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曹髦为什么不在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掉他,而是选择了亲率宫中几百侍卫攻打他?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8关键词:

曹髦为什么不在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掉他,而是选择了亲率宫中几百侍卫攻打他?

点赞1、常德市 网友:仙侠道

曹魏到曹髦时的国柄,已全部被司马家和世家豪族瓜分了,回天乏力,改朝换代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曹丕的儿子曹霖性情暴躁,却生了一个知书达礼的儿子曹髦,少帝曹芳被牵入谋诛司马师的案件被废,原打算另立曹操的儿子曹据,郭太后说,如果立曹据,那辈份岂不是乱了?便改变曹髦,继承曹睿香火继位为帝。曹髦擅诗文,好儒学,一生心慕夏朝中兴之君少康,被评为史上最有骨气的皇帝之一。


看曹髦入宫继位的动作,有以汉文帝为榜样的迹象,他初入洛阳在西掖门南,群臣跪拜时,他也学刘恒以名份未正自谦不接受朝礼,并谨守臣礼和群臣步行见太后,只不过没有汉文拒绝周勃私相授受国家的故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当上皇帝后,他全力打理朝政,行善政以宽济民,与群臣打成一片,多次举办大会,谈诗论玄中才压群下,应该从那时开始,曹髦就有意识在挽回曹魏倾颓的局势了,十四虚岁的他,得到司马家谋士钟会的大为推崇,认为他“武类太祖,才同陈思”,或者因为这一评语,司马兄弟一直不敢对曹髦掉以轻心。


255年发生淮南第二叛,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家弄权,司马师亲征,文鸯冲营,病中的司马师惊得眼球掉落,平乱回师时死在路上,这是曹髦等来的第一个良机,其时曹髦当机立断,命令副统帅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司马昭留在许昌听封,没料到傅嘏也是司马拥护者,不但不听旨意,还簇拥司马昭率军回朝,要曹髦加封司马昭让他弟继兄职。无奈,曹髦只得听从,从此大势越来越被动,司马昭对他的看管也越发严厉。(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如果曹髦打算在司马昭晋见时再杀了他,一是没有手下充当杀手,二是大臣几乎无人会配合,一样不会成功。其时,司马昭已加九锡,拥有多种特权,诸如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出门随身有虎贲卫士斧钺护身。对于上朝,可能也不用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从废曹芳可见司马家的势力已达何种地步。司马师要废少帝曹芳,派手下一个官员郭芝进宫去跟郭太后“宣旨”,太后正和曹芳对坐。郭芝说“大将军欲废陛下,另立彭城王曹据”,曹芳只得顺从离开。郭太后表示不悦。郭芝说,太后有子不能教,今大将军意已成,又勒兵于外以备非常,但当顺旨,将复何言!郭太后说要见大将军讲理,郭芝说,见什么见?快把玺绶拿来,太后只得屈服。

由此可见,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属官都如此张狂,至曹髦时,要杀死晋见的司马昭已是不可能了。连曹髦认为可以密谋的王经王业王沈,话未说完,王沈王业已吓到跑出去向司马昭告密,何况其他人?形势正如王经劝说一样,权柄掌握在司马家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以及四方之臣都为司马家效命,没有人顾念大统和逆顺之理,而且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凭借什么讨伐他?可见,怎么动手都是死或废,不动手曹髦又忍受不了。

点赞2、漳州市 网友:荒唐后生

相信我,如果曹髦认为有机会的话,他会有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掉他的,问题是曹髦有机会吗?

钟会对曹髦的评价是: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意思是:曹髦的文彩和曹植一样,武功与曹操类似,这话出自钟会这个文武全才之口,也印证了曹髦确实是个能力非同一般的人。



曹髦之所以能被立皇帝是因为郭太后的执意坚持,而他能被立皇帝的原因却是因为前任皇帝曹芳被司马师所废除,曹髦被立为皇帝那年,只有13岁。一个13岁的少年天子,曹髦所表现出来的谦虚、冷静、好学,远远超过了年龄的范畴。

14岁那年,司马师因为东征毋丘俭、文钦的淮南二叛时,眼疾发作,眼球掉出眼框,司马师在完成平定后回师的路上,就去世了。



14岁的曹髦敏锐的抓住机会,想趁司马师病亡之际,司马家权力交接之时,收拢权力,下诏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领大军回师洛阳,以便收回兵权,这可以算作是曹髦的第一次谋略夺权。

只可惜,14岁的少年天子曹髦终究不是44年的老狐狸司马昭的对手,在被司马昭识破计谋后,司马昭抗旨不遵,带兵回到洛阳,曹髦被迫接受第一次试图夺权的失败,而这显然也不会是曹髦最后一次夺权的机会,曹髦隐忍下来,继续寻找机会,因为他还很年轻,足足比司马昭小了30岁。



还是14岁那年,曹髦连下三道圣旨,争取天下的民心:

1、将洮西之战失败的责任招揽到自已身上,派人慰问在洮西之战阵亡战士家属,落实抚恤金,免除赋税和徭役,嘉奖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及壮烈牺牲的将士。

2、对于魏国边境地区,家中有人叛逃到蜀国而亲属留在魏国的百姓,一律赦免无罪。

3、派人收敛在洮西之战中阵亡将士的遗体,并安置入土为安。



洮西之战是发生于公元255年七月,因司马师病亡,司马昭接班之际,蜀汉姜维、夏侯霸、张翼发动的进攻魏国洮西的战役,当时魏国的雍州刺史王经擅自出击,被姜维击败,魏国战死数万人,损失巨大。

