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陈胜会被部下杀掉?
杀死陈胜的是一个叫做庄贾的车夫,这看似是个偶然事件,但陈胜之死其实是必然,如果我们了解他是怎样一个人,以及他称王之后都干了些啥,就知道为什么这么说了。
陈胜,原本只是个农民,却对劳作没什么兴趣,而是期望有朝一日飞黄腾达,他曾对人说,以后谁要是富贵了,可别忘记了一起吃苦的穷兄弟!
朋友们都笑话陈胜,说大家都是帮人耕作的佣工,哪来什么富贵可言,但陈胜却叹息着对众人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陈胜绝不是个安分之人,他可以说是有天生反骨的,只不过当时没有机会罢了。
时间来到秦二世元年,这一年朝廷征召士兵去渔阳戍边,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与其他九百多名穷苦农民一起,在两名秦兵的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
当队伍来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的时候,遇到了特大暴雨,众人不得不在当地歇息,准备等雨停之后再出发。
但是,大雨接连下了数日都未停,道路也被阻塞了,眼看无法在指定日期抵达渔阳了,众人都非常着急,害怕因此被朝廷问罪处斩。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在这种情况下,陈胜猛然生出了一个念头,左右都是一死,不如干脆造反,失败了大不了还是一死,但如果成功了,那就是大富贵了。
于是,陈胜找来好朋友吴广,开始对他进行洗脑,他说天下苦秦久矣,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压得百姓抬不起头,不如造反推翻秦朝,还有可能过上好日子。
陈胜又接着说,继承皇位之人本该是扶苏,却被胡亥给抢夺了皇位,这正是造反的大好机会,况且楚国有个名将叫做项燕,我们如果打着他的旗号造反,响应者肯定很多。
吴广觉得陈胜很有见识,便同意一起造反,但问题是怎么说服其他人,要知道造反可是灭族之罪,他们有这个胆量吗?
很快,陈胜就想到了一个办法,由于当时人们很相信占卜之事,所以他找来一个占卜师,让他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占卜师便当众进行占卜,得出的结论是,陈胜造反肯定能够成功!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众人看到这个结果,开始有些心动,但当时社会阶级固化,他们他们长久以来饱受贵族压迫,很多人依然担心即便造反成功了,也无法改变什么,自己依然是个生活在底层的农民,便没有人站出来响应。
陈胜很敏锐地观察到了众人的心理变化,便决定再做点事情来迷惑众人,具体说来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陈胜将一块写有“陈胜王”的手帕塞到一个鱼肚子里,并将其放到附近市场上一个鱼贩的摊位上,然后派人去买鱼,那人在处理鱼的时候发现了那块手帕,众人都认为这是上天在授意陈胜造反;
第二件事,陈胜让几个亲信躲在附近的寺庙中,并燃起篝火假装是鬼火,还让人在寺庙里学习狐狸的叫声,并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众人被叫声吵醒,越发觉得陈胜是上天指派来解救他们的。
第三件事,吴广请负责押送的两个秦兵喝酒,等他们喝得酩酊大醉之后,又故意用言语激怒他们,他们盛怒之下鞭打吴广,众人见状皆愤愤不平,吴广趁机拿起一把剑将两个秦兵杀死。
随后,陈胜和吴广便将众人召集起来,说现在已经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按照朝廷律令大家只有死路一条;即便是朝廷不怪罪,大家在渔阳戍守边塞,也有十之七八的人要死在那里,不如起兵造反,还有可能活下来。
最后,陈胜做了总结性发言,说有谁天生就是王侯将相呢,不都是自己打拼出来的吗?
这话彻底激起了众人的造反之心,于是纷纷表示愿意跟随陈胜、吴广起义,陈胜便筑坛盟誓,宣布以扶苏、项燕的名义起义,他本人自立为将军,吴广则担任都尉,发兵攻打大泽乡。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陈胜率军很快就攻占了大泽乡,紧接着又攻下了蕲县县城。
由于陈胜代表着广大底层人民的利益,因此他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百姓拥戴,军队人数也得到快速发展。
他在随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内,起义军就连续攻下了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酂县(今永城西)、苦县(今鹿邑县)、柘县(今柘城县)、谯县(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等五县,将战火引到了中原。
值得一提的是,陈胜虽然出身农民,也没什么文化,却有一定的战略头脑,他见自己有战车六百多乘,骑兵一千余人,步兵数万人,便将目光投降了战略要塞陈县(河南淮阳)。
陈县曾是楚国晚期的国都,生活在那里的都是楚人,对楚国很有感情,只要占领陈县,将对起义军的发展大有裨益。
为此,陈胜亲率大军逼近陈县,但陈县县令是个胆小鬼,带着妻儿老小逃走了,只留下县丞防守,但守城秦军人少又是惊弓之鸟,很快就在起义军的攻打下土崩瓦解,陈县就此被起义军占领。
在夺得陈县之后,陈胜感到十分高兴,于是召集当地豪杰一起共商大计,但在巨大的胜利面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种声音认为,陈胜敢于起义,讨伐无道的秦国,功劳卓越,应该就此称王,以便扩大影响力;
三老(掌管当地教化的官)、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陈胜如果称王,天下人会认为陈胜有私心,这样谁还愿意跟随?
两种声音各有道理,陈胜在认真思索之后,决定以统一起义军的号令为第一要务,于是果断称王,并建国号为张楚(张大楚国的意思),以陈县作为都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就此建立。
张楚政权建立后,消息很快就传遍全国,六国的旧贵族开始蠢蠢欲动,一些反秦人士也趁机杀掉当地官员响应陈胜起义军,甚至很多底层人民也效仿陈胜的做法,扛起了起义大旗。
这些人中比较著名的有项燕的后人项梁和项羽,百越领袖吴芮及其部下英布,昌邑县人彭越,以及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等等。
这些人以陈胜作为农民起义的中心,陈胜的号召力也因此空前高涨,投奔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拥有战车千乘,士兵数十万人。
到这个时候,陈胜的既定目标也越来越大,他在吴广等人的建议下,确定了“主力西征,偏师略地”的战略,即他亲率主力攻打荥阳,然后直捣咸阳,其他将领则分兵攻打关中及河北、山西、江西、河南、江苏等地。
在随后一个多月时间里,起义军攻城略地,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降,起义军的势头由此达到鼎盛,但此时秦廷并没有及时做出反应。
但让陈胜想不到的是,吴广在攻打荥阳的时候,竟然遭到了巨大的阻力。
荥阳,是通往关中的要道,且附近有囤积了大量粮食的敖仓,因此成为战略价值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陈胜只要拿下荥阳及敖仓,那么形势就将更加有利。
也正是因为如此,秦廷在荥阳驻扎了主力大军,吴广在攻打荥阳的时候受挫,陈胜得知此事后非常着急。
作为应对之策,陈胜下令吴广在荥阳牵制秦朝主力,同时下令大将周文绕过荥阳,从函谷关进入关中。
这一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周文很快就攻打到了距离咸阳百余里的戏地(今陕西临潼境内),赵高再也捂不住火了,秦二世很快就得知了这一消息,但已无兵可派。
在一次朝会上,秦二世问诸将该应该如何应对危机,众人都不说话,只有少府章邯站出来献策,说可以赦免在骊山服役的数十万刑徒,将他们全部编入军中,秦二世同意了他的方案,并任命他为将军。
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章邯,本是一个小人物,却也是个被埋没之人,他之后的表现,将证明他是秦朝最后一位名将。
章邯率领数十万刑徒来到戏水,刑徒们为了活命而个个奋勇作战,最终击败了周文,周文连续败退十几天,最终在渑(miǎn)池县自杀。
随后, 章邯又率领大军来到荥阳,这里有吴广的数万大军,但还没等他动手,腹背受敌的吴广就因为与大将田臧发生矛盾,而被田臧杀死!
