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乐毅一鼓作气拿下齐国七十余城,却对最后两城围而不下的真相是什么?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0关键词:齐国,乐毅

乐毅一鼓作气拿下齐国七十余城,却对最后两城围而不下的真相是什么?

点赞1、衡水市 网友:日光之城

公元前284年,乐毅带着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创下了半年之内连下七十余城的惊人记录。

但接下来的是,齐愍王在琅琊郡莒城,田单在胶东郡即墨城,他们竟能坚守了整整五年。

乐毅也是战国名将,他为什么没能一口气拿下莒城和即墨这两个座城池呢?

其实是有原因的。

在齐国的版图上,胶东和琅琊都位于齐国东南部,两郡之间的交通没有任何问题,可以说是水陆两道畅通无阻。

所以这两郡既可以相互支援、保全实力。所以,当时的齐国君王、贵族和军队就选择了全部撤到了这个地方继续坚守。

(琅琊郡、胶东郡)

其实,燕国合纵诸国伐齐的最初目的就是报仇,而不是灭亡齐国。

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将国君之位“禅让”给了相邦“子之”,子之为王的第三年,即前314年,燕国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合谋攻打子之。

齐宣王通过太子平干涉燕国内政,齐国发兵,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子之乱政”之后,燕国变得伤痕累累,这一切都是齐国造的孽。

燕昭王上位以后,他励精图治,意图振兴燕国,为此他还设立了“黄金台”来招贤纳士,等到国家强大起来之后,燕昭王就想要把这个大仇给报了。

齐国国力强大,燕国弱小,所以燕国就开始合纵起来,即秦、赵、韩、魏、燕五国合纵出兵攻打齐国。

但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齐国败得太快,太让人措手不及了,都城“临淄”就这样也被拿下来了,所以当乐毅拿下临淄之后,人心就变了。

(伐齐形势图)

燕国本来是报仇,现在就变成了想要灭掉齐国,吞并齐国的疆土。

而秦赵魏韩四国可不支持燕国这么干,特别是赵国当然不想看到燕国就此强大,如果燕国一旦如愿吞下齐国,以后燕国就能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赵国,那么,赵国危矣。

所以五国的主要领导人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合纵联军也在临淄停了下来,大家重新商讨如何瓜分齐国的方案。

赵魏两国的土地与齐国接壤,当然要的是齐国的土地;秦韩两国和齐国隔着赵魏,土地对他们没什么用,最多也就是掠夺一些钱财和战利品,再说韩国参战的目的就是希望赵燕齐魏四国打得天崩地裂,互相消耗实力,那韩国国防就安全了;而秦国就更加居心叵测了,齐国曾经和秦国并立为东西二帝国,这时候把齐国打伤打残,就更符合他的利益了。

(诸国各有算计)

这种情况下,秦韩两国当然不愿意看到齐国灭亡增加了赵魏燕三国的实力,赵魏燕三国实力强大了,当然对秦韩两国就不利了,所以他们找了个理由果断撤军,带着战利品回国了;秦韩两国果断撤军,赵魏两国就坐立不安了。

大家伙都是为了称霸,没必要装糊涂,当初秦韩两国这么积极参与进来,就是想让赵魏两国没有后顾之忧,放手大打特打。

现在秦韩撤军,联盟就解散了,联盟一旦解散,在道义上秦韩两国就可以随时攻打赵魏。

如果那个时候大军在外,那怎么去防范秦韩?

所以赵魏两国仔细权衡利弊之后,也不打了,各自瓜分一些城池之后,于是也撤军而走。

看上去燕国占了大便宜,可以独占齐国大片疆土,但实际上这是赵魏两国设下的陷阱,燕国进退两难了。

其一,燕地隔海与齐地相邻,但在陆地上却要通过赵国的巨鹿郡才能进入齐国国境,也就是说燕国的咽喉被赵国死死地卡住了。

其二,燕国位处边疆,赵国在一旁虎视眈眈,塞外东胡又不断地压缩着它的生存空间。

所以它能投到齐国战场上的兵力实在有限,靠这些有限兵力,燕军以一已之力就无法彻底摧毁齐国,那就等于给了齐人喘息的时间。

战争就会长久持续,持续的战争会给燕国造成重大损耗,甚至会拖垮燕国。燕国和齐国两败俱伤,便宜了谁?当然是其他诸侯国,尤其是赵魏两国。

(乐毅苦思定策)

齐国就这样变成了燕国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继续打吧,前景不明;不打吧,又舍不得,真是进退两难!

