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为什么以前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而现在一些年轻的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8关键词:去世

为什么以前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而现在一些年轻的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

点赞1、大冶市 网友:≮玩味≯

为什么以前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而现在一些年轻的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

在春节期间,村里就有两个老人相继去世了。因为农夫的村子并不大,再加上很多的年轻人都在城里买了房子,所以在办喜事的时候,人手方面真的有点不足。最棘手的是就连轿夫也是到处打电话,让村里的很多在城里的年轻人都赶回来,才把老人送上山。对此现象,村里很多的老人都表示现在年轻人的人情味真的淡了很多。

这种现象不只是在农夫所在的村子里存在,在其他的很多农村里也是如此。听村里的老人说起过,在附近有些小村子,因为大量年轻人在外地务工了,不仅办红喜事都是承包给了专业的服务团队,而且就连白喜事也有团队承包了,他们能提供一系列全方位的服务,就连送殡这些也能承包,只要主人家付钱就行。那为什么以前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而现在一些年轻的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

至于原因,其中一点就是人情味淡了。在过去如果谁家里办喜事了,像红喜事本家族的成员都会积极主动来帮忙,而红喜事那整个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会来帮忙,并且还是不计报酬的那种。当时都是你帮我,我帮你,大家互帮互助。那是因为在当时大家都是在村子里围着一亩三分地转,很少外出打工。所以村里人也是比较和睦、团结的,并且有着互帮互助的美好传统,一旦遇到谁家有事情了,就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可是现在年轻人常年在外地,一年也在村里待不了几天,见面的机会也的少之又少。就算是见面了,也只是简单打个招呼。这样因为联系少了,感情就淡了,自然也就没有多少感情可言了。有些人常年在外,就连村中一些老人都不认识了,让他们去给过世的老人帮忙,多少会有点犹豫。

第二个原因就是现在年轻人的压力比较大,时间比较紧,会耽误挣钱。在过去农民都是在村里干活,去给别人帮忙也耽误不了多少事情,只是推迟而已。可是现在都是在外地打工,不仅来回需要车费,而且一天的工资也是数百元。而办白喜事一般要好几天的时间,再加上来回路上所耽误的时间,如此算下来差不多要五六天了。所以,有些年轻人会怕麻烦而不愿意回来,除非是一些关系比较好的才会过段回来。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些人家比较的自私,在村子里别人家里有喜事了不愿意去帮忙,那轮到自家了,村里人也就不愿意来帮忙了。因为大家都不傻,我家有事情了,你不帮我,我又凭什么帮助你家呢?在农夫村里曾有一户人家,常年在外地,村里什么事情都不参与,有老人去世请他帮忙都是拒绝。后来他家有亲人去世了,别人也都不愿意去帮忙。最后没有办法是在主事人带领下,一家一家跪着去请。村里人也秉着“死者为大”,乡里乡亲的最后才肯帮忙。

其实,谁家都有老人,这个是谁都无法避免的事情。这种事情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果你不去帮助别人,到时候你家有事情了也不要指望别人来帮助你。

点赞2、大冶市 网友:幽叶清风

为什么以前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而现在一些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

以前农村里有老人去世,大家都愿意去帮忙,主要是那时候的人大家都是呆在家中务农,特别是农闲时季大家都没有事干,去孝家帮帮忙,一来做出人情千日在,二来虽然说那时候帮忙没有红包,也可以蹭蹭几餐酒肉饭吃,解决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吧。

以前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是因为大家那个时候都在家里种地,时间充足

说到以前村里有老人去世,咱们家乡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叫做"人死万灯开,不请自家来",意思就是说你家里如果有老人去世,左邻右舍及亲戚朋友们不用你去花钱聘请,他们自己都会自觉自愿过来帮忙的,而且那时候帮忙,一不要你的工`资,二不要你的红包,只有吃你几顿酒肉茶饭而已,再加上那时候大家都在农村种田,有的是时间,都很乐意去帮忙的,正所谓是做出人情千日在,下次碰到自己家中有事的时候,别人也照样会过来帮我家忙的是吧。

