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为什么汉武帝穷兵黩武,到了晚年汉军对匈奴连打败仗?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5关键词:晚年,汉武帝,汉武,匈奴

问题补充: 匈奴值得汉武帝一辈子打击吗?

点赞1、昌吉回族自治州 网友:月光倾城

引言:

西汉武帝晚年,年迈的汉武帝正在甘泉宫中修养,突然,耳边传来内侍的声音:”陛,陛下,前线军报。“内侍似乎知道了些什么,眼神中充满着闪烁。武帝一面拿起军报,一面疲倦的挥了挥手,内侍瞬间松了一口气,飞也似的推出门外。然而 当武帝看完拿份军报后,整张脸如同黄土高原般,皱纹如沟壑纵横在武帝的脸上显得尤为明显。“混蛋!真是蠢货,我大汉的脸面都被他给丢光了!朕当初怎么会用了这样一个人啊,这事传出去,朕就是个昏君啊!”屋内传出汉武帝愤怒而凄凉的声音,人们不禁感叹:“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如今是真的老了!”

年迈的汉武帝刘彻

军报中让汉武帝生气的人叫李广利,是武帝时期继窦氏,王氏,卫氏外戚之后又一大外戚家族李氏外戚的领军人物,也是武帝执政后期最倚重的大将。但如今,他居然在前线带着七万汉军投降匈奴,造成了武帝即位以来打击匈奴的战役中损失最大的一次失败。那么,武帝一生虽然穷兵黩武,却狠狠的打击了匈奴,保护了北方边境,到了晚年为何汉军对匈奴连吃败仗呢?

一·战争性质的变化

汉武帝一生执政五十四年,其中对匈奴作战的事件就长达四十四年,从不完美的马邑之谋开始,到轮台罪己结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在岁月流逝的过程中,汉朝对匈奴的作战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

汉武帝即位之初,汉朝对匈奴一直委屈求和,在看似和平的外衣下,包含着汉朝臣民对匈奴无尽的国仇家恨,当初汉高祖刘邦时曾率领步骑三十万北伐匈奴,却被匈奴冒顿单于包围在山西白登山上七昼夜无法脱身,最后靠着贿赂匈奴单于妻子得以逃出生天,为防止匈奴入侵,与匈奴达成了屈辱的和亲协定,不仅要把汉朝的公主送给单于为妻,还要送上大批礼物,此所谓家恨;汉匈双方虽然在这之后并没有爆发大的冲突,但匈奴野性不改,汉朝北方边境的云中,上谷,代郡,渔阳等地屡次遭到匈奴入侵,占我国土,杀我百姓,掠我财货,此所谓国仇。在长达七十多年的国仇家恨之下,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反抗战役,是正义的反抗性质的战争。

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以反,高祖自往击之。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
——《史记.高祖本纪》

汉朝对匈奴的三次战役示意图

在汉武帝出色的指挥下,汉匈双方先后经历漠南战役,河西战役和莫北战役。匈奴的军事力量遭到了大幅度削弱,已无法对汉朝进行大规模的入侵和威胁,但汉武帝并没有选择放弃打击匈奴,为的却只是汉武帝自己的文治武功。此时的战争性质已经从正义的反抗战争变成了好大喜功的侵略战争,战争本身已经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

正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写的那样: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正是此理。

二·将星陨落,无人可用

能让汉武帝在执政前期敢于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并屡战屡胜,除了文景之治所积累的大量财富外,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汉武帝发现了双子将星——卫青,霍去病

卫青奇袭龙城,打开了汉朝对匈奴作战胜利的大门,又收复河套平原,保护了京城长安的安全,漠北战役,卫青与匈奴单于主力交战,斩杀敌军一万九千人,逼的单于被迫北遁。霍去病年少入伍,初战告捷,斩杀匈奴千余人,又在河西之战打败匈奴休屠王,浑邪王,使河西走廊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匈奴人悲情的歌唱着: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兴旺。漠北战役,霍去病一路追亡逐北,歼敌数万,到最后封狼居胥,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攻匈奴西域王浑邪,王及厥众萌咸相奔,率以军粮接食,并将控弦万有馀人,诛獟駻,获首虏八千馀级,降异国之王三十二人,战士不离伤,十万之众咸怀集服,仍与之劳,爰及河塞,庶几无患,幸既永绥矣。
——《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

双子将星——卫青和霍去病剧照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卫青在霍去病崛起后逐渐受到汉武帝的冷落,生涯晚年卫青再也没有踏上过战场,一直到公元前106年因病去世。而霍去病则更像一颗流星,年纪轻轻立下不世之功,爵封冠军侯,却在年仅二十四岁时便突然逝世。没有了卫青和霍去病,汉武帝就失去了进攻匈奴最锋利的两把长矛,缺乏出色的将领,武帝晚年的对外战争自然是败多胜少了。

三·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卫青和霍去病之外,汉武帝也曾想过培养其他将领,但汉武帝却接连用人不当,以致累死三军,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1.出色的外交家,草包的将军——张骞

说起张骞大家都很熟悉,正是在张骞的努力下,先后两次历时数十年的出使西域,才开辟了这条横跨欧亚大陆长达万里,历时两千年的丝绸之路。

我们知道,张骞是一个著名的外交家(严格意义上也算不上出色,毕竟他两次出使西域诸国的任务都没能完成)汉武帝一来是被张骞的忠诚所感动想提拔他,二来是觉得张骞曾多年滞留匈奴,对匈奴应该非常熟悉。于是派张骞攻打匈奴,可汉武帝这回却看走眼了,外交家做起大将军来却是个门外汉草包,他与李广出兵右北平,结果李广率先出发被匈奴包围,前来救援的张骞却贻误战机,致使李广所部损失惨重,汉武帝一怒之下罢了张骞的官。

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皆击匈奴。郎中令将四千骑先至,博望侯将万骑在后至。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郎中令,郎中令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博望侯至,匈奴兵引去。博望侯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

张骞不是一个好的将军

2.外戚发家,无能之辈——海西侯李广利

相比于张骞,汉武帝后期宠幸的李广利才真正让汉武帝颜面尽失,张骞好歹出使西域,外交方面有所建树,而李广利则纯粹靠裙带关系上位的。

虽说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外戚身份,可人家打起仗来那是有真本事的,李广利做起将军远远赶不上前面二位。汉武帝因为宠幸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卖个人情让李广利出兵大宛国夺取汗血宝马(实际上汉武帝是想封李广利为侯,但汉高祖刘邦曾经立誓:无功不能封侯,所以带着精锐攻打大宛国纯粹是走个过场)结果李广利愣是损兵折将,呆在敦煌不敢回来,一直到汉武帝增兵才拿下大宛,得了个海西侯的爵位。后来又安排李广利打击匈奴,李广利更是败多胜少,最后因为急功近利中了匈奴单于的埋伏,被迫投降匈奴,还葬送了七万汉军,可以说是典型的无能之辈。

草包将军李广利

四·武帝昏庸,百姓受苦

太史公司马迁一生最大的耻辱就是为将军李陵辩驳,激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李陵事件成为武帝晚年执政生涯的一个缩影:武帝已经开始昏庸,忠奸不分!