乐毅于是给燕昭王出了个主意,对“莒城”和“即墨”围而不攻,先把已经占领的地区稳定下来,以武力威慑齐人,以利益收买齐人,再以齐地的财赋来强大燕国。

这样一来,控制区的齐人也给收服了,剩下的抵抗力量就会越来越弱,双方的实力此消彼涨,齐人就会变得不堪一击。如此一来,齐地、齐民尽归于燕,而后燕国就足以称霸天下。

燕昭王采纳了这个计策,这就是齐人为何凭借两座城池就能坚守五年的重要原因。

(齐国仍有实力)

其实这五年里,赵魏两国一直到旁边悄悄地不出声,而齐人在这五年里拥有的也不仅仅是两座孤城,实际上还包括胶东和琅琊两郡的大片土地,这才使得他们在五年后击败燕军,并且还有收复失地的实力。

试想,假如齐人只剩下两座城池,城里的人吃喝怎么解决,得有军需物资才行啊!

后来田单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之后,田单又拿什么去收复失地!

就算燕人被打败了,还有在一旁虎视眈眈的赵魏两国,假如齐国没有一定的实力,那如何去威慑赵魏两国,让他们不敢一拥而上来瓜分齐国。

种种事实都表明,齐国剩下的不仅仅是两座孤城,并且他们还保存有拒敌和收复失地的实力,也就是说齐国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具有固守着胶东和琅琊两郡的能力。

由此得出结论,齐人本身具备有一定的实力,这就是他们为何能坚守两座城池五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而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而对控制区采取“减赋税,废苛政”,待收取民心,再逐步蚕食的方针。

这就是齐人为何凭借两座城池就能坚守五年的重要原因。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点赞2、石嘴山市 网友:萧萧暮雨

乐毅伐齐,连下七十二城,却对最后的即墨、莒久攻三年不克,个中原因,历来让人猜测纷纷。其实,仔细回顾此战,可没那么复杂。

从五国联军到单干

乐毅伐齐,第一阶段的胜利主要得益于五国联军合作之力。

尽管五个诸侯各怀心思,但乐毅以其高超的能力指挥若一,因此有了济西大胜,形势大好。

在取得济西大捷后,乐毅重谢秦、韩,遣回了两军。随后,又以燕军攻齐国故土、赵国攻中山故土、魏国攻宋故土,三方分头作战。

这个安排与其说是分兵作战,还不如说是划分清楚利益,各自去取了。在这种情况下,分出的三军自然只会全力经营划给自己的地盘,不会再配合友军了。

因此,五国联军,只剩燕军单独进行对齐核心区的战争。

攻下七十二城的关键:攻心为上

凭什么把齐国最核心地区留给燕国?诸候们可不是活雷锋!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即使济西大战损失惨重,齐国依然还是拥有着强大的战争潜力。因此,在济西大战后,燕国名臣剧辛曾经和乐毅讨论过下一步方略。

剧辛认为,齐国大,燕国小,燕国即使深入,也灭不了齐国,还会与齐国结下世代深仇,不如与齐协商,让齐国割地就可以了。这样,燕国稳稳当当的得到加强,不是更好吗?

可见:实力上看,此时齐国依然很强!你想吃肉?得先啃烂骨头!

乐毅认为,齐王结怨内外,骄奢淫逸,人心尽失,此时趁胜追击,招揽人心,可以灭齐!

