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雍正王朝》中八王议政逼宫时,三阿哥在干什么?为什么没有他?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4关键词:雍正

问题补充: 在雍正王朝中老八他们趁机发难时,老十三及时出现扭转了局面,可是自始至终都没有老三的踪迹,为什么他不出现?如果在的话,会如何选择?

点赞1、甘南藏族自治州 网友:别逞强

在《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片段莫过于九子夺嫡和八王议政逼宫了。

而不管是九子夺嫡也好,八王议政逼宫也罢,仿佛都没有老三胤祉什么事,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一、

关于九子夺嫡,我们知道排在老四胤禛之前的皇子,就有三个,分别是老大胤禔、老二胤礽、老三胤祉。

老大和老二自不必说,一个是最早暴露夺嫡心思的,一个本就是太子,结果在热河八大山庄,老大胤禔被永久圈禁,太子胤礽被废,虽然后来再次复立,但是权势已去,最终因为自己的zuo,再次被废。

而导致老大胤禔被圈禁的主要推手就是老三胤祉,他早不举报,晚不举报,偏偏选择太子胤礽即将被废的时刻举报老大胤禔魇镇太子,足可见其手段之狠。

难怪被康熙帝臭骂一顿:

“你的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

至此之后,老三胤祉一直郁郁寡欢,再无大动作,直到雍正帝即位。

雍正帝即位,第一个带头下跪的就是老三胤祉,同样也是他第一个在朝会上下跪请求安排工作的,而且是当初告破科场舞弊案的真正幕后指挥者,甚至为了救李绂不惜丢掉了御前免跪的特权,这么一个紧紧向雍正帝靠拢的人,为什么在八王议政逼宫时,却没有出现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历史来讲,还得回到《雍正王朝》该剧最开始的时候。

史书上的胤祉可不像剧中那么羸弱,他可谓文武双全,无论文学造诣,还是骑射武功,在众皇子里面都是数一数二的。胤祉曾经在康熙三十一年跟康熙帝比骑射,结果并不输康熙帝,不过后来,他就一心专研文学这一块了。

由于他跟太子胤礽关系比较好,雍正帝即位后就罚他去守陵了,后来又因为老十三胤祥去世后胤祉迟到且面无忧色,将其圈禁,与剧中不同,史书上他在雍正十年就郁郁而终了。


二、

但是在剧中,老三胤祉绝对是一个隐藏的高手:

首先,他知道如何投其所好,所谓的其就是指康熙帝,由于清朝是从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但是坐天下再靠马背是不行的,所以康熙帝非常注重汉文化学习。在剧中就有明显的体现,比如开篇镜头中的两副对联,比如康熙帝赐给江夏镇的牌匾,比如弘历骑着康熙帝“大马”写九九寒暑表等。

在这种氛围下,清朝的各位皇子都要潜心学习汉文化,剧中的老大粗只有一个老十,但凡他能多读点书,地位绝对不一般。

而老三胤祉,为了投康熙帝之所好,在康熙三十九年,纠集了一群文人学者,开始编书,第一部书《佩文韵府》就是在康熙帝五十年完成的,当然在剧中是在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完成。

并得到了康熙帝的大力赞赏,这比起老十只会修戏园子来讲,要高大上的多:

“朕告诉你,朕是拿体己钱给三阿哥还了债,从康熙三十九年起……现在第一部《佩文韵府》已经出来马上可以付印……”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点没有,在康熙帝表扬老三胤祉的同时,老三抬起头斜眼鄙视了一次老四胤禛。

在当时的朝局下,支持老三胤祉的和支持老八胤禩的人最多,而支持老三胤祉的基础,可是天下的读书人,这样算起来,更有希望。

正是怀着这种心态,老三胤祉也是一心向往皇位,他在明知道老大胤禔魇镇太子胤礽的情况下,没有制止和上报,说到底,那时候他夺嫡的障碍是太子胤礽,让老大去魇镇太子,对他有利。

等到太子之位不保的时候,大家一心想争替康熙帝招待蒙古王公的差事,结果给了老八胤禩,看得出老三胤祉十分失落,回去后也闷闷不乐,甚至对前来套话的老大讲:

“唉,我还能干什么,不过是吊几句文罢了。”


三、

等到太子胤礽即将被废后,他又来了精神,直接告了老大一状,此举一下子就消灭掉了两位强有力的竞争者,不得不说他的厉害。

再后来他被骂后,就明白自己不是当皇帝的料,于是开始观望,不再偏向任何一边,这种状况直到雍正帝即位当晚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明明康熙帝已经口述了传位遗诏,可是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不认,当时的老三胤祉就傻傻地坐在凳子上等着隆科多,面对十七阿哥和十阿哥打架,都不拉一下。

一旦他确认了雍正帝就是皇帝了,他接连跪了好几次第一:

即位当晚的一跪,这一跪奠定了他的地位,也通过行动划清了跟老八胤禩的界限;在康熙帝灵堂上他接连两跪,以实际行动打消了老十四胤禵的非分念头,给了雍正帝台阶下;第一次朝会上,又是他第一个带头下跪,缓解了老十当众放屁的尴尬。

就是他的表态,让雍正帝大为欣慰,给了他一个御前免跪的特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一个个对手的倒下,雍正帝越来越不放心这个三哥了,为什么?

雍正帝登基后,先是把国库欠款给追回来了,肯定得罪了康熙朝的那些老臣;随后拿掉诺敏、张廷璐,等于拿掉了隆科多和张廷玉等大臣的举荐权,还敲打了他们;再后来就是扫除老十四胤禵、以及自己的得力干将年羹尧等势力。

随着新政的推行,此时的雍正帝基本扫除了大部分障碍,除了老三胤祉势力和老八胤禩势力。

不要忽略了老三胤祉是天下读书人领袖这个事实,实际上他才是清流派的隐形大BOSS,只不过他十分清楚雍正帝的为人,所以也不止一次跟李绂讲:

“巨来,你这官还没有做通……四弟这个人我了解,小心把你打成朋党!”


