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为何40岁却突然暴毙?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常遇春率领刚取得开平大捷的北伐大军南归京师。当凯旋大军行至柳河川时,常遇春因为浑身燥热,便下马卸下身上铠甲,想歇息片刻再继续赶路。
这一歇不要紧,常遇春竟然全身疼痛难忍。随军郎中在一番诊断后,没能查明病因,匆忙之中,只能临时杜撰一个病名,曰:卸甲风。
卸甲风,顾不思议就是在卸甲时害了中风之症。
常遇春的“卸甲风”来势凶猛,随着病情急速恶化,他身上痊愈已久的箭疮旧伤也无端溃崩,血流不止。
常遇春自知大限将至,急召副将李文忠交代军中后事,之后便轰然而亡,年仅四十岁。
常遇春暴病而亡的消息传至京师,朱元璋悲痛不已,召来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人商量安排常遇春后事。
能给一名武将的最高荣誉,朱元璋都给了常遇春——追认其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并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配享太庙。
在常遇春之前,死后被封鄂谥“忠武”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爱将尉迟恭,另一个则是死于“莫须有”罪名的南宋名将岳飞。
但即便如此,朱元璋亦难掩悲痛,为之他辍朝三日。
当常遇春遗体运回京师应天时,朱元璋亲自出城赶赴龙江迎接。与此同时,他还将此时正置身南北两条战线上的徐达和汤和召回京师参加常遇春葬礼,可见他的重视程度。
灵柩运抵应天当天,朱元璋亲率文武百官前往祭奠,扶棺时,朱元璋泣咏挽诗一首——
“朕前千行铁液汁,平生不为儿女泣。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
常遇春在应天钟山北麓的墓地是朱元璋亲自选的,此外,朱元璋还破例令宫廷画师为常遇春绘制了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常遇春,为创建大明基业立下不世之功,近乎战神,其死悲烈,亦算激流永逝,保全了忠勇之名。
朱元璋麾下,以徐达和常遇春最为能征善战,徐达以谋略持重著称,常遇春以勇猛果敢闻名,尝自言能将十万众,军中有常十万的威名。
常遇春是凤阳府怀远人,穷苦人家出身,长大成人后,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有一身好武艺。
早年,常遇春因生活所迫,曾落草为寇,跟绿林大盗刘聚干过一段打家劫舍、四处抢掠的盗贼营生。但因为胸怀大志,不想一生困于绿林,几年后他便有了脱离盗群、另寻出路的念头。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率军攻打和州的朱元璋。
投奔过去后,朱元璋初次见面,便问:“你能跟我打过长江去吗?”
常遇春坚定而答:“将军指到哪里,我愿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为先锋。”
可以说,初见朱元璋,他的忠勇就展现的淋漓尽致,朱元璋对他也格外的欣赏器重,每逢大战,必单独召见。
为朱元璋打天下春秋十五载,常遇春所向披靡,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让朱元璋最为感念的应该是至正二十三年八月与劲敌陈友谅进行的那一场鄱阳湖生死大决战。
朱元璋的座船曾搁浅,进退不得,陈友谅大将张定边率船队来围攻,万分危急时,是常遇春从天而降,射伤张定边,用自己战船撞击朱元璋座船,使其先脱险,后大胜。
常遇春之死,自明朝以来民间流传各种说法,有过劳死之说,有因惊吓犯有癫痫一说,当然更多的则是遭天谴一说。
过劳死一说,应为最合理的说法。
常遇春为朱元璋打天下的那十五年,行军打仗的强度很大,常遇春的常胜也是拿命换来的,体力、脑力严重透支,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尤其是北伐期间,生于淮河流域的常遇春到漠北极寒极燥之所,饮食水土皆有不服。北方七月,一场恶战下来,大汗之后必会有脱水的情况,加之早晚温差大,冷风刺骨,照中医的说法,很容易“邪气入侵,中风致病。”
因惊吓犯有癫痫,暴毙与癫痫有干系,这种说法主要是因为朱元璋曾为常遇春导演过一出血性残暴事。
据明代《龙兴慈记》记载,朱元璋曾赏赐常遇春两名侍妾。一日,一侍妾伺候常遇春洗漱,常遇春见侍妾肤白,便夸了一句:“好白的手。”
等到晚上,常遇春回家,他那妒悍成性的夫人便派人奉上一个锦盒,打开一看,竟是常遇春早上夸过的侍妾白手。
第二天朝会上,朱元璋见常遇春精神萎靡,便问缘由,常遇春道出实情后,朱元璋淡淡一笑,只说我再送你两个便是。
然而,朝会将散时,在场诸臣悉数收到了一个御赐的匣子,上面贴着一张字条,写着四个字:“悍妇之肉”。
家中悍妇竟被肢解装进了匣子中,常遇春惊的是目瞪口呆,魂飞魄散,从此落下癫痫病根。
至于遭天谴一说,常遇春征战有个血性嗜好,杀降、屠城,讨伐陈友谅,他活埋过三千降卒;讨伐张士诚,他在泰州屠过城;北伐蒙元,这一血性嗜好更是没能得到收敛——
中国自古就有“杀降不祥”的说法,有杀降劣迹而暴毙惨死的名将不在少数。
这也许就是常遇春的宿命,血腥名将天杀也!