现在村里有老人去世,个别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

现在村里有老人去世,个别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帮忙了,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人人天天都有钱赚了,随随便便在外面打一天工,就是两三百块,而且村子里死了人,耽误了自己两三天时间,孝家一共才给你480块钱红包,一条250块钱的芙蓉王烟,刚好600块钱,200块钱一天,3天时间就少赚了300块钱了,再加上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做辛苦事情,你要他们去抬棺材根本就抬不起来,肩膀痛,非常的辛苦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帮忙了。



所以,七星老农个人认为,以前村里有老人去世,大家都愿意去帮忙,主要原因就是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家中务农,有时间,有体力,做出人情千日在,碰到了自己家里有事情之时,别人同样也可以无偿帮助自己的了;而竟现在的农村年轻人,看到村里有老人去世,个别人不愿意去帮忙,其主要原因就是现在个别的年轻人,天天外面有工夫做,干一天活就是两三百块钱,凡是做什么事情都以金钱来衡量,所以他们给邻居帮帮忙也斤斤计较起来了,所以现在村里有老人家去世了,孝子也只好去请乡村服务队来帮忙做了。大家认为呢?欢迎大家都发表评论!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七星老农回答,不胜感激!]

点赞3、临汾市 网友:淡淡清茶

“人,生老病死,都会经历这一天,村里有遇到办白事的你们年轻人要多去帮帮忙”这句话是我爷爷告诉我的,农村其实还有句老话:“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爷爷的劝告以及流传几十年的老话,说明之前农村村里有老人去世一般都会去帮忙这是一种文化及传统,可是现在来看,好像这种好的传统不是太常见了,尤其一些年轻人不愿去帮忙了,甚至有意躲避,我在农村生活20余年,针对此现象今天给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一、留守农村的年轻人逐渐减少

现在农村年轻人外出拼搏赚钱的居多,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很少了,以我们村为例,全村500多人,25岁-40岁年龄段的人占比35%左右,留守在农村的低年龄人数仅占2%左右,仔细想想,农村老人过世举办一次丧事,大概需要20人左右,一般很难凑齐这么多年轻人,这是客观原因,当然这也容易理解!

二、年轻人对“丧事礼仪”知之甚少

我在农村生活,打我记事起,村里基本每隔1.5年左右就会有老人去世,我知道农村的丧事礼仪很复杂,有“孝子下跪接客”、扯孝布,操持吊唁的、烧倒头纸,入殓抬棺,路祭,圆坟等等礼仪,这些沿袭几代人的传统习俗,只有老一点的人更熟悉,如果留心的话就会注意到,一旦有人去世,办事方就会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大局,安排各个礼仪环节所需要的人员的分工,可见若没阅历及经验的人也不容易办的好这种事,更别说现在的年轻人了,一般年轻人没有专门研究这项礼仪的,其二,家里的老人也不会刻意去教自己孩子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种丧葬文化在大部分年轻人这里断层了。

三、农村“殡葬一条龙”商家快捷服务的影响

我不知道中国其他地方农村的丧葬服务情况,我们河南南阳乡镇基本都有丧葬服务商,打个电话一条龙服务,不需办事方请太多人,人家把其中的唢呐搬奏、哭灵,抬灵、打墓,入殓等等环节全部打包给办理了,很方便,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也并不需要太多人来帮忙了。

文章结束了,我还想说一句,丧葬文化,尤其在农村还是觉得很有用,因为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毕竟是一种人生的历程,多些礼仪、多些人在场,用时髦的话来讲这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同样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与告别。

点赞4、昭通市 网友:不寄红筏

为什么以前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而现在一些年轻的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这个现象在农村确实很常见了,小编老家,现在上人家帮忙的都是上了五、六十岁的老人居多了,也许再过若干年,这种农村一代传一代帮忙的习俗也将在农村消亡,都自扫门前雪吧!

