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武庙十哲都有谁?你觉得谁最名不副实?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7关键词:

武庙十哲都有谁?你觉得谁最名不副实?

点赞1、襄阳市 网友:可爱鬼

既然能够入列武庙十哲,那都不是一般人,设立武庙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励官员,为武将树立标杆,告诉百官何为良将,什么样的良将能流芳千古、留名丹青,这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政治意义如出一辙,所以唐朝才有“诸州武举人上省,先谒太公庙”的规定。其实功过千秋自有后世评说,不是武庙里排个座次就能分以优劣的。既然是出于这种政治目的,那么很多因素就会影响人物的排序,比如儒家思想下的忠与仁,统治者需要这种思想驾驭臣下,那么这就是一个重要标杆,因此就会影响对某个人军事能力的判断。

武庙十哲简介

我们知道唐玄宗时为尊儒而大修文宣王庙,以孔子为奉,四子为配,孔子的十位学生为十哲分列。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以祭孔子相同的方式尊奉姜太公为武成王,将太公尚父庙更名成武成王庙,简称为武庙,时以姜太公为奉,张良为副祀配享,含张良在内以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列左右。左列为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右列为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后来唐德宗时期再增祭古今六十四名将,此处不再赘述。

到了宋朝,从太祖开始更改武庙所祭名将,直到宋徽宗时期才大致成定制,此时的张良已经坐在了姜太公身旁,殿下列左右分列十人,左侧为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右侧为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由此可见,宋朝拿掉了白起、吴起,增加了范蠡、管仲、郭子仪。

“太祖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宋史》

白起是在宋太祖时期便拿掉的名将,后列入七十二名将中,白起之所以被拿掉,赵匡胤的理由是杀降,这与其偷得柴氏政权后的伪善不无关系,草创之际,树立仁慈的政治形象,以便争取统一战争中的民心向背,白起便成为这种政治造势的牺牲品。白起一生七十余战未尝败绩,他的战术思想就是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这与大多数攻城拔寨争夺战争资源的将领不同,是他所开创的战争特色,并不能认为是不仁之举。再者如长平之战的俘虏,不杀之又如何处置?当时秦国的消耗亦是惨重,杀降是为秦王承担了千夫所指的骂名,要说白起唯一的缺陷就是后期不受节制,有失臣节,但与军事能力无关,他应该算是古代史上最会运用围歼战术的将领。

吴起被拿掉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因为他历仕鲁、魏、楚三国,他担任主帅保鲁国有功、但受鲁穆公猜忌,远投魏国,为魏国打造了特种部队“魏武卒”,夺取秦国河西之地,使秦国百年不敢东进,此后再遭谗言陷害,于是投奔楚国。这些虽有先主不察的委屈,但毕竟是“三姓家奴”,有不忠之嫌;二是其政治才能掩盖了军事光辉,吴起到了楚国之后便一心投入变法事业,与“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齐名,楚国通过吴起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南征百越、北击魏国、拓地千里。可以说吴起的政治光辉完全掩盖了他之前的军事亮点,所以他被请出十哲可以理解。但范蠡同样是政治光辉大于军事亮点的人物,以范蠡挤掉吴起,我觉得还是后世对范蠡评价更高,特别是“忠以为国”的评价更迎合统治者的喜爱。

十哲分析

  • 战略家行列

以唐朝所列十哲为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战略大师和战术大师。所谓战略大师就是为国家的军事部署及发展方向做出规划,这里主要代表便是唐、宋、元三朝都奉为配享的张良,他与萧何、韩信并列“汉初三杰”,若说韩信是善于攻城拔地的军事家,那么张良便是出谋划策整体布局的战略家,“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说的正是张良。刘邦以汉中为根基,灭三秦定关中,以潼关之险东望中原,这个战略构想便是出于张良。后在形势危急的时候,张良提出的策反英布,委派韩信北击燕赵的迂回战术成为楚汉战争的转折。以及后来定都之事,洛阳成为六国旧人的主推,张良携陈平等人立谏以关中为都,为汉朝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

一个战略家的思想格局往往比攻城拔寨更为重要,张良如此,诸葛亮也是如此。蜀汉政权的发展无一例外的是以“隆中对”为基本国策,这个国策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看到了希望。关羽的襄樊之战在战略上并不存在问题,当时的蜀汉已经夺取汉中,刘封、孟达也将上庸三郡收入囊中,此时若想东西连成一线,惟独需要打通襄樊地区。这个战略一旦形成,蜀国北伐的难度将大大减轻,东部战区的贯通性便可有效牵制魏国西线兵马。可惜关羽操之过急,吴国国策“江东对”又与蜀国重叠在荆州地区,故而背信弃义的夺取荆州。诸葛亮在后期的北伐也并非指向关中,而是锁定在陇右、西羌,这个战略目标也很明显,就是控制关中西锤,取得产马地区,赢得羌人支持。

诸葛亮与张良都是战略家,且都在战争中表现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战略高度远高于实战能力。张良的实战在项羽面前碰壁不少,但好在汉军不缺实战人才;诸葛亮则不同,他需亲自带兵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又亲自北伐,虽取得一定成就,但终无回天之力,因此也饱受后世诟病。

  • 军事思想家行列

如果说战略家的宏图构想富含更多政治意义的话,那么军事思想家则更切合武将之称,或者说是儒将。在十哲里,孙武的成就应该位列军事思想家之首,这个毫无争议,他被誉为“兵家至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按道理说孔子为文圣,孙武应该列为武圣,毕竟孙武是与老子、孔子并列春秋诸子的前三席,在实战方面,文献记载有限,但孙武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吴弱楚强的形势对比下,十日武战攻破楚都,至楚几近亡国。孙武的军事思想完全展现在他的著作《孙子兵法》当中,成为中国古代“兵学圣典”,位列《武经七书》之首,直到今天任然被世界各国学习研究。

田穰苴在历史中的战绩并没有太多记载,但他严厉治军的军事思想被后世树为治军表率。他的军事思想编纪在代表作《司马法》里,但由于年久失传,在后世争议较大。历经唐宋两朝都将其列为十哲,说明其治军思想倍受统治者追捧,但在军事思想家里,兵家四圣恐怕才是最精辟的思想体系,后文逐一介绍。

  • 实战军事家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一身七十余战未尝败绩,真正的常胜将军,为秦效力30余年,攻城70余座,亲自指挥的著名战役如伊阕之战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迫使楚国迁都;长平之战,赵国有生力量全部折损殆尽,一战则国祚走衰。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划者;北线迂回战略的执行者,为汉王刘邦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时人誉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收录其军事思想。

高祖每云:“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旧唐书》

唐朝的两位名将李靖、李勣都是开国功勋,也都是唐朝开疆扩土的军事担当,两人在贞观三年(629)对东突厥的征战中有过合作。李靖的主要战绩是统一战争中平王世充、窦建德、萧铣、辅公祏,对外战争中灭东突厥、破吐谷浑;李勣比李靖年轻23岁,在随李世民的统一战争中资历较潜,所以主要战绩偏向于统一后的对外战争,他两度击溃薛延陀,后平定碛北,后又破东突厥、高句丽,在解决高句丽问题以后,李世民评价他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惟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塵不警,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乐毅的名声之大,常有后世人杰自比管乐,他最经典的一战发生在公元前284年,时燕国国力弱小,但他联合并统帅燕、赵、楚、韩、魏五国联军攻打强盛的齐国,连下70余城,打的齐国只剩即墨和莒,从此失去争霸的实力。乐毅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对长期恃强凌弱的齐国造成震慑,从此不再小觑北燕。

兵家四圣与武庙十哲对比

前文已说过武庙十哲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所以就无法权衡哪些人名不副实,李靖、李勣二位名将也不敢排除自卖自夸的成分,所以倒不如和历史上流传的兵家四圣做一下对比。历史上对兵家四圣的说法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以下九个观点:

  • 一、兵圣孙武、亚圣吴起、计圣孙膑、尉圣尉缭;

  • 二、兵圣孙武、谋圣鬼谷子、亚圣吴起、次圣孙膑;
  • 三、兵祖吕尚、兵圣孙武、亚圣吴起、次圣孙膑;
  • 四、兵圣孙武、亚圣吴起、人屠白起、帝师王翦;
  • 五、兵祖吕尚、兵圣孙武、隐圣黄石公、谋圣张良;
  • 六、兵圣孙武、亚圣吴起、人屠白起、兵仙韩信;
  • 七、人屠白起、兵仙韩信、战神李靖、武圣岳飞;
  • 八、兵祖吕尚、兵宗司马穰苴、兵圣孙武、亚圣吴起;
  • 九、兵祖吕尚、兵尊王子成父、兵圣孙武、亚圣吴起。