吴广死后, 章邯对田臧进行猛攻,最终在敖仓将起义军全部消灭,田臧也被杀死。
起义军接连在戏水和荥阳遭遇惨败,致使人心浮动,而作为起义军主心骨的陈胜,也不再是当初那个“苟富贵、勿相忘”的领袖了,而是逐渐脱离群众并失去号召力。
举个例子来说,陈胜有个老乡听说他富贵了,便前去投奔,但陈胜却不接纳,那人只得在陈胜出行的路上等候,终于等到了陈胜,陈胜碍于情面,这才勉强将其留下。
后来,陈胜的老乡经常对人讲起陈胜做农民时的囧事,这让他面子上过不去,有人就趁机对他说老乡的坏话,陈胜一怒之下竟然杀掉了老乡。
因为这件事,那些很早就跟随陈胜起义的老乡们感到十分心寒,纷纷离他而去,他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可靠的心腹。
并且,由于陈胜在遭受暂时失利之后,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致使部下人人自危,许多人借机跑到外地自立为王,比如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韩广在在燕地自立为燕王,周市虽然没有称王,但他在夺取魏地之后,拥立宁陵君魏咎为魏王。
与此同时,还有些将领不再听从他的号令,他们虽然没有称王称霸,但也发展成为独立的起义军,陈胜由此被孤立起来,这就给秦军将其剿灭创造了机会。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与陈胜脱离群众、才能不足以领导众人关系莫大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更加重要,那就是他虽然将国号定为张楚,却不为恢复楚国或者其他什么国家而战。
这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因为陈胜的部下多半都是楚人,跟随他起义的将领中也有许多六国旧贵族,他们想要的不是成全陈胜,而是恢复自己的国家,并将秦朝给灭掉,这两点同等重要。
陈胜没有及时察觉到这一点,而是盲目地将灭秦作为首要目标,这其实太着急了,毕竟秦朝当时依然是强大的,谁都不敢保证一定会成功;但如果将恢复楚国或者其他国家作为第一目标,或许会相对容易得多。
并且,如果灭秦战争进行顺利,陈胜与部下们倒也相安无事,一旦遭受挫折,他的部下们肯定会反叛,将灭秦这个大目标调整为恢复六国这个小目标,然后再想办法灭秦。
果不其然,周文和吴广、田臧等人死后,陈胜的部下们信心大减,便开始割据,六国也相继建立起来。
而随着部下的不断背叛,陈胜的猜忌心也越来越重,他成立了一个部门专门督察官员和将领,如果有人对他稍有不服从,便被他抓起来严刑拷打;对于那些他不喜欢的人,只要别人犯点小错,他就绕过司法审讯,直接对其进行惩处。
陈胜苛刻地寻求群臣的过失,以此保证对他忠心的办法,显然只会起到副作用,一时间人人自危,拥护他的人也因此越来越少。
秦二世二年,章邯亲率大军攻打陈县,陈胜因为无人救援而遭受失利,被迫撤退到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驻扎,并在当地收拢散兵游勇,实力得到了一定程度恢复,但再也无法与章邯大军抗衡了。
原本,章邯只要一鼓作气攻打下城父,陈胜就必败无疑的,但他思虑很周到,他担心其他起义军会“急则相救”,这样自己就腹背受敌了,便决定采取计策消灭陈胜,那就是对陈胜的部下进行策反。
一个叫庄贾的人吸引了章邯的注意,庄贾很早就跟随陈胜起义,但一直担任车夫而得不到升迁,心中很有怨气,也害怕有一天被陈胜杀死。
章邯觉得庄贾是陈胜身边的亲近之人,是个理想的拉拢对象,于是派人暗中送给他不少好处,最终成功将其策反。
陈胜对此毫不知情,依然让庄贾给自己驾车,庄贾便趁机将他杀死,此时距离他发动起义不过半年多时间。
陈胜一死,他的部下就作鸟兽散了,没有人愿意给他报仇,章邯也趁机占领陈县。
后来,章邯率军攻打项梁,将庄贾留下来镇守陈县,陈胜为数不多的忠实追随者中,有个叫做吕臣的人,他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北)重新高举起义大旗,并组建了苍头军,他为了给陈胜报仇,便率军反攻陈县,最终攻下陈县并杀死庄贾。
我们可以发现,陈胜之死,是章邯策划、庄贾负责具体实施的,刺杀能够成功是有偶然性的,但即便陈胜不被刺杀,他也只有死路一条,因为他当时已经离心离德,还遭受章邯的追击,兵败身亡是迟早的事情。
陈胜死于车夫之手,这是偶然;但他的死,则是必然。虽说“屠龙者终成恶龙”,但像陈胜这样刚刚举起屠龙刀、自己就变成恶龙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
陈胜之所以青史留名,关键就在他留下的那句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这句口号鼓舞下的大泽乡起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数百年来,主要由贵族主宰历史进程的规律被打破了,来自民间的草莽们第一次成为了主角。
陈胜的出身,也许仅仅比奴仆好一点。“若为庸耕,何富贵也?”他自身没有土地、为地主打工;“发闾左適戍渔阳”,他被征调去渔阳服役时的身份,是居住在里巷左边的贫民。没有土地,但却要服劳役,根据这两个要素来看,他的身份也许是佃农。这些穷苦的人们,是那个时代的最底层。
但这种贫苦的处境,并没有压抑他的雄心,甚至说出了“苟富贵、勿相忘”的豪言。对于这句话,咱们如今看来也许并不觉得有啥特别:这不就像吹牛皮吗,谁不会?但陈胜所处的时代,贵族政治已经延续了数百年、龙生龙凤生凤的观念已根深蒂固,因此,身边人闻言哄堂大笑也就情有可原了。
但也许所有人都没料到的是,全新的历史机遇即将到来,陈胜这种不屈服于命运的人,真的迎来了重写人生的机会。
陈胜等人所处的时代是秦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在兼并天下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沉重打击了六国旧贵族势力,其后废除分封制、大力推行郡县制,以消除过去数百年中的贵族政治;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修长城、修直道、大兴水利;南征百越、北收河套,拓宽中原王朝的疆域和生存空间.......
