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杀孙嘉诚后为什么雍正就开始动年羹尧了?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王朝中,官吏只是皇帝治国统治的工具,凡对至上皇权形成威胁,就是引爆政治生命的“炸弹”,甚至搭上身家性命。
1723年10月,雍正皇帝登基时,青海和硕特蒙古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西北告急。这对皇位未稳的雍正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身为康熙朝的进士、翰林院的检讨、川陕总督、雍正帝大舅哥的年羹尧(年羹尧的妹妹是雍正帝的贵妃),被雍正重用而执掌西北军务。雍正二年初,年羹尧下令诸将以“分道深入,捣其巢穴”之战术,半月内即将叛军打得落花流水,其首领罗卜藏丹津扮女人带两百多残兵投奔准葛尔部,从此一蹶不振。
由此,“年大将军”既威名天下,又成为雍正的膀臂和宠臣。 居功自傲的年羹尧,也开始专横跋扈。譬如,他在西安的都督府弄得似朝廷一样,他吃饭称“用膳”,他给其他官员的行文也经常用皇帝才有的命令口气,他任意举荐罢黜官员,称为“年选”……
忘乎所以的年羹尧,开始贪赃枉法、巧取豪夺、侵吞钱粮达白银数百万两之多。有所察觉的雍正帝也曾几次试图挽救年羹尧,但得意忘形的年羹尧不仅我行我素,还暴露出他对雍正的不恭之态和不臣之心。
对年羹尧的骄横跋扈,当时有关议政大臣和刑部官员即向雍正皇帝提交年羹尧罪状达92款,条条都是大罪。身为御史且刚直不阿的孙嘉诚更是上疏弹劾,导致二人结怨。后来,雍正摆酒让二人言和,还派孙嘉诚去西北协助年羹尧。面对年羹尧的劣行,有着“百官楷模、清流领袖”之称的孙嘉诚依然照章办事,不留情面,遂被年羹尧杀死,引发朝堂震怒。
雍正皇帝也开始“修理”年羹尧:先是撤换川陕官员,将年羹尧从川陕总督调任为杭州将军,然后乘百官“挺身而出”揭年罪状之势,将年羹尧革职查办。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了年羹尧92款大罪的审判结果,其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雍正帝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终赐其在狱中自裁。 可怜威风赫赫、叱咤风云的“年大将军”,因恃功而骄, 恃宠而骄,种种贪婪僭越行径,严重侵犯了皇权,终于为雍正帝所不容。
这要从一顿饭说起,这顿饭非常出名,雍正给年羹尧底线,而年羹尧亲手将这底线给撕破,脸面这东西是互相给,你撕破脸,在怪雍正无情也不地道啊?
那么这顿饭是那顿饭,就是雍正在年羹尧回来时候,请他吃的那顿饭,在饭局中,雍正提了五件事情,三个要求,而年羹尧基本全否定了。
唯一答应的一件事就是孙嘉诚去西北任职。
看完饭局之中的奥秘,在看年羹尧杀孙嘉诚为何会死就能对整个事情明明白白。
在雍正王朝,一顿饭两人“五问五答提三事”,按照剧情策划来说可谓精彩绝伦,处处暗藏短剑,心机之深,让人佩服。
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饭局第一问:
雍正帝:亮工啊!(年羹尧)西北是否还需要十万兵马?能减一些否?
年羹尧:不能减,外患还未定,匪患未除,削减军队,恐怕会生变故。
其实这段话,雍正实质上问了年羹尧两个问题,而年羹尧也回答了二次。
第一问:西北是否,还有10万兵?这个是否就有意思了?
雍正的目的,是问你小子手底下到底有多少兵马?我需要知道准确数字。加上是否,就表明雍正也不知道年羹尧到底有多少兵马。
第二问:能不能裁军,这就是直接提要求了,我不管你有多少兵马,但是,我要你裁军。
年羹尧的回答也很绝。而且很不懂规矩!
第一答:直接拒绝,并说不能裁军,那么这深层意思,其实很简单,挟兵自重。
第二答:给自己找理由,为何需要那么多兵马,因为西北还很混乱,你裁减我兵力,西北会更乱,那么年羹尧意思是什么?当然是告诉雍正隐晦告诉雍正,你动我的兵,西北就会乱。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发生无数次,一般被叫做挟乱自重。
饭局第二问
雍正帝问:每月一百五十万两军需,能减些吗?
年羹尧答:回皇上,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额度,不能减了。
那么这话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试探底线。
雍正问年羹尧,一月150万两能否减少?就是告诉年羹尧,我知道你有多少兵,这么多钱花哪去了,如果你不告诉我这些钱怎么花的,我就把它收回。
年羹尧回答更经典,不说原因,直接拒绝,还说这点钱都不够养兵,已经是最低要求了,潜台词就是,再少就要出问题。
饭局第三问
雍正帝问:这一百五十万两能否在西北自行筹集?朝廷没钱给了。
年羹尧答:西北就是穷地方,哪能支付大军开支。
这段话就更暗藏杀机,当雍正问年羹尧,你是否可以自行筹集款项的时候,就是在试探年羹尧,如果给你这个权利,你是否会做割据一方的诸侯?
年羹尧回答比较聪明,断然拒绝自行筹款,放弃了西北四省财政权。
而一个只有兵权没有财权的军队,无法成为军阀,算是他识相,要不估计死的更早。
饭局第四问
雍正帝问:朕欲在西北“火耗归公”,你看这个事情怎么样?
年羹尧答:西北地方太穷苦,叛乱又刚刚平定,怎么做不好。
其实雍正问的根本不是火耗归公问题,火耗是什么意思?
就是官员们在俸禄之外的额外收入,比如征收粮食的时候,粮官踢一脚满满的扁担,漏出来的粮食就叫火耗,也可以理解为正常损耗。
那么这些所谓正常损耗就死官员的油水,归公了,油水就没了。雍正问年羹尧火耗能不能归公,潜意识就是我要掌控地方,这个钱不能再私下发给官员。
拿人手短,吃人最短,拿年羹尧钱的官员当然和年羹尧成利益集团,雍正的意思就是你不能在培植自己的利益集团了,管好自己军务就可以,别管政治了。
年羹尧居然说,火耗不能归公,这相当于告诉雍正,我要用这些钱去巩固培养利益集团。
好吧,这就是取死之道啊。但是雍正还是在忍,这个时候年羹尧估计也觉得自己表现太过了,于是主动求和,也就有了年羹尧最后的表态。
饭局第五段
年羹尧说:皇上,我知道朝廷难,可是西北更难啊。
雍正帝答:西北难在何处,说说看?