从此来看,乐毅的连下七十二城,其成果是出乎诸侯及朝臣预料的,而这一战果,正是其人心战为主,攻心战为辅的指导思想下取得的。

即墨、莒难克,是其本来就难克

事实上,战国时期,面对万众一心死守的城池,攻城耗费很长时间是很正常的。

战国初期,鼎盛魏国以名将乐羊灭中山,围攻三年才取胜;

“最次攻城”,当时攻一城花费数年,并不少见。

战国后期,秦国面对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围攻了一年多。最后还被对手和盟军一起反杀了!

而即墨、莒也不是盖的!齐国,当时已经形成了五都制,临淄为都城,但四方各立一陪都,协助管理庞大的齐国。

即墨、莒,都是“五都”之一。兵马粮秣、城墙壕沟是少不了的。即墨,当时的富庶程度比之都城临淄也不遑多让。


到最后反攻时能找出那么多牛来玩火牛阵,即墨财大气粗,可见一斑;

莒,齐楚争战的前沿。齐国在那里还修筑了一道直连入海的长城,可见,其防务经营之深!

齐长城,始于莒县与五莲交界处,直入海。

加之此时即墨、莒聚集的,都是齐国的死忠,都是不原因当“亡国奴”才聚集到一起的,其人心之齐,不容置疑。

一碗夹生饭,但乐毅方略正确

兵贵速不贵久,可能快谁愿意久呢?又不是在床上玩!

乐毅兵分两路,分头攻打,攻了2年,攻不下来。

攻坚战这个部分,我敬佩的专家朱增泉先生认为,燕军攻不下两地,乐毅应负指挥之责;此时应该集中兵力,一个一个地打。小编个人持谨慎意见。

莒的情况我不清楚,但古即墨小编去看过,其地形确实不易展开,即使集中更多兵力,也无济于事。

楚汉之际,项羽败亡后,齐残余势力仍在既墨旁的今“田横岛”附近顽抗。

因此,乐毅采取了“攻心法”,减赋税、废苛政、尊齐民俗、不封城等方略,“和平演变”。

我认为乐毅的方略是正确的。

在燕国换将后,田单组织反击前,第一件事就是通过信息战,让燕军挖齐人祖坟、虐待齐人战俘等,可见,乐毅的攻心战对齐军士气是造成了相当影响的。假如攻心战得以持续,即使不至于让两城认清形势,速速来降,但消化已经攻占的七十二城,扩充燕国实力,是可能的。

另外,燕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也确保了他们可以实行这样的战略。燕国与当时的大国秦、楚都不接壤,与赵世代友好,因此,顿兵国外,内部空虚被人趁机袭击可能不大,完全可以从容实施“缓攻战略”。

名将的悲哀,算得清千军万马、内外形势,却算不清君臣之间的微妙信任关系

乐毅长期经营齐地,使得外部风言风语一直很多。早在齐国反间计之前,就有许多人内部谗言,说乐毅图谋不轨了。

燕昭王尚能理智对待,恩威并用,顾全大局;到燕惠王即位后,就受不了这种局势了,立刻让人更换了乐毅。

燕王换将,终至大败。

燕惠王此举,并非纯粹是因其个人素质。

秦始皇素质高吧!在王翦带兵60万伐楚时,老王都还要以请多赐土地为幌子,来安抚君主的疑虑!

绝对放手名将发挥,就是素质高吗?“安史之乱”还记得否?

所以,当老板的也是没办法呀!

君臣互疑,人性如此,无解!

因此,如果要成就灭齐这样的的大业,只有攻城略地的文武韬略是不够的,还要像王翦一样,学会管理自己的上司!

虽然庸俗,但惟其如此,才能协力前行!