这些举措,是牵涉到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文化、民生、国防等方方面面的重大行动,在过去的数百年中是从未有过的,都是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冲击与震撼的开创性壮举,中国其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都未能突破秦始皇的框架。千古一帝,实至名归。
然而,在历史上,对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新秩序的建立,往往是最难的,这就是为什么但凡创造了历史的封建王朝,大多都不会长命。综合原因咱们在此不探讨,只讨论与农民起义相关的因素。
一将功成万骨枯,利在千秋的伟业,往往会苦在当代;更何况秦始皇的事业,没有任何前代经验可供借鉴。无休止的用兵、无限制的大兴土木,以及对过去严刑峻法经验的过度迷信,秦始皇时期的辉煌,是建立在无数“黔首”(即百姓)的血泪乃至性命之上。而秦二世即位后,则进一步变本加厉,秦朝社会暂时的脆弱平衡即将被打破。
但即使面临如此机会,过去上百年中被秦国打得毫无脾气的六国贵族后裔,并没有带头起事的勇气;首先振臂一呼的,反而是那些受剥削最严重的弱势百姓。
严格来说,陈胜的起事,有很浓厚的欺诈色彩。
根据百姓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说法,秦卒由于大雨这种自然灾害误期,并不会被斩首;
在跟吴广商议后,他利用那时人们普遍迷信的心理,通过“丹书鱼腹”、“夜半狐鸣”这种人为制造的“异象”,为出身平平的自己造足了舆论;
紧接着,他又人为制造矛盾,设计诱使负责带领戍卒的尉官殴打吴广,利用大家的激愤情绪,悍然杀害官员、把众人绑在了他的起义战车之上;
最后,他们利用当时的社会舆论,假冒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自称“大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第一场农民大起义。在攻进陈县之前,已经车六七百乘、骑千馀、卒数万人,初具规模。
从这个过程来看,陈胜是非常具备勇气、头脑以及一定的政治水平的。但他的这些素质,更像是在复杂底层社会中挣扎、摸索而出的,即所谓的“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接下来,陈胜手中的资源迅速膨胀,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素养所能驾驭的范围。原本打着推翻残酷统治道德旗帜的屠龙者,迅速暴露出了本性。
在攻下陈县后,城内“豪杰父老”请陈胜自立为王。“王”这个头衔,充分体现出贵族政治在当时的影响力仍根深蒂固。
但在此时,原魏国贵族政治体系下的名士张耳、陈馀提出了不同意见:
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
这段话与本文主旨太贴切了,所以笔者不得不全部列出来。按照逻辑来看,张耳、陈馀的主张是这样的递进关系:
作为底层百姓,你之所以能一呼百应,是因为人们认为,你是冒着生命危险为苍生产铲除秦朝的暴政,这就是你道德优势所在;
但如果你刚刚到达达陈地即要称王,很容易暴露出你的私心:拿下一县就要称王,拿拿下天下呢?等于是撕破了自己的伪装;
最好的办法,是扶植原六国贵族后裔,为秦王朝增加敌人,以分散对方的兵力;
这样一来,六国勋贵匡复旧地,你则凭借铲除残暴秦政的功劳,占据咸阳,以关中形胜之地、号令天下。
而如今只获得一个陈县就称王,恐怕会使天下人心灰意冷。
身为草根,陈胜之所以能振臂一呼、响者云集,是因为在那时令人窒息的压迫之下,人们把他当成了敢于带头屠杀恶龙的勇士;但若刚刚获得人心这柄武器,陈胜就要称王,不仅让人们怀疑:你是要屠龙?还是要当龙?
陈胜接下来的举动,展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图虚名。他不听两位名士的意见,执意在陈县自立为王,政权名为“张楚”;
杀元老。陈胜起先派葛婴攻略东地。葛婴到达东城,曾自作主张立襄强为楚王。但他得知陈胜已自立为王后,立即杀了襄强回来报告。但这仍于事无补,一到陈县,他就被陈胜杀害;而吴广被杀的过程,更体现出陈胜的薄情寡义、权势熏心;
屠故交。陈胜称王后,曾有一些穷伙计闻讯赶来投靠。这些人目不识丁、不明人心,由于经常常跟人讲陈胜的旧事,就被以“有损陈王威严”为由杀害。从此,他的故交纷纷自动离去,再也没有亲近之人;
用奸臣。陈胜重用朱房、胡武专门督察群臣。二人为了体现忠心,对将领们吹毛求疵,即使功劳再大,若体现出一丝不服从命令的苗头,就会被抓起来治罪;同时,他俩还趁机公报私仇,铲除异己,但陈胜却对这俩人信任无比。就这样,众将逐渐与其离心离德。
陈胜没有六国勋贵那样稳固的基础,却急于称王,让自己失去了道德与法理制高点,更把自己树立成了秦朝的头号敌人;刚刚上路,就因为一时的成功忘乎所以,任人唯亲、刚愎自用,破坏了队伍的团结、也损害了自己的群众基础。
被视为屠龙者的陈胜,才拿到屠龙刀,自己就变成了恶龙。在身边人看来,陈胜所仇视的,也许并不是秦朝的暴政,只是愤恨暴政的施加者不是他本人而已。按照他的所作所为来看,如果他坐在秦二世的位置上,也许会更加凶狠。
因此,当面临秦军的压力时,贴身车夫杀掉陈胜以换取荣华富贵,也就显得并不稀奇了。不是被人抛弃你,而是你抛弃了自己,用来形容陈胜,也许无比贴切。
后世的农民起义者,大多未能逃过陈胜的魔咒,这既是自身局限所致,也是人性使然。世上并不缺乏长久保持屠龙者身份的豪杰;但在制度的局限下,这一角色不可能世代延续,屠龙者家族早晚会成为恶龙。
在大泽乡,陈胜以铿锵有力的语气喊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脑海里常想象着伟大的陈胜在大泽乡呼喊出这句口号时的风采,想象他坚定的目光,想象他刚毅的神情,想象他振臂一呼的雄姿。这声呼喊如一道亮光,划破夜空;如一声雷鸣,振聋发聩;如一团烈火,点燃所有人的激情。人的心灵有无穷的能量,这能量聚集在大泽乡,九百个来自社会底层的人,要把秦帝国这座雄伟山岳推倒。我觉得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幕,而陈胜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之一。
