他结识了诸葛亮,交情甚密。刘备寄居在新野期间,徐庶慕名来投,“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刘备非常器重他。此后不久,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说诸葛亮是大才,“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然后就是三顾茅庐。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刘备率众而逃,在长坂坡被虎豹骑追上,损失惨重。徐庶带着家眷跟随逃亡,但是母亲为曹军擒获,为了保全母亲的安危,于是辞刘归曹,“先主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徐庶是主动离开刘备的,到底是出于母子人伦,还是考虑到刘备的前景黯淡无光才主动跳槽呢?不好说,可能都有吧。

在曹魏谋士的豪华阵容中,徐庶根本数不着!在曹营中,徐庶没有任何表现,后来的官职也不高。

整体来看,徐庶除了举荐诸葛亮,根本没有任何高光之计!

第3位:陈宫。

陈宫也是被演义吹高的。

其一,陈宫有谋,但不得吕布尽用,令读者为之抱屈;其二,陈宫宁死不降曹操,又令读者为之感叹,大发怜悯之心;因此,读者总是从感情角度出发,无形中把陈宫的谋略抬到了一定高度。

我们还是看一下历史上的陈宫吧。

陈宫出身于兖州的士族阶级,当时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军杀害,兖州处于暂时无主的状态。

公元192年,陈宫争取到了济北相鲍信的支持,还说服了兖州的别驾、治中等领导阶层,众人统一了意见,将担任东郡太守的曹操引进到了兖州。“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这就是陈宫的说辞与想法,他认为曹操就是安民宁生之主。

但是,曹操为了在兖州稳坐,竟然开始杀伐当地的士族(比如名士边让),让整个兖州充满了恐惧气氛,而陈宫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看法,“兖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内亦自疑”。于是,陈宫选择了背叛曹操。

公元194年,曹操东征陶谦期间,陈宫就主动撺掇了张邈、张超等人,共同引进吕布、袭取了兖州。陈宫在张邈面前的说辞是,“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亦纵横之一时也”。

但是,陈宫很快就又后悔了,他又撺掇了郝萌(吕布的部将),谋划了对吕布的反叛,不过这次叛乱没成功,被高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平了。吕布质问曹性,曹性回答说,“我是受了袁术的蛊惑,陈宫是同谋”,看来陈宫有准备投靠袁术的可能性(这眼光真的是没谁了)。当时陈宫就坐在旁边,面红耳赤,但是吕布认为陈宫是大将,没有治罪,“时宫在坐上,面赤,众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陈宫的行为,总是自相矛盾,归根结底就是识人不明、谋略不足,恰如荀攸的评价,“夫陈宫有智而迟”。

吕布受困下邳时,陈宫献出了唯一的计策,就是让吕布外出驻扎,与下邳成掎角之势。

这个计策高不高呢?不高!他忽略了很多因素。

1.曹军两倍于吕布军;2.徐州有带路党,“陈登率郡兵为军先驱”,而且陈登掌握了吕布的很多机要情报;3.陈宫错误地判断了曹军的后勤补给,“不过旬日,军食必尽”,但是实际情况呢,“太祖堑围之三月”。

试想,如果吕布带着十几二十几天的粮食外出驻扎,肯定要被围困,然后就饿死了!

此外,还有一点,就像吕布的妻子所言,“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城守也”!

即便是抛却陈宫、高顺不和这一点,只看陈宫此前的两次反叛行为,那么吕布在生死关头,还会再信任他吗?

第4位:庞统。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演义中司马徽的这句话,将庞统抬到了天花板的高度;而庞统之死,也博得了许多同情和眼泪。

我们还是看历史上的庞统。

庞统小时候看上去并不聪明,“少时朴钝”,直到司马徽赏识了他,称他在南州士子中无人可比,“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庞统的名声才逐渐远播。

但是,赤壁之战中的连环计,完全是演义杜撰,纯属子虚乌有!

赤壁之战后,周瑜将庞统强行请出了山,“乃逼为功曹”,给了个秘书的职位。次年,周瑜暴病而亡,庞统就离开了东吴阵营,几经辗转,来到了刘备麾下。

最初,刘备让庞统当耒阳县令,但庞统荒废公务,被免官;鲁肃、诸葛亮纷纷为庞统求情,刘备才隆重启用了庞统,“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亲密程度仅次于诸葛亮。

入川之战,确实是庞统极力建议的,但有张松、法正这两个带路党与刘备串联在前,再经过庞统的大力倡议在后,刘备才最终拍板决定的。

庞统担任军师,有什么表现呢?

