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诸子百家争鸣,都出现了哪些深刻的道理言论?
谢谢邀请!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创立的思想言论,治国方略,是我国先秦时期的灿烂文化,至今人们还在研究其中的深刻道理。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主要作品有《道德经》、《庄子》等。他们提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理论,主张人和大自然的和谐,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代表作品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他们宣扬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孔子强调“仁”,孟子义强调!“义”,要求人们“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孔子创立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理论,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墨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墨子,主要代表作品是《墨子》。他提出兼爱,非攻的观点,主张社会的和谐,统治者不要互相吞并。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主要作品是《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孙子、孙膑。主要作品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他们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观点。主张不打无准备之仗,战前必须对敌我双方作细致的分析。
纵横家:主要代表人物有鬼谷子,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提出合纵连横的观点,主张通过团结来对付共同的敌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很多学派,提出的理论很深刻。一个是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作品有《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一个是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作品是《墨子》,墨家主张“尚贤”、“非攻”、“兼爱”,反对世卿世禄制度,要求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一个是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周,作品是《道德经》、《庄子》,道家提出了祸福相依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一个是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作品有《韩非子》,法家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法”是根本,“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势”是君王的地位和权力。再有就是兵家,代表人物是孙子、孙膑,作品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的军事立国、战争理论。还有名家、农家等等。
有许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有代表性
我是酺客,文化领域创作者,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百家争鸣”远不止百家,但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流传下来影响力较大的不过几十家,这几十家中,又因传承一致或思想趋同的原因,被归纳成大约十个学派。这和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路径有些类似,只有10%左右的中小微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站稳脚跟、做大做强,而这10%的企业,又主要集中在那几个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潮流的行业中。
下面,在这十几学派中,把“百家争鸣”中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深远的道理言论做一简要介绍,由于言论众多,仅从每位大家的言论中选择个人认为最有道理的一条,供题主参考。
儒家
- 代表人物:孔子(创始人)、孟子、荀子
- 代表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 言论: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把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说到根子上了。
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是所有身处不幸、磨难、低谷中人们的灯塔,这座灯塔已经亮了2300年,还会永远亮下去。
荀子:“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只相信自己的努力,从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小人不努力做事,却成天幻想好运加身,中500万大奖。)
与其埋怨生活的诸多不公,不如更加积极努力面对生活。荀子是真正的“励志大师鼻祖”。
道家
- 代表人物:老子(创始人)、庄子
- 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
- 言论: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论个人的自我修养方面,老子可以说是天下第一,无人能敌。看看现在,《道德经》有多少人在学,地位有多被推崇,就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了。
庄子:“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谁知道呢?)
活在当下,珍惜现在。过去的烦恼,由它去吧;将来的美梦,不做也罢。
法家
- 代表人物:李悝(创始人)、韩非子
- 代表作品:《法经》、《韩非子》
- 言论:
李悝:“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历经2000多年的风云巨变,“依法治国”仍然是现阶段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对“法”的认识,古今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韩非子:“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步之室,以突隙之烟”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句子,它来自于韩非子。
墨家
- 代表人物:墨子(创始人)
- 代表作品:《墨子》
- 言论:
墨子:“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可以说适用于社会的任何方面,“能者上、庸者下”尤其应该成为政府、企业遵循的用人宝典。
兵家
- 代表人物:孙武(创始人)、吴起
- 代表作品:《孙子兵法》、
- 言论:
孙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了解自己,了解对手,针对弱点进行目的性攻击,于战于商,都是克敌致胜的法宝和不二法门。
吴起:“战胜易,守胜难。”
通俗的说法是“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胜利之后如何不保守、不沉溺、不丧失动力,值得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深度思考。
杂家
- 代表人物:吕不韦(创始人)
- 代表作品:《吕氏春秋》
- 言论:
吕不韦:“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应当在权衡之后,用人的长处。)
怎么用人?吕不韦说的够明白了。而“用人长处”不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用人才观念吗?