对于李陵事件,只要你认真想想,实际上又是汉武帝制造的一起冤案,李陵以五千人马对抗匈奴八万骑兵,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已经坚持到了极限,即使是真的投降也是无奈之举,更何况李陵当时并没有决定真正投降匈奴。但对于汉武帝来说,李陵投降事件最大的问题是伤害了汉武帝的面子,作为天朝上国的军队居然会投降别国,这是汉武帝认为绝对无法容忍的,不仅诛杀李陵三族,连求情的司马迁也惨遭毒手,逼的李陵原本的假投降变成了真投降,连后期霍光想让李陵回到汉朝李陵也选择了拒绝。

汉武帝逼反了李陵

同时,打仗又是一个非常烧钱的事情,汉武帝除了对匈奴用兵外,还东征百越,南取夜郎,西攻西域,又封禅泰山,赏赐将士财务,即使汉武帝继承的是他祖父和父亲留给他的殷实家底,没几年也被汉武帝花的一干二净,为了继续自己的丰功伟绩,汉武帝只能想办法搞钱,他把矛头对准了老百姓。

首先是货币种类上,汉武帝改为发行五铢钱,并进行了多达五次的币制改革,货币的变更率非常大,使得老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值钱,而中央政府则通过一次次货币改革从老百姓手里套钱。

其次是盐铁官营,汉武帝将当时最赚钱的铸钱,冶铁,酿酒,晒盐等几大产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经营,客观上打击了地主豪强,但为了赚钱汉武帝把价格定得过高,普通老百姓买不起食盐和铁器,平日里只能用木制农具耕作,饮食上吃淡食,不仅严重的降低了生产效率,还严重威胁了人们的健康。

桑弘羊的盐铁官营给汉武帝大肆敛财

最后是打击地方势力,地方上的诸侯和地主众多,这些手握财产的人对汉武帝就像一头头猎物,汉武帝以各种方式来夺取他们的权力和资产,如因酎金一事一次剥夺了上百位侯爵,又把那些犯了罪的地主发配到茂陵居住,收没他们的财产。

武帝的这一系列举措对加强中央集权和获取大量资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武帝在执行这些指令时打击地主的同时却漠视了老百姓的利益,导致即使武帝打败了匈奴但老百姓的日子却因为政府的欺压过的并不好,没有了百姓的支持,战争自然也是以失败告终,最终无法进行下去。

五·迷恋方士,巫蛊杀人

今天,我们常常拿秦始皇与汉武帝相比较,除了两人都立下丰功伟绩之外,两人的残暴程度比起来也是不逞多让。秦始皇焚书坑儒,杀尽天下儒生,汉武帝则在自己晚年搞了一个巫蛊之祸,因此而受牵连者数不胜数。

原本,巫蛊之祸就是汉武帝一个错误的想象所引发的一场错误的行动,在这场灾难中,除了以卫子夫和太子刘据为首的皇亲国戚遇害外,一批功臣宿将也成为了冤案的牺牲品,如丞相公孙敖,公孙贺等,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没有战死在对外战争的沙场上,却死在了汉武帝的屠刀之下,岂不可惜。

冬十一月,发三辅骑士大搜上林,闭长安城门索,十一日乃解。巫蛊起。二年春正月,丞相贺下狱死。夏四月,大风发屋、折木。闰月,诸邑公主、阳石公主皆坐巫蛊死。
——《汉书.武帝纪》

以公孙敖为首的一批大将惨死在巫蛊之中

因为巫蛊之祸,李广利的家人也被捕入狱,为了赎回家人的罪过,在前线指挥的李广利不顾实情贪功冒进,导致七万汉军被包围,从而造成了汉匈交战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利。这里李广利固然难辞其咎,但汉武帝本人也要负很大的责任,只可怜那七万汉军儿郎,从此他们的灵魂远离故土,长埋在荒原大漠之中。

结语:

峰峦如炬,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战争的最后没有胜利者可言,受苦的只有双方的百姓,可谁又会为百姓着想呢?

点赞2、张家界市 网友:素笺墨韵

前101年,汉武帝下达宣战诏书。

沉寂了数年的汉匈战争,重新启动!

可是,很快,汉武帝就发现:汉军仿佛不记得怎么跟匈奴人打仗了。怎么打怎么输。

屡败

汉武帝与匈奴进行了3次上规模的交手,结果:1次比1次惨。

第一次,汉武帝派李广利率3万骑兵出酒泉,沿着祁连山西进。

在击败右贤王后,李广利在班师途中遇到围攻,苦战几日,粮食耗尽,几乎被尽。

幸有赵破奴率数百勇士杀出血路,汉军才得突围。

此战,3万汉军,损失近2万!

第二次,就是李陵的悲剧了。

李陵率5000步兵孤军深入,遭遇匈奴围攻。

尽管李陵奋勇作战,击杀匈奴甚重,但仍然覆没!

第三次,燕然山之战,败得最惨。

汉武帝兵分数路进攻匈奴。

原本,进攻颇为顺利。

突然,因为长安发生政治事件,李广利企图用大功来减罪,孤军深入。

结果,在退到燕然山时,被匈奴截断后路,遭遇围困。

最后,李广利投降!

屡败之下,汉武帝只好给汉匈战争再次按下暂停键:不打了!

威武汉军,怎么突然打得这么别扭了呢?

匈奴学精了

这三次作战的大致过程惊人相似:汉军深入,退军途中遭遇围困,汉军被歼或付出沉重代价后突围。

看来:匈奴学精了。他们变得稳准狠,沉着待机,一出手就是奔着歼灭战去的!

这是因为:匈奴人摸索出了成熟的套路,屡试不爽。

当初,卫青、霍去病军中有不少匈奴人,后来,这些人中有一些人回到了匈奴。

这些熟悉汉军路数的家伙给匈奴总结出了一个屡试不爽的套路:

1、敌进我退+坚壁清野。

汉军来攻,匈奴人先把妇女、牛羊向北迁徙,作战部队一面监视汉军,一面避战后退。

2、敌退我围。

茫茫大漠,汉军既找不到敌人,也找不到牛羊,完全依赖漫长、脆弱的后方补给,注定不能持久,必然后退。

一旦汉军后退,匈奴迅速机动,先占据有利地形,围困汉军。

3、持续作战。

过去,战场离汉军基地较近,即便匈奴人围困汉军,匈奴仍需担心汉军救援。

此时,战场已经远离汉军基地,匈奴不必过于担心汉军后援。

因此,匈奴军加强了持续作战的训练,培养出了长围久困,打歼灭战的能力。

匈奴,变得难打了!

战线长了,汉军续航能力弱了

匈奴人之所以能吃定汉军,知道只要他坚壁清野则汉军必退,是因为:汉军的续航能力不可避免的变弱了。

此时,汉匈战争的战线已经推进到了漠北。

要知道,当初的漠北决战,汉军损失了十万匹马!而当时,卫青与单于决战的战场只不过是在大漠的北部边缘地带而已(霍去病部倒是比较深入)!

