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范进中举之后怎么样了?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范进中举的过程其实挺有戏剧性的。
话说范进54岁那年参加院试,由于很穷,冬天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加之他年纪大,一把年纪还没有考中秀才。这引起了同样是花甲之年才考中功名的主考官周进的注意。
所以,当范进全场第一个交卷后,周进便端起范进的卷子,耐着性子反复看了三遍。
第一次阅卷,周进看后很生气,骂到“这样的文字,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
按常理,主考官给出这样的评价,范进这次肯定又没戏了。
但是由于当时没有考生交卷,周进闲着也是闲着。于是,他便又看了一遍范进的卷子。
这第二次阅卷,估计是同理心作祟,周进觉得范进写的文章还“有些意思”。
颇有一种范进此前屡第不中,不是他的水平执行,而是怀才不遇。
因此,范进这才起死回生。
正当周进再次阅览范进的试卷时,一个叫魏好古的考生来交卷。
交完卷后,魏好古对周进提了个请求,希望周进能对他进行面试,借机展现自己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才华。
但殊不知,魏好古的这个请求在周进看来属于是离经叛道之举。
周进大骂魏好古:“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
骂罢,周进便令衙役将魏好古赶出了考场。
然后,周进又拿来范进的卷子查阅。
这第三次阅卷,周进是越看越觉得范进的文章写得好,“真乃一字一珠!”。
认为范进此前屡第不中,不是水平不行,而是怀才不遇。碰上了胡涂考官。现在既然碰上了自己这个伯乐,那自己就必须提携。
于是,原本应该再次落地的范进,在主考官周进的提携下,竟然幸运考中了秀才,而且还是当堂院试的第一名。
不过,戏剧性地考中了秀才后,范进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什么改变。
他该穷还是穷,该饿肚子还是饿肚子。
屠户老丈人也依然瞧不起范进。不仅骂他是现世宝穷鬼,还不借钱给他去参加乡试,并嫌弃范进想考举人的行为是“想天鹅屁吃!”
按道理,以范进当时的家庭状况,老丈人不借钱,他是没钱去省城参加乡试的。
但是由于院试结束后,周进曾对范进说“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此科一定发达。”
这让范进感觉自己这次肯定有戏。
于是,他就瞒着老丈人,借钱去考试。
等到他考完回家,家里的老娘、老婆已经饿了三天三夜。饿的是“两眼都看不见了”。
之后的事,中学都学过,就一笔带过了。
原本骂范进是“尖嘴猴腮”的屠户老丈人,听闻其中举后,立马变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些老爷也没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活脱脱的一副狗腿子形象。
原本瞧不起范进,平时没少鄙视和贬低嘲讽范进的街坊四邻,也纷纷提着礼物上门,试图巴结范进。
原本根本不可能搭理范进的张乡绅,主动跟范进攀亲带故,不仅送了奴仆、丫鬟,还送了一套豪宅,直接让范进从一贫如洗,过上了上流人士的生活。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昨天的范进,还在街头要饭,过得是有上顿没下顿的苦逼日子。而仅仅只是一日之隔,他便从矮矬穷变为高富帅,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种巨大的人生反差,别说是范进了。换作任何人,都有“乐疯”的可能性。
接下来就聊聊范进中举的后续故事。
范进搬进豪宅后,其母亲因为承受不住这种巨大的人生反差,最后喜极而死。
而母亲死后,范进又不得不在家守孝。
所以,范进参加会试的时间就推迟了三年。
三年守孝结束后,范进上京参加会试。最后一战,成功考中了进士。
而考中进士后的范进,又当了三任官。
第一任是督察院御史;
第二任是山东学道;
第三任是通政使。
这里逐个说。
所谓御史,就是古代的检察官。
明清时期,御史是正七品,与县令平级。
所谓山东学道,就是明、清时期主管山东省教育和科考的官员。
前面说的周进就是广东学道。他负责主持广东各府院试,有选拔秀才的权力。
除了选拔秀才外,各省学道还要为朝廷考选优秀贡生,送到国子监学习深造。
只看这一点就能发现,明清时期的学官,其实是个能改变小人物命运的肥差。
那么,如此重要的职务,到底是几品呢?