总结出来一共有:孙武、孙膑、吴起、尉缭、吕尚、司马穰苴、鬼谷子、王子成父、韩信、白起、张良、黄石公、李靖、岳飞、王翦这十五人。除去主祭吕尚,唐朝的武庙十哲与之重叠的有司马穰苴、孙武、张良、李靖、白起、韩信、吴起;没有提名四圣的有诸葛亮、乐毅、李勣这三人。而四圣提名之人未入列武庙十哲的有孙膑、尉缭、鬼谷子、黄石公、王子成父、岳飞、王翦这七人。那就看看这七人中是否能挑选出顶替诸葛亮、乐毅、李勣的人。

首先我们可以排除岳飞,因为他是北宋末期的名将,唐朝设庙时还未出生。其次再排除黄石公和鬼谷子,此二人据传都是隐世高人,传言黄石公是张良的师傅,传授《太公兵法》于张良,张良以此兵书助汉王得天下,在后世的流传下,这本从未面世的兵书被称为天书;鬼谷子则有所不同,他本名王诩,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谋略家,著有《鬼谷兵法》,但不见传世,反而是《鬼谷子》一书由其学生根据他的言谈编撰而成,其学生包括纵横家苏秦、张仪,军事家庞涓、孙膑等五百余人,但历史上却无此人实际战例的记载,《鬼谷子》一书虽然被众多军事家研究,但它主讲“阴阳谋略”,并非兵法。最后,排除王子成父,这主要是由于史料对其记载匮乏,只知其为周桓王之子,为避祸乱逃至齐桓公帐下为将,战绩体现于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如此就剩孙膑、尉缭、王翦三人。孙膑是兵阴阳派的鼻祖代表,他辅佐田忌接连击败名将庞涓,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这两大实战足够验证其军事思想,并留世《孙膑兵法》,以战争规律总结取胜之道,提出“借势”、“必攻”的核心战术思想,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尉缭与孙膑同门,属于鬼谷子门下弟子,是兵形势派的鼻祖代表,历史上关于其记载不多,他的军事思想主要由《尉缭子》传世于后,得到诸多军事家的推崇,此书也入列《武经七书》,尉缭的军事思想局限于理论上,他本人并无实战经历的记载,所以影响力比孙膑逊色许多。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主要战绩是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统兵60万击败项燕,消灭楚国,《史记》评价他与白起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互补的一对将领。

孙膑、尉缭、王翦三人如果顶替诸葛亮、李勣和乐毅,我个人觉得孙膑毫无争议可以顶替此三者任何一人;尉缭则属于军事理论家,没有实战做基础,所以三者皆无法顶替;王翦是实战型军事家,其个人战绩比李勣、乐毅、诸葛亮都要辉煌,虽属于以强克弱,但也多属于大兵团会战,并深入敌国腹地作战,难度系数并不比乐毅、诸葛亮低,所以王翦顶替三者也不成问题。

如果非要退二进二,那么我选择以孙膑、王翦顶替诸葛亮、李勣。我认为诸葛亮更应该称为战略家,其战略眼光也应得到肯定,但战略构想只有成功才能得到证明,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北伐战略双双失效,这只证明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成仁,并不能证明其军事策略的成功。且在同一时代,军事成就在其之上者如东吴陆逊、周瑜、甚至西晋的羊祜,诸葛亮能够跻身武庙十哲,也多因忠义无双的精神,以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李勣则更容易理解,诸葛亮好歹是军政一把抓,劳心劳力,李勣在前期征东突厥是以李靖为主,他是辅助性质的配合进攻。他的最大功绩是独自做统帅击败薛延陀的少数民族联军,后在贞观二十年安抚并平定了薛延陀内乱。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以李勣为辽东行军大总管,取得了征辽战役的全面胜利。后从乾封元年(666)至总章元年(668),李勣彻底攻灭高句丽,获得五部近七十万户民,一百七十六座城,唐至此设立安东都护府管辖。这为唐朝开疆扩土贡献不少力量,但相比较王翦的横扫三晋、攻灭楚、赵所得领土又逊色一些。

综上所述,唐朝所立武庙十哲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但不能说名不副实,唐初所立十哲皆是兵家丹青流芳的圣贤良将。只能说如果要将此十哲做出替换,我个人觉得以孙膑替换诸葛亮、王翦替换李勣。名单为白起、韩信、孙膑、李靖、王翦;张良、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旧唐书》、《三国志》、《汉书》

点赞2、佛山市 网友:策马西风

武庙十哲,有好几个版本。  

最初设置“武庙十哲”的,是唐玄宗,开元十九年,设置武庙,当时称“太公尚父庙”,供奉了十一位历代良将:  

主祀:姜太公吕尚,也就是姜子牙。  

其余十人,被称为“十哲”,张良居这十人之首,是副祀。每年中春和中秋时祭祀,牲品及礼乐编制都与孔庙相同,规格很高。  

到了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太公望被尊为“武成王”,太公尚父庙因此更名为武成王庙,简称武庙。  

这十人有: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
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严格来说,这十个人里,最不配武庙的,应该是张良,后世许多学者对张良起到的作用提出过许多质疑,张良的计谋和政治能力,毫无疑问是满分,但他带兵生涯就乏善可陈了。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张良也积极响应,他纠集了乡间年轻人一百多人,斗志昂扬,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  

处处碰壁,毫无胜绩,从此他彻底转型,弃武从文。

后来张良又一次带兵,是奉刘邦之令,带兵去收复旧韩国的地盘,同时期的韩信叱咤风云,反观张良,没留下可说的战绩。  

到了北宋,“武庙十哲”发生了新的变化。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巡游武庙时,指着秦武安君白起的画像,发火了:“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  

就这样,白起被逐出了“武庙十哲”。  

白起杀降是不假,可你武庙评定的又不是道德模范,就拿赵匡胤来说吧,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篡权当了皇帝,一屁股的不干净,虽然赵匡胤口口声声说优待柴宗训母子,还赐“丹书铁券”,说什么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可是,在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的时候,柴宗训暴毙,年仅21岁,有一种传闻说时任房州太守'辛文悦为了讨好赵匡胤,故意把柴宗训杀死,免除后患。 

既然宋太祖赵匡胤开了这个头,纵观宋朝,秦武安君白起再也没有进入过十哲的地位。  

但白起真的不配吗?各位看官朋友心里自有主意。  

同样被排除在十哲地位之外的,还有吴起。  

吴起的私人生活确实值得诟病,杀妻求将的传说流传至今,他也不是什么道德君子,但论军事能力,进入十哲根本不是问题。  

可惜,吴起被排除了,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十哲”如下:  

主祀:武成王姜太公。  
配享:留侯张良,陪伴在姜太公旁边。  
配享于殿上:共十人。  
东侧西向: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  
西侧东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看这份名单,我只想说:范蠡和郭子仪是不是太勉强了一点。  

两人的政治能力是没得说,但是带兵打仗……未免牵强。

范蠡要是能够入选,那么伍子胥呢?王翦呢?甚至李牧和廉颇也能入选吧。  

郭子仪要是能入选,那么李光弼呢?颜真卿呢?高仙芝,苏定方是不是也可以入选?  

到了清朝时期,武庙主神再度发生变化,变成了关羽,武庙也因此变成了关帝庙……  

纵观“武庙十哲”,其实还是服务于当时帝王的政治需求的,再说,类似排名排行榜,本来就是一千个人一千个看法,反正“武庙十哲”里没有白起,我是不服气的。 

点赞3、海门市 网友:独遇不与

武庙十哲简单地说就是为祭祀武庙而陪祀的十个人,武庙的全称是武成王庙,祭祀是第一任武圣姜子牙,光祭祀姜子牙一个人显然太孤单了,于是在唐朝的时候,尊姜子牙为武成王,以张良为副祭祀,同时陪祀的还有九人,连张良一起共十人,分别是:

右列: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左列: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

这十人中,春秋战国时期有5人,西汉有2人,三国有1人,唐朝有2人,囊括了从西周初年到唐朝上元年间在军事上成就斐然的十个人,唐朝的武庙十哲就是这十个人,但是到了宋朝,武庙十哲的人选发生了改变。

武庙

宋朝的武庙主祀也是姜子牙,副祀也是张良,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十个人组成的陪祀,分别是:

东侧西向: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

西侧东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相比较而言,宋朝的武庙十哲拿掉了吴起、白起两人,把张良不计入十哲之中,然后换上了管仲、范蠡、郭子仪。原因就是道德,吴起曾经杀妻求将,让人感觉吴起太过功利,不近人情,残酷无情,白起则是因为杀伐过重,白起领导的战争,合计杀敌约一百万人,这个数字太过恐怖,让人感觉白起太过残酷,所以这两人被拿掉。

那么就把唐朝与宋朝武庙中的人员全部算在一起,看看他们都有什么功绩和能力?是名不副实还是名不虚传?