四、

雍正帝执意要杀清流派的李绂等人,并不是完全因为他们一个劲地弹劾田文镜,也不是他们的结党,更不是他们反对新政,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要消除老三胤祉的势力。

之前清流派领袖中有一个二愣子,叫孙嘉诚,虽然本事大,但是胆子也大,竟然学会了用天象来要挟雍正帝,不拿下他势必会有更多人效仿,果断借年羹尧之手干掉孙嘉诚。

死了孙嘉诚,还有李绂、谢济世和陆生楠,老三胤祉实现自己的抱负,依靠的也是这几个人,杀掉他们,老三胤祉不救,那么天下读书人自然不会再支持他。

这就是雍正帝的逻辑,逼着老三胤祉求救,而且他成功了:

“一个亲儿子,再加上我这个亲阿哥,面子总算够了吧?御前免跪的恩典我也不要了……”

就这样,雍正帝巧妙地把原先支持老三胤祉的人,转嫁到了自己的亲儿子弘历头上,当然,他自己在读书人心中是万得不到好的,这一点他是很明白的,所以此计堪称高明。

听了老三胤祉放弃了自己的权力,雍正帝才慢悠悠的掏出了赦免文书,至此,清流一派再也掀不起什么波浪了,连带他们的领袖老三胤祉,也郁郁寡欢的退出了政坛。

等除掉了老三胤祉势力之后,摆在雍正帝面前的只剩下老八胤禩的势力了,当然,后来他儿子弘时也出来蹦跶了一下,只不过他太小儿科了,动动嘴就给办了。

等到雍正帝对老十三胤祥讲:

“要是脓包,迟早得挤了他!”


这之后就是惊心动魄地除老八胤禩之战,此时的朝会上老三胤祉为什么没有出现?

很简单,这时候的老三胤祉已经被剥夺了权力,也无心参与政事,更可能的是,他早已料到了雍正帝会冲老八胤禩下手,为了避嫌,不参加。

而还有一个更大的可能,就跟当初他静静地坐在凳子上等传位诏书一样,他在等待这场战斗到底谁才是赢家。

只有知道了结果,他才能决定下一步怎么做啊!

等到结局已定,再无悬念,雍正帝环顾身边可用之人,惊讶地发现,没了,老十四已经命在旦夕,其他的兄弟死的死,圈禁的圈禁,只有一个三哥可用,于是老三胤祉最后的差事,就是抄老八胤禩的家。


你说老三胤祉幸运吗?

幸运!

你说老三胤祉悲剧吗?

悲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点赞2、海北藏族自治州 网友:替代品

始终不明白雍正帝的儿子,序齿为老三的“弘时”竟然能背叛他爹倒向了八爷党,实在让人费解,看了电视剧《雍正王朝》的这一段看的头疼发胀,弘时究竟为了什么?

没有暴力的玄武门之变当然就是“唇枪舌战”了,蓄谋已久的以整顿旗务为导火索的宫廷政变真正的面对面的开战了,发动者是“八爷党”,领导者是八阿哥胤禩,被拥立者就是雍正帝的序齿老三弘时。
【这就是三阿哥弘时】

是呀;题主问的对 ,都在朝堂之上唇枪舌战他去哪里了,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位雍正帝的老三弘时:

爱新觉罗·弘时,满族,清朝雍正帝第三子,乾隆帝的异母哥哥。康熙四十三年生, 母齐妃李氏。雍正四年二月被命为允禩之子。据载他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而在雍正五年被削除宗籍。雍正五年卒,年二十四岁。雍正十三年乾隆即位后,追复弘时宗籍。

这是雍正帝序齿老三弘时的简单人物介绍,的确弘时在雍正第五年去世,年龄二十四岁,只是有一点弘时是在削除宗籍当年死去的。
【八爷党逼宫的公开化】

虽然在雍正朝的历史上没有八爷党及关外四个铁帽子王爷带兵入京这一说,可是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设计的活龙活现,目的就是夺皇权,由弘时取而代之。

按照八阿哥胤禩的说法,弘时只不过顶个名头,为了从雍正皇帝手里夺取最高权力的巧立名目,为其合法化让弘时当傀儡,最后由八王议政,胤禩为太上皇。

可关外四个王爷来了,八爷党的重要成员也齐活了,弘时不见了。
【雍正皇帝此刻明白了】

现在我们分析看,弘时作为雍正皇帝的儿子向自己的父亲逼宫,看似非常愚蠢,可到了真章他还是一定胆怯的,他不敢保证这次由整顿旗务而发动的宫廷政变一定成功,所以就没有自信心。

如果弘时的自信心发生动摇,必然他要“留一手”,那就是不与自己的父皇雍正皇帝正面交锋,闪开自己的身子,八爷党逼宫成功了,他会出现在前台当幌子,失败了这小子还能继续隐蔽下来。
【雍正帝没拿老八当回事】

在八爷党逼宫失败后对于“弘时”有过交代;那就是由雍正皇帝指派弘时与他“三叔胤祉”及和亲王弘昼去被改了名字的“阿其那,塞思黑”家里去抄家,和亲王弘昼没有参与就对了,因为被改了名字的八阿哥胤禩在被抄家时与弘时有几句对话:

阿其那:老三,难为你还能叫我一声八叔!八阿哥胤禩这句话问的合情合理,虽然被改了名字,那是他们父辈之间的事,无论如何该,他还是弘时的八叔。

阿其那:老三,你一定要把八叔没干完的事干下去,你得争,不能灰心丧气,记住;你是皇子。


【抄家时的弘时与八叔见面】

根据弘时去抄家证明弘时在八爷党逼宫时他没有公开露面,所以在这一段时间弘时没有危险,但是假传圣旨的事已经遭到了父皇雍正皇帝的怀疑,紧接着出现了追杀弘历一事使弘时彻底暴露。

不过有一点始终没明白:雍正皇帝本来子嗣就少,为何把弘时过继给八阿哥胤禩做儿子,这不是故意把弘时推向八阿哥胤禩一边吗?为何弘时能不折不扣的维护八阿哥的利益并站在他那一边?