年羹尧问:没有地方不困难,特别是没人手,陛下找人帮帮我。
雍正帝答:这个事情啊,我正有这个想法。
于是,雍正帝就派孙嘉诚去西北,辅助年羹尧。
这就是雍正为何在年羹尧杀了孙嘉诚之后动怒,必杀年羹尧的原因。
在饭局之中,年羹尧的飞扬跋扈,其实已经崭露无疑,雍正帝的不满在几个问题中都有体现,而年羹尧最后也服软,就是这服软才让他没有更早死去。
服软的结果就是雍正在年羹尧身边,安排了一个绝对的自己人。这个人当然是雍正的眼线,也是雍正的卧底,目的肯定是监视年羹尧。
可是年羹尧居然把这个人,孙嘉诚给杀了,那么年羹尧的无法无天,谁还能掌控?这就是他自己找死了。其实在我看来,雍正犯不着如此麻烦去做这些事情,他在不断提醒年羹尧,也在不断敲打年羹尧,但是年羹尧让他失望了。他重视年羹尧的领兵打仗能力,也一再给他机会,派人过去就是让他收敛自己的言行,谁又能知道,这样的人他也敢杀?换谁是皇帝,也容不得年羹尧啊?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面对飞扬跋扈且权欲熏天的年羹尧,一时间束手无策。这是他自己选的抚远大将军,又是自己为数不多的亲信,现如今却翅膀硬了,不怎么听他的指挥了,连“卸甲”这点事都指挥不动。但他又不能轻易去动年羹尧,因为这会让八爷党和满朝文武看笑话,指责自己用错了人。
于是,雍正开始试探年羹尧。之前的事他都没有追究,他只是问年羹尧能不能减兵,又问能不能减饷,年羹尧都拒绝了。最后,他问年羹尧能不能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以此来增加财政收入,减轻国家的负担,紧接着他给年羹尧推荐了一个理财能手,这就是孙嘉诚。
这次年羹尧不好再拒绝了,只得在雍正的撮合下勉强将孙嘉诚带回了西北。而孙嘉诚能否在西北展开他的工作,这是雍正的心理底线。他希望年羹尧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还是皇上,然后收敛个性,与孙嘉诚精诚合作。
但雍正想错了,年羹尧还是没有收敛。当他在江苏李卫那里接到了“孙嘉诚被年羹尧所杀”的奏报时,李卫也恰好将某个流传于世的小道消息及时透露给了他。
这便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
雍正坐不住了,他的底线已经被突破了,社会上又无端传出了这样的传闻,可见年大将军的威名已经快要盖过他这个九五至尊了。雍正再也顾不得自己的脸面了,立即部署西北大军的换帅,并以图里琛为钦差大臣前去传旨,贬年羹尧为杭州将军。
一代名将的坠落之路,就此开始。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年羹尧杀孙嘉诚,明显就是在打雍正的脸,岂有不动之理!
康熙六十一年,四阿哥胤禛在畅春园继位,史称雍正皇帝!作为一位雷厉风行,铁骨头,硬汉子的雍正来说,他急需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来稳定自己的帝位!
康熙五十五年,青海的罗布藏丹增在边关宠宠欲动,康熙为了在晚年不留有遗憾,只能委派自己的儿子替自己御驾亲征,结果还没等叛乱彻底平息,康熙就在畅春园驾崩,紧接着,四阿哥胤禛也在畅春园继位,就是现在的雍正皇帝!
雍正继位后,因为九子夺嫡所带来的隐患久久不能平静,雍正急需要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雍正元年,雍正委派自己的贴身奴才现任川陕总督年羹尧接替十四阿哥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紧接着,他又命令年羹尧,以最快的速度,最雷霆的手段,平息西北叛乱!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罗布藏丹增在青海经营已久,对于那里的山川地形,了如指掌,加上青海幅员辽阔,朝廷财力拮据,要想快速的解决西北的叛乱绝非易事!
可雍正不信邪,他知道这次西北叛乱意味着什么,如果成功平叛,他的皇位就可以继续做下去,如果不能,他的皇位就会岌岌可危,甚至会出现逼宫,造反的可能,不说别人,以八阿哥为首的八爷党,就不会善罢甘休!雍正二年,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和艰难险阻后,年羹尧不负众望,于法轮寺全歼罗布藏丹增叛军,至此西北战事也告一段落!
西北平叛成功后,年羹尧作为朝廷的恩人,奉旨到京接受朝廷的封赏!雍正不但以恩人相称,还赐起一等公,并赏穿四团龙服,这在汉臣当中绝无仅有!
西北战事一结束,雍正总算可以放下手里的活,专门去推行自己的新政了!他首先提出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让河南巡抚田文镜去做,又提出了摊丁入亩,让自己的贴身奴才现任江苏巡抚李卫去做,剩下的火耗归公,自然落到了年羹尧头上!要知道,一场西北战役,几乎让大清的根出现了动摇,甚至可以说,未来三五年,都不一定能缓过气来,加之西北还要以防罗布藏丹增残余死灰复燃,所以,朝廷更需要推行新政,尤其年羹尧,更要义不容辞的去推行!
俗话说,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李卫,田文镜都义不容辞答应推行新政的时候,一个更应该推行新政的人却掉了链子,谁呢,就是年羹尧!
雍正三年,雍正破天荒的请年羹尧,孙嘉诚吃饭!这不是为了庆功,而是为了给他们践行!要知道,孙嘉诚是御史,他的职责是监督,而这次去西北,雍正则让他去做理财!年羹尧则有点不高兴,因为西北的账本来就是糊涂账,尤其他自己,腐败又那么严重,加上大手大脚惯了,这一去,这些老底都会被孙嘉诚给发现,到时自己想干什么就没有秘密可言了,可如果不同意孙嘉诚去,雍正就更会怀疑自己,想来想去,最终年羹尧还是同意孙嘉诚和自己一起去西北!
雍正本想着让孙嘉诚过去,年羹尧会有所收敛,最起码不让朝廷再向西北供银子了,可没曾想,还不到半年,孙嘉诚就被年羹尧给杀了!理由是,违抗军令!要知道,雍正派孙嘉诚去西北,不但只是为了省钱,更重要的是推行自己的新政,火耗归公!其背后,则代表着雍正自己,可如今,年羹尧不但自己不实行朝廷的新政,还把雍正的代理人给杀了,这不是妥妥的在打雍正的脸吗?是可忍孰不可忍,雍正三年,在官员联名上奏弹劾其九十二条罪状后,雍正于十二月十一日,赐其自尽,自此,一代枭雄年羹尧就此陨落!
作为雍正的贴身奴才,自中进士后,就一直受到雍正的栽培,如果说雍正对年羹尧不满,要想杀他,完全可以随时找个理由,比如他贪污,擅杀大臣,对皇帝不敬,条条都可让其灭族,可雍正为何独独在孙嘉诚被杀后,才动年羹尧呢?
一,孙嘉诚,雍正代理人
孙嘉诚本是一微末小吏,受雍正提拔,才成为了三品御史!
有一天,孙嘉诚在和户部尚书商讨新铸的铜钱的时候,两人撕打到了一起,结果雍正也知道了,就把孙嘉诚叫到了御书房,这时总理大臣们都在,雍正就问,你为何要打架,孙嘉诚就把新铸铜钱的弊端告诉了雍正,雍正得知后,认为此时停止铸钱,显然不现实,加上当时八阿哥也在,所以,雍正只能退而求其次,将孙嘉诚一顿收拾!收拾归收拾,可雍正心里早已认定,孙嘉诚是一个做御史的材料,所以,当晚,雍正就让张廷玉去找孙嘉诚,并赐其三品顶戴!
拉孙嘉诚入伙
没当御史前,孙嘉诚只是个六品户部主事,如今是三品御史,这显然是破格提拔,雍正这么做,目的其实和李卫,田文镜他们一样,就是拉孙嘉诚入伙,成为自己的心腹。因为自雍正登基以来,手下所能用的人,除了田文镜,李卫,就是张廷玉,所以,雍正现在急需拉拢新人,为自己所用,这也是后来雍正为什么急于开恩科的重要原因!
孙嘉诚,不负众望!
雍正二年,年羹尧得胜回朝,在前门,年羹尧因为没有及时下马,而受到孙嘉诚等御史的不满,紧接着,在大殿受封之时,年羹尧的手下因为没有听从雍正的命令,脱衣,而对年羹尧更加不满,就在两次不满融合到一起的时候,一场弹劾年羹尧的风波开始了!不过,还没等御史们发力,就受到了雍正的斥责,并让他们停止一切弹劾行动!此时的孙嘉诚不以为然,他认为朝廷出现奸臣就要弹劾,即便不合时宜,也要坚持上奏,这是御史的责任!就在大家左右为难的时候,孙嘉诚站了出来,他认为今年大旱和朝廷出现奸臣分不开,雍正觉得荒唐,可为了堵住御史们的嘴,雍正不得不让孙嘉诚跪在前门去求雨,一来是赌御史的嘴,二来就是看看年羹尧是不是奸臣,在等待了近半天的时间,太阳依然高照,此时的年羹尧也坐不住了,就让人把钦天监请了来,告诉他今天会不会下雨,钦天监是预测天气的,自然准确性高,在得到不下雨的答案后,年羹尧才算松了口气!本来大家都以为不会下雨的时候,突然外面的灯笼出现了晃荡,紧接着,风吹云起,整个白天出现了阴暗,不到一刻钟,雨就下下来了,并且越下越大!此时的李德全,张五哥,张廷玉都在兴奋的说着下雨了,唯独雍正却沉默寡言,他此时想的是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可有一点,却很明白,就是他觉得孙嘉诚这个人确实不一般!