点赞3、潮州市 网友:猪头美艳

五国伐齐,指的是秦、韩、赵、魏、燕五国,在燕国的领衔带领下,由乐毅为主将,攻打齐国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乐毅领导五国联军,一口气打下了齐国72座城池。吓得齐闵王立刻从临淄城出逃,先后辗转到了卫国、邹国和鲁国。

由于齐闵王本人过于傲慢,导致这几个小国家一个都不愿意接纳他。最终无奈之下,他只好逃亡到了齐国仅剩的两个城池之一的莒城。

结果在莒城,齐闵王被楚国大将淖齿所杀。盘踞在莒城的齐国贵族们,将齐闵王的儿子齐襄王扶植为王。此后5年时间,齐国长期占有莒城和即墨这两座城池,而田单更是在即墨练兵,在5年后赶跑了燕国大军。

那么问题来了,乐毅一口气拿下了齐国72城,甚至连临淄城都是旦夕之间就攻破了。为啥莒城和即墨却能坚守5年之久呢?


一、燕惠王和乐毅之间的矛盾爆发。

乐毅带走的是燕国的精锐,如果燕昭王还活着,那么他自然对乐毅十分放心。可惜在乐毅功成名就,即将灭亡齐国的时候,燕昭王去世了!

燕昭王的儿子燕惠王,本身就跟乐毅有些不对付。等到他上台以后,就非常担心一件事,那就是乐毅会利用手里的兵权,在齐国自己称王。

这件事完全是可以实施的,而且燕惠王当时也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毕竟乐毅是老爹燕昭王的亲信,不是他燕惠王的亲信。

田单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立刻开始四处造谣,表示齐国就剩下了两座城池,乐毅之所以迟迟不肯攻下,就是为了拖延时日,好长期手握兵权,方便自己将来在齐国称王。

这个过程中,乐毅和燕惠王之间肯定是闹了不少小矛盾。因此乐毅的军队没有进攻莒城和即墨的心思,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直到后来燕惠王索性将乐毅给换了,替换成了名不经传的骑劫。结果好了,乐毅担心自己被燕惠王谋害,所以索性就逃跑到了赵国。

这么一来齐国的军心可就大乱了,不光乐毅的心腹们不干了,其他那些过去跟乐毅一直打胜仗的将领们,也觉得前途迷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打不下莒城和即墨,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灭国之战,是诸侯们最反感的一件事。

战国七雄的格局奠定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真正的灭国之战了。过去小国家被灭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些小国家也会选择大靠山。

因此战国七雄各自称霸的时期,还是有不少小国家存在的。他们依附于战国七雄当中的某一些,从而得以存活。

所以说你可以揍这些小国家,但是真正要灭掉这些国家,那战国七雄里的任何一方都不会答应。你比如说为啥会出现五国伐齐?

原因很简单,因为齐闵王这哥们仗着齐国强盛,所以非要把宋国给灭了。打败对方也就算了,非要把人家给灭了,这在战国七雄看来,是一种想要一家独大的行为。


一家独大,这是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不想看到的。秦国强大了,其他几个国家就联合起来收拾秦国。魏国强大了也被胖揍过好几顿。

因此这个时候燕国在乐毅的带领下,居然有灭亡齐国的意思,你觉得其他几个诸侯国会答应吗?

他们完全没想到,齐国会败退得如此之快。估摸着本打算在打到临淄城的时候,去找齐闵王谈判的,结果乐毅这家伙虎得很,打仗从来不刹车。

所以在齐国剩下了最后两座城池莒城和即墨的时候,其他几个国家自然都不干了。他们开始收缩兵力,去向不明。

这是啥意思?等到乐毅灭了齐国,那么其他几个诸侯国,便有机会去灭了燕国。燕惠王又不是傻子,自然是自保更加重要。


三、齐国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候。

谁也没想到,不可一世的齐国,战斗力居然如此之差。连续被乐毅攻破72座城池,真可谓是耻辱。

但是我们也需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伴随着齐国国土的收缩,齐国的有生力量,其实都集中在了一起。

当时齐国的所有国防力量,都集中在了莒城和即墨。这可不是一股不起眼的力量,因为一国之力,集中在两座城池,你觉得防守会差吗?

