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如果卫青、霍去病不死,太子刘据是否能顺利即位?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2关键词:霍去病,卫青

如果卫青、霍去病不死,太子刘据是否能顺利即位?

点赞1、滁州市 网友:尐儍苽

谢邀!祝大家阅读愉快!都说“强主幕政,鲜有不乱”,意思是有能力的皇帝到了后期,太子之争是最为多见的。看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哪一个不是到了最后为储君的事烦心,还真逃不过这个法则,要怪只能怪自己太强大了,对储君可能要求特别高。

如果卫青霍去病不死,刘据上位那是妥妥的,一点问题也没有,我们先来看看刘据是怎么死的?

因为巫蛊之祸,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都自杀身亡。起因是因为赵夫人的儿子刘弗陵的出生,据说他在娘胎里待了十四个月,和尧一样,汉武帝便把赵夫人的钩戈宫改为尧母宫,这一改不要紧,很多人就开始猜测,汉武帝是不是想立刘弗陵为太子?于是为了迎合圣上,就开始制造巫蛊案,恰巧汉武帝这段时间老是出现幻觉,疑神疑鬼。以江充为代表的人在太子刘据房间里藏了很多木偶,搜出来后诬陷太子刘据,刘据最后听取了师傅石德的话,不能坐以待毙,竟然想出了颁发假圣旨,来抓捕江充等人,这时就有人告诉汉武帝,说太子假传圣旨,要谋反,汉武帝一听,竟然相信了,真的派兵去镇压,刘据一看父亲竟然来真的,于是决定抵抗,不抵抗也是死,所以这父子双方大战了五天五夜,最终以太子刘据的失败而告终,卫子夫以死明志,刘据逃亡后被发现自杀了。

(汉武帝刘彻剧照)

我们再来看看如果卫青在,霍去病我就不说了。卫青在足以震慑其他人不敢害太子,江充这些人正是因为卫青已死,卫家只剩下一个不受宠的卫子夫,如果说当时卫青在,作为外戚,可以说权倾朝野了,卫家的人遍布整个皇宫,太子、丞相、皇后、骠骑将军哪一个不是卫家的?卫子夫最后选择站在刘据这边,卫青还会站在汉武帝那边吗?卫青手握重兵,估计如果卫青在,汉武帝应该会掂量掂量吧!至少不会直接派兵镇压,肯定会给个解释的机会,这就好比秦始皇死后,如果扶苏不自杀,估计也就没有刘邦项羽什么事一样了。

(卫青剧照)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评论点赞】

点赞2、岳阳市 网友:残剑の魂

如果卫青、霍去病不死,太子刘据继位登基,几乎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卫氏一族一门五侯权倾朝野,而冠军侯霍去病封狼居胥,更是登上了历代军事人物成绩的顶峰,就是这样一个家底,就算汉武帝本人也想把他们掀翻,也有很大难度,诸如李夫人、钩弋夫人等更加无法与之抗衡。

冠军侯霍去病的去世非常诡异,他是在前线去世的,却不是在战斗中牺牲的,按道理霍去病擅长闪电突袭,身体素质也是极其出众的,而就是这样一位战神级的人物,居然没有经历战斗便因病而亡,这本身就十分不正常。对于他的死历来有种种的议论,而在于我而言,我更倾向于这是一场阴谋,一场针对削弱卫氏家族势力的计划,因为在霍去病死之前,曾经发生了一件不互不寻常的事。那就是李广之子李敢被霍去病射杀,而汉武帝把这件事遮掩下来,并没有公诸于众。从表面上看,是汉武帝十分爱惜霍去病的才能,因此主动替他遮丑,将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是看在卫氏和卫子夫的面子上。

实际上从这一刻起,汉武帝已经对霍去病起了杀心,因为李敢被霍去病所杀,是因为李敢在公开场合侮辱大将军卫青,并且把卫青打伤,而卫青选择了隐忍,但霍去病年轻气盛,这个气他忍不下来,普天之下有谁敢对卫青动手,他不相信有人有如此胆量,不过事实是李敢确实动了手,理由也很充分,他认为是卫青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李广。不过蹊跷的是这件事距离李广去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李敢这样的军旅之人,哪有那么深的心计,如果想报复早就报复了,何苦等到这个时刻。在我看来,只能理解为李敢的背后有一个人指使之人,那天下之人中,究竟有谁敢跟卫氏作对呢?在我看来,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深受外戚专权之害的汉武帝刘彻本人。