弘时在雍正登基后一直住在大内,而且聪明能干,可搬出去独立生活开始为何就“桀骜不驯”,以行为不检点被圈禁,这是为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第191期总268期)

点赞3、襄阳市 网友:幻日落樱

三阿哥在康熙晚年的夺嫡之争中,是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他致力于营造文治灿然的形象,目的还是要争取大位。不过在雍正登基后,三阿哥变得十分谨慎,明哲保身成了第一要务。

康熙对于太子胤礽的失望,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于是其他的众位阿哥都产生了夺嫡之心。大阿哥选择背后捅刀子,并搞封建迷信暗中使用魇镇之术、四阿哥走孤臣路线埋头苦干、八阿哥走群众剧照塑造贤王形象、十四阿哥则着眼于兵权。和所有人不同的是,三阿哥选择营造文治灿然的君子形象,以此博得康熙的欢心。

在前期的夺嫡之争中,三阿哥和大阿哥两人针锋相对,在被大阿哥背后阴了一记后,他当着康熙的面,揭露了大阿哥用魇镇之事谋害太子,一下子把大阿哥彻底干残,永远圈禁。而通过这件事,康熙也知道了儿子们之间的内斗到了何种地步。在我看来三阿哥虽然干掉了大阿哥,但也由此失去了康熙的圣心,原因很简单:你既然要知道,为什么不说出来,你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吗?

三阿哥从此也死了夺嫡之心,只和李绂等文人往来,不在掺和其他阿哥的争斗,这让他反而能置身事外把局势看清楚,所以在胤禛被宣布为即位人时,他第一个带头向胤禛跪拜,表示了臣服。而胤禛此后也对这位哥哥不错,甚至给了他御前免跪的恩典。

三阿哥冷眼旁观,对局势和雍正的为人都了然于胸。他知道雍正最讨厌的就是结党乱政,所以在这一点上从不越雷池一步。李绂等人不满田文镜的做法,准备联合清流官员们群起而攻之,他就曾劝李绂,联名上折子的做法不妥,小心皇帝把你们打成朋党!

李绂没有听这位老恩主的话,果然被雍正视为结党乱政,结果和陆生南、谢济世被押到法场,最后还是弘历出面才逃得了性命。由此可见三阿哥对雍正了解之深。而以他的这种洞察,岂能不知道八阿哥搞出来的“八王议政”注定会失败?有怎么会参与其中呢?毕竟,经历过康熙晚年夺嫡之争的三阿哥,知道只要掌握兵权的十三阿哥在,其他人就不可能翻盘!

更何况,即便他想参与,八阿哥等人也未必会事先和他通气。毕竟他在八阿哥等人的心中,是个绝对的中立派!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点赞4、临沧市 网友:南山不寒

纵观《雍正王朝》中的“八爷党逼宫雍正”事件,那些参与康熙朝时期“九子夺嫡”的众位康熙皇子中,雍正、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八爷党”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皆出现在了朝堂之上,共同经历了这场“逼宫”。

而除去早先被康熙皇帝下令圈禁终身的大阿哥胤褆、废太子胤礽,和被雍正发配去看守皇陵的十四阿哥胤禵,似乎只有三阿哥胤祉没有身处这一事件的旋涡之中,甚至都没有出现在当时的朝堂之上。

实际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三阿哥胤祉自身的态度决定了他不会主动参与其中,就连“逼宫行动”中对立的雍正和八阿哥胤禩,也几乎是完全“无视”了胤祉的存在,这才使得其成为了整个事件中,彻头彻尾的“局外之人”。


在“九子夺嫡”中,胤祉就已经开始了他的明哲保身之路。

参与“九子夺嫡”的众位康熙皇子,分别组建了自己的政治势力联盟,包括以太子胤礽为首的“太子党”,以大阿哥胤褆为首的“大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首、势力强盛的“八爷党”,以及以雍正为首、贯彻“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策略的“四爷党”。

这些政治势力为了争夺皇位,上演了一场场明争暗斗的戏码,可谓是争得头破血流,反而是三阿哥胤祉则表现出了一副与世无争的姿态,带着李绂、陈梦雷等一众文人墨客,自始至终都在编撰的书籍。

而这也便成为了人们口中的那个由文人组成的“学究派”团体——“三爷党”。

如果细品三阿哥胤祉在“九子夺嫡”中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其似乎采取的是与雍正一样的“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

雍正表面上不去结党营私,主动延揽朝臣,而是本着“孤臣”的态度,尽心办事,从而赢得了康熙的好感与信任。

反观胤祉,他做的是更加的耐人寻味,甚至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似乎除了编撰《古今图书集成》之外,再无其他可以拿得出手的政绩。

而即便是如此,我们也不难发现胤祉的别有用心。

一方面,这部《古今图书集成》,编撰图书一万卷,被誉为是“不朽之盛世”,就连康熙对此都夸赞不已,毫无疑问,这部书便是胤祉最有分量的政治筹码,凭借此就可以让康熙以及朝中大臣对其是刮目相看。

另一方面,胤祉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编书上,这也使得他非常容易为人所忽视的同时,也不会去树敌,即便是无法染指皇位,他也可以凭借其中立的态度与表现,最终能够在康熙去世后依旧得以安身立命。

所以,从胤祉在“九子夺嫡”中的表现我们就不难发现,他有“夺嫡”的想法,不然他就不会公开的检举大大阿哥胤褆用“魇镇”诅咒太子胤礽的事情,然而他却表现的非常的内敛和低调,除了一份自知之明外,更多的还是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果然,康熙去世后,隆科多手捧康熙遗诏,当众宣布雍正为新君的时候,胤祉甚至抢在了十三阿哥胤祥之前,第一个向雍正跪拜,承认雍正的地位,从而用自己的这一份“拥立之功”,抹杀此前兄弟二人所有的误会与猜忌。特别是他还有着雍正兄长的敏感身份,这个时候更应该率先纳上自己的一份“投名状”了。

