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史记记载,武王杀死纣王时,是先连射三箭,再用黄色大斧砍下其头颅;对待纣的宠妃,也先连射三箭,用黑色大斧砍头颅。为什么要这么操作?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1关键词:纣王,也先,武王

问题补充: 《史记》周本纪第四: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

点赞1、汝州市 网友:听雨台

有些答主回答的是什么阴阳五行说,实在是太扯淡了。

柏舟这里就先说一下黄钺和玄钺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一把铜斧和一把铁斧。

商朝主要是青铜器文明,所谓的“黄钺”基本上就是黄铜斧无疑了,虽然商朝还不会冶铁,但殷墟里还是出土了一些陨铁兵器的。

至于为什么要分开用不同的斧头,这个和“礼”分不开关系。

《尚书·牧誓》:“王(周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周人自周公后建立起了一套被孔夫子崇尚至极的礼仪,所以在他们编写的书里,自然是要凸显一下的。

黄钺白旄,乃是人主之礼,以此来砍纣王的头,也算是对敌人的一种尊敬了。

这种斧头大概什么样子,可以参考下上图,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斧。

用不同斧头砍是对于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礼,那么为什么都要射三发呢?

按照《尚书·泰誓》里的说法,就是“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三正的说法柏舟倾向于所谓的“天地人”,射三箭,大概就是代天刑法的意思。

但毕竟这些史料都是周后的作品,可能是周武王的行为被无限解读了。

我们来看看后面的那一句“以轻剑击之”。

柏舟窃以为,这射三箭加上以剑击,其实就是周武王姬发害怕纣王假死,以此检验他是否真的死亡了而已。

点赞2、凉山彝族自治州 网友:暧昧成伤

公元前1047年,姬发先在毕地祭祀姬昌,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到达盟津。周武王早有讨伐商纣的心思,可担心自己的实力不够,就广发英雄帖,邀请天下诸侯一起到孟津商谈灭商大业,反抗纣王的残暴昏虐。当时到的诸侯有800多人,当时天下诸侯三分之二归心邦周。楚人的首领都隔着大老远也派了代表,翻越了桐柏山,到了孟津与会。

诸侯们苦于商王朝的搜刮无度,且商王朝盛行人祭,常以此为由杀害各诸侯贵族,使得人人怨愤,苦于实力孱弱,无法反抗商王朝,现在由西周领头,因此群情鼎沸,热烈异常,现场就表现出要立刻进攻的样子。周武王却认为不是时机,班师回来了,但是周武王已经知道商朝已失人心,他在等待一个时机。

商纣王对迫在眉睫的危险缺乏足够的警惕,反而在商王朝的最后几年,不停地对东夷用兵,劳师远征,大军沉于东南,国内空虚。公元前1045年二月的一个早晨,周武王赶到商朝别都朝歌的牧野,正式誓师伐商。中国人自古讲究“师出有名”,当时的商王朝毕竟还是共主,因此周武王就说了“为什么要讨伐纣王”的理由。

周武王说“现在殷王纣什么都听女人的,自弃其先祖的祭祀不予回报,抛下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放着自己的同祖兄弟不用,反而听信谗言,对四方各国的奸佞逃犯那么推崇,那么看重,信任他们,重用他们,让他们对百姓横施暴虐,对商国大肆破坏。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

可是,这些罪行说起来不过是沉迷于女色,导致兄弟离异。但是这些和周国有什么关系,因此这里的“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不过是武王灭商的一个借口罢了。

《史记》记载牧野之战后,朝歌老百姓像迎接英雄回家一样为迎接武王,“商国百姓咸待于郊”、“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虽然纣王无道,但是现在老百姓却欢迎周国侵略部队到首都。可是很快,周王朝侵略大军返回周原后,武庚马上就带领商人发动了叛乱。这说明,周朝大军进入商朝国都出现的民众夹道欢迎的场面应该是脑补的,或者欢迎的并不是商人,而是被解放的奴隶。

然后,武王顺利到达了王宫,到达纣王自杀之处,做了一件大开杀戮的事情:“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到达纣王王宫时,纣王已经自杀。武王怕纣王假死,先射了纣王尸体三箭,又将纣王的头砍了下来,挂在军旗上面。最后还将两位纣王的两位宠妇的尸体也一并射杀,并砍下头,挂在军旗上。

(商纣王力大无穷,能托梁换柱)

这种颇具仪式性的动作,其用意是体现武王伐纣的正义。儒家的政治伦理实际上是在西周王朝建立后才逐渐形成的,在政治意义上的吊民伐罪之外,中国延续时间最久的还是血亲复仇。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剧看到作恶多端的大反派被主角打的奄奄一息,主角并不是一下子送他归西,而是一再地强调“我这一剑是替某某某砍的,这一剑是替某某某砍的,还有一剑是报自己的仇,最后一剑是代表人民”之类,好像如此以公义天道,更显力量无穷,正当合理。周人与商人之间的仇怨很深,可谓是世仇,连续三代。