汉武帝的作为很像汉高祖刘邦,刘邦当初要废掉刘盈和吕雉,但是大臣们全都坚决反对,后来他又想杀死樊哙,用来削弱吕氏的势力,但这些想法都没有达成,而汉武帝却是想到做到。他先用李敢去挑衅大将军卫青,想逼迫大将军卫青动手,但卫青没有上当,而选择了隐忍,不过令汉武帝和卫青都没有想到的是,霍去病居然跳了出来杀死了李敢,这就是无视君威!霍去病的做法,把卫青的隐忍之谋彻底粉碎,也击碎了汉武帝对霍去病最后的一点爱惜之心。大将军卫青病重,汉武帝探望卫青,并且说出了一段颇有深意的话,他说:“虽然太子刘据和我不太相似,但是他敦厚仁爱,现在大汉的江山已经不太稳固,内忧外患下不能再连续对外用兵,而能够做个合格的守成之君的只有太子刘据,因此,请大将军把我的话告诉子夫和刘据,让太后和太子放心!”按道理太子和皇后就在汉武帝的身侧,而他却需要大将军卫青去转述他的话?

实际上汉武帝的话根本不是对卫子夫和刘据说的,而恰恰就是说给大将军卫青的,因为卫青尽管病重,但在朝堂之上,在军旅之中,有极高的影响力,尤其在部队之中的掌控能力超过了汉武帝。卫青如果奋力一击,那样一来,就可以提前上演“玄武门之变”,汉武帝通过这次表态,稳住了卫青,让他主动放弃了反抗,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不过卫青去世后不久,汉武帝便开始了对卫氏的行动,最后通过“巫蛊之祸”,彻底清洗了卫氏一族。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点赞3、邯郸市 网友:随遇而安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如果卫青霍去病不死,那就没人敢污蔑甚至陷害太子刘据。而汉武帝方面即使因为刘据和自己的政见不合,也不会废除刘据。更别说晚年汉武帝已经幡然醒悟知道自己的政策有错误。所以说刘据的继承人之位是板上钉钉的稳。

卫青和霍去病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外戚。最早是因为卫子夫受宠,所以她的弟弟卫青也就被汉武帝另眼相看了。卫青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之后。霍去病又因为是卫青和卫子夫的外甥,所以也让汉武帝颇为看中。尤其是在汉武帝接触过霍去病之后就更加喜欢霍去病了。甚至一度还想培养霍去病的人军事技能。所以说卫青和霍去病实际上都是靠裙带关系开始的仕途。

卫青霍去病虽然靠着裙带关系起来的。但是之后他们所建立的功勋足以流芳百世。而皇后卫子夫为什么能一直受到汉武帝的宠爱?就是因为卫青霍去病的存在。卫青和霍去病号称帝国双璧。也可以说汉武帝北伐匈奴。如果没有卫青和霍去病就纯是一场梦。在两人位高权重之后,对于刘据稳固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即使后来霍去病病逝。但有卫青在一天太子刘据地位就无可撼动。也没人敢冒犯卫青虎威去诋毁刘据。卫青去世后,很多臣下认为太子失去了外家的支持,企图陷害太子的才逐渐多了起来。

《资治通鉴》记载,随着汉武帝儿子越来越多,以及卫子夫年老色衰。刘据和卫子夫越来越为自己的地位而感到忧虑。两人也常常询问卫青该怎么办。汉武帝知道这个情况后对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朕如不变更制度,后代就将失去准则依据;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但倘若后代也像朕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要找一个能够以文治国的君主,还能有谁比太子更强呢!听说皇后和太子有不安的感觉,难道真是如此吗?你可以把朕的意思转告他们。”