第一任武圣:姜子牙

一、张良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称张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是刘邦的谋主,一生为刘邦谋划了数不清的战略,张良从协助刘邦西进攻入咸阳开始,以钱财欺骗秦将,攻入武关,以鸿门宴示弱,让项羽放弃对刘邦的敌意,以烧毁栈道,让项羽放下防备刘邦之心,以下邑之谋劝刘邦重用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协助刘邦在彭城大败后重振旗鼓。

以鸿沟协议后趁其疲惫,建议刘邦撕毁协议追击项谱,最终形成了垓下之战的局面,协助刘邦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张良的谋略居首功,刘邦可以没有韩信,但一定不能没有张良,刘邦能在正面战场顶住战神项羽的4年进攻,除了萧何的后方支援与汉军的战斗力之外,就数张良的谋略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所以在打败项羽之后,刘邦拿出三万户封邑让张良随便选,但张良放弃了。

张良

张良的主要军事能力体现在:谋略二字。张良自己打仗虽然不是很厉害,但是辅佐明主刘邦却是如虎添翼,张良天生就是做谋士的人,张良的定位是:高级谋士、战略家与军事家。唐朝和宋朝的武庙都把张良放在仅次于姜子牙的地位,可见张良的军事能力是得到唐、宋两朝的认可。

二、田穰苴

田穰苴也叫司马穰苴,是春秋末期人,他是齐国田氏王族的旁支,田穰苴的事迹记载得非常少,只知道他有一次率军打败了晋国与燕国的军队,同时为了树立军纪,斩杀了齐王宠信的大臣庄贾,这叫秉公执法、树立威严,至于田穰苴是怎么打败晋国与燕国的,史书上记载得有些离谱,说晋国和燕国听到田穰苴秉公执行与铁面无私后,就自行撤退了。

田穰苴因功升为齐国大司马,后来以司马为姓,成为司马这个姓氏的始祖之一,但后来齐王听信谗言,把田穰苴给贬官了,田穰苴郁郁而终,但是,田穰苴留给后人一本著名的兵书,名字叫《司马法》。

这本兵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兵书,比《孙子兵法》还要古老,而且成为后世朝代的军事教科书,这本兵书记载了很多军法、军礼、军事条例、条令等典章制度,是后世不少朝代参考建设军队的教程,但很多内容亡失了。

田穰苴

田穰苴最大的作用就是留了下这部《司马法》,如果不是这部兵法,田穰苴也上不了武庙,他的名字也不会这么出名,但也有人说这书是姜子牙所著,但田穰苴显然与此有关,田穰苴的主要军事能力就体现在军事著作上,但是缺少实战经验。

三、孙武

孙武是春秋末期人,是著名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被后世尊称为“兵家至圣”,简称“兵圣”,在华夏军事界,没有不知道孙武及孙子兵法的。

孙武是齐国人,因为没有用武之地,来到了吴国,由伍子胥推荐孙武给吴王阖闾,孙武与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利用一系列谋略,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并顺利攻入楚国都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柏举之战,要知道当时的楚国是面积最大的诸侯国,也是强国之一,吴国只是一个新兴的小国,但孙武能够运用谋略战胜楚国,并攻破楚国都城,这在当时是巨大的胜利。

孙武

孙武还辅佐吴王阖闾打败了越王勾践,协助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在吴王阖闾去世,伍子胥被杀后,孙武隐居下来,专心写兵书,这就是《孙子兵法》。孙武的定位是:高级谋士与军事著作作者,他的主要能力也体现在谋略上,为主将出谋划策,并不是自己亲自率军作战。

四、吴起

吴起是比较全面的一个人,抛开道德不说,他就是个军事奇才,吴起一生仕鲁国、魏国与楚国,无论他在哪个国家,无论强弱,他打仗都能赢,而且是亲自率军作战,不仅如此,吴起还是政治家、改革家、战略家,他不仅能亲自率军作战,而且还能写出军事著作,他有一部《吴子兵法》的兵法流传于世。

吴起学过儒家,后来又改为兵家,为鲁国作战时,率军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后来受到鲁国国君的猜忌而来到了魏国,受到魏文侯的重用,那个时候的魏国人才济济、政治清明,并且是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

吴起在魏国担任西河太守,为魏国创建了战国第一支特种作战部队-魏武卒,有吴起在的魏国,把秦国死死地堵在关中平原,无法东出,吴起还创下了用5万魏武卒大败秦国50万大军的经典战役。

吴起

后来吴起在魏国又受到猜忌,逃到了楚国,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开始在楚国变法图强,因为促动了楚国贵族的利益,在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楚国贵族所杀。

以吴起的经历来看,他是一个文武全军的军事奇才,他的主要能力体现在多方面,即能率军打仗、治军训练,又能政治改革、撰写兵书,还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吴起在十哲中是一个另类,非常杰出,而且能力全面。

五、乐毅

乐毅是燕国将军,是战国初期名将乐羊的后人,燕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国君燕昭王在位期间,乐毅投靠了燕国,乐毅一生最有名的事件就是五国伐齐,当时齐国国君是齐湣王,因为在军事上吞并了宋国,又没在政治上化解各国对齐国的担忧,于是齐国受到燕国、赵国、楚国、韩国、魏国五个诸侯国的联合攻打。

五国联军以乐毅为主将,五国攻齐,齐国战败,齐湣王被杀,随后乐毅率领燕国军队独自攻打齐国,拿下了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即墨和莒没有被攻下,乐毅无法攻下这两座城池,结果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与乐毅不合,就想把乐毅召回燕国,而且乐毅不敢回燕国,直接投靠了赵国。

乐毅

乐毅的定位就是军事将领,在前线打仗,但乐毅的一生除了攻齐之战外,就没有其他战绩了,而且攻齐之战打了个虎头蛇尾,始终没有攻下齐国最后两座城池,最终被齐国名将田单复国成功。

六、白起

白起是秦昭襄王时期的名将,是整个冷兵器时代杀死敌人最多的将领,也是打歼灭战的鼻祖,白起一生打过的仗太多了,没有败过,最为著名的三场战役,分别是: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

伊阙之战,白起利用集中兵力攻击一支军队,以少量军队忽悠另一支军队的战略,先集中兵力歼灭了实力实弱的魏军,然后转过头来攻打韩军,一举歼灭了魏国和韩国24万联军。鄢郢之战,白起深入楚国腹地,破釜沉舟命令士兵只带几天的口粮,激发斗志,利用大水灌入了楚陪都鄢城,最后又攻入楚都郢都,这是楚国自柏举之战后,第二次被攻破都城。

白起

长平之战,白起利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谋略,包围了赵国45万大军,并全歼了这支军队,这是战国规模最大的歼灭战,一举打掉了赵军的主力,令六国闻风丧胆,这就是白起,他的定位就是战无不胜的军事将领,也是兵家的代表人物。

白起的军事能力体现在高超的指挥艺术、奇谋百出的谋略和歼灭战的战争思想上,他还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是整个战国率军作战功绩最大的将领

七、韩信

韩信号称兵仙,国士无双,是秦末时期涌现出来的军事奇才,因为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所以韩信投靠刘邦,经夏侯婴、萧何、张良的举荐,韩信得到了刘邦的重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韩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战役,韩信打魏国利用的声东击西之计,以少量军队牵制魏军主力,然后让主力偷偷从其他地方渡河,一举打败魏国,俘虏魏王豹,韩信打赵国采用的是背水一战,以主力在河边背水列阵,引诱赵军攻击,另让2000轻骑埋伏在赵军营寨边,等赵军出寨迎战,2000轻骑攻入赵军营寨,换上汉军旗帜,赵军回营时发现旗帜换了,于是崩溃。

韩信

韩信攻打齐国是出其不意,趁郦食其说服齐王,毫无防备之际,突袭齐国,一举攻破,攻打龙且时,是在潍水上游用沙袋堵水,引诱龙且出战,并故意败退,龙且追击后,再让人拿掉沙袋,龙且大军被水淹没,韩信大胜。

韩信是一个谋略百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谋略型将领,韩信所有的战争都不是靠蛮力,而是靠谋略取胜,而且绝大多数战争都是以少胜多,韩信的军事能力体现在奇谋妙计上,他是权谋家中最厉害的代表