而在雍正登基之后,胤祉也就此告别了政治舞台,除了在李绂即将被问斩之前主动向雍正求情赦免李绂外,再无其他的政治表现,甚至是在李绂向其求援的时候,为了不引火上身,他还将与自己关系紧密的李绂推去向李卫求助。

这些都说明,此时的三阿哥胤祉已然是无心政治,他想要的只是安安稳稳的了此残生,做一个潇洒的王爷,而再无其他奢求。至于“逼宫”这样大逆不道的忤逆之举,胤祉断然是不会将自己置身其中,并且还会主动地敬而远之。


对于胤禩而言,胤祉没有兵权,就意味着他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

回顾雍正与胤禩在这场“逼宫事件”中的对峙,兵权无疑是双方博弈的核心焦点。

胤禩为了控制京城九门以及宫禁防卫,积极拉拢手握兵权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并且与隆科多密谋,用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撤换图里琛的御林军,以最大限度挟制雍正。除此之外,胤禩还以弘时为内应,利用弘昼政治上的不成熟,“误传圣旨”,进而在四位关外“铁帽子王”的配合下,夺下了丰台大营的兵权。

可以说,胤禩这一次是充分吸取了此前“夺嫡之夜”中,因为失去丰台大营兵权而痛失好局的经验教训,在“逼供行动”的一开始,就将兵权放在了所有安排的首位来看待。而也正是由于在兵权上的短暂优势,使其占据一定的主动地位,甚至一度将雍正就此逼上了“绝路”。

可最终,因为由于十三阿哥胤祥拖着病体,坐着担架,前往丰台大营,重新夺下兵权,进而带兵入宫勤王,使得胤禩等人在兵权上的优势荡然无存,这才最终挽救了这场危机,同时也使得八阿哥胤禩等人精心策划的这场“逼供行动”就此破产。

由此可见,兵权是决定这次“逼供行动”成败与否的胜负手,有兵权的隆科多,四位关外的“铁帽子王”,甚至是虽被雍正发配看守皇陵,但仍然在军中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十四阿哥胤禵,都是胤禩所要争取和团结的对象。

反观此时已然处于“养老”状态且没有兵权的胤祉,他既不会为胤禩等人所拉拢和争取,也不会被视为“逼供行动”的阻碍,毫无“利用价值”的同时也不会产生威胁,也因此必然会被胤禩选择无视掉。


至于雍正,对于三阿哥胤祉的感情则要复杂许多。

其实,如果按照传统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皇位传承制度,身为雍正兄长的胤祉,对于雍正来说,始终都是一种威胁与挑战。

于是乎,雍正对于胤祉采取的是“拉”和“压”相结合的对待方式。

先来说“拉”。

雍正保留了胤祉诚亲王的爵位,并且赐予了他“御前免跪”的恩典,这对于胤祉来说已然是莫大的殊荣,可以说雍正是给足了自己的这位兄长面子。同时,作为胤祉重要“亲信”的李绂,也得到了雍正的重用,先是担任副主考和主考的差事,随后又外放到湖北做了巡抚,直至提拔其做了直隶总督。这些都是雍正拉拢胤祉,主动向其示好的方式。

当然,这其中也有雍正对于胤祉能够识大体、顾大局,率先带领一众康熙皇子承认自己的新君地位的一种感谢与褒奖。

再来说说“压”。

对于胤祉来说,似乎除了一个亲王的头衔以及“御前免跪”的恩典,雍正并未给其安排差事,可以说是将其隔绝在了朝堂之外,进而使得其影响力再也无法施展。以至于在这次关外的“铁帽子王”进京面圣,共商“整顿旗务”的朝堂大会上,竟然都没有安排其到场,也说明胤祉已然是被雍正排挤出了权力的核心圈之外了。

可即便是如此,雍正对于三阿哥胤祉还是不放心,所以便来了一手“欲擒故纵”,让其领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弘时和弘昼去查抄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家财。雍正则正是要通过这样的举动,来辨别这三人是否与“逼宫行动”相关,是否与“八爷党”众人进行了暗中的勾结。

而胤祉也看出了雍正的想法和意图,因而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自证清白”。

首先,在接到雍正的旨意后,丝毫没有任何的迟疑,马上遵旨前往抄家,可以说是非常的主动,对此并不胆怯。

其次,在面对“活出丧”的弘昼的时候,对其进行了批评与劝谏,以此表明对于雍正决策的拥护。

再次,真到了抄家的过程中,胤祉并没有进入府中,也没有与胤禩等人及其家人有任何的交流,以证明的自己的坦荡,不惧搜查。

而也正是胤祉这样的表现,雍正最终认定,胤祉确实与“逼供行动”毫无关联,胤祉也就此得以全身而退,真正做到了明哲保身,最终也是能够以善终收场。

点赞5、临海市 网友:陌上桑

八爷逼宫的时候,三阿哥弘时并没有在朝堂上表现出来而是分别站在雍正两侧一边是三阿哥弘时,一边是五阿哥弘昼。三阿哥弘时,没有明确发言和站队,反而是五阿哥因为说了一句“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被旗主王爷带来的官兵共管了。”雍正问五阿哥弘昼十三爷的去向,弘昼说:“不知道。”平白无故挨了雍正一巴掌。

三阿哥不说话,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让雍正猜疑。另一方面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八爷失败了,他也不会有什么事。八爷逼宫雍正在十三爷帮助下逆转以后,雍正在召见了三阿哥弘时和三爷允祉。三阿哥弘时反而倒打一耙要求惩治阿其那,塞思黑。13爷的死更是让雍正怒不可遏,将其所有的原因归到了八爷党的身上,派三阿哥弘时,五阿哥弘昼,三爷允祉去抄家。

五阿哥弘昼通过自导自演活出丧,不参加抄家,明哲保身表示自己不愿参与到这种争斗中和朝廷政事中。三阿哥弘时本来就在八爷允祀的忽悠下结成一派,在逼宫成功后,当皇帝的是弘时。所以三阿哥在抄八爷的家的时候,并没有像在雍正面前保证的那样严惩和愤怒,他还是叫了八爷一声八叔。

