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明朝内阁首辅和清朝军机处领班大臣的职责哪个大?

提问时间:2023-09-10 09:21关键词:清朝,明朝,职责

问题补充: 明初太祖时设有丞相,后又取消,成祖设内阁一直到明末。清初好像也有内阁,但是权利没明朝大,后雍正又设军机处,其职责跟明朝的内阁相比有无不同?哪个权利大?","

点赞1、南京市 网友:独念她

不同时期的首辅是不一样的……

带明内阁制度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的首辅根本不是一回事。

朱重八时代根本没有内阁(春夏秋冬四辅不能算)。

Judy篡位后才正式设立了内阁,可作为领班的黄淮解缙也就是个秘书长,最多算高级顾问,甚至不能算进入决策层。

到土木堡战神时代,因为皇帝年幼即位,作为顾命辅臣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作用较大,但也没有形成制度,所以他们淡出后王振轻易攫取了大权。之后景泰时期,于谦不曾入阁,权力却堪比当朝一号,首辅王文等还要看他脸色,可见此时内阁辅臣权力大小还要看个人强弱。

再后成化朝万安居然靠进某种药物(洗X相公)取富贵,阁臣也就那么回事。一直到正德年间,杨廷和长期辅政(从弘治到嘉靖),两朝顾命,才有那么点宰相的意思。

之后张璁也可以说气焰煊赫,但从夏言到严嵩,内阁权威又呈下降趋势——“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

一直到万历前期张居正当政,首辅才又抖起来,几乎可以视同宰相。可之后各位首辅哪比得上他?到崇祯朝甚至不乏因罪下狱乃至丢了脑袋的首辅,这些人权力又有几何?

军机处也称"军机房"、"总理处",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最初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后来也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

清军机处其实与明内阁相去不远,法定职责不过是“传述缮撰”,说到底都是秘书班子,领班有多大权力还是要看个人强势与否。问题是清朝几乎没有太弱的最高统治者,哪怕是同治光绪幼主期,也有太后掌权,所以领班也就硬不起来。

结论是:多数时候军机处领班和内阁首辅权力接近,但少数首辅比如杨廷和张居正则权力明显更大。

点赞2、湘潭市 网友:易帧天

明太祖朱元璋自胡惟庸案后,废除了历时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将权力一分为六归于中央六部,同时朱元璋还定下家法,日后倘有奏议复立丞相者,杀无赦。但是,以宰相为主的官僚体系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有着自己的发展运行轨道,客观是来讲是难以取代的。

朱元璋废除相权后,发现自己并不能应付繁杂的政务,到了明成祖时,面对朝政时更是焦头烂额,于是便选了七人入值文渊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

初期的内阁并没有公开的身份,其成员不过五品衔,被当作是皇帝的顾问和机要秘书。内阁出现后,地位日益重要,皇帝的诏书谕旨,无不出于内阁之手,自成祖后,内阁的品秩不断提高,内阁大学士也开始兼领各部尚书衔,权势日重。

到了明中期后,内阁制度成熟定型,内阁首辅的地位也相当于宰相。朱元璋想尽办法要除掉的相权再次出现,且权力日益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而内阁对皇权的分散,主要是它的“票拟权”。

明代制度规定,全国各级官员上报皇帝的公文,首先要送到内阁,由内阁先拟旨,然后贴在公文之上交给皇帝审定,一般而言,皇帝都是照准的。后来皇帝的审批权落到了宦官的手里,这样一来,只要是内阁首辅能摆平宦官,双方合作,便能操控大明的一切政务,正是因为这样,才出现了像严嵩、张居正这样的权臣。

到了清代,先后出现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军机处等政治中枢机构,尤其是军机处自雍正七年设立后一直到大清灭亡,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是掌握权力最久的中枢机构。

雍正设立军机处的本意是为解决军需问题,但是后来慢慢取代了内阁成为了权力中心。军机处是一个非正式、不列编、无衙署的部门。也就是说,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都是兼职,这种做法简单来说就是皇帝为了有效控制军机大臣的权力,军机大臣胆敢有异心,也便于随时撤换,军机大臣永远只能充当高级秘书的角色,并不能兴风作浪。

清代最有权势的应该是宗室成员,但自乾隆开始,宗室成员不能入值军机处,目的是为了防止宗室势力抱团结党,从而对皇权构成威胁。而且挑选军机大臣,只需看是否是皇帝的亲信和是否能干,至于资历深浅,则属其次。

在军机处中,满汉官员是相互牵制的,但一般情况下首席军机大臣必须是满人担任,以此来保证满人对军机大臣的控制。我们都知道,雍正对张廷玉可谓宠爱有加,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依然坚持原则,让鄂尔泰来担任首席军机,张廷玉次之。