我总结了一下我们当地农村的白喜事现状如下:①农村留在家中的年轻人太少了,缺少锻炼的机会,一般比较麻烦的锁事,都会找比较有经验的老人。

②年轻人对白喜事,普遍不感兴趣,认为其“晦气”会破坏其运程,宁愿宅在家无所事事,也不愿意去帮忙。

③白喜事,有许

多工作都是很脏、很累的活,还要点技术和体力。比如上山开路、开穴、搅拌水泥、挑水等,都是在条件非常差的条件下进行,体力消耗比较大,有的时候甚至下雨都要照做(看好日子下葬的),年轻人不愿意吃这份苦。

总之,我从上初中起,我的父亲就教导我们,农村谁家有白喜事,就算是路过,不管认识不认识,也都是可以去主动帮忙的,这个是我们当地的一个习俗和传承,和做好事差不多。我们每年年前回家,如果村里碰巧有白喜事,都会主动去帮忙,必竞家家将来都会有老人死去,你不去帮别人家的忙,别人肯定也不会来你家帮忙。而现在留在农村的年轻人本就不多,加上父母亲的溺爱,成了怕吃苦、吃亏、怕给自己带来晦气,见了白喜事都绕着走的人。农村这种一代传一代,白喜事要帮忙的习俗,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也会消失。

点赞5、湛江市 网友:九月茉莉

邻居二爷爷70岁了,在村里面的红白喜事上面,当了二十多年的总管,向来说话一言九鼎,发号施令没有不听的,可没成想到,到了晚年却是晚节不保,让村里面的几个年轻人给了一个难堪,气的二爷爷当众宣布,以后谁家有事再也不会去了。

前几天村里面有一个老人去世,到了发丧的这天,照例是二爷爷带着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的成员,在现场指挥大家忙东忙西,干杂活,分配各种任务,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插曲,让和谐稳定的丧事现场,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局面。

当天的葬礼上面准备了40桌酒席,来的宾客也恰好刚刚坐满,正当大家都入座完整,准备上菜的时候,突然来十个客人,这个时候已经没有空闲的桌子了,二爷爷和办白事的这家人经过简单的商量以后,当机立断的做出决定:让村里面一桌年轻的小伙子,把位置先让出来给客人吃饭,然后村里面这桌子人,去饭店吃饭,饭菜烟酒都是一样的标准,而且已经给饭店打过电话,马上就可以去。

本来这件事情也没有大惊小怪的,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就是:村里面的这群年轻人里面,有两个小伙子不乐意去饭店,走的时候嘴里面不干不净的嘟囔着,二爷爷看到这种情况,就训斥了他们两个几句,可没成想到的就是,两个年轻人不不服,直接给二爷爷顶嘴吵吵起来,其中一个更是口出狂言,你七老八十了,还能活几年,你家里面一穷二白的,自己的儿子还没有娶上媳妇,你有啥可厉害的的,凭什么听你的?

两个年轻人说话不好听,二爷爷气得火冒三丈,当时差点昏厥过去,气的饭都没有吃就直接回家了,两个年轻人却是大摇大摆的去饭店吃饭喝酒去了。

二爷爷都70多岁的人了,哪里受过这种羞辱,第二天就宣布以后退出红白理事会,谁家有事都不再去了,紧接着村里面其余的红白理事会的老人,也纷纷表态:一起退出红白理事会,各回各家,不在操心了。

村民们看到这个场面才开始害怕起来,纷纷到二爷爷家里面劝说二爷爷,不要和小孩子们一般见识,村里面的红白喜事离不开他们,两个和二大爷吵架的年轻人家长,也亲自过来给二大爷赔礼道歉,可是平日里面脾气温和的二大爷,这一次却是彻底的强硬起来,无论谁来劝说,都坚决表明,自己要彻底退休了,管好自己家的事就行,以后啥事都不管了。

就这样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彻底瘫痪了,直到现在还没有站出来主持大局,我的发小李小明,心里面是最焦急的一个人, 因为他下周就要结婚了,如果没有红白理事会的人主持大局,到时候恐怕场面难以控制。

为什么以前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而现在一些年轻的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

该说不说的,这种事情非常现实,过去村里面不管是老人去世,还是年轻人结婚,帮忙的人是非常多的,左邻右舍的,一个家族里面的,大家谁都不用通知,都会自发的前来帮忙,而且都是不要一分钱的报酬,全部是义务劳动,而现在今日不同往日了,在农村的红白喜事上面,来帮忙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时候这些人即便是来了,也是大摇大摆的坐席吃饭,从来不会主动帮忙干活。