孙嘉诚委以重任
孙嘉诚求雨成功后,雍正对其更加刮目相看,只是碍于时机不成熟,雍正并没有急于处置年羹尧!有一天,雍正请年羹尧,孙嘉诚吃饭,一来是化解他们俩的恩怨,二来就是告诉年羹尧,他要派孙嘉诚到西北任职!本来,之前雍正曾告诉年羹尧,他要在西北实行火耗归公,只是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所以,才没有实行,如今,人选有了,实行自然是势在必行!年羹尧看到雍正如此坚决,也不好说什么,就只说了一句话,是对孙嘉诚说的,他说:这次去西北,不比在京城,一切都要以军令行事,如果违抗了军令,自然不会有好果子吃!孙嘉诚,听了也只是微微一笑,回道:孙某军令是不会违的,但有了问题,孙某还是会秉公办理!看到孙嘉诚如此不讲人情,年羹尧也没在说什么,只是告诉雍正,他一定会和孙嘉诚好好相处!雍正看到他们彼此之间都没有意见,就高兴的和他们举杯,共祝此行顺利!
代理人被杀,雍正震怒!
雍正三年,刚走不到半年的孙嘉诚被年羹尧斩杀,理由是违抗军令!要知道,孙嘉诚不但是三品御史,更是雍正安插到年羹尧身边的眼线,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监督年羹尧的一举一动,防止他更加肆意妄为,第二就是代替自己在西北实行火耗归公!不管从哪点讲,孙嘉诚都是雍正的代理人,可如今,交代的事不但没办成,自己的代理人,还被杀了!这说明什么!有两点,第一说明,年羹尧现在根本已经不把雍正放在眼里!第二,说明年羹尧已经尾大不掉,如果不乘早铲除,极有可能发生危险!在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后,雍正决定,铲除年羹尧,拔掉这个危害国家,威胁自己的眼中钉!
二,孙嘉诚背后是新政,新政背后则是雍正!
新政作为雍正登基后的一大政策,是必须要完成的,于国,于民,于己都是百利而无一害!雍正二年,在剿灭罗布藏丹增不久,雍正就开始推行自己的新政,包括让田文镜在河南实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让李卫实行摊丁入亩,让年羹尧实行火耗归公!其中田文镜,李卫都在如火如茶的实行新政,唯有年羹尧极力阻挠!无奈,雍正只能另找他人,代替年羹尧帮助自己在西北实行火耗归公!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孙嘉诚走到了雍正眼前,孙嘉诚本是六品户部主事,因为做事刚正不阿,为官清廉,被雍正破格提拔为三品御史!孙嘉诚的刚正不阿,正是雍正需要的,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雍正觉得时机已成熟,就委派他去西北替自己推行火耗归公!作为雍正心里重中之重的新政,它不但代表着一项政策,更代表着自己的脸面!因为这项政策如果成功了,那定会名留青史,如果失败了,那肯定会遗臭万年,所以,在这方面,雍正比谁都在乎,所以,在千挑万选之后,才挑了个孙嘉诚代替自己去执行,可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阻挠,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贴身奴才年羹尧,年羹尧本来在西北,就已经够雍正闹心的了,可碍于他的功劳和他们之间的恩情,雍正并没有因为朝廷压力,而收拾年羹尧!而是让他继续执掌西北!可后来的事,却让雍正忍无可忍,无需再忍!雍正三年,雍正新政的执行人,孙嘉诚被年羹尧斩杀,愤怒不止的雍正终于爆发了,不但,罢了年羹尧的官,还罗列了九十二条罪状,让其自尽,自此,一代枭雄年羹尧,就此陨落!
说雍正动年羹尧是因为孙嘉诚,还不如说是因为新政,因为新政就是雍正的脸面,年羹尧杀了孙嘉诚,就代表斩断了雍正新政的根,所以,雍正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保护自己的根,动年羹尧也就理所当然了!
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转发加关注吆!
年羹尧征战西藏时,一晚突然听到有疾风从西边吹来,不一会儿没了声响,年羹尧赶紧召集参将,命令他带领300飞骑前往西南密林搜查,参将领命后摸不着头脑,但此时已不容多想,也不敢多问,带领300飞骑直奔密林。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密林之中果然有敌方埋伏,准备袭击年羹尧的部队,谁知还没等对方动手,年羹尧的参将就提前下手,将他们一网打尽,悉数歼灭。
等参将回来后询问年羹尧为何知道敌人偷袭时,年羹尧回答“夜间寂静,忽然听到有风声,这风声瞬息之间便有叫响,其实这并不是风,而是密林中群鸟飞起时羽毛相互摩擦的声音,这个时候正是鸟儿休息的时间,没有惊动,群鸟不会飞起,所以肯定有人前来偷袭,而周边的地形环境,我早已了然于心,只有西南处有一丛密林,是鸟儿聚集的绝好去处,从那里也容易偷袭。”
仅从这件事就能看出年羹尧心思细腻,兵法灵活变通,所以他成为西北名将也在情理之中。
年羹尧科举出身,却成为一代名将
其实年羹尧打仗十分优秀,但他却是科举出身,自幼饱读诗书,颇具才识,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尧考中进士后就出任翰林院检讨,后来提升为四川巡抚,成为了名满一时的封疆大吏,那时年羹尧还不到30岁,康熙皇帝对其极为赏识数次提拔,年羹尧更是对康熙表示自己一定要“竭力图报”。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将四儿子胤禛封为雍亲王,没过多久,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就被康熙指婚嫁给了雍亲王,年氏成为了雍亲王的侧福晋,正是凭借着妹妹这份关系,当雍亲王登基成为雍正之后,年羹尧顺理成章成为雍正的大舅哥,此时年羹尧手握兵权,成为了雍正强有力的支持者,和科隆科多并称为雍正的左膀右臂。
雍正元年十月,青海发生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当时雍正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总督各军作战西宁,指挥平叛,在领兵打仗上,年羹尧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比如有次打仗,他在行军之前让“每个士兵携带木板一块,稻草一束”,当时士兵们十分不解,后来才发现原来行军路程中会遇到淤泥深坑,这时将稻草放在泥土上,再铺上木板,大军就会畅通无阻,敌人还以为有淤泥深坑作为屏障,可以延缓清军的行军速度,没想到年羹尧大军从天而降,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年羹尧凭借着青海作战有功被雍正破格恩赏晋升为一等公,他的父亲和儿子也因此沾光,得到了雍正的赏封,可是自此之后,年羹尧逐渐飞扬跋扈起来,雍正一开始还有所容忍,但此时一个人突然站了出来,他就是孙嘉诚。
孙嘉诚是清朝中清流一派的代表,他忠于国家,但属于中间派,忠国却不忠君。他上奏折要求斩杀山西反腐案的主谋诺敏和科场舞弊案的主谋张廷璐,张廷璐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玉通过杀死弟弟保住了自己,由此也看出孙嘉诚这个人事事为朝廷着想,并不顾及后果如何。
年羹尧凯旋回京之后,因为毫无人臣之礼,惹得孙嘉诚不断上奏弹劾年羹尧,但是雍正对此举颇为不满,他说“这个时候弹劾年羹尧就是居心叵测”。
对于刚刚立下西北大捷之功,而且又是坚定保皇派的年羹尧来说,雍正此时并不想打击年羹尧,虽然他骄奢淫逸,但是雍正还是对他进行了容忍。