在短短几个月里,陈胜的势力便始滚雪球一般增长。他自立为王,建国号为“张楚”。很快,陈胜兵分五路,全线出击。第一路以吴广为假王,督诸将西击荥阳;第二路以武臣为将、张耳、陈余辅之,攻略赵地;第三路以邓宗为将,攻略九江;第四路以周巿为将,攻略魏地;第五路以周文为将,挺进关中。
秦在东方的势力几乎土崩瓦解,很多人毫不怀疑,“张楚王”陈胜很快就会攻下咸阳,这位平民英雄将成为新的国家统治者。
然而,“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盛极而衰,不仅是自然界之规律,在人类历史上亦屡试不爽。此时的陈胜王如日中天,然而,失败的阴云很快就会遮挡灼热的太阳。
在无限的权力面前,英明的陈胜王开始变得暴虐。史书称:“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比如大将葛婴政治觉悟差,当他收复东城时,尚未知陈胜已称王,擅自立了个楚王。尽管葛婴后来废掉这个楚王,仍被愤怒的陈胜处死。陈胜兴起虽快,根基却还浅,在这个时候就大杀功臣,不免令人离心,这是他走向衰败的开始。
打击之一:周文兵败关中
周文是陈胜麾下最有才干的将,颇晓兵法,曾在春申君、项楚手下做过事。陈胜颁给他一个将军印,令他讨伐关中。周文沿途收罗各地义军,军队一下子增加到了几十万,号称“百万”,有战车千乘。他越过函谷关,向关中挺进,直抵至戏(潼关东),咸阳为之震动。
与义军相比,关中秦军数量要少得多,秦二世急中生智,赦免骊山刑徒,编入军队,由少府章邯统领,与周文决一死战。章邯是秦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名将,以作战勇猛而著称,在之后的战争岁月里,他是东方义军的头号强敌。章邯临危受命,大破周文,保住关中。这也是陈胜政权由盛而衰的关键一役。
周文的西征军被章邯击败后,只得退出函谷关。章邯紧追不舍,一路追击至渑池。关中秦军不愧为天下劲旅,在渑池一役中,章邯霸气尽显,大破张楚兵团,周文战败自杀而死。
打击之二:部将纷纷自立为王,脱离张楚政权
首先,攻略赵地的武臣宣布自立为赵王。武臣自立为王,背后的策划者是张耳与陈余。陈胜虽然礼遇这两位知名反秦人士,但没委以重任,只让他们协助武臣。张耳与陈余没当上将军,只当了个校尉,对陈胜十分不满,便鼓动武臣脱离陈胜,自立为王。武臣禁不住诱惑,遂自立为赵王,以张耳为右丞相,以陈余为大将军。
武臣自立为赵王后,拒绝服从陈胜西进关中的命令,反而派部将韩广攻略燕地,李良攻略常山,张黡攻略上觉。不想韩广北略燕地,自立为燕王。起义军内部的权力之争加剧了,团结不复存在,反秦事业开始蒙上一层阴影。
另一位将领周巿攻略魏地。这一路进展也算顺利,略定魏地后,周巿继续北上,进攻狄县。当时狄县有个豪杰,名为田儋,是以前齐国王室贵族,他有两个堂弟,一唤田荣,一唤田横,都是一时之英才。田儋有英雄之志,他既有心反秦,又不想受制于陈胜的张楚政权,因此他设计杀死狄县县令,收其众自立为齐王。齐王田儋占据狄县后,大败前来进攻的周巿,之后又略定齐地。周巿回到魏地后,立以前魏国宁陵君魏咎为魏王。
新冒出的四个王,赵王武臣、燕王韩广是陈胜的部将;立魏王的周巿也是陈胜的部将。这些人都从陈胜阵营中脱离而去,单飞了。
陈胜手中还可以依靠的力量,只有老战友吴广。
打击之三:吴广之死
吴广是大泽乡起义的主谋之一,也是张楚政权的巨头。他以假王的名义督诸将进攻荥阳,却久战无功。荥阳不同于其他地方,非但是战略要地,而且守卫荥阳的敌将是李斯的儿子、三川郡守李由。其他地方的郡守、县令遭到义军进攻时,逃得比谁都快,但李由是秦朝丞相之子,他不能逃,也不能投降,因此荥阳的守卫非常顽强,吴广攻打四个月仍未能攻下。
没能攻下荥阳,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吴广指挥有问题。其麾下将领对他是有意见的,认为“假王(即吴广)骄,不知兵权”。如今章邯大兵压境,搞不好大家都得完蛋。将军田臧与诸将商量,认为要险中求胜,必须先杀了吴广。只要吴广指挥,必败无疑。
诸将发动兵变,假称得到陈胜的诏令,诛杀吴广。可怜这位首义英雄,就这样糊里糊涂死了。吴广本是节制诸将,反倒被杀,陈胜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不过此时章邯大军将至,陈胜也只能先稳住田臧,授予他令尹之印,任命为上将。
田臧看不起吴广,事实证明他的军事水平,未必比吴广高到哪去。他留下部将李归率少数部队继续围困荥阳,自己亲率主力部队迎战章邯。双方在敖仓展开激战,田臧大败,战死沙场。章邯乘胜进兵到荥阳城下,大破张楚军,李归战死。
两路西征兵团(周文兵团、吴广兵团)先后溃败,其余几路人马又纷纷自立,此时的陈胜已是孤家寡人了。
最后的结局
张楚政权的形势不容乐观,章邯派部将进攻郯县,击破张楚将领邓说,邓说逃回陈县,被陈胜斩首示众。章邯攻势如潮,再次击破张楚将领伍徐的部队,兵锋已杀抵陈胜的老巢陈县。
张楚柱国房君领兵迎战,又被秦军杀得大败,房君战死。在章邯看来,这些义军不过就是乌合之众,人数虽众,岂有战斗力可言!秦军把攻击矛头对准驻扎在陈县以西的张贺,陈胜亲自出城督战,以鼓舞士气。然而章邯的铁军几乎是无法打败的,张楚军又败了,将领张贺被击毙。
与此同时,秦二世又派遣长史司马欣、董翳率一支生力军驰援章邯,章邯的力量更强大了。
看来,老巢陈县是守不住了。
不得已之下,陈胜被迫战略转移,他先前往汝阴,后又到下城父。不料这里竟成为陈胜的死难地。在秦军节节进逼下,革命队伍中的不坚定分子信心动摇,陈胜的马车夫庄贾就是其中之一。他竟丧心病狂痛下杀手,杀害陈胜,跑去向章邯投降。
陈胜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有两大原因:第一,主力(包括周文与吴广的兵团)被章邯摧毁;第二,部将自立离他而去,而深层原因,恐怕是他称王后便屠戮功臣,终令部将心寒,不能不想方设法脱离之。
陈胜被庄贾所杀的结局其实不算太差——既没有被传首咸阳,也没有被胡亥车裂其尸,而是被庄贾“恭恭敬敬”地安葬在了砀山。对比于同时代的其他叛将,庄贾的所作所为算得上“仁义”。
当然,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希望他能继续当他的楚王,安安稳稳的活下去。那,为什么陈胜会落一个为部下所杀的命运呢?
