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庄子和老子的观点有何不同?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2关键词:庄子,老子,观点

庄子和老子的观点有何不同?

点赞1、四平市 网友:寻梦人

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学派的,著名的两个代表人物,后人经常会说老庄思想,就是因为两者的思想一脉相承,在根本意义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在表述方法上略有差别。

老子是小大中见小,庄子是小中见大。都是推崇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后人误以为老子的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实在是大大的错误。老子发现的道的规律,这个总法则无处不在,老子以天道的大,来诠释人道的小,当然可以用在人世间的方方面面,那么也就包括了国家的管理层。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天道是至公至平的,不会因为人为赋予的身份而发生偏移,只与人性的本真相关,那就是人性合于道性的至善。

庄子说:“道在屎溺”,道并不尊贵,也不低贱,低贱和尊贵,都是人为赋予的名词表述,道普普通通,它无处不在,它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存在。脱离人念的束缚,便可以自在逍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成天人合一。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是不刻意,是顺势而为,而达成的大有为,是本真人性的最大释放,才活得更像一个人,所以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点赞2、郑州市 网友:敗者王战


赞成楼上“梦露居士”的观点——尽管人们常说“老庄”,其实他俩差别挺大。

关于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现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为周朝“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生卒年月不详,应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孔子说,曾向他请教礼的学问。后来,周朝式微,老子遁匿。出函谷关时,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以上概源于《史记.老子传》。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的本体论。

1,“道”是世界总根源。“道”为“万物之宗”;他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没有父母,是最开始的根儿。

2,“道”的本质是“无”。“道”的特点是:“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无”,生出来的“一”是最原初的物质“元气”,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道”是超时空的绝对,先于天地时间而生。“道”,“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运行,永不改变。世上其他的都不行,“天地尚不能久”;只有“道”可以,“道乃久”。

4,最关键的,“道”是独立意志。一是,“道”无所求、无所争、无所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二是,“道”不受约束,“道法自然”,随意任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二,用“玄览”的直观方法认识“道——老子的认识论。

1,不赞成靠感觉经验获取知识。主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要“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2,也不赞成靠间接经验获得知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学知识多了,对道的掌握就少了;不如反过来,不断减少自己的知识,达到无为境界,也就掌握了“道”。

3,认识“道”要靠“玄览”这种神秘的直观办法——先要“涤除”,把自己内心打扫干净,清除杂物,以“致虚极,守静笃”,然后“玄览”,去发现“大象无形”、“道常无名”之“道”。这种悟“道”的方法,有点儿类似于“参禅”。 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包括美丑、损益、刚柔、强弱、福祸、荣辱、智愚、巧拙、大小、生死、胜败、攻守、进退、静躁、轻重等等都是。

2,事物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强调要关注事物的变化,不过解决的办法有些消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物壮则老”。他主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这样,就能够“柔弱胜刚强”。他赞赏水,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所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四,“小国寡民”——老子的社会理想。

1,持“现实批判主义”态度,表示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百姓饥寒是大小地主造成的。“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芋”——这样的贵族和强盗没有区别。

2,他反对当时的周礼。“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是忠信的不足,是大乱的祸首。

3,主张回到原始的“小国寡民”状态。“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輿,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关于社会治理办法,他主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太聪明了不好管。他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所以,要先“使民常畏死”,具体办法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人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以上就是老子学说的梗概了。

关于庄子。

庄子 ,名周,宋国蒙(现河南商丘东北)人;当过漆园小吏,后来辞职了;生卒约为公元前369-前286年,比老子晚了约150年左右;曾大义凛然地拒绝楚威王的拜相之聘,说了一句很像《红楼梦》里的话——“没的污了我的名头”。没有证据证明,庄子师从过老子的弟子。但其思想核心,应来自老子。司马迁把他收入《老子传》中,说他学识渊博,其学说无所不及,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寓言式的。

一,进一步阐发老子的“道”。

1,“道”是本源,是非物质性的。“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地鬼神,都在“道”之后,靠“道”显示作用。“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能产生“物”的“道”是“非物”——精神性的。

2,不同意老子的“从无到有”。《齐物论》里说,世界有开始,那在前面就一定有没开始;没开始也应该有没开始的开始;既然有没开始的开始,还会有没开始的开始之前的没开始……,这么推论下去,就没完没了。他说,干脆就不要说“从无到有”,根本就没有“有”。如此看,老子的“道”是客观精神的话,庄子的“道”,反而接近主观精神了。二,某种程度的“二元论”。

主张“道”是天地鬼神之前的根本,但又认为自然界是最高的权威。

1,主张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己活动的结果——风发出的各种声音,都是风自己产生的;风停止,也是自己停止的,不是听了哪个主宰者的命令。庄子反对有神秘主宰者存在,他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天道无为”。

2,认为自然界已经安排好了一切。《逍遥游》里说,自然界已安排了日月照明,可是人们点的火把还不熄灭,这对于光来讲,不是太为难它了吗?适时的雨已经下了,可是人们还要灌溉,这对于湖泽来讲,不是太劳累它了吗?