漫长的补给线,不但成本极高,风险也极高。

来去如风的匈奴骑兵,可以在退却的同时,分兵袭扰汉军粮道!

因此,汉军在深入后,既找不到敌军,又找不到牛羊,而后勤系统又漫长而脆弱,怎能不退呢?

如此,在匈奴人的后退决战战法面前,汉军一筹莫展,屡屡中招。

指挥系统问题大:将不能而君御。

对手强了,战线长了,汉军要取胜,对指挥系统的要求也就高了。

偏偏汉军的指挥能力大幅减弱了。

当初,卫青霍去病都是难得的军事天才,汉武帝放手任用,正是“将能而君不御”。

可是,同为外戚,大汉的新任大将李广利却是庸才。

自征大宛开始,李广利已经充分证明自己并非良将。

匈奴的战法是难对付,汉军无功而返可以不怪主将。

但是,李广利所率的汉军主力,却一次又一次陷入匈奴包围,这就不能只怪敌人太狡猾了!

另一方面,或许是对新一代将领还不放心,汉武帝对前线的干预也多了起来。

在李陵出兵前,路博德曾上书,建议到春季再与李陵一起进军。

结果,汉武帝居然愤怒地认为李陵胆怯了,居然下令李陵率5000步卒孤军深入!

结果,李陵这支彪悍的荆楚勇士,被悉数报销!

中枢不稳

汉武帝后期,政局不稳,巫蛊之祸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大汉的中枢神经。

汉代的前线将领,多与朝中人物有密切关系。朝中不稳,时刻影响着前线将领们!

在燕然山之战中,墨菲定理生效了!

此前,战事一切顺利,李广利击败匈奴军,进据范夫人城,其余各路也多取得胜利。

突然,长安上演了巫蛊之祸第二季,李广利全家被抓了起来!

李广利闻讯,先是企图冒险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救全家。

结果,冒险突进,遭遇围困后,又降敌!

李广利的这几万人,与其说是被匈奴所破,不如说是汉武帝送的礼物。

对其他原因的看法

对于汉武帝晚年战败的原因,历来还有许多说法。

个人对这些说法有不同看法。

1、连年作战损耗极大,汉军的骑兵力量被削弱,战斗力下降。

个人看法:漠北决战,汉军损失十余万马,损耗确实很大。

不过,就实际作战而言,汉军的骑兵力量不降反升。在燕然山之战中,汉军光骑兵就有17万之多,规模比漠北决战还要大不少。

因此,汉军战斗力的削弱,并非在于士兵的战力、装备,主要在指挥系统。

2、汉武帝穷兵黩武,国力损耗大,影响了对匈奴作战的能力。

个人认为,汉武帝穷兵黩武,确实给国力带来了巨大损耗,这也是汉武帝后来要及时暂停的原因。

不过,就具体作战而言,汉军一直打到阿尔泰山、燕然山,补给一直没有出现大问题,补给能力比漠北决战时还有不少进步。

所以,如果说连续用兵,使国力受损,确实如此;但说国力受损导致军力受损,则还没有。


客观地说,即使汉武帝君臣在作战组织上更完美一些,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汉兵远征漠北,对中原王朝来说并非明智之举。

漫长的补给线,令帝国不堪重负,轻则伤筋动骨,重则根本动摇。

后来,东汉窦宪勒石燕然,将北匈奴赶出漠北,所用的是南匈奴兵;唐太宗扫荡薛延陀,在漠北建立统治,所用的,多是突厥兵。

汉武帝以汉兵一味逞强,目标超出了中原王朝的承受能力,当然无功!但能及时及时暂停,休养生息,不失明智!

点赞3、海伦市 网友:捡回回忆

汉武帝穷兵黩武,晚年汉军对匈奴老打败仗,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 其一,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打破和亲的传统,对匈奴用兵,但是当时的汉朝不是只有匈奴一个对手,大宛,西域,南越,汉军都有大举兴兵的举措。打仗,就需要有军费支出,无数的战争耗费,已使国库空虚。成年的男子,壮丁,都被征兵入伍,而打仗就会有牺牲,长此以往,男女失衡,人口锐减,后续兵力补充不足。没有钱,没有人,打仗注定不会有长久的胜利可言。
  • 其二,长期打仗,赋税日益严重,国内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越来越多的人反对战争,想要休养生息。战场上,长年戍守边关,塞外苦寒,很多人已经厌战,对战争充满恐惧,他们迫切的希望战争结束,早日归家。
  • 其三,汉武帝后期,打败匈奴的卫青,霍去病,此时他们已经去世,而有些曾经征战多年的将领已经年老力衰,如李广,上不了战场,还有个不得不提的是李广利投降匈奴,诸多原因造成,此时的汉武帝已无可用的大将之才。
  • 其四,我觉得匈奴人本身的骁勇善战也是他们不可能一直失败的原因,汉军的胜利多是因军事策略,将领的领军用兵之道,单论军士本身的身体条件,汉军要弱于匈奴。

以上是我对汉武帝晚期对匈奴用兵失败原因的分析。

点赞4、安康市 网友:无情统领

从汉朝建立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的作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公元前200年刘邦与匈奴交战的白登山之战到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即皇帝位7年后,汉朝对匈奴采取的是和亲政策,也称为战略防守阶段,是从刘邦时代经吕后、文景二帝再到汉武帝初期,差不多有70年的时间

第一阶段汉朝以和亲和防守匈奴为主,尽管汉朝每年都向匈奴赠送财物与和亲,但实际上并没有阻止匈奴人继续进犯汉朝边境,整个和亲70年的时间中,匈奴对汉朝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入侵就有10次,小一点规模的入侵无数次,最严重的一次是匈奴骑兵的前锋距离汉朝都城长安只有一百多里地,而当时的汉文帝正在都城。

汉武帝

第二阶段是:从公元前133年汉朝准备发动马邑之谋到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前后,这一阶段汉朝对匈奴采取的政策是主动进攻,也就是战略进攻,这一阶段有14年时间

第二阶段首先是想以马邑之谋引诱匈奴主力趁机歼灭,但被匈奴识破,随后汉武帝通过发动河西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三次大规模反击,打得匈奴在整个漠南和漠北没有王庭,而是逃到更远的中亚地区或者更北的远东地区,这一阶段汉朝对匈奴的作战基本上是胜利。

尤其是卫青与霍去病两大军事天才的出现,一步一步把匈奴强盛的势头给打了下去,在卫青与霍去病有生之年,匈奴几乎不再敢踏入汉朝边境,这是汉朝对匈奴作战中最重大的胜利,从刚开始的不敢打,到此时的逢打必胜,汉朝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军事优势和心理优势。

汉朝与匈奴和亲

第三阶段就是从公元119年开始到汉武帝去世前两年的公元前89年,这一阶段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仍然是作战,但是有攻有守,守大于攻,汉朝与匈奴开始转入战略对峙阶段,这一阶段有20年时间,同样也是在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轮台罪已诏,讨论自己一生的得与失,随后不久宣布不再对匈奴主动作战,而以经济建议为主。

