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那说陆凯仗义执言,孙皓是很嫉恨他的。为什么没有动他?
孙皓是暴君,并不是昏君。暴君对立是仁君,昏君对立是明君。
孙皓的残暴是被夸大了,司马炎问孙皓为什么喜欢剥人面皮,孙皓回答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关于孙皓滥杀无辜的传言,西晋大臣庾峻曾询问过孙皓的侍中李仁,被李仁否认,认为那是君子讨厌失败者,故将天下的罪恶都归结于孙皓,庾峻相信李仁的看法。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刘禅和曹芳身上,刘禅虽然是中庸之主,但后世对他的评价越来越低,变成了低下之主。曹芳从小就是一位傀儡皇帝,还被扣了暗劣淫乱的罪名。
东吴皇权自孙权死后常年落入重臣之手,皇帝权力被架空,直到孙休杀了孙綝才恢复了中央集权统治。但孙休性格温仁,却不是明君,他委任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执政,导致国政混乱,百姓积怨很深。
孙皓受濮阳兴、张布拥立,本又有些傀儡的意思。孙皓非常聪明,初登帝位时执行仁惠的政令获取民心,被称为明主。同时把嫡亲妹妹嫁给陆抗之子陆景为妻子,算上来陆抗还是孙策的外孙,孙皓妹妹的生母是张昭的孙女、诸葛瑾的外孙女。
《江表传》记载: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禀,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禽兽扰于苑者皆放之。当时翕然称为明主。
孙皓这一手相当高明,孙权晚年对张昭、陆逊都不好,又整治了张休、顾谭、顾承,诸葛氏后来又遭到灭族,孙氏政权把开国重臣的家族几乎都给得罪光。这些家族的失势就是因为当初为孙皓之父孙和争帝位给闹出来。
孙皓即位不久就跟陆景结亲,并把更多兵权交到陆抗手中,陆凯在几年间被孙皓迅速提拔为丞相,这些举措都不是庸主会做得出来。事实也证明,东吴后期的名臣中,陆抗、陆凯是非常重要,而孙皓也相当信任他们。
孙皓后来整治陆凯一家,把他家族迁移到偏远的建安,这是帝王心胸狭隘之举。不过陆凯之子陆祎受到举荐,评价陆祎军事才华还在鲁肃之上,他入为黄门侍郎,出拜偏将军,领兵权。可见孙皓并没有对陆凯一家太苛刻,陆抗诸子也各领兵权,为孙皓效力。相较孙权之时,周瑜、张昭、顾承、甘宁、吕蒙的儿子被孙权整的更严重。孙皓只是迁移陆凯一家,又没降罪用刑,这一件事实说不上恶劣。
孙皓喜好用酷刑执政,主要是因为东吴中央皇权长期落入大臣之手,孙皓为求独裁就使用了这样的手段。濮阳兴和张布本就不是什么名臣,他们的执政让邦国为之失望。孙皓重用陆氏,而铲除这两个妄臣本是明君的作风,只不过孙皓因为是亡国之君,才更饱受恶评。孙皓重用的奸臣何定,其后事发也是被孙皓所杀。
孙皓一出生就受到孙权的喜爱,并且才华不低,擅于书法中的行、隶、小篆、飞白。大臣万彧对外宣称孙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就是说孙皓的性格作风跟孙策很像。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被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看中为帝位人选。
从孙皓的行事作风可以看出跟孙策很像,孙策是能够开疆扩土、举贤任能的明君,但却也说不上是什么仁君,孙策征伐之时也曾经屠东治。郭嘉分析孙策时也说孙策统治江东,诛杀了许多英豪雄杰,统治手段相当严厉。还是孙权后来跟江东豪族合作,才缓解了孙氏和江东豪族的关系,孙策也自认守土不如孙权。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段司马炎问吴旧臣,孙皓为何亡国的对话。儒学世家出身的薛莹说孙皓亲近小人,滥用刑罚,导致大臣诸将不安而亡国。贫寒出身的吾彦却说孙皓英俊,麾下的大臣贤明,乃是指孙皓会用人。薛莹曾奉命在圣溪打开通往江淮的河道,薛莹没能完成任务,被孙皓贬到广州。而吾彦为人清身率下,威刑严肃,在灭吴之战中诸城望风而降,唯独吾彦坚守抗敌,敌人尊敬吾彦而撤退。