曹髦的行为无非就是为了争取天下的民心,而这出自一个14年的少年天子,实属不易。曹髦一方面在寻找机会,另一方面在争取民心支持,可是时间不等人,那边司马昭已经开始加紧纂位的步步紧逼。



256年正月,大将军司马昭加大都督官职,并”参拜不名“,6月,司马昭进封晋公,加九锡,并”剑履上殿“,结果司马昭辞让,一直到260年4月,司马昭九次推辞,并不是司马昭真的推辞,而这就是一步一步的纂位进程。

如果司马昭真的进位晋公,意昧着什么?意昧着司马家纂位已进入最后阶段,可以参考曹操的加封魏公的行为,真到了这一步,纂位已不可逆,也不可阻挡。



曹髦一直都在寻找机会,可是一直都没有机会,如果能在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掉他,曹髦一定会这么干的,司马昭掌握着魏国的军政大权,整个国家上下大部分都是司马家的人,包括皇帝曹髦的身边人,曹髦无力翻盘。

估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司马昭学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法,虽然控制皇帝,但是避免与皇帝在同一个城池,也较少觐见,当年曹操控制汉献帝就是自已在邺城, 而汉献帝在许昌,并不在一起,司马昭也这么学,让曹髦没有机会,偶尔几次觐见也是带甲百人上殿。



曹髦是个聪明人,而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也是出自曹髦之口,在没有任何机会,而又面临一步一步被废除、被纂位的威胁,曹髦选择了用自杀行为来维护大魏王朝最后的血性,以他的生命来阻滞司马代魏的进程。

曹髦亲率宫中几百侍卫攻打司马昭,与其说是侍卫,其实不过是一些文官、太监和杂役组合起来的乌合之众,曹髦此举无疑是故意而为之的自杀行为,他不是不明白这么做会带来什么后果,以天子起兵而讨伐臣下,激起自已与司马昭的矛盾,用自已的生命来换取天下士人对司马家族的反感,从而达到阻滞司马昭纂位的进程。



两汉四百年江山,儒家文化深入人心,儒家讲君为臣纲,讲忠君爱国 ,还从来没有哪个臣下敢公开弑杀皇帝,哪怕如王莽、曹丕等纂位者也没有弑杀前任皇帝,而是善待,司马昭指使贾充派成济弑杀了魏帝曹髦,让曹髦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被公开弑杀的皇帝。

曹髦的死让司马昭的政治声望降到极低点,连之前在观望的士族们,也都开始反对司马昭的纂位,连皇帝都敢杀,哪个士族还敢和司马昭合作,曹髦的死让司马代魏的进程整整迟滞了四年,这就是曹髦的目的,代价就是生命。



曹髦死的那一年只有19岁,这是曹髦既无奈又悲观的选择,同时也是大魏王朝最后的血性和悲壮。

点赞3、定西市 网友:烟灯失宠

曹髦是个悲情皇帝,他一直是个傀儡,后来发动政变不成,反而被杀。有人会问,身为皇帝,为什么他不在司马昭入见时杀掉他,而偏偏要举兵呢?我来解释一下:

第一,司马昭有前车之鉴

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昭就险些因为觐见皇帝而被杀。

当时魏国大权还掌握在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之手,曹芳也只是个傀儡皇帝。当时蜀将姜维进攻陇西,司马师便派司马昭率军西征。司马昭便从许昌启程,率领大军先开赴洛阳。按照规矩,大将西征,皇帝会亲自前来检阅部队。

这时,有人向皇帝曹芳献策说:“不如趁司马昭入见时把他给杀了,收罗其部众,攻打大将军司马师。”有人甚至把诏书拟好,只要杀了司马昭,就以皇帝名义发布除奸诏书。

然而,曹芳犹柔寡断,终究没释放勇气,而是选择放弃。

不想有人泄密,司马昭得知这个阴谋后,大惊失色。他本来要西行进攻姜维,现在情况变化了,马上率大军控制洛阳。这次,皇帝曹芳把内裤也输光了。最后,曹芳被废掉,司马氏兄弟立了另一个傀儡曹髦。

经过这一事件,司马昭就相当小心了,哪会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去见皇帝呢?

第二,曹髦曾经想架空司马昭

曹髦与曹芳一样,是个傀儡皇帝,但仍想奋力一搏。

后来,司马师在平定毋丘俭、文钦之乱时,由于眼伤复发,创口迸裂,病死于许昌。当时首都洛阳的防卫在卫将军司马昭之手,司马师临死前急召司马昭从洛阳赶赴许昌,把统领全国兵马的兵权交给他。

当司马昭抵达许昌后,皇帝曹髦突然下达一份诏书,要求司马昭留守许昌,以防止叛军势力死灰复燃,同时由尚书傅蝦率诸军返回京师。皇帝这份诏令,显然是别有用心。曹髦的如意算盘是,只要把大军调回京师,却把司马昭留在许昌,那就就架空了司马昭。如果没有军队,司马昭还能呼风唤雨吗?