第三阶段其实是汉朝卫青与霍去病对匈奴大胜之后开始转入颓势,虽然这个时候对匈奴作战也有胜仗,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败仗,而且还败得还很惨,比如:

公元前103年,汉朝浚稽将军赵破奴率领2万骑兵攻打匈奴左贤王,左贤王率领八万骑兵与赵破奴作战,不仅活捉赵破奴,而且2万汉军骑兵全军覆没。

卫青与霍去病吊打匈奴

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3万骑兵与匈奴右贤王交战,斩首匈奴一万余人,但李广利手下亦损失2万骑兵左右,而差不多同时骑都尉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在浚稽山之战面对数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李陵被迫投降。

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领7万步骑混合军队出五原与匈奴作战,因为听说自己的家人受到巫蛊之祸的牵连,李广利急于立功赎罪,冒进轻敌再加上指挥不善,7万军队全军覆没。

第三阶段汉朝对匈奴的作战,光是以上三战就损失了11万5千人,而且还是战败,刷新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最大败绩,在第二阶段时,汉朝虽有巨大损失,但卫青与霍去病打的都是胜仗,而且功劳巨大,看看卫青与霍去病的功劳有多大:

漠南漠北无王庭

霍去病四次出击匈奴,斩获匈奴士兵11万多人,迫降4万多人,卫青七次出击匈奴,斩猎匈奴士兵5万多人,合起来在第二阶段光是卫青和霍去病斩杀、俘虏、投降的匈奴士兵就超过了20多万人,所以才会打得匈奴漠北无王庭,但为什么到了第三阶段,汉朝对匈奴作战节节败退呢?

其实皇帝还是汉武帝没有变,汉朝之所以从第三阶段开始对匈奴作战节节败退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名将凋零。

首先是霍去病的去世,霍去病在漠北之战结束2年后就去世了, 去世的时候才24岁,霍去病是西汉历史上对匈奴作战最为杰出的军事天才,17岁就率领800人上战场,斩获敌人2028人,22岁就能指挥5万骑兵的大型战役,而且还歼敌70400人,并且创造了华夏军事史上最高军事战绩,也就是“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

霍去病封狼居胥

这还只是霍去病,同一时间还有个卫青,卫青对匈奴作战保持了全胜的战绩,是汉朝所有将军中除霍去病之外的最高战绩,有卫青在,汉朝在所有对匈奴的作战中,都获得了胜利,就算是战平,汉军也没有过多的损失,所以,一个合格的军事将领对于战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汉武帝虽然是汉匈战争的总设计师,但是在前线还是将军们去打仗,前线作战的情况复杂多变,需要随机应变,同时也要具备应付复杂局势的能力,还要有指挥才能、军事才能和各方的能力,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如果一个军事将领的才能不足,打仗就难以取胜。

赵破奴曾经做霍去病的司马,跟着霍去病打过仗,但他毕竟不是霍去病,也没有霍去病的才能,当老一辈的名将凋零之后,如果没有新一代的名将接手,汉武帝即使再有能力也打不赢这场对匈奴的战争,而李广利同样是外戚身份上位,但是论能力,比卫青和霍去病差多了,卫青、霍去病能打赢的,李广利可能就打不赢,这是后来汉朝不断打败仗的原因之一。

汉军

第二个原因就是:匈奴被赶出漠南、漠北之后,开始休养生息,经营西域,而汉朝仍然在不断对外发动战争,穷兵黩武,没有停歇的迹象

匈奴被赶出漠北后,汉朝暂停了对匈奴的战争,然后开始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而且还是四处出击:

西边:远征西域,汉武帝曾经两次派李广利率领六七万人远征大宛,这可是汉朝最远的一次远征,行程超过了一万里,李广利一个来回就花了两年时间,同时还派出了赵破奴率军攻打车师国和楼兰国。

东北边:远征朝鲜,并在朝鲜设置了汉四郡。

匈奴依然很强悍

西南边:南征西南夷,比如夜郎国、滇国,将西南纳入汉朝的统治。

南边:攻灭南越国,赵佗建立的南越国此时被汉朝完全灭亡,汉朝的势力一度到达海南岛和越南北部,并在当时设置郡县。

东南边:攻灭闽越,这里浙江与福建一带,被收入汉朝。

一系列的南征北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汉朝在不断透支,而这些战争全部是在与匈奴的第三阶段发生的,匈奴在休养,而汉朝一直在为战争支出,即使汉朝国力再强盛,也经不起连年征战和四处出击,所以汉朝实力衰弱得很厉害,这也是汉武帝晚年出轮台罪己诏的原因,同时也是第三阶段不敌匈奴的原因,因为之前卫青、霍去病对匈奴作战胜利也有国力强大的原因。

点赞5、项城市 网友:葬忆之殇

匈奴善骑射,马上功夫了得。汉军征战多年,也积累了匈奴作战的特点,卫青、霍去病就是对战匈奴杰出的代表人物。但是,同时匈奴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仅学习汉军的治军之术,还学习汉人的冶铁术,匈奴逐渐从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提高,军事理论与战术提高。

反观汉朝,由于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国内人口减半,富人大量消失,几乎全国沦为赤贫,文景二帝积累的资源,被消耗殆尽,国力大衰。

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汉朝综合国力下降,匈奴综合国力上升,因此,汉武帝后期连吃败仗。

元光二年,汉朝军队大破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夺取了河西走廊,把匈奴人追赶到了漠河以北,大大挫伤了匈奴人的锐气。但同时,这些征战也让汉朝损失惨重。

经济就是战争的基础,战争不仅需要强大的军队,更是需要消耗人力和物力。汉武帝发起对匈奴的打击,每一次都要深入匈奴腹地,长途跋涉,所需要的后勤保障物资也要跟着军队一起走。每打一次仗,汉军死伤的士兵都在一半之上,并且每一战就要耗费掉国家几年乃至十几年的物资积累。长期征战对国家财力的损耗十分巨大,朝廷财政入不敷出,连正常的机构运转都不能保证。

汉武帝刘彻晚年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因而沉迷黄老巫蛊之术,对政事上的关注度有所松懈,并且还因此做了许多荒唐之事:修明堂、建高坛、宠术士等等,最终还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惨案“蛊惑之乱”,此案受牵连者甚众,朝堂之中一片混乱。

综上,汉武帝开疆拓土,功在千秋,弊在当代,虽然也有不少过失,但是,总体而言,功大于过。匈奴不值得汉武帝打击一辈子,最好的办法是清朝统治蒙古之术,通过联姻,各个部落划分地盘,不得越界,并用宗教减丁。


点赞6、阜新市 网友:带我走~

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本质上是用大量的资源来抵消匈奴灵活机动的战略。汉武帝早年对匈奴的胜利都是依靠钱粮和补给取胜,这种战争策略会造成大汉帝国巨大的资源消耗。这时候如果对匈奴作战引发内部资源不足,就会发生民变,王朝也许就会因此垮台。

因此,"对内相对安全的资源摄取"能否满足“对外战争时产生的资源消耗”,才是汉武帝能否打赢匈奴的关键命门所在。

(图 | 战争的本质就是烧钱)

事实上,汉武帝早期为了打匈奴,耗尽了西汉“文景之治”以来攒下的全部家底。后来,没办法了,汉武帝通过“卖官鬻爵”、“发皮币”、“铸白金”、“加税”、“盐铁酒专卖”、打豪族、告缗令等一系列手段敛财,勉强维持了对匈奴作战的消耗。但是,这几记“七伤拳”下来,不仅没将匈奴彻底消灭,反而伤了社会的根基。

所以,汉武帝晚年对匈奴连打败仗,本质上是大汉帝国被连年作战折腾得民不聊生,再也支付不起对匈奴远征所消耗的成本了。

为什么汉武帝打匈奴那么的烧钱?钱都花在哪里了?

