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隆裕太后心甘情愿退位,袁世凯是怎么做到的?
隆裕太后是光绪的皇后,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儿,换言之,慈禧是隆裕的姑姑。当初慈禧把她嫁给光绪的当皇后是出于政治联姻,目的就是让她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光绪是慈禧妹妹家的儿子,辈分真乱)
慈禧实际并不满意侄女所作所为,主要嫌弃她对光绪不够狠,对光绪抱有同情心。(光绪和隆裕是姑表兄妹)
慈禧临死前把溥仪过继给了同治(慈禧的儿子),光绪和慈禧前后脚死后,3岁的溥仪继位,他的老爸载沣辅政,是摄政王。
(溥仪)
据说溥仪做了“太子”后,当时张之洞考虑隆裕老了没人管,提议溥仪兼祧光绪,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隆裕能够上升到皇太后的位置。
慈禧开始不答应,张之洞说出了原因:假如溥仪不兼祧光绪,隆裕成不了皇太后,到时她没有权利谁拿她当回事呢?
慈禧一听有道理就同意了。这就是隆裕为什么在清朝灭亡时有资格在《退位诏书》上签字的原因。
1912年2月12日,清朝无力再支撑了,在袁世凯恩威并施的逼迫下,隆裕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了字,大清彻底灭亡。
袁世凯是怎样逼迫隆裕太后甘愿退位呢?
(隆裕皇后)
袁世凯就是两面三刀把人骗,他一面和革命军眉来眼去,答应孙中山劝说溥仪退位,孙中山作出的让步是让袁世凯当大总统,袁世凯为了早日当上大总统,他在隆裕面前一边表示忠于大清,一边劝隆裕说:“要顺应历史的潮流,法国大革命把皇帝都砍头了,只要溥仪退位,我保证皇室子弟的安全,我能最大限度的为皇室争取利益,这一点皇太后请放心,退位不会亏待皇太后的”。
袁世凯左手拿着大棒,右手拿着胡萝卜,隆裕一个妇道人家知道什么呢?
袁世凯和外面革命军及他的手下都沟通好了,革命军隔三差五的喊着要攻进紫禁城,袁世凯让手下得力干将段祺瑞率北洋军进京要求废除帝制,实现共和,段祺瑞虚张声势要北上兵围北京城。
袁世凯为了把戏做足,甚至自导自演了一场苦肉计,有一次他坐轿刚出宫,在路上遇到了暗杀,当然是袁世凯提前约定好的。有两颗手榴弹在他轿子不远爆炸,当场炸死了一名轿夫,第二天进宫后,袁世凯添油加醋的吓唬隆裕,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忠心大清的意思,言外之意就是我为了大清惹恼了革命军,一方面劝说隆裕快点退位。
(袁世凯)
正在隆裕拿不定主意时,袁世凯适时拿出了《清朝退位优待协议》,对隆裕说,只要在2月12日前签字,我能保证皇室继续生活在紫禁城,每年拨给你们400万两银子,这样不是挺好吗?不缺吃不缺穿,何必像现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呢!
隆裕万般无奈,不签字又有什么好办法呢?
优待条件确实不错,袁世凯说他尽了最大努力了,如果再坚持下去,一旦出现意外,恐怕这些协议也保证不了了。隆裕左思右想,最终在协议书上签了字,这一年是1912年2月12日。看来袁世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没过几天,袁世凯如愿以偿当上了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了。
【欢迎转发、留言、关注和点赞】
有命才能有钱花,有命也才有可能保住身家,有命更有可能东山再起。
清末十年的情况对于帝国统治来说,是非常糟糕的。民变四起,请愿不断,内忧外患,且内部崩溃,地方实力派不听使唤。特别是,从1905年开始的排满风潮,和革命运动一起,共同形成了对帝国大厦的打击,屡禁不止。1911年,武昌一场近似于偶然事件的暴动,成为清代走向灭亡的前奏。
朝廷没有想到,自湖北开始,陕北等地随风而动,纷纷宣布独立。而最精锐的新军掌握在袁世凯手里,袁世凯的小弟们一方面促成了袁世凯的复出,另一方面对于镇压起义也并不卖命。袁世凯集团是理智的,他们看到了清廷的统治已经难以为继,但是也不太愿意血洗紫禁城。于是订立了皇族优待条例,宣统皇帝逊位,仍居住在紫禁城,成为末代皇帝。
隆裕皇后作为实际上的操纵者,眼看各地民情汹汹,作为女流之辈,保住身家性命才是上策,顺应潮流退位,是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的选择,哪有商量的余地?