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仅次于徐达的名将,人称常十万,即带兵十万,就可横行天下。只可惜,这样一个绝世猛将,在朱元璋当皇帝后的第二年,就莫名其妙的去世,年仅四十岁。虽然谈不上是英年早逝,但与他同时期的徐达、汤和等人相比,也实在是短命。
也正因为此,常遇春暴毙的原因也成为历史上的疑案,引来各种猜测和流言蜚语。但总的来说,关于常遇春的暴毙原因,大致有这样三种说法:一是受诅咒而死。
据说,常遇春每次作战都要身先士卒,而常年受战场血腥厮杀的刺激,他的性格也变得有些残暴和极端,由此养成屠城和活埋的爱好。 当年,常遇春在攻克九华山时,陈友谅军队近4000人被他生擒,结果他直接私自将这些降兵全部活埋。
后来,在常遇春北伐的最后一战中,他奉命率军攻取元上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在破城之后,他为彻底解除元军势力对北平的威胁,便下令屠城,将留守元军及百姓(多是蒙古人)全部杀死,同时放火将这座城给烧毁掉,可谓是血流成河,满城尸横遍野。而据说,开平军民在被杀之前,集体用蒙古人的诅咒习俗给常遇春下诅咒,让他很快也不得好死。而随后,常遇春率大军从开平班师回朝途中,就突然暴毙。
第二种说法,是被朱元璋给吓死。据说,常遇春的老婆蓝氏,是大将军蓝玉的姐姐,蓝氏性格比较专横无理,又生性嫉妒,常遇春平日里非常怕她,结果导致同僚和士兵嘲笑常遇春怕老婆。在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后,认为这会影响常遇春在军中的威信,便从宫中特意挑选了两名宫女赐给常遇春,好给常遇春增加面子。
由于是皇帝御赐的宫女,常遇春自然不敢怠慢,每天好生伺候和招待。有一天,常遇春从朝中回家,两位宫女亲手给他端上饭来,常遇春看着两位宫女皓白似雪的双手,忍不住摸了一下,结果被蓝氏看见。于是第二天,常遇春下班回家时,莫氏给他端上个食盒,他打开一看,原来是两位宫女的四只雪白玉手。
常遇春顿时吓的魂飞天外,赶紧去跟朱元璋请罪,朱元璋却好生安慰,总而言之,不就两个女人么,没什么大不了的。结果第二天中午,朱元璋留文武大臣吃饭,酒过三巡上了一盆汤,汤名妒妇。常遇春吃完回家一看,原来是老婆蓝氏被朱元璋给烹杀。常遇春因此吓得大病一场,很快一命呜呼。
第三种说法,也是我比较认同的说法,说常遇春是得“卸甲风”而死,也就是卸了盔甲之后中风而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死法呢?这个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给大家做分析。
大家知道,从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正式出师北伐,一直到公元1369年的七月常遇春攻破元上都开平,整整两年时间,常遇春先后平定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攻破城池五十余座,与元军交战三十余次。
毫不夸张的说,在这近两年时间里,常遇春几乎每天都是在行军打仗中度过,并且又是来回转战北方多个省份,其身体和精神都是高强度、高负荷和高压力。而与徐达坐镇指挥不同,常遇春打仗又特别喜欢亲自上阵杀敌,尤其是单骑突入敌阵来回冲杀,这在他与元军的塔儿湾一战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因此,常遇春既要每天高速动脑思考各种战略战术,又要亲自骑马冲锋陷阵,还一直持续整整两年时间不停歇,这对人体的损害是非常大的。不仅如此,常遇春又特别喜欢喝酒,这让常遇春的身体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
等到北伐大获全胜之时,常遇春一直高度紧绷和运作的神经和身体各项机能肯定会一下子放松下来,这对身体的伤害也是非常巨大的。而正是在这这种内外因素的刺激下,常遇春的身体其实已达到崩溃的极限,只差一个导火线。
而恰好,当时正值七月七日,正是一年中伏天最闷热的时候,常遇春军队酷热难挡,于是迎着风将铠甲卸下来,而等到晚上,据说又下了一场大雨,这种冷热交替让常遇春直接感染上风寒,并由此引发他身体长期积累下的各种毛病,导致他全身疼痛不已,急忙召唤军医进行诊治,但军医也无从下手,常遇春自知命不久矣,便把军事嘱咐于副将,当夜便暴毙身亡。
说先常遇春排第二是因为,徐达是战略家而常遇春是战术家,常遇春冲锋陷阵徐达运筹帷幄,两个人在一起,经常是徐达是元帅,常遇春是先锋。于是朱元璋就认为徐达应排在常遇春前面。如果按照功劳和故事来讲,常遇春要比徐达丰富的多。就连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说张无忌给常遇春治病,由于医术不精给治坏了,最后活不过40岁等......