就军机大臣而言,其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部分参与议政,在任何情况下,军机大臣都要谨守自己的职责,不得有丝毫的逾越。

虽然军机大臣本质上是皇帝的秘书,但是军机大臣由于是各个衙门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消息汇聚之地,所以军机大臣对政务非常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军机大臣也渐渐有了一些人事任免的建议权,但和明代内阁所不同的是,军机大臣始终不能对皇权构成任何威胁。

点赞3、宜昌市 网友:陌上柳絮

明朝内阁首辅。明朝内阁首辅有决定权,特别是明朝中后期的很多皇帝要么要玩,要么要炼丹,要么要怠政,不怎么管事,但是朝政还是需要处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内阁的作用凸显出来了,处理朝政,维系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所以明朝内阁首辅权力很大,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制衡内阁首辅所代表的文官政治,明朝皇帝不得不提拔宦官来制衡文官,所以作为文官代表的内阁首辅有多牛逼就想象的出来。明朝的内阁是丞相制度被废除以后,皇帝无法全力处理朝政所做出来的妥协。清朝军机处不一样,雍正建立的军机处不是为了协助处理朝政,而是为了加强皇帝权力,制衡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也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走到了巅峰时期。军机处的职业大概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军机领班大臣就相当于皇帝的首席秘书,他们没有决定权,只能皇帝怎么说,他们怎么做,偶尔踢下建议而已。所以,清朝的皇帝都很勤政,因为不勤政不行,朝政的大小事情都需要皇帝做决定。明朝的皇帝相对来说舒服点,自己即便不做决定,也有内阁帮忙做决定。你看明武宗能够四处耍,原因就是他的老师内阁首辅杨廷和在给他处理政事。

点赞4、马鞍山市 网友:春天的猫

有区别,而且大得很。

如果说"职责",军机处管的事儿远远超过明朝内阁;但是要说实际权利的话,军机大臣又比不上内阁首辅;

这是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清朝的皇帝乃至后来的慈禧太后大多都是非常强势——皇权随时可以碾压"军机处领班大臣";比如说雍正和乾隆两朝,不少应该是军机处职责范围之事,都是皇帝本人亲力亲为——军机处不过是一个"摆设"。

明朝不一样;特别是中后期,皇帝不上朝,皇帝年幼无知的时候,内阁首辅就可以"大权独揽";不过,明朝的宦官干政,客观上又制约了内阁首辅的作用。

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并非是"非白即黑",多数情况下都是"说不清楚";而且正因为"说不清楚",才是历史的"魅力"。

言归正传。

先看看军机处;这个机构最初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最开始也不叫"军机处",而叫做"西北两路用兵军机房";到了雍正十年才改称军机处;

军机大臣,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大臣上行走",简称大军机。分设满、汉军机大臣,均为兼差。其数无定额,任期无限止;

凡经皇帝选调到军机处任职的军机大臣,称“入值”。

军机处都分管哪些朝廷大事呢?

大致如下——

一;草拟皇帝的"诏书";参加地方官员上报文书的处理;

二;国家重大案件,皇帝专交军机大臣审理定拟,或会同三法司审拟;

三;朝廷所有文武官员的补缺或者外放,由军机大臣开列名单,呈皇帝择用;

如果是科考,由军机大臣决定主考、总裁官名单及考试题目,请皇帝选用;

四;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皇帝身边总是离不开军机大臣;换言之,军机大臣随时可以出京担任"钦差大臣";

宣统三年(1911)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此时的"军机处"随之废止。

明朝的"内阁"有所不同——

洪武十三年,时任宰相的胡惟庸谋反伏诛,朱元璋因此废止宰相一职;而且明确下达指令——子孙后代不得复立;

秦、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在世界政治史上明朝的政治体系也属于罕见的专制政体;

同时,朱元璋还建立了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后期由于监察权被废止,国体失衡很快衰败;

朱元璋当皇帝由于身边没有"秘书处",大小事务都需要亲自过问,每天不得不忙于"奔命"——时间一长,就是"铁打的"也受不了!

不得已,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正式成立秘书处)

表面上看起来,清朝的军机处"脱胎"于明朝的内阁,然而实际上,明朝都内阁权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举个例子。

在设立内阁的同时,朱元璋还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朱棣后来又设立了东厂,到了明宪宗再设西厂(后来取消),合称“厂卫”,由宦官统领,自此明朝宦官之权势无以复加。

简单说,明朝的内阁首辅权利其实非常有限,处处受到来自宦官的掣肘;尽管不是和电视剧描写的那么夸张,但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