在这里汉武帝就等于是在向卫青保证刘据的太子地位不会动摇的。汉武帝晚年常年外出游幸天下,每每出宫便将诸事交付给刘据,宫中事务交付给皇后。如果有所裁决,待武帝回宫后就将其中最重要的事向他报告,汉武帝也没有不同意的,有时甚至不过问。可见汉武帝根本没有动摇太子刘据地位的心思。只不过卫青去世后,奸佞小人开始结党陷害刘据。再加上汉武帝晚年脑子糊涂总疑神疑鬼的。最后终于被谗言所害冤死了太子刘据。所以说如果卫青还在世是没人敢陷害太子刘据的。 刘据也会顺利继承皇位。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点赞4、广州市 网友:日暮迟归

卫太子刘据(前128年—前91年),汉武帝刘彻嫡长子,汉昭帝刘弗陵异母兄。母为卫皇后。

刘据生于元朔元年(前128年)春,于元狩元年(前122年)夏立为皇太子。刘据成年后,汉武帝每每巡游天下,便以国事交付太子刘据。太子为政宽厚,屡屡平反冤案,深得民心。

征和二年(前91年),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江充、韩说等人诬陷,因不能自明而起兵反抗诛杀江充等人,汉武帝误信谎情,以为太子刘据谋反,遂发兵镇压,刘据兵败逃亡,最终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杀。

卫青和霍去病和刘据的死无关。卫青霍去病保护不保护刘据,都改变不了刘据的命运。

汉武帝刘彻是一个绝对权利者,他会和别人分享权力,但不会分割权力。

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汉匈战争中立功巨大,汉武帝很快给他解除军权,雪藏起来。情谊仍在,但不能威胁皇帝权力。

汉武帝的外甥霍去病(武帝的霍的姨父),一开始就是让他分卫青之权,没想到他比卫青还逆天,霍去病让汉武帝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威胁。所以,霍去病之死汉武帝也有嫌疑。

刘据,监国太子,权位仅次于汉武帝。汉武帝看到刘据才能的同时,也害怕刘据等不及自己先当皇帝。

皇帝制度下,太子是皇帝的潜在敌人,也是现任宰相和宠臣的未来威胁,很容易被攻击。真正的太子之道是装孙子,皇帝死之前始终是孝子贤孙,心甘情愿当皇帝的影子,对宰相和宠臣,保持距离但不得罪死。

刘据如果和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实权人物结党,恐怕不需要江充等人的谗言,汉武帝会立刻杀掉他们。

刘据需要的不是卫青霍去病这样的羽翼,而是一个谋臣,让他学会太子之道的谋臣,如杜受田对咸丰那样的谋臣。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丹水秋风!

点赞5、广水市 网友:流星之亱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又说一个篱笆三个桩。都说明了个人不成势,人多力量大。卫太子刘据不能顺利继位,最关键的就是在于失去了外戚和朝廷重臣的支持与拱卫。如果卫青、霍去病没有死,刘据肯定是顺利继位。



有几个证据和推论足可以证明这一点:

汉武帝对太子刘据期许甚重,太子也没有失德,本身不存在被废的可能。

汉武帝中期,霍去病已死,卫青隐退,卫子夫年老色衰后,太子及皇后一度惶恐,但是武帝却特意让人传达讯息给卫青,表示对太子刘据很满意,希望太子及皇后不要瞎想。武帝好大喜功,喜欢征伐,太子刘据多次劝诫,虽然武帝不听,但是也并没有批评太子,只是哈哈大笑,说"由我来担当艰苦重任,而将安逸的事情留给你,不也挺好吗?"

刘据的太子之位,不仅在于卫青,更在于太子本身确实是守成之君,武帝满意的接班人。所以太子本身不存在被废的可能。



卫青为人低调内敛,才干突出,对待士大夫礼贤下士,天下都诚服。

卫青起于奴隶之间,在匈奴之战中屡立战功,最终位极人臣,汉武帝曾下诏要求群臣见到大将军卫青,要行跪拜之礼。这种待遇只有皇帝和太子才能享有的,可见卫青的权势。



但是卫青从不养士充门面,霍去病也一样。尽管如此,卫青仍然能做到对待同僚谦和仁让,气度宽广。

因此,在卫青在世的时候,没有人构陷卫青及太子。



巫蛊之祸的惨剧,如果卫青霍去病在世则不会发生或者至少太子不会自杀。

巫蛊之祸虽然是江充等小人构陷,但是单从太子方面来看,在于太子无法自证,又应对失措造成太子自杀。

不论从巫蛊之祸开始的武帝态度,还是无辜之后后武帝对太子的平反,都可以看出,汉武帝并不是要致太子于死地。但是太子居然兵败自杀了,其实最后太子看到的武帝使者,是武帝派去宣告太子无罪的使者。