周族的祖先为后稷,早期是西羌西戎的一支,过着游牧的生活。到公刘时期,周族则迁居于关中平原的豳,从游牧部落转化为了农耕部落。到古公亶父时,由于受到西戎的侵扰,周族再次迁徙到了渭河的上游,后来此地被称为周原。之后周部落的经济迅速进步,开始只有村庄,后来逐渐兴起了城镇。也是在这个时候,周人接受了商朝的分封,称为了商朝的诸侯,开始为商王朝打仗,并且以军功成为商王朝的“西伯”,统领着西方的各个臣服于商王朝的部族。

姬发的祖父季历在位时时,周人的武功获得了极大发展,周朝对西戎的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时代,季历曾“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不久季历又先后击败了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吞并了邻国程国。

周人的迅速强大的武力,使得商王感到如芒在背。商王开始采取的是联姻的方式来笼络周族,将帝乙的妹妹嫁给了季历,在《归藏》和《周易》中,该事件被记载为“帝乙归妹”。不过后来,出于扶弱抑强的目的,商王不允许周边存在一个能够对政权造成颠覆威胁的势力存在,因此对周族的政策发生了转变,开始从和亲转化为了武力。

商王文丁以封赏为名义,诏季历入朝。不过季历来了之后就被文丁软禁,不久便以祭神为名杀害了。这像极了金熙宗时将蒙古人的俺爸孩汗给钉死的事,商王认为只要杀了这个杰出的首领,周人就会溃散,再不能形成威胁。

可是,商王失算了。与游牧民族不同,周人是农耕民族,有着良好的政策传承,周文王姬昌继位后,更加贤明,推出了“养老”的制度,天下贤才纷纷西去入周。虽然周文王有心复仇,但是邦周此时仍是小国,国小力弱,因此他选择了韬光养晦的策略,继续尊奉商王朝为共主。对于这样的对手,商王对此感慨颇多,但是已杀其父,再杀其子,周人本无罪,恐失人心,因此就认下了姬昌继续臣服的表态。

(姜子牙渭水之钓)

不过商纣王并不打算接受姬昌的臣服,他也效仿文丁,将姬昌诏到朝歌,并且软禁到羑里。周文王在被囚禁期间演化了《周易》。商纣王打算如法炮制,将周文王也以祭神的名义杀掉。周文王的嫡长子伯邑考,也就是后来周武王的哥哥,亲自到朝歌请求纣王释放父亲,伯邑考直接被纣王杀了,这即是周族和商族的第二个仇恨。

商纣王释放了周文王回国,身怀国仇家恨的周文王更加励精图治,从此以灭商为己任,借着商王朝给予的“西伯”的权利,开始吞并周边小国,组织经营反商同盟,最终使得天下三分有其二。可是在伐商的前夕,周文王带着遗憾去世了。

太子姬发灵前继位,继承了邦周的灭商遗志。最终以三枝复仇之箭,标志着周人颠覆商朝伟业的完成。从季历到姬发,70多年的卧薪尝胆,一朝得雪,可不痛快!

据称周武王消灭商朝建国后,次年观兵于孟津,又作《太誓》,再次谴责纣的罪恶:“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沉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这是儒家经典《尚书》里的一篇,主旨是用来说明武王伐纣的“吊民伐罪”的正义性,所要体现的周王朝之后的政治伦理观。这种政治伦理发展于小邦周,最终经过周公的整理,形成天下公德。比如关于“上天”的地位,商王朝是以人祭取悦鬼神希望永保天下,而周人则是“以德配位”来取代之,使得政治开始离开巫神进入平民生活。

武王伐纣同时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一个政治伦理的难题,《史记·伯夷列传》说:"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如果最高统治者残暴无道,下面的人可不可以用武力推翻他?这里就涉及到对商纣王的地位的界定。再残暴的君主也是君主,再贤明的臣子也是臣子,这是儒家的政治理论,就如同帽子再破旧也要戴在头上,靴子再干净也要穿在脚上。

那么,难道天道就是就任由暴君胡作非为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怎么去给人们的行为以解释,该怎么评价周武王伐商,成为了历代儒家学者不得不正面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从周武王对商纣王的区别对待入手。在斩掉商纣王的头颅时,周武王用的是“黄铜”做的斧头;在斩掉商纣王的宠妇时,周武王用的是“玄铁”做的斧头。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动作,表明了周武王对商纣王曾经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的承认,也体现一种尊敬,就如同同样是用于斩人,包龙图却有三把铡刀,其中自然也有象征意味。

周王朝是一个特别重视“礼”的王朝,因此,周武王的这些仪式性的动作并非多余,实际上维护的是周王朝的政治伦理。

点赞3、广州市 网友:爱成空@

史记记载没错,但题主理解有错。

纣王和小美人妲己求生无望,只好在鹿台玩自焚,即使当时没被烧死,也被熏死了,所以武王口中念念有词,三箭射尸,再金斧铁钺斩首,悬在白旗上,代表上天惩罚这对坏男女!