常遇春,明代著名将领,字伯仁,回族,安徽怀远人。常遇春世代务农,家境贫寒,自幼习武,20岁左右勇猛过人,善于骑射。1355年常遇春25岁参加农民起义追随朱元璋征战14年,历任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忠义大元帅。
常遇春刚到朱元璋手下,就说:我不想当别的,我就想当先锋官。朱元璋吓一跳,心想这小子太狂了,刚来就想坐这么大的官。没想到采石战役中常遇春一人坐船登岸勇猛无敌,随后元军溃退。此后在两军阵前屡屡出奇制胜,勇冠三军。他的箭法特别准,曾经一箭射死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地地道道的狂人,看来天底下凡是狂人,必定有点能耐。要不然就是神经病。
常遇春到底为什么只活了39岁?真的如《倚天屠龙记》里说的,张无忌给常遇春治伤,由于用药重了一倍,最后胡青牛得出结论,本来能活八十岁,现在只能活40岁了。《倚天屠龙记》是这样解释常遇春为何39岁暴毙的,真是这样吗?
有野史记载比较可信的是常遇春得了一种病,常年穿盔甲冲锋陷阵浑身出汗,然后脱掉盔甲吹凉风被风吹病了,叫做卸甲风。公元1369年常遇春死在会军途中,年仅40岁。常遇春死后被赐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但常遇春到底是怎么死的,还没有一个定论。或许真是被张无忌给治死的也说不定......
小说家言:误诊折寿
元朝末年,官府腐败。江湖盛传明王即将出世,天下大乱。常遇春初生安徽怀远县,祖籍浙江台州,在此时也加入了明教,高举义旗,成为反元先锋。其人豪壮,生平素喜结交奇人异士,因缘巧合之下,与张无忌结交,成为挚友。
某日,张无忌和常遇春都身负重伤,常遇春带张无忌去蝴蝶谷找胡青牛求救。胡青牛是常遇春的师叔,两人同是明教中人。胡青牛外号“见死不救”,有一个原则便是“只救明教中人”。胡青牛答应为常遇春治疗,但张无忌不是明教人,如果想要活命便只能加入明教。
张无忌的太师祖张三丰曾告诫过他,明教是邪道,所以张无忌誓死不加入明教。后来,常遇春决定将自己的治疗的机会留给张无忌,这也惹得胡青牛很不高兴。最终,胡青牛对张无忌的病情越发好奇,平生从未见过此类病症,便下定决心把张无忌的病治好。待治好后再将他杀掉,就算没有违背“只救明教中人”诺言。
后来,张无忌一直待在胡青牛的身边潜心学习医术。张无忌见常遇春被病痛折磨的难受,便希望能够帮常遇春治疗。就这样,常遇春的病被张无忌阴差阳错的治好了。但胡青牛告诉常遇春,治疗过程中扎错了一个穴位,常遇春可能会折阳寿40年,或许只能活到不惑之年。
常遇春听罢,说到:“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功立业,便是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
这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但是却表现出了常遇春英雄豪杰、意欲纵横天下的心态。
阴谋之说:朋党
《明史.常遇春传》记载常遇春去世,“(克开平后)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云云。后世有很多阴谋论者,多言常遇春涉明初党争,或言常氏为太子一系等,都不足信。彼时,明朝虽定鼎天下,但是天下未平,云南、辽东、西北元军势大,轻易不可遽图。洪武五年,三路明军15万精锐骑兵北伐。号称“万里长城”的徐达带兵五万扫荡漠北,遭到优势蒙古军队的伏击,以明朝开国时的百战精兵,力战竟日,方可得免,返回塞内只有19000余人。李文忠部也与蒙古军队会战,多名大将战死,李文忠部粮且尽,危在旦夕,使用计策才得以脱身。
此战后,朱元璋认识到明军无法在茫茫草原彻底消灭蒙元,从此不再轻易深入草原。朱元璋放弃了对草原的征服,战略目标由大一统转为谨守内地,工作重心也从军事转为政治,为了防止武将利用战争机会拥兵反叛,朱元璋尽量避免战争,他宣布了永不征讨的十个邻国的名单,在国防方面,以屯田设卫、修筑城池为主要工作,对蒙古人采取守势,只有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才发动战争,这一战略转变使明朝呈现出黄仁宇教授所谓的“内向和非竞争性”的性格。
常遇春是个不折不扣的“兵形势”的猛将。他从小习武、相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精通各种兵器。每次作战,他都冲锋在前,勇猛果敢,经常不顾危险,单骑突阵,曾多次负伤。朱元璋经常劝他:作为大将,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老是和士兵去拼杀。但常遇春总是管不住自己,上了战场就往前冲,但总能化险为夷,一生经历大小数百战,从未打过败仗。
明朝立国时的形势非常严峻,正当用人之际,常遇春勇猛无前,是明朝开国功列第二的猛将,正当追亡逐北,断然不会有阴谋论之说。明朝直到洪武20年,才取得捕鱼儿海大捷,动摇了北元的行政根基。此后明朝勋贵世家多有不法,这才有洪武后期的大案株连甚广。常遇春在20多年前早已作古,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极尽哀荣。
天谴之说:杀降不祥
至于其死因,有说是因常遇春性情孤傲,且嗜好杀戮,在沙场上战无不胜,却常常杀降,即杀掉投降过来的士兵,因此遭到天谴。