毫无疑问,这跟他个人的政治素养、道德操守有很大关系。
首先,陈胜称王的时机值得商榷。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
起义的原因也不复杂:当时,秦王朝从泗水郡征调九百壮丁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戍卫。行进途中,这些人因雨“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当时的情况非常糟糕,史载: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这可怎么办?
陈胜吴广二人一合计,反正横竖是个死,反了算了,于是二人“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杀了将尉以后,二人将大家聚到一处,号令:
“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吴广的这番言论确实有道理,即便不能准时到达而免于刑罚,单单戍卫渔阳也会死一多半人。死有什么好怕的?但死了能留下点声名才好。王侯将相都是天生的吗?……于是大家均对此表示赞同,“皆从之”。
很快,这支农民军就壮大起来,自号“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先后攻取了大泽乡、蓟县、铚县、酇县、苦县、拓县、谯县,并最终占领陈县(今河南淮阳)。
陈胜攻取陈县不久,魏国名士张耳陈馀便登门拜访。
当时,陈县有不少“父老百姓”劝说陈胜自立为王: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这些人究竟是为了巴结陈胜,还是真心希望陈胜自立为王,我们不得而知。不过,“父老百姓”的这些话确实说到了陈胜心里,因为他真的有这个打算。只不过“自立为王”是大事,他要好好琢磨一番,所以有些犹豫不决。
见张陈二人前来,陈胜便借机征求他们的意见,不料这二人竟表示反对:
“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
张耳陈馀的话大致有两个意思:一是认为陈胜不宜自立为王,“示天下私”。你之前起事的时候,不是说为天下苍生诛暴秦吗?怎么现在自己却想先称王享受起来呢?
二是建议陈胜“立六国后”。简单来说就是把以前“六国”的后人立为国王。他们共同成为秦国的敌人,我们的压力不就减小了吗?
如果说第一点陈胜还能勉强接受的话,那么第二点他就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在陈胜看来,凭什么自己辛辛苦苦起事却不能称王呢?你们反倒让我“立六国之后”?我不是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吗?
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陈胜可能还没下定决心自立为王,但被张陈二人这一“激”,反倒是下定了决心——“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陈胜称王立起一面大旗,有利于民心的汇集,并且赋予讨伐暴秦战争一定的合理性,这是历朝历代农民起义中的必然一步。
陈胜走出这步棋,没有问题,问题是陈胜称王的时机是否合理呢?
或有如下三点:
其一,自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到其自立为王止,时间不过才月馀,是否有充分的民意基础、军队基础?陈胜的个人威望是否已经达到了其可以称王的程度呢?显然如此短的时间内,这个目标难以完成!
其二、陈胜自立为王举起反秦的大旗,就是和大秦撕裂,彻底走到了对立面,失去了获得朝廷“安抚召安”的机会,成为秦朝的打击对象。双方就必然斗个你死我活。在目下秦强楚弱的大背景下,这种策略并不明智。
其三、在义军力量并非特别强大时,陈胜的首次称王给了其他义军,以及手下将领非常不好的示范——既然你可以称王,为什么我不能呢?
比如武臣的自立为楚王,就对陈胜造成了较大的伤害。
武臣是陈县人,就因为和陈胜“交善”而被其委以重任:
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徇赵。——《资治通鉴·秦纪三》
陈胜委任武臣为将军的目的,是让其“徇赵”,以扩大楚国的势力范围,但没想到的是,首先背叛陈胜的也是他。
不久,武臣的这支部队即抵达邯郸(前赵国首都)。
当此时,陈胜的部将周文(字“章”)刚刚惨败于秦将章邯:
周文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二世乃大惊……乃大涉天下,使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奚发以击楚军,大败之。周文走。——《资治通鉴·秦纪二》
这是秦楚之间的第一场大战,而这一役却以楚军“大败”而告终,这对楚国的人心士气构成是严重影响,当然也影响到了“徇赵”的武臣等人。
再加之,张耳陈馀听说为陈王攻城略地的将领们“多以馋毀得罪诛”后,便劝武臣脱离陈胜领导,自立为王,免受其伤。
武臣觉得二人言之有理,欣然采纳,于是年(前209)八月自立为“赵王”,成为继陈胜以后的第二个称王者。
对此,陈胜“大怒,欲尽族武信君(即武臣)等家而发兵攻赵。”
然而,上柱国房君蔡赐却劝他忍耐:
“秦未亡而诛武信君等家,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进兵西击秦。”
现在秦朝没有灭亡就把武臣等家诛杀了,这不是又生出一个秦国来了吗?还不如向他表示祝贺,让他去打秦国的好。
于是,迫于无奈,陈胜也只得默许了武臣的赵王之位。这里,武臣的自立为王显然严重削弱了陈胜的力量
——比较奇葩的是,武臣也尝到了自立为王的“甜头”,他的手下大将韩广北徇燕地时自立为“燕王”。武臣出于同样的理由而没有对其进行制裁,这可真算得上是“一报还一报”啊!
是以,陈胜过早的自立为王,给自己带来了严重伤害,得不偿失。
其次,陈胜的军事部署出了“大问题”
秦楚两国的较量,归根结底还是军事力量的较量,就看双方谁能在大的战事中取得胜利。
为此,陈胜自立为王以后,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军事部署,但却有两方面出现了问题。
其一路:陈胜任命周文为大将军,“与之将军印,使西击秦”。
周文是什么人?