帝从容问散骑常侍薛莹孙皓所以亡,对曰:"皓昵近小人,刑罚放滥,大臣诸将,人不自保,此其所以亡也。"它日,又问吾彦,对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若是,何故亡?"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故为陛下禽耳。"帝善之。
孙皓做《尔汝歌》羞辱司马炎都没被怎么样,到是刘禅说乐不思蜀被认为是智慧,孙皓有帝王该有的胆气,这是刘禅所缺乏的,相较之下孙皓至少还是一位适合做皇帝的人物。
孙皓自上位以来,皇权刚刚稳定不久,但濮阳兴、张布执政混乱,蜀汉已被曹魏灭国,孙吴以弱敌强多年,本亦无能臣,本就是一个烂摊子。孙皓就算是残暴也容忍了陆抗、陆凯多年,可称的上看得清当下局势。
孙皓在位期间进行残暴统治,不体恤民力,胡乱迁都,最主要还是多次无度用兵,屡次北伐,虽然夺回了孙休时期失去的交趾,陆抗在西陵大破晋军,穷兵黩武致使孙吴国力透支,朝政混乱,民变四起。孙皓更像是生错时代的英杰,倘若他生在乱世,或许跟孙策一样是一方豪杰。如果生在国力雄厚的始皇、汉武时期,也是一代雄主。孙皓的恶评更多源自于他没有功绩,如果他能立下功绩,他那些所谓的暴行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陆凯的嘴就像跑冒滴漏的下水道,止不住,还特别“有味道”,搞得孙皓不堪其扰。孙皓的杀伐手段,听起来让人两腿颤栗,可偏偏不敢对老陆头呲牙,还把他提拔左丞相。直到陆凯死后,孙皓才扬眉吐气,一道圣旨,把他全家发配到偏远的福建。
孙皓是东吴政权的末代皇帝,吴大帝孙权的孙子。由于前任皇帝孙休的儿子年幼,孙皓被权臣濮阳兴、张布拥立为帝。
孙皓最大的特点就是好杀,他在位期间,杀了一大批包括亲兄弟在内的本家子弟,还将一批大臣灭族、流放,包括濮阳兴、张布、万彧、韦曜、何定等有功于他的重臣或近臣。孙皓就像一条“翻脸狗”,杀人不看情面看心情,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突然张口咬人。
比如,孙皓有一个奇葩的规定,大臣汇报工作必须趴着,不能抬头,谁要是看到他的“龙颜”,立刻处死。搞不清楚孙皓为啥护脸跟护贞操似的,问题是你也不能整天呆在绣楼不见人呐?
陆凯不惯他这个臭毛病:君臣之间哪有不见面的?你的脸有那么尊贵吗?你就不怕哪天遭遇不测时,我们都不认识你,眼睁睁看着你被人砍?
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可你陆凯说话也该婉转一点嘛,姓孙的就是你孙子呐?可“翻脸狗”居然没翻脸,喏喏地收回了成命。
有一年,孙皓听望气者说,荆州那地方有王气,他决定迁都武昌,亲自去压一压。为这件事,陆凯再次把孙皓骂成孙子,什么奢靡劳民啦,谄媚作妖啦,怎么难听怎么说,还不客气地把他跟桀纣归为一类。孙皓无奈,真的像乖孙子,老老实实回到建邺。
孙皓喜欢养狗,有个叫何定的宠臣,从全国大肆搜购名犬,以至于好一点的狗,价值一万匹布,“狗官”何定因此权倾朝野。陆凯指桑骂槐,有一次当着孙皓的面,把何定骂成怂狗。
以孙皓的“修养”,陆凯应该死了不止十次,可是他居然一次次强压怒火,把自己装成温顺的哈巴狗。那么陆凯到底有什么能耐,让孙皓见了他就变成小乖乖呢?
《世说新语》讲了这么个故事,说有一次孙皓问陆凯:你们陆家有多少人在朝中为官?陆凯回复说:不多,才两位丞相,五位侯爷,还有十几位将军而已。孙皓一缩脖:还是你们家牛!
这个故事其实就已经道出了,孙皓对陆凯忍让的原因:陆氏家族太强大了,皇帝也不敢惹!