众所周知,中原农耕帝国大部分都是步兵,而游牧民族都是骑兵作战。相比于步兵,骑兵具有巨大的优势。无论是速度、负重、还是冲击力和耐力,马都是步兵的数倍。步兵得吃饱了肚子才能打仗,因此,远征时必定会带着大量的粮草,这就更没有机动性了。而马吃草就可以维生,草原上最不缺的就是草,骑兵可以日行百里,因此不用带大量的干粮,更何况在万不得已的时候,还可以用马作为食物。

所以,在北方开阔的平原和草原上,游牧民族的骑兵就像是开着一台不需要加油的战车,兼具速度与力量,它就是冷兵器时代的神级武器。因此,汉武帝要想跟匈奴骑兵对抗,必须得打造骑兵军团。而打造骑兵的首要问题,是养马。有了马后,骑兵深入到匈奴草原腹地作战,还得考虑战线拉长后带来的巨大成本。

养马,对于农耕帝国来说,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

马匹身强体壮、日行百里的同时,也意味着每天需要摄取巨大的能量来维持新陈代谢。了解些生物常识应该知道,动物每餐吃进肚子的食物中,只能摄取很少一部分能量,将近90%的卡路里会被浪费掉。马是食草动物,草中的能量少得可怜,因此,一匹马要维持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平衡,就必须每天要吃很多的草。

这也是为什么游牧民族在一年四季中要不断地在草原上迁徙,因为一片草场的草根本不够他们的牲畜吃,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草很快会被吃光。好在长城以北的草原上,有着无尽的天然草料,牧民养马成本因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为什么农耕地区价值“千金”的马对于草原上的牧民来说,就是相当于现代人的一辆自行车。

汉武帝如果想发展骑兵的话,就得找足够大的草场养马。然而,对于大汉帝国来说,本来就人多地少,怎么可能退耕还草场去养马呢?因此,要发展骑兵,汉武帝就必须得另辟蹊径。所以,他决定将马吃的草料换成精饲料。

要知道,在人类驯化的食草牲畜中,马是出了名的挑食。麦子杆、高粱杆这样的“草料”,马一口都不吃。它最喜欢吃的是豆类,要知道,豆子是人的口粮,这相当于人口夺食。你可以说,为了打匈奴咬咬牙可以奢侈一把,但是你可曾想过,马那么大块儿饭量不可能跟一个普通人似的吧?

事实上,一匹马一顿饭可以顶几个成年人的饭量。而豆子又不是大风刮来的,种植豆子又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战马还得经常进行高强度的训练,高消耗能也意味着食物的高消耗。

里外相加,在古代用精饲料去养马,绝对是一笔巨额开支。饶是这样,汉武帝为了消灭匈奴的梦想,还是倾尽天下之财,养了四十五万匹战马。

几十万大汉骑兵,这下就可以跟匈奴开干了。相信很多人都撸胳膊挽袖子,热血沸腾了。然而,此时我们必须泼一盆冷水,因为,汉武帝巨额投入砸出骑兵军团,还只是烧钱的第一步。

深入草原腹地作战的成本

你以为有了骑兵就可以跟匈奴开战了吗?太天真了,你以为匈奴人会跟你约好了时间地点,等着你过去揍他?事实上,你杀入草原后,面对一望无际的草地你会发现一个可怕的问题:匈奴在哪?

前面我们说过,一片草场的草料根本不够牧民的牲畜吃,因此,游牧部落在一年四季中都是在不断的迁徙,游牧中的“游”就是源于他们的这个特性。所以说,匈奴没有什么特别固定的据点,单于的龙庭也不例外。

所以,汉军去打匈奴,只能对草原上那些特别肥沃的大型草场进行地毯式搜索。这样的打法要求汉军要携带大量的粮草,遇到匈奴就干。如果粮草快耗尽了还找不到匈奴,那么就只能返回了。汉武帝前期打匈奴时,只有卫青运气好能遇到匈奴,其他人不管是李广还是公孙敖都有无功而返的情况。

你会说,没打着匈奴,将士都安全回来也没什么损失啊?然而,事实上是这样吗?

损失可大了去了。你想想,几万骑兵远征草原腹地,马可以吃草,人吃什么?不可能他们再带着大量的粮食吧?这样就牺牲了骑兵的机动性。所以,汉军骑兵必须要配备步兵补给军团,数量通常是骑兵的十倍。

为啥要这么多人护送粮食?因为步兵与骑兵军团作战通常要十倍的兵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少了根本守不住这么多粮草。这汉军步兵团就相当于航空母舰,汉军骑兵携带的口粮决定了他们的作战半径。不管你汉军骑兵多么厉害,一旦补给被切断,也就玩完了。

图 | 古代战争,决定胜负的往往是后勤粮食补给

在古代,陆地还没有铁路之前,运输成本非常高。因为运粮食的不是机器,人和马也得吃饭,行军几百上千公里过程的消耗往往是你要运输的粮食的数十倍。啥意思?就是你要运送1吨的粮食到几百公里之外的地方,除了这1吨粮食还得携带几十吨的粮食供运粮食的人马食用。

按照司马迁的记录,汉朝征南越时给西南边境运送粮食,产生了高达六十多倍的运输成本。秦朝时从山东地区运粮到内蒙,运输成本高达一百九十多倍。汉武帝打匈奴追到了漠北,距离更远不说,路还难走,运输成本恐怕还会更高。

哪怕我们就按最低的六十倍损耗计算,这也意味着汉武帝每一次对匈奴作战,就要往大漠里扔进去几千万人份的粮食。注意,这不是几千万人一天的口粮,一次战争没有一年半载打不完,。你想想,这个数字是不是太恐怖了,当时大汉帝国的总人口也不过几千万人。

综上所述,不管还养马,还是对匈奴作战,需要付出的成本都是巨大的。即使强如大汉帝国,也经不起几十年间不断地对匈奴作战。因此,汉武帝后期帝国已经承担不起对匈奴作战的消耗了,在远征的部队的投入上与“漠北之战”那时候比要缩水不少,吃败仗也就在所难免了。

匈奴值得汉武帝一辈子打击吗?