我们村里过去红白喜事上面,端盘子提壶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大家都是互相帮助,你家有事的时候我去,我家有时候的你来,这样互助互利,可是后来就不行了,因为端盘子的换成村里面的年轻人以后,端盘子已经不再是义务行为了,端盘子的要每个人发一包烟,而且是20元一包的那种,可是如果请专门的服务人员端盘子,收费才5元一桌,所以大家以后谁家有事,都会请专门的人来干活,再也不找村里的年轻人帮忙了。

而之所以出现,年轻人不愿意帮忙干活这种情况,原因无非就是因为:第一点,现在的年轻人,爱干净,并且非常懒惰,他们担心在帮忙的时候,会弄脏自己的衣服,会出力气干重活,吃吃喝喝说些漂亮话,他们在行,可是如果到了真正需要实际行动的时候,他们就彻底的歇菜了。

第二点,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在家里面就不做家务,让他们给别人家帮忙,更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

第三点,现在的农村年轻人,个人主观意识太强烈,私心太重,不懂得团结互助,年轻人总是在张扬个性,他们认为帮助别人干活,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情。

所以现在的农村年轻人,遇到需要帮忙的事情,都是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的情况下,即便是勉强去了,也是出工不出力,只会在哪里装模作样,这种情况是当前农村年轻人身上的一种共性,当然了这种行为都是一种短期行为,当这些年轻人长大以后成家立业,就会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就会变成一个热心肠的人。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在农村里面一定要切记,你来我往,只有在平日里面,主动帮助别人,那么你才会能收到同样的帮助,同理,你对别人拒之千里,那么等你家里面有事情的时候,再后悔就晚了。

我是农村小小李,认同我的观点就给我一个关注吧,欢迎你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点赞6、那曲市 网友:曙光女神

为什么以前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而现在一些年轻的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


过去在农村,有老人去世,确实有很多人来帮忙干活的,记得那时无论白事还是喜事,叫到的基本都来齐,而近几年情况有点不一样了,老人去世都很少人来帮忙了,除非是很亲的叔伯兄弟才来。那为什么现在年轻的不愿意来帮忙呢?

我觉得是现在农村工作种类少,工作岗位就少,僧多粥少,所以年轻人就选择出去城市打工了,由于路途遥远,很多年轻人一年都很少回家的,基本过年才回来一次,平时村里有人办喜事都不回来,更不要说办白事了。

在我村里就是这样,年轻人基本很少回来的,除非是自己很亲的人办喜事才回来,平时村里无论是喜事还是白事都是待在农村的父母去帮忙做事的,因为家里的父母在农村种地,平时时间比较多,基本都是他们去帮忙了。

再说了,就算叫年轻人回来帮忙,他们也不会做,记得有次我村里办喜事,我大伯叫其中一个年轻人来帮忙煮菜,他笑着说不会,我大伯说等我们老了,以后迟早要你们年轻人来干的,他说那我就去酒店摆酒了,多省心省事。而且农村老人去世的习俗是很繁琐的,年轻人基本都不会,再加上我们这里不允许未婚的年轻人帮忙抬棺的,所以这些原因导致年轻的不愿来帮忙。

办喜事可以去饭店摆酒席,那么老人去世办白事可以去饭店摆吗?谁家没有老人呢,这事都是要经历的,所以我觉得在村里办白事还是去帮忙好点。你觉得呢?

点赞7、成都市 网友:晓双。

对于这个问题,做为一个地道 的皖东北的农村人,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先说个案例。

离镇有十几里的一个朋友的母亲去年八月里去世,开门那天,(开门就是老人下葬的前一天)我去随礼。到了中午开席了,(主家招待吊孝的亲朋而开的宴席)我发现端捧的(上菜上酒的人)大部分是妇女,我很吃惊。我地的习俗就是妇女不端捧,只能做些烧锅、洗涮等不上桌的 活。席间我就问了一个老者这个情况。老人叹了口气,“你看这端捧的妇女都上了,连打井的(给逝者挖的墓穴)也都是妇女了,这在过去那是忌讳的,没办法了,时代走的呀。毛主席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现在没有男汉子在家,事儿也能办得顺当的,顶整个天了。"

老者说的可有道理?那还是比较中肯的。不是年轻的小伙子不愿去帮忙,而是时代已经让农村的许多自古流传的习俗改得太多!