陆凯不是别人,那位联合吕蒙干掉关羽,又火烧连营郁闷死刘备的陆逊,就是他的叔叔。陆氏东汉时期就累世高官,从陆逊开始,陆氏成为江东最牛的士族豪门之一。
陆逊娶了孙策的女儿,他的子侄们,又与顾氏、张氏、朱氏、诸葛氏、吕氏,及皇族孙氏联姻,构建了一张庞大的政治关系网。
陆逊之后,他的儿子陆抗和侄子陆凯,一文一武,牢牢把控东吴军政大权。孙皓虽然手段毒辣,但是人不傻,他的刀从来只对准面瓜,对“陆、顾、朱、张”这样的豪族,只能在心里过过瘾。
江东豪族有这么牛吗?当然!其实不光是江东,北方的曹魏,西南的蜀汉,都是一个格局,那个时代就是豪门士族的天下,只是他们与皇权合作的方式有差异而已。
经济上,“江东四大家族”是,“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政治上,他们:“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
通俗讲就是,这些豪门士族富可敌国,垄断一方经济,等同于土皇帝。同时他们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关起门来就是独立王国,打开城门能直接威胁中央政权。
陆凯虽然没长獠牙,只要他跺跺脚,足以震翻孙皓的龙椅。所以,三国时期,包括东吴孙氏在内的各政权,无一不采取拉拢士族豪门的政策,甚至积极主动地与他们联姻,以架构利益共同体,获得他们的支持。
这种结构模式有利有弊,好处就是政权相对平稳,安全性得到保障。弊端就是皇权受到掣肘,皇帝必须适当让渡皇权,满足士族豪门集团的利益。
因此,皇帝们对士族豪门集团是既爱又恨。在利用士族豪门的同时,不动声色地打压,是皇权必然采取的行动。
以孙皓迁都为例,你相信他仅仅是因为“封建迷信”,就搞出这么大动静吗?脑子里得进几吨水?其实孙皓迁都,就是想摆脱盘踞在建邺的豪门士族集团,并借武昌士族势力,打压江东豪族。
孙皓迁都事件背后,有一个人起了关键性作用——步阐。步阐是孙吴老牌政治家步鸷的儿子,步氏也是世家大族,只不过他们是外来户,在当地的势力不强,算不上豪门。当年步鸷与陆逊,因为在“二宫之争”(孙和与孙霸的皇储之争)中结怨,两个家族从此对立。
步阐时为西陵都督,镇守武昌。孙皓迁都武昌,就是步阐的主张。
假如东吴把都城从建邺迁到武昌,就意味着以建邺为政治核心的“四大家族”,遭受重大打击,武昌坐地户步阐将是最大的受益人。孙皓为了摆脱“四大家族”,自然对步阐的建议高度认同,双方一拍即合。
事实证明,孙皓的举动过于草率,迁都根本不是成熟的方案,在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四大家族”的政治压力下,孙皓又被迫返回建邺。所以,我们也别太相信陆凯冠冕堂皇的理由,说白了这里面有其家族利益。
孙皓还都后,莫名其妙要求步阐回到建邺任职。步阐很害怕,到建邺还不等于落入“四大家族”的虎口?人家想把自己红烧就红烧,想清炖就清炖。不用说,一定是陆凯等人给孙皓施加了压力,想借孙皓的手,除掉步阐。
步阐左思右想,一咬牙:他母亲的,反了!他扭头穿上了司马家族赠送的西装。步阐的选择,让孙皓与陆氏成了利益共同体,大司马陆抗亲自领兵出征,打败步阐,并灭步氏三族。
建衡元年,71岁的陆凯病故。五年后,陆氏另一位大佬陆抗也病故了。到这时候,隐忍了十几年的孙皓,终于可以“本色出演”了,他毫不客气地把陆凯全族赶到福建,去体验原始部落的绿色生态生活。
三国末期除了曹魏,其他两家的当家人属实有些不太行,蜀国的阿斗大家都知道扶不上墙,而东吴的孙皓则是以残暴著称。
如果真要说的话,其实孙权晚年都开始有些昏庸了,太子病逝只能通过杀戮和镇压来给小太子清路,只是这吴末帝在残暴上更胜孙权一筹。
其实孙皓之前并不算是皇帝的候选人,只是在他之前的吴景帝孙休去世得早,虽然孙休有儿子但当时时局并不稳定,蜀汉刚刚灭国,曹魏那边磨刀霍霍随时准备进攻东吴。
在这样的情况下群臣就建议不立孙休的儿子为皇帝,毕竟年龄太小扛不住事,于是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就这样被推荐出来了,虽然孙皓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但相比较其他皇储来说年龄确实算大的了。