3,以消极悲观来表述“二元”思想。人可以认识和掌握“道”,但是在自然界面前仍然一筹莫展。《齐物论》里说,人“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从生下来一直到死,总是在与物(自然界)交锋、磨擦,像奔驰的马永不停歇;终生劳碌,也看不到成功,以致疲惫不堪还不知道最后的归宿,这岂不是太悲哀了吗?所以,《人世间》里主张,“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自然界是不可战胜的;人的作为不可能改变命运。所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知道做不到而不去做,这就是最高的道德了。 三,最著名的是相对主义认识论。

1,认为任何事物都没有质的确定性。《秋水》里,记载了他和惠施一段观鱼的对话——他说,鱼游的多快乐呀!惠施反驳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他回答说,你也不是鱼,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呢?庄子认为,细小之木和粗大房柱、丑和美、宽容和狡诈、奇怪和妖异等等,从“道”的角度讲,都没有区别。同样,物也无所谓成和毁的区别,因为成也就是毁,毁也就是成,其结果总归一样。

2,主张事物的异同完全由观察者的主观认识角度决定。《德充符》中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以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肚子里的肝胆,会象楚国和越国那么遥远;但若从事物相同的观点来认识,就可以说万物毫无差别。《秋水》篇,详细论证了事物本身没有确定的性质、特点,所谓事物的性质、特点,都是认识者主观加上去的——“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非。”——贵贱、大小、有无、是非等等,都是由认识者的主观决定的。

3,认为主观的认识能力是受限的,因此认识是不可能的。《齐物论》里说,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腰腿痛,难道泥鳅也这样吗?人爬到高树上会恐高,难道猴子也这样吗?那么,人、泥鳅、猴子三者,究竟谁算知道正当的住处呢?也就是说,谁对居所有正确的认知呢?他接着举例说,美人毛嫱、丽姬 ,人以为是美的,可是鱼见了她们吓得钻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吓得高飞,麋鹿见了她们赶快跑开。那么,人、鱼、鸟、麇鹿四者,究竟以谁的尺度作为衡量美与不美的标准呢?他的结论是——“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是非标准本就一团混乱,人的认识无法判断,正确的认识不可能取得。庄子还讲了“梦蝶”的例证,“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 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搞不清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因此,探寻认识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但最好的办法,是取消彼此是非,这即“谓之道枢”——这是“道”最核心的理念。 四,最值得关注的是他对精神自由的奔放追求。

1,满怀激情地宣扬精神自由是前无古人的。《逍遥游》里说,大鹏飞翔,要靠长风和大翼的帮助;行千里者,要带足三个月的口粮,这种需要条件的情况,还是不自由的。传说列子,能御风飞行,且能飞半月之久,这比一般人自由多了,但列子也还要有风才能飞,所以列子也不是真的自由了,而且他能去之处也有限。真正的自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悉乎待哉?”——不依赖条件的境界才是彻底的自由。

2,认为这种绝对自由,要摆脱自身的束缚。导致不自由的原因,不外乎生死、寿夭、贵贱、贫富、得失、毁誉等——其实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有己”、“有待”的负担;要想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一切就可以心安理得了。他认为,“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是庄子对理想人格的三种不同称呼。

3,总结了达到绝对精神自由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又和老子主张的“悟道”差不多了。《大宗师》里说,“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馍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可以铸成宝剑的好钢,也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可以成为英杰的可造就之才,忘我才行。

关于评价。

一,前述对老庄的评介,皆以现代眼光而言。 前述评介,不代表对老庄的臧否,只是介绍。必须把老庄还原到当时的年代,才可公允评价,不能以现在的眼光看待两千三五百年前的历史人物。

二,把老庄还原到那个时代,他俩就极其之伟大了。

1,他俩,在那个年代,已经探讨了世界上最早的哲学家们所探讨的本体论、认识论、自然界、思想自由、社会理想,其实还包括道德伦理等所有问题。西方,擅长讲古希腊,对东方有些不屑一顾。古印度哲学确实也比较早,但是是以宗教形式表述出来的。像老庄这样,绝无仅有,完全可以和古希腊叫板。 这不仅表现在哲学门类的齐全,更表现在深度上。当然,不是说老庄可以完胜古希腊,而是说各有所长,深度相当。