此时雍正邀请年羹尧吃了一顿饭,雍正提出了三个要求,包括削减军队,减少开支,推行新政。可是令雍正没有想到的是,年羹尧竟然一一进行了否决,于是雍正拿出了第2套方案,也就是派孙嘉诚去西北协助年羹尧推行新政,由此监督年羹尧,以进行分权并推行新政。
《雍正王朝》中雍正选择孙嘉诚一箭双雕
为何选择孙嘉诚呢?正是源于孙嘉诚的刚正不阿。当时孙嘉诚执意要弹劾年羹尧,把雍正气得不轻,把御笔摔在地上,让孙嘉诚去写年羹尧的罪状,孙嘉诚也不客气,直接提笔就写,这时孙嘉诚已经站在了危险的边缘,他拿的是皇帝的御笔,擅自使用便是大不敬。
张廷玉提醒孙嘉诚,“孙嘉诚,这笔是你能用的吗?”老十三也附和道“孙嘉诚,你想做龙逢比干吗?”龙逢和比干是有名的大忠臣,龙逢是历史上第一位名相,因进谏忠言被杀,比干遇到了商朝亡国之君商纣王,同样因谏而亡。张廷玉和老十三无非是在提醒孙嘉诚,“你虽然忠心,但是这种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自讨无趣”。
没想到孙嘉诚却回十三爷,“龙逢比干可是千古忠臣的楷模啊”,意思是自己会以他们为目标,不惧死亡。
正是这么一个认死理的主代表着清朝文官清流派,因此雍正选择让孙嘉诚前往敲打年羹尧,也是一个最佳人选。
在雍正看来,孙嘉诚即使失败死亡的机会也很小,孙嘉诚是雍正的钦差大臣,年羹尧就算再不识抬举,也不会轻易动孙嘉诚,退一步讲,如果年羹尧真的杀死孙嘉诚,那么雍正就可以以此舆论来攻击年羹尧,这时再收拾年羹尧也不至于落得一个卸磨杀驴的污名,可谓一箭双雕。
从雍正内心来讲,他还是希望年羹尧能够主动帮助自己推行新政,而不是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但是让雍正没有想到的是。孙嘉诚还是被年羹尧所杀。孙嘉诚做到了像自己所说的成为了龙逢比干,为了完成任务将生死置之度外,处处与年羹尧作对推行新政,这其实也是执行雍正的既定战略思想。
此时雍正正在江苏李卫处,听到年羹尧杀掉孙嘉诚后十分气愤。雍正想要推行的几项新政包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和整顿旗务,摊丁入亩由李卫在江苏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则由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剩下的火耗归公和整顿旗务则是年羹尧在西北推行,所谓的火耗是指地方官在征收财税时会以损耗为由多挣的钱,这些钱银最后都落入了地方官员的口袋,而火耗归公也就是这些地方收入要归中央统一调配。
年羹尧不执行新政显然有佣兵自重的嫌疑,站在了雍正心中的对立面,影响了雍正的战略布局,也成为了雍正处置年羹尧的关键导火索。
雍正处决年羹尧主要因为他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实际上关于孙嘉诚这段内容出自电视剧《雍正王朝》,而在历史上真实的年羹尧却被剥官夺爵,列了大队九十二条,最后赐予自尽。
原因依然是包庇同党,骄阳跋扈,与雍正站在了对面,首先雍正上台后要打击整治对手,他将九弟胤禟发配到西宁交给年羹尧管理,让年羹尧监视胤禟的一举一动,可年羹尧向雍正汇报时却说胤禟“颇知收敛”,进行包庇。雍正批示“胤禟是心怀叵测之人,须继续提防才行”。
在处理的政敌问题上,年羹尧没有意识到自己站在了雍正的对立面,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尧回京途中,他竟然命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人跪道迎接,很多王公大臣都到郊外迎接年羹尧,甚至王公以下的官员还要叩拜年羹尧,面对如此高规格的礼仪,年羹尧在马上安坐,对底下跪拜官员不看一眼,而他面见雍正时态度也十分骄横,这显然没有了人臣之礼。
同时,雍正与年羹尧好友、当时的直隶巡抚李维钧也提过“要他疏远年羹尧”,这就是为了防止年羹尧形成小的政党集团,为此雍正还提拔了年羹尧的政敌李绂和蔡珽,想要让他们来揭发年羹尧的罪状,以此制约年羹尧的行动。
雍正三年3月,天象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瑞象,群臣们纷纷祝贺这是雍正功绩的一种体现,年羹尧也趁机溜须拍马,希望缓解军事矛盾,可是他马屁却拍到了马腿上,本来他想写“朝乾夕惕”,这句话出自《易经》,意思是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怠慢,可是年羹尧却把“朝乾夕惕”误写成了“夕阳朝乾”,不仅顺序颠倒,字还出现了错别字。
雍正看完之后特意批示“若是《易经》中之语句朝乾夕惕尚可意思明了,年羹尧故意写成夕阳朝乾,文字错书,朝乾乃读书之人,自然不可能出于疏漏而误写,想必是对朕的行为称不上朝乾夕惕,甚至正与之相反,若是如此不妨明说”。
于是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更换了四川、陕西的官员,然后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四川提督纳泰调回北京,通过消灭年羹尧余党孤立年羹尧,使其不能趁机作乱,然后解除了年羹尧陕川总督的职权,命令他交出抚远大将军的印章,将他调离西北,改任杭州将军。
在年羹尧前往杭州将军的途中,雍正收到了如雨后春笋般对年羹尧的指责,有的指控年羹尧欺辱官员,有的指控他贪污军费,还有的指控他滥杀无辜,年羹尧这时才知道自己的官场生涯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这时他想到了逃跑。
年羹尧将所有的财富装了二十七车七八十艘船运到了杭州,这时雍正下令彻查年羹尧财产,据说光不动产一项就有土地297顷,房屋1200间,由此可知年羹尧要在任期间贪污受贿多少,而陪同年羹尧赴杭州的家人、奴仆高达上千人的规模,仆人底下还有伺候仆人的仆人,雍正得知此事后更加怒不可遏。
于是雍正同意了官员们揭发年羹尧的罪状,也就是前面提到的92项罪状。因为雍正年妃是年羹尧的妹妹,虽然雍正内心悲伤,但他还是特意将年妃晋升为皇贵妃,可是不幸的是年妃在晋升为皇贵妃7日后,突然在圆明园病逝。
为了纪念年妃,雍正三年十二月,雍正将年羹尧免于斩首,令其自裁,长子年富被判死刑,15岁以上之子被判流刑,全部家产没收,这也是对年羹尧一家人最大的法外开恩了。
结语:
年羹尧的一生曾极其辉煌,但后半生却因为不听雍正命令,不知感恩而落得凄凄惨惨的下场,他对自己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恃宠而骄,目中无人,得罪了满朝官员,站在了雍正的对立面,逐渐在权力面前迷失了自己,最后在作死的道路上落得了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年羹尧初期是雍正的功臣,以川陕总督的身份,镇住了十四阿哥胤禵的10万大军,得以让雍正稳坐钓鱼台,成功夺取皇位。
年羹尧中期是雍正乃至大清的大功臣。他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带着20万大军前往西北平叛,成功剿灭了罗卜藏丹津的叛军,收复青海地区。
年羹尧后期成了雍正和大清尾大不掉的累赘。这货开始拥兵自重,而且奢侈无度,甚至功高盖主,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可以说,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剧本中,年羹尧这个人到了后期,都成了雍正皇帝的心腹大患。因此不管他有没有杀掉孙嘉淦,雍正都要找机会来收拾他。
年羹尧后期到底有多豪横?