古有云“杀降不祥”。常遇春英年而卒,其子孙也命途多舛,没有享受到开国功臣的荣誉,即与常遇春杀降有关。这是中国人常有的“义高于利”“和”文化的属性使然,将者司杀,不可求全责备。
乱世用兵,常遇春杀降、屠城有军事上的考虑。其一,对于阵前投降的士卒,常遇春认为可能是诈降。为免除后患,便一气杀死。其二,某些城池久攻不下,损失了大量士兵,破城之时便是泄愤之时,也行震慑之法。其三,降兵亦要大量粮草养活,后勤负担增大。不管如何,常遇春杀降这件事,是被史书记载的,但他仍不失为一代名将。
中风之说:暴卒柳河川
正史无载常遇春死因,各种理由多为后世附会。按其暴疾而卒,更多为中风。常遇春平时好勇斗狠,经常与人比赛勇气,亲自上阵搏杀。常遇春攻取河南州郡后,朱元璋曾到开封去看望他和徐达,就曾提醒他带兵问题,作为中军主将,应当持重。常遇春“拜谢”后,回到军中还是我行我素。
常遇春曾与元军战洛水,敌骑5万列阵。常遇春大呼陷阵,单人单骑淌水过河,把蒙古骑兵都看傻了——没见过这么不要命。当下有敌人20多骑兵以长矛刺之,大有赵子龙闯曹营的电影即视感。后继的亲兵看到主帅如此勇猛,也都哗哗的过河,打了冲锋战。结果本来是蒙古骑兵要冲锋的,硬是被打成了防守。蒙古人骑兵的神话至此破灭。
在近20年的征战中,常遇春多次负伤,车马劳顿,居无定所,食无定时,积劳成疾,一直处于亚健康。大军北征从5月出发,到7月班师,正值夏秋之际,天气炎热,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战计划,又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表面上没事,身体却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
柳河川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昼夜温差极大。柳河川地区白天天气炎热,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气温凉爽,他不顾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引发 “中风”之疾,患上了“卸甲风”,大军远征,没有良医,遂不治身亡。
金庸看罢常遇春正史记载,慨然代常氏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功立业,便是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大丈夫之豪情,溢于言表,痛快常开平。
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真可惜,天妒英才,明军北伐后,常遇春自开平率军南归,在走到柳河川,也就是河北龙关县时,他得暴病死在了军中,年仅才40岁。
- 当时,常遇春逝世的消息,由信使以最快速度送达了应天府,朱元璋听到这件事后,居然不知所措地惊倒在龙椅上
朱元璋对于常遇春的死,是极为悲恸和伤心的,他怕常遇春的妻子,蓝氏接受不了,次日一早,马皇后就到常遇春家里,且一直陪伴蓝氏。
那一天,非常勤于朝政的朱元璋,居然未上朝理政,他召来刘基、李善长、宋濂等人,开始商量如何安排常遇春的后事,他们提出要按宋太宗为韩王赵普的治丧礼仪,来为常遇春治丧,最后朱元璋还将其赐葬钟山之下,礼仪非常的隆重。
那么,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常遇春,会突然暴毙呢?他的死,此后引来众多的说法。
其一、常遇春之死,有个叫张合的称常遇春北征,经过山西,晋王朱棡请他饮宴,常遇春就被其毒死了
北方的冬天,夜里的北风更加冰冷,吹到脸上,如割如切。
王保保在侍卫们的保护之下,向大同方向狂逃。他们刚出来时,天还浓黑如墨,可当他们逃出十多里时,突然大雪飞飞。
这场雪下得非常大,瞬间就把地面全盖得严严实实,一片洁白,望不到边。天气更冷了,但王保保的士卒们个个汗出如浆,气喘吁吁。如果没有这场雪,也许常遇春的追兵未必能追来,因这场雪,大地皆白,一时间光耀如昼,常遇春遁迹而来,对王保保的踪迹看得明明白白。
于是,在这个狂风怒吼、满天大雪的夜里,王保保没命地跑,常遇春没命地追。常遇春就是这样一个令元军胆战心寒的第一猛将。
话说常遇春是安徽怀远人,他就是明朝开国六王之一,战功仅次于徐达。早年,常遇春参加了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破集庆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
后来,在采石矶大战中,元兵守将蛮子海牙凭借地利,击退义军的多次冲击,不曾想,常遇春居然乘一艘小船,左手持盾,右手挥戈,冒着乱箭直冲而上,冲到跟前时一跃而上,刺死守矶头目老星卜喇,左冲又突如入无人之境。
这时义军一捅而上,瞬间击溃蛮子海牙部元军。这一战使常遇春名声大振。后来,常遇春攻打宁国,身中流矢,仍然裹伤而战。
可以说从南方的军阀混战,到北伐元朝的大都,常遇春战功显赫,颇有功高盖主的势头。
关于常遇春之死,有一说法,就是明朝学者张合提供的线索。他称常遇春北征,经过山西,晋王朱棡请他与侯、伯四人饮酒。
第二天,五个人都中毒死了,晋王是奉其父密旨行事,他还说,常遇春被毒死之地,至嘉靖年间,还有一座五王庙呢。
张合认为常遇春可能是被毒死的,正史则说常遇春在北征之时,突然病死了,莫非其中真的另有隐情?