是“射尸”不是“杀死”,武王将死人再杀死,这是骇人听闻的恐怖片!

三箭射尸有讲究,金铁钺斩首有缘由

01、“三”在历史、文化中有独特的地位

盘古大大开天辟地,天、地、人齐了,老子就说三生万物,这是说创造的变数。万物已生,就得有规矩,所以管子说“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

这个法就是古代强调的”君权神授“,天子代天治理万民,董仲舒后来发扬光大,“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这话啥意思呢?天子不可欺,天子不可辱,皇帝老儿过得舒坦,老百姓的日子才好过。

连司马迁都默认这种规矩,所以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道:“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于是有了这么一个理,代天治世的天之子不可犯,而天子的概念早就写在了商朝的甲骨文中。

祭祀天地三跪九叩,三拜才能婚礼成,父母亡需守孝三年,所以三在古代很大程度上代表礼法!

02、周武王射三箭

纣王是天子之身,虽然爱美人荒唐江山,但在礼法上就是正儿八经的老天之子,谁敢动就是臣贼子!

周武王要想吊打纣王,就不能师出无名,就把纣王种种恶行摆上台面,让老百姓看见。

这个天子是坏蛋,辜负了老天的期望,我们只能合伙把这坏小子赶下台,大伙儿才能过上好日子。

百姓大喊“好啊”,于是周武王成了众望所归的新天子,带着联军进发朝歌。

最终纣王在妲己的嫣然一笑中双双在露台自焚,彼此脉脉含情的眼光在说:来生还做夫妻吧,我收敛,你也低调,好不好?

这是老天儿子相争,家里的事情,所以周武王伐纣就站在了道义上。

可纣王毕竟是代天治世的正统啊,周武王就不能不顾及对方的身份,所以拿出弓箭,哭哭啼啼地射上三箭:兄弟你就好好去吧,这天下我来替你管!

三箭表明对方尊贵的身份,也是祭祀之礼,是君殇的致礼;但纣王是个暴君啊,所以不是三跪,而是三箭,也有代天惩罚之意,也就是说周武王射三箭是遵循礼制对暴君的刑罚。

“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03、金铁钺斩首

周武王拿出金晃晃的黄金斧,斩了纣王头;又掏出把黑乎乎的铁斧头,斩了妲己首,然后把手一挥,吊上白旗,告知天下:恶天子服诛,白旗悼之,周某替天行道,愿天下安!

看起来很正常,可里面的名堂还真不少

商朝的旗帜就是白色,所以祭祀或者说行刑挂的也是白旗,由于王、妃的身份不同,因此有一大一小之分,所以纣王虽然无道被诛,但尊卑礼仪的理念却得到了遵循。

《周礼注疏》记载:“殷以十二月为正,物牙色白。”

黄金斧和黑铁斧,也分别对应着纣王与妲己的身份。

黄金斧由于其黄色代表皇权,所以对纣王加身,以表身份尊贵之外,还警醒他王,以仁治国,勿重蹈纣王之覆辙,落得国破家亡,身首异处。

铁次之,因此落在了妖姬妲己的颈上,让祸乱王朝的女人们引以为戒,红颜再美,美不过铁斧的一寸冷锋,人有情兵器无眼,不要误了花开时光。

《古今注·舆服》记载:“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

黄金斧和黑铁斧与当时铸造技术有关。

古代对金、铜有点搞不清楚,春秋所谓的“金”其实一般指铜,商代已经有陨铁制造的器具,但这时不懂冶炼铁矿石,所以铁器是比较贵重的,砍在妲己的脖子上正是对其身份的区分。

根据《周礼.考工记》中提到的青铜铸造工艺是“六分其金而锡居一”,显然黄金斧是代表尊贵和皇权专有,不过是因为采用了铸造帝王正器的金(铜)而已。

黄金斧和黑铁斧显然还是针对纣王、妲己身份尊卑不同使用的行刑工具。

综上所述,周武王对死后的纣王尸体射出三箭,是对君王死亡进行的祭祀礼,可以看做代表联军的军礼,是对死亡的君王、妃子身份的尊敬;黄金斧和黑铁斧斩首是针对两人不同身份采用的工具,黄金斧对应君王,黑铁斧对应妃子;悬挂白旗也是对其身份的尊重,均是按照礼制而采取的行为,一来代表周王伐纣是民心所向,师出有名,对纣王、妲己行刑也合乎礼制的规矩,二来表明周武王是替天行道,推翻暴君,在处理国君的丧礼也遵循了礼制,取得道义上的支持。

(图片来自网络)

点赞4、南宁市 网友:天儿。

史料记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各路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也就是传说中的武王伐纣。此战最终完成了商周王朝的更替。