2,老庄思想,已足够思辨,千万别拿中国哲学缺乏思辨来说事。中西哲学的语境不同,但就老庄来说,其学说的缜密和逻辑性,是非常之高超的。 黑格尔,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不过他在对老庄的态度上极不严谨,具体不多赘述。

三,老子的“道”,几乎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如出一辙,但比黑格尔早了两千多年。不能苛求老子2000多年前写出洋洋洒洒数百万字的巨著。然而,关于本体,关于发展,关于辩证法,在老子那里都具备了。黑格尔反而像是给老子做细化的补充。 老子对中国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说道教。后来很多朝代的思想家,都可以从老子那里找到根源。老子关于“从无到有”的思想、发展变化的思想、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想、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把握发展的度的思想等等,都极具价值。 四,庄子也足以让许多西方大哲学家仰视——笛卡尔的“二元论”,庄子早了两千年就讲了;休谟的不可知论,不如庄子讲的更生动彻底;尼采的悲观主义,还悲观得过庄子? 最关键的,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才提出了人的精神解放问题。后来,到了康德,刚大张旗鼓地研究绝对精神自由。康德的先验概念,老子早提过了;而绝对精神自由,庄子不但早讲了两千年,而且讲的生动深刻。

以上不是“自嗨”,还是说,中西语境不同,不要用中国的模式套验西方;反之亦然。 对于老庄,还是要原到当时的时代——别用现在的标准否定他们;也不必言必称之,毕竟时代已经大大发展了。可以做的,是把对老庄的研究,归于理性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大有可为的。

点赞3、榆树市 网友:忽而令夏

我们今天总说“老庄”,将老子与庄子并列,作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

但是在汉代,人们提起道家就说“黄老”,直到魏晋时期人们重视庄子,才将老子与庄子并称为老庄。

那么老子与庄子的学说究竟有何不同呢?

其实从根上就不同。

老子是周朝守藏史,属于政府官员。他有感于天下大乱,因此要教育统治者如何治理天下。

老子学说归根结底就是“无为则无不为”,“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认为要让百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因此老子常被人批评为“愚民”。后来从老子学说中分出了法家一脉,主张通过制定法律达到君主的无为而治。战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著过《解老》、《喻老》,也就是解读《老子》。后来汉初盛行的黄老道术,被今天的学术界称为道法家,属于道家和法家的中间形态。

其实在先秦,什么道家、儒家、法家并非泾渭分明,他们都是政治学派,探讨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因此往往有一定重合。比如法家韩非子是儒家荀子的学生,他又推崇道家老子的学说。


庄子则是隐居的修真者。他的理想写在《庄子·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以庄子提倡“无用之用”,提倡“支离其德”。他看到俗世的纷扰污浊,因此追求出世隐居,不愿出仕为官。

《庄子》一书虽然推崇老子,但其中提到老子的地方比较少,反而庄子经常借孔子之口说出自己的主张。这也说明先秦各家没有明显的界限,庄子将孔子当成了得道之人。

《庄子·天下篇》中评价老聃的学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而庄子的境界则是:“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这是庄子后学眼中老子与庄子的区别,显然他们认为庄子更为超凡脱俗,无与伦比。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点赞4、罗定市 网友:许泽阳

道家思想最主要的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俩思想一脉相承,但是又有所差异。




1 保全自己方法不同。

道家的第一阶段是杨朱,通过“隐”,逃离人世,遁迹山林来保全自己。老子道家第二阶段,通过“道”,也就是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让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来保全自己。庄子是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从“齐生死,一物我”的高度来看生死,超越现实的世界。

2 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

老子思想的核心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但是老子关心政治,总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的目的,老子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通过“不争”达到“挣的目的”,老子思想中有权谋是不争的事实。

庄子是真正的无为。庄子看透成败,看透名利,他不是假清高,而是透彻。庄子主张“逍遥游”,人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这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所以说庄子是真无为。



3 老子寡情权谋,庄子善感人生。

老子的思想冰冷理智,显得不近人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和圣人都不把万物和百姓当做一回事,体现了老子的寡情。

老子思想中充满权谋思想,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里的圣人指统治者),“治大国若烹小鲜”,“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等等,老子的思想有着权谋,甚至是阴谋论,这是不争的事实。

庄子的思想感性得多,《庄子》可谓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庄周梦蝶”就是充满着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庄子看似无情,实际最有情。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逍遥游”,人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的价值在于自由。庄子也是这样过自己的一生,他把个人自由,个人生命看得高于一切,人生自由才是庄子哲学所关注的。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可以说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道家的影子。