这是关于常大将军死法的不同说法,再说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他北征未回,就已有人向朱元璋打小报告,说他“私元主妃”,朱元璋为此下诏切责,本来要封赏蓝玉,后来也就功过相抵,没有追究他的违法行为。
蓝玉的行为,会不会牵连常遇春,这个就不好说了。
据说,朱元璋为此还想杀掉太医,他说,若我不治太医的罪,他们如何会精研医术?杀个把庸医不算什么!”
马皇后正色道:“陛下,陆太医医术最为高明,哪里是庸医呀?这样的医师都要杀了,太医院的御医谁还敢大胆开药?”这话让皇帝又沉默起来。
皇帝竟然因常遇春之死,迁怒太医。看来常遇春之死,又与朱元璋八竿子打不着。
事实上,晋王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母亲是高皇后马秀英,1370年才封晋王,1378年就藩太原。
也就是说晋王一直在南京,直到1378年才去太原,而常遇春是1369年死的,他们俩在北方地区根本没有交集,所以常遇春被晋王下毒,应该是民间传说而已,不可当真。
其二、常遇春在北征时,突然病卒,死得很蹊跷,也很神秘,常遇春之死,民间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一场恶仗打下来,大汗淋漓之后,必然会导致全身脱水,又加上早晚温差大,冷风刺骨。
按照现代中医的说法,常遇春可能就是邪气入侵,中风致病,随着天下已经统一,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又大行杀戮之风,很多开国功臣,成为大明英烈谱上的一个个血腥的符号,当然,屈死的冤魂也是有的。
于是,关于常遇春之死,民间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明代王文禄就在他所著的《龙兴慈记》里记载:朱元璋奖赏屡立战功的常遇春两个貌美如花的侍姬。
一天早晨,常遇春上朝之前,一位侍姬端洗脸水伺候他梳洗,睡眼蒙陇的常遇春,忍不住在她手上抚摩了一把,说了句“好白的手”。
没想到,常遇春的妻子是个醋坛子,她居然把侍姬的手给砍下来,装在礼盒子里,当做礼物送给常遇春,常遇春肠子都悔青了!
打狗还要看主人,皇帝送的侍姬,如此对待,这还了得,于是皇帝发狠了!把常遇春的妻子给剁了,也装在盒子里,说是“悍妇之肉”。
从此,这个在战场上杀敌无数的常遇春,再也没有当年的豪情壮志,反而时常犯病,一发作就心神不灵,剧痛不已,估计是被此事折磨而死。
常遇春死后,为防意外,徐达领兵进城,邓愈和所有人一样,都颇为震撼。除了徐达,还有谁能够在常遇春去世后,稳住边防,震慑三军呢?
他们俩说到常遇春之死时,徐达眼里掠过一丝忧郁的阴霾:“天妒英才,他才刚刚40岁,是我们这些人中年纪最小的”。
常遇春兄弟戎马一生,希望他在九泉之下安息,等着我们这些老哥哥一个个下去找他。”邓愈也是一叹,“你我生死与共多年,我就不拐弯抹角了,你在此避开朝廷纷争,消息不灵了!言外之意,是说徐达不知内情。
常遇春之死,据史书记载,常遇春是暴病而死,年仅40,在《英烈传》中,则说常遇春独自坐在营中,忽然得病。
众将来问安,常遇春就说要与诸将永诀了,原来他早年得到一首诗:“先于和里贵,后向柳川亡,他日屯柳川,是命归之地”。
书中还写了张三丰送诗一节,可见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说常遇春与张三丰之缘,其实就是借用了这个传说。
常遇春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是明代开国功臣,一个著名的勇将。他沉毅果敢,长臂善射,自称能以十万之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其为“常十万”,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洪武二年,常遇春暴病死在了军中,朱元璋追封他为开平王,正史对常遇春之死,只写了寥寥几个字: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体健如虎的常遇春,得的什么突发重病?