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农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的空前的提高。现在虽然吃不愁、穿不愁了,但是农村人靠土地的收入已经跟不上整个经济发展的势头了。孩子娶媳妇、买房、家人生病已成农村人的最重大的支出了。一场婚礼动辄几十万,一场病半辈子的积蓄都没了。村庄中年轻的小伙子,不管 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为了生活的更好,像侯鸟一样,年前蜂涌而回、年后又如退潮水回到各自打工的城市。除了年前年后,能在村庄上看到年青人,其余时间鲜见年青人。

当家族中的老人老了,年青人不是不想回,一个天南地北,回来不方便;二个现在的工资挺可观的,一个白事,少则五七天,多则十余天(我们这地儿的人去世了,要在家停少则五天,老人长寿去世的,停的时间可达数十天)来回路费加工资损失,一合计还是不回吧,让家中的妇女帮忙吧。

所以农村的老人去世,不是年青人不愿帮忙,而是时代改变了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习俗。而且这个进程随着城镇化的快速 发展,许多习俗将消失不在了。

点赞8、白银市 网友:嘟嘟脸

以前农村有三种事(喜事、丧事、难事)需要帮,现在情况变了样?

一、为什么以前农村老人去逝都去帮忙呢?

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是传统,是亲情,是村风,是互助

以前,农村老人去逝都去帮的主要原因是:

1、不帮不行。

以前,农村老人去逝,全部是土葬。由于老人去逝,子女为了尽孝,为了感恩,为了让左邻右舍看得起,留下好口笔;为了对亲戚、朋友有个良心的交待;为了给自己的下一代做出好榜样。总是在订制棺材板方面特别慎重,特别讲究,特别大方。于是,倾其财能,甚至是赊销、欠债,也要购置一囗真材实料的好棺材。

于是,便形成了棺材特别笨重。抬棺时,必须要用8个身强体壮的男劳动力的肩膀才能抬得动。加上有的去逝老人的墓地较远,按照农村的习俗,在抬棺下葬的途中,是不能中途停歇的。这样以来,凡是农村的老人去逝,迫切需要左邻右舍的强壮男劳动力来帮忙。不帮不行!

2、不去帮忙,不尽情理。

过去,农村老人去逝,象这种大事,如果不去帮,就显得:太不尽情理了!太说不过去了!太绝情了!

3、没人帮,太悲伤。

以前在农村,一旦老人去逝,如果左邻右舍都主动的、自觉的、任劳任怨的去帮忙,这是对去逝老人的人品、人格的真实认定,是最有脸面的,最荣光的折射

相反,如果老人去逝,没有人主动的、自愿的去帮忙?这是最没有脸面、最伤感的耻辱性举动!

其实,过去农村中确实有的人,为人处世不够谨慎,眼光不够长远,考虑不够周全,做人不厚道,做事小气,平时别人别想抽到他家一根烟,甚至是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情况,这种人,确实存在。

但是,一旦自己的老人去逝世,就会遇到冷场,左邻右舍都退壁三舍,冷眼旁观,冷潮热讽,等着看笑话

上世纪末,我老家就遇到过老人去逝时,凑不齐抬棺的劳动力。原因在于:他在外地工作,还是一个专区的局级干部,平时很少回家,回家时也不出门,不串门,左邻右舍的乡亲连一根烟也见不到。结果老父亲去逝时,场面很尴尬,凑不齐抬棺的劳动力。最后,只好哀求左邻右舍的乡亲,博得大家的同情和宽容,才把老父亲平安的下葬。

4、帮别人也是帮自己!

道理很简单,以前农村老人去逝,大家都去帮忙。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帮别人,也是帮自己

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谁都有老的时候,谁家都不可避免遇到此种事情。所以,你今天帮了别人,明天别人也会帮你的!