- 前期埋下的杀机:
故事还要从年羹尧大军回程开始说起,当时年羹尧在西北已经呆了一年半时间,每天消耗的粮草,都让雍正的内心在滴血。
如果不能尽快剿灭这帮反贼,那大清国的国库可能都要被年羹尧的大军给掏空了。为此雍正每天都在佛堂前祈祷。
结果年羹尧终于在大厦将倾的时候,选择了平定叛乱。为什么说选择呢?因为从年羹尧的做法可以看得出,他完全是在养寇自重。罗卜藏丹津多留一天,那么他就能多一天在西北杀伐决断做个土皇帝。
- 第一次触怒:
当年羹尧回程的时候,雍正那叫一个高兴,派遣满朝文武跟他一起出城迎接年羹尧。到了城外,年羹尧居然不下马请安,反而让雍正抬着脑袋看他,其他官员们面面相觑,都认为年羹尧太无礼了。
- 第二次触怒:
年羹尧给手下人请赏的时候,带来了一大串很长的功劳簿子,这么多人,都要安排官职的话,可能大清朝一半的官员,都是他年羹尧的手下了。
此后年羹尧但凡说谁的好话,雍正就必须要提拔谁。渐渐在朝堂上形成了年选的局面,可当时的雍正已经有些生气了。
- 第三次触怒:
年羹尧的那帮手下进来拜见雍正的时候,雍正觉得天下太热了,就让他们把盔甲脱了凉快凉快,可是他们一动不动,雍正心里就已经不爽了。
这个时候年羹尧下令,既然皇上让你们脱,你们就脱了好了。结果这帮人立刻齐刷刷把盔甲给脱了。也就是说在军营中,雍正的话不算数,年羹尧才是大佬。
- 第四次触怒:
雍正的弟弟九阿哥胤禟,被雍正打发到了年羹尧的军营中效力。结果胤禟带来的手下人跟年羹尧的人打了起来。
年羹尧二话不说让自己的手下人把手给砍了。吓得胤禟惨无人色,紧接着年羹尧就要杀胤禟带来的这帮人,结果胤禟不得不向年羹尧下跪求情。
胤禟是雍正的亲弟弟,是康熙的亲儿子,这种人向年羹尧下跪求情,那是真的把雍正的脸面给丢尽了。同时可见年羹尧的嚣张程度。
- 第五次触怒:
雍正询问年羹尧,他的西北大军到底有多少人,因为军费负担太重,雍正打算裁撤点人马。结果年羹尧果断拒绝了雍正的提议。
年羹尧表示,这些人马都有各自的用处,如果裁军的话,西北地区很可能就没那么安稳了。很显然年羹尧这是在威胁雍正了,雍正能高兴吗?
既然不能裁军,那么雍正又问能不能把军饷削减一点?一个月150万两军费,这可是要把大清国的国库收入给透支了啊。年羹尧对此依旧表示拒绝,他在西北大吃大喝大玩,需要花很多钱,军费是绝对不能削减的。
这五次触怒雍正的行为,其实已经将年羹尧给判了死刑。因为皇帝绝对不可能容许臣子如此嚣张,功劳再大也不行。
孙嘉淦被派去西北,成了雍正必杀年羹尧的导火索。
孙嘉淦,也就是剧中的孙嘉诚。这是个直言不讳的大臣,尤其对年羹尧在西北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意。
当年羹尧诉苦自己在西北缺人手帮忙的时候,雍正正中下怀,立刻把孙嘉淦派去给年羹尧做帮手,这哪是去做帮手的?这分明是过去捣乱的!
年羹尧这回算是失策了,他没想到雍正会来这么一出,表面上是派了个能人帮助年羹尧处理西北的事务,实际上就是派了个自己人去监视年羹尧的一举一动,顺带着查账!
查什么账?每个月大军的开销有多少?大军拢共有多少人在服役?有没有吃空饷冗兵的情况存在?这些都需要查,这些也都是年羹尧最害怕的地方。
如果孙嘉淦查出了个一二三来,年羹尧必然是要被拖回去治罪的。所以年羹尧不可能让孙嘉淦活下来,因此孙嘉淦就这么被年羹尧给杀了。
可以说孙嘉淦就是雍正派去送给年羹尧杀的,不杀孙嘉淦,年羹尧的行为还无法彻底触怒满朝文武。雍正的目的达到了,满朝文武都上书请求惩治年羹尧。
这个时候雍正反倒是唱起了一出苦情戏,各种为年羹尧求情,表示年羹尧对大清有大功劳,能不能不杀他。其实雍正心中在窃喜,只要朝臣们都一致针对年羹尧,那么雍正就有了惩治年羹尧的借口。
于是借着孙嘉淦被杀的事情,年羹尧就被雍正给各种贬职,而且是一贬再贬,直到成为了一个看城门的小吏。
总结:年羹尧不死,他的党羽们也散不了。
年羹尧做的最错的一件事,那就是结党。这玩意儿在清朝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康熙朝的索额图、明珠都是倒在了这件事上。
为什么?因为清朝皇帝明白,明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朋党。如今年羹尧搞出了一个年选,把这么多自己人安排在朝中各个部门担任要职,这已经严重触及到了雍正的底线。
雍正有两个办法处理这件事,第一就是把这帮朋党全都给抓了撤职或者杀头,这工作量太大了。
第二就是杀掉年羹尧,而且要杀人诛心,一步步降低年羹尧的职位,将他贬入尘埃之中,让所有人瞧不起他,再杀掉他,这样他的那帮朋党才会明白,皇帝才是天,年羹尧算个球啊!
参考资料:《雍正皇帝》
孙嘉诚是棋子,是底线,这对雍正和年羹尧双方都心知肚明,雍正在试探年羹尧,年羹尧也在试探雍正,但是皇权的权威如何容你挑战?终究是年羹尧动了自己。
1、派孙嘉诚去西北前线是雍正在“敲打”年羹尧,此时的年羹尧已经做事相当放肆了,如果这个人还能听得进劝说就不会派孙嘉诚这么倔的人去了,雍正希望孙嘉诚能够打动年羹尧,孙嘉诚带着的是雍正对年羹尧的最后一点苦心去的,但是年羹尧辜负了,圣意叵测。
2、杀了孙嘉诚雍正也保不住年羹尧了,孙嘉诚死后在京的那些清流文官便放不得年羹尧了,若年羹尧对不起雍正,雍正念在主仆几十年会饶他一命,但是年羹尧偏偏要得罪历来的文官集团,这是士林阶级岂会畏惧你年羹尧的权势,士林是统治阶级官僚基础,向来以卫道自居,即是天子也不会去得罪这个阶级。
3、孙嘉诚逼着年羹尧去动自己。孙嘉诚、年羹尧、雍正都知道这趟西北行是干什么的,年羹尧不会轻易给自己惹麻烦,但是孙嘉诚逼着年羹尧杀了他,就是为了绊倒这个不可一世的权臣。个人意见,欢迎大家批评交流指正!