刚登基的孙皓为了自己名正言顺,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做得不错,先是抚恤灾民开仓放粮,接着就是将宫中多余的宫女和动物遣散,这样方可节省开支用作军费,一时间百姓纷纷叫好。
只是没曾想这种情况还没坚持多久,孙皓就表现出了本来的面目,沉迷于酒色的同时残暴地对待大臣们,当时推荐孙皓登基的大臣张布非常后悔当初的决定。
谁知道这句话最后传到了孙皓的耳边,原本张布推荐孙皓为皇帝是对他有恩,只是这孙皓不念旧情直接诛杀了张布以及其他暗自议论的官员,不仅如此还强行将张布的女儿纳入后宫,实在是杀人诛心。
不仅是张布,还有同意孙皓登基自己做出让步的朱太后也没能躲过一劫,朱太后是孙休的皇后,孙休离世理应是他的儿子登基,但为了东吴大业,她甘愿做出让步。
但孙皓是怎么对待恩人的呢,登基后先是废除朱太后的太后位置立自己母亲为太后,这还不算完,随后又逼死朱太后并将她的孩子全部流放,为了斩草除根在路上将他们全部杀害。
类似的种种荒诞行径实在是数不胜数,当时孙皓在东吴境内完全就是独裁者,只要有人不顺从他的意思或者让他不开心,那下场几乎就只有一个。
不过自古恶人自有恶人磨,饶是如此残暴的孙皓也是对一个人束手无策,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左丞相陆凯,在群臣皆怕孙皓的情况下,陆凯仍旧我行我素多次反对孙皓的意见并顶撞孙皓。
孙皓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喜欢别人看自己,于是当时的大臣在上朝的时候都是低着头谁也不敢抬头看一下,生怕因此丢了性命。
陆凯看到这个现象后就直谏孙皓,告诉他自古以来没有君臣不相识的道理,如果君王有一天遇急,恐怕臣子想要帮忙也没办法,毕竟没看过君王的面貌。
孙皓听完之后觉得确实如此,于是之后在上朝的时候陆凯都可以直视孙皓而无事。
还有一次孙皓突然有了迁都的兴致,于是就下令准备迁都到武昌,这可真是难为了当时的大臣和百姓,因为当时建业位于水源下流,物资供给十分地方便。
但如果迁都到武昌的话,那么其他州郡对武昌进行补给就极其地不方便,再加上很多官员都在建业安家立业,所以也都不愿迁都。
陆凯又一次站了出来,先是向孙皓分析迁都的弊端,再向孙皓建议要做一个勤政为民的好皇帝,这样才能受到百姓爱戴从而增强东吴国力,随后孙皓就停止了迁都。
陆凯真是为东吴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临终的时候都不忘对孙皓进行劝谏,先是告诉他宦官何定是一个小人,千万不能重用应当早点疏远,接着又罗列出一群能够帮助孙皓守住东吴基业的大臣,颇有诸葛亮之风。
看到这里是不是以为孙皓喜欢陆凯直谏?其实不然,孙皓对陆凯的多次谏言其实非常不喜甚至讨厌,在陆凯去世之后孙皓更是展开报复,将陆凯的一家全部强制转移到远方。
既然孙皓讨厌陆凯,那为何陆凯屡屡进谏最终都相安无事,孙皓是在忌惮陆凯的什么?换句话说,陆凯敢顶撞孙皓的底气何在?原因有三点:
背靠大族
三国时期除了各路诸侯之外还有一股势力不容小觑,就是各大士族的力量,可以说很多诸侯能够起家,这其中少不了士族的帮助。
陆凯出生于吴郡陆氏,吴郡陆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过几百年的繁衍扩张,三国时期的吴郡陆氏和其他三个世家并称为“吴中四姓”
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陆逊便是吴郡陆氏子弟,有一次孙皓问陆凯族中几人在朝,陆凯直言两个丞相、五人封侯,将军十数个,这就是陆凯能够稳居朝堂的实力。
饶是孙策、孙坚在世,也都要给江东世家几分面子,毕竟相比较来说这些世家才算是地头蛇,孙皓如果惹怒了这个地头蛇,恐怕最终难受的只会是他。
陆抗的堂兄
陆家是世家所以多儒士,这也是陆家在三国中声名不显的原因,但饶是如此还是出了两位将军,分别是陆逊和陆抗这对父子。