八、诸葛亮

诸葛亮是武庙十哲中唯一一个三国时期的人,但也是一个争议较大的人,太多的人看不懂诸葛亮了,有不少人认为诸葛亮能进武庙是因为忠心,更多人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差,那是因为诸葛亮的政治能力太强了,这是相对来说的。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第一个体现是:隆中对战略。这是一个政权的最高政治战略,军事是为政治服务,政治包括了军事,隆中对战略告诉了刘备应该如何做才能统一天下,隆中对出来的第二年,刘备就有了荆南四郡,然后一路发展,攻下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顶峰,这其中最大的功能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萧何与张良的结合体,在谋略上是弱于张良的。

诸葛亮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第二个体现是:率军作战。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首先就平定了南中的叛乱,接着就是6年5次的北伐,蜀汉的实力只有曹魏的五分之一,但是诸葛亮完全靠个人能力弥补了蜀汉实力的不足,发起了北伐,以攻为守,寻找机会。

五次北伐中,除了第一次因为用人不当导致大败之外,其他都没有再失败过,诸葛亮为人非常谨慎,北伐最大的目的不是攻城掠地,而是趁机得利,谁都明白曹魏已经稳定,北方是铁板一块,没这么容易就能打败曹魏的,但是诸葛亮仍然靠着自己的个人能力来对抗曹魏。

第二次北伐杀死了王双,第三次北伐夺取了武都与阴平郡,第四次北伐斩首了司马懿手下甲士三千,第五次北伐司马懿拒不出战,直接耗死了诸葛亮。

除了实战之外,诸葛亮的治军也是非常厉害的,司马懿曾经在参观过诸葛亮留下的营地后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并且诸葛亮还有军事著作流传下来,名字叫《便宜十六策》,诸葛亮的定位是全能型的儒将,即懂军事理论,也有实践经验,只是他过于谨慎,宁愿最小的损失,也不愿意冒险。

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

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曾经称赞过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极高的评价,要知道这两人本身就是成就极高的军事家,诸葛亮能够入武庙,就是因为军事才能,而不是其他。

九、李靖

李靖是唐朝的战神,其功绩与能力甚至大于韩信,李靖既懂谋略,又善于用兵,李靖投靠了李世民之后,成为其重要助手,参与了平定萧铣割据政权之战,攻灭辅公祏之战,这两战都是李靖的谋略,最终都成功了,李渊甚至称赞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不如李靖。

李靖在泾阳之战以一万余人联合其他唐军一起对抗突厥20万大军,诸军中只有李靖手下的军队保持完整,在唐朝与突厥的战争中,李靖率领三千骑兵就敢深入草原,突然攻击颉利可汗,获取大胜,并与李勣一起,大败突厥,直接灭亡了东突厥。

李靖

李靖在唐朝与吐谷浑的战争中,数次大败吐谷浑军,直接把吐谷浑军打得溃败,导致其可汗被人杀死,灭亡了吐谷浑,解除了唐朝西部边境的威胁,李靖在唐朝南征北战,从建国之初一直打到对外扩张,几乎没有败过。

李靖的定位是有谋略的将领,李靖打仗从不蛮干,基本上靠的是正确的谋略,是唐朝排名第一的战神。

十、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最初投靠了翟让的瓦岗军,打败了隋朝遣名将张须陀,并且数次大败王世充,击败叛将王德仁,与李密里应外合打败了宇文化及,后来李勣跟着李密一起投靠了唐朝,在黎阳之战中,李勣因为兵少投靠了窦建德,后来又找机会投靠回唐朝了。

李勣参与了虎牢关之战,随李世民一起打败宋金刚,又随李世民一起讨伐了王世充,在虎牢关之战,李勣参与了攻打窦建德与王世充,在宗城之战中,李勣被刘黑闼打得全军覆没,单身逃走,在洺水之战中李勣击败刘黑闼部将高雅贤。

李勣

李勣与李孝恭、李靖一起参与攻灭辅公祏之战和灭亡东突厥之战,与李靖联手灭亡了东突厥,李勣还参与了唐朝攻灭薛延陀之战和李世民攻打高句丽之战,李勣都立有战功,在唐高宗时期,李勣以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都督各军共同灭亡了高句丽。

李勣的定位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他的军事能力应该是仅次于李靖,在唐朝数一数二的名将。

十一、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管仲的主要才能在政治方面,治国处理内政,同时也有一些军事方面的改革,主要是改革齐国的军事制度,管仲把齐国分为21个乡,从事军事作战的是士乡十五,其他六个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规定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然后由齐国国君率领中军,两个上卿大夫各率五乡为左军和右军,这就是三军,然后各军各司其职,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作战单位。

管仲

管仲就是靠这套制度让齐国的军事组织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是全民皆兵,敌人来了就上战场,分工不太明确,从管仲改革开始,齐国开始强大,但是管仲的主要才能在政治方面,率军作战几乎没有,仅有的就是军事改革,也跟政治相关。

管仲也跟随齐桓公参与一些战争,提供一些谋略,但管仲的主业是治理国家,所以管仲的定位其实是政治家和改革家,与军事关系并不大。

十二、范蠡

范蠡是春秋晚期楚国人,辅佐越王勾践,范蠡在勾践手下的作用类似于张良在刘邦手下的任用,但比不上张良的谋略,主要是给勾践提一些建议,包括政治和军事的,勾践伐吴成功的七策是文种提出的,范蠡与文种的作用相当。

范蠡最终辅佐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并灭亡了吴国,在功成之际,范蠡与张良一样,选择了身退,而得以保全性命,不愿意离开勾践的文种则被赐死。

范蠡

范蠡的定位是政治家与军事家,他提供了不少谋略给勾践,勾践的成功有三分之一的功能是范蠡的,同时范蠡还是最早的经济学家,数次经商成为巨富。

十三、郭子仪

郭子仪是唐朝名将,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平定者之一,郭子仪与李光弼一起,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领导者,郭子仪是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领导了唐军对叛军的作战,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

郭子仪还数次率军打败了吐蕃军的进犯,平定了华州节度使周智光的反叛,郭子仪是四朝元老,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与唐德宗四个皇帝,在唐朝的地位是德高望众、威望极高的存在。

郭子仪

郭子仪的定位是唐朝的中兴名将,一生忠心耿耿,为唐朝东征西战,最后得以善终。

从唐朝与宋朝的武庙十哲人员来分析,不考虑其他因素,只论军事才能的话,唐朝评选的武庙十哲人选更为合适,就军事才能来说,白起和吴起不应该被拿掉,而宋朝加上的范蠡与管仲两人进武庙有些名不副实,他们的特长不在军事,而郭子仪进武庙则是可以的。

点赞4、龙岩市 网友:飘絮清幽

“武庙”,本是与祭祀文宣王孔子的“文庙”相对应,专为祭祀“武圣”姜太公。自唐高宗起,又供奉了: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绩、张良、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十位亚圣,作为陪祀也进入了“武庙”,俗称“武庙十哲”,但其中一位本已进了武庙,但却又被请了出来。

白起,战国时期的军事家、秦国名将。

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一生善于用兵,自秦昭王时期征战六国,为秦国的最终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在伊阕之战大破了魏韩联军,攻陷过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又重创赵国主力,白起为秦国征战30年,陷城70余座,拓地千里,灭敌百万。

韩信,江苏淮阴人,西汉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誉为"国士无双",被奉为"兵仙"、"战神",集"王侯将相"于一身,刘邦曾评价: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作为统帅,韩信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灭楚,直至垓下全歼楚军,韩信用兵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诸葛亮被誉为“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他曾发明过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其《八阵图》、《出师表》、《诫子书》更是名震千古。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而六出祁山,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病逝于五丈原,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人,隋末唐初时期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李靖原为隋将,后效力于李唐,由于他长于谋略,善于用兵,因此为李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李靖一生的戎马生涯之中,在他所指挥的几场重大战役,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并且他还根据自己一生的实战经验,著有兵书多部。

李绩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名为李绩,他是与李靖齐名的唐初名将。

李绩曾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一生出将入相,深得李唐朝廷的信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李绩早年从李世民征战四方,曾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大破东突厥、征服高句丽,为唐王朝开疆拓土数千里,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张良本是名门之后,其祖先五代相韩,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果后,逃亡至下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成为刘邦的“智囊”。在楚汉战争中,张良为刘邦谋划了“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最终助刘邦击败了强绝一时的西楚霸王项羽,因此,刘邦才会称他是“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司马穰苴本名田穰苴,因为他被封为大司马,故后世也称其为司马穰苴。

田穰苴是继姜子牙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他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国的联手入侵,由于年代久远,有关他的战绩流传不多,但他的军事思想却影响巨大,并著有一部兵书《司马法》。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了祭祀历代名将而设置武庙,司马穰苴名列其中。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被后世尊称为“兵圣”。