倘若司马昭中计,司马氏的势力或许就被削弱了。

有一个人看出皇帝的小九九,此人便是司马师麾下以谋略见长的钟会,他提醒司马昭,皇帝的诏令有所企图,曹髦想趁司马师刚死,铲除司马氏,所以必须马上率部队返回京师。这个行动至关重要,司马昭根本不理会皇帝诏令,不在许昌滞留,而是率军返回京城,接任帝国大将军,录尚书事。

这么一来,皇帝曹髦企图架空司马昭的计划破产,而司马昭对曹髦则有了强烈的戒心。

第三,司马昭对曹髦严加监控

曹髦的阴谋被识破后,司马昭对他一百个不放心,不能不对曹髦严加监控。

爪牙们不断地把侦察到的消息报告给司马昭,司马昭闻罢眉头紧锁。因为皇帝实在不愿意当木偶,而且他的智力水平要远远高于同龄人。

更严重的是,皇帝隐隐透露出收回权力的决心。有一回,皇帝在太极殿开宴会,宴请群臣与大儒。在宴席上,皇帝提了一个问题:究竟是少康伟大,还是刘邦呢?少康是夏王朝一位著名帝王,在夏王室被篡位夺权后,他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完成中兴夏室的伟大使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少康中兴”。曹髦认为少康更伟大。这个见解不由得让人察觉到有弦外之音,莫非皇帝想效法“少康中兴”,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加紧逼宫的步伐,连续取得一系列特权,比如赏衮冕之服,就是皇帝才能穿的服饰:还有“奏事不名”与“假黄钺”两项特权,后来升相国,封晋公等。到了加九锡时,已经是差不多要篡位了。

实际上,司马昭牢牢控制朝廷,皇帝说什么做什么,他都监控得一清二楚。试想想,司马昭见皇帝时,怎么可能不把宫殿卫士换成自己的人呢?有些人会以为皇帝一言九鼎,别人都得听,其实事实远非如此。谁是真正掌权人,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后来曹髦发动政变时,用的竟是一群乌合之众,包括太监、仆役、打杂的都算在内。他也只能领导这些人了。

点赞4、阳春市 网友:龙吟帝

谢谢邀请! 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见司马昭的气焰日甚一日,知道早有取代之意,心里忧愤难平。一日,他私下叫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商议,魏帝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受废辱,今召诸卿来,就是要决心带兵和他拼死一斗,不知诸卿是否助我?尚书王经说,今朝政大权已归司马氏所握,内外公卿,都是他的爪牙,而陛下宿卫空虚,甲兵单薄怎会是他的对手。曹髦十分恼怒,我决心已下,虽死不惧,何况现在还未必能败! 侍中王沈贪生怕死,和散骑常侍王业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通知了中护军贾充。 魏帝曹髦把事情报告给皇后后,带领宫中 三百多名将士,僮仆杀向大将军府,贾充带人应战,有一步将成济说,对皇帝怎么办?贾充说,杀!曹髦大喊,我是天子,贼臣怎么如此无理?成济直接挺矛刺死曹髦!成济杀了魏帝曹髦,去司马昭那里请功,结果被司马昭杀死! 魏帝曹髦为何要带人攻打司马昭,而不是进见是杀呢?首先,司马昭大权在握,那时已经不需要去见曹髦了,也更不需要,有什么事汇报了。再有就是,即使去进见曹髦,司马昭的身份,带剑上朝,带卫队进宫也是正常的很了!曹髦只能平一时的勇气和皇帝的身份,去攻击司马昭,这样或许可以博得支持和所谓的名誉上声援!

点赞5、麻城市 网友:厌人心

在那个时候,曹髦所率领的数百人并不全是殿中宿卫,更多的一部分是曹髦自己的奴仆,可能还有宦官、杂役等。

曹髦所能调动的部队,不止人数少,而且完全就是一支杂牌军。

曹髦为什么不选择在殿上解决司马昭呢?原因有三

第一:曹髦在朝中根基尚浅,司马家树大根深。作为魏文帝曹丕的庶长孙、东海王曹霖的庶长子、少帝曹芳的堂兄,高贵乡公曹髦的地位其实不算很高,又久居邺城,不涉及洛阳权力中枢。曹髦虽然贵为皇帝,但在洛阳的力量却远远比不上司马昭。曹髦入洛阳时年仅十三岁,甘露之变时也不过十九岁,这样一个刚成年的孩子,外无军队援助,内无宗室相帮,又能在朝廷里培养出多少力量呢?

第二:刺杀必须要有勇士,总不能皇帝亲自动手吧!曹髦在洛阳六年的时间,一直都在建筑自己“圣君”的形象,刀兵剑客这些血腥的东西不是一个“圣君应该拥有的,这也导致了曹髦没有培养出自己的私兵部队,无法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曹髦所率领的杂牌军,刚碰上贾充带领的正牌军,一击而溃。

第三:司马昭非庸才。几百年后,曹髦的粉丝——魏孝庄帝元子攸,就成功地击杀了当朝权臣尔朱荣,成功地逆袭了傀儡皇帝的命运。可元子攸所拥有的要比曹髦多得多,不但有宗室元徽,朝臣高道穆、杨侃,最重要的就是得到了手握禁军力量的武卫将军奚毅的支持,元子攸才能最终成事。可回过头来看曹髦呢?除了一个尚书王经之外,曹髦所看重的人,要么明哲保身,要么临阵倒戈,还有甚者去向司马昭通风报信,才逼得曹髦走上了兵变的险路。

况且司马昭也非尔朱荣等武夫可比,他的心机城府绝不他父亲司马懿低多少。曹髦打得根本就是一场胜率几乎为零的战,赌输是很正常,能赢才真的奇怪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点赞6、麻城市 网友:流泪的鱼

曹髦其实不傻,但却依然选择了率宫中侍卫,去光明正大地杀司马昭,原因在我看来可能有几点:

一、曹髦希冀有人能够勤王,助他诛杀司马昭

曹髦明明知道仅凭自己仅有的力量,当然不足以真的杀掉司马昭,但他可能会想要希望以自己皇帝的身份,做出自己诛杀逆贼的表率。

不在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掉他,当然是知道事情不会成功,执掌朝政的司马昭,当然不是随便就能击杀的。

曹髦知道,司马昭专权,已经让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司马氏的严苛众人皆知。在这样的情况下,曹髦知道自己如果不作为,结果定然是如自己的前任皇帝曹芳那般,被司马氏裹挟。

甘露二年,诸葛诞为拒绝司马昭夺权,起兵反抗司马昭,打出的旗号是勤王诛司马昭。而司马昭胁迫曹髦出征,在第二年,也就是甘露三年斩杀了诸葛诞。

在此背景之下,被当作傀儡皇帝的曹髦,有心想要借助自己的名号,吸引如诸葛诞一样反对司马昭的人起势,推翻司马昭的专权,可能就真的是曹髦想要做的事。

甘露五年五月初六晚,曹髦毫不掩饰地跟自己的近臣和奴仆们说,自己要讨伐司马昭。

五月初七,曹髦拔剑登车,跟近卫奴仆“鼓噪而出”,大叫着杀出宫闱。在路上的看到宫中校尉司马伷,曹髦气势如虹,把他骂退。

直到在宫门处,被司马昭的属下贾充带人拦下,曹髦依旧不认输,自己拿着剑跟人拼杀,动静很大。

可能曹髦当时的想法,只是凭借自己这番举动,来做出自己不屈从司马氏的决心。“虽然世人皆醉,但我愿喊醒你们”。

曹髦其实知道自己被贾充拦下,讨逆之举到此已经失败,但却依然奋力拼杀。因为他等的人还没来,能够因为自己的反抗声援自己的人还没出现!

可是曹髦没有等到自己的“勤王军”,被贾充部下成济一戈刺死在宫门,曹髦到死都没看到跟自己一起反抗司马昭的人。

二、曹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除了想要号召众人声援勤王之外,还有个可能便是曹髦自己终于难以忍受自己的境遇。真如史料当中记载的那般“吾不能坐受废辱”,熟读经书礼记的曹髦,生出不愤之心,想要“当与卿自出讨之”,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曹髦讨伐司马昭之前,唯一一个没有背叛曹髦的内臣王经,劝曹髦要慎重,不要跟鲁昭公反抗季氏专权一样,失败而被出走丢掉国家。

但是曹髦并没有听从王经的劝告,直接掏出怀里准备好的讨逆诏书,“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惧,况不必死邪!”我心已决,死了又何妨,何况还可能死不了呢!于是,曹髦第二天,率领侍卫浩浩荡荡杀出内宫。

由此可见,曹髦当时准备是充分的,在跟自己的近臣和侍卫奴仆说出之时,便已经有了必死之心,虽然心存侥幸。

而曹髦选择于第二天讨逆之前的晚上,告诉了臣子和奴仆,更加说明曹髦其实对于结果并不那么看重,否则也不会出现王沈、王业告密的事情。

种种迹象都表明,曹髦如果不是为了让人声援他,那便是真的只是为了跟司马昭宣示点东西,那便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帝王尊严。

三、曹髦可能已经得知“司马昭之心”已近,自己难得善终

再有一点,曹髦之所以明知道必败的结局,还依旧选择亲率宫中几百侍卫攻打司马昭,很有可能是曹髦已经知道了“司马昭之心”已近,也就是篡位夺权已经非常接近了。

  • 甘露三年五月,曹髦赐司马昭九锡,司马昭拒绝了九次,此事作罢。

  • 甘露五年四月,曹髦再次赐司马昭九锡,司马昭又拒绝。

  • 甘露五年五月,曹髦亲率宫中几百侍卫攻打司马昭,被太子舍人成济刺死。

对于加九锡,是古代对有功诸侯、大臣的封赏,也是古代权臣谋反的先兆。而曹髦多次赐司马昭九锡,只能是出于形势所迫的自保之举。

而连续拒绝了两次加九锡的司马昭之心,到底是如何?

曹髦心中可能真的已经心有所感,结合一个月之后曹髦的看似“鲁莽”之举,极大可能是从加赐九锡的拒绝中,曹髦感知到了自己的结局,可能连汉献帝和曹芳禅位后的那般结局都不能。

再看《三国志》中关于曹髦对于经书的谈论,君臣之礼内容甚多。并且,因见黄龙之兆,曹髦作《潜龙诗》嘲讽司马昭,“仍作潜龙之诗以自讽,司马文王见而恶之。”

司马昭对于这位不听话的魏皇帝,可能真的不太喜欢,以至于喜恶溢于言表,让曹髦都感觉到了自己可能结果会很惨。

于是,明知即便自己不作为也会惨死的曹髦,终于无法强忍了,遂亲率宫中几百侍卫攻打司马昭。


结论:

曹髦绝对不是痴傻去光明正大杀司马昭,更大的可能是想从自己声势浩大地行动中,让人能够走出来声援自己。而如果是得知自己必死,最后选择奋力一搏也是极有可能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点赞7、江都 网友:魔瑜家族

曹髦也想在司马昭进宫觐见时杀他,但是事机泄露,司马昭派兵围攻皇宫,曹髦只得放弃原定的计划,率领宫中侍卫迎战司马昭。

一、司马昭平时很少进宫觐见。

根据《晋书》记载,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他们在控制朝政后,平时都很少进宫觐见皇帝。