孙嘉诚是一块试金石,是雍正用来确认年羹尧忠诚度的一把尺子。
孙嘉诚也是一个诱饵,是雍正用来诛杀年羹尧的一颗带毒的诱饵。
年羹尧早年确实功勋卓著,也很忠心。
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的年羹尧,还不到30岁。对康熙的提拔和重用感激涕零,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定当肝脑涂地,以报皇上的知遇之恩。
在后来的几次西北平叛战役中,年羹尧确实不负皇恩,打了很多次漂亮仗。
康熙年间,年羹尧协助胤禵,击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为清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接着采用“以番攻番”的策略,亲自派兵,平定了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为大清西北边陲的长治久安立下汗马功劳。
(年羹尧剧照)
雍正年间,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已是抚远大将军的年羹尧,坐镇西宁亲自指挥,用“分道深入,捣其巢穴”的奇策,一举荡平罗卜藏丹津,大获全胜。
由此,“年大将军”的名号传遍西北边陲,让敌军闻风丧胆,也让朝野为之侧目。
连战连捷,横扫西北边陲,让雍正视年羹尧为股肱之臣,从三等公飙升为一等公,总领西北军政事物。
雍正视年羹尧为自己的“恩人”。下旨要求,后世子孙都要铭记“年大将军”的功劳。年羹尧也开始参与朝中大事的决策,就连重要的官员任免和人事安排,雍正都会征求年羹尧的意见,多次在奏折批示中询问年羹尧的看法,甚至邀请他回朝商议。
雍正还非常关心年羹尧及其家人。经常询问他的身体情况,关心其父的病情。至于珍奇古玩,字画书籍,更是随时赏赐。
这时的年羹尧,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浩荡皇恩,犹如滔滔之江水,连绵不绝。所受的恩宠,旷古烁今,无以复加。
(雍正剧照)
年羹尧后来骄横跋扈,不遵人臣之道。
凡是“年大将军”所到之处,地方官吏都要跪迎,蒙古王公也不例外;他的公文,擅称“令谕”;他赠送礼物,需官员“令北向叩头谢恩”;雍正的圣旨,他居然不跪接,“不行宣读晓谕”;甚至在雍正的面前也屡有不恭之态。雍正说他“无人臣礼”。
年羹尧开始大肆敛财,中饱私囊。
他刚任四川巡抚时,曾信誓旦旦的说:“甘心淡泊,以绝徇庇。”及至得到雍正的隆宠时,私欲膨胀,贪赃受贿,“公行不法,全无忌惮”。
实际上,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法行为早有觉察,还谕旨警告:“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意思是说,别太过分,毁了自己一生功名。
但年羹尧似乎对雍正的警告充耳不闻,毫无收敛之意。
于是,雍正把孙嘉诚派到了年羹尧身边。
(孙嘉诚剧照)
孙嘉诚何许人也,皇帝都敢骂的直谏名臣,一生靠一张嘴博取功名的人。而且,孙嘉诚和年羹尧原本就是死对头。孙嘉诚看不惯年羹尧的飞扬跋扈,曾因上奏弹劾年羹尧有“不臣之心”,被雍正罚跪在宫门外,如果不是大臣们为他求情,孙嘉诚早已身首异处。
这时,孙嘉诚的到来,既是雍正对年羹尧的一个警告,也是雍正对年羹尧的一个试探。雍正想知道,现在的年羹尧,还能否回头。
当然,孙嘉诚能也是雍正抛给年羹尧的一个诱饵,如果年羹尧咬了这个饵,那么,年羹尧自然就成了雍正刀俎上的鱼肉。
结果很不幸,年羹尧栽在了孙嘉诚的嘴上,他把孙嘉诚杀了,他没能抓住雍正抛给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雍正没有放过年羹尧给他的机会,在众大臣一边倒的讨伐声中,他给年羹尧罗列了骇人听闻的93条大罪,条条致命。
念及君臣恩义,也为自己的声誉着想,雍正最终赐年羹尧自尽。
雍正最后对年羹尧说:“尔自尽后,稍有含冤之意,则佛书所谓永堕地狱者,虽万劫不能消汝罪孽也。”
可见,雍正杀年羹尧的决心是何等的决绝,而孙嘉诚,只是雍正对付年羹尧的牺牲品罢了。
既然提到孙嘉诚,那就是说的《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那么咱就按照剧情的逻辑而不是真实历史的逻辑去分析雍正为何杀年羹尧。
年羹尧平定西北,为满清立下了大功,尤其帮助雍正稳固了皇位,所以,雍正在诏书中说,年羹尧是大清的恩人,也是他的恩人。年羹尧得胜回朝时,雍正组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不仅亲自前去迎接,还让百官跪迎年羹尧。
但从这一天开始,年羹尧就开始让百官和雍正不高兴了。
让百官不高兴的是,百官跪迎他,他却仍然端坐马上,傲视百官,恍若帝王。这让铮臣孙嘉诚特别恼怒,作为御史,他当场就表示要参劾年羹尧。
让雍正不高兴的是,年羹尧手下的将领觐见雍正时,雍正让他们卸甲,他们却不敢。直到年羹尧让他们卸甲时,他们才敢卸甲。
对于这个小插曲,雍正当时虽然没有表现出什么,但当晚,他去了年妃的寝宫,非常冷酷地让年妃脱衣服,但他用的词语是:卸甲。
年妃是年羹尧的亲妹妹。雍正把年羹尧让他受的气,全发泄到了年羹尧的妹妹身上。
此后,孙嘉诚果然参劾了年羹尧。但当时雍正还需要年羹尧领兵,因此只得呵斥了孙嘉诚。但在心里,雍正是赞许孙嘉诚的。
年羹尧返回西北前,雍正请年羹尧吃火锅,提出了裁兵、减少军饷、在西北自筹军饷、在西北推行摊丁入亩等四个意见,但全被年羹尧顶了回来。但最后一项,年羹尧不得不同意:雍正把孙嘉诚派到了年羹尧身旁,为他掌管财务。
这其实是一个信号:雍正不信任年羹尧了,派心腹孙嘉诚去盯着他。
孙嘉诚相当于雍正派过去的钦差大人。
可是呢,年羹尧丝毫不给雍正面子,不但不支持孙嘉诚在西北四省推行摊丁入亩的新政,后来竟然杀了他。
这相当于打雍正的脸。
与此同时,孙嘉诚被杀,引起了京城清流的极大愤慨,他们为孙嘉诚设立灵堂,前去参拜的京官连绵不绝。这些京官纷纷给雍正上折子,要求拿办年羹尧。
原本,年羹尧只是雍正府上的包衣奴才,他能够飞黄腾达,唯一的后台就是雍正。如今,他既失去了雍正的信任,又引起了百官的官愤,怎么会有好下场呢?
而此时的西北基本已经平定,年羹尧已经并非不可替代。于是,雍正让岳钟琪代替了年羹尧。
为了平息百官之愤,雍正只好一次次加码对年羹尧的惩罚,从降为杭州将军(从一品),一直降到守城门的小兵(不入品),最终赐死他。
年羹尧一步步走入死地,与他的个性有很大关系。他信奉“活得轰轰烈烈”,绝不低头。
当初,年羹尧德胜回京时,雍正曾对他说过几句客气话:按说,封你个异姓王也不为过,但自古异姓王都没有好下场啊。
从当时年羹尧的神情来看,他仿佛真的认为自己应该受封异姓王。这个细节,展示了年羹尧雄壮的内心。与后世同样立下不世之功却畏畏缩缩的曾国藩相比,年羹尧堪称大丈夫。
但是,年羹尧被杀,曾国藩善终。世间事,就是这么无奈。