如果卫青霍去病在世,面对巫蛊之祸不能自证的情况,首先皇后和太子不会自杀。其次,即便起兵对抗,满朝武将都是出自卫青霍去病门下,这战肯定打的赢。



总结: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是通过还原当时的一些情况,可以推断出一些本来应该是另一种结局的历史。卫青霍去病只要一个人活着,卫太子刘据就能顺利继位,汉朝的历史肯定是另一番光景。

点赞6、防城港市 网友:宫琉浩。

不会,如果卫青和霍去病都在世,太子刘据只会被废得更早。因为他们都是刘据的外家,而刘彻最恨的就是外戚壮大。

汉朝从吕后开始就有外戚干政的惯例,有些皇帝觉得这没什么,有些皇帝深恶痛绝。刘彻是后一种,从青年到晚年都在打压外戚。

青年时不顾青梅竹马的情份,冷落陈阿娇并将她幽禁在长门宫,真是因为爱上了卫子夫,或者陈阿娇有种种劣行吗?当然不是,窦太皇太后、馆陶长公主、陈家,都算是陈阿娇的靠山,他不能容忍她们干政,干脆来了个釜底抽薪。

到了晚年更是杀母立子!

刘彻:爱妃,我很爱你,最爱你!

钩弋夫人:谢陛下厚爱!

刘彻:我也很爱咱们儿子刘弗陵,准备立他为太子。

钩弋夫人:真的吗?多谢陛下!

刘彻:但弗陵年纪太小了,我怕你以后干涉朝政。

钩弋夫人:我绝对不会的!我发誓!

刘彻:我不信。你最好还是死了吧!

钩弋夫人:。。。。。。有句骂人的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据之悲催,和后世的大清皇太子胤礽一样,别管表面上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被废,最本质的原因只有一个: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父皇却还老当益壮。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太子和皇帝只有一步之遥,这距离太近,近到让皇帝觉得不安全,近到让太子心生妄想。

对于帝王来说,太子是亲儿子,但也是最天然的隐藏竞争者;而对于太子来说,父皇是自己登基的唯一障碍。

帝王父子间毫无防备的史上大概只有两组,一组是李渊和李建成,一组是朱元璋和朱标。

刘据获罪是因巫蛊之祸,以刘彻之英明,难道真看不出其中的猫腻?他知道有问题,但还是想借此机会压一压刘据,因为刘据实在是个好太子,为政宽厚深得民心,可刘彻并不需要完美的皇太子。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刘据会因为不堪受辱而自杀,他以生命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当听到这个讯息的那一刻,我相信刘彻是悲痛的。

如果卫青和霍去病还在世的话,我觉得刘彻最有可能这样做:要么废了太子刘据另换一个太子,要么废了卫、霍两家。他不可能让未来的太子有强大的外家。

所以,如果刘据想要登基为帝,只能指望刘彻早早升天,或者真的造自己老子的反。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点赞7、永城市 网友:七瑾染年

卫青是太子刘据的舅舅,霍去病算是刘据的表兄弟,如果卫青霍去病没死,刘据也当不了皇帝,而且卫青霍去病很大可能被汉武帝除掉。

汉武帝算是一代明君,丰功伟绩自然不用多说,可汉武帝有个致命弱点是多疑,很多功臣都被灭门,汉武帝杀亲人功臣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晚年时钩弋夫人太子的生母都被汉武帝除掉了,这说明汉武帝残暴无情,而且汉武帝非常忌讳外戚专权,因为汉武帝即位时就吃过外戚专权的亏,卫青霍去病打匈奴立过大功,可是卫青霍去病和太子刘据的关系很不一般,太子刘据如果即位,那卫青霍去病就成了外戚了,兵权都在他们掌握之中,这汉武帝不可能让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不管卫青霍去病怎么想,汉武帝不可能让这种情况发生,如果汉武帝晚年时卫青霍去病都没死,那摆在汉武帝年前有两条路,第一换太子,第二杀卫青霍去病,除此之外没别的路可走。