这个问题要分开说。
在明朝,学道是地方官,挂按察司副使或佥事衔。一般为正四品或正五品。
但是在清朝则不一样。
清朝大部分时期,学道是差遣性质,各省学官的编制隶属于礼部,不再是地方官,且品级也不固定。
比如雍正之后,顺天府的学政,就要高配处理,一般由各部侍郎或者京堂充任。
而其他各省的学政,则由翰林、詹事及部属等官充任。
也就是说,清朝的学官,如果是由二品官员担任,那就是二品学官;如果是由五品官员担任,那就是五品学官。品级不固定。
不过,由于清朝对学官的出身和资历有一定要求,也就是必须是两榜进士出身,而且必须是京官。所以,虽然清朝学官没有固定品级,有的品级很高,有的很低。但只要下到地方,其在地方上的地位都很高。
笼统来说,在清代的官制体系中,学政在地方文官中的地位,仅次于总督、巡抚,要高于布政使和按察使。
对于清朝的很多小京官来说,能够外放学政或是外放担任某省乡试考官,是他们人生当中的莫大荣幸,可以吹牛吹一辈子。
我们知道,虽然《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设定是明朝。但作者吴敬梓是清朝人。
所以故事中的官职设定,应该更偏近清朝。
因此,范进担任山东学道,虽然不知道他的品级。但地位肯定不低,直接隶属于礼部,而不是像明朝的学官那样,要被总督和巡抚节制。
最后是通政使。这个职务是京官,掌管全国章奏和臣民的密封申诉之件。正三品。最后范进也是以这个身份致仕。
值得一提的是,范进并不傻。
他上京参加会试前,曾专门拜访过周进。
而为了能见到当时担任国子监司业(国子监的二把手)的周进,范进在写门生帖时,耍了个小心思。他故意什么都不写,就只写自己的名字,让周进在一众名片中,一下就记起了他。
这个范进,好像在哪里见过?哦!就是当年那个被我改变命运的童生。赶紧叫他进来。
等见到周进后,范进表现得极为谦逊,言必称称周进恩师,这种称呼很对周进胃口,让周进对范进有一种两心相照的感觉。
后来,周进在上班期间,向朝中同僚强力推荐范进。频频为范进搭台。范进最后能考中进士,很难说没有周进从旁助攻的贡献。
范进中举后,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在做官时,查荀玫考卷,发现竟是四等级第一名。
在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下。封建教条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为了挤进上层社会当官,光宗耀祖是他们一辈子目标理想。趋炎附势、执衷仕途、好官名利禄就是他们写照,在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所有的人都是那样子呀。
而现在的人们慢慢地也有了那种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
而在范进刚中举之后我们看一下一屠夫的表演,他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稀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儿,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活脱脱一个谄媚、见风使舵的胚子。
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巴结,有送田产的,有送房屋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的,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自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着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
他的母亲因为高兴过度,没几天就去世了,范进在家丁忧,满三年后去会试,中进士。至此前途光明。
后来做到了山东学道,为人正直不迂腐,为地方做了许多好事,其中荀玫就是一个。
学道在清代更多的被称为学政,全名为提督学政。这个官职的职责是管理全省的教育工作,是地方的高官,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历史人物让人着迷,关注我,一起分享历史吧。
中举后的范进,由于兴奋过度,居然疯掉了。
范进这个人物,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他在书中的形象,是一个出身卑微,性格懦弱的可怜书生。
并且,他的最大特色,就是对功名的痴迷,他穷尽了一生的精力,只为了博取一个功名。
而在范进五十四岁那年,遇到了贵人提拔,得以高中举人,自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在范进中举后,都发生了什么呢?他又是如何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呢?