孙武本是齐国人,后来到了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的举荐,更因其所著的兵法十三篇而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与伍子胥率吴军征讨强大的楚国,孙武五战五捷,只用3万吴军就打败了楚国的60万大军,并攻入了楚国的国都。随后孙武又北败齐、晋,南服百越,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孙子、孙武子。

吴起,战国初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的代表人物。

吴起出生于富足人家,年轻时期因为在外求官而耗尽了全部家产,他在遭到乡邻的嘲笑之时,一怒之下就杀掉了三十多个讥笑他的乡邻。吴起一生历侍过鲁、魏、楚三国,仕鲁时曾击退了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大破秦军,尽得秦国的河西之地。由此可见,吴起在军事上有极高的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而他所著的《吴子》兵法,也在中国古代军事名著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乐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魏国名将乐羊的后裔,官拜燕过上将军,受封昌国君。

乐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他曾辅佐燕昭王振兴了垂危的燕国,公元前284年,当时的齐国非常强大,于是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乐毅在齐国作战五年,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也使燕国出现了前所未有之强盛。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堪称是名帅如云、猛将如雨,能挤进“武庙”享受祭祀者,更属凤毛麟角。有一位名将本已进入了“武庙”,却又被请了出来,他就是“杀神”白起。

宋朝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去祭祀“武庙”。或许是他的江山来的过于容易,也可能是他的为人过于仁慈,当他看到白起的塑像之后,便指着白起的塑像说"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为何受享于此?",随后他就命人把白起的塑像抬出了“武庙”。

“武庙十哲”变成了“武庙九哲”,虽然后来又补上了郭子仪,但除去“杀神”白起之外,历史上还有哪位名将该配享“武庙十哲”?

点赞5、德惠市 网友:小肥猪

果然又有人怀疑诸葛亮的含金量……

武庙十哲里,姜太公没什么明确指挥打仗的记录,张良就不干上阵打仗的活,司马穰苴虽有战功但也不显赫。可见入选武庙的原则,并非一定是“能打”。

但姜子牙有《六韬》,司马穰苴有《司马法》,张良曾经和韩信“序次兵法”。可见留有著述也是一条重要的入选加分项。道理很简单,你个人再能打,不过是一时的名将,但兵法流传后世,可以影响千千万万人。这两者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

好了,既然如此,那诸葛亮有什么著述,值得入选武庙十哲呢?

既然武庙是唐朝人选的,来看唐朝人的说法。《李卫公问对》:

太宗曰:“阵数有九,中心零者,大将握之,四面八向,皆取准焉。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数起于五,而终于八,此何谓也?”
靖曰:“诸葛亮以石纵横布为八行,方阵之法即此图也。臣尝教阅,必先此阵。世所传《握机文》,盖得其粗也。”

《李卫公问对》是记载唐太宗和李靖(封卫国公)讨论兵法的一部书。这里李靖表示,现在的方阵之法是诸葛亮传下来的,我在军中教阵法,这个是第一课必教的。


太宗曰:朕与李绩论兵,多同卿说,但绩不究出处尔,卿所制六花阵法,出自何术?
靖曰:臣所本诸葛亮八阵法也。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臣为图因之,故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俗所号耳。

李靖表示,我的得意之作六花阵法,是在诸葛亮阵法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注意这是同在武庙十哲中的李靖,有这位权威盖章担保,可见:一、诸葛亮阵法水平很高;二、诸葛亮阵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所以以我们之前的标准——军事著述对后代的影响力——来评判,诸葛亮入选十哲并没有问题。只不过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神话了,导致很多人以为那些阵法都是小说虚构出来的,其实并不是。小说中的八卦阵神乎其神,当然不可能存在。但在现实中诸葛亮也是一个阵法专家。

顺便说一句,宋代因为道德问题,先后把白起和吴起从十哲里降了等。那么反过来说,唐朝选武庙十哲时,肯定是没有考虑道德问题的。

何况李绩压根也不是什么忠臣典范,他在太宗死后投了武则天,人生履历上是有污点的……

点赞6、那曲市 网友:九茉莉

“武庙十哲”的入选条件非常高,连卫青、霍去病都没有入选,足以见得它的门槛之高!


唐朝是个崇尚武功的朝代,不但名将辈出,连文人士大夫都向往驰骋沙场的生活,比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李贺,“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李白,似乎人人都渴望都战场建功立业。

不仅民间拥有浓厚的尚武习俗,连居庙堂之高的帝王对名将都厚爱有加。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追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专门设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到唐玄宗时期,他效仿曾祖父的做法,为姜子牙设立“武成王庙”,再从周朝到唐朝开元十九年(前后1777年)里挑选出10位历史人物,把他们请入武成王庙配享姜子牙左右。

十位历史人物分别是:秦国武安君白起、汉朝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朝卫国公李靖、唐朝英国公李勣;汉朝留侯张良、齐国大司马田穰苴、吴国名将孙武、魏国西河郡守吴起、燕国名将乐毅。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唐玄宗的青睐,获得配享姜子牙庙宇的至高荣耀,与他们生前的劳苦功高密切相关。

01战神白起

白起是秦国百战百胜的战神,不少战国名将命丧他手。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主要依靠白起和秦宣太后(芈月)密切配合,通过远交近伐的手段屡立奇功。先是伊阙之战,白起荡平韩魏24万大军,再就是郢城之战差点把楚国灭掉,最后在长平之战中,彻底把赵国的主力摧毁。根据史书记载,白起一生为秦国攻打下70多座城池。秦国之所以强大,白起居首功。

02兵神韩信

韩信这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有关他的传奇故事实在太多。作为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三位功勋之一,韩信的用兵之道向来是兵家的必修课程。平心而论,韩信的功劳要远远超过萧何和张良,还定三秦、灭魏破代、东征齐赵,最后垓下决战上演“四面楚歌”,帮助刘邦彻底解决最大的对手项羽。

03五丈原诸葛亮

相对于其他九人来说,诸葛亮是武庙十哲中唯一不懂兵法的人。那些出祁山、借东风的历史典故,往往有很大的水分。诸葛亮能够位列“武庙十哲”,不是凭借显赫的武功,而是他那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在皇帝眼中,大臣有没有能力是次要,是否忠心才是最重要的事。

04卫国公李靖

李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作为唐高祖和唐太宗两朝元勋,李靖为李唐江山的贡献,怎么形容都不足为过。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多次决定性战役都是李靖的功劳,消灭萧梁、平定辅公祏、远征东突厥、西征吐谷浑,其他小规模战役也不在少数。后人实在太崇拜他,干脆把他神化成封神演义里陈塘关总兵和托塔李天王李靖。

05英国公李勣

说起李勣,知道的人并不多。要是说徐茂公,实在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徐茂公由于深得李渊赏识被赐姓李,从此改名叫李勣。早年,李勣投靠瓦岗寨,后来归顺李世民,他的功劳贯穿太祖、太宗、高宗三朝。他帮助李靖平定突厥作乱,为李唐江山开疆拓土立下很大的功劳。公元667年,唐朝与高丽关系决裂,年事已高的李勣不辞劳苦,亲自帅领大军配合薛仁贵东征高丽。

06留侯张良

张良和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刘邦曾感慨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的功劳和计谋不必多说,张良的过人之处是他会做人,刘邦当上皇帝后怀疑过很多人,但他从没有怀疑过张良。因为张良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经常给刘邦出谋划策、良言相劝。

07齐国田穰苴

历史是这样评价田穰苴,说他是继姜子牙之后,最优秀的军事家。十分可惜的是,田穰苴有姜尚的才华,却没有姜尚的好运气。他曾帮助齐国挫败晋国和燕国的攻伐。史书上对田穰苴的战功记载不多,但他在姜子牙《太公兵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完善,撰写出《司马法》成功入选武经七书。

08兵圣孙武

孙武拥有“百世兵家之师”和“东方兵学的鼻祖”的称呼,由他撰写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是历代将领的必读名著。孙武经过伍子胥的举荐,带上自己的兵法十三篇,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军,主导吴楚柏举之战,亲率吴国士卒大破楚国,一路所向披靡占领储都城郢城,楚国因此差点灭亡。

09全才吴起

吴起在历史上以改革家著称,实际上吴起还是一位军事家,他曾写过一本《吴子兵法》,与孙武合称“兵家二圣”。吴起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谋职。在鲁国时,帮助鲁穆公挫败齐国的入侵;在魏国时,又帮助魏文侯主动进攻秦国;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大刀阔斧进行“吴起变法”。吴起在“武庙十哲”中,可以称得上全才。