《史记》记载:武王攻下朝歌后,“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

武王的这一系列动作,乃是对中国古代礼法的遵循。

逝师伐纣前,武王曾当众宣布纣王的罪行,曰:“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

其中“三正”说法不一,但按照彼时事件,应为孔子所说“天地人之正道”。

故此,武王射出的三箭,一箭代表黄天;一箭代表厚土;一箭代表黎民百姓。

其后乃用黄钺砍下纣王之头,用玄钺砍下其宠妃之头。

古时,“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而彼时的金并不是黄金,春秋时期的金乃是铜的称谓。所谓黄金、白金、赤金,乃是分别代指金银铜。故此,文中的黄钺、金斧,乃是指铜斧。那为何用铜斧砍下纣王头颅呢?只因铜在那时乃是铸造帝王正器的金属,因而对纣王使用黄钺斩头。

而其宠妃乃是妇人,不同于帝王之尊,按礼法,故用玄钺(铁斧)斩头。

后面的悬之于大小白旗,也是遵循了古代的尊卑礼法而行,可见古时候对于礼法的看重程度非常不一般。

点赞5、十堰市 网友:歎故人。

这事不好说,我来说一下个人观点:

第一:这事可能是后来编出来的。因为周朝建立了儒家体系礼的那一套(是为周礼,孔子是系统整理的周礼,儒家虽然创于孔子,但源于周朝,他老人家不是老梦见周公吗),周礼什么事情都要讲礼仪讲程序,形式大于实质。例如《尸子》上就说武王亲自砍杀了纣王,双手鲜血淋淋,并没有说什么斧子。所以这事可能主张程序正义的儒学家们编出来的细节。

第二:我觉得是不是跟某种巫术形式有关系,毕竟周武王出发前还弄个乌龟壳算卦,为了这事,姜子牙还怼了他。这说明周武王心里相信巫术的,这时候胜利了,自然要用巫术来镇压一下。例如现在许多地方娶媳妇,新娘子进门前,新郎还向她射箭呢(当然是假射)

第三:假如这件事是真的,周武王当时严格履行了程序。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程序:

首先为什么射三箭。

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要的人物射三箭。

这是抖机灵。

其实为什么射三箭,大概因为周武王出发去砍他的时候,说的“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说纣王毁坏了三正,这三正是啥呢?有学者就说是天地人。

周武王可能就代表三正射了他三箭。

当然可能周武王也觉得纣王这个家伙力大无穷,万一没死干净怎么办?还是射三箭吧。

那么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斧子来砍呢。

这绝对是周礼上的形式要求。

周礼上对不同等级的人用不同的刑具,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包青天有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就分别对不同的人,就算是死刑,不同的人也用不同的刑具。

这就是周礼上的形式。

那为啥对纣王用黄色的斧头,对后妃用黑色的斧头呢。

用阴阳学的观念来解释,黄色代表着太阳,是阳,黑色代表着水,是阴柔。

不过阴阳学是战国才兴起的,那时候大概还没有。

周武王大概具有朴素的观念。

黄色代表着太阳,金光灿灿嘛。尊贵,所以就斩下纣王的头颅。

帝妃呢,没有那么重要,就用了比较便宜点的。

这样呢,即便周武王在地下和妃子相见,也比较得意,你看就算被砍头,我也比你们尊贵。

锦翼系石塘网签约作者

点赞6、临夏回族自治州 网友:悠悠蝶梦

商纣王的脑袋对周武王来说意义太重大了。

牧野之战,纣王率领的商朝大军居然败了,而且败得一塌糊涂,十几万精锐大军被周武王率领的四十个多个部落乌合之众打得只剩下纣王这一个光杆司令。

按力量对比,周武王的部队完全不是纣王的对手,可是商朝内部出了内鬼,商朝廷的贵族出卖了纣王,这十几万大军中绝大多数是贵族统领的士兵,只有少数奴隶忠心拥护纣王。

商贵族为何要出卖纣王呢?原因很简单,纣王动了这个阶层的蛋糕。纣王是中国历史上被黑得最惨的帝王,没有之一。

纣王登基后,想把几百年来的传统逐渐废除,是什么传统呢?就是神权和王权的平衡的政治格局。商朝是个崇尚祭祀的朝代,祭祀成为这个朝代最为重要的事情,而主导祭祀的祭司甚至可以左右王权的意志。

当然,王权和神权在绝大多数都是一体的,毕竟谁来担任大祭司还是由商王说了算。到了商朝末期,情况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负责掌管祭祀的贵族阶层逐渐与商王产生权力上的纷争,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纣王上位以后。