当时楚国也想来分一杯羹,但是我们会发现,楚国没有强攻这两座城池。而是让淖齿佯装成帮助齐闵王来的人,这才灭了齐闵王。

而且淖齿也没有攻下莒城,因此我们姑且可以认为齐国的有生力量都还在。而且齐国到了濒临灭亡的时候,背水一战在所难免。

因此齐国的有生力量聚集在一起,而且士气高涨,锐不可当。在这种情况下,乐毅想要攻城,也未必能达成目的。


四、齐闵王已死,没理由再灭齐国了。

打下了人家这么多城池,还把人家的国君给逼死了。你觉得就没人为齐国说两句公道话嘛!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够了。

齐国好歹当年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实力雄厚。结果却落得这样的下场,为何还要把人家祭祀祖宗的最后两城给灭了呢?

任何一个诸侯国,都需要考虑一种情况,那就是将来某一天,自己是否也会遭遇这种情况?所以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之所以出现战国连年征战,却依旧保持基本格局的情况,就是因为大家默认了这种行为,适可而止。你们看,秦国不守规矩,非要灭了六国的宗庙祭祀,结果秦国自己的宗庙祭祀,也被楚国的军队给灭了,这就是不守规矩的下场。


总结:灭六国者五国也。

苏洵老爷子觉得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实际上我们仔细去看,灭六国的只有五国,齐国压根就不作数。

齐国被五国联军胖揍了一顿,结果楚国还把齐闵王给宰了。这么一来六国跟齐国都结仇了。所以后来不管秦国怎么收拾其他五国,齐国就是不出手。

为啥?秦国在收拾这几个国家的同时,其实也是在给齐国报仇。齐国当初被欺负惨了。所以直到最后,一直都处于沉默状态。因为齐国明白,六国没一个好东西。但凡当初乐毅能留下临淄,或者楚国不杀害齐闵王,那齐国也不会如此冷漠。

参考资料:《史记》

点赞4、湖州市 网友:痞性。

首先,莒城是陪都,即墨则世受王恩

虽说乐毅下了一招秒棋,但田氏在齐国毕竟已经经营了两百多年,还是有不少人追随,听说齐闵王到了莒城,大批田氏的死忠纷纷投奔莒城,莒城此时已经是了齐国战时的陪都,其精神意义不亚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齐国剩余势力在这玩命抵抗燕军。

关于即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於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

《说苑·臣术》中记载这位即墨大夫叫田种首,因为将即墨治理得很好,所以额外封赏了万户给他,而即墨大夫是世袭的,到了公元前284年时候的即墨大夫如果不是田种首也是他的后人,王恩浩荡,祖上受到齐威王这般恩泽,自然也是田氏的铁粉。于是当燕军兵临即墨城下之时,即墨大夫出城力战而死,以一死报答了齐威王的恩泽,主帅玩命士兵也用劲,燕军在这遇到很大的阻力。

图:即墨大夫

其次,就是地形问题

莒城位于今天的日照市的莒县,莒县是丘陵地形,四面环山,山脉延绵到日照,在周边丘陵高地建立据点防御,要攻打这些据点,燕军需要仰攻,难度要大很多。

图:莒县四周多山

即墨位于今天的青岛平度市,而此地的地貌是低山丘陵,从地图上看,占据这个点,只需要防御自北向南而来的敌军,没有侧翼和后面的威胁,防御压力会小很多,并且可以控制住背后的青岛市区,控制住青岛市区的意义后面会说到。

图:控制即墨就可控制青岛市区

此前无论是济西还是临淄,都处在鲁北平原或者与路北平原交接的地带,燕赵的骑兵军团自北向南攻击,在平原地形上大显神威。

而这莒城和即墨这两个地方都处于山东丘陵,丘陵地形的特征是地面崎岖不平并且多树,在这种地形中骑兵是很难展开作战的,繁茂的树林、崎岖的地形都是骑兵的阻碍,燕军的骑兵军团在这种地方对齐军作战没有任何优势,甚至还有很大的劣势。