10望诸君乐毅

战国一共持续254年,大量的军事人才涌现出来,乐毅便是其中一位。他的战绩与战神白起几乎持平,属于攻必克战必取的水平。他曾创下一场战役攻克七十座城池的记录。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其他五国讨伐齐国,由乐毅担任主帅。乐毅带着这只杂牌军给强大的齐国造成沉重打击,齐国因此一蹶不振。

文章写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熟知的名将没有入选“武庙十哲”,比如卫青、霍去病、李广、马援等等。查阅历史资料,唐史中没有具体说明标准。如果把“武庙十哲”进行剖析发现,他们要么是开国功勋,要么有自己的兵法心得,要么战绩实在太大,卫青、霍去病等人并不具备这样的资格,或许是他们没有入选的原因。

其实“武庙十哲”都是人中龙凤,非要从中挑一位名不副实的人,我只好说诸葛亮能力相对差一些。因为其他九位都是以战功入选。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带兵打仗实在稀松平常。

点赞7、山南市 网友:鸢卿漓殇

据《旧唐书》记载:”开元十九年,于两京置太公尚父庙一所,以汉留侯张良配飨。天宝六载,诏诸州武举人上省,先谒太公庙,拜将帅亦告太公庙。至肃宗上元元年闰四月,又尊为武成王,选历代良将为十哲。“

武庙十哲指的就是开元十九年(731年)配享太公庙的十位古之良将,分别是左列的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jì)和右列的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顾名思义,太公庙就是祭祀太公的庙,正如孔庙是祭祀孔子的一样,这个太公,就是太公望,即姜子牙(吕尚),他是太公庙的主祭,张良是配享,其余则是从者。

到了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追封太公望为武成王,太公庙也就成了武成王庙,简称武庙,跟文庙相对,文庙全称文宣王庙,主祭是孔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比太公望要早上几十年。

“十哲”的说法其实是从文庙那边挪用过来的,因为文庙有孔门十哲,是孔子最为优秀的十位学生,而武庙十哲却不是太公望的学生,所以在贞元二年(786年),除张良外的九人不再祭祀。

要说这些古代名将哪些名不副实,我们得先看看他们的事迹。

秦武安君白起

白起的大名不需多说了,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在秦昭襄王时期征战六国,歼敌过百万,尤其是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为秦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后来因为杀俘被撤出武庙。

韩淮阴侯韩信

韩信也是名人,汉初三杰之一,战必胜、攻必取,平定了赵地、齐地,在垓下之战指挥汉军打败项羽,为刘备夺取楚汉争霸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最后被吕后和萧何用计杀死。

蜀汉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还是名人,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平定了南中地区,并五次北伐,功盖三分国,最终病逝于五丈原。

唐卫国公李靖

李靖征战四方,南平萧铣、辅公拓,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凌解决了唐朝三个方面的威胁,为唐朝统一和贞观之治立下赫赫战功,名列烟阁二十四功臣,且著有《武经七书》之一的《李卫公问对》。

唐英国公李勣

原名徐世勣,与李靖并称,早年随李世民征战四方,后来独当一面,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名列烟阁二十四功臣。

汉留侯张良

张良也是汉初三杰之一,他运筹帷幄之中,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大功,也曾暗杀秦始皇。

齐大司马田穰苴

这是个非著名人物,曾率齐军击退了晋燕联军,提出以练兵为核心,著有《武经七书》之一的《司马法》。

吴将军孙武

尊称兵圣,训练吴国军队,并率吴军大败楚军,攻占了楚都郢城,著有《武经七书》之首的《孙子兵法》。

魏河西郡守吴起

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曾率鲁军击败齐军,后训练建立魏武卒,以五万魏武卒大败五十万秦军,著有《武经七书》的《吴子兵法》。

燕昌国君乐毅

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率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

谁名不副实?

乍一看,似乎可以一口咬定,肯定是张良啊,一个谋臣跑武庙干什么?得去隔壁文庙啊!

虽然张良的主业是谋臣,但他也是打过仗的,据《史记》记载:”(张良)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当然,这个战绩相当不好,本来是收复韩地的主场作战,结果被秦军吊打,只能打游击去了。

不过我们要搞清楚的是,武庙十哲的选拔标准并不只是战绩,而是良将,战绩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谋略,其中就包括对后世军事的影响等等。

比如田穰苴,他的战绩很少,只有一战,入选完全凭的是《司马法》中的治军思想,而张良的战绩乏善可陈,论谋功却为帝王师,更传承《三略》(即《黄石公三略》),又功臣身退,位次仅次于太公望也属正常。

还有诸葛亮最为争议,因为数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很让人怀疑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但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确是大战略,他东和西取、南征北伐,虽为功成,但也有奇正之法,对于治军,他也很擅长,因此被视作兵家典范。

所以对于这个古人定下的名单,我并不认为有人名不副实,后来宋朝删人,搞的也是道德问题,比如白起杀降。

点赞8、邵阳市 网友:死亡左轮

武庙十哲一般指的是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它以周朝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张良为副祀。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



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北宋建立后,部分人有变化,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在这十个人里,我觉得诸葛亮和张良最不名副其实。其他人都称得上名将,就不多说了。




所谓名将,在我看来就是著名的军事将领,指的是在军事上有重大突出成就的人,至少指挥过一次著名的军事行动,并获得较大战功战果的人。




先说诸葛亮,众所周知,由于三国演义的原因,诸葛亮被神化了,军事上几乎无所不能,但是在这里,我们只谈历史,不谈演义。




诸葛亮是我很佩服的一个人,历史上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兵器发明家,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还谈不上名将级别,他自比管仲乐毅,意思就是他想做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我看来他的才能相当于萧何?半个戚继光。




很多网友可能不太满意,这个评价其实已经很高了,你要知道,华夏五千年历史,和萧何一样,政治建设、后勤管理及团队团结工作,都做的非常出色的人,在我看来也就诸葛亮和李善长了。戚继光也是杰出的军事家、兵器发明家。




诸葛亮政治才能无需多说,军事才能也有,不过主要体现在兵器发明和部队训练上。



诸葛亮军事战绩主要体现在北伐魏国,共为五次,三国演义说六出岐山,其实真正出兵祁山的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是被动防守。后人概而言之,说是“六出祁山”,其实不对。

名将除了要出名,更要看战功战果,不然赵括之流也是名将了。从战争结果看,诸葛亮北伐也是败多胜少,空耗国力,几乎寸土未得。唯一值得夸诩的是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后世子孙铭记。



诸葛亮军事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用人不当,缺乏识人之明。比如马谡失街亭,李严误军粮,都是关键时刻用人失误,失去大好战机,失之难以挽回,导致像街亭这样的重要关口,失陷敌军之手,诸葛亮不得不败退汉中,最后只能上演“挥泪斩马谡”的悲剧一幕。



二是缺乏将略,没有稳扎稳打。攻占陇右后,诸葛亮没有步步为营,在占领区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军事根据地,几乎都是粮尽兵退,收地得而复失,并且陇右诸多有利因素,也未能充分利用,这样的军事行动没有多大意义,空耗国力,魏国比蜀国国力大很多,和它硬拼耗实力,那就是自取灭亡,自己最后也是被司马懿活活耗死,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下场。




三是屯兵不力,导致功败垂成。诸葛亮引以为荣的屯兵戍边措施亦不给力,前线军需供给不济,导致都是粮尽而退。



综上不难看出,诸葛亮军事才能确实比较一般,至少谈不上出类拔萃,不要说让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争取军事胜利,就是现有的优势条件,诸葛亮很多都不能充分加以利用。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三国志诸葛亮传,在这里就不过多展开了。



关于诸葛亮的才能,《三国志》作者陈寿早就有过客观评价。




陈寿:“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计,优于将略。”并在诸葛亮传结尾,对其军事才能加以评价,说诸葛亮是“管(仲)萧(何)之近匹也,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把诸葛亮比做著名的管仲和萧何,遍找历史上的贤相名臣,极少有人能获此殊荣。当然,这里其实也指出了诸葛亮长于治国理政,短于带兵打仗。




诸葛亮的最大对手,司马懿也有过评价。司马懿:①“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②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此外,当世人感叹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并且纷纷为他的失败寻找借口的时候,大军事家、大战略家毛主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诸葛亮之败怨不得天时,怨只怨诸葛亮自己还不够聪明。




在分析诸葛亮失败原因时,毛主席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在评价诸葛迷引以为荣的赤壁之战时,伟大领袖毛主席把赤壁之战更是定义为“吴魏赤壁之战”,说明他并不认为刘备、诸葛亮对赤壁之战有多大贡献。