首先,范进在中举后突然“疯”了
最开始,范进并不知道自己中举的消息。
书中介绍,在开皇榜的当天,范进并没有在家,以至于前来报喜的兵丁,以及来看热闹的四邻,居然找不到正主儿。
那么,范进当时干什么去了呢?答案是他去集市上卖鸡去了。
之所以要卖鸡,是因为范进家里,已经无米下锅了,包括他,以及他媳妇,还有他的老母亲,都饿了好几天了。
因此,在母亲的吩咐下,范进这才将家里唯一的一只母鸡拿到集市上去卖了换米。
通过这一个细节,我们就可以知道,范进在中举之前,家里的生活过得极为窘迫,并且,再加上他不善经营,又为人木讷,导致邻居们对他颇为歧视,连米都不肯借给他。
所以,范进一家的日子有多苦就可想而知,他的媳妇就说过一句话,极为贴切地形容了一家人过的是什么日子。
“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范妻
不过,范进卖鸡换米终究没成功,为什么呢?一来,他这个几乎没什么谋生技能的书生,连如何卖鸡都不知道,在集市上晃荡半天,始终未能将鸡卖出去。
二来,是因为前来寻他的邻居,硬生生地把他拉了回去。
在原文中,前来报喜的兵丁以及邻居们把范家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但范进迟迟未归,无奈之下,范母就请一个邻居前去集市上寻找范进。
而这个邻居在找到范进后,先进行了报喜,不过,此时的范进却认为,邻居是在“诓”他,他根本不信自己中举了,甚至丢下邻居,自顾自走了。
之所以范进会有这种反应,其实结合他的经历,这也十分正常。
范进读书读了几十年,而为了博取一个功名,他从二十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据他所说,他已经前后考了二十多次。
但即便是考了二十多次,临了也只是考中一个秀才而已。
因此,他才会以五十四岁的“高龄”去继续参加科举,而他之所以屡试不中,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文字荒谬”,加上不善钻营,得不到考官们的赏识。
也正是因为如此,范进根本不敢相信自己会中举,毕竟几十年来,不中是常态,他也已经习惯了。
而这次他能中举,得益于他遇到了人生的贵人。
这个贵人名叫周进,正是他垂青范进,才让范进一步登天,那么问题来了,这周进和范进之间,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为何他会垂青范进呢?
要是通读过《儒林外史》全文,其实就能找到答案。
周进的人生,和范进差不多,他也是考了一辈子始终未能中举,并且,他到了六十多岁,依然还是个秀才身份,那时的他,受年龄限制,已经不能再参加科考了。
而他之所以能当上考官,则是靠着几个朋友帮助,共同凑了200两银子,让其花钱买了个监生的资格后(明清规定,监生可以参加科考),方才考中举人的。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所以周进在看到落魄的范进后,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这才大发恻隐之心,高抬贵手,给了范进机会。
当然,不管范进是如何中举的,但终归他是中了,而邻居强行将他拉回家后,范进又连续读了几遍“报帖”,终于确定,自己真的中了。
于是乎,范进两手一拍,笑了一声后,随即跌倒,当场不省人事。
短短数语,就将范进兴奋过度导致昏厥的情形描绘了出来,而等他再次醒来后,陷入了癫狂的状态。
书中用三层,形象了描写了范进癫狂之后的状态,第一层,范进醒来后,爬起来飞跑了出去,一边跑还一边拍着手,同时重复不断说着“中了”,以及大笑不止。
而第二层,则是范进在跑出去之后,根本不看脚下的路,一个不小心,就跌入池塘里,导致他两手黄泥,浑身上下湿淋淋的都是水。
但这并没有影响范进当时的“疯态”,他从池塘中爬起来,继续边笑边跑。
最后一层,则是他跑到了集市上,在众目睽睽之下,继续做疯癫之状,最终,还是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出手,一打一骂,这才让范进恢复了常态。
而范进在事后回忆,已经不记得自己在疯癫之时干过什么,只记得自己考中了。
那么,范进为何会在得知自己中举后疯掉呢?