第一点,涪城相会,庞统建议刘备直接挟持刘璋。

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这条计妙不妙?不妙,恐怕会适得其反,你看刘备怎么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刘备本来是打着抵御张鲁的这个幌子入川的,本来就受到益州士族的反对,如果强行扣押了刘璋,那么益州集团绝对会拼死抵抗,这绝对不是刘备想要看到的。

第二点,上、中、下三策。

当时刘备与刘璋已经正式决裂,庞统献出了三条计策:上策是奇袭成都,中策是先取涪城、再攻成都,下策是打道回府。其实,这就是一些谋士们惯用的套路,出三个方案,领导任选,我不担责!

上策中说“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又不是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有那么容易吗?下策中说“退还白帝,徐图之”,那咱大老远干什么来了?因此,庞统的中策,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也是刘备的不选之选,到了刘备那种骑虎难下的局面,换成谁,都会先打涪城。

所以说,客观地讲,庞统的上中下三策,真的看不出有多么高光。

拿下涪城之后,刘备一边奏乐一边热舞,庞统却不合时宜地说了一句“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当初不是您极力请求攻打益州吗?不是您建议先打涪城吗?现在又说这话?刘备的人设就是仁义,他听到这句话,当场就翻脸了!

在攻打雒城期间,庞统被流矢射死。

其实,在整个入川之战中,刘备才是真正的主心骨,也是最能打的主将,反观庞统,至少在史料记载中,除了那个不成熟的挟持计划,除了那个显而易见的上中下三策,再也没有献计献策的记载。

提名一位,郭嘉。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不死,便无三国!

这恐怕是当今网络上最大的三国泡沫了!

现代一些网友,不读史书,只看劣质网文,或者受到大咖品三国的影响,他们对于郭嘉,一叶障目,迷失在名人效应里面!

客观地讲,郭嘉确实称得上一流谋士,但还达不到逆天的高度!

郭嘉的高光表现非常多,譬如以下:

1.舍袁绍而投曹操,被曹操赞誉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但是,曹操专拣好听的说,比如称赞荀彧是“吾之子房也”,称赞荀攸是“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称赞贾诩是“使我信重于天下者”,甚至赞誉张郃为“韩信归汉”!

而且,荀彧也是从袁绍那边主动跑过来的,而郭嘉还是荀彧举荐的。

2.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坚定了曹操破袁的决心。

但是,荀彧却在早前就提出了“四胜之计”,而且内容与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高度相似;“四胜之计”记载于《三国志·荀彧传》,而“十胜十败论”却记载于《傅子》,到底谁抄谁的,不敢妄下论断。

3.讨吕布,水淹下邳。

演义中,郭嘉说“某有一计,可立破下邳,胜于二十万师”,荀彧立即就追问“莫非决沂、泗之水乎?”

其实,先征吕布(次破袁绍),乃荀彧的主见;强攻吕布,乃荀攸与郭嘉的共同建议;至于击破吕布的全程,荀攸才是谋主!至于水淹之计,与郭嘉没有任何关系!

4.预言了孙策之死。

官渡之战马上开打,有人传言说孙策会袭取许昌,郭嘉立即断言,说孙策“轻而无备”,极有可能死于小人之手。这个预测,确实神奇!不过,荀彧的预测同样神奇,而且左右了战局走向!

首先,荀攸对袁绍麾下的谋士做了精准的品评分析;其次,荀彧、荀攸都预测了颜良、文丑之死,“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还有一点,荀彧竟然预测到了许攸的叛变,当时曹操因为军中缺粮,想要退回固守,荀彧立即写信,认为时机已经到了战役拐点了,让曹操咬牙坚持以待有变,“若攸家人犯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不几天之后,许攸就带着乌巢情报跳槽过来了!

5.遗计定辽东。

这条计策的核心内容如下:“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这条计策,最终成功了。但是,我们要反思。

曹操扔下辎重,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奔袭二百余里,穿越了荒无人烟、断粮缺水的干旱无人区,士兵饥渴难耐,途中还要宰杀数千马匹,如果中间环节除了任何差池(譬如迷失方向、水土不服等),曹操应该就回不来了!