时魏高贵乡公好才爱士,望与裴秀、王沈、锺会并见亲待,数侍宴筵……时景文相继辅政,未尝朝觐,权归晋室。——《晋书·司马望传》

司马师、司马昭很少进宫觐见皇帝,原因不言而喻了,就是这俩兄弟做贼心虚,平时处事极为谨慎,绝不给曹氏做掉他们的机会。

二、司马昭已经察觉到了曹髦的异动。

根据《三国志》和《晋书》的记载,曹髦其实是一个很果断、睿智的皇帝。处事作风颇似他太爷爷曹操。

司马师病死时,曹髦处事果断。他意识到这是夺权的好机会,于是他一面下诏,命司马昭留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军回到洛阳;一面着手筹划宫廷政变,打算接收兵权,干掉司马昭。

只不过,司马昭识破了曹髦的计策,采纳了钟会计策,亲自率领军队回到了洛阳。因而这样一来,曹髦的计划才落了空。

景帝(司马师)崩,天子(曹髦)命帝(司马昭)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帝(司马昭)用嘏及钟会策,自帅军而还。——《晋书·文帝本纪》

后来,为避免引起更严重的祸乱,曹髦只好接受既定事实,封司马昭为大将军。从此司马昭独掌大权。一次宝贵的翻身机会,就这样与曹髦失之交臂。

其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司马昭刚刚接手司马师的权力时,其与曹髦就已经翻脸。司马昭断然不可能再傻乎乎的进宫觐见,给曹髦设伏干掉他的机会。


三、曹髦划策于宫中刺杀司马昭,但事机遭身边近臣告密。

根据《晋书》记载,曹髦貌似真有在宫中杀掉司马昭的计划。

五月戊子夜,(曹髦)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发甲于陵云台,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戒严俟旦。沈、业驰告于帝,帝召护军贾充等为之备。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晋书·文帝本纪》

曹髦被杀的前夜,命人宫中卫士武装,并戒严宫禁,他的意图或许不是进攻相府,而正是守株待兔,等司马昭哪天入宫朝觐时将其拿下,并干掉;

只不过,司马昭不进宫,他也没办法。

而且更糟糕的是,曹髦的举动,很快就被暗中监视他的王沈、王业,报告给了司马昭。



四、根据史籍记载推测,当时应该是司马昭先下手,曹髦则是被迫迎战。

根据《汉晋春秋》的记载,王沈、王业把消息告诉给司马昭后,曹髦还未动,司马昭的军队就已经杀到了皇宫门口。

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汉晋春秋》

当时,曹髦刚刚走到宫门口,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就已经带着人马进到了皇宫,在止车门与曹髦迎面相遇。

曹髦还没出去,司马伷就已经来了,这很明显能说明——司马昭先动手了,他动手的目的或许不一定是干掉曹髦,但至少也是要进入皇宫,控制住曹髦。

除了司马伷外,中护军贾充、司马昭的另一个弟弟司马干、参军王羡也带人来了。只不过他们都被满宠的孙子满长武挡在了宫门之外,被迫绕道,从其它门入宫,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才给人一种是曹髦先下的手,司马昭的军队被迫迎战的错觉。

高贵乡公之难,以掾守阊阖掖门,司马文王弟安阳亭侯干欲入。干妃,伟妹也。长武谓干曰:“此门近,公且来,无有入者,可从东掖门。”干遂从之。文王问干入何迟,干言其故。参军王羡亦不得入,恨之。——《魏晋世语》



五、 曹髦决定孤注一掷,其实是最优选择。

曹髦本来想在宫里杀司马昭,但没想到找来仨人商量,结果有俩人就跑去告密,这政变没法搞。而且司马昭还杀过来了。所以此时的曹髦已经别无选择。

他如果坐以待毙,那他就是曹芳第二,他不仅会被废黜,曹氏的江山可能立时就会被司马昭篡掉。

但是,如果曹髦这个时候杀出去,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曹髦只要杀出了皇宫,对司马昭的讨伐就会闹得天下皆知。到时候被动就应该是司马昭了。司马昭如果敢杀皇帝,他就会名不正言不顺,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并且如果曹髦真的迎头撞上了司马昭,在混战中把司马昭干掉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另外,曹髦选择强硬迎战,也可以强迫士族站队。这就跟当年司马懿解决曹爽时,用兵变的办法强迫大家站队是一样的道理。司马懿不兵变,大家都不敢吭声。但兵变后,马上就有人站出来支持他。

曹髦玩这一手火中取栗,其实是他当时没有选择的选择。要么跪着死,要么站着死。如果站着死,即便死了,也能让司马昭以后得日子不好过。让他遗臭万年!

所以,曹髦在关键时刻冲出宫去,做法没有毛病。而他杀到宫门口,司马昭的士兵就已经不敢对他动手了,因为这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要不是成济这个二愣子甘心背锅,曹髦真不一定就会失败。



六、总结。

由于《三国志》是在晋朝时编纂的,为了避尊者讳,所以关于曹髦的很多历史细节,陈寿并没有写清楚。

我觉得根据《晋书》、《汉晋春秋》等其它史料的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曹髦计划在宫中下手,但司马昭不上套。并且由于事机泄露,司马昭先杀上了门,曹髦为了反杀,便杀出了皇宫,作放手一搏。

曹髦当时的选择并无问题,只是他低估了司马昭的人品下限,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将皇帝杀害。如此恶劣行径,这在此事之前历史中,是没有发生过的。