所以不要设想卫青霍去病要活着会如何如何,太子刘据根本没可能即位当皇帝。

点赞8、台州市 网友:朕略萌i

第一,没有人敢诬告太子,顺利继位;

第二,即使行动,那也不是造反,那是另一个版本的玄武门之变了,顺利继位,再结合刘据性格,搞不好又是一个盛世。灭族面前不要说什么卫霍不会动手。

点赞9、山南市 网友:何苦糾纏

刘据的结局与失去两位靠山有很大的关系。霍去病、卫青立下赫赫战功,号称汉武帝的“帝国双璧”。其实他们更是刘据的“双壁”,他们二人就像是两堵厚实的墙,成为了刘据的坚实后盾。原因很简单,他们之间的关系太密切了。

(刘据剧照)

刘据的母亲卫子夫与霍去病的母卫少儿是亲姐妹,而卫青又是她们的亲弟弟,这种丝丝入扣,环环相套的关系就是刘据的一张保护网。但前提是,卫霍二人能活过汉武帝,可结果都没有,所以也成了刘据坐不上皇位的重要因素。

血缘关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霍去病与卫青都用实际行动支持了刘据。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件事情。公元前117年三月,霍去病带头奏请为皇子刘闳、刘旦、刘胥分王。奏疏是由霍光(霍去病的弟弟)递上去的,他当时是御史兼尚书令。

大司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陛下恭让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原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唯陛下幸察。臣去病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三月乙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奏未央宫。制曰:“下御史。”——《史记?三王世家》

汉武帝收到奏疏之后,说这件事交御史处理即可。稍候,丞相庄青翟、御史大夫张汤、太常赵充、大行令李息、太子少傅兼宗正任安等人闻风而动,把霍去病的奏疏再次呈给汉武帝。汉武帝推辞,庄青翟等人再奏,如此三番,汉武帝终于在四月下诏,策封刘闳为齐王,刘旦为燕王,刘胥为广陵王。

(汉武帝剧照)

从上述事件中,我们需要梳理出几个问题:一、霍去病为什么要求给三位皇子请封?二、大臣们为什么成为霍去病的接力棒?三、汉武帝为什么要推辞?

一、霍去病为什么要为三皇子请封?

霍去病与三个皇子非亲非故,刘闳的母亲是王夫人,后二位皇子的母亲是李姬,所以霍去病的做法就显得诡异了。当然,被封为诸侯王就有了自己的封地,他们或该感谢霍去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他们也因此失去了与皇太子刘据竞争的机会。道理很简单,被封为诸侯王就得去封国就藩,如此就等于将他的从刘据的身边清除了出去,即便他们有争嗣的想法,也是有心无力,鞭长莫及。比如被封为齐王的刘闳,到死也没有回过京城长安。

霍去病是基于现实考虑的,因为此时的姨妈卫子夫虽然贵为皇后,但早已不是汉武帝生活中的亲密伴侣,说得现实点儿,她已经因年老色衰失宠。卫子夫于公元前139年入宫,到公元前117年的时候,已经陪了汉武帝22年。一位皇帝对一个女人的兴趣会保持多久呢?想必大家心知肚明。

而现实的问题是,汉武帝不断拥新宠,新宠不停地为他生儿子,这样一来谁能保证不会冒出来一个“戚夫人”与“刘如意”?因此,霍去病只能用自己的权势为刘据未雨绸缪,将那些对他有危胁的皇子打发的越远远好。可见,霍去病这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大臣们为什么愿意充当霍去病的接力棒?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向权势靠拢,一是尊奉礼法。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结束后,霍去病已经成了大司马、剽骑将军,光环一度压过大将军卫青,之前一些依附卫青门下的人都纷纷转投了霍去病。所以,霍去病想烧水做饭,这些人自然会帮着架锅添柴。