纵横家
- 代表人物:鬼谷子(创始人)
- 代表作品:《鬼谷子》
- 言论:
鬼谷子:“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想听别人的话,自己要少说;想要表现自己,先懂收敛;想要抬高自己,先要谦卑;想要获取,先要付出。)
鬼谷子的对人性的观察可以说达到了极致,看看他的徒弟们: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这四个人几乎左右了整个春秋战国的局势。看看这句话,再想想生活中的你是怎么做的,是否在很多时候反其道而行之了。
除了上述这些,“诸子百家”的其他流派还包括“名家”、“农家”、“阴阳家”、“小说家”、“方技家”等,但由于这些流派偏重于应用,深刻的道理言论较少,或者没有“学术论文”流传下来,在此就不做详细描述了。
希望我的答案能够帮助到您。
我是酺客,文化领域创作者,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请让更多的人看到。欢迎您的转发、评论、点赞或关注。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189家的诸子百家争鸣,留下了很多深刻的道理言论,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然值得借鉴和引用。由于一个问答的篇幅限制,不可能把每一家的精华都显示出来,只能选其有代表性的作为回答。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为当时的显学,是当时思想文化的主流,很有代表性。儒家思想成为后来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体,其中的精华富有深厚的哲理。
三纲中的君臣父子,并不完全是臣对君的绝对服从,子对父的逆来顺受。而是君临天下,就要心系苍生百姓。君王就必须有着崇高的伟岸,为臣民树立光辉的形象,以仁政德治,布施天下。臣民在君王颁布的法规法则之内,做好本职工作,共同治理国家。
父子是指父亲必须给予儿子良好的教育,让其健康成长并增长知识才干。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的重点是仁爱、仁义、遵守礼制,开启智慧,诚信为本。
中庸之道,是为人做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正平和,刚柔并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人必须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仁政德治,民贵君轻,是要求统治者以仁政布施天下,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的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在道的轨迹中运行,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是指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从小到大,充分发挥,看似无为实际是无所不为。君王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他的无所作为,而是尽量减少对臣民的干予,让他们在自己的自由空间积极创造,建功立业。
法家的以法治国,富国强兵,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学派。各国的兼并战争,都是以刑罚武力统治天下。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到当今的法制时代,以法治国永远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方针政策。
墨家的兼爱,是亳无私心地爱护着社会上的每一人。爱他人,如同关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人人都能这样亲如一家,就能和谐稳定,从而没有战争的痛苦。墨子的思想是为着底层的贫苦大众,所以在秦王朝的统一六国时期以至后来,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百家争鸣的言论还有很多,其大部分都有着深刻的道理。借鉴前人的智慧,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才是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发展必经之路。
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儒家的忠孝节勇,仁义礼智信,孟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墨子的兼爱非攻,荀子的礼法治世,学不可以已。庄子梦蝶,邹衍五行阴阳…………,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先驱,不可替代的瑰宝。
仁义礼智信治国方略
《论语》不就是么?言简意赅,含道至深。从童蒙养正到耄耋之年,都能从中找到至理。
西汉董仲舒,独尊儒家,从圣道而转用于当时阶级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时为用,这只是因为百家争鸣,孔子胜出。唐朝人提壁:“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宋朝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都能做为圣人之道胜出的佐证。
这世界上,有什么能比国安家宁更重要么?没有的。如果国家动荡,既不利儿童的成长,也不利老人颐养天年,对社会的良性循环没任何好处
以至于到了元朝,还会再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教的是大道,只有大道才是因材施教,个个成贤。因元朝之尊,明朝中医再上一个台阶,因为先习儒业再成医道啊!医是道,但不从推己及人入门,仁心难成,大医难成。
《论语》也是大道实修的箴言。“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春秋诸子,百家争呜,要从更大的局面整体上去看。不能一家一家的单独的看和论。否则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儿的。
其实春秋的百家争鸣,是中原人各行各业的,把头们在一起讨论,废除母系社会,建立父系社会,应该怎么建,大议论。
也就是父系替代母系以后,怎么更好的建设美好家园的,全员大讨论。
最终有秦始皇拍板决定,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国度。从此中国就进入了郡县制度的国家之列。
刘邦和项羽之争就是要恢复原先的诸侯制,或者坚持秦始皇的郡县制。最终全中国人民选择了郡县制。从而项羽就失败了。也就是项羽的人越打越少,最终没人了,他自刎于乌江。刘邦的人越打越多,最后成了统一的国家。
但是在战略上项羽分封完诸侯以后,就回家安度日子去了。也就是项羽的士兵,没有心情打仗了。刘邦要统一国家士兵们还有劲头打仗的。所以项羽失败了,刘邦胜利了。
这在当时的战争场面中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造成的。
而项羽宣布不打仗了,回家过好日子去了,士兵们就不打仗了,没有战斗士气了。
而刘邦宣布要统一国家,士兵们就有士气,继续战斗。
百家争鸣,具体的只剩下了8家。
农家讲的是务农。后代的历朝历代都是重视农业的,农业是立国之本。
墨家讲的是工匠精神。制造一切用品,用物要精良精美。最顶级的就成为国宝,甚至成为神器神物了。
庄子说不进入他人组织的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没人管的现象。
孔子说进入他人组织要遵守人家的纪律规章制度,否则被开除,甚至犯罪犯法。
老子说不论干什么,先瞅准方向,还要知道避实就虚,才能达到自己最终的目的。寻求方向就是寻找道。
方向目的目标确定以后,就是有了道。至于达到目的目标和方向的方位怎么走的路,就要因地而宜,遇山绕过去玉海绕过去,或者是翻山越岭,或者是架桥乘舟;或者是目标在东方先向西方走,绕一圈到达目的地,等等就随便了。
纵横家说的是诸侯各国的外交。
法家说的是立法以禁行止。确保众人条件下的有序。
阴阳家说的是阴阳变化。
兵家说的是兵法,战斗的布局。
名家就是引经据典,重复一些名人名篇名著的话语。
不入统计的是医家和商人。
不叙述的是帝王之术。
而这一切,都由以后的中国人,按照遵行照搬着使用的。
五四运动以后引来了西方的制作制造方法。从此中国的东西渐渐的淡了,西方的东西渐渐的普遍了。
石塘网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这个不是你我去探研的事是多管闲事(现在也是一样别说过去了。公说公的理你说深刻可是他看到的就可能是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