史书记载其为“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
就因为周文“自言习兵”就让其掌管数十万大军吗?
这或许也是一种无奈。毕竟,农民起义军里面又有多少是懂得军事的将领呢?周文应该还算是“懂点”的。
事实上,考虑到周文将与秦军展开楚国“立国”后的首场大战,陈胜不放心的话,他就应该御驾亲征,就算是鼓舞一下士气也好。
然而,并没有,陈胜全权交由周文去自由把握了。这才有了起义军的首场大规模战败(上边笔者已提及,不再深入阐述)。
……最终,周文“自刎”徇国。
其二路:陈胜以吴广为“假王,监督诸将以西击荥阳”——此时驻守荥阳的是秦国“三川守”李由。
周文部首战大败的消息传到荥阳以后,楚将田臧等人私下里讲:
“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兵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足与计事,恐败。”
吴广之所以被陈胜任命为“假王”,大约是因为其与陈胜一起策划了大泽乡起义。原本就是一个农民,哪里有什么军事才能呢?
同样道理,你田臧不也如此吗?还真没看出你的军事才能在哪里。
不过,田臧是个狠人,下得去手,他竟然“矫王令以诛吴叔(即吴广),献其首于陈王”。
得,吴广就这么死于部下之手,此时距离他们大泽乡起义还不到半年光景。
那,陈胜怎么处理呢?
没办法,无论他与吴广的私人感情如何,他都难以制裁身在前线的田臧。道理很简单,若是把他也杀了,一方面容易引起军队哗变,另一方面吴广已死,不可能死而复生。既如此,那就“罚不如赏”,陈胜遂“使使赐田臧除令尹印,使为上将”,稳定军心。
不过,不管怎么处理,吴广的死已经使得楚军军心动摇,再加上田臧也没什么军事才能,接下来楚军便在与秦军的“敖仓之战”中败下阵来。
陈胜的这一路军事安排彻底失败。
其三路:陈胜刚刚自立为王时,“陵人秦嘉、铚人董绁、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
围困“郯”城干吗?
说实话,笔者没有看懂,或许只是为了占领更多地盘吧?
陈胜听说以后,立即任命“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
说白了,别人围困的好好的时候,你安排一个将军过来“监军”,摆明了是在抢夺胜利果实,这是非常令人厌恶的!果然,陵人秦嘉受不了了,“不受命,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
行,这个武平君也死了。
这支部队公然违反陈胜命令,以后还听不听其指挥就不言而喻了。
战争的惨败、军事部署的失利,使得陈胜彻底失去了军队的支持,等到秦军大举围困陈县之时,已经没有军队愿意出手相救了。
秦二世二年(前208),章邯大军进攻陈县,陈胜战败出逃,但逃至“下城父”时被“其御庄贾杀陈王以降”
——“车夫”庄贾见陈胜大势已去便杀了陈胜?这个事该怎么解释呢?或许,有朋友会问,即便陈胜由于军事上的失败而走投无路,他的手下也不一定非要杀他呀?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即:陈胜是如何处理君臣关系的。
最后,陈胜的君臣之道出了问题
起初,陈胜自立为王的时候,就有很多“故人皆往归之”,无非是想要得些便宜,比如那个曾经和他一起耕田的农夫。
当初,两人正在一起“佣耕”。陈胜突然不耕了,“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如果以后大富大贵了,可不要不念旧情啊。
那个农夫一听就笑了:“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看咱俩都是给地主家扛活的,怎么可能富贵呢?
陈胜一听,“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或许,在那个农夫看来,陈胜就是说了句“玩笑话”而已,没想到的是陈胜现在还真发达了。
于是,他真就找到陈胜宫里,并受到了热情款待,但时间久了,这个农夫就有点不知轻重了,“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
国王的“故情”是你随便可以说得吗?
于是陈胜一怒之下“斩”了他了事。
再比如他的老丈人。老人家来了以后,原本以为女婿会好生款待自己,没想到陈胜并不是特别在意,“以众宾客待之,长揖不拜”。老头当即就火了:“怙乱僭号,而傲长者,不能久矣。”你连我都不尊重,是不能长久的。
是以,在这两个“事”后,陈胜的“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说实话,陈胜虽然自立为王,但明显根基未稳,对于“故人”理应交好,笼络人心才是。你把他们都赶走,不光伤了这些“故人”的心,也伤了类似车夫庄贾这种“近臣”的心——你对自己的亲旧都是这个样子,更何况我们呢?
除“故旧”外,陈胜对自己的手下将领也缺乏容人之量,比如他的手下大将符离人葛婴。
大泽乡起事之后,葛婴就受到了陈胜的重用。陈胜命令他“将兵徇蓟以东;攻铚、酇、苦、拓、谯,皆下之。”可以说,陈楚的大半江山,都是葛婴打下来的。
后来,葛婴又奉命“徇东城”,并在这里发现了楚国的后裔襄疆。
葛婴寻思既然义军号称“大楚”,肯定是为了恢复楚国,就自作主张立襄疆为楚王。
不久,陈胜自立为楚王的消息传来,葛婴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赶紧杀了襄疆“还报”,请求陈胜的原谅。
理论上讲,暴秦未灭,正是用人之即,此时陈胜万不能“业未成而斩将”啊
然而,陈胜还是诛杀了葛婴。
葛婴身为楚国大将,功勋卓著,对陈胜忠心耿耿都落得如此下场,更何况其他人呢?上面讲过的武臣自立为赵王,也是受到了此事件的影响。
亲旧不睦,君臣不协,陈胜众叛亲离,最终成了孤家寡人一个,等待他的是何种命运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此看来,陈胜殒命于车夫庄贾之手,便有了些“历史必然性”。
不过,值得“称道”的是,庄贾还是给陈胜留了体面,并未将其尸身转交秦二世胡亥,而是将其安葬在了砀山,“谥曰隐王”。
对比历史上那么多农民起义领袖的悲惨命运,这已经是好了太多。
大家以为然否?