不得不说,这条计策,太冒险了!如果让夏侯惇、曹仁带队实施,算得上神级战术,但如果让曹操亲自带队,那就是双刃剑,万一不成功,曹魏估计就完了!

6.曹操哭郭嘉。

赤壁战败后,曹操哭着说“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其实,在赤壁之战前,贾诩就开了系统天眼,预测了开战不利,但曹操不听,结果遇到了瘟疫,可以说不战而败。郭嘉这个人,最了解曹操,“唯奉孝能知孤意”,也最喜欢顺着曹操的遗愿行事;如果郭嘉还活着,大概率会积极赞成曹操的决定!

此外,曹操爱哭,在《三国志中》哭了好多次,他哭郭嘉,并不能说明郭嘉多么厉害;在刘备惨败之后,诸葛亮还哭法正呢,“若法孝直在,必能令主上不东行”。

有人说,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还要高瞻远瞩,快省省吧!

“十胜十败论”,说得夸张一点,就是吹捧领导、给领导打气的鸡汤文,全篇没有任何具体措施和战术;而“隆中对”,却是历史上公认的战略规划的范本,分析了时局形势,给出了具体规划,指出了矛盾所在,有实施策略,有终极愿景。漂泊一生的刘备,得到“隆中对”之后,六年后得以三分天下!

有人说,郭嘉是曹营第一谋士,恐怕不至于吧?

曹操评荀彧,“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曹操评荀攸,“军师荀攸,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也就是说,荀彧主内政,荀攸是军师谋主,根本就没郭嘉什么事儿!

郭嘉只是个军师祭酒。

赵云的翊军将军,被网友用脚踩到了尘埃里,那么为什么郭嘉的军师祭酒,就被网友用手捧到了云端上呢?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是要承认,郭嘉确实是一流谋士,而且居功甚伟,但把他捧到了曹营第一谋士甚至三国第一谋士的高度,就明显不理智了!

点赞4、海门市 网友:谪仙大人

三国中被高估的谋士是徐庶。

此人虽然有智谋,但被曹操用奸计骗了,落得徐庶进曹营,一语不发。但他也是有孝德之人,所有的智谋未有用武之地,遗憾终身!

点赞5、定西市 网友:酒醒梦断

自认为对三国还有些研究,来说一下被高估的谋士吧!各个势力都分析一下!

1,李儒

董卓势力。

董卓的女婿,历史上也只有这么个记载,毒死刘协的哥哥刘辨。在三国演义中却被罗贯中描写为董卓手下第一谋士,三国志游戏系列智力没有下过九十。

2,徐庶

前期刘备势力,后期曹操势力

三国演义中徐庶可是刘备获得的第一张ssr五星谋士卡,历代三国志系列徐庶智力没下过九十。

可是真实的徐庶有这么厉害吗?答案显然是NO,普通,普普通通,在刘备旗下并没献出有效的计策,和诸葛庞统相比差之千万里。

另外,正史中也并非曹操以徐庶老母做要挟,而是荆州被攻破后,徐庶自己以老母在曹操那里去投奔曹操的。投奔曹操后也没什么政绩,换而言之就是没什么作为,连传都没。

很多人都喷赵云云妹是保镖,这个徐庶在谋士这一行比赵云在将军这一行差的太远了,不能比。

3,张松

张松是谁?刘璋手下献图给刘备那位!

这位明显就是买主求荣的卑鄙小人,长的也很磕碜,除了记忆力好在曹操那边装逼成功外,有什么作为?小丑垃圾一个,但是历代三国志游戏系列这货是刘璋手下智力最高的,接近90智力。而且好多人都认为这货虽然人品不好,但是能力还是有的,我觉得他是能力都没。

4,法正

属国法正

法正又称为法可击!人品不好,和上面的张松狼狈为奸想要卖了刘璋。

法正能力怎么说,刘备要打汉中,黄权说可以打,然后说了一些策略,刘备问法正怎么样?法正说可击!然后就打赢了!