在我们现代人的概念里,范进如此发疯,完全没必要,不就是考中一个举人吗?至于这么激动吗?
实际上,如果了解了古代举人代表着什么,那么有不少人也会发疯。
在古代,要想考中举人,可不是像现代考上大学这么简单,这中间,不仅需要经历诸多过程,更重要的是,全凭真才实学。
以明朝为例,要想考中举人,首先要通过县里组织的“童试”,通过者即为“童生”,之后,所有童生再参加州里举行的“院试”,而院试通过者,就是我们熟悉的秀才。
别觉得听起来没什么,要知道,在古代,一把年纪依然还是个童生或者秀才的大有人在。
而取得秀才资格后,就可以参加选拔举人的“乡试”,乡试是明清科举中,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要通过,就具备了诸多权益。
比如,不用纳税,免除徭役,这一点与秀才的权益类似,但最大的不同是,秀才仅能免除自己的徭役和赋税,而举人则可以免除整个家庭的。
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并且,举人的奴仆也算在举人的家人范围内,也就是说,只要卖身为奴跟着举人,那么也可以不用交税。
正是因为有这个好处,所以在书中,范进中举后,才会有人忙不迭跑来甘愿当他的奴仆。
另外,举人还拥有见官不避之权,这和秀才的见官不拜同样也有区别,秀才仅仅是不用跪拜,但看到官员后,还是必须要回避的,不然就是一顿杖责。
而举人就可以见官不避,毕竟当上了举人,名义上就和地方官属于是同僚关系,因此也就不用回避了。
还有过堂不用刑、可用功名抵罪等等特权,除此之外,举人还有个隐形权益,那就是可以参与社会管理,拥有对本乡的事务的决策权。
毕竟古代讲究“皇权不下乡”,地方上的事务,大多都是乡绅们说了算,正是凭借着这个权益,古代很多举人都成了地方上的真正话事人。
这么多实实在在的特权,放在古代任何一个老百姓身上,都足以让其疯狂,范进也是人,他怎么能不疯?
还有,范进之前受尽白眼和歧视,如今随着他中举将会彻底结束,并且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也是导致他疯癫的一个原因。
范进之前的生活,不仅仅是穷,更多的是卑微。
比如,范进的岳丈胡屠户,早先就颇为瞧不起自己这个女婿,甚至多次公开辱骂他,说范进是个“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等等。
甚至,胡屠户还辱骂范进的母亲。
而对于岳丈的辱骂,范进难道不生气吗?相信他内心肯定是生气的,但他却不敢表现出来,因为他没有资格,一个连赶考的路费都没有的人,哪里敢生气?
因此,他只能任由胡屠户辱骂,并且等他骂完了,还得陪着笑脸,说“岳丈大人见教的是”。
这就是范进,一个大半生都逆来顺受,卑微到尘土里的穷酸书生,苦熬苦夜几十年,终于美梦成真。
想到自己以后可以不再受人白眼,想到自己马上要成为“人上人”,想到原本歧视自己的人会恭恭敬敬地叫自己一声“范老爷”,这让范进如何不乐疯掉?