参考:《资治通鉴》、《史记》
(网图、侵删)
陈胜起义后,各处纷纷响应,形势发展极好。
可是,接下来,陈胜的几个动作,使自己众叛亲离,最后死于自己的车夫之手。
自称王,示天下以私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振臂一呼,各处民众纷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响应起义军。
不到一个月,起义军就发展到数万人,并攻占了重镇陈。
陈地的三老、豪杰云集一起,认为陈胜“功宜为王”。
尽管有人指出:这样会示天下以私心,应立六国之后,但陈胜犹豫后,仍称王立国,建号“张楚”。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最有组织性和号召力的,仍然是旧贵族。
陈胜原本深知此点。因此,起义之初,他拿出扶苏、项梁的名号来,“从民欲”。
可是,或许是被胜利冲昏头脑,陈胜还是选择了自立为王。
如此,他与要求复辟的六国残余划清界限,使自己陷入孤立。
不仅如此,由于起义军多六国故人,他们对故国怀有特殊情感,这也为后来起义军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只能算一个“高级错误”,毕竟,陈胜是先行者、探索者,他没有那么多经验可以吸取。
但是,随后,陈胜又犯下了一些低级错误。
滥杀失人心
陈胜称王前,曾经派葛婴向东发展。葛婴到东城时,立了原鲁国贵族为楚王。
葛婴得知陈胜称王的消息后,主动杀调其立的楚王,表示拥护陈胜。
但是,陈胜还是杀掉了葛婴。
葛婴的这支起义军失去领导,被削弱不说,陈胜的滥杀更是引起了将领们的恐慌。
这还不算完,陈胜称王后,不亲自率军作战,在宫中发号施令,任用朱房等酷吏,“以苛察为忠”,疏远将领,“诸将以其故不亲附”。
一边是“诸将以其故不亲附”,一边是各诸侯旧贵族对起义军将领的拉拢,众将与陈胜之间的关系渐渐微妙。
很快,分裂发生了。
分裂1:复辟、独立。
陈胜将起义军派往7个方向。
吴广率主力攻荥阳,周文绕过荥阳入关,宋留攻略南阳入武关迂回咸阳,武臣率张耳、陈余攻略赵地,周市攻略魏地,邓宗攻略九江郡,召平攻略广陵。
其中,前3路是西攻秦,后4路是攻六国故地。
分裂,开始了。
武臣很快攻取了赵地。
陈胜要求武臣“急引兵西击秦”,会合周文,一起灭秦。
可是,武臣自立为赵王。
陈胜承认,要求他尽快攻秦。
大家都是王,凭什么听你的?武臣不搭理,派韩广攻略燕地。
韩广攻略燕地后,也称燕王,也自立了!
同样,周市在攻略魏地后,也立魏咎为王,自为魏相,独立了!
倒是攻略九江郡、广陵的部队忠于陈胜,但他们一直没打出什么名堂,自顾不暇。
如此,起义军发生了大分裂,为诸侯残余做了嫁衣裳。
分裂2:不相协调,被各个击破
攻秦的三路,倒是打得很认真。
但是,这三路,彼此各行其是,互不协调。
大秦紧急征发骊山囚徒,挫败周文后,因力量不足,作了休整、调整。
此时,吴广、宋留该干啥还干啥,并没有支援周文。
章邯调整完毕后,击败周文、荥阳起义军(吴广被手下杀),各个击破!
此时,陈胜的又一个举动,使众将寒心。
吴广的部下田藏假传陈胜的命令杀了吴广。
陈胜得报后,不加追究,反而任命田臧为上将军!
这不由得令人猜测:杀吴广,是不是陈胜的意思?
吴广尚且得到如此待遇,其他将领又怎能心安呢?
如此,起义军人心寒了!
继续自残,直到崩溃
章邯消灭吴广部后,兵锋直指陈胜所在的陈。
陈胜派大将邓说前去抵抗,失败。
章邯兵盛,邓说失败,本属正常。
可是,陈胜焦躁愤怒,杀了邓说。
杀邓说后,陈胜只有派出上柱国,本是文臣的蔡赐出战。
武将打不过,文臣何能为?没有悬念,再败!
这个时候,陈胜身边只剩下城西的张贺军了。
才亲率军出战。
再败,张贺战死。
如此,陈胜的手下大将或死或散,已成孤家寡人。
在撤往城父时,陈胜被车夫庄贾所杀。
陈胜有魄力,但其统治才能与古之创业帝王确实还有差距。
有魄力,率先发起反秦起义,一时风起云涌,迅速发展壮大。
可是,统治才能不足,庞大的队伍不断分裂,将士逐渐离心,最后成了孤家寡人,为车夫所杀。
作为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他可借鉴的经验教训确实不多,对他的失误,不必过于苛责。
而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谢邀!
张楚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衣赐履按:没那个命就别嘚瑟,奈何大家都觉得没准儿有那个命呢?!
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起义,没多久,队伍壮大,攻取好几个县,建立张楚国,陈胜称楚王。其他各郡县百姓伸长了脖子看秦政府怎么应对,等来等去,发现陈胜、吴广造反居然没事儿!没人管!陈胜还称了王!造反还有这种好事!于是,各郡县百姓纷纷诛杀当地长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郡县没有军队,百姓反,郡县长无力自保),都反啦!
秦王朝使者(谒者)从东边回到咸阳,赶紧向二世胡亥汇报反叛情况。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估计没有之一)发生了:胡亥听完使者汇报叛乱情况以后,大怒,吼道,来人,把这些使者抓起来,投进大狱!
叛乱的事儿,胡亥不管!这下子好了,以后回来的使者,胡亥向他们询问叛乱情况,他们一致回答说,皇上放心,那群盗贼不过是些鼠辈,经地方官吏下令逮捕,早已完全肃清,不必担心。
胡亥听了,大喜。
衣赐履说:我还真不知道应该如何评论。我总以为胡亥不至于混到这个程度。难道,他是上天派下来配合刘邦项羽,灭他家大秦帝国的吗?陈胜、吴广不过一群乌合之众,早下重手,几天就可剿灭。刘邦项羽之所以后来起兵,不过是由于看到造反太过容易罢了!倘胡亥随便派支军队以雷霆之击灭了陈胜吴广,哪还有后来高帝的事啊。对于历代王朝的兴亡,许多专家学者给出很多解释,比如气候啊、地缘啊、国力啊等等,但我总觉得,胡亥之流的不可思议的行为,恐怕重要性为甚。
陈胜任命吴广为代理楚王(假王),督率众将领向西攻击荥阳。
张耳、陈馀又劝说陈胜,请出奇兵向北攻取原来赵国的土地。于是,陈胜便任命老友、陈县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拨给三千人,北上进攻故赵国土地。
陈胜又派出数支人马攻击九江郡(安徽省寿县)、故魏国(河南省东部)的土地。此时,楚地数千人为一支的军队,数不胜数。
陈胜听说有个叫周章的,通晓军事,便任其为将军,领兵向西进攻秦王朝。
武臣一行,从白马(河南省滑县)津渡过黄河,进入故赵国地面,派人到各地劝说有声望、有势力的人士造反,这些人都纷纷响应。武臣的力量大增,兵力达到数万,被遵为“武信君”。武臣大军接连攻下十几个城市,但其他的城市都固守不降。武臣打算率军北上,直接攻击范阳(河北省定兴县)。范阳人蒯彻(蒯读如快)劝说,我见您虽然夺了不少城市、地盘,但都是硬碰硬得来的,我觉着哈,这样成本太高,不合算。我有一计,只需文告一篇,便可得城市无数、沃野千里。
武臣将信将疑,说,请先生明示。
蒯彻说,您先前每攻下一个城,立即格杀秦政府任命的官员,所以现在各个城市严防死守,难以攻取。我是范阳人,范阳县的徐县长我太了解了,这家伙贪生怕死,贪得无厌,咱们大军一到,他必投降。我建议,徐县长投降后,不要杀他,咱封他一个侯爵,让他乘坐豪华车辆,奔走于燕、赵故地,那么燕、赵的其他城市必然不战而降。
武臣大喜,说,好!就这么办!
