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想知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给大学生的生活待遇是怎样的?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2关键词:生活,大学,国家,大学生

问题补充: 据说当时国家给大学生发饭票、菜票和零花钱?有亲历者和知情者出来说说吗?

点赞1、新沂市 网友:旭日升天

我是1964年进入大学的,地点上海。那时候有人民助学金,最高是17.50元,其次是15.50元,12.50元,10.50元,8.50元。一般家庭收入少、人口多的学生都能享受,本人申请,领导审批。我因为父亲工资低,家庭子女多,被评为甲等15.50元/月。

那时候伙食费是0.50元一天,正好够用。学校发给就餐券,按日历每天早中晚,过期作废。生活很不错,中午晚餐顿顿有肉。后来才改成分桌就餐,8人一桌,再后来改成饭菜票,节约归己。

那时没有学费书本费,还有全免费的公费医疗,所以费用不高,生活很好。

点赞2、宜兴市 网友:叹逍遥

我是1960年考入大学的,我们班有40个学生,是系里唯一的大班级,一般都是一个班30个人左右,也有更少的。

我所在的大学,没有收过学杂费(我们班没有听说有人交过学杂费)。入学以后,经过本人申请,班上评议,系里批准,绝大多数人都有助学金,记得一入学,批准下来的,全班40个人中,有34个同学,获得了分为1,2,3,4等的助学金。当时一等助学金是17元5角。我是二等助学金,15元5角每月,当时的伙食是发餐券,一个月一张卡片,上边有一个月的格子。一天分早中晚三顿。吃饭到食堂排队打饭,由食堂大师傅负责给同学打饭,菜定量,饭买几两粮食的饭,交几两粮票和几两粮食的的钱,由自己调节三顿饭吃多吃少的用量。每人都有粮食定量,当时对大学生比较照顾,定量偏高。根据男女不同及身体壮实情况,定量从30斤每月,到36每月。我的粮食定量是34斤每月。计划点,基本够吃,运动量大了,就不足一点。不够了不再发,余下归自己。除助学金以外,还有不少同学有棉衣补发,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南方同学,在家里,不用棉衣,来学校以后,发了棉衣,棉裤,棉鞋,棉被和褥子,根据实际需要发放,发的衣物,一律不收费。北方同学,特殊困难的,也给与了需要的补发。五年的学习,没有收过书本费(包括所有书籍,本校编写的讲义,系和本专业的油印讲义)只有自己买一点笔记本,洗漱用品等。学校不收取住宿费和学杂费等费用。大学期间,去过一次课程实习和一次毕业实习,均在外地,这两次外地实习和一次外地劳动锻炼,没有收过一分钱的交通费,吃饭是自己负责。五年的医疗是免费的,学校有校医室,大病送到市医院,结算由学校负担。那时候在假期里,有比较少的劳动挣钱机会,我只有在三年级的暑假,由于学校建设需要,自己报名,经批准,干了20多天的工地搬运工,一天2元钱的工钱。学校有澡堂,各班级按分配时间去洗。夏天,可以在盥洗室冲凉。男女生分开楼房住宿,而且规定,夏天的冲凉要在晚上9点半以后进行。这时候,男女生不准串门,每楼有专门管理人员。星期天,可以自由活动,出学校要向班级打招呼,晚饭前回校。在外面过夜,要向年级管理员请假。学校规定:不允许谈恋爱。但是,暗中进行的,也没有人管,以不影响学业为准。五年时间里,参加了专业劳动,在学校实习工厂。工厂劳动,分别是二年级和三年级各一次,在市里的工厂。四年级叫课程实习,五年级叫毕业实习,都在外地。毕业分为专业设计和课题研究。因为是工业院校,多数人搞毕业设计,少数人课题研究。课题有教研室的规划研究课题(系列研究课题),和与市工厂合作的生产需要研究课题。我们这一届的两个和工厂合作的课题,都在工厂得到了应用。

