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类专业是种什么感受?
从困惑中清醒
从清醒中困惑
起初选择心理学,是为了解惑,了解自己。
三十多岁的时候,工作,家庭,父母,孩子,人一天到晚都是沉在里面搅来搅去的,自我认识都没有过,更不要说自我成长了,没戏。
后来运用心理学,成长了,反而困惑了。
因为了解他人后,想帮助他们,反而发现自己的知识有限,困惑用什么方法能帮助到他们。
定力是具备的条件之一,同样学的是心理学,主攻的方向却不一样,但都不能移情,管住自己的思维,不能被对象带偏的同时尽可能解决对象问题。
这就是清醒后的困惑。
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我第一志愿报考了心理学专业,顺利录取。
本硕一口气读下来,工作多年后,又去读了博士。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谈起这个专业的感受,最重要的还是大学期间某位教授说的四个字:助人自助。
心理学不是算命不是催眠不是读心术也不等于心理治疗,但学了心理学,你确实会更容易预知自己和他人的成败,更容易让别人听从你的建议,更容易看懂别人的小心思,也更容易帮助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走出心理困惑。
当然,前提是,你得用心去学,除了上课,再多看一些这个领域大牛的著作,并习惯于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去思考社会现实。
刚进入这个学科,你会觉得不太适应、跟你想的一点儿都不一样。没有那么多高深莫测的东西,甚至一点儿都不实用。学的科目大多也比较枯燥:《人体解剖生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知识点繁多而琐碎。
甚至还需要学一些教育学的科目,对于理科生来说,背诵的过程让人痛苦无比。
但大二之后,有趣的学科就来了。《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变态心理学》(现在一般叫《异常心理学》)……你会发现,这门学科的斑斓画卷一点一点向你展开。
心理学的研究也很有意思。
如果你喜欢跟人打交道,你可以做社会调查,做质性研究,做团体辅导;如果你喜欢跟数据打交道,你可以学习各种统计软件,成为同学们最仰慕的统计高手;如果你喜欢跟机器打交道,你可以学编程,学眼动仪、ERP等各种实验仪器,做这个领域最前言的实验研究……
你可以多看一些权威期刊的文章,从《心理科学进展》开始,了解这个学科最近到底在做什么。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自己真的喜欢心理学的研究,你就可以尝试寻找、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然后选择合适的学校、合适的导师,去考研、读博,继续深造。
也许你并不喜欢心理学研究,更喜欢心理咨询、团辅团建等实践活动,那你也可以在这个领域进行扩展阅读,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去大中型心理咨询公司实习,让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
不一而足,五花八门,你想要什么感受就有什么感受的……
读心理类的专业会让你对世界的认知从一个面走向一个体甚至一个体系。
看过三维立体图吗?学心理和不学心理的,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对世界的理解也因此而不一样。和世界的关系也不一样。
如果有可能,建议都去学学心理学,让自己去真正看一下世界,理解一下世界,重新定义世界,确立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可以更通透的了解自己,看清事情和关系,这是最受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