而范进在中举后,生活确实如他所愿,发生了巨大改变。
范进生活的变化
首先,原本看不起范进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后,马上变为阿谀奉承,并且从言行举止,都开始对范进恭敬起来。
原文中,范进由于发疯,跑到了集市上,众人无奈之下,就请胡屠户出手治一治,而胡屠户的方式十分粗暴,先是凶神恶煞呵斥,之后扬手就给了范进一巴掌。
虽说胡屠户知道这是为了治疗范进,但当时的他,已经从内心开始怕了,就连打范进的手,都不自觉地“颤了起来”。
并且,之前一口一个“穷鬼”骂范进的胡屠户,立马改口称呼范进为“贤婿”,还在众人前高谈阔论,说自己如何如何有眼光,当初看范进有出息,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而就在不久前,胡屠户还骂范进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在范进清醒后,胡屠户一路护送范进回家,而在路上,他看到范进的衣裳后襟有不少褶皱,硬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瞧瞧,这就是变化,而这种变化,远远还不止。
范进到家后,第一个前来拜会的大人物,是当地的张乡绅,张乡绅原本干过县令,退了之后回归乡里,这样的人,要是搁到范进没有中举前,是看都懒得看他一眼的。
但如今,张乡绅亲自登门,不仅态度极为热情,还和范进论起了“兄弟”,一时间,让范进受宠若惊。
并且,张乡绅也给范进送来了不少实在的东西,先是五十两纹银的贺礼,之后看范进住处简陋,更是一出手,就送了他一座宅院。
要知道,按照当时普通人的收入,一年到头顶多也就挣个十两银子而已,而张乡绅一出手,就送了范进五十两。
更不用提那座宅院了,如果范进没中举,他这辈子都不敢想。
而这如今都实现了,并且还是别人送上门来的,并且,这还仅仅只是开始,在张乡绅之后,送田产的,送店房的,还有甘愿到范家当奴仆的,成群结队。
短短两个月的功夫,范进就从一贫如洗,饭都吃不起的状态,转变为拥有宅子、丫鬟等财产的大户人家。
这仅仅是范进中举之后的变化,当时他还没有上任为官,但这已经让范进以及他的家人受用不尽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范进的母亲被生活的巨大变化刺激的过于兴奋,在范进中举后的三个月,一口痰没上来,随即离世,这也算是范进中举后唯一一件难过的事情。
范进后来怎样了?
范进的后来,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在中举之后,范进开始与当地的乡绅打关系,期间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制,父母去世后,范进需要在家丁忧三年方可出任为官,因此,他在家一直等到丁忧期结束,才赶赴京城。
到了京城之后,范进运气很好,刚好又遇到了当年的贵人周进,两人一番叙旧之后,在周进的引荐下,参加了会试。
会试即选拔进士的考试,由于周进提前帮助范进进行了打点,加上范进发挥不错,最终,考中了进士资格。
到了这个时候,范进已经与往昔大不一样,毕竟进士已经算是真正的官员了。
而在之后,范进被授予御史一职,并兢兢业业地干了几年,由于期间整体工作表现相当不错,在几年后,范进得以高升,被任命为山东学道。
学道又叫学政,是明清时期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学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的官职,其品阶一般在正三品,属于是地方上的高官。
自此,范进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工作到致仕退休。
总体来说,范进在中举之后,不仅生活和境遇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连整个人的运气似乎一下子变的好了起来,不仅再一次得到了周进的帮助,同时官职一升再升,成为了地方上的大员,他的经历,称得上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了。
读书的时候,读到《范进中举》这一课,总觉得这小子定力太差,才中个举人就疯成这个鸟样子了,至于吗?
等到饱经沧桑,受尽社会捶打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范进中举,觉得他其实很幸运,真中了举人,再怎么疯,都没错。同时,也对范进的最终命运进行了梳理,才发现,到头来小丑原来是不懂范进的我们!
一、
范进啊,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个老童生,年年参加考试,年年名落孙山,当时他的最高学历是秀才。虽说秀才也不错,老丈人听说后,还专门拎着酒肉登门祝贺了一番。
可惜,即使中了秀才,他那个屠夫老丈也觉得自己女儿嫁亏了: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胡屠夫的认识中,范进啊,他的水平能中个秀才就不错了,至于再往上考,他连想都不敢想。所以,当中了秀才的范进提出借点钱,想再往举人冲击一下时,胡屠夫一下子怒了:
“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
不仅吐了他一脸唾沫,骂了他个狗血喷头,还说他长得丑,想吃天鹅屁股: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事实上,胡屠夫也确实为范进着想,日子都过成这个鸟样子了,还天天想着考取功名。要是当老丈人的平时不救济着你们一点,你们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趁着有力气,还不如去挣点钱:
“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
这确实不怪胡屠夫,换别人,估计也会这样想,现在你饭都吃不上了,老娘都要饿死了,你还天天干这种虚无缥缈,不着边际的事情。
二、
胡屠户之所以不支持范进继续考,也是基于现实的考虑,毕竟,范进都五十多岁了,老丈人救济了这么多年,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上个秀才,还想怎么着?