至于那时候的娱乐活动,经常有露天电影,也在大食堂放映,都是不收费的。1962年以前,还经常组织舞会,也有系里的小型舞会,都不收费。62年以后,大学禁舞,就没有舞会了。在60年的时候,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在61年底以前,停了一段时间的重体力的体育锻炼,像游泳,滑冰,长跑等。62年以后照常。

这是我的活动记忆,虽然有点啰嗦,但都是实际经过的。

点赞3、长治市 网友:步月歌

五六十年代,大学生包吃包住包分配,各校都有助学金,个人根据家境,自报公议,助学金高的,穿戴和回家路费都够了,校内无任何杂费,外出实习,针对专业学校统一协调管理。

学生都有不辜负祖国培养,服从组织分配,报效祖国的思想

点赞4、鸡西市 网友:冷血刺客

真正的尊重教育、尊重教师,给学生以全方位的尊重和尊严!

点赞5、长治市 网友:剑下孤魂

本人是恢复高考后的“新三届”大学生,我所经历的情况是这样的:

1. 学杂费、住宿费:都是全免的,困难学生还有冬衣、被服补贴等。

2. 生活费: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50元的,自费(一般只有高级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才可能达到);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0元的,根据情况评发不同额度的助学金,我们学校每月的最高助学金是22元(不同类级地区、不同类级学校不同),其中19元是饭菜票,3元是洗漱费。

这是很好的待遇了,基本上是中学时期生活费的3倍多。因为那时候一个普通老工人的月工资也就是30来元,一家人也就是60、70元,而且一般还要养三五个孩子和老人。所以,大学生真可谓是“天之骄子”了。

3、工人、干部按原来工资待遇领取工资上学。

我们班年纪大的26岁,已工作了10年;年纪小的刚满14岁,因此不同情况的都有,但是最可贵的是大家都是认认真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图片源自网络)



点赞6、江阴市 网友:仴茪淒媄

待遇很高,基本就是当时的干部待遇。学费、伙食费基本全免,医疗也是公费。助学金高的学生如果节省一点还可能有点零花钱,寒暑假可以从城里买些东西孝敬父母。这是真实的历史。

毕业后,这些大学生的工作由国家全包,全部都是国家干部待遇。本科生转正后是行政22级,专科生是23级,这是很高的工资了。当时正科级的工资也就是六七十块钱,19级左右。大学毕业生在当时是奇缺人才,每年一个县也就分配来几个大学毕业生,真是供不应求。

当时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就是干部身份,没有复杂的程序,组织部按规定分配干部岗位的工作,根本不需要考试。所以,在当时只要考上了大学就是干部了,铁饭碗就端上了。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从此就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生了。

和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当时的大学生也确实是百里挑一的优秀人才。当时的大学升学率不足3%,一个县每年也就考上几十个大学生,方圆几十里不一定有一个,谁家有个上大学的孩子真是光宗耀祖的事。这些学生在中学刻苦学习,基础知识牢固,到了大学又刻苦学习专业,他们毕业后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正是这些人后来成为了国家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专家,成为了国家栋梁。实践证明,当时国家对他们的付出是正确的,大学教育是成功的。

点赞7、德阳市 网友:薄荷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都是这样的。

那时候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把大学称为"象牙塔",很美好的词汇。

其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不叫考大学,叫"保送”。由单位推荐上大学,政治第一。从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一直到整个八十年代是通过严格的高考选拔上大学。

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不论哪种形式上的大学,国家"全包",包生活包分配。那时考上大学就转户口,叫"吃国家粮"了。每月发20元至50元不等的生活费和粮票,寒暑假也照发不误。那时大学生基本花不着家长的钱。另外,那时大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只要政治上不犯错误,学习孬好都能毕业,还都能分配到理想工作。

但是,那时候上个大学是非常不容易的。推荐自不必说,没有过硬关系只能做做上大学的梦。刚恢复高考那几年,每村一年考上一个大中专生就不错了。所以,那时考上大学叫"鲤鱼跳龙门"。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