个人评判:这位和上面三位不一样,能力是有的,就是人品不太好,其能力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强。

定位和宇宙战神郭奉孝差不多,一个刘备喜欢,一个曹操喜欢。

5.郭嘉

魏国郭奉孝,又称郭战神,宇宙战神

郭嘉人生中最厉害的便是预判孙策之死。

除此之外没啥亮点,就有一次打乌丸,出了个主意兵贵神速,差点把曹老板坑死,然后他没回到家就病死了,虽说打赢了,那也是因为张辽和张郃够牛逼,张辽阵斩蹋顿。曹老板打仗回来把当初劝他的人都赏了一遍,由此可见郭嘉这主意出的是在馊,被人家都发现了还兵贵神速,还和草原民族比速度,真是可爱。

个人评判:能力是有的,易中天夸大了,现在不少人还都认为郭嘉是曹魏五谋之首,其实郭嘉比起荀彧差之太远,比起甲鱼也不行,比起荀攸十二奇策也差点,和程人肉程煜差不多,不过人家程煜够狠,还会带兵。

6,田丰

袁绍集团田丰

田丰经过三国演义的描写,隐隐约约成为袁绍集团头号谋士,能力被严重夸大!

其实力究竟如何?

除了劝袁绍说老子认为不能打,你打了就败之外没什么别的作为。比起沮授差的远,官渡之战郭图虽然除了馊主意但是也曾在袁绍打公孙的时候出了大力,逢纪能力一直可以。至于叛徒许攸那就不说了。

评判~~:有点眼力,但做人太刚直,老板不喜欢。

其死是因为公子们之间的内斗,田丰站错队,袁绍喜欢小儿子,他支持大儿子。

点赞6、巴彦淖尔市 网友:允离刃

众所周知的诸葛亮,与他齐名者还有个庞统。

荆襄名士庞德公和司马徽堪称三国名士中的大佬。庞统还还没出场前,就已经有了他们的背书:“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

另外,诸葛亮曾说“庞士元的学问,胜我十倍。”在东吴送葬后,庞统自评:“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这里庞统的比较对象是东吴名士陆绩、顾劭等人,意思说:论给帝王出谋划策,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

由此可知,给人的感觉是庞统为安邦定国的国士。

庞统在《三国演义》表现和《三国志》相差不大,“铁索连环”,“献计征川”,最后战死雒城。但是,从这些表现并不能看出庞统具有国士之才。

点赞7、黄石市 网友:猜卟透

看到大家的回答,有的说庞统被高估,这是不对的,庞统的才识被众人公认,包括庞德公、司马徽、江东名士、诸葛亮、刘备,这些人不会共同看走眼,庞统主要是英年早逝,没有机会施展才能。

有的说马谡被高估,这也不准确,先不说马谡是有一定真才实学的,南中攻心计就是例证,而即使马谡被高估,那也只能说诸葛亮对他的高估,而不是历史高估了马谡,历史基本上有共同的看法,没有认为马谡是三国时代一流的谋士。

有的说诸葛亮被高估,那就是抬杠了,诸葛亮在军士上的综合成就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无论作为谋士还是三军统帅,诸葛亮都是相当杰出的,《隆中对》是杰出的战略预言书,后面的事几乎都按照它的预言实现了,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个人能力方面并不是其中的原因。

那么,三国时代最被当时的人以及后世高估的谋士是哪一位呢?笔者认为张昭应该三国时代最被高估的谋士,张昭生前获得极高荣誉,大家对他都很推崇,而在后世的看法中,张昭也属于江东文臣之首,是孙策、孙权跟前的首席智囊,而这些看法其实有一定偏差。

一个脾气很大的人

张昭给人的感觉是老成稳重,但他其实是很有个性的人。张昭少年时代就爱好学习,写了一笔好字,尤期擅长隶书,与本地的名士赵昱、王朗等齐名,他们互相之间又都是好朋友,著名文学家陈琳对他十分赞赏。

张昭成年后被举荐为孝廉,那时候没有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是孝廉、茂才,一旦被推举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但张昭拒绝了。

当时的徐州牧是陶谦,听说张昭很有名气,就想把他招至自己的麾下,于是又准备推举张昭为茂才,但张昭依旧不接受。陶谦很生气,认为张昭看不起他,一怒之下把张昭抓了起来。张昭的好朋友赵昱在陶谦手下任郡太守,幸亏他的搭救张昭才被释放。

曾被孙策视为管仲

张昭不愿意做官,未必是故意清高,而是因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失去了对各地的控制,陷入群雄逐鹿的割据状态,尤其是北方,战乱更加频繁,张昭的家乡徐州一带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核心地带。