像我们经常看的电视剧电影里的一样,对付骑兵冲击通常先是弓弩射击,在战阵中弓弩手并不是自由发挥,而是要听指挥官口令进行齐射,弓弩手的指挥官要有很强的预判能力,什么时候射、射多远都是有命令的,只有密集的箭阵才能保证给予敌方活动目标最大的杀伤。在平原地形上有经验的骑兵通过加速转向等动作可以战术躲避,但在山地丘陵就很难,在丘陵地带骑兵是仰攻不仅目标大,而且冲击速度会很慢,丘陵道路周边地带荆棘密布,要转向什么也会变得很难。在丘陵地带骑兵不仅失去了对步兵的优势,而且伤亡还会呈几何式增长。

所以在这两地作战只能依靠燕军的步兵,而在燕昭王改革前以步兵为主力配置的燕军,对阵齐军时的战绩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惨不忍睹,全是完败,以步兵为主力配置的燕国军队完全不是齐军的对手。

第三,就是无法掐断其补给线

莒城的山脉绵延到日照,即墨控制着背后的青岛,日照青岛这两个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靠海而且是大海港。

多提一句军事上对城市的防御,受电视剧电影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古代对城市的防御手段就只有城墙,这是个误区,如果被敌人打到城墙下已经是最后的防御手段了,古代防御城市是要在城池周边的关隘要道上布置兵力进行防御。

所以乐毅包围即墨和莒城,并不是将这两个城池团团围住,这么个围法别说五年,只要半年里面的人就得都饿死,城池中居民密集,是没有任何农地给他们种出粮食来的,燕军包围的是这两座城市的外围防御圈。依靠莒城绵延到日照的山脉建立防御据点,不仅能保障莒城南部的防御安全,也能保证莒城与日照间的交通。即墨看地图就可以知道,很轻易就能控制住青岛。

临海,齐国人就能出产海盐,齐国几百年成熟的产盐工业让他们生产的海盐质量高味道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畅销产品,同时依靠海港通过海运可以将生产出的海盐与临海国家地区进行海上的贸易,换取粮食等物资来保障两座城市的后勤补给。

《左传·哀公十年》中记载“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当时吴国大将徐承率领船队入齐,与齐国在黄海进行了一场海战,被齐国海军打败之后吴国船队撤回吴国,证明齐国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舰队。

《说苑·正谏》记载“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齐景公在海上游玩了六个月时间不回国,虽然期间可能是在一些海岛游玩,但国君敢以身试险出海航行,说明齐国已经拥有了很强的航海技术足以让他们在近海自由驰骋。

燕国在秦开拓地千里之前位于河北,只有一小片地方临海,拿下辽东后虽然有了渤海湾边的大片领土,但对于实力本就薄弱的燕国来说发展昂贵的海军不仅实力不允许而且也没有必要,因为主要敌人东胡人不会从渤海里跳出来。短时间内燕国也不可能发展出能与齐国相匹敌的海军,乐毅远眺着海边来往频繁的贸易船只也只能够望洋兴叹。

莒城和即墨依靠着海上贸易支撑着,燕军虽然围困两地五年之久,却没任何办法将这两地的后勤补给掐断,这也是两地被围困五年仍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的原因之一。

第四,齐国豢养有大量死士

前文提过,莒城此时已经是齐国战时的陪都,即墨大夫世受王恩拼死力战,而且经过此前的洗礼,该战死的都已经战死、要自尽的也已经自尽、想投靠燕国的也都已经投靠燕国,能逃到莒城和即墨的都是不可能投降的田氏死忠,是可以为田氏齐国拼死一战的死士。

齐国田氏向来都有养死士的传统,田氏先祖田常当年就是靠着手下一批死士发动政变,杀死监止和齐简公,屠灭齐国贵族鲍氏、晏氏和姜氏中的青壮年,田氏才得以在齐国一家独大,成语“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也是由此而来。而后世田氏后人也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同样都是田氏死士,褒贬却不一,历史总是这样矛盾。

死士都是可以玩命的,况且现在的状况不得不玩命,再不玩命就要赶到海里去了,现在齐国人同仇敌忾,空前地团结起来。

第五,燕军长期攻战,再而衰三而竭

从济西到临淄,再到莒城、即墨,乐毅几乎未做休整,一口气而且很顺利的就拿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这是一鼓作气。