而且,客观来说,当时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历史图文志,原创通俗历史,专注科普文化。
1908年11月21日,久病的光绪帝在瀛台病逝,22个小时后,执政48年的慈禧也走完了她的人生。
依慈禧遗命,醇亲王载沣3岁的儿子爱新觉罗·溥仪被立为皇帝,而一向谨小慎微的,隆裕皇后则被尊为皇太后。然而此时的清王朝已是病入膏肓,久居后宫的隆裕,完全没有慈禧的权谋。手足无措的她,只是一味地问太监李莲英:“我可怎么办才好呢?”
(隆裕剧照)
隆裕的人生从来都是被动的。她19岁时,被慈禧内定为光绪的皇后。之所以会选择她为皇后,一方面是因为她一向温顺好控制;另一方面是希望她能监视光绪的举动。
然而,慈禧的强势安排,让光绪很抵触。毕竟他和隆裕是关系要好的表姐弟,突然成了夫妻,显然这个硬派给他的皇后让他很不满意。于是在洞房花烛夜对着隆裕大哭,连声说:“姐姐,我敬你,你看这事让我多为难。”
从此,光绪只宠漂亮活泼的珍妃,却几乎不到隆裕宫里去。
隆裕委屈,找慈禧诉苦。时间长了,慈禧看她唯唯诺诺,对珍妃等人也拿不出皇后该有的威严,渐渐也对她的木讷迟钝非常恼火。
隆裕虽说生活得压抑忐忑,但好歹前朝后宫都有慈禧把持,她要做的,就是不违皇权祖制,在慈禧的威慑下平安地生活。
不过,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光绪和慈禧先后离她而去,而她一个没有什么学识的妇人,被尊为皇太后,推到了最高的皇权之位。
(溥仪剧照)
溥仪继位后,隆裕学着慈禧的样子垂帘听政。不过她哪有慈禧的权谋,很快就被摄政王夺了权。而她想要保住皇太后的位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抚育溥仪。
当时袁世凯的北洋军势力强大,对满洲皇亲贵族的利益构成了威胁。载沣又很反对袁世凯的新政,于是让他解甲归田。
武昌起义后,早就没有战斗力的八旗军,完全不可能担负起保卫岌岌可危的清王朝。这样,所有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已经下野的袁世凯身上了。
载沣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并封他为湖广总督,让他率北洋军去镇压革命。
袁世凯却一再以“足疾未愈”为由,不肯就职,直到载沣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解散了皇族内阁,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他,他这才走马上任。
载沣卸任后,隆裕成了一国之最高掌权人。袁世凯能哄会说,隆裕已把他看作清王朝的救命稻草,所以她对袁世凯着实器重,还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并任命他为全权大臣,负责与革命军上层和平谈判。
扮演着末世英雄的袁世凯,却一边命北洋军攻打革命军,一边又暗中与革命军眉来眼去,赞同共和,并与之谈条件。
由于袁世凯的北洋军力强势,又有国外列强支持。革命军接连吃了几场败仗后,认识到想要覆灭清王朝也非易事。于是在几番谈判后,革命党人同意只要他能劝清帝退位,就让他来做大总统。
在袁世凯看来,溥仪不过是个6岁的小孩,无需顾忌。隆裕也不过是个见识浅薄,没有主见的妇人,也好忽悠。所以袁世凯只要把忽悠工作做好,总统的位子也就到手了。
(袁世凯剧照)
袁世凯究竟耍了哪些手段,才让隆裕心甘情愿地同意退位的呢?