电视剧《雍正王朝》第33集,西北大捷后,雍正开始推行新政,火耗归公是新政的主要内容。他希望在年羹尧掌管的西北先试行,于是派孙嘉诚前往,结果却是孙嘉诚被年羹尧所杀。雍正极为震怒,立即动手,收回年羹尧的西北军权,贬往杭州。年羹尧在之前已经多次触怒雍正,比如“卸甲”的问题,军功赏赐问题。那么为何直到孙嘉诚被杀了,雍正才开始动年羹尧呢?结合当时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确认立场,打击守旧势力
雍正继位之前,一直以孤臣的面目出现。继位之后,帝位其实很不稳,除了少数人,比如张廷玉、十三阿哥胤祥、李卫、田文静等,朝中真正拥护他的人并不多。年羹尧的西北大捷巩固了雍正的帝位,但是雍正依然需要年羹尧,因此年羹尧虽然一度嚣张,雍正也就忍了。
西北大捷后,新政就提上了日程。但是尴尬的是,朝中大多数势力都是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反对新政。而年羹尧是新崛起的一股势力,有一大帮官员是年羹尧保举的,被称为“年选”,由此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年羹尧是功臣,又是雍正的心腹。雍正自然希望年羹尧在新政问题上也站在自己这边。可惜的是年羹尧辜负了雍正的期待,他已经变了。年羹尧此时已经变成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守护者,所以他才杀了孙嘉诚,这也意味着新政一开始就受到了重挫。
《雍正王朝》的一个主线就是改革,这是雍正继位的意义和价值。年羹尧杀孙嘉诚,是一种表态,标志着年羹尧已经蜕变成了既得利益集团守护人。再加上之前的功高震主,触犯皇权,年羹尧已经不能再留了。年羹尧集团虽然看似庞大,但因为是新崛起的,所以其实是最不稳固的。此时打击年羹尧集团是在合适不过了。
二、利用矛盾,分化反新政势力
孙嘉诚被派到年羹尧那里,这本身就是雍正的心计。孙嘉诚一心为民,是清流党的领袖人物。但是这个清流党中的大多数人,却并不像孙嘉诚这样心里装着天下百姓。清流党更多的是李绂那样的人,他们以清流自诩,但是却视百姓为刍狗,整天喊着圣人之道,却不过是一群自私之徒。他们为了维护所谓的“斯文”(其实就是他们的特权),敌视新政,抵制新政。不过剥夺特权,是新政的最后一步,刚开始的时候,清流们抵触心理还不那么强。
清流们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文死谏”,以此来博取名声。孙嘉诚去西北之前,就因为僭越问题,上奏折狠狠参了年羹尧,两个集团的矛盾就此埋下。雍正对此洞若观火,因此他才要派孙嘉诚去西北。而孙嘉诚的死,则引发了更大的矛盾。清流们此时已经顾不上反对新政了,年羹尧成了他们的主要攻击目标。这样,雍正不仅分化了反新政势力,还有效利用了清流。
三、表明态度,震慑勋贵集团
在各种反新政势力中,勋贵集团是实力最强,根基最深的。他们的代表就是八爷党,后来又有隆科多、弘时等人。八阿哥胤禩因为争夺帝位一事,对雍正心怀不满。雍正刚继位时,其实是不得不用胤禩的,因为朝中大批官员都是八爷党。他们还得到那些不事生产,整天游手好闲的旗人的支持。因此,要说对新政最不满的,就属于勋贵集团了。西北大捷只是稳固帝位而已,但是要推行新政阻力极大,勋贵集团无时不刻不在想着抵制。
雍正希望年羹尧在西北试点,无疑就是因为年羹尧作为自己的旧人,他觉得阻力应该会小一些,可是年羹尧居然杀了孙嘉诚。在勋贵集团眼里,这种行为就意味着,你雍正自己的奴才都反对新政,我们就更加有理由反对了。这对雍正来说,极为不利,必须表明态度,不然八爷党以后更加难以对付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勋贵集团一直在暗中破坏新政,孙嘉诚死后,官员们气势汹汹,都把矛头指向了年羹尧。年羹尧被贬斥直至被杀后,八爷党也有所收敛,直至最后借整顿旗务再次发难。而此时新政此时已经取得很大成效。
就这样,雍正利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借孙嘉诚之死,铲除了年羹尧集团,分化了清流党,震慑了勋贵集团,新政总算走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雍正和年秋月的新婚之夜,年秋月孤守洞房。
新郎官雍正却正在给李卫写回信,信中有两个内容。
一是要求李卫要多读书,做个好官。
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紧紧盯住年羹尧,把年羹尧的一举一动随时密报给雍正。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对年羹尧的使用,始终处在矛盾之中。
这事还真不能怪雍正这个人多疑猜忌,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而是年羹尧这个人,惯会蛇鼠两端,观风望势,没办法让用他的人放心。
从年羹尧屠了江夏镇开始,雍正已经对他有了戒心。
雍正在康熙朝,是个孤臣。
当然,这也是邬思道给他出的主意,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争名夺利,反而会取得康熙的好感。
但是,这也导致了另一个后果,那就是有些时候,无人可用。
比如在派人去江夏镇任伯安那里抢夺《百官行述》这件事上。
邬思道认为,做这件事,必须得是个“厉害”的角色,换言之,得是个心狠手辣的人去做,才能成功。
胤禛胤祥同时认为,只有年羹尧合适。
事实上,在剧中,雍正也只有年羹尧可用。
胤祥的力量,都在护卫京城的御营军中,远赴江夏去办这样私密的事情,肯定是不合适的。
结果,年羹尧不仅办成了,还办得大大超出胤禛的“期望”。
以至于胤祥这样见惯军中生死的人,都惊讶于年羹尧一夜之间杀了七百多人的狠辣手段。
关键是,年羹尧表面诚惶诚恐跪求胤禛给自己收拾手尾。
但是,抢了任伯安那一箱箱的财宝,却一个字都没向胤禛和胤祥提及。
等年羹尧告辞出去,经邬思道点醒,胤禛立刻动了怒火。
胤祥劝解说,年羹尧这肯定是把这笔横财用在带兵上了,劝胤禛装作没看见算了。
胤禛不赞同这种只靠财货带兵的方法。
胤祥则明确指出了胤禛的尴尬处境:
四哥,你的门人中也就年羹尧这一只猫哟。
邬思道也说此时不宜自断臂膀,留着年羹尧这个杀伐果断的人,对雍正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应该说,从这时候,雍正就有了年羹尧“尾大不掉”的担心。
从年羹尧对这批“横财”的处理方法,不能说雍正的担心没有道理。
财货的绝大部分,年羹尧下命令运回了四川。
只给参与行动的士兵每人五百两用于保密封口。
然后,又拿出了极少的几件,讨好雍正的嫡福晋那拉氏。
最后拿两个戒指用来结交雍正的身边人“狗儿”李卫和“坎儿”高福。
可见,年羹尧完全是用这批财货来积蓄自己的实力,根本没有在乎由此带来的麻烦全部是雍正在替他处理。
这更像是年羹尧在借雍正的势力发展自己,而对雍正完全没有“忠敬”的心思。
谁会放心用这种人呢?