汉朝初期,自高祖刘邦经历“白登之围”后,汉朝就开始了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我们通常都是站在“华夏中心主义”的角度去看历史的,所以很难去承认,汉匈和亲本质上就是大汉帝国承认自己打不过匈奴,选择对匈奴政权依附而进行的纳贡政策。

因此,汉武帝拒绝和亲纳贡,选择对匈奴发动战争,本质上是进行“独立的抗争”,从这一点来说,汉武帝初期打匈奴是值得的。

然而,战争永远是一个负收益的游戏。但是,站在发动战争者一方的角度来看,只要战争预计的收益大于战争的预计成本,战争就有可能是划算的。换句话说,你发动战争得计算一下成本和收益,至少让二者保持平衡。

再看汉武帝打匈奴,匈奴在北方是大汉帝国的国防安全隐患,汉武帝打击匈奴除了“取得独立”还有稳固国防的意思,这没问题。但是,你也得算计下收益和成本啊。

如果汉武帝能计算清战争的收益和成本,就应该知道在拿下河套地区,打通了河西走廊后,就应该调整战略对匈奴转攻为守了。

为什么这样说?看懂草原政权的统治逻辑就会明白了。

中原的农耕地区与北方的草原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文明形态。这些差异,又直接决定了这两个地区的社会结构、统治逻辑会完全不同。

农耕地区的农民都是以种地为生,都离不开土地。因此,会形成固定的村落、城镇。这样一来,农耕王朝就发展出了编户齐民的郡县制度,税收、管理起来都很方便。

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个个族群构成的,他们在一年四季中都不断地进行迁徙、放牧,可谓是居无定所。所以单于虽然名为最高首领,但发布个命令,需要通过自己能控制的某个大的王,这个王再通过他控制小的王,把单于的命令一层层传达下去,最后抵达某个具体的族群。所以草原的政权,无法实现对下面小的族群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

这样一来,在草原上统计户口、收税都无从谈起。所以,汉武帝打下一大片草原,由于草原上降水量不足,无法进行耕种,你没法往草原上大量移民,就没法在那里建立郡县。

长期驻军?更不行,内地长期供给粮食不现实,那你只能学游牧民族去游牧。你想想,你要是手握重兵的将军在草原上游牧,时间一长汉军岂不胡化?自己称王还不好啊?你说你会保持忠诚,皇帝他老人家也得信你啊?

北方太大,你将匈奴打跑了又不能长期占领草原,匈奴只要暂时避开了汉军的刀锋,等到你汉军退兵,后再找一块肥美的草原休养生息,没几年他们人又能卷土重来了。因此,汉武帝即使撒再多的钱,也无法彻底消灭匈奴。

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地带是匈奴人南下的战略要地,也是农耕帝国扩张的极限,只要守住这些地方,匈奴已经对长安构不成威胁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植别的草原部落来制衡匈奴,或对匈奴进行分化瓦解政策。

然而,汉武帝固执地想彻底消灭匈奴,完成前人未成之壮举,多次组织远征军深入大漠。可事与愿违,即使你这些战役打胜了又能怎么样?

合格的国君,应该能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进而去选择那些净收益最大的国策。拿下河套地区与河西走廊,已经是大汉帝国与匈奴作战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再往北深入就是净消耗。如果汉武帝这时能收手,那么汉朝对匈奴的作战将是非常值得的。

然而,汉武帝为了消灭匈奴这一目标,不仅将“文景之治”祖宗留下了老本折腾没了,又施行“卖官鬻爵”、“发皮币”、“铸白金”、“加税”、“盐铁酒专卖”、打豪族、告缗令等一系列手段敛财来弥补战争造成的财政亏空。这些都是动摇国本的政策,不仅榨干了民力,还破坏了帝国的经济结构,让大汉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从这一点来看,汉武帝后期与匈奴的作战是非常不值得的。

点赞7、乐平市 网友:歲月无痕

汉武帝时我国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一位皇帝,通常我们会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中的“汉武”就是指的汉武帝。汉武帝时西汉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总共在位54年,在他刚继位的时候可以说是继承了一个相当完好的王朝。

在经过了汉初70多年的休养生息,尤其是文帝和景帝时期的励精图治,到了汉武帝初期,汉朝初年那种民生凋敝,国家贫困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当时国家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国库里串钱用的绳子都烂掉了。而对皇权最大的威胁,地方诸侯割据也已经在景帝时期得到了根本的解决,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只剩下了一个问题——北方的匈奴问题。

汉武帝之所以被称为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主要是因为他在位期间,汉朝打败了匈奴,尽管没有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但在历史上来说也是第一次解除了匈奴(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战略威胁。

当然,对汉武帝最大的争议就在于,解决匈奴问题的代价太大了,把一个富裕的国家硬生生地给打成了穷国。

我们都知道,打仗最需要的是钱,汉武帝初期的时候虽然国家积累了70多年,但是这些钱也很快就在战争中消耗掉了,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战争,汉武帝任用了桑弘羊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也正是桑弘羊担任汉武帝的财政大臣期间,他帮助汉武帝解决了对匈奴作战的财政问题。

怎么解决的呢?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恢复了国家专营制度,这个制度其实最早是从春秋时期的管仲开始搞的,就是只能由国家来经营某些产业,然后国家从这些产业中赚取利润弥补财政。管仲所在的齐国实行的是盐铁专营。就拿盐业的专营来说,当时齐国有很多优质的盐田,管仲规定这些盐田普通百姓不得介入,如果普通百姓左脚先进去了就砍左脚,右脚先进去了就砍右脚,用这样严苛的法律保证了国家对盐业的绝对控制。当时齐国政府将一些盐田交给私人经营,然后只能由国家从这些私人手中统一买入他们产出的盐(盐商除了政府,不能把盐卖给其他任何人),再将这些盐拿到市场上去贩卖,当然在市场上也只能由官府卖这些盐,私人是不能卖的。由于盐是必须品,所以国家经营这样的产业自然是大发横财了。当时齐国实行了盐铁专营,到了汉武帝时期,又多了一项酒类的专营。

那么为什么要实行国家专营制度呢?其实对于国家来说,如果直接征税(这是最后的手段),那么老百姓一般都会怨声载道,但是如果国家专营某些产业,便不容易被老百姓察觉到,这就是所谓的“薅最多的羊毛听最少的羊叫”,其实国家专营就是一种变相的税收了。

▲桑弘羊虽然为汉武帝解决了财政问题,但民间也因为桑弘羊的政策而民怨沸腾

第二是实行了“均输”和“平准”,所谓的“均输”就是国家统销统购,比如就当时各地的贡品来说,通常都是当地价格最高的物品,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有限,运输成本很高。汉武帝便采取了“均输”的做法,将各地土特产按照市场价由国家统一收购,再将这些物品卖到不出产这些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

而“平准”法就是国家进行物价管控,由国家来买卖物资以平衡物价。通过“均输”和“平准”,国家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商业体系,并从中获取了大量的利润。很快国家的粮仓里就堆满了粮食,获得的盈利就有五百万匹帛(当时帛可做流通货币)。