二、在农村,不仅是在农村,有三种事是应该帮和必须帮的:

1、喜事。别人家有喜事时,帮助别人是共贺新禧,祝福幸福,分享快乐。

当自己有喜事时,同样,会有亲朋好友來贺喜。

2、丧事。

丧事,前面已经详细回答、阐述了。不再赘述。

3、难事。

遇到别人有难事,善良的态度是同情和怜悯,这是人之常情。是道义上的帮助。

如果有条件,有可能,有能力,可以尽心而定,尽力而为

自然之路,坎坷不平。人生岁月,难以料定。今日辉煌,并不代表一生辉煌。今日富有,并不代表一生富有。人生路上,遇到挫折。生活之中,遇到难处。都是正常的。

当人遇到难处时,最渴望和期待的是遇到贵人相助。

当然,摆脱困境的根本还在自己的努力。

三、现现在一些年轻的都不愿意去帮忙,是有多种原因的。

1、农村的殡葬传统破打破。

由于农村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出现了“六一”“三八”“九九”的留守现状,由此派生出了“殡葬专业化”“殡仪程式化”的新情况。

2015年底,我岳母92岁高龄因心力衰竭去逝。今年6月小姨子病故。殡葬时,抬棺是请的专用吊车,列宾仪是请的专业人员。过程很简单。程序已简化。节省了人力。不再需要年轻人帮忙抬棺了。

2、现在农村人的居住方式发生了改变。

以前,农村人祖辈定居在本村,全村人各家各户都比较集中的居住在一起。

现在不同了。由于乡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家各户的成员居住都比较分散,农村出现了“空壳村”“留守人”。甚至是一家人之间,不是逢年过节,不是婚丧嫁娶,不是患病、盖房时,也很难凑在一起。

3、农村打工者的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以前,农民以农为主。以田地为伴。是田地的主人。

现在的农民,虽然户籍在农村,由于城镇戸籍制度的改革,户籍与居住已分离。有许多家庭在城镇买房或租房,打工、上班在城镇。平时抽不出更多的空闲时间回老家,老家的老人去逝,一是没有通知到;二是接到通知抽不出时间;三是年轻人对此事已经看淡。觉得回去扣减工资,得不偿失。

由于以上情况和原因所致,现在农村老人去逝,年轻人才不愿意去帮忙。

(图片源于网络)

点赞9、即墨市 网友:四季风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说说在我们河南商丘这里,我们村里有老人去世的,以前规矩多,一个村庄的只要有男劳力在家的的必须挨家挨户磕头去请。现在这两年简化不请了,有白事自己到。

你所说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在我们这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都是同祖同宗,谁家没有白事,谁家不死人,你不去可以,凡事都是礼尚往来的,到你家有人去世的时候,一个村的以前你没去,人自然都不会来帮忙,外面的人怎么看你,亲戚朋友怎么看你。这是为人处事。

说个我们这的真事,这家兄弟两个,老大是乡里的乡长,平常一个村上的他谁也瞧不起,红白喜事也从不跟村里的人来往,同村的找他办事的就没有一个他能办成的,后来也没人找他了。老二在家务农,为人忠厚,爱交朋友。前几年他家老母亲去世了,我们这以前还都是用人抬棺,抬棺材要两边抬,一个村里的劳力都站到棺材的一边抬,另一边一个人都没有,村里帮忙的劳力说了我们是给老二抬得,那半边是老大的,我们不抬。当时乡里领导亲戚朋友都在旁看着呢,老大的连脸算是丢尽了。老大跪在地上哭爹喊娘求同村的人帮帮忙,老二也跪在地上磕头,最后大家也是看在老二的面子上抬起了棺材,这才把他老母亲入土为安。事后老大挨家挨户赔礼道歉,每家都给发了烟。从那以后村里不管大事小事,红事白事总能看见老大的身影。

所以说人情礼往都是相互的,你敬我三尺,我还你一丈。现在不去帮忙,以后人家也不会给你帮忙的。虽然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很多好或不好的风俗习俗都随着时间被遗忘了,但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不能忘。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