直到在莒城、即墨遇到了玩命的主,即墨大夫素有大德将即墨治理得井井有条,即墨居民向来感恩于即墨大夫的贤德,即墨大夫的战死深深刺激了即墨居民,这两地都已抱着一死的决心,抵抗空前的激烈。

燕军此前一路都是顺风战,来到莒墨的时候心态已放松了很多,而且打心眼里开始轻视齐军,早已没有了此前积极备战那种紧张感,遇到莒即两地的拼死抵抗,燕军士兵一下就被打懵,这是再而衰。

重新再组织,几轮强攻下来上升的只有伤亡数,燕军士兵此时心理与临淄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古一将成名万骨枯,当将军的希望青史留名,而当兵的只想在战争中活下来。此时封赏早就在临淄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这个时候士兵们最希望的就是早点能回到燕国回到自己家,燕军士兵怕死的小心思也就有了,这是三而竭。

三而竭的燕军在此时,已经很难击败置之死地退无可退的莒城与即墨死士们了。

点赞5、百色市 网友:妳像天氣

乐毅没有攻打下即墨、莒两个城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乐毅想慢慢争取民心,获得齐国民众的好感,便于后期统治;客观方面,即墨、莒属于齐国五都,驻有重兵,易守难攻。

主观原因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垫底,想一口把齐国吞了,并非易事。

乐毅伐齐期间,秦国、赵国先后打败齐国,乐毅闪电出击,一口气攻下了70多座城池,表面上看燕国很强大,但实际上很多地方是囫囵吞下,背后仍在蠢蠢欲动,稍一不慎,燕军就会腹背受敌,陷入齐国军民反抗的汪洋大海中。

因此乐毅在即墨、莒采取了绥靖政策,主动围而不攻,并采取了减税减赋、尊重齐国风俗、优待地方名流的做法,来争取民心,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轻背后的压力,另一方面则利于后期的治理。

客观原因

即墨、莒在春秋时期都是诸侯国的国都,齐国攻下这些地方后,加以修缮,日常有重兵驻扎,属于齐国的军事重镇,以燕国的实力,想快速攻下来,本来就不太可能。

首先,燕军在齐国其他城池烧杀抢掠,逃出来的精英大都在即墨城、莒城内,这两个城池的实力比以前更加强大;

其次,燕军前期的行为,已经激起了齐国民众的反感,这两个城池内的百姓同仇敌忾,士气高涨;

最后,田单指挥调度有方,得到了城内百姓的拥护。从后面的战事来看,田单智勇双全,心思灵巧,乐毅遇到了对手,想快速取胜也不可能。

综上所述,乐毅一方面是不想打,另一方面则是打不下,所以就只能拖着。

点赞6、徐州市 网友:紫色印记

被历史迷雾掩盖的真相:乐毅为何以势如破竹之势拿下齐国七十余城,却耗费五年攻不下最后两城?

言归正传,乐毅为何不能一鼓作气拿下莒和即墨两城,让田齐寿终正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有人说这是因为乐毅同学本就是一个从赵国跳槽之人,看到偌大的齐国已经寿数已尽,准备据为己有,占齐地而称王,也过一把国君瘾。这可能也是其中的缘由之一,但是可能并非是主要原因。


个人的能力问题

三国演义中集文治武功于一身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就曾自比管仲乐毅,管仲的大名我们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但是乐毅?按道理讲,以诸葛亮之能,一般人是不会入其法眼,而作为孔明偶像级存在的乐毅,必然是超人一等。然而,扒一扒其生平,大多数时间并不出彩,唯有一次就是积聚五国之力伐齐,破七十城的战绩。另外,破齐的根本原因,也并非是乐毅一人的功劳。

只能说乐毅是本次行动的发起人,是作为充分但并非必要条件而存在的。了解战国史的人都知道,当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乐毅正是因为了解这一段历史,所以在跳槽之后,才不断鼓动燕昭王伐齐。

