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你的称呼从“妈妈”变成“妈”,说明了什么?
丫头都高二了,仍然是“妈妈”“爸爸”的称呼,我在她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大大咧咧地喊“爸”呼“妈”了。
丫头的确成熟得太晚,那么大块头站在你面前,仍然是个宝宝。
那些多早就由“妈妈”变成“妈”的孩子,心理年龄,独立意识都比我家这萌哒哒的丫头强太多。
昨天晚上洗脸的时候,洗脸盆缝隙里钻出一只甲虫。哟,我那个丫头就惊声尖叫,“妈妈”“妈妈”,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我戴上手套,抓个塑料袋一下蒙过去,利落收网,然后丢进垃圾桶。
“妈妈,晚上我不敢睡觉了,要做噩梦”。丫头可怜兮兮地说,眼眶红红的。
回头看了看这个怂包,遇事只会喊妈妈,咋办哦?
头疼。
孩子小时,还不会说话时大人都会教孩子叫妈妈,随着一天天长大,直到上学了才开始从叫妈妈两个字改成叫一个字了,妈
说明他已经有自主意识,脱离了母亲的束服。他不再需要象幼儿时那样的强烈关照。
妈妈这两个字,称呼时需要延长字音。下意识的想引起母爱的关注,有种依赖的情感氛围。
妈妈这两个字,一般都由母亲教喊。把一个字重复叫喊,这其中包含教导婴儿知道母亲的重要性。树立幼儿从小就要尊从母亲的意愿,说明母亲自身的重要性。
妈妈这两个字,说明了母子双方,需求与被需求依赖的关系。是种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是种爱的宣泄方式。是一首最短音符的爱的交响曲。
它是最抒情,最美感的字节。它是最纯洁,最空灵,最浪漫的弦律。
它味如甘甜,意如神幻。它催人情怀,动人心魄。它是世间最美的词汇。它是最令人留恋的声音…
一声妈妈,不知醉倒了多少人。一声妈妈,不知道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
妈妈,我亲爱的妈妈,我永远忘不了你,是你的乳汁把我喂养,是你的关怀教导,让我长大成人。
当我们思念母亲时,总会情不自禁的喊出妈妈这个字眼,以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
而為了能让母亲放心,她的爱子能够独立生存,永闯天涯。一声妈,坚强的表露了儿女的独立心态。
做為母亲何尝不需要这一天,希望儿女用力破茧,带着母爱的动力飞向蓝天…
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家儿子对我的称呼从“妈妈”变成了好多种。比如老妈子,妈,又或是给我取外号:大猩猩,云朵。有时候又会直呼其名。
至于喊什么,全由他的心情决定。
一开始我挺意外的,觉得孩子不喊妈妈或妈挺变扭的,但随着他喊的多了,加上时常去学校接他,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孩子与孩子在一起,他们玩的时候,大多是直呼其名,有时候又会给玩伴取外号。所以见怪不怪了。
孩子对你称呼的改变,无非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又或是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了。随孩子怎么喊,反正都是自个儿的娃。
第一,可能孩子大了,觉得叫妈妈难为情所以叫妈。
第二,可能关系疏远了,没有原来亲热,所以只叫妈。
第三,可能周围的人都这么叫,所以就跟着叫了。
我娃才一岁十个月,在外面听到大朋友叫“妈”,果断不叫妈妈了,一口一个“妈”……[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