曾经有无数人猜测过,但都从未被证实过。
猜测的死因有以下三种:一是突受风寒,卸甲风。二是突发脑溢血。三是中了番僧一掌,被一个叫张无忌的小医生乱治,折了寿。
其三、常遇春死后,朱元璋居然用人唯亲,为李文忠取代常遇春提供了方便,也为此带来很多被后人不理解的疑惑
常将军死后,明军中不可一日无帅,朱元璋就速传旨,命偏将军李文忠代领其职,李善长领旨欲退,朱元璋仍不放心,他命使者乘传驿快马,昼夜兼程,不得迟缓,李善长也点头称是。
朱元璋又说,常将军是我大明朝开国功臣,自明天起,辍朝两日,以示哀悼,李善长领旨下殿。
其实,李文忠的战功,许多都是建立在他人打胜的基础之上,他少年即在军中获取很高职位,并成为南线的负责人,很大程度就是朱元璋用人唯亲的结果。
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明军三路出击,李文忠几乎无功可言。
徐达、常遇春北伐胜利后,李文忠赶往北方,常遇春之死,事实上为李文忠摘取胜利果实,提供了便利。
自从接管了常遇春的部队后,李文忠才迎来了军事生涯的巅峰,但这一巅峰实际上也是乘着明军北伐胜利的东风,建立在他人功劳的基础之上。
洪武三年,李文忠赶在朱元璋大封功臣之前出击蒙古,斩获颇丰,收获了本应属于常遇春的成就。
综上所述,常遇春之死,有个叫张合的称常遇春北征,经过山西,晋王朱棡请他饮宴,常遇春就被其毒死了,这个说法不靠谱。
常遇春在北征时,突然病卒,死得很蹊跷,也很神秘,常遇春之死,民间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居然用人唯亲,为李文忠取代常遇春提供了方便,也为此带来很多被后人不理解的疑惑,但也仅仅是疑惑而已。
天下刚刚统一,明朝与元军的很多大战还在进行,朱元璋没有必要加害他,所以个人认为常遇春死于疾病的可能性比较大。
常遇春,大明开国名将,一生无败绩,尝言统兵十万,可打遍天下,因此有“常十万”之称,并被后世誉为“兵形势”的杰出代表。谁知,就在他年仅39年(虚岁40),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却突然暴病而亡,从而引发后人诸多猜想。
死因一:民间传说放黄腔
民间传说,常遇春是个“妻管严”,一直无子,朱元璋心下生怜,遂赏给他两名宫女,因他看见宫女洗手赞了句“手真白”,便被他的悍妻将两名宫女的双手都砍了下来,并当成礼物送给常遇春。朱元璋知道后,心大下怒,利用常遇春上朝的机会,命人将他的悍妻杀死后,做成肉酱分给群臣吃,他同样也分到了一份。当他散朝回家,才知“悍妇之肉”竟然是自己的妻子,因此惊惧之下,一病不起,不久一命呜呼。
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有心人的有心之举吧。其一,常遇春的妻子可是开国大将蓝玉的姐姐;其二,常遇春有两子,长子常茂、次长常升。
死因二:报应之说不可信
古语云:杀降不祥。公元1358年9月,常遇春与陈友谅大战,活埋投降士兵4000人。公元1368年,常遇春先后攻下泰州、潍县,两城军民皆被屠杀。1369年,攻克平饶后,又下令血腥屠城。传言,常遇春之所以屠城,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攻城时,手下将士死伤惨重,因而屠城泄愤;二是粮草不继,无法供养;三是新降之人容易反复,担心造成自己后路不稳。
朱元璋也曾多次警告,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有后人传言常遇春之死,就是因果报应。
死因三:《倚天屠龙记》之说牵强附会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记载:张无忌曾救下常遇春,因学艺不精,对其用药之时,药量过大,从而留下了后遗症。每逢阴雨天气,全身就会疼痛难忍,因此年仅40岁便暴毙而亡。临死之时,他曾遗言,如果没有张少侠相救,自己早就死了,所以对于其用药过量之事,并无一丝恨意。
死因四:《大明英烈传》之说戏说之语
根据《大明英烈传》中记载,常遇春之死竟然和武当祖师张三丰有关。话说,公元1369年,常遇春平定开平府后,返回柳河川安营。当晚,常遇春独自坐在帐中,忽然感到心神恍惚,急忙传来军中将校,交待遗言:“我和各位兄弟出生入死数年,一直乐享太平,遗憾今天将与诸位诀别。”众人大惊,询问其故。常遇春回忆道:征战期间,曾与武当张三丰真人偶遇,他当时送给我一句话“先于和里贵,后向柳中亡。”。这时,不由想起自己于和州之地得遇圣主,因而才有了今日之功,可谓富贵之极。但是,今天正好又来到柳州,身体病痛加剧,想是难以活命,所以恳请大家抓紧帮我料理身后之事。大约半月,病体不愈,欣然病逝。
死因五:水土不服之说可参考
讲常遇春从中原突然来到漠北,由于从5月北征到7月班师,一直都在征战,而且经常“单骑突阵”,身上长期带伤,居无定所,餐无定食,所以也极易出现精力、体力长期透支的情况,加之漠北气候干燥,汗水湿透铠甲常有发生,自然也会出现解甲吹风降温的现象。由于冷热温差之下,造成“寒邪入侵,身体中风”也是常有之事。
所以,当常遇春班师返回柳河川(今河北省承德市境内)时,心身放松之下,“寒邪入体”病情才会突然暴发。当时,由于军医无法诊断出是何种病症,因而根据战场实情给出了“御甲风”之症,可谓形象无比。也许,这类病情在战争期间常有发生吧。
因此,医匠最终给出了一句:“御甲风,暴卒!”