胡屠夫说的没错,范进此时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童生了,为了能增加考试通过率,他还特意少报了岁数:
“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
作为一个有手有脚的人,天天不从事农业生产,也不从事猪肉生意,整天看书,换谁也受不了,老丈人也看不下去,毕竟自己的女儿在受苦嘛:
“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
胡屠户不想继续救济他,就是想让他及时止损,可是没想到,这小子还是去考了。以至于,等他考完试回来,家里的老娘和妻子都饿了好几天了,实在饿得没法了,竟然要卖掉还在生蛋的老母鸡换点米来熬粥喝。
但凡家里没有穷到这个份上,谁也舍不得卖能生蛋的老母鸡,毕竟生蛋去集市上卖,也能增加一点微薄地收入。
不过,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相对来说,比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要强一点。好歹人家范进还能讨到老婆,最终还中了举人,而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连个秀才都没混上,导致教书的资格都没有。
相对来讲,范进的运气实在是好,因为他遇到贵人了,他的贵人是周学道,周学道为什么要帮范进呢?
就是因为他俩太像了,周学道本名叫周进,考到60多岁,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后来有一天他心血来潮,跑去贡院溜达了一圈,正是因为他溜达了这么一圈,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走上了人生巅峰。
当时啊,有几个生意人见他60岁了还想考,可怜他,于是掏了200两银子,让他直接去参加科举考试了。确实,在明清时候,监生也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就像如今的 艺术考试,文化课300分也能上清华。
想来也是讽刺,范进和周进考了那么多年,竟然比不上200两银子。
三、
当然,范进得感谢这200两银子,因为这些银子,才有了周进的中举,才有了后来周进的进士,以及后来的周学道,从而成全了范进。
因为周学道跟范进有过一段对话,也知道这个人考了很多年了,若非如此,范进铁定没希望,毕竟周进看到范进的试卷,第一印象就不好:
“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
可是周学道有怜悯之心,想到范进都考了这么多年了,直接刷了太可惜,要不再看看?
“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
正是有了这个前提,这才有了范进的中举,因为中了举人,才实现了阶层跨越,成为了人上人,紧接着各种好事也来了。
要知道,在这之前,范进是常年被骂的,比如他的老丈人胡屠户:
“骂的范进摸不着门!”
可是,等到五十四岁的范进中举后,胡屠户连看女婿的眼神都变了,觉得范进越看越顺眼,是神仙:
“天上的星宿!”
再到后来,眼看着范进要疯,周围的人都无可奈何时,有人想到了他那凶神恶煞般的老丈人,让他去吓吓范进,或许有救。胡屠户为了救女婿,也就大着胆子打了范进一巴掌,这一巴掌打完后,他的感觉都不一样了:
“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
而且,不仅疼,连手掌的基本功能都丧失了:
“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于是,胡屠夫也发表了自己的感慨,说,果然天上的“文曲星”是打不得的!
四、
范进中举之后,不仅老丈人的态度变了,连平时瞧不上他们的街坊邻居也变了。
他们见范进家竟然都吃不上饭了,这还了得,赶紧群策群力,帮范进脱贫致富,吃饱饭啊: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别说邻居了,连张老爷都亲自登门祝贺了,张老爷是谁?
那可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张举人,是士绅,而且一来就包了50两银子的大红包,一把年纪了,还称范进是哥,自己是弟弟。
张老爷这一带头送礼,其他人都疯狂了,送房产的,送店铺的,还有送人的:
“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
范进中举第四天,这一家人一改先前穷困潦倒的生活,住进了张老爷送的三进三出的院子,连老太太一觉醒来,眼前的儿媳妇胡氏都不一样了:
“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裾,督率着家人、媳妇、丫鬟,洗碗盏杯箸。”
大家看到了没有,这才几天时间啊,范进一家就逆袭成了老爷。从吃不饱,穿不暖,成了穿金戴银,住大宅院,由奴仆丫鬟伺候的范老爷了。范进的这种待遇,可不是如今考上个985重点大学,考上硕士,考上博士,所能比拟的。
身份都不一样了,这也是《孔乙己》中,为什么伙计们对穿长衫的人很尊敬,对孔乙己却爱答不理,谁让他没中举呢!