为躲避战乱,不少北方百姓纷纷逃到了南方,张昭也随他们到了江南,也就是当时由孙策控制的江东地区。

张昭有真才实学,名气也不小,所以立即受到孙策的重用,孙策当时的正式职务先后是明汉将军、讨逆将军,孙策拜张昭为他将军府的长史,类似于现在的秘书长,是个十分重要的职务,孙策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所有重要的军政事务都由张昭经手,在孙策巩固江东的过程中张昭立下了不少功劳。

孙策待张昭以“师友之礼”,还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古人称这种举动为“升堂拜母”,是一种表示情谊深厚的礼节。孙策虽然结识张昭较晚,但一直视他为“比肩之旧”,也就是像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那样。

张昭深受北方士人的敬重,就连一向狂傲的祢衡都对张昭很钦佩,那时祢衡已经到了刘表那里,刘表有一次想亲自给孙策写封信,写完以后先让祢衡看看,祢衡看完挖苦刘表:“这样的信只能给孙策帐前的小儿读,哪能让张子布去看啊?”

孙吴版“白帝城托孤”

建安五年(200年)8月,事业正一帆风顺的孙策在一次意外事件中箭受伤,伤势很重。

孙策当时虽然只有26岁,但知道自己可能躲不过这一劫了,于是交代后事。孙策把张昭叫到病床前,对他说:“如果仲谋不堪大任,请先生取代他自任。即使最后大业仍不能成功,那时可渡江返回先生的家乡,不必有什么顾虑!”

仲谋是孙策弟弟孙权的表字,当时只有18岁,孙策想把大业交给他,但又担心他难以承担,所以有将事业托付给张昭的想法,这是令人熟悉的一幕,因为它让人想到了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的“白帝城托孤”,只是发生在孙吴的这次托孤早了20多年。

张昭也跟诸葛亮一样,心里充满了忠诚,没有任何别的想法。孙策在临终前把张昭、程普等人找来,指着孙权对他们说:“现在天下大乱,我们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成就大业,希望诸位能善待我的弟弟!”

随后,张昭以讨逆将军府长史的身份向各地下发文告,要求大家奉令行事,不得妄动,维护地方的稳定,在张昭、程普、周瑜等人的共同辅佐下,孙权才稳住了江东的形势。

在接班问题上“站错队”

张昭的年纪比孙权大得多,孙策生前以师友之礼待之,孙权更待张昭为师傅,孙权对部下习惯直呼表字,只有叫张昭时称“张公”。

孙权每次出征都把张昭留在后方负责镇守,让他总领府署的各项事务,表面看来张昭一如既往受到了重用,但仔细去看也有一些微妙变化,比如自孙权掌权后张昭便很少再有单独统兵的机会,史书说张昭“希复将帅,常在左右,为谋谟臣”,意思是很少领兵,经常在孙权的左右充任谋士。

再比如,孙权掌权后周瑜、鲁肃等人快速崛起,孙权对他们更为信任和倚重,张昭在孙吴集团的实际作用下降了。

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史书里也有过暗示,有部史书说孙策受伤后张昭等人原本以为接班的会是孙策的另一个弟弟孙翊,结果却是孙权,大出张昭等人的意料。

孙权是孙策的二弟,孙翊是孙策的三弟,孙翊虽然当时只有16岁,但他的个性最像孙策,骁勇、彪悍,做事果断、刚烈,孙策更喜欢他,这个记载似乎是说张昭在孙权接班的问题上“站错了队”。

遭到孙权当面驳斥

建安八年(203年),从孙吴的劲敌黄祖那边有一位重要的将领来投,此人就是甘宁,他到孙吴后受到孙权的重视,孙权亲自找他谈话。

甘宁劝孙权立即征讨黄祖:“您如果现在攻打,必然可以把他击破。击破黄祖,一鼓作气向西挺进占据楚关,势力范围将会更加宽广,可以慢慢制定攻取巴蜀的计划!”

这个计划太大了,不仅征讨黄祖,还要解决黄祖身后的刘表以及遥远的益州,张昭当时也在座,他认为这个计划欠妥,于是提出了质疑,对孙权说:“吴国现在尚未稳定,如果西进,国内恐怕会出现混乱!”

甘宁虽然知道张昭在孙吴的影响力,但还是不客气地反驳说:“国家交给您这们萧何一样的重任,但您却只想过太平日子,害怕国家动乱,难道您只会羡慕古人并效仿他们过太平日子吗?”