点赞5、运城市 网友:报之以李

好玩的国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

道家哲学的创始人是老子,而庄子哲学则是建立在老子的“道”和“无为”的基础上的哲学。也就是说,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奠基者,而庄子是道家哲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庄子是老子的弟子,是老子衣钵的继承者。

老子像一个看透世事的智慧老人,他看到的是世界的本质,在他看来,世界就是“道”,庄子像一个落魄的愤世嫉俗的哲学青年,或者说他像站立在太空的宇航员,他看到的世界是齐物的,是无差别的。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话,老子主张道和无为,庄子主张齐物逍遥。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相同点,就是老子的道。而老子的道又是宇宙的本体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础。作为道家哲学的第二号人物,庄子哲学也是建立在此之上的。

除了道是核心的这样一个宇宙本体论之外,在其他方面,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首先,老子虽然强调道是虚无的,人应该是清净无为的,但是老子特别重视人在道中的地位。在老子看来,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和天地共同生长的存在。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有其独立性。

而庄子就不同了。庄子的齐物论认为,从终极的观点来看,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这样就取消了人与自然的差别性。落实到人生哲学上来说,人生中的贫贱富贵、功名利禄、富贵寿夭等全是一样的。你要觉得不一样,你就像庄子说的那个朝三暮四的猴子一样傻。

其次,老子主张人要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而庄子认为这个还不够,人应该有最高的目标。这个最高的目标就是取消了一切差异,取消一切有待,取消一切功利,最终达到无所待的审美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庄子所说的圣人、神人、至人的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逍遥的境界。

第三,体现在人生哲学上,老子强调要循着道法自然,推崇不争、谦和,推崇柔弱胜刚强,推崇示弱之术。而庄子提倡齐物论,在庄子的视界中,世间的一切差异都是相对的。于是,无名、无功成为人生在世要修养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庄子推崇的是养生、养神,心斋、坐忘,忘掉一切功利的东西,用最审美的态度,追逐无所待的大逍遥境界。  

  

点赞6、自贡市 网友:韵不成音

两人都是道家代表人物。兵家由道家演化而来,所以有人戏称道家思想是:老(子)庄(子)孙子。他们的很多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更多的是在描述“道”,已经“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体现。五千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庄子所著《庄子》,后世又称为《南华经》,道教所诵读的重要经文之一。

庄子的文章更加的大气磅礴——纯粹在写作手法上而言。思想的高深度,还是略微低老子一点点滴!

我去年仔仔细细的读过好多遍《道德经》,也写了很多的体会,《乡人拜读道德经》。

今年又仔仔细细的研读《庄子》,感觉庄子的文章读起来更舒服,毕竟没有刻意的浓缩成经典,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细读《道德经》,你会感觉到,老子的行文有时候还是很犀利的“知不知上,不治之病”……类似句式还有好多,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诉你,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庄子倒是更多的讲故事,所以南怀瑾先生评价庄子是全世界第一个讲寓言的人。现在人理解寓言故事是西方世界的产物,就有点文化不自信或者说不了解了。庄子才是第一个写寓言故事的人。所以庄子的很多文章不会说的很透,而是让你去悟道!

点赞7、白银市 网友:无辜街灯

【原创】老子思想是道教的纲纲,庄子就是细目,纲举目张。

也就是庄子对老子的天、地、人、道/自然有所阐述考证发扬发展。

这就产生一些问题。

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用语言能表达清楚的。很有可能说(表达)错的。

比如,庄子不知道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子(生,人)。这也应了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也成了中国人亲人没了就会有蝴蝶飞来相见又飞走的告别(?)。

这与老子是图书馆长(当然老子义无反顾地出关,骑青牛不知所终–成仙飞升可能性大)和庄子是漆园吏有关。一个是思想家,一个是具体事务繁杂,喜欢“洪湖水浪打浪”,也就是能有休闲的时光(候),能投进大字然怀抱!庄子也高龄(101岁?)也说明他学道有成!