八爷允祀其实已经明白了一切,他并没有责备弘时在雍正面前落井下石,反而对弘时的行为大加赞赏。他忽悠弘时,大概是“你是皇子,就必须有这样的心思”。潜台词就是“你要心狠手辣,将来才能当皇帝。”所以红时候来丧心病狂的派遣刺客去暗杀弘昼。这一行为也最后为雍正亲手杀死弘时埋下伏笔。

老三允祉去哪里了呢,老三在《雍正王朝》中表现的也是属于不参与政事的行为。就连科考舞弊案,李绂找他,他都推给李卫。八爷逼宫事件,他自然看的清楚能躲则夺。老三在历史上参与过九子夺嫡的,李绂就属于三爷党一拨。《雍正王朝》中三爷在政事涉猎甚少,明哲保身,又有自己的小九九,这点心思康熙,雍正都看的透,所以既没有对他委以重任,也没有对他强行打压,而是时刻警示提点。所以老三是不会参与的,谈不上选择。

文/红雨说历史

点赞6、常熟市 网友:道殉霜晨

在历史剧《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利用雍正推行新政不得人心的空子,暗中联络组织了一个强大的阵容逼宫雍正,企图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从而架空雍正。

这个庞大的阵容中有雍正的儿子弘时,上书房大臣兼九门提督隆科多,四位关外的旗主王爷,众多反对新政的官员,以及“铁三角”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誐。

奇怪的是,一贯出现在朝堂,并且享有御前免跪的老三胤祉却不见踪迹,那么,他去哪了呢?他对此次事件持什么态度?

实际上,三阿哥胤祉之所以在“八王议政”逼宫时没有出现在朝堂,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下面就来详细说说这个问题。

胤祉是“清流派”的幕后话事人,雍正在“科甲朋党”一案中打压了清流派,胤祉因此退出了舞台

第一方面原因,在“科甲朋党”一案中,清流派表面上嚷嚷着要雍正处置河南巡抚田文镜,实际上是反对雍正的新政“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推行新政的决心非常坚定,绝不会为了笼络读书人而放弃,但清流派的“倒田”声也很坚决。

清流派是通过层层科考入仕的文人,自然看不起捐生出身的田文镜和大字不识的李卫,可雍正却偏偏喜欢用李卫和田文镜这样出身不高,但是既忠心又肯实干的人,而清流派向来清高,绝不愿意与田文镜和李卫之流为伍,因此他们极力反对田文镜,也就等于间接的反对雍正的新政。

清流派表面的领袖是李绂,清流们也都遵从李绂的号令,实际上清流派真正的领袖是老三胤祉。而胤祉看起来温文尔雅,人很随和,向来以文人自居,再加上他喜欢结交读书人,他也一直干的是文人的事,组织了一大帮子文人墨客编书,因此,清流派也都愿意围绕在胤祉的身边,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这股势力在“倒田”时拧成一了股绳,着实惊到雍正了,因此,雍正决心要给这帮人颜色瞧瞧,在打击清流时雍正玩了一出“杀鸡给猴看”的戏码,既打压了清流派又把胤祉彻底给打蔫了。

实际上在《雍正王朝》中,“倒年”、“倒田”和“八王议政”一案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八爷党一直在看戏、拱火,等到他们看到雍正得罪了读书人和士绅之后,才发动了“八王议政”企图架空雍正。

首先是声势浩大的“倒年”,在“倒年”时一大帮子朝臣联名上折子要求雍正处决年羹尧,最终逼着雍正不得不处决年羹尧,当然了,年羹尧自己嚣张跋扈是主要原因,但也离不开这帮人的推动作用,在处决年羹尧后,西北战事不利,雍正还一度后悔处决了年羹尧。

再接着就是“倒田”,雍正让田文镜在河南施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当地的读书人和士绅们非常不愿意,他们认为“十年寒窗苦读”求得功名,就是为了不当差不纳粮,现在你田文镜让我们跟普通人一样,那我们读书还有什么意义。

田文镜虽然是清官,但为人比较苛刻,再加上他是纳捐出身,他本身也瞧不上读书人,因此,河南士绅和读书人反对新政的时候,田文镜的做法有些偏激,不但羞辱闹事的秀才还罢免了几个官员,田文镜还放话:“只要我田文镜在河南一天,士绅就要当差一天,纳粮一天!就算田文镜死了,河南也得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因为这是皇上的旨意!”

田文镜的做法激怒了士绅和读书人,因此,河南考生集体罢考,这一下事情可闹大了,事情传到京城,官员们上了联名折子声讨田文镜“请罢田文镜以谢天下疏”,要求罢了田文镜的官。李绂路过河南的时候还专程找了一趟田文镜,他自以为田文镜会买他面子,谁知,田文镜不但不给他面子,还当面怼了他一顿,因此,李绂一到京城就在雍正面前参了田文镜一本。

李绂参完田文镜,雍正当时没有表态,李绂又找到三阿哥胤祉说了一通,胤祉说李绂官还没有做通,并叫他不要管这些事儿,但李绂自诩清高,并扬言要为天下读书人求个公道,李绂还使劲吹捧了一番胤祉是读书人的楷模,胤祉也被吹的有点飘了,因此,他也支持这帮人闹一闹也好,于是,联名折子接二连三的递进上书房。

雍正被接二连三的折子搞得有些生气,生气之下雍正撕了联名折子,还是李德全提醒雍正“咱们大清朝的皇上不能撕臣下的折子,这是祖训”,雍正冷静下来,失神地望着案上撕碎的折子,“请罢田文镜以谢天下疏”几个字又刺进了他的眼帘。

雍正望着这几个刺眼的字,突然想起了什么,他走向殿侧的书柜,打开了柜门,柜子里整齐地摆着一只只奏折匣子,雍正的目光停在了一只大大的匣子前,接着他将一份厚厚的折子拿了出来,摆在那份参田文镜的公折旁,雍正对比一看,眼中闪出了寒光。

只见一份折子上写着“请杀年羹尧以谢天下疏”,再看看跟“请罢田文镜以谢天下疏”,字体完全一样!雍正又连忙打开两份折子的尾部,对照着上面的签名,只见“李绂”,“谢济世”,“陆生楠”的名字映入眼帘,第一个名字相同,第二个名字相同,后面的名字几乎全都相同,只不过顺序有些变换而已,雍正怒道:“朋党……朋党!”