纣王上台后,对祭司掣肘朝政非常不满,很多事情自己都能定的事儿,祭司非要举行祭祀,通过上天的旨意这种鬼话来改变纣王的策略。

意见的不统一并不严重,严重的是纣王打破了几百年来不动贵族阶级利益的传统,他启用平民,解放奴隶,实施“人人平等”的政策,这就没有意思了。本来贵族生下来就是贵族,可以当官,不用工作,朝廷的官职一直在宗族间流传,这下纣王不但要动他们的地位,还要动他们的根基,贵族阶层很恼怒。

更恼怒的是纣王举行祭祀的次数越来越少,即使是祭祀,无非问些下雨刮风的事儿,朝中政策一概不问。

娘的,贵族阶层左右朝政的数百年传统就算是毁在纣王手中了。

纣王帝辛不适合当商王了,贵族阶层决定换了他。注意,他们只是想换一个商王,并不是想推翻商朝。

要换掉商王唯一的途径就是造反,他们有能耐吗?

没有!咋办?卖国啊!

于是,商朝贵族们就联络了西岐的周武王姬发,周部落与商朝有世仇,商王杀了几任周部落首脑,差点连著作《周易》的周文王都杀了。

周武王姬发巴不得商贵族给他当内应,这两股势力就这么一拍即合,周武王乘纣王东征东夷之际,起兵讨伐纣王,在牧野一战,贵族势力把控的主力部队倒戈一击,纣王军队瞬间瓦解,在一群奴隶组成的士兵的死战下,纣王才逃到了鹿台。

纣王并没有向周武王屈服,而是体面的在鹿台自焚了。

周武王攻下了鹿台,这是商王的一个行宫,里面除了自杀纣王的尸体,还有他的两个最为宠爱的妃子。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进入商朝国都朝歌,周武王把纣王的尸体和他的两个宠妃押解着进了城,商贵族阶层们并没有等来周武王另立新王,反而是自己称王,改国号为周。

这就没意思了,不是说好了重新选个听话的,遵循传统政治的商王出来吗?姬发怎么就这么不要脸呢?

商贵族对周武王很不满意,甚至一部分贵族还赌气率领族人远走他乡,比如建立韩国的那位箕子,甚至还有专家考证美洲的印第安人就是一部分商贵族逃去的。

商贵族对周武王不满,却没有办法,毕竟周武王的势力很大,都打进家里来了,还能怎么样。可是,周武王对商贵族的不满却很在意,毕竟自己理亏,而且现在要统治商朝臣民,光靠武力是不行的。

怎么笼络人心呢?好办,你们不是喜欢祭祀吗?不是想要恢复传统政治吗?咱就玩你们喜欢的吧。

于是,周武王决定举行一次最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在商朝要举行祭祀,祭品很重要,一般平民百姓用几个馒头就行,贵族士大夫阶层用鸡鸭鱼肉也可以,国家级别的祭祀,祭品的起步就得是猪牛羊三牲,再高级有点就是人了。

人可以当祭品,可是人这种祭品也要分三六九等,奴隶、战俘是最低等级,平民次之,把贵族当祭品也玩过,商王甚至将诸侯部落的首领都拿来当过祭品。

周武王的爷爷季厉就是纣王的爷爷武丁当作了祭品给杀了的。

还从没有祭祀活动可以把商王的脑袋拿来当祭品,周武王决定启动这一最高级别的祭祀,用商纣王的脑袋来献祭上苍。

纣王不是自焚死了吗?死了没有关系,只要脑袋还在尸体的脖子上就行,反正就是那个意思。

既然是祭祀,总得有一套流程,除了读祭文,就是“跳大神”,然后就是最关键的环节——献祭。

献祭就是把纣王的脑袋砍下来摆上祭台,这才是整个祭祀的高潮部分。如何砍纣王的脑袋,用什么工具来砍,这就很讲究了。

商王的脑袋可不是一般的祭品,不能随随便便地用把菜刀就给剁下来,那既不尊重上苍,也不尊重纣王了,砍王的脑袋,得用特殊的工具。

这个特殊的工具就是国之重器——黄钺。翻译一下,就是黄铜制作的大斧,这种高规格的礼器才配得上纣王的脑袋。

于是,周武王就用黄钺把纣王的脑袋从尸体上剁了下来,摆上了祭台。

砍一颗商王的脑袋是不是有点寒碜?的确有点,毕竟高潮还要一波接一波才行,纣王不是留下了两个宠妃吗?

献祭一个商王脑袋不够,如果陪上了两颗王妃的脑袋,那效果肯定很轰动。

于是,周武王又将俘虏的两位纣王很宠爱的妃子用同样的方式献祭了,不过,王和妃身份有高低,砍她们脑袋的工具就有区别了。

王用最为尊贵的黄钺,妃就次之,得用普通的黑铁斧子来砍了。

另外多说一句,周武王俘虏的纣王两位宠妃中,其中一位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妲己,砍她脑袋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周武王阵营的军师和大祭司——姜子牙。

姜子牙亲自动手砍的妲己的脑袋,那么纣王的脑袋是谁亲自砍的呢?