点赞8、盐城市 网友:被神譆歡

【老庄学派】战国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而道家至庄子则成为与儒墨鼎足而三的学派。《史记》以老庄同传,认为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汉初重黄老之学,不以老庄並提。老子和庄子都以“道“为世界本原,主张“虚无为本,因循为用”。但老、庄学说亦有差别。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退回“小国寡民”的社会;庄子主张“齐物论”,泯除事物差异,物我两忘,达到“无待”、“无己”境地,使自己与大自然混而一体,构成一种逃避现实的人生哲学。在认识论方面,老子主张以“道”观物,认识出于主观自生;庄子则认为事物间之差异是相对的,“齐万物而为一”。故老子是先验论的认识论,庄子则以相对主义为特点。

点赞9、钟祥市 网友:毁梦少年

老子与庄子同属道家人物,但他们的思想却有着根本的区别。五个方面:

(1)老子讲入世,庄子讲出世。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所有的退让都是为了更好的进攻;而庄子主张有为而无以为,所有的做事如即生即死一样都出于无心,他是真正的逍遥者。

(2)老子讲以静制动,庄子讲以动守静。老子喜好水之天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又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争。”可见在老子的思想中“静”是手段,“动”是目的。庄子则不同,庄子的一生一直处于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之中,但他不愿做官,只希望像老龟一样拖着短短的尾巴在泥里打滚儿。

(3)老子修心,庄子修身。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典藏史,他亲眼见证了周家王朝的兴盛与衰败,所以用致虚极,守静笃来寻求救世的方法;而庄子是明白了万物齐一,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生即是死,死亦是生。所以庄子不被世俗困扰,是真正的身体解脱者;更是天地不言,四时更替,万物自化的实践者。

(4)老子是冷眼看世界,庄子是活出我精彩。在老子的世界里,他就如螳螂捕蝉里的黄雀,更是黄雀身后的猎人,他用敏锐的洞察力来探测人性的弱点,来寻求刺中人们要害的利剑。或使之灭亡,或使之重生,把一切玩弄于股掌之间。而庄子与其相比,则显得单纯的多,在庄子的世界里,人来到世间是个偶然,能活出人生精彩才不妄然。惠子把权势当宝贝,在庄子看来那只不过猫头鹰口中的死老鼠罢了。

(5)老子教给了人们面对复杂人心的能力,庄子教给了我们保养生命、延持衰老的养生方法。老子讲:以静制动、以弱胜强、柔能持久、刚必毁亡;庄子教给我们要看淡一切,不要过度追求外物来损害自己的身体,身体与外物相比是最珍贵的。

点赞10、酒泉市 网友:「要疯」

谢邀。

先说答案

庄子和老子的观点并无不同,讲述的都是道易思维,三皇古圣之道。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老庄之道

老子,讲述什么是道,庄子,同样是宣演道德,纵意推论,讲的同样是自然无为的道理。

比如,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庄子同样说应物无穷,游刃有余。

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庄子在论坐忘时,也以同于大通,用大通代指道。

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幸能得正,以正众生。”

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庄子说:“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老子说:“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庄子说:“其奢欲深者,其天机浅。”

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老子说:“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庄子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 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庄子和老子一样,都认为道,就是纯、素、真、一,道不欲杂,杂则不救。

只是,到了庄子的时代,异端邪说早经横行于世,庄子对待这些不道的异端思想和学说,力辟鞭挞。他从来不是从外面捡垃圾往道里面放,而是不停的把不道的东西向外扔。

古圣之道

老子,是源于伏羲而来的道易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则是老子思想最传奇的继承者。

老子和庄子所论述的,都是三皇以来的古圣之道,是正统华夏思想文化的精髓。

点赞11、温岭市 网友:公紸吥乖

老子主张的理念是自然无为,一切修行的终极目标达到无为的境界。有所为,便是有所不能为,而唯有无所为,方能达到无为而为,自自然然达到无为大同。

而庄子所主张的是清静无为,重点在局限保持自我修为,与别人无关,即庄子所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你不是我,怎知我的快乐呢。"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自我清高。

两位哲人智者思想的不同是:庄子格局较小些,而老子的格局大,具包容性。



点赞12、佳木斯市 网友:为你写诗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无为”、“顺其自然”、“因物性”是其核心思想。但是,老子的“无为”学说与庄子的“无为”学说有很大的不同,老子强调的是“积极无为”,主张“为而不恃”,要求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克刚。庄子则倾向于“消极无为”,从庄子的著作中,看到更多的是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他生不为仕,随性自然,认为个体的人高于社会的人,从而主张顺自然而因物性,也就是说应当由着个人的自然本性自由发展,而不应当以社会礼法等种种规范去干预和束缚个人的行为。

荀子曾评论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点出了庄子学说的缺憾。

老子的学说是一种哲学思想,他倡导“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观”;他提出古典辩证法,也是最早提出矛盾对立面及转化律的观点;在政治上则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思想。

庄子的学说中,“齐物”、“消遥”是其主要哲学思想。前者是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后者表达出对事物的变化要釆用旁观、超然的态度。庄子这种不为名利,随性自然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着中国文人的人文精神。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