一、制造舆论。
袁世凯早年可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和外国列强也多有往来,因此他利用这层关系,请外国人制造舆论,说将不再支持清政府。这意味着他们会随时攻打清王朝,因此清政府的王公大臣们吓得面如土色,觉得清王朝的大限是真的到了。
二、恐吓隆裕。
在大臣们惶惶不安的时候,袁世凯适时地给隆裕上了一道折子,说革命军势头劲猛,很快就会攻陷北京城。到时他们打算效法法国大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时,还会把清皇室的成员都拉出去砍头示众。
三、优厚条件。
眼见隆裕已被吓得六神无主,袁世凯才开始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一边讲一边跪地恸哭,最后拿出一份《清朝退位优待条件》,表示他下了死命,才和革命军谈妥退位后仍保留皇位尊号,依然住在紫禁城,岁用400万两银等优待条件。
眼见外忧内患,朝臣又屡向隆裕施压,希望隆裕能顺应时势,同意清帝退位。心烦意乱的隆裕见了袁世凯呈上来的优待条件后,心里也颇为心动,再听袁世凯说,若是革命军打进了北京城,只怕这优待条件他们也就不认账了,说完涕泪横流。
隆裕思来想去,也没有别的主意,于是同意了袁世凯的意见。
1912年2月12日,隆裕宣读了《退位诏书》,结束了一个朝代。
(参考史料:《晚清殇史:大清王朝灭亡之谜》)
一手拿着枪,让你狼狈下台;一手拿着钱,让你体面下台。让你选你会选什么?
隆裕太后从来都不是心甘情愿的退位的,谁都知道她是被袁世凯等手握重兵的权臣们所逼迫退位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满清皇室不退位能干嘛?难道等死吗?在当时满清最有实力的各地新军几乎全部参与了反叛,而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六镇虽未明叛,但实则早已心存异心,此时的大清可谓是众叛亲离,如果隆裕执意要坚持所谓的大清皇权的话,恐怕整个满清皇族将死无葬身之地。说实话,摆在满清皇室的面前只有二条路,一条是死,另外一条就是体面下台,关起门来做满族的皇帝,我想这该如何选择,谁都知道。
说实话,袁世凯根本就无需做什么,从他给了隆裕《优待皇室条件》的优待条件后,就已经可以知道结局了,试问如此丰厚的未代皇帝退位条件谁会拒绝?在当时几乎无人再支持满清政府的时候,这条件无疑是对满清皇室来说结局最好的做法,宣统仍在紫禁城做他的满族皇帝,每年400万两的供养,中华民国待满清皇帝如同外国君主,试问这种条件满清会拒绝吗?