当然,这两个措施还只是常规手法,但是汉武帝的战争打到后来的时候,即便是通过国家专营以及“均输”和“平准”,都无法满足对匈奴作战的军费问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武帝实行了第三个政策,也是最为要命的一个政策,那就是“算缗”,这个政策是由桑弘羊提出来的,意思就是老百姓自己到官府去登记自己的财产,然后按照登记的财产数量来征税,等于就是向老百姓征收财产税了,原则就是财产越多的人缴的税就越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都瞒报了自己的家产,毕竟碰到这种事情,人们一般都不愿意去缴税,瞒报也是正常的事情。后来为了把税征收上来,汉武帝发布了“告缗令”,意思就是如果有人瞒报了财产,你到官府高密了,那么这个瞒报家产的人的家产就会全部被充公,告发的人也可以得到被告发人的一半的家产。此令一出天下震动,一时间到处都是告发的人,无数的家庭也因此而走向了破产。这场运动推行三年后,全天下中产以上的人大多都被抄家,国家虽然在这场运动中获利丰厚,但也自此彻底失去了信用。

可以说从汉初到汉武帝初期,汉朝休养生息了70多年,民间也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才逐步走拜托了贫困,整个汉朝的中产阶级家庭,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几代人财富积累的结果,但是在汉武帝一朝就全部化为了灰烬。经过汉武帝的折腾,之后民间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非常地低迷,人们失去了对政府的信用也就不敢投资了,基本上有多少钱就马上消费掉了,资本也长期积累不起来,由于资本积累不起来,消费从长期来说也就好不到那去了。汉武帝的晚期,全国到处都是叛乱,被逼的走投无路的人不得不举起了反抗政府的旗帜,汉朝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因此到了汉武帝的晚年,他才意识到自己政策的错误,才开始把重点转移到了民生上来,同时对匈奴减少了战争,也就大幅减少了政府的开支,开始与民休养生息,汉朝才得以在他之后又延续了下去。

这就是汉武帝时期的穷兵黩武。

后期出现诸多军事失败的原因分析

那么汉军为什么前期打的很好,能够封狼居胥,但是到了后期就接连被匈奴打败了呢?其实我认为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汉武帝晚期的时候汉朝已经没有优秀的将领了。在汉武帝前期我们都知道,有两位天才般的统帅,卫青和霍去病,历史很奇怪,有时候很长时间不会出一位名将,但有的时候名将接连在同一个时期出现,汉武帝前期就是如此,除了卫青和霍去病,在汉武帝前期还有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在加上汉武帝前期国库充盈,百姓富足,国力雄厚,在拥有一堆精兵良将的情况下能打赢匈奴也不是很大的问题。但是到了汉武帝的后期,随着前期优秀将领的逐渐凋零,汉武帝手上已经没有能打的将领了。

▲前期的汉武帝就跟中了奖似的,百年难得一遇的将才同时出现了两位

后期重用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其实只是一个能力一般的将领,让他统领一支部队应该问题不大,但是要他当三军统帅问题就大了,他其实不具备当统帅的素质,或许是用外戚用的上瘾了,汉武帝前期的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外戚,“贰师将军”李广利也是外戚,汉武帝便重用了他。但就是这位李广利,带着7万汉军被匈奴人击败,他本人也可耻地战败投降了。

这是汉武帝后期军事上接连战败的第一个原因,没有优秀的将领。第二个原因在于汉武帝晚期的时候国力也大不如汉武帝前期了。在汉武帝前期可以说要粮有粮,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可是到了后期来说,因为长期的征战,整个国家早已掏空,民生凋敝,无论是均需还是人员,都没有汉武帝前期那么容易征收,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自然就不能如前期那样动不动就动员几十万人参战,也无法凑齐如前期那么多的战马对匈奴人作战了。

第三个原因在于匈奴人改变了战术。因为汉武帝前期匈奴人基本被汉武帝打怕了,他们也知道了汉军的厉害,因此在遇到汉军主力的时候一般都不会与之交战,只有在有把握获胜的情况下才会与汉军作战,这就让汉军十分头疼了。而且整个匈奴人活动的地域非常广阔,只要匈奴人不愿意与你交战,基本你是很难找到他们的。而当时的汉军又不能长期驻扎在草原地区,所以汉军主力一到了草原匈奴人就跑了,等到汉军走了匈奴人便又回来了。在汉武帝晚期,汉武帝本人曾经亲率数十万大军到草原地区搞了场声势浩大的武装游行,希望能与匈奴人决战一场,不过匈奴人就是不出来与汉武帝交战,汉武帝最终也只能无功而返了。

那么说了这么多,再说一下,匈奴人值得汉武帝跟他们打一辈子吗?其实还真没必要,因为当时的汉朝根本无法彻底征服匈奴,要彻底征服匈奴就必须对匈奴人的地盘也就是今天的整个蒙古高原地区实行长期的军事占领。而当地的粮食产出非常少,匈奴人的地盘太大,要实现长期军事占领基本得几十万大军长期待在蒙古高原,这样一来光是几十万大军的后勤供应就无法实现。

所以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解除北方游牧民族对自己的战略威胁就可以了,再多的战争也没有必要。战争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获得收益的战争,比如占领对方的地盘后,对方地盘的经济产出能够弥补战争开支,这样的战争只要打赢了都不会吃亏;另一种就是只有支出没有什么收入的战争,比如对战匈奴,即便是打赢了也得不到什么,要匈奴人的土地?当地的经济产出还不够军队给养。抢他们的?匈奴人其实也没多少财产,所以汉武帝和匈奴人打了几十年,才会把一个富国打成穷国,尽管他赢了很多次,但每次都是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的战争。

其实也幸亏汉武帝晚年认识到了问题,转变了治国方略,才续了汉朝的命,不然汉朝还真的有可能在汉武帝时期就灭亡了。

点赞8、扬州市 网友:灬弃夜

汉武帝一辈子征伐不断,除去对大宛、西羌、西南越族及东北卫满朝鲜的战争,光对付匈奴就先后延续了近44年时间,所以被人贴上“穷兵黩武”的标签也不意外。但是,穷兵黩武并不等于百战百胜,反而有时候亦可以看作是歇斯底里,或困兽之斗。

(汉武帝剧照)

如果把汉朝比作是一个企业,那么到了汉武帝做董事长的时候需要扩大经营规模,打破常规,勇于挑战,与国际接轨,以开辟新天地,占领更广阔的市场。而完成这样的使命需要强有力的开拓精神,恰汉武帝就是一个雄心壮志,锐意进取,不安于现状的人。所以,汉朝在汉武帝的手中才开始伸枝展叶,愈显光芒。

纵观汉武帝的一生,他的为政战略虽算不上完美,但可以用“成功”二字来定义。他的性格过于刚烈,但也做到了张驰有度,实属难能可贵。而总结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也基本刻画出了汉武帝的人生轨迹。