张良严格意义上说,根本就不是将领,他只是刘邦的一个谋士。所以,定位就错了,其他也就无从谈起。

点赞9、无锡市 网友:寒光竹影

武庙十哲是在唐太宗时期设立的,先前唐太宗为了表彰大唐王朝的那些开国功臣们设立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位,而在唐太宗在位中期,为了表彰唐朝之前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名将,便设立了武庙十哲之位,其实,当年唐太宗设立武庙十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祭祀,毕竟这些人都为我国历史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进入武庙之内,最先看到的便是主祭太公望,也便是周朝的开国丞相姜子牙,在武庙的两旁便是武庙十哲了,左右各五位。他们十个人分别是张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从这十个人的身份,以及个人才能,乃至当年他们为历史做出的贡献来看,他们十个人确实配的上武庙十哲的称号。

仔细观察,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的特点是大多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和楚汉时期,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当时正是天下战乱四起的年代,时势造英雄,这句话一点没有错,因为战乱,他们有机会展现出自己出色的军事潜力。

不过今天的这个题目问的是武庙十哲中那些人最配不上这样的身份,不得不说,这个问题问的有些刁钻,颇有鸡蛋里挑骨头的味道,这里我仅仅说说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把。


在这十个人当中,相比之下,我认为最配不上武庙十哲身份的人就是张良和乐毅了。

乐毅

我们先来说说乐毅,乐毅生活在战国时代后期,当年的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仅仅白起上榜,而乐毅无缘四大名将之位,根本原因在于相比四大名将,乐毅在军事成就上远远不及四人,更没有资格入选四大名将之列。

就连四大名将中的其他三位都无法入选武庙十哲,显然把乐毅放进来,远远没有把四大名将中的其他三位放进来有说服力。


当年乐毅的确率领五国联军攻下了齐国七十座城池,但那是合诸侯联军之力,特别是秦在其中发挥了牵制齐主力的作用,所以实际上乐毅仅仅靠这一次看起来显赫的战绩与四大名将比起来有点不够格。

无论是秦国的白起和王翦,还是赵国的廉颇、李牧,一生中胜仗无数,经历的重大战役远远超过乐毅,他们四人任何一个拿出来,都应该要比乐毅在我国历史上更具有影响力。

其实乐毅最擅长的则不也并非军事,而是政治,所以,武庙十哲乐毅应该被其他三位名将中的一位替换。

张良

我们再来看看张良,张良其实就是刘邦的智囊,在帮助刘邦出谋划策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是张良根本无法改变刘邦当年的颓废之势。

真正让刘邦完完全全活过来的个人认为是韩信和萧何,特别是韩信,仅仅拿张良与韩信做一下对比的话,不难发现,张良远远不及韩信,正是因为韩信的加盟,才让刘邦彻底摆脱了项羽的围剿,甚至是走上了和项羽争霸的阶段,最后将项羽消灭,最大的功劳还是韩信而不是张良。

相比其他的八个人,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一点上,乐毅和张良不行,而其他的八个人配的上这一点。我个人觉得他们二人的特长在于出谋划策方面,是一代文人,而在带兵打仗方面,他们两个人就显得偏弱了。

点赞10、天水市 网友:作奸犯科

武庙十哲中,名不副实的应该是诸葛亮。

我之所以认为诸葛亮名不副实,不是质疑诸葛亮的才能、品德和功绩。我只是觉得诸葛亮专业不对口,是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所以不应该呆在武庙里。武庙毕竟是华夏顶级军事家们聚集的地方,而诸葛亮只是一个业余的军事家。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在政治的范畴诸葛亮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在军事领域,诸葛亮却表现欠佳,甚至漏洞百出。

一,《隆中对》里,诸葛亮犯下的战略错误:两路分兵,错估了孙权。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展现出了高超的自我营销手段。在吊足了刘备求贤的胃口后,诸葛亮答应出山后,为了显示自己是绝品人才。就先献出了高清晰度的西川地图,证明自己的贵族身份,然后刘备制定了未来的战略规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按语:当时的地图很珍贵,因为当时的绘图人才太少,交通极为不便。需要绘图人员花费长期的时间,去一步一步的实地测绘。

在《隆中对》里,诸葛亮提出的要点是:

1,把荆州、益州据为己有。

2,联合孙权,北抗曹操。

3,从荆州、益州,分两路北伐中原,恢复汉室。

诸葛亮说完自己拟订的战略规划,引得刘备激动不已。诸葛亮更是信誓旦旦的打保票:“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三国是大争之世,所以诸葛亮要抢下荆州和益州这些地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要刘备将来要一路走益州,从关中平原进攻中原;一路从荆州北上,经南阳盆地进攻洛阳,这就犯了兵家的分兵大忌。

对于诸葛亮的分兵战略,毛泽东曾经说过:(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诸葛亮的分兵错误,除了毛主席说的荆州与益州远隔千里,操作的难度太大。还有一个重大的因素,诸葛亮没有考虑到。那就是,曹操的强大,分兵只能扩大曹操的兵力优势。

东汉时,政府根据各地的人口规模、纳税能力,将全国分为13个州。

这13个州里面,曹操占据了其中的9个:幽州、并州、青州、凉州、豫州、冀州、兖州、司隶州、徐州;

刘备占据了2个,益州、荆州;

孙权占据了2个,扬州、交州。

从基本盘可以清晰的看出,曹、刘、孙三家的战争潜力对比大致是9:2:2。即使孙刘联合攻曹,实力与曹操之比也只是是4:9,比曹操弱小许多。

《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也就是说,要想在主动进攻时有把握获胜,力量至少是对方的五倍才行。很明显,即使孙刘两家联合起来攻曹,获胜的希望也很渺茫。如果不发生什么奇迹,孙刘联军获胜的概率就是零。

如果考虑到孙刘联军互相戒备的因素,必须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备对方。孙刘联军的实力就要再打一个折扣,比曹操差的更远。

如果再考虑到,北伐时必须进入中原的平原地区,不可避免的要发生骑兵间的对决。孙刘联军的骑兵,注定会被曹军碾压,孙刘联军的骑兵实在太弱了。曹操占据了北方所有的产马地,而孙刘两家手里连一块产马地都没有,严重缺乏战马。

如果按照诸葛亮的设想,由刘备一家北伐,胜率更低。刘备的战争潜力是曹操的2/9,如此大的力量差距,不可谓不大。

面对如此大的差距,刘备北伐中原,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兵力。然后通过战术上的精心操作分化曹操的兵力,以达到局部上的兵力优势,各个击破曹军。

可是,诸葛亮不但没有想办法化解曹操兵力优势,还出人意料的提出了让刘备分兵的战略。诸葛亮的分兵,只会让曹操有各个击破刘备的机会,从而扩大刘备兵力方面的劣势。

《隆重对》除了分兵战略让人诟病,诸葛亮对孙权的错估同样让人无语。

对于孙权所在的江东,荆州是势在必得,因为荆州对江东太重要了。如果荆州掌握在孙权手里,那么江东就有了安全屏障。如果荆州掌握在别人的手里,随时都可以顺流而下进攻江东。

谁阻止孙权得到荆州,孙权都会与之兵戈相见的。刘表不行,曹操不行,刘备也同样不行。

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家,不会不知道孙权对荆州的势在必得。既然知道这一点,诸葛亮就不会在战略里把得到荆州和联合孙权并列。诸葛亮必须在得到荆州,与联合孙权之间做出选择。要得到荆州,就要放弃联合孙权的想法。要组建与孙权的联盟,就要放弃荆州。

可是,诸葛亮和刘备既不愿意放弃荆州,还要维持与孙权的联盟。导致孙权把关羽兵团打得全军覆没,然后派出陆逊,在猇亭一把火烧了刘备的东征大军。

而诸葛亮联合孙权的战略,也是在孙权占据了荆州,诸葛亮承诺不再争夺荆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如果诸葛亮在战略上果断一些,及时在荆州与联合江东之间做出选择。在荆州没丢时摆明态度,放弃与孙权的联合,明刀明枪的与孙权争夺,关羽就不会被偷袭。

荆州丢失后,如果诸葛亮及时说服刘备的放弃荆州。刘备也不致于在猇亭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

二,诸葛亮在战场上的表现欠佳。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羽扇纶巾,以高超的战略战术,让周瑜死于嫉妒,还神一般的多次在战场上戏耍司马懿。

事实中的诸葛亮,在政治范畴里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到了战场上,诸葛亮表现的并不优秀。

诸葛亮的性格过于谨小慎微,据说他在军中事必躬亲,甚至“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20军棍以上的判罚,诸葛亮都要亲自做出判断。)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细节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在其它地方就会出现疏忽。