满清如此的祸国殃民,弄的整个国家主权皆丧,可是最终的结局却可以说是二千余年的封建皇帝中最好的,隆裕还能奢求什么呢?难道非要去螳臂当车吗?去硬碰袁世凯背后的铜墙铁壁吗?隆裕没那么傻,满清的国柞早就没了,如果一定要强撑下去,爱新觉罗氏绝对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历朝历代亡国皇族皆灭的结局还少吗?看看满清对明皇室的做法就知道了,康熙连一个七十几岁的明朝皇子都不愿意放过,你说说其他的朱姓子孙结局如何呢?所以说隆裕只得如此,体面的下台无疑是满清皇室最好的结局。
其实满清皇室能有如此体面的结局,最该感谢的就是袁世凯了,好在袁世凯还念旧情,不希望自己的旧主子下台的太难看,所以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待遇。如果此时的隆裕碰到的是孙中山,恐怕结局就大不同了,以孙的性格可不会给予隆裕什么尊重,不把你杀了就算不错,那会给你什么待遇。只能说满清和隆裕的运气真的是太好了,碰到一个现代的社会,又碰到了一个念旧情的袁世凯,最终得到了一个比其他王朝的亡国皇帝都体面的结局,这只能说是老天赏脸了。
所以说这个问题根本没什么好犹豫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阴谋诡计都是毫无用处的,隆裕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的听从袁世凯的建议,签订退位诏书体面的下台,在紫禁城做她满族的太后,让她的宣统做他满族的皇上。但是如果她不听的话,恐怕等待他们就是母子的诀别了,所以该如何选择我想隆裕都知道。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了起义,开启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快速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于南京。袁世凯得到了孙中山的许诺之后,决定逼迫宣统皇帝退位。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大年二十五正是全国老百姓欢度春节的时间,但是清朝统治者却没有心情准备过年的相关事宜。正是在这一天,袁世凯逼迫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退位。虽然清政府想尽各种办法,但还是没有熬过辛亥年。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正式作古。
清朝灭亡之时,全国新军一共也就是14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北洋新军的人数也就是10万。当年曾国藩手握雄兵30万,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袁世凯只凭借10万新军,就成功地逼迫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退位。
隆裕太后是光绪皇帝的皇后,也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慈禧太后去世之前,一方面将权力交给载沣,另一方面将隆裕太后也被推上了政治舞台。慈禧太后去世之后,摄政王载沣掌握实权;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成为清政府的第二个权力中心。隆裕太后和载沣实际上,掌握着清朝的大权。袁世凯凭借怎样的本领,让隆裕太后“心甘情愿”地退位呢?
袁世凯之所以能够成功地逼迫隆裕太后退位,归根结底是因为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晚清时期,清政府编练了不少新军,主要分为南洋和北洋。武昌起义之后,各地新军纷纷起义,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成为清政府最后的依靠。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政府也调动北洋新军镇压起义,但是荫昌等人根本指挥不动北洋新军。北洋新军只听袁世凯一个人的话,已经成为袁世凯的私人武装。
清政府万般无奈下,只能重新启用袁世凯,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出任为内阁总理大臣之后,重新组阁,摄政王载沣被迫交出权力。袁世凯彻底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隆裕太后本来就没有什么手段,也没有真正掌握权力。失去了载沣的支持,隆裕太后更是没有了主心骨。当时的袁世凯,已经完全控制了清政府。以袁世凯的手腕和权谋,对付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这对孤儿寡母,还不是手到擒来。袁世凯既然选择逼迫隆裕太后退位,就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准备。隆裕太后帐下无将、手里无兵。只要袁世凯愿意,不仅可以推翻清政府,甚至可以将隆裕太后母子送上断头台。