对于陆逊恐怕大家都不陌生,一把火把蜀汉的基业给烧个大半,而这个陆抗论功绩其实不在父亲陆逊之下,三国后期东吴名将凋零,晋军在对岸又虎视眈眈但却始终没有机会下手。
这都是因为陆抗的防守严密让晋军的兵马无法逾越半步,等到陆抗去世,没了陆抗镇守边关,东吴很快就被晋军全部拿下。
而陆抗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陆凯的堂弟,有这一份关系在,孙皓就更不能针对陆凯了,毕竟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靠陆抗守护。
威望极高
陆凯虽说是在孙皓统治时期才当上左丞相,但他其实在孙权执政的时候就开始做官了,先后经历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实打实的四朝元老。
再加上陆凯不是空降高管而是一步一步往上升的,先是从县令做起,随后又断断续续当过都尉、太守、偏将军、豫州牧和左丞相等等,这一路走来不仅增加阅历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名气。
当时满朝上下官员暗地里都以陆凯为首,这就是强大的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孙皓再去动陆凯,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这些就是孙皓虽然残暴但却一直不敢动陆凯的原因,毕竟动陆凯事小,但也要因此付出强烈的代价,这就明显不合适了,毕竟孙皓是昏君不是傻子,这笔账还是能算得清的。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或赞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因为孙家不是门阀士族,孙家是平民阶层拥兵自重上位的(和曹操家一样),孙家维持统治有赖于江东门阀士族的支持。他才不敢得罪陆家这种门阀士族。
曹魏更是直接被代表门阀士族的司马家族夺了天下。
答,谢谢邀请!
孙皓是三国东吴政权的皇帝,孙权的孙子。由于前任皇帝孙休的儿子年幼,孙皓被权臣濮阳兴、张布拥立为帝。孙皓继位后,杀了一大批本家子弟,还有一批大臣被灭族、流放,包括濮阳兴、张布、万彧、韦曜、何定等有功于他的重臣或近臣。
孙皓为什么一上位就像“翻脸狗”,杀人不看情面,没有人知道他下一秒什么会突然想杀谁?孙皓的奇葩,大臣汇报工作必须趴着,不能抬头,看“龙颜”,一旦看了立刻处死。更不用说触犯“龙颜”的龙有逆鳞触犯者死,陆凯就不信这个邪,他不惯孙皓这个臭毛病,他进言道:“君臣之间哪有不见面的?一旦哪天君遭遇不测,臣不认识君,眼睁睁看着君被人砍?,没有什么人救驾,到时候君就怨不得臣了……。”孙皓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喏喏地收回了成命。
孙皓喜欢养狗,有个叫何定的宠臣,从全国大肆搜购名犬,为此狗的身价飞涨赶上“狗官”,为此何定更深得孙皓赏识,权倾朝野。陆凯有一次当着孙皓的面,把何定骂了一顿,让孙皓收俭不少。为什么做事一贯嚣张跋扈的孙皓对陆凯一忍再忍呢?因为陆氏家族的强大,陆凯不是别人,他是联合吕蒙干掉关羽,又在夷陵之战火烧刘备连营的陆逊是叔叔。陆氏东汉时期就名门望族,陆逊娶了孙策的女儿,他的子侄们,又与顾氏、张氏、朱氏、诸葛氏、吕氏,及皇族孙氏联姻,构建了一张庞大的政治关系网。陆逊之后,他的儿子陆抗和侄子陆凯,一文一武,牢牢把控东吴军政大权。为此,陆凯虽然没什么,只要他跺跺脚,足以震翻孙皓的龙椅。
所以,三国时期东吴孙氏,通过采取拉拢士族豪门的政策,甚至积极主动地与他们联姻,以架构利益共同体,获得他们的支持。这种结构模式好处就是政权相对平稳,安全性得到保障。弊端就是皇权受到掣肘,皇帝必须适当让渡皇权,满足士族豪门集团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