五、
可是,我们也要纳闷了,这个张老爷究竟图啥呢,范进不过是中个举人,跟自己一样,为什么要送他普通人奋斗一辈子都买不起的房产和金钱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范进中举后,他就成了特权阶层,他手中有了资源和权力,这些东西也是张老爷所需要的。
举人和秀才不仅仅是称呼不同,地位也有着天壤之别,秀才顶破天了能当个账房先生,或者教教书。但是举人就不一样了,那代表的是士绅阶层,不仅邻里高看一眼,他还可以直接当官。
比如那个张老爷,就当过一任知县的,谁能料到他范进有朝一日不会当知县呢?
确实,范进后来在周学道的赏识下,又中了进士,再后来被钦点了山东学道,跟周学道同级了,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教育厅厅长。
不能不说,范进靠一己之力,改变了自己的名义,有运气,也有他的坚持。
其实举人的特权也是很多的:
一是免除徭役,还不用纳税,并且这个规定并不仅仅限于范进一个人,还包括他的整个家族,以及他的奴仆。而且,他还可以养奴婢,这些卖身给他家的奴婢也成了他的私有财产,这也是为什么有破落户愿意到范进家当奴仆的原因所在。
二是,范进中举后,见官不用回避,因为从名义上讲,不管这个举人当不当官,他跟当地现任官都平级,属于同僚。但是,普通老百姓要是见官,是要回避或者下跪的,不然的话,轻则被训斥,重则要打板子,掉脑袋了。
三是,中举等于有了功名,这个功名是可以当挡罪牌的,一旦犯了错,先革除功名,再判罪。一般情况下,中了举人,只要不造反,不弄出人命案子,都死不了。
在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中,那个状师之所以连知县都不放在眼中,就是因为他是举人,不怕官!
要知道,那时候的士绅一族,是具有当地事务的处置权的。毕竟皇权不下县,到了乡村一级,都是士绅阶族在管理,在鲁迅的文章中也有体现。
最后,范进也不是孤家寡人一个,他也是有老师,有同年的。比如那个周学政,比如跟他同一批中举的人,不要小看他们,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直通皇上。
有了这层关系,当地的官员都不敢轻易得罪他们,一旦得罪了他们,这个关系网下来,吃不了兜着走。
这也是为什么身为平头百姓的胡屠户打了范进一耳光,吓得都不敢出门的原因所在,毕竟在那时,这可是犯罪。
在《阿Q正传》中,阿Q也是被赵老爷揍了一顿,毫无脾气,无可奈何……
所以,范进中举后的下场还是挺不错的,五十多岁后当了官,从教育厅干到退休,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范进中举一折出自于《儒林外史》,本身就是对扭曲的科举制度的不满和嘲讽。
不可否认,科举制度始于隋,终于清末,前后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他相较于隋之前的豪门之间举孝廉是一大进步,使寒门学子凭真才实学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如唐宋著名的八大家多属于进士出身。
但后来的发展越来越偏,直至南宋,竟形成了呆板的八股文取士,这无疑是一种无形的羁绊,埋没了众多有真才实学的饱学之人。《范进中举》就是在这一背境下的一个缩影而塑造的典型的代表。
历史上有无范进其人,说法很多,但其原形或不是某个具体人,而客观存在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题中之问:范进后来怎么样了,可能有多种答案。
按中国古代善终皆大欢喜的构思惯例,范进不是做官博得荣华富贵,就是继续苦读努力,最后弄个进士出身。
而《儒林外传》做为讽刺小说,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已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主题,点到为止是高明之笔,不然若续写成后来如何如何,那将违背作者的初衷和写下《范进中举》这一篇要表达的深意。