于是拨给蒯彻一百辆车、二百名骑兵及封侯的印信,去说服徐县长。消息传出,燕、赵旧地上,呼啦啦三十多个城市向武臣投降。
衣赐履说:从武臣的表现来看,是个人物。带领三千人马北上燕、赵,既能强攻夺城,也能以智谋取,最重要还听得进别人的建议。武臣出身恐怕不低,既然是陈胜的老友,从侧面反映出陈胜家世绝不会差。燕赵大地几十个城市望风而降,说明:1.各郡县真的是没有军队;2.虽然大秦统一已经十年了,但安抚稳定工作还差得很远,故六国的贵族、平民对秦的认可度并不高,扔个火星,烧起一片。
陈胜认为秦王朝的政治混乱,已经崩溃,既然派出周章前去攻打,想必指日可灭,轻视之心油然而生,不再防备。博士孔鲋(孔子八世孙,鲋读如富)规劝说,兵法上说,不能寄希望于敌人不来攻我,而要仰仗我之不可以被攻击。如今您总想着敌人不来进攻,而不是自己设防不怕被攻,一旦兵败,悔之晚矣。
陈胜此时志得意满,笑了笑,说,孔老师,据我所知,这是我陈胜的军队,就不劳您费心了。
衣赐履说:你看,张楚王陈胜就是这么个货色,他的鸿鹄之志想来不过如此。孔鲋老师一定被这句话噎得三天说不出话来,呵呵。
张楚大将周章沿路征集兵士,到达函谷关(河南省灵宝市东北)时,已有战车千辆,士卒数十万,至戏亭(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与咸阳航空距离四十公里),驻扎了下来。胡亥这时才大惊失色,连忙与群臣商议说,怎么办啊?
少府(宫廷供应部长,搞后勤的)章邯说,盗贼已临城下,人多势强,征调驻军,已来不及。不过呢,在骊山做苦工的役夫不少,请陛下赦免他们,给他们武器,让他们迎敌。
胡亥于是下令大赦,命章邯集结骊山的役夫、刑徒、奴婢所生之子,组成军队迎战,大破楚军,周章逃跑。
衣赐履说:章邯厉害!率一帮乌合之众,也能所向披靡。可以肯定地说,章邯又是一个战神级的人物,是大秦帝国之柱石,可惜二世不是始皇帝,没办法用他啊!
另,看到这里,突然想起来一件事,蒙恬那三十万大军跑到哪里去了?我现在也没有答案,咱们往后读,如果后面我忘了提这个事儿,还请各位提醒我哈。
张耳、陈馀抵达邯郸,听说周章被秦军暴揍,又听说很多将领攻城略地后回到陈县,因谗言陷害而获罪,遭到陈胜诛杀。两人便劝武臣自己称王。八月,武臣自立为赵王,任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并派人报知陈胜。陈胜大怒,立即想尽灭武臣等人的家族,发兵攻打武臣。上柱国(故楚国官号,上将级武官)蔡赐规劝说,秦王朝尚未灭亡就杀武臣等人的家族,这是使又一个秦王朝复生啊。不如趁此庆贺他为王,令他火速率军向西进攻秦王朝。
衣赐履说:陈胜起义是七月,武臣称王八月,这个时间太过于紧凑,我觉得可能记录有误。
陈胜认为说得有理,便听从他的计策,把武臣等人的家人接到宫中居住(这可不是对人家好,这些都是人质,呵呵),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派使者去邯郸,祝贺赵王即位,并催促他向函谷关进军。张耳、陈馀对赵王武臣说,您当赵王,不是楚王陈胜的本意,所以他祝贺您称王,不过是个权宜之计。一旦楚灭掉了秦,必定要发兵攻打我们。因此您不要向西出兵,而是领兵往北攻占旧燕(北京市)、代(河北省蔚县)之地,向南收取河内(河南省武陟县),以此扩大自己的地盘(看,抗秦只是名义,争取地盘、实惠才是真的,呵呵)。这样一来,楚即便战胜了秦,对咱们也无可奈何。楚如果不能胜秦,赵国的分量就必然加重。如此,赵国乘秦、楚两家疲惫衰败之机崛起,我们就可以横行天下!赵王武臣认为说得不错,于是便不向西进军,而是派韩广领兵夺取燕国故土,李良攻取恒山(河北省正定县),张黡(读如眼)夺取上党(山西省长子县)。
前208年,张楚大将周章率军退出函谷关,秦章邯尾随攻击,在渑池(河南省渑池县西)大败张楚军,周章自杀。
吴广率军围攻荥阳,三川郡守李由(李斯长子)固守荥阳,吴广不能攻下。张楚军将领田臧等便商议说,周章的军队已被击败了,秦兵很快就会到来。我们围攻荥阳城不下,秦军一到,必将大败我军,不如留一小部分兵力围守荥阳,而调动全部精兵迎击秦军。但现在代理楚王吴广自高自大,不懂得灵活用兵,不值得与他谋划对策,否则恐怕会坏事。因此就一起假传楚王陈胜的命令杀掉了吴广,又将吴广的头颅献给陈胜。陈胜不敢责备,派使者把宰相(令尹)的印信赐给田臧,并任命他为上将军。
衣赐履说:大泽乡起义的时候,说吴广仁爱,兄弟们都听他的,而此刻,田臧等将领又说吴广自高自大,也不知哪个说的对。当然,也可能符合彼得原理,即,人一定会上升到自己无法胜任的位置,然后败得一塌糊涂,陈胜、吴广皆适用,呵呵。
田臧于是留下少数兵将继续围攻荥阳,自己亲率大军至敖仓(河南省荥阳市北敖山粮仓)迎击秦军,