评论区讨论一下。

点赞7、海口市 网友:浅蓝色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细节性,很少有人注意到武王杀纣王和妃子时用的斧头颜色不一样,而 且还先连射三箭,今天唐郎就来回答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一,先谈连射三箭,这点有些争议,但唐郎认为这不外乎是一种心理的仪式感。

关于这一点,很多专家和网友有些争议,唐郎觉得无论是礼法依据还是巫术的体现,都不外乎根植于心理的一种仪式感,在古代,尤其是君王之家,行任何事情都要有仪式感,更何况是在终结一个王朝这样的大事上,所以武王更加要讲究一种仪式感,当然这种仪式感来源于很多方面,比如封建礼仪的祭祀,天地人,三者就是三箭所指,谢天,谢地,谢人,也和武王起兵时所发出的“毁其三正”相吻合。另外,在那个时代,巫术盛行,连射三箭就是商朝时的一种诅咒的巫术,诅咒纣王不得转世。


二,至于为什么杀纣王之斧同妃子之斧颜色不同,更多的是尊卑有别。

在商代,金属的质地往往与颜色有关,这里黄钺就是铜色的金属,而黑色的钺就是铁器的金属,而黄色一向是帝王的颜色,金色是帝王的正器,所以武王在杀纣王和妃子时,采取了尊卑有别的仪式感。


点赞8、平度市 网友:丶凉生

这个问题有三个方面,要回答能到,只能一一对应分析。

第一,对已自杀的纣王与宠姬,分别由周武王和姜子牙,向死体射三箭,纣王地位高,当然由同样地位高的周武王执行,而宠姬地位可能与姜尚相当,就由姜子牙执行。那么为什么是“三箭”,通常认为,周武王是以三正,也就是后来孔子所尊“三正”理论来做,即代表天、地、人完成,并在执行时,还念念有词,望着地上已被烧作焦黑的纣王尸体,射出第一箭,口中念到“此刻我是皇天附体!”,随后又射出第二箭,口中又念到“此刻我是后土附体!”,最后射出第三箭,口中仍是念到“此刻我是天下百姓附体!”,似乎完全尊乎天、地、人。

无盐以为并非如此。周王朝完全尊周文王的《易经》办事,讲求易而动,否极泰来,泰极丕来,讲究轮回周易,阴阳互动,而在互动时还要有理数。纣王作为殷汤国君,在当时应该九五至尊的地位,而周武王在周,也基本属于君王位,在乾卦中,纣王处于老阳之地,应该六爻处,即上九位。周武王当时还没坐实天下,虽也为君王,但是在少阳位,即在三爻处,即九三位,可以说,周武王虽然代表正义(周王朝的官方宣传),但终是“以下犯上”,所以,射三箭,表示以阳气上升的三爻少阳,代替阳气衰败的老阳,从仪式的角度从商进入周时代。

第二,射箭后,又用斧子砍下脑袋,不过砍纣王用黄钺,砍宠姬用玄钺,这颜色不同的斧子,又是怎么回事?有人认为,黄色是土,五行叫中央土,通常代表黄家,其实,记得好像从汉朝才开始以黄代表帝王家,但周文王对五行也了如指掌,肯定传递给周武王,以黄色斧招待上届王者。玄为青为黑为天空,空气为轻似女人,所以,用黑色斧招待上届王之姬。

然而,无盐以为,另有他说,五行中,中央土为黄不假,但这里的黄斧应该说的是斧的质地,是用黄色的金制做的,南方为朱雀,为火,火为金色为阳,所以,砍男子(阳)的纣王用黄色斧。北方为玄武,为水,水为玄色为阴,所以,砍女人(阴)的王姬用玄色斧。

第三,砍下脑袋后,又都挂在空中,这肯定是一种仪式,不管怎样,周武王建立大周,还是希望国泰民安,正确处理好纣王的后事,祈祷保佑周民,只是,这种仪式,放在现在,不好理解,好像悬头颅于高处,是一种惩罚。但在商周当时,有帮助逝者升天的成分,纣王用大白布悬之,宠姬用小白布悬之,大小之别,肯定由二者身份决定,至于何以用白布,不太清楚,有待继续思考,不过,现在仍有逝者出殡时,前面有白布牵引的习俗,二者是否有一定的联系。

本文纯属字面游戏猜测,缺乏考古实物验证,亦缺少古籍经典佐证,姑妄听之,一笑!

点赞9、晋江市 网友:抠脚萝莉

谢谢邀请!周武王之所以这样操作,主要是对商王文丁杀死祖父和商纣王杀死儿子的痛恨,这和人们常说的打死他,还要在他的身上踹三脚,意思是一样的。当然还有其它的内涵,毕竟是处死帝王,还是有讲究的!