话说得很不给面子,张昭有些下不了台,但孙权却不理会,反而举起酒杯向甘宁敬酒。

甘字字兴霸,孙权说:“兴霸,今年西进讨伐的事,就像这杯酒一样,我全权交给你了!你只管努力出谋划策,一定要打败黄祖,这是你的功劳,不必在意张长史怎么说!”

孙权也不称张昭为“张公”,干脆称他“张长史”,显然对他消极看待西征计划十分不满。张昭也许并不十分了解孙权的雄心壮志,乱世激流、强者为王,要想生存只能自强,寄人蓠下形同等死,张昭还不是完全懂。

看不清天下大势

上面这还只是小分歧,张昭与孙权之间最严重的分歧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夕。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荆州牧刘表忧惧而死,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占有荆州,之后写信给孙权,要和他在江东“会猎”,等于发起公开挑战。

对孙权来说,要么与当时也在荆州的刘备结盟共同对付曹操,要么投降曹操,何去何从,事关重大。孙权为此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

让孙权颇感意外的是,大家在会上的意见几乎呈一边倒:投降。张昭最积极,他在会上提出:“曹操是虎狼之辈,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不动就拿朝廷作说辞,现在要抵抗他不一定有把握。我们过去可以赖以抗拒曹操的是长江,如今曹操得到荆州,获得了刘表经营的水军,各式各样的战船有几千艘,曹军水陆俱下,长江之险已经和我们共有了,实力相差悬殊,我认为不如投降。”

张昭的观点受到大家的附和,他们主张投降,倒不是对孙权不忠诚,而是觉得投降也没什么了不起,日子仍然照过,甚至官也仍然照当。

孙权的心里却十分不满:投降之后你们可以照样当官,我怎么办?曹操能放过我吗?但他不便立即发作。张昭的这次表现让孙权更失望,并且记在了心里。

逐渐被孙权弃用

孙权没听张昭的话,在赤壁之战中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从此事业更加顺利,于吴王黄武六年(227年)4月在武昌城南郊称帝。

在称帝大典上孙权以皇帝的身份首次会见百官,在这个重要时刻孙权百感交集,他首先想到了已经故去的周瑜,对百官说:“如果没有公瑾,我称不了帝啊!”公瑾,是周瑜的表字。

孙权还想到了同样也故去了的鲁肃:“当年子敬向我提到过建号称帝的事,他真可称得上明了时势的人啊!”子敬,是鲁肃的表字。

站在下面的百官们听到这些话肯定也会百感交集,有人会回忆起一道走来的披荆斩棘的岁月,也有人会在心里默默地反省,比如张昭。

按惯例大臣们在这个大典上应当称颂帝王的功德,等到张昭跪在那里举着笏板要开口说话时,孙权突然说:“如果当初听了张公的话,现在该去要饭了吧?”

张昭羞愧万分,但无法辩解,伏地流汗不止。在这次称帝的6年之前,孙权曾应魏文帝曹丕的策命受封为吴王,按照曹操当年受封为魏王的做法,孙权可以设立百官,包括地位显要的丞相。

众人都认为既然设立丞相,那就非张昭莫属了,在江东只有他有这个资历和威望,但果却让众人大吃一惊,孙权任命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孙邵,只任命张昭为绥远将军,但又不让他统领军队,而是让他与一些文臣一起参照前朝的做法撰定本朝礼仪。

后来孙邵去世,大家认为张昭这下有希望当丞相了,但孙权任命了资历比张昭差得多的顾雍。顾雍死后,张昭仍然没有当上丞相。

点赞8、松原市 网友:细雨菲菲

个人认为是郭嘉,这么说肯定得罪一批人,先别喷,耐心看完再说。郭大神确实很有本事,官渡之战前抛出十胜十败来鼓舞曹操,算定刘表不敢趁着官渡之战进攻曹操,算到了孙策之死,而且死后曹操想托孤于他,赤壁之战后曹操的那句若奉孝在,孤何至于此!