诸葛亮作为军中统帅,应该考虑的是战略战术这方面的事情。及时的针对战场上的各种变化,各种情况做出决断。把主要精力用于军中的内部细节上,是不应该,也是不妥当的。

战场上,诸葛亮因为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了许多错误的选择。比如,诸葛亮不敢采用魏延的子午奇谋,错失了攻取关中的良机。

魏国和吴国都以为蜀国经过猇亭惨败,已经无力对外征讨。尤其是魏国,对蜀国更是轻视。

当时曹操迁走了汉中所有的人口,让汉中变成了荒芜之地。蜀国要北伐,就必须从成都把物资千里迢迢的运往汉中,再从汉中运往关中前线。曹魏认为经过猇亭惨败的消耗,蜀国根本不可能有能力跨过汉中北伐关中平原。

所以,魏国对西线的蜀国没有部署什么强有力的防备,集中全力与东线的吴国死掐。

蜀国派往北方的间谍也证实:关中地区的兵力薄弱,长安经过战乱的破坏后,也没有休整,很容易就能攻下来,驻守长安的将领夏侯格楙也胆小如鼠,没有指挥军队作战的能力。

魏延评估了形势后,认为夏侯楙不是自己的对手。经过严谨的计算后,提出带1万精兵奇袭长安。等魏延攻下长安后,正好诸葛亮的主力也到了,再合力经营潼关防线。

蜀国出兵的消息传到洛阳,再等到曹魏从洛阳调兵救援关中时。蜀国已经在潼关部署完毕,曹魏的援兵是过不了潼关的。等曹魏的主力从东线千里迢迢的调到潼关前线,关中地区已经被蜀国消化完毕了。

以当时关中地区的军备松懈,大意,魏延的计划完全是可行的。岂料,诸葛亮坚持走大路去进攻陇右,让曹魏有时间派司马懿带着强大的援兵进入关中。

而错失良机的诸葛亮,也只能与曹魏在关中地区打消耗战。而打消耗战,正是司马懿和曹魏所希望的。曹魏的9个州之雄厚实力,与诸葛亮的益州一个州打消耗战,诸葛亮除了徒唤奈何奈何,还能干什么?

打非对称性战争,就应该采取非常规手段,出奇制胜。可是诸葛亮的性格使然,偏偏就是要选择打阵地战。对于诸葛亮,战神粟裕大将曾经有过评价。粟裕大将认为诸葛亮不是军事家,因为“当时魏强蜀弱,而他(诸葛亮)采用正面推进、相持的办法,他又不会用迂回、包围、分割的办法打歼灭战,怎么能以弱胜强呢?”

诸葛亮不会打歼灭战,人家魏延给他提出打歼灭战的方案,他还拒绝了。后来诸葛亮与魏国的消耗战打得蜀国快要崩溃了,诸葛亮本人在焦虑中生病,去世,只给姜维留下一个烂摊子。

在诸葛亮的军事生涯中,唯一的战绩就是平定了云南的孟获之乱。至于六出祁山的多年苦战,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诸葛亮尽管打了多年的仗,但是他的天赋、功绩都在政治这一块。所以总的来说,诸葛亮只能是个政治家,与武庙中的职业军事家们聚在一起是不合适的。(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点赞11、江阴市 网友:叶舞翩翩

武庙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武庙,历代都祭祀孔子,成为孔庙或文庙,唐朝的时候,尊称兵祖姜子牙为武成王,是为武庙,祭祀姜子牙,配享谋圣张良。

武庙十哲

关于武庙十哲有两个版本,因为两个皇帝的想法不一样。

唐朝的版本是:武安君白起,淮阴侯韩信,蜀汉诸葛亮,唐朝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勣,汉朝的张良,齐国司马穰苴,吴国的孙武,魏国的吴起,燕国乐毅

到了大宋朝,一朝天子一朝臣,连武庙里的供奉都变了。

宋朝版本是:齐相管仲,淮阴侯韩信,蜀汉诸葛亮,唐朝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勣,齐国司马穰苴,吴国的孙武,燕国乐毅,越国的范蠡,唐朝的郭子仪

我们看一看差异,大宋朝少了白起、吴起和张良,多了管仲,范蠡,郭子仪。张良因为已经配享武庙,姑且不论,白起吴起因为名声不好被撤下来了,多了唐代郭子仪,管仲和范蠡。

最名不副实

我们姑且不讨论版本,都算上,总共十三个人,叫做武庙十三哲吧,看看谁最名不副实。我们只讨论军事能力和成就,不讨论人品,先用排除法筛选。

人屠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伊阙之战,大破韩魏,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几战下来扫平三晋,阻挡秦国东出几百年的屏障被扫除,可谓战功卓著,名副其实

淮阴侯韩信,汉初三杰,百战百胜,平定魏代,败赵降燕,攻齐破楚,几战定天下,开辟大汉河山,功高盖主,名副其实

兵圣孙武,孙子兵法十三篇传世,兵学之圣,柏举之战大败楚军,几乎亡楚,一战成名,名副其实

亚圣吴起,著有吴子兵法传世,训练魏武卒方阵,一战大破秦军,攻克河西之地,阴晋之战,名震天下,秦国多年不敢东望,名副其实

乐毅,统帅燕国联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举世闻名,可谓一战成名,后被离间,不失为名副其实之将

大唐李勣李靖,自不必说,李靖随唐王南征北讨,罕有败绩,北击突厥,一战封神;李勣也是东征西讨,大破突厥,北伐高句丽,一雪大隋之耻;

管仲,千古一相,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北战戎狄,以护华夏,居功至伟,虽然战功较少,但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谓上战,可谓名副其实

郭子仪,中兴之将,平定安史之乱,挽救大厦之将倾,收复两京,后有抵抗吐蕃,平定河东,居功至伟,可谓名副其实

还剩下谁

还有张良,范蠡,诸葛亮,司马穰苴

这几个人都是没有大的成功战例,张良靠智谋取胜,可谓谋圣,一计可安天下,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三千越甲吞吴,劳苦功高,诸葛丞相最为后世称道的是隆中对,可以说是大战略家,后面也无较大功绩,赤壁之战还要看孙郎;司马穰苴,史书没有记载大的战例,仅有兵法《司马法》留世,是个理论派,主要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所以,要论战功来看,司马穰苴最名不副实,还需多多考证才行...

大家认可吗?

点赞12、玉溪市 网友:言不由衷

这个问题问的就有些居心不良,武庙十哲并不是非得军事有多厉害,而是有历史影响力。姜尚事迹少之又少,可是却成了各家都争着要的人,儒家崇拜他,兵家崇拜他,这是因为他是武王伐纣的大功臣。

田穰苴的《司马法》是第一部兵书,是有重要意义的。而且他也指挥齐军击败晋国,后代也开始显名。他进入武庙十哲没有问题,就好比推理小说界纵有福尔摩斯,阿婆等人,但也不能磨灭爱纶坡的开创这类小说的意义。

孙子自不必说,一本《孙子兵法》和伐楚战争,兵家代表的地位已无可替代。

吴起与孙子并称,而且实战和政治都是当世一流,也是我非常服气的人物。

乐毅辅佐燕国十几年,使得燕国逐渐强盛,又纵横捭阖,联合五国伐齐,几乎灭亡齐国。在战国可以说是仅次于吴起的人物了。

白起,一代战神,一生从无败绩,消灭六国一百万兵力。最后因为君臣失和而血撒郊野,六国无不欢愉。白起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噩梦,他对六国的有力打击,加快了统一的步伐。虽然曾经被赵匡胤踢出了武庙,但也很快又进去了。(赵匡胤:如此残暴之人,踢出去 白起:你一个只会欺负孤儿寡母的人,也配说我?)

张良,谋圣,帝王之师。张良虽然打仗不行,但是眼光很准,战略很强。他效力刘邦,智计百出,无论是鸿门宴,还是下邑之谋,他的谋略总是能让刘邦转危为安。在定都哪里,也是张良一语才让刘邦转变想法。最后功成身退,更是让人赞叹。张良不搞政治,也不带军打仗,但他的战略思想,足以让他进入武庙十哲。

韩信,一个传奇人物,既能受胯下之辱,又能领大军开拓第二战场,甚至成为左右天下局势的重要一环。而且他打仗因势而变,被誉为兵仙。同时,他的战略也很强,可谓国士无双。

诸葛亮,一代名相。各种标签,可以说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人了。无论是政治家,亦或军事家,发明家,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也是影响三国鼎立的重要人物。

李靖和李绩是唐初大将,二人出将入相,都得善终。且都在对外战争中取得巨大成就,也很牛。

这十个人都是在当时浓墨重彩的人物,都有资格当选。当然,其它人也并不差太多,只是在当时的名气和后世流传中并不如这几个,所以才遗憾的没有入选。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