公元前11世纪,在渭水河上游,有一个很兴旺的西周部落,到了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的时候,就非常壮大了。商王文丁看到周人的壮大,非常不满,于是找借口召见季历,紧接着,就把季历软禁起来。季历不仅吃了不少苦头,还被以祭神为借口杀害了,从此殷商和西周就结下了仇怨。文王姬昌即位后,励精图治,一心要报杀父之仇。因为实力不允许,文王就忍受的,暗暗扩充地盘。商纣王看到西周的范围不断扩大,更加不满,也采取商王文丁的方法,把文王姬昌软禁起来,不给回到西周。文王就是在这期间,演化出“周易”。

纣王的臣子发现了此事,告诉纣王说,文王姬昌会算卦,纣王感到奇怪,就采取了或明或暗的方法测试一下,看看到底会不会算卦。

文王姬昌的长子伯邑考,害怕父亲像爷爷那样被杀害,就亲自找纣王商量,要求释放父亲。纣王就偷偷地把伯邑考杀死了,用伯邑考的肉,做饭给文王姬昌吃,目的是: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文王若把肉吃了,说明他不会算卦,若不吃,说明会算卦,那就把文王杀了。文王吃到儿子的肉,一切便知。监视人在暗处,文王很明白这里的意图,就把这块肉放到嘴里,不咽下去,等到监视者走后才把肉吐出来。

纣王听说文王把肉吃了,就认为文王不会算卦,于是就把文王释放了。文王回到西周,却没有等到伐纣,却去世了。

由于纣王无道,天下人愤恨,武王姬发得到众多的人拥护,伐纣时机成熟。纣王感到末日来临,和妲己点火自焚。武王先射三箭,再用黄铜斧子砍下纣王的头;然后也射妲己三箭,用黑铁斧子砍下妲己的头。至于有什么说法?大概是说,黄色是帝王的象征,所以用黄铜斧子,妃子是贵人,要用黑铁斧子(当时铁刚刚出现,很珍贵。)。其实是报仇解恨,也有怕纣王装死的原因,其它说法估计是掩人耳目。



点赞10、昆明市 网友:青灯古卷

牧野之战后,纣王及其宠妃自尽。周军攻入鹿台,却只看见了纣王的尸体。

如何处理前朝亡国之君的尸体,成为胜利者要处理的一件要事。

留给程序

敌酋的身体(不管死活),是战争中价值最高的目标,往往是战士们哄抢的对象。

后世的项羽、王莽的尸体,无不是被胜利方的将士们直接大卸八块。

同样,攻入鹿台的周军将士,也有一样的冲动。

将士们争先恐后,想要“到击纣躬”,把纣王的尸体分了。

住手!周公姬旦制止了!

到击纣躬,姬旦不嘉。——《楚辞.天问》

这位后来周礼的主要创建者深知:合理地处理纣王的尸体,极为重要!

纣王的尸体,还是留给周武王来处理吧!

天罚,罚的是谁?

在处理纣王尸体前,周武王还有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商国百姓都在郊外迎接(等候处置)。

周武王令人传达指示:上天降休!(我代表上天给各位带来好处!)

商人都拜再拜稽首,表示臣服。

周武王挥手答拜。遂入。

伐纣前,周武王列举纣王罪状,表示自己受命于天,与诸侯对纣王“共行天罚”。

如今,经过入城前的仪式,周武王清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天罚,罚的不是商国人民,而只是纣王一人!

周武王,是解放者!

接下来,成为解放者的周武王,该开始对纣王本人“天罚”了!

充满仪式感的繁琐流程

周武王的“天罚”是充满仪式感的。

周武王先站在战车上,亲自操弓射击纣王的尸体,连射三箭后走下战车,用轻剑击打纣王尸,最后,用黄钺割下纣王的头颅,悬于大白之旗上。

为何如此繁琐?

古代死刑,分为三个流程:1、宣判罪名;2、行刑;3、示众。

纣王的罪名,在周武王发兵前已经宣判。

因此,周武王就必须依照纣王之罪,实施相应的行刑、示众。

三箭之伐

先秦的处罚,不会因为犯人生命的终结而变。

所以,纣王虽死,却仍然要按照行刑-示众的流程来办。

“天讨有罪”,大刑用甲兵,其次斧钺。

周武王先在战车上连射三箭,是是战斗姿态,施兵甲之伐。

为何是三箭呢?

周武王及历代文献各有不一。

个人倾向于“三正说”。

周武王曾经两次公开宣布纣王之罪。

在纣王的罪名中,唯妇人之言是从,不用王父母弟,不用先祖之乐,乃至虐待商国人民等,都是商国内部事务。

但是,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则是获罪于天。

武王实施天罚,自然首先是问“毁坏三正”之罪。

周武王以三箭,替天、地、人讨伐纣王,是其承受天命的宣誓。

黄钺、大白旗

行刑之后,是示众环节。

示众,多为枭首悬柱(或旗)。

砍头,可以致死,但并不一定属于行刑环节。

行刑环节,犯人可能被砍头,也可能被缢杀、凌迟,但无论怎么处决的,到了示众环节,还是要砍下头来。

古代,钺是通神、征伐、惩戒的重要器物。

周武王伐纣时,“左杖黄钺”,就是以黄钺示替天对敌人实施征伐、惩戒。

钺,既是王权的象征,也是刑罚的象征。

纣王毕竟曾是天子,自然要周武王亲自用规格最高的黄钺来砍头。

砍下头来,在哪里示众呢?