然而当燕昭王下定主意伐齐,看看乐毅又提供了什么建议:“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带着燕国的军队,我是不敢和齐国单挑的,一定要多拉几个人帮帮场子才行。这个建议看上去合情合理,但是我们要知道下面几点,就理解乐毅的话为何是其胆气不足的缘由了。

第一,彼时的燕国国力蒸蒸日上,正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可谓是兵强马壮,拥有了当时水平一流的队伍。

第二,五国伐齐前一年,因为不小心得罪了强秦,让睚眦必报的秦国人跨越大半个中国饱揍了齐国一顿,并被掠走九座城池。

第三,济西之战是五国伐齐最重要的一次战斗,而那次战斗,齐国的主力不是被击溃,而是被团灭了。可以说,此后的战斗,都是齐国的预备役在参战,战斗力自然感人。

第四,齐闵王昏庸无能却又暴虐成性,爱子如民什么的和他基本不沾边,在位期间,一味贪图享乐,真的是民不聊生。真正愿意为他卖命的,还真不占多数。

第五,齐国的指挥官是苏代。而苏代是谁呢?竟然是燕国人派到齐国的间谍。连对方的主帅都是自家人,不打胜仗,天理都难容。

这么来看,乐毅能在短短数月时间内占领齐国七十余城也就情理之中了。所以,乐毅的军事能力是值得商榷的。只是诸葛亮的口头禅无意间拔高了乐毅。


莒和即墨城高墙厚

齐国的城市中,能算的上大城市的其实也就三个。一个是临淄,另外两个就是莒和即墨了。攻打临淄的时候,依靠的是五国联军的力量,并非是乐毅个人能力的体现。而攻打后面两座城池时,五国联盟实际上已经让乐毅终结。大家已经获取了各自的利益各回家各找各妈了,仅仅剩下对齐国有着深仇大恨的燕国。

有人可能奇怪,这两座城有何特别之处,竟然能和都城有的一拼?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即墨市齐国的一座商业城市,可以说仅仅次于临淄,其城池的防备能力绝非那七十座小城可以相提并论。

而莒就更加不得了,要知道当年战国首霸齐桓公在流放期间,就是在当时的莒国,也就是后来的莒。称霸之后的齐桓公对在莒的岁月念念不忘,还由此有了一个“勿忘在莒”的历史典故。所以,齐国对莒的重视程度绝非其他城池可比。而两座坚固的城池,立马就让乐毅原形毕露了。


燕国的国力

有人说,虽然前期确实是沾了五国联盟的光,但是后面的数十座城池切切实实是燕国军队独立打下来的。即使面对的不是主力,而是预备役,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此话不假,七十座城池,数十万军马想要一个个讨伐成功,哪怕是空城跑个遍也确实不容易,更何况还不是空城呢?

但是要知道,燕国占领了七十多个城市,要分兵把守吧?这一下子要分去多少兵力。当站在齐国最强的两城面前时,还有多少主力军队?而要对两座大城实施包围,又需要多少兵力?按照兵书的说法,攻城要十倍于守城,方才较为容易的取得胜利。而作为已经奔袭上千里地的燕国军队而言,此时,即使士气依旧高昂,但是实力上却已经是强弩之末了。面对两城,也有兴叹的份。

其实当济西大胜之后,乐毅准备单独率领燕军纵深进入齐国进行宜将剩勇追穷寇时,剧辛就给他提出建议:“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摘自《资治通鉴》)。’”

但是后来乐毅一意孤行,最终也是失利的原因所在。


相较于乐毅五年攻不下齐国最后两城,恰恰反映了秦灭六国的非凡。因为秦灭六国,攻城略地绝对是攻无不胜战无不克,而一旦拿下,必然一锤定音,基本上不再有什么后患。因为那是实力差距悬殊,完全处于碾压状态。而占领之后,稍微采用点怀柔政策,也就成功转化了。秦与燕的鲜明对比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狮子扑兔”永远比“蛇吞象”更靠谱!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