雍正准备惩治这帮人,但胤祥劝他要忍,雍正怒道:“任何人,干扰新政的推行,朕都不会让步,不会姑息。哪怕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朕也在所不惜!”雍正虽这样说了,但还是听从胤祥的劝告,把联名折子粘好之后退回给了这些人。

谁知,这帮人居然蹬鼻子上脸,换了个花样继续上折子,这次不是联名,而是人手一份,还通过上书房施压要求处置田文镜,八阿哥胤禩乐得看到这种情况,于是,他和隆科多在一旁拱火,目的就是为了让雍正得罪更多的人。

但雍正没有上套,而是派弘历和刘墨林去河南查探,弘历和刘墨林查访回来后,报告了新政的好处,于是,雍正在朝堂让这些不要再上折子攻讦田文镜了,因为田文镜是实心办差的。

但是,李绂等人不服,在朝堂上大言不惭地数落“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是弊政,是违反祖制的,还顶撞雍正,于是,雍正也不再惯着这帮人了,当堂给李绂,谢济世,陆生楠定了死罪,目的就是为了敲打敲打这帮人,顺带着敲打敲打他们幕后的话事人胤祉。

果然,当胤祉听说李绂等人将要问斩后,立马赶来求情,他对雍正说:“我用这个亲王的爵位换李绂的一条性命成不成?”

说到这里取下头上的宝石顶戴往御案上一搁。雍正既不搭话,也不看他,只是微闭着眼默默地坐着。胤祉急得道:“你倒是说句话呀!”雍正还是没有搭理他,连眼都没有睁开。

雍正之所以一直冷着胤祉就是为了彻底打压住胤祉和他背后的清流派,等晾得差不多了再开口,而弘历的到来正好时机差不多了,因为雍正是想让弘历这个接班人唱红脸,他自己唱白脸,让读书人记着弘历的好。

当弘历来了后,胤祉连忙说道:“你来得正好,三叔这张老脸已经不管用了!”弘历劝慰了一下胤祉,然后跪下来道:“李绂等罪该万死,请皇阿玛念在他们居官还算清廉,就法外施恩,赦了他们的死罪!”雍正这才慢慢地睁开了眼睛,默默地望着弘历。

胤祉看雍正态度有所松动,连忙说道:“皇上,一个亲儿子再加上我这个亲哥哥面子总算够了吧?御前免跪的恩典我也不要了,我给你跪下行不行?”说着挨着弘历也跪了下来。

雍正看时机差不多了,于是拿出早就写好的赦诏说道:“弘历,去吧。”他就是想让读书人记着弘历的好,因此并没有把赦免诏书交给胤祉,目的就是为了打压胤祉,顺带着把清流派自然而然地也让弘历笼络过来,雍正这一举动可谓一举两得,既打压了胤祉和清流派,还让清流派念着弘历这个接班人的好。

当弘历拿着赦诏走了后,胤祉问道:“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这个时候才拿出赦诏?”

弘历走的时候,已过午时二刻,而李绂等人定于午时三刻问斩,因此,胤祉才这样问,雍正没有看他,而是意味深长地说:“李绂该不该死,自有天决定。”

谁是“天”?当然是雍正了,实际雍正压根就没想杀李绂等人,他早就嘱咐监斩的人不要动手,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演一出“杀鸡儆猴”的戏码,就是为了彻底打蔫胤祉和他的清流派。

老三胤祉在“科甲朋党”一案中彻底被雍正打蔫了,他也明白自己今后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远离朝堂才是他的最佳选择,因此,胤祉在“八王议政”事件中没有出现在朝堂上。

三阿哥胤祉善于隐藏,坐山观虎斗是他一贯的作风

第二方面原因,老三胤祉一贯的作风就是坐山观虎斗,他坐收渔翁之利,胤祉善于隐藏,他以文而立,想用文博得贤名打动康熙,在热河行宫狩猎时,胤祉第一次暴露了自己的小心思,当太子胤礽的丑事被康熙撞破后,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模仿太子的笔迹写了调兵手谕,紧接着发生了凌潽带兵擅闯行宫。

康熙因此决定拘禁太子胤礽,大阿哥胤禔看到机会来了,于是,一个劲地在康熙面前说胤礽的坏话,还向康熙建议杀掉太子胤礽以绝后患,结果被康熙骂道:“像你这样的蠢猪也想做太子?”

而一直隐藏的胤祉看到太子和大阿哥都吃瘪了,于是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老大和老二斗垮了,那太子之位也该轮到他老三了,因此,胤祉大义凛然地站出来指正大阿哥胤禔魇镇太子胤礽,胤祉本打算落井下石,结果他也被康熙骂道:“你的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隐藏已久又暴露的胤祉一击不中,又习惯性地隐藏了起来,直到康熙驾崩当晚,胤祉又一次坐山观虎斗,康熙临终前当着众阿哥的面说“传位四阿哥胤禛”,而八阿哥胤禩等人故意捣乱说是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禵,于是,两派阿哥直接打了起来,而在整个过程中,三阿哥胤祉作为在场最年长的皇子,始终没有说话。

当张廷玉说还有遗诏的时候,胤祉立马说“有遗诏自然以遗诏作准”,他明明听到是传位给胤禛,但当时他不愿意表态,按他的想法让两帮人争执,看自己能不能渔翁得利,万一遗诏是传位给他呢。

当胤祥带兵控制住大局,隆科多拿着遗诏宣读完“传位于四阿哥胤禛”时,胤祉内心说道:“此时如果不跪,就要倒大霉了”,因此,胤祉适时地第一个跪下来称臣,他也因此得了一个御前免跪的资格,但雍正并没有给他安排职位,而是给他礼仪上的尊崇,因为他是以文人自居嘛。