其实,有两个人已经给年羹尧提过醒了。
一个是张廷玉。
年羹尧在办这事之前,跑到南京想讨好一下随王伴驾的张廷玉。
结果只代自己母亲收下了天麻,还以湖笔回赠,这叫两不相欠。
并且还借年羹尧求教的口风,顺势批评了他在四川提督任上,剿匪过于残刻的毛病。
把年羹尧弄得不尴不尬地告辞出来。
第二个就是年羹尧的亲妹妹年秋月。
年羹尧结好完李卫和高福,就去找自家妹妹。
结果年秋月压根就不想见他,隔着门哭诉:
一家子全靠她一个女孩子在王府里讨好主子们,也抬了旗,也升了官,就是没人关心她的死活。
这就是从侧面提醒他,这一生的富贵,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离开了雍亲王府,他年羹尧,什么也不是。
不过,张廷玉和自己的妹妹善意的提醒,到了年羹尧的耳朵里,却怎么听怎么刺耳。
等到雍正果断地烧毁了《百官行述》,远在南京的康熙帝急于了解事情的详情,于是升任年羹尧为四川巡抚,命他迅速到南京述职的时候。
邬思道终于提出了对年羹尧的制约措施。
他担心年羹尧出任封疆大吏,大权在握,又远在四川,以后更加难以控制。
所以,提议由“狗儿”李卫,就近监视年羹尧。
于是,雍正借口李卫和翠儿有了私情,要处罚二人。
而年羹尧为李卫和翠儿求了情。
李卫顺理成章地去了四川。
任命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让年羹尧的野心又放大了,而雍正对他的担心也更强烈了。
有野心的人经常有一个错觉,那就是老是觉得自己的眼光最长远,视野最开阔。
其实,这样的人,往往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从而导致自己的路越走越偏,越走越窄。
喀尔喀蒙古大败傅尔丹。
原因是掌着兵部的老十四胤禵粮草供应不及时。
目的则是为了争夺兵权。
邬思道点明,雍正举荐老十三胤祥去征伐喀尔喀蒙古并不合适。
一个是名义上不合适,因为喀尔喀蒙古是胤祥的外公家,会导致清军军心离散。
二就是胤禵胤祀他们一定会掣肘。
而这一点,康熙早就洞若观火。
不如举荐和胤禛同母的弟弟胤禵去当这个大将军王,这样老八胤祀他们就会全力配合。
这样既合了康熙的心意,又显得胤禛一心为公,不争不抢。
但是,这样做,就必须有个人担任陕甘总督,从粮草供应上来牵制胤禵。
而最合适的人,就是担任四川巡抚的年羹尧。
但是,由雍正自己提出来,那显然是不合适的,容易让胤禵胤祀他们起疑心并从中作梗。
雍正做的,十分巧妙,借给自己生母乌雅氏祝寿的机会,表态要出于公心举荐胤禵当大将军王。
这样胤禵喜出望外,因为胤祀也想争这个位子。
胤禵被雍正的公心一激,主动提出让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
雍正顺水推舟就答应了。
本来这事严丝合缝的,挺好的。
结果,年羹尧听到了傅尔丹兵败的消息,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没给雍正打招呼,就跑回了京。
在他的心里,认为雍正在军中最大的臂助十三爷胤祥已经因为二废太子的事被圈禁起来了。
所以,雍正在争兵权这事上,一定是无能为力。
甚至,在夺嫡这事上,已经是输家了。
所以,他竟然直接就跑去讨好已经被任命为大将军王的胤禵和他心目中的大赢家胤祀去了。
正好在那里遇到了吏部尚书揆叙。
揆叙告诉他,雍正跑到兵部,抽出了他陕甘总督的任命文书,说要和上书房商议一下再定。
年羹尧一听,吓得脸都白了。
赶紧跑去雍亲王府,长跪不起,向雍正请罪。
而年羹尧偷着跑回来的消息,正是李卫密信向雍正汇报的。
年羹尧跪在雍正的万福堂外整整一下午。
雍正则在枫晚亭和邬思道下棋。
邬思道,从知道李卫的密信起,就知道年秋月与自己彻底无缘了。
果然,虽然最终雍正和年羹尧“执手相看泪眼”,似乎和解了。
但是,年羹尧一走。
雍正就纳了年秋月做侧福晋。
这,既是彻底把年羹尧栓到自己的船上,也不无对年羹尧的敲打之意。
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年秋月孤守洞房,而她的新郎雍正,却在写密信让李卫密切监视年羹尧。
孙嘉诚,是雍正非常欣赏的一位诤臣,本来就是雍正属意要让他作剔除那些魑魅魍魉的钟馗。年羹尧杀孙嘉诚那就是自寻死路。
康熙驾崩,雍正登基。
作为户部主事的孙嘉诚,因为雍正通宝中铜钱含量的配比,让雍正意识到这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忠臣。
忠臣,雍正就要保护他。
为了不让他在朝中树立太多敌人。
雍正把他放到了山西道御史的位置上。
看中的,就是他的公,忠,能。
果然,孙嘉诚先是揭露了所谓的“天下第一巡抚”诺敏的侵贪真相。
又毫无顾忌地揭露了张廷璐科考弊案。
而在文武百官跪迎大捷归来的年羹尧,而年羹尧倨傲不下马的时候。
连雍正都忍了下来,又是孙嘉诚,挺身而出,指斥年羹尧:
简直无人臣之礼!我要参他!
孙嘉诚的怒火,到丰台大营演武,将士们只听将令而不听君令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但是,雍正只能忍。
他刚刚登基,胤祀等人的势力没有清除。
所以,他只能照常封年秋月为皇贵妃,而年羹尧给属下要的官,他也让张廷玉照封不误。
孙嘉诚义愤填膺,跪在午门外求雨,以证明年羹尧是奸臣。
而年羹尧则在府中大宴亲近的官员,其乐融融。
此时一个细节,反映了雍正理政的风格。
胤祥看不得孙嘉诚他们在午门外晒太阳受罪。
要让年羹尧过来给孙嘉诚求情。
说实在的,其中也不乏救年羹尧一命的意思。
但是被雍正挥手制止了:
不要去!朕要的是人的心······
话音未落,风起,云来,雨落!
雍正走向了午门外的群臣,然而,年羹尧没有来。
兵为将胆,将为军魂啊。
年羹尧没有意识到,雍正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还以为他是雍正唯一的依靠。
而雍正此时手中有了这样一大批一心为公的忠臣良将,还怎么会把骄横跋扈,目无君上的年羹尧放到眼里呢。
但是,还没有到处理他的时候。
正如他在阻止胤祥去找年羹尧来给孙嘉诚求情的时候所说,
他要的是人心。
年羹尧刚立下泼天的功劳,他就要处理他,确实有失人心。
所以,他派自己属意的皇子弘历,也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去安抚那些忠臣的人心。
让他们以大局为重,暂时不要为难年羹尧。
当然,也不能这样轻轻松松就放过了年羹尧。
就在年羹尧表示西北军中财政紧张的当口。
雍正马上就把担任过户部主事的孙嘉诚塞给他。
此时的年羹尧,仍然没有觉悟。
他只是出于本能的不喜欢孙嘉诚,并竟然当着雍正的面告诫孙嘉诚不要违反军令,否则他绝不会轻饶孙嘉诚。
而孙嘉诚则强调:
只要处处按朝廷制度办事,大将军何必讲什么情面!
两个人的见面,就像两人相碰的酒杯一样,火花四溅。
说实在的,年羹尧当着雍正的面仍然强调的是军令,那岂不是仍然在强调他年羹尧的个人命令,真的是不知死活。
反观孙嘉诚,则强调的是朝廷制度。真的是高下立判。
事情的真正转机,是李卫用白话告示和乞丐的莲花落等一系列手段解决了清朝赋税重地江苏的摊丁入亩问题。
田文镜在河南,李卫在江苏,都在为雍正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而找突破口。
说实在的,西北打的是什么?打的就是钱粮。
年羹尧的军功,就是钱海粮山堆起来的。
所以,要想维持西北的稳定,雍正愁的就是康熙年老倦勤留下的亏空。
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官绅一体纳粮,雍正亲自前去给他撑腰,才勉强推动起来。
而江苏巡抚李卫,则靠着大白话告示,和乞丐唱莲花落打破了官绅们堆起的信息壁垒。
倒逼官绅摊丁入亩。
而当官绅们用买卖田亩期间,朝廷按例无法征税的时候。
李卫又机智地扳倒了从中作梗的官绅们。
雍正看到李卫用自己的能力打破了摊丁入亩的缺口,心中十分高兴。
就在他微服私访,告诫李卫再接再厉的当口。
京中转来了六百里加急奏折:
年羹尧杀了孙嘉诚!
这对雍正的打击太大了。
他以帝王至尊,辛辛苦苦跑下去,就是为了让年羹尧军中的日子好过一点。
没想到,年羹尧在西北军中不仅生活奢侈,
还把实际上能留他一条性命的孙嘉诚给杀了。
这如何不让最讲究人心的雍正愤恨不已。
恰在雍正收到六百里加急之前,
从李卫的嘴里,听到了“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传言。
啥叫“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那就是说,雍正到了江南,年羹尧就要以嘉湖之地行悖逆之事了。
雍正如何不惊,如何不怒?
于是,一道道命令从京中军机处张廷玉的手中发出。
大网,张开了。
年羹尧败落。
《雍正王朝》剧中对年羹尧的安排非常有意思。
年羹尧的出场,就是杭州将军手下的参将。
最后被雍正一贬再贬,从年大将军,又回归到了杭州将军参将,甚至最终看城门去了。
当然,最终的结局是以九十二条大罪,被雍正赐自尽而亡。
看起来是因为年羹尧是雍正的包衣奴才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导致的。
但是,我们纵观年羹尧整个的兴起衰落过程。
不得不说,年羹尧本身存在的问题才是导致他个人起落的最关键因素。
孙嘉诚是满朝皆知的忠臣,也是雍正给年羹尧最后的警示,就是让他做忠臣。孙死后,就是年自绝于朝廷,自绝于忠孝之道,彻底与雍正翻脸。但是年后期嚣张到愚蠢,是否看透雍正的意思,或者只以为又是雍正派来的普通一人,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