虽然说,南北朝时期,皇帝是白菜价,说杀就杀。但在两汉魏晋时代,公然杀皇帝还是有违人伦,遭人唾弃的行为。司马昭的所作所为就和一个逆子在闹市中用大棍子殴死了自己亲爹一样可怕。所以事后,司马昭受到了舆论巨大的非议。

在这种压力下,司马昭进入了一个很窘迫的境地。他苦心经营的局面,也陷入了一个濒临土崩瓦解的局面。

只不过,蜀汉在关键时刻神助攻,刘禅的投降帮了司马昭大忙,助他扳回一局,以战绩抵消了他弑杀皇帝的罪过。

事后,司马昭病死,司马炎接任。魏国遂即就被司马炎篡掉,西晋建立。

点赞8、晋城市 网友:浮尘。

这就是个馊主意。

别小看了曹髦,他原本的计划那叫一个周全,可惜发生了意外,他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这才有了后来和司马昭拼命。

曹髦从继位之初,就立志除掉司马家族,重新夺回魏国的大权。为此他多次和司马兄弟斗法,可惜每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254年,当时的魏国皇帝曹芳由于不满司马师专权,因此联络中书令李丰和自己的岳丈张缉,密谋除掉司马师。

可惜事情败露,被司马师先下手为强除掉了李丰等人,并将曹芳废掉,改立年仅13岁的曹髦为皇帝。

别看曹髦年纪小,但是他很早熟。他明白此时魏国的朝政已经被司马氏把持,他这个皇帝就是个傀儡,没多少实权。但是曹髦依然决心效仿古代君王,好好和司马家族好好斗一斗。

这一切从曹髦极度推崇夏朝少康就能看出来。

夏朝传到太康手里的时候,由于太康沉迷游猎,被后羿夺取了夏朝的大权。后羿放逐了太康,又立中康为王,自己总览朝政。后来中康被后羿废了,改立相为王,这情况和魏国是何其相似。

当大局已定后,后羿也开始走太康的老路,结果被寒浞取而代之。寒浞可不像后羿那么天真,他自立为王后开始对后羿族人还有夏朝王族大肆追杀,夏王相便死于这一过程中。

然而寒浞没想到的是,相的儿子少康却活了下来。少康忍辱负重,励精图治,从底层做起,最终联合忠于夏朝的诸侯国,消灭了寒浞势力,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很显然,曹髦立志成为少康这样的君王。他相信自己能够除掉司马家族,像少康那样中兴魏国。

较量从曹髦踏入京城的那一刻便开始了。

曹髦效仿汉文帝,表现得无比谦逊,他以自己还没继位为由,在大臣面前毫不摆架子,甚至多次拒绝继位。

此举有两个目的。其一,向司马师一伙示弱,让他们觉得自己无能好欺负。其二,博取儒家士大夫们的好感,尽可能争取朝臣的支持。

可惜,他做的这些基本是无用功,毕竟汉文帝和他的处境完全不一样。汉文帝时期,皇权依然是至高无上的,而曹髦此时早已大权旁落,他就算演技再精湛,没有实权一切都是白搭。

不过我们要注意,曹髦此时才13岁。一个13岁的孩子能想到并做到这些,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当曹髦继位后,他便开始想方设法争取人心。他相信,只要百姓和朝臣能支持他,自己必然能够形成一股势力来击溃司马家族。

就在曹髦继位之初,他便下旨大赦天下。并削减自己在车马、衣着上还有后宫方面的开销,将宫中的无用之物都搬走、卖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天下人觉得自己是个明君。

就在同一年,曹髦派遣使者代替他巡视全国,了解各地的民生疾苦,慰问各地的官员以及百姓。

这么做,不仅可以建立底层民众对自己的好感,还能向百姓们强调一件事情,他曹髦才是魏国的皇帝,魏国并非是司马师一个人说了算的。

与此同时,曹髦还没忘记稳住司马师。他授予司马师节制魏国全国兵马,统帅京师一带驻军的权力。并给予其上殿奏事不用通报姓名,可以穿鞋佩剑等一系列特权。

这些都是在向司马师传递一个信号,他明白自己的立场,他们乖乖当傀儡的,让司马师放心。

此外,曹髦还大力笼络大臣。

一方面,他经常和大臣探讨儒家典籍,企图通过高超的学术水平来折服这些士大夫。有一次他干脆跑到太学去,和里面的儒生们探讨《易经》,他的表现让在场的士大夫另眼相看。

另一方面,他一有机会就向大臣们展现仁义。有一次,曹髦来到国学馆,他临时起意让群臣写诗一首。侍中和荄、尚书陈骞等人很敷衍他,半天都没写出一个字来,于是有文官提议罢免他们的官职。

曹髦却很大度地表示,自己也就随口一说,不用那么较真,不应该怪罪陈骞等人,此事就算了吧。

曹髦做的这些事到底有没有效果不好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曹髦当时在士林中的名声确实不错,只要不涉及到朝堂上的事情,不少人对于曹髦这个皇帝还是挺喜欢的。

可惜,曹髦做了再多,依然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魏国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都不简单。虽然曹髦做了这么多事情,但是他的处境并没有多少改变。

而曹髦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应该是在司马师去世的时候。

就在曹髦继位第二年,毌丘俭和文钦在地方上起兵,反对司马师专权。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征讨,虽然平定了叛乱,但是他也因为旧疾复发,在返程途中去世。

当远在后方的曹髦得知此事后,激动之情无以言表。毕竟此时魏国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期。如果他能趁着大将军之位空缺之时夺取军权,那么光复魏国指日可待。