因此,当“八王议政”事件发生时,胤祉有一次启动了自己特有的坐山观虎斗的属性,所以,他没有出现在朝堂上。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八王议政”事件中之所以没有胤祉的身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就是雍正打击“科甲朋党”一案时,彻底把胤祉给打蔫了,打击科甲朋党主要是打压清流派,清流派表面的领头人是李绂,而幕后的话事人是胤祉。

第二就是因为胤祉一贯的做派,他隐藏在暗处坐山观虎斗,想坐收渔翁之利,基于这两方面原因,因此,“八王议政”事件中胤祉没有现身。

其实历史上的老三胤祉也是一个善于隐忍的人,他隐忍的连弟弟雍正都看不透,证明他的城府太深了,雍正曾评价他为:如诚亲王其才甚属可用,而其心又不得不置而不用,以朕四十年兄弟事事无不洞晰,而用之之难尚然如此。

所以由于雍正看不透胤祉,因此他的结局也没有电视剧中那么好,历史上的胤祉在雍正八年(1730年)被雍正褫夺爵位,终身圈禁于景山永安亭,后来胤祉被圈禁的抑郁而亡。可以说历史上的胤祉比电视剧中胤祉的结局凄惨多了。

点赞7、大同市 网友:以云为纸

三阿哥胤祉这时已经彻底失势了,所以他肯定不会再出席了。

作为《雍正王朝》中最低调的皇子,胤祉夺嫡的路数与其他皇子不同。他取悦康熙的办法是笼络清流文人编纂丛书,也曾经一度很受康熙的重视,成为九子夺嫡的重要势力之一,而他的势力主要仪仗于天下的清流文人和士子。但随着他揭露大阿哥魇镇太子一事,瞬间暴露了他夺嫡的野心和阴谋,逐渐为康熙所不喜,失去了夺嫡的希望。



自此胤祉明白,自己基本上是没法争这个皇位了,于是他开始远离是非,坐山观虎斗。康熙去世时,胤禛和胤禩等人为了皇位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宫外为了争夺丰台大营的兵权,暗流涌动,甚至人头落地。而胤祉始终稳如泰山地坐着,等待结果。当胤祥带兵包围了畅春园,隆科多带来了传位诏书之时,他便第一个出来下跪宣誓效忠。之后,在康熙葬礼上,老十四大闹灵堂,又是胤祉下跪,缓和了局势。然后,在雍正的第一次朝会上,老十当众放屁,胤祉再次下跪效忠,算是给雍正撑了腰。经由这三跪,胤祉终于获得了御前免跪的特权,由此奠定了自己在雍正朝的地位。



但雍正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与清流士人产生了严重的矛盾,诸如李绂、谢济世、陆生楠等人,极度反对雍正“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这也成为雍正在加强集权道路上的极大障碍,而天下清流士人的总后台就是胤祉。所以,雍正下一步就要翦除胤祉的羽翼,完成权力的进一步强化和集中。

于是雍正利用李绂、谢济世、陆生楠参劾田文镜,反对新政之事,下令问斩三人。此时胤祉如果不出手相助,那他在天下士子可就是颜面尽失了,所以胤祉必须管。经过一番激烈的明争暗斗,雍正愣是逼着胤祉让出了最关键的御前免跪特权,这才将赦免李绂的诏书拿出,命弘历前去赦免李绂。弘历由此赢得了天下清流士子之心,胤祉至此彻底失势。



胤祉失势后,肯定对权力斗争更加谨慎,唯恐避之不及。胤禩及八爷党徒利用八王议政,试图逼宫篡逆,以他的政治嗅觉,不可能不提前嗅出一二分,所以他必然会拒绝参加朝会。而已经收回胤祉权力的雍正,肯定也不会强人所难,因为此刻的胤祉在朝廷已无影响力,不会再左右朝廷的舆论了,是否请他参加朝会,已经无关大局。

点赞8、简阳市 网友:撕心裂肺

这个问题问的挺模糊的,在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被称为“三阿哥”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康熙的皇三子胤祉,另外一个是雍正的三儿子弘时。八王爷允禩逼宫发正在雍正四年,这个时候就只有就只有雍正的三儿子弘时被称作“三阿哥”了。康熙的皇三子胤祉已经长了一辈,通常被称作“三王爷(诚亲王)”,并且胤祉也改称“允祉”了。

这样说来,八王爷逼宫的时候,三阿哥弘时是在场的,不在场的是三王爷允祉。所以我想题主其实是想问“八王爷允禩逼宫的时候 三王爷(诚亲王)允祉为什么不在场,如果在场他会如何选择?”

的确,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八王爷勾结关外的铁帽子王在朝堂之上突然发难,打着“恢复八王议政”的旗号企图逼宫政变的时候,三王爷允祉并不在场,其实不在场的不仅仅是三王爷允祉,十四王爷允禵也没有参加。

从电视剧的场景来看,当时参加朝堂议事的王爷,就只有八王爷允禩,九王爷允禟,和十王爷允娥。当然还有在关键时刻出现的十三王爷允祥。

那么三王爷为什么没有出现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以本人愚见,三王爷没有出现,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雍正的这一次朝堂议事根本就没打算让他参加,也就是没通知他。第二就是三王爷允祉也没打算去,估计就是雍正通知他参加这个朝堂议事,三王爷允祉也会想办法逃避。

首先说说雍正为什么不通知三王爷允祉参加朝堂议事。

雍正四年,雍正皇帝推行新政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的阻力和坚决的反对。雍正面临着“四面楚歌”的严重的“孤立局面”。

火耗归公在西北的年羹尧那里遭到了反对,年羹尧甚至为此杀了雍正亲自派去西北配合(监督)年羹尧推行新政的孙嘉诚。尽管年羹尧为此最终被雍正处死,但“用人失误”让雍正和“言官们”的矛盾加深。