大白旗!

武王伐纣时,“持大白旗以麾诸侯”,大白旗,是周武王对诸侯的指挥之物。

悬纣王头颅于大白旗,既是宣示胜利,也是宣布对商国及其支持者的统治。

问罪妇人

周武王宣布纣王罪名时,“信用妇人”是其反反复复强调的。

纣王自绝于天,毁坏三正,是因为“乃用妇人之言”;不用先祖之乐,用淫乐,是为了“怡说妇人”···

因此,妇人,也是武王实施天罚的对象!

周武王以相同的流程对纣王宠妾的尸体实施了处罚。

不同之处是示众环节:砍头,用的是玄钺;悬挂,是在小白旗上。

这没什么好说的,宠妾毕竟不是天子!


个人认为:周武王以如此繁琐的仪式处理纣王及宠妾的尸体,既是为了宣示自己受命于天的合法性,又是为了警示强大的殷商残余及曾追随他的诸侯,以加强对天下的统治。

朋友,您怎么看呢?

点赞11、南宁市 网友:御狼阁

史记传承非音像,司马传写听古上。

封建社会人迷信,血肉相连死一堂。

三箭射杀三界罚,黄黑包公三口铡。

君臣父子各赏罚,不可欲越有人骂。

本人拙见,喷者勿看。

点赞12、兴安盟 网友:半梦。




事件经过:武王到达了王宫,到达纣王自杀之处,做了一件事情:“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

大概意思是武王到达纣王王宫时,纣王已经自杀。

武王先射了纣王尸体三箭,又将纣王的头砍了下来,挂在军旗上面。(悬其头于大白旗上面)。



最后还将两位纣王的两位宠妃的尸体一并射杀,砍下头颅,挂在军旗上。至于为何周武王要在战车上射三箭对于纣王的尸体,是什么原因?这里我的分析就是,显示对于失败者的愤恨,恨不能亲杀之。

一方面商纣王曾经囚禁他的父亲周文王,有家恨,另一方面,纣王无道,乃民恨。为啥是三箭,可能是代表三才,即天,地,人。讨伐有道,代天地人来惩罚纣王,也讲的通。

(周文王雕像)

武王伐纣,天下归心。其实,自从周武王的父亲辈就有反抗商朝之心。商王封西伯侯姬昌为西伯,有征伐之权。那么姬昌就利用这个权利,东征西讨,天下三分之二归周。

然后,举兵讨伐商纣,可惜周文王年事已高,不久即逝世。其子武王继承了他的伐商大业,屡次大战,最后经过牧野之战,大败商军。之后,商王朝首都朝歌被攻破,纣王无奈携带珠玉自焚于鹿台。他的两个妃子也自杀了。武王射箭三发,砍头悬旗。(胜利者姿态,自古有道伐无道,民心向背,是政权稳定与否的关键)。

武王在伐纣后为何有这个举动,无非就是向原先的商王朝遗民宣示实力,还有警告他们不要轻举妄为,可能会遭受重创。作为一个胜利者的表现。

要知道当时商的遗民很多,有必要显示一下周的实力,让商王朝的残余势力畏惧而不敢反叛。

另外,西周要证明自己是替天行道,伐纣是一场正确战争。肯定在攻破商首都后要宣布商纣王的恶行。现在首恶已经除了,天下归心,万民臣服。

这就是一个胜利者向他的子民宣示我已经消灭商最高统治者了。西周获胜,开启了新时代。商纣王是古代有名的暴君,设立酒池肉林,和妃子享乐,不顾百姓死活,周文王联合诸多诸侯攻打商纣,打的旗号就是消灭暴君统治,建立新王朝,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的拥戴,所以武王之兵如破竹,可以大获全胜,主要因素就是商朝末年统治无道,民怨沸腾。

至于为什么杀纣王之斧同妃子之斧颜色不同,更多的是显示尊卑有别。

在商代,金属的质地往往与颜色有关,这里黄钺就是铜色的金属,商的时候青铜器代表皇家,代表尊贵,砍皇帝的头所以用黄钺,代表尊贵的意思。

而黑色的钺就是铁器的金属,所以武王在杀纣王和妃子时,采取了不同身份的人用什么样的钺。等级的差别一目了然。

简单分析如此,谢谢大家的支持。

转发,分享,点赞,点评。

(图来自网络,侵删)。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