曹髦立刻以皇帝的名义给返程大军下旨,让司马昭驻守许昌,由尚书傅嘏率领大军班师回朝。

这一招可谓高明至极。一方面,司马昭无法继任大将军,司马家族自然无法继续霸占魏国的军权。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傅嘏,只要按照自己的命令做,大将军的位置就是他的了。

人都是有贪念的,虽然这傅嘏是司马师的人,但是曹髦相信他无法抵挡大将军之位的诱惑。

到时候,虽然司马家族依然在,但是曹髦已经可以拉起一股势力与其抗衡了。而且作为皇帝,他的胜算非常大。

可惜曹髦低估了司马师,司马师在临终之际就特意交代司马昭,在自己死后要想尽办法继任大将军的位置,并将自己的大将军印交给司马昭保管。

也正是因此,当曹髦的命令传到之后,被司马昭直接无视了,司马昭亲率大军班师回朝。

曹髦一看,这哥们不按规矩办事,自己的计划全都打了水漂,只得封司马昭为大将军。于是司马昭继续把持着魏国的大权。

司马昭不是傻子,曹髦的那些小心思全都被他看在眼里。曹髦在想什么,司马昭心知肚明。

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曹髦之心,司马昭也皆知。只不过他刚刚继任,地位还不算稳固,所以迟迟没有对曹髦下手,但是双方都知道,曹髦被废只是时间问题了。

曹髦可是胸怀大志的皇帝,自然不愿意坐以待毙,于是他决心和司马昭搏一搏。

虽然一些人天真地认为,曹髦只需要在司马昭觐见的时候用剑将其刺死即可。但是那也太想当然了,这么做与作死无异。

首先,司马昭可不是靶子,他是会反击的。司马昭和司马师一样,可以带剑上殿,也就是说,曹髦并不占有优势。他能杀司马昭,司马昭也一样能杀他。

而曹髦年纪太小,又没学过什么武艺,反观司马昭,那好歹是上过战场的,加上他又是成年人,力气也比曹髦大。双方比拼,曹髦没有一点胜算。

其次,所谓的司马昭觐见,只有可能是上朝的时候。司马昭单独和曹髦商议事情,那只有演义小说里才会出现,因为曹髦不够格。

朝堂上大多是司马昭的人。曹髦想在上朝的时候杀司马昭,这些人不会在一边看戏的。毕竟他们和司马家族是利益共同体,到时候曹髦杀司马昭不成,反而会被朝臣群殴,其下场可想而知。

还有一点,朝堂上君臣之间隔着很远。曹髦想要拔剑杀司马昭,留给司马昭的反应空间太大了,这么做必然难以成功。

所以说,趁着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他,纯属作死,没有一点成功的可能。

反观曹髦制定的计划,那可就周密了很多,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曹髦为了消灭司马家族,重振皇权,这些年可是想方设法发展势力。到了公元260年的时候,曹髦手下已经聚集了朝臣数名,甲士数百。

虽然这人手确实太少了点,但是兵法有云,兵不在多,关键还是看怎么用兵。

曹髦将这数百甲士埋伏在宫内陵云台周围,到时候他邀请司马昭一起登高谈论些重要事情,即使司马昭身边带着护卫,但是毕竟在宫中,人数自然不会太多,曹髦手下的甲士足以将司马昭及其护卫一并消灭。

只要司马昭死了,司马家族虽然依然掌握大权,但是已经没有像司马师、司马昭这样优秀的人才了。曹髦可以趁机收回兵权,然后再慢慢清楚司马家族的势力。

这其中最难的一点,便是让司马昭愿意赴约。但是曹髦早已为此埋下伏笔。

公元258年,曹髦下旨封司马昭为晋国公,加九锡,设置晋国,被司马昭拒绝

公元260年,曹髦再次下旨封司马昭为晋国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再次被司马昭拒绝。

根据历史惯例,当曹髦第三次下旨的时候,司马昭就该接旨了。那么下一步就是禅让了。

如果这时候曹髦找司马昭商量一下禅让事宜,并表现出希望保证自己部分利益,司马昭自然不会怀疑其中有诈,毕竟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容易失去理性。到时候曹髦只要将司马昭引到陵云台即可。

可以说这计划是万无一失。

然而曹髦做梦也想不到,他因为遇人不淑,最终导致自己功败垂成。

在计划执行前夕,他找来散骑常侍王业、侍中王沈、尚书王经,一同商议除掉司马家族的事宜,毕竟除掉司马昭之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考虑。

当时,王经劝说曹髦放弃计划,毕竟双方实力差距明显,曹髦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然而这是曹髦唯一的也是最后的机会了,他自然不可能放弃。因此他一口回绝了王经的提议。

有的时候,愿意劝你的人反而才是为你着想的,那些看上去支持你的人,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结果刚离开宫中,王沈、王业提议向司马昭告密,换取飞黄腾达,此举遭到王经的强烈反对。最终,王沈、王业二人前去告密,王经则向曹髦告知了此事。

既然事情已经泄露,那么此前的计划也就只能作废了。更麻烦的是,此时的曹髦和司马昭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即使他放弃计划,也没有活路,他只得放手一搏。