摊丁入亩尽管在江苏巡抚李卫的“软硬兼施,斗智斗勇”下在江苏试行,但是摊丁入亩的新政还是因为触犯了“官绅地主”的利益而遭到了既得利益被侵犯的官神地主的抵触。

而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得罪的就是所谓的“天下读书人”,不但引起了河南生员的罢考风波,还遭到了以新任直隶总督李绂为首的“清流们”联合弹劾“酷吏”田文镜,并大有死磕到底的架势。

由雍正皇帝亲自主抓的“鼓励旗人自食其力”,号召旗人“学习农桑”的旗务整顿,在八王爷允禩的暗中挑唆下,那些早已习惯了“不劳而获”的所谓“八旗子弟”软磨硬泡,阳奉阴违。把朝廷分给他们的用于“自食其力”的土地变卖,依然是靠“铁杆庄稼”不劳而获。雍正算是白费心血。

这个局面在八王爷允禩看来就是一个扳倒雍正皇帝的绝好的机会。八王爷允禩认为,因为新政遭到普遍反对,而雍正又强行推行各项新政,甚至为了杀一儆百对反对派产生震慑,雍正不惜要拿那些和他死磕到底不依不饶的“清流领袖”开刀。

雍正逮捕了李绂和陆生楠,谢济世三位清流领袖,并强令杀了这三位“结党乱政”的祸害。虽然雍正最终还是通过四阿哥弘历在最后时刻赦免了李绂的死罪,但是八阿哥胤禩从中看到了雍正已经“人心尽失”。

于是,八王爷允禩策划了一场在他看来“胜券在握”的逼宫政变,他的策划是以说服雍正招关外的铁帽子王进京协助“整顿旗务”开始的。这个说服工作是由已经与八王爷允禩勾结在一起的三阿哥弘时出面进行的。

雍正同意了三阿哥弘时的建议,找关外铁帽子王进京协助“整顿旗务”,为此雍正点灯耗油的搞出了一个整顿旗务“纲领”,准备关外铁帽子王进京后召集群臣和八旗的旗主一起讨论“整顿旗务”的事宜。

这样的讨论“旗务”的朝堂议事,应该是不会通知三王爷允祉这样的“非旗主”王爷。所以允祉肯定不会被邀请。八王爷,九王爷,十王爷应该都是有“旗主”或者“佐领”的身份。另外一个未被邀请的王爷就是十四王爷允禵。

第二,三王爷允祉是经历了“九子夺嫡”的过程的皇子, 也是最早承认雍正登基,跪拜山呼“吾皇万岁”的皇子。尽管“跪的早”,但是在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时候,三王爷允祉并非是当时还是四阿哥胤禛的拥护者更不是同党,这位三王爷允祉表面上经营出一副“只管潜心读书,编书,修书”的与世无争的“读书皇子”的形象,其实在九子夺嫡当中,这位三阿哥胤祉是一个一直在冷眼观察寻求机会,伺机而动的“心机深重”的皇子,对于储君之位他还是有“觊觎之心”的。

算是“饱读诗书”的三阿哥胤祉是非常的谨慎的,他绝对不回随意出击,但他的出击对于对手来讲就是致命的,康熙朝他只出击过一次,就是非常及时的揭发大阿哥魇镇太子。当时太子被废,如果能够击倒大阿哥,那么他这个三阿哥就成了实际的皇长子,作为储君的机会就要比其他皇子优越很多,所以胤祉选择了这个对他来讲最恰当的时机,一击即中,大阿哥胤褆被终身圈禁。

在整个康熙朝,三阿哥胤祉看到的机会仅此一次,但这个机会,或者说他的“用心”还是被康熙敏锐的察觉,一句“你早为什么不说!”让胤祉胆寒,他知道这一次没能“投机成功”,自此便“安心编书,无问世事”。

到了雍正朝,作为诚亲王的允祉依然是“明哲保身”的态度,尽管因为是雍正的三哥,又“首跪有功”被赐予“御前免跪”的待遇,但是他对雍正的态度一直是“敬而远之(惧多于敬)”。同时,作为读书人集团(清流)的后台主子,允祉对于雍正的新政并不完全赞同,至少“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一条在允禩看来的确是有辱“读书人的斯文”,侵害了“读书人的特权”。

李绂是清流领袖,也是三王爷允祉的门人,这个以“道德和道义的制高点占领着”自居的清流领袖对于雍正的新政总体上不满,对于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而“作贱读书人”更是深恶痛绝。而作为李绂的主子的诚亲王允祉,并没有在李绂死磕田文镜的时候帮着雍正说话,他的所谓“劝解”更像是“火上浇油”。

在这样的背景下,诚亲王允祉是很不愿意掺和所谓“整顿旗务”的政务当中,在他看来,很多的事根本没法讨论,雍正看好的事,谁反对都没用,如果组团反对就会背带上“朋党”的标签。对于他这个“皇上四哥”,他觉得躲远点最好,他宁可寻找时机搞点儿“煽风点火,添油加醋”的小伎俩,也不愿意或者说不敢和雍正公开对着干。

按照这样的逻辑,即使雍正通知允祉参加关于整顿旗务的朝堂议事,这位三王爷允祉也会大概率找借口缺席。作为饱读诗书的“文人”,允祉应该就是嗅到了八王爷招关外铁帽子王进京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说不定就会在朝堂之上针锋相对。他既不敢支持八王爷,也不愿意像张廷玉那样立场坚定的站在雍正一边。

所以,假如允祉真的参加了八王爷发起逼宫的朝堂议事,基本的演变步骤应该是:三王爷允祉一开始是绝对的保持沉默,不做任何表态,相当于“坐山观虎斗”——这也算是允祉的喜好。

当他能判断出基本获胜的一方的时候,他会站出来以“拉偏架”的方式趁火打劫取得自己的利益。当一方真的败下阵来的时候,允祉最大的可能选择一定是“痛打落水狗”——这个表演他很擅长。

总的来讲,这位三王爷更像是一个以超然的形象包装的“机会主义者”。

点赞9、哈尔滨市 网友:纸菊花

三阿哥弘时,当时明明就站在雍正的左手边,弘昼在右手边。题主没仔细看吧!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