一方面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的大权,另一方面南方已经建立中华民国。南北会谈的结果是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然后由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本是清朝的旧臣,逼迫隆裕太后的时候,还需要有所顾忌,并不愿意背上“弑君”的恶名。但是,南方的革命党则没有这么多顾忌。如果南方革命党打来,可能就不是“逼宫”那么简单,而是“革命”。当时的清政府已经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在外有革命党人,在内有袁世凯等人。
当时的情况来看,清政府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在那种情况下,别说是隆裕太后,就是慈禧太后也难以回天。没有一个王朝心甘情愿地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的无奈之举。面对当时的情况,隆裕太后选择退位只能说是“明智之选”。路易十六当年也不想失去权力,结果却在大冬天被推上了断头台。英国查理一世也是因为不想失去权力,而被送上断头台。明朝的崇祯皇帝在北京的煤山上“挂了腊肠”。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就摆在隆裕太后面前,她不得不为自己和宣统皇帝的身家性命着想。
一方面政府大权已经旁落,南方革命党有可能大兵压境;另一方面清政府已经腐朽不堪,完全失去了民心。本来清政府还有一些支持者,皇族内阁抛出之后,立宪派也非常失望,纷纷转向了革命。清政府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内部已经腐朽不堪,只要有人在外面推一下,整座大厦将会倾倒。
皇族内阁之后,汉族地主已经离心离德,完全抛弃了清政府。满洲贵族早就已经腐朽不堪,个个都成了纨绔子弟,根本无力挽救清朝。清政府内部已经完全腐烂掉,退出历史舞台已经成为必然。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王朝,还是近现代西方的王朝,末代皇帝的下场都不太好,能够保住性命就已经不错了。秦王子婴被杀、汉朝孺子婴被养成了白痴、隋炀帝被杀、唐哀宗被杀、崇祯皇帝自杀而亡、查理一世被杀、路易十六夫妇被杀、尼古拉二世全家被杀。这些亡国之君能够保住性命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更不用说还保有种种优待。
袁世凯逼迫隆裕太后退位之时,向清朝皇室提出了许多优待条件。《清室优待条例》中,满清皇室享有尊号不废等优待,每年享受400万元优待资金,皇帝可以居住在故宫,清朝的皇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皇族的私有财产仍然受到保护,皇族永免当兵纳税义务,皇族永保姓氏之自由权利。
袁世凯给隆裕太后开出的条件非常丰厚,亡国之君能够享受此等待遇非常难得。袁世凯给了隆裕太后台阶,隆裕太后自然知道就坡下驴。虽然下退位诏书非常困难,但是在玉石俱焚与全身而退之间,自然选择保住自己的小命。
其实隆裕太后并不是“心甘情愿”地退位,而是无奈情况下的自保选择。袁世凯之所以能够逼宫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掌握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南方的革命党人迫切想推翻清政府。隆裕太后退位不失为明智之举,最起码清朝皇室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让隆裕太后心甘情愿退位的不是袁世凯,而是清朝王公贵族们“精彩”表演。
用冯国璋的话说“皇上都不让打了,我们给谁打呢?”
我一再说,生活在今天的网友们大大低估了清朝,或者说一个王朝在当时普通国人心中的地位。
说两个小故事:
有一个民国西北军军阀就回忆他见慈禧、见袁世凯、见蒋介石时个人心理状态,这个老军阀说他见慈禧时,那简直就是和见到神一样,被慈禧表扬了一句,浑身都在发烫,觉得自己当时就是马上死了也值了;后来见袁世凯,说虽然没有慈禧的神圣和庄严,但是那股凛然不可侵犯、不怒自威的大佬气质也让他肃然起敬,当说到见蒋介石,老军阀就说了四个字“沐猴而冠”。
第二个故事是著名左翼人士杨杏佛的夫人在辛亥革命后和同学一块去武昌城头慰劳起义的新军将士,学生们和士兵们一聊天才发现,绝大多数起义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在“造反”,还以为自己依然效忠大清皇帝呢。
换言之,如果当时以隆裕太后为代表的爱新觉罗家族真下定决心和起义军打到底,认真说,“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但是,清朝的王公贵族们表现的实在太拉胯了,辛亥革命才爆发,大多数姓爱新觉罗的王公贵族就纷纷拖家带口的离开京师去到天津租界居住,跑得快的人甚至跑到了青岛;
许多人都回忆当时京城城门口堵满了逃离京师的爱新觉罗皇族的车队,许多王公把自己宅院和古董贱卖,就为了快速换成黄金或者外币。
而隆裕皇太后召开皇族会议时,尽管以恭亲王溥伟为首的少壮派主张“打到底”,但是一说到军费,这些少壮派都推三阻四说自己没钱,精穷,溥伟还提出请隆裕皇太后拿出几百万内帑来给他,他愿意带着钱去前线指挥。
然后像庆王这样宗室里有名的有钱人都主张说打不下去,朝廷没有钱,也借不到钱了。
正是这些皇亲国戚拉胯表现让隆裕太后自己都没有打下去的心思了。
综上所述,不是袁世凯说服了隆裕,而是爱新觉罗家族男性们拉胯表现让隆裕彻底死心了,说到底,隆裕自己又不姓爱新觉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