“范进中举”节选于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是元于“周进中举”,其实“周进中举”比起范进中举要精彩和贴合实际、贴合人情。
“范进中举”因为表现人的夸张一面而广为流传选入课本。
周进也疯了一次,是在逛贡院考场的时候,那个情节描写的幽默诙谐,从大家帮助周进进入门票,到大家伙出资周进考举费用,人情味十足。
只讲人的阴暗面不讲人的善良面是十分不可取的。对小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儒林外史讲述了诸多故事,其中有许多人帮人的情节,也有众多的好人变坏人的经过。
范进中举之后简直是爽呆了,一下子从矮矬穷变成了高富帅,真是喜极而疯。
各位可千万别看不起范进啊,范进中举之后的人生可是开了挂的。范进一家子原来是住在茅草屋,全家都快饿死了,最终还要卖掉家里唯一一只下蛋的母鸡,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然而等到范进中举的消息传开后,原来能看着范进家连饿三天的邻居全成了热心肠,有送鸡蛋的,有送米的,甚至还有送鸡的,就连原来动辄对范进打骂的胡屠夫也对范进上了心,范进也从“丢脸的家伙”变成了“才学高、相貌好的贤婿”。
原来范进家住的是茅草屋啊,放到现在就是贫民窟,可等范进中举之后,张乡绅就跑过来送银子、送宅子,这宅子还是三进三出的,妥妥地从贫民窟搬到了豪华别墅。之后还不断有人来给范进送田产、店铺,甚至还有人投身为仆,仅仅两三个月的时间,范进从穷得差点饿死变成了有豪宅、田地、奴仆的大富豪,而这一切的转变就在于范进中了举人。
范进的开挂人生到此并没有结束,之后虽然经历了母亲去世、丁忧三年的打击,但是范进还是在之后一举考中了进士!要知道整个清朝268年的时间里也只出了26847个进士,平均一年也才100来个啊,这代表着范进已经走到了全国99.99%的人前面了。范进在考上进士之后就被授予御史,后来接连做到了山东学道,之后又被调到京城做了四品通政。
所以千万别看不起范进,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真的还不如范进呢。
中举,了不得,不纳税。很多有田的人会来投靠,挂名就可以免税了。明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钱了。百万藩王,中举的这些都不纳税。
原文中没有写中举之后,范进是否继续参加考试,是否又中了进士。但是在官差来到范进家里报喜时,文章写得很是详细:
平常范进家里很是贫困,已经穷到要把家里仅有的一只母鸡卖了去买米,范进中举后,左右邻里把家里的好东西能拿得全拿出来,好酒好肉全都无条件拿给范进母亲取招待官差。
平常不把范进当人看的岳父,听说女婿中举了,立马把他当成了贵人,范进因为中举而发疯,众人催促岳父给范进一巴掌让他清醒,平日里恨不得把范进当狗一样对待的岳父,这次打了范进后,却觉得是得罪了天上的星宿,竟给自己的手上贴了付膏药。回去的路上一个劲儿地给范进整理衣襟。
如果不是中举,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见面的本地乡绅,居然主动登门,先是送钱,又是送房子。范进一家搬去新房子后,乡绅又给范进大摆宴席三天三夜。
我不觉得作者主要是讽刺科举,而是讽刺的世道人心。在贫困的环境下,人们并不是抱团取暖,而是互相践踏,当有人忽然间发迹,众人都是争相攀附,完全忘了过去是如何对待人家的。攀附人家时,全然不在乎尊严和道德。
如同全红婵在国家队刻苦训练多年无人识,拿到奥运金牌的那一刻,就有邻里主动上门给全红婵家里送礼,给土院子免费打上水泥,不曾见过面的亲戚全都上门贺喜,争相开直播。
他一把年龄还允许他报名 现在超过35岁连资格也没了
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