另外,刘据是嫡长子,按“宗法制”,他就是皇位的不二人选,所以重臣们都不愿意看到节外生枝的情况出现,他们会不约而同地维护刘据的利益。

再说,既然霍去病既然能把这件事情摆出来做,必然是同皇后卫子夫及大将军卫青等人统一了看法,所以这件事情中,尽管卫青没有出面,但必然蕴含着他的力量。因此,在庞大的卫氏家族面前,在名正言顺的宗法制面前,大臣们反应都够机灵。

(卫青剧照)

三、汉武帝为什么要推辞?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汉武帝必须推辞,因为之前他已经实行了“推恩令”,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如今再大张旗鼓地为儿封王,岂不是授人以柄,为他的施政理念增加障碍?因此,最初汉武帝只同意将三个儿子封为列侯,只让他们享有食邑,不给封地。在当时的局势下,汉武帝的这个姿态即便是装,也很有必要。

其次,汉武帝肯定不希望卫氏家族一家独大,最终尾大不掉,左右皇权。因此,他需要扶持其他力量来以予制衡,皇子们就是最好的对冲工具。

再则,随着儿子数量的增加,汉武帝的选择余地也随之增加,对于继承人来说,自然要选择最为合适的一个,谁能保证刘据无可挑剔!汉武帝于公元前128年才有的刘据,当时他已经29岁,出于对儿子的期盼,所以在刘据出生后投入了很大的关注与期望,七岁时就立他为太子。

可是在接下来其他儿子陆续降生后,自然会分散汉武帝对刘据的关注度,何况他本就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皇帝,在他看来,只有谁适合不适合做皇帝,而不是非得守着“宗法制”不放。所以,尽管当时不能确实汉武帝在储君问题上的真实想法,但也不能排除他没有想法。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梳理,我们会看到,刘据在通往皇帝宝座的路上存在着很多不确实性,因此霍去病与卫青一明一暗,早早地为他“排雷”。以当时二人的声望与资质去做这些事情并不困难,毕竟他们手中有军权,是汉武帝最倚重的人,尤其是霍去病,在接下来的对匈奴战争中,还要担当大任。可惜的是,在三皇子封王之后,霍去病就去世了,当时才不过24岁。

显然,霍去病的去世对于刘据来说,就等于少了一面后盾,幸好还有另一块后盾卫青。可是十一年之后,卫青也去世了,这还不算,当初给霍去病充当接力棒的那些大臣如庄青翟、张汤等人也都去世了。

在卫青去世的三年后(前103年),公孙贺成为了宰相,这对于刘据来说,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因为公孙贺是他的姨夫。但是,从公元前92年公孙贺被灭族,刘屈氂当上丞相之后,刘据便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公孙贺死后,江充马上策划实施了对刘据的诬陷,于是巫蛊之祸爆发。事实上,随后带兵剿灭刘据的正是刘屈氂。其实这一点都不意外,因为刘屈氂与贰师将军李广利结了亲,而李广利就是昌邑王刘髆的舅舅,所以刘屈氂灭刘据就是为刘髆谋太子的位子。

纵观历史,刘据之所最终迈出起兵对抗汉武帝的一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失去靠山之后因被围攻而产生焦虑情绪的失控。从汉武帝的内心来说,他不一定有替换刘据的决心,因为他这个“砸锅匠”丢下的烂摊子,也只有刘据这个“补锅匠”能收拾好,但他却释放了许多不利于刘据的信号。

比如将钩弋夫人居住的宫殿改为“尧母门”,因为她给汉武帝生了一个怀了14个月的儿子刘弗陵。“尧”意味着什么?这样就很难阻止别人的联想。

再比如,汉武帝故意冷落了太子刘据,父子关系越来越疏离。再就是他还纵容江充对刘据的“盘查”,致使一大帮人都站到了刘据的对立面。所以,现实的种种都对刘据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他的内心世界必然会走向崩溃。

总之,如果霍去病与卫青都健在,刘据显然不需要面临这样的焦虑,即便最终走向兵戎相见的一步,相信霍去病、卫青也会拍案而起,到时很可能出现向汉武帝“逼宫”的一幕。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