死因六:《明史·常遇春列传》之说比较可信
《明史·常遇春列传》记载: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赐葬钟山原,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公元1369年7月23日,朱元璋接报后,瞬间惊倒在龙椅之上,一边安排刘伯温、李善长、宋濂等人为其准备后事,一边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数十里扶棺相迎,并将自己的龙袍盖在常遇春的遗体之上。悲痛之下,有感而发,咏诗一首:“朕有千行铁液汁,平生不为儿女泣。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
接着,朱元璋又亲自己在南京钟山北麓,为其挑选一块风水宝地,并将正在前线作战的徐达也给抽调回京,只为给常遇春治丧关葬。事后,朱元璋追认其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而历史上,享有“忠武”谥号的仅有三人,尉迟恭、岳飞、常遇春,可见朱元璋对其是多么的看重。
不管怎么说,相对于其它史料,《明史》的可信度应当比较真实。用现在的病情常识来说,有可能就是脑梗、晚癌之类的病症,人可是说没就没的。现代不但医学先进,而且国家人员还有定期体验,就算身有隐藏疾病,也极易诊断出来。那时可没有这样的条件,就算突然暴病而亡也很正常。
话又说回来,如果常遇春是一无名小卒,怕也不会引起世人如此关注吧。只因他是大明开国名将,又因朱元璋有大杀开国功臣之名,所以其正常的暴病而亡,才会引发后人的深思。
图片来源网络
常遇春被誉为明代的“冷兵器巅峰”,他既是一个智将,也是综合能力最强的单兵,朱元璋得天下,自己都认为功劳必须要首推常遇春。
可常遇春有个习惯不好,他喜欢在打完仗后,立马脱下铠甲吹风散热。
这个习惯,和常遇春“蹊跷”的死,息息相关。
早在先秦时期,军中已经有了“战后不能立即卸甲”的军规。
有这种规定,盖是因为有人在战斗后立即卸甲,发生了“猝死”和“瘫痪”事件,没有死在敌人的手里,却死在了这种诡异的情况下。
这种死因,被称为“卸甲风”。
卸甲风的产生是因为在战斗中,军士进行了剧烈的肢体运动、生理运动,全身处在一个温度极高的状态,而铠甲本身的“密封性”很高,散热很差,造成体表血管和毛细血管处在一个高度紧绷的状态,这个时候,一旦温度骤降,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血管破裂。
血管破裂,在中医的角度来说,都可以统称为“风”。
关于“风”这种病,自古以来中医是这样说的: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这个说法的大致意思就是,人的体内有一种阳气,一旦情绪被调动起来,比如大怒这种类型的急性情绪,就会让血液遽而涌向脑部,后果就是人会因此而“晕厥”。
晕厥只是轻的症状,被视为轻度的受风,在中医的角度来看,甚至还达不到“中风”的标准,真正的中风,最严重的可以致死,并且是迅速暴毙,不存在缓冲和苟延残喘的过程,《素问》中,是如此描述的: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所以中风,是有层次的,而前面提到的卸甲风,往往都是这种最严重的中风,一旦发作,没有丝毫可以挽回的余地。
其实在常遇春征战的岁月里,大家对于“卸甲风”这种疾病已经可以说是常识了,从秦汉以来,卸甲风的危害被大书特书,所以常遇春的这个习惯,肯定是一个很坏的习惯,至于有没有人劝过他,想来是有的,可常遇春听不听得进去,是另一回事。
站在军事的角度来讲,常遇春可以说是一个“天才”。
常遇春同是安徽人,家在距离凤阳不远的怀远县,要是硬说起来,跟朱元璋也是很近的老乡。
乱世中,总有人喜欢学武,常遇春家里没钱,可习武之心泛滥,便靠着自己维持生计,又一边学习武术。而习武项目众多,且都是十年如一日的锤炼,常遇春长大之后,已经为了一个样样全能的猛汉了,等待他飞跃的,就是一个机会,一个贵人。
一开始,他以为是他们的地方混混头子刘聚。
常遇春的青春也叛逆过,进了山林落草为寇,跟着刘聚等人天天抢掠路人钱财,过得不亦乐乎。
刘聚很看好常遇春,毕竟一个武力爆表的“猛将”,没人不喜欢。
可青春总有尽头,常遇春已经没有敌手了,而大世纷争剧烈,外头总有人说着今天什么什么地方有人造反称王了,明日什么什么地方有人造反称王了,常遇春的心就飞到了大世之中了。
他感觉到了自己的桎梏,当一个贼,人人唾弃的强盗,这不是什么长久之计,刘聚虽对他好,可不能当饭吃,再说了,他也有理想,在元末的“农民起义圣地”:安徽,常遇春也想出一份力,去打蒙古人。
在多般打听下,常遇春了解到了朱元璋,一个出身卑微的小伙,善待百姓、熟悉军法,常遇春决定投靠朱元璋。