反正都是死,自然要死得轰轰烈烈些。

公元260年6月2日,曹髦率领仅有的几个心腹,以及忠于他的侍卫还有奴仆,全副武装、浩浩荡荡的往司马昭的宅邸进发了。

曹髦此举与其说是讨伐司马昭,倒不如说是去送死。当然,这已经是他当时最好的选择了。万一他运气真好杀了司马昭,那他还能有那么一丝生机。

可惜,他的运气不怎么样。结果还没见到司马昭的面,就被终于司马昭的军队给拦下来了。

曹髦仗着自己是皇帝,一般人不敢犯弑君之罪,于是冲在最前面,司马昭的军队果真束手束脚的,不敢使出全力,双方就这么相持不下。

不过司马昭手下人才济济,总会有几个不怕死的二愣子。中军护卫贾充就是这么个人,他直接拿着长戈上前将曹髦给斩杀了。

曹髦一死,他手下那点人马分分钟就被司马昭的军队给消灭了。而魏国皇室也失去了最后一丝希望,被司马氏取而代之只是时间问题了。

曹髦的死就是一个悲剧,他没能像少康一样中兴魏国。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失败者,他最后的反抗就是个愚蠢的决定。

然而,当我们代入到曹髦所处的情境之下,我们会发现,他已经把他能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一个年纪轻轻,且手里几乎没有任何权力的皇帝,又能做什么呢?

在临死的那一刻,曹髦也许体会到了当年项羽乌江自刎时的心境。只可惜人们记住了项羽,但是又有几个人记住他曹髦呢?

点赞9、锦州市 网友:软耳粉兔

谢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魏的兵权,在司马懿在世时,已被司马氏掌控!司马师丶司马昭更是飞扬跋扈。曹髦也是出于无奈,最终也没能除掉司马昭,反而引来灭门之祸!

点赞10、北海市 网友:爱未自知

曹髦此人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从高贵乡公到应皇太后召见,成为曹魏的皇帝,一步步的看来,就是知进退,明事理之人。

因此曹髦的选择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从曹髦的上任皇帝曹芳被废来看,曹魏宫廷已经被司马家族全部掌握,更不用说镇西北的郭淮,应该还是有一个朝廷内的文臣互为连襟,曹髦其时的地位宛若汉献帝一般,但略比汉献帝强一点。司马昭在曹髦即位后,曾经连续几年要求朝廷加封其为丞相,九锡之类的封赏,从曹魏历史上看,当年曹操就是如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早的董卓和李傕等人也是如此。虽然,司马昭都全部拒绝,只能说明曹家在朝廷内还是颇有实力的。而司马昭其时已经获得了随意仗剑进出朝堂的权利,因此来看,每次都是有备而来,曹髦如果贸然下手,恐怕是未必能赢。

其率宫中之人亲自攻打司马昭的府邸,是用皇帝之名,震慑群臣,并希望各位臣子站队,一旦站队,则司马昭的势力土崩瓦解,即便如此名目张胆的攻打,则说明其以皇帝之名讨伐臣子,司马昭一旦反击成功,也落得反叛的名声,其势力也大挫。事实上,即便曹髦死后,司马昭确实也是在名望上大不如以前,如果不是讨伐蜀国成功,恐怕禅位之说也就算了。曹髦继承了他先祖们的性格,做事果敢不留后路,赌性很大,这就是其为啥不暗杀司马昭,而是以飞蛾扑火的形式去作死的主要原因。

点赞11、和田地区 网友:离歌笑

谢谢邀请。下面我就此问题,与大家一起来分析探讨,如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不同意见。

曹髦(公元241-260年),字彦士,谯(今安徽亳县)人,魏文帝曹丕之孙。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第四代皇帝。司马昭(公元211-265年),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是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之弟。

影视剧中曹髦形象。

曹髦当上皇帝后,全力打理朝政,行善政以宽济民,与群臣打成一片,多次举办大会,谈诗论玄中才压群下,应该从那时开始,曹髦就有意识在挽回曹魏倾颓的局势了,十四岁的他,得到司马家谋士钟会的大为推崇,认为他“武类太祖,才同陈思”。或许就因为这一评语,导致曹髦陷入绝境。司马兄弟清楚,朝廷上的斗争必定是血雨腥风、你死我活的游戏。

影视剧中司马昭形象

也许有人说,此时曹操和曹丕的旧部在干什么呢?怎么没有人站出来帮助曹髦?

这个问题问得好。当时曹魏的朝堂之上,分有两股势力。一个是以司马家族为代表的士族阶层,另一个是以曹氏家族为代表的宗亲贵族阶层。但是到了曹髦这一代时,高平陵之变使得曹氏的血脉被迫大清洗,曹氏一族血脉零落。

  就算曹髦想要在司马昭觐见时杀掉他,也一定苦于没有宗亲相助。但士族势力却与宗亲势力理念完全相反。士族势力经过多年人才不断的涌入,实力也在不断膨胀。相反,宗亲势力在曹丕猜忌杀戮之后,逐渐势微,又加上高平陵事变,导致宗亲实力锐减。可以说曹髦为代表的宗亲对抗司马昭为代表的士族是完全没有胜算的,他远不是在洛阳城中盘根错节的司马家族的对手。

或者说,此时的曹髦,更像是当年的汉献帝,而司马昭就如同当年的曹操,逼曹髦成为傀儡皇帝,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看客们,你们说和当年像不像?冤冤相报何时了。司马家族学到了曹操家族的正传,只是主角和配角变了,要是曹操泉下有知,该有多么失望?定会被后代子孙短寿和无能气得捶胸顿足。

  言归正传,且不说曹髦才十四岁的年纪,但说在深宫之中遍地都是司马昭安排的眼线,朝堂上更是司马昭一家独大。曹髦不选择在司马昭觐见时杀掉他,显然也是考虑到了群臣的支持与倒戈等不利因素。他最终选择率几百侍卫攻打司马昭,恐怕也是无奈之举,但胜败早已经成为定局,无力回天。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