一、主动出击,势不可当

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即位,当年只有16岁。公元前133年,汉朝开始了主动出击匈奴,马邑之谋算是汉武帝的战前热身。之后,从公元前129年龙城之战开始,汉武帝火力全开,对匈奴进行了一系列精准、高密度的攻击。先后经历,龙城、河南、两出定襄、河西、漠北等大战,到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结束,匈奴被以风卷残云之势扫进漠北草原深处,苟延残喘,大气不出。十年激战,荡气回肠,汉武帝胜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二、僵持休整,气势碾压

从公元前119年到公元前100年,为汉朝与匈奴的休整期。由于匈奴无力挑衅汉朝,于是汉武帝正好腾出手来平定了西南越及卫满朝鲜,时间是公元前112年前后。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18万骑兵北巡朔方,扬威边塞,匈奴乌维单于龟缩不出,无力应战。

公元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准备投降汉朝,汉武帝一面派公孙敖筑受降城,以安置来降匈奴,另一方面派赵破奴率2万人马前往接应。但是,左大都尉的计划被新任乌师卢单于识破。结果乌卢师雷霆之怒下大发神威,匈奴左大都尉被斩首,赵破奴被俘,汉军全军覆没。

儿单于(乌师卢)去世,以故乌维单于的弟弟呴犁湖继承单于之位。呴犁湖好战,勇气可嘉,主动到酒泉、张掖一带劫掠,但当汉朝援军赶到时,又率部望风而逃。公元前101年,呴犁湖单于病逝,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继承单于之位。

三、烽烟再起,战绩惨淡

且鞮侯继位单于时,恰好汉武帝结束了对大宛的征讨,所以打算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为此,汉武帝还下了诏书,以誓决心:

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汉书》

但是且鞮侯并没有同汉朝开战的信心与勇气,所以释放之前扣押的汉使,主动示好汉朝。如此一来,汉武帝似乎看到了用外交手段收服匈奴的希望,所以派孙武出使。然而,不曾想且鞮侯的示好其实是缓兵之计,他从骨子里不愿意臣服汉朝。之后,苏武等人因突发事件还被扣押。既然用“文”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汉武帝决定出兵,但接下来并没有续写二十多年前的辉煌。

(李广利剧照)

从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91年,汉武帝三次派兵出击匈奴,均惨淡收场。

  •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分别派出了大将李陵(李广之孙)与贰师将军李广利。结果,李陵5000步兵折损殆尽,本人投降匈奴。而李广利虽杀敌近万,但自损2万余,得不偿失。
  • 公元前97年,汉朝出动骑兵、步兵共计21万兵马,分四路,决战匈奴。结果只有李广利部同匈奴勉强战成平手,其余路博德、公孙敖、韩说三路均失利。
  •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再次派出13万兵马出击匈奴。分别由贰师将军李广利、御史大夫商丘成、重合侯马通率领。结果,由于巫蛊之祸的影响,李广利兵败投降匈奴,商、马二人小有斩获。但总体而言,汉军折损要大于收获。

面对汉朝三次战争的失利,匈奴忽然来了底气,第二年便遣使来汉,要求迎娶汉家女子,并要求汉朝向匈奴纳贡。实际上,匈奴不过装腔作势、以攻为守罢了,因为他们在汉军的进攻之下离灭亡只剩下了支撑一根稻草的力量。因此,汉武帝一口回绝,使者怏怏而去。

汉武帝晚年,汉军对匈奴为何老打败仗

汉武帝晚年用兵失败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总结有如下原因:

一、将不给力

纵观上述汉、匈三个阶段的战争,只有第一个阶段称得上是完胜。当时的主将是卫青、霍去病、李广,三个人是领跑战争胜利的三驾马车。李广威振匈奴,卫霍二将所向披靡、无往而不利。但是随着漠北之战的结束,李广自刎、两年后霍去病去世、及公元前106年卫青年老辞世,汉朝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之后,汉武帝只能将大舅哥李广利推上了前台。而李广利为有名的“草包将军”,表现实在差强人意。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而汉武帝晚年对匈奴三次战争的领兵主力将军均为李广利,所以“赶鸭子上架”的结果只能枉送更多士兵性命。

(卫青剧照)

另外,诸如公孙敖,虽然久经沙场,但一直是个打酱油的货色;韩说虽然姓韩,但名不见经传,与韩信相差十万八千里;路博德虽在平定西南越时建功,但此时垂垂老矣,英雄迟暮;商丘成纯属滥竽充数;马通为泛泛之辈,也没有过出彩的表现。所以不难看出,汉武帝晚年的将军是“一蟹不如一蟹”,想要完胜匈奴,可能性很小。

二、主帅力不从心

汉武帝攻打匈奴的主帅是谁?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也许有人会猜,卫青?霍去病?还是李广利!其实都不是。汉武帝时期对外所有战争的主帅其实是汉武帝本人,只不过他不亲临战场拼杀而已。汉武帝的每一次征伐都是由他自己亲自完成战略布署、统筹规划、战术安排等等一切的战前指挥、准备工作。所以,汉武帝绝对是一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天才。然而在第三个对匈奴用兵阶段,汉武帝正接二连三遭受挫折与打击,从而极大的影响了他的判断力和自信心。

首先,由于连年的征战,造成国库虚耗,民生匮弊,虽然汉武帝不断出台经济、财政措施,但依然走不出入不敷出的困局。最重要的是,不堪重负的百姓开始起来暴动。最初汉武帝派绣衣使者到地方督办、镇压,但是只能激起更猛烈的反抗。到了天汉三(公元前98年),暴动几乎席卷全国。因此,恰是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之下,汉武帝依然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俨然一副赌徒孤注一掷的心理,所以胜算的几率大打折扣。

其次,征和元年到征和三年(公元前92~公元前90年)持续暴发了巫蛊之乱。公元前92年,汉武帝的连襟公孙贺家族被灭,受到牵连的两个亲生女儿被赐自尽;公元前91年,皇太子刘据被逼反,最终妻儿受戮。事后汉武帝痛不欲生,心智大乱;就在刘据冤死之后,汉武帝又派李广利出征匈奴。起初李广利获胜,但是又因丞相刘屈氂内人用巫蛊诅咒汉武帝事件、及伙同刘屈氂密谋替昌邑王刘髆夺位太子事件被揭发,致使家人被下狱。李广利想扩大战果向汉武帝赎,结果适得其反,遭遇大败,最终投降匈奴。所以,此次失败的原因明显是汉武帝在错误的时间,做不恰当的事情。

再则,汉武帝本身就是一位很迷信的帝王,晚年更甚。因此,这时的用兵多靠卜卦手段来占卜吉凶,很少听大臣们的直言相谏。显然,这时的汉武帝已经没有了当年“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冲天豪气。但他还是以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来掩盖内在的力不从心,如此便大大增加了战争失败的机率。

总之,战争取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显然,汉武帝晚年对匈奴发动战争时并不具备上述因素。但是汉武帝不仅“逆势而为”,还要立竿见影,所以失败在所难免,还落个“穷兵黩武”的名声。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点赞9、新余市 网友:汏脸猫

匈奴善骑射,马上功夫了得。汉军征战多年,也积累了匈奴作战的特点,卫青、霍去病就是对战匈奴杰出的代表人物。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