后来就是,刘聚及常遇春一同投奔了朱元璋,这是朱元璋、常遇春命运的拐点,强强联合,日后可恢复汉人的天下。
一开始,朱元璋对常遇春保持“观望”态度,常遇春也明白投奔新主的“试用期”,但很快的,在采石矶之战中,常遇春以“勇猛”之风强行渡河,拿着盾牌和兵器,宛如当年李世民在高丽所看到的薛仁贵一般,大发神威。
这一战后,朱元璋知道自己得了一个不得了的人才,于是朱元璋十分看重常遇春,很快就让常遇春当了将军。
跟朱元璋的发小徐达不同的是,常遇春很喜欢冲锋陷阵,每一次战争,玩的都是心跳,都是在生死间徘徊,可又是因为他的勇往无前和无敌气势,就能率先击溃敌军。
大家都认为,常遇春走的风格,就是霍去病那种风格,快速奔袭,也亲身上阵,以强大的气势和勇气配合着闪电战打下一场场胜利。
但也必须要知道,这种风格的将领,往往都豪迈无比,坏习惯自然也非常地多,比如常遇春肯定知道卸甲风,可他不信邪,每一次战争结束后,都要放纵自我,把燥热的身体暴露在大风之下,甚至还一边饮酒一边吹风。
这不是常遇春一个人的毛病,而是历史上名将的惯病。
最典型的就是五代被誉为“第一猛将”的李存孝。
李存孝勇猛无比,能力主要是在斗将上,李存孝曾试过一日对战28个敌将,而后还杀了其中十五个,战绩无人能比,即便是他的义兄弟李存勖,都是比不过的。
可李存孝就是喜欢在剧烈运动后迅速卸甲,对着大风猛吹,这还不算完,他还喜欢在战斗后喝一些凉的酒,一次两次还好,久而久之李存孝的身体就有了“风”,有一回不小心,李存孝就吐血倒地昏迷了。
这就是中风了。
不过李存孝也是一个有大毅力的人,因为战斗的执念,竟然活生生地被他“活”了过来,一身大汗卸出后,李存孝继续上马争战,拿下了有着“第一枪”之称的高思继。
实际上在李存孝之前,李存孝之后,卸甲风已经不是奇怪的东西了,这个时候对于将领们而言,如果还能患上卸甲风,那完全就是因为自己作死,可前面也说了,勇将总是有点怪癖,爱豪迈,即便是知道这样不好,也还是要去做。
常遇春随着朱元璋的“自立门户”,也开始被赋予更高的身份地位,在破了大敌陈友谅、张士诚后,朱元璋“天下之主”的势头越来越明显,而这一场场战斗,都少不了常遇春的风姿,不论是他在战场上勇救朱元璋,还是冲锋陷阵破敌首。
朱元璋也评价常遇春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常遇春也因此得到了“常十万”的称号,意思是只要给他十万人,就能够横扫天下,而这个称号,实际上也是证明常遇春的军事能力高于徐达的最好证明(徐达是主将军,常遇春是副将军,徐达是朱元璋发小,因此任主将)。
风光一面世人皆知,可这一场场战斗背后,常遇春的习惯没有改变,渐渐地,他的年纪也开始大了,以前的旧伤本就对身体造成了负担,但他却没有改变不好的作风。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而徐达和常遇春的主要任务就是继续北上,攻下元朝尚且掌控的区域,最终达到元朝的大都,彻底灭掉元朝在中原的政权。
洪武元年七月,常遇春与徐达北上攻取元大都,元朝正式灭亡,只剩下残破的政治集团,朱元璋在南京大喜,等着常遇春回来给常遇春开一场浩大的庆功宴。
而常遇春并没有迅速回朝,而是继续追击,在攻进了大都后,常遇春又转而西征,连续拿下了山西、陕西,还一路追到了元朝的上都开平,在开平歼灭了元军,缴获牛羊无数,这才准备返回南京。
但这时候的常遇春,卸甲风一下子爆发出来了。
常遇春的卸甲风并不是忽然猝死的那种,但也让常遇春奄奄一息,常遇春只得在路上做一些临终交代,最终军队回到了河北柳河川的时候,常遇春病逝,没有能够活着回到南京城。
在南京的朱元璋知道了此事后,悲痛无比,因为伐元事业未尽,而常遇春也是他的“亲家”,于公于私,常遇春的薨都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但朱元璋也只能做到善待常遇春的后人,做好常遇春的身后事以及功名了。
而关于常遇春的死,就在明代还有“野史”说常遇春是被朱元璋“吓死”的。
据那本野史《龙兴慈记》所说,朱元璋曾经赏赐过两个貌美的宫女给常遇春,而常遇春某一回看到这两个宫女白皙的手,心动了,可心动之余又有点惧怕媳妇,只得怬惶地把手缩回来。
可这一幕还是被常遇春的媳妇看到了,然后他媳妇就把那宫女的手给砍了,送给常遇春看。
这件事却还没有完,后来朱元璋得知了此事,大方地说再给常遇春送俩宫女,在背后,又把常遇春的媳妇给杀了,把常遇春吓得魂飞魄散,最终吓死了。
这个野史的说法完全是“怪志”性的,充满了血腥不说,却把朱元璋的格局和常遇春的胆量贬得一无是处,而常遇春也确确实实是从开平归来的路上病逝的,时间和死亡原因都对不上,只能是一些后人“污蔑”朱元璋的笑料罢了。
但应该强调的是,常遇春的死的确是非常可惜的,因为一个坏习惯葬送了自己,若不是早薨,常遇春在大明可以得到的生活,必定是多姿多彩的,只是时也命也,一切都成了泡沫浮云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