但郭嘉也有很多问题,十胜十败是记载在傅子当中,不是正史,而且有抄袭荀彧的四胜论的嫌疑。水淹下邳活捉吕布是记载在荀攸的传记里,是荀攸提出来郭大神附和的。官渡之战刘表不是没打曹操,只是被汝南太守实力派名将李通给挡回去了。算定孙策之死确实很厉害,但人家荀彧算出了袁绍营中大部分人的命运岂不是通天地了?尤其是官渡之战里,几大谋士都有表现,连刘晔都献上霹雳车,郭大神只有一个从破袁绍,就一个加buff的,什么表现都没有。赤壁之战前,贾诩程昱都劝过曹操别打,可是曹操不听,等大败之后拉出死人来下台阶,众谋士默然不是因为他们没尽到责任,是因为他们说了你也不听,那就索性不说了。郭嘉的人品也不好,史书记载不治行检,古汉语没这个词语的解释,很多人以为就是不守规矩特立独行潇洒走一回,我们可以看看其他传记有不治行检的人。一个是杀人越货干强盗生意的,一个是方圆百里的恶霸,看到了吗,不治行检是违法乱纪!!!!郭嘉一个军师祭酒违法乱纪和现在的贪官污吏有什么区别?郭嘉的早死让他走了很多粉丝很多假设,他是38岁去世的。在平均年龄只有36岁的三国时代这不算英年早逝,周瑜36岁就已经是大都督了,诸葛亮已经是军师将军了,而郭大神只是个军师祭酒!!!

这边帖子发了也有一段时间了,有赞的也有拍砖的。赞我的人谢谢支持,拍砖的人也欢迎。问题是我是按照郭嘉传一条条举例说明的,您拍的时候别东一句胡扯,西一句一派胡言,您得拿出干货来啊。难不成郭大神的某些粉丝注意是某些粉丝根本不了解郭嘉的事迹,只是无脑跟风????崇拜一个人总得知道他干了什么吧?

点赞9、郴州市 网友:温暖我

要说三国里面哪个谋士被高估的话,首当其冲的便是诸葛亮。

不是诸葛亮能力差,而是诸葛亮并没有我们在《三国演义》和民间戏剧里面看到的那么厉害。

诸如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这些在我们看来十分神奇的故事,其实历史上都没有发生过(或并非发生在诸葛亮身上)。

这些传奇的故事都是罗贯中先生为了神化诸葛亮而无中生有,移花接木而来的。


草船借箭:却有其事,但主角是孙权

草船借箭,这件事在我们小学课本都有介绍。周瑜为了铲除诸葛亮这个未来的对手,给他下了一道死命令,要求三天造成十万支箭。诸葛亮前两天都还气定神闲的自饮自乐,到了第三天算准江面起大雾,派出草船假装偷袭曹操。曹操害怕,下令放箭,最终诸葛亮集齐了十万支箭,顺利完成任务。

小时候读到这篇课文时,总觉得诸葛亮好聪明,好厉害。等到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草船借箭并没有发生过。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赤壁之战前夕,孙权亲自坐船去视察曹军的部署,船体因被曹军的弓箭射了太多,导致船身倾斜,这个时候孙权果断命令大家调转船身,让另一面也射满弓箭,才导致船体没有倾覆。

罗贯中先生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随意更改事件人物,这是诸葛亮被神化的第一件事情。


借东风:火烧连曹营,全靠周郎

杜牧在《赤壁》里面有这么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见在唐朝时期,诸葛亮还是一个平常的谋士,还不能呼风唤雨。

但在《三国演义》里却又是另一回事了,诸葛亮煞有其事的祭坛求风,最终在他的谋划下,孙吴联军打败曹操。

真实的情况是: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并没有呼风唤雨之能,指挥赤壁之战的人是周瑜。东风是长江上的一种自然现象,长期在当地操练水军的周瑜和黄盖对什么时候起东风非常清楚,他们聪明地抓住了这一战机打败了曹军。

我们再一次被罗贯中先生给忽悠了。


七擒孟获:权威史书并无记载

即使像《史记》这样权威的史书关于秦始皇的身世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可见对于一件事情是否真实,我们理应参考的资料就是离这件事最近的那部史书的记载。

关于三国史的记载,最权威的当属《三国志》,在陈寿的《三国志》里面并没有记载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我们先看一下陈寿的生平: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蜀汉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出生于蜀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也就是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后的第十一年。这样一个蜀汉旧臣,不可能对诸葛亮七擒孟获这样的壮举一无所知。但是我们翻遍了《三国志》关于诸葛亮平定南中的记载总共12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此外,在《三国志》的其他章节里也没有提到过一次“孟获”这个名字。


再分析一下当时的蜀国面临的困境,虽时可能被魏国、吴国入侵,生平谨慎的诸葛亮不可能做出“七擒七纵”这样的事情出来。


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确实拥有着非比寻常的才能,但也并没有我们在《三国演义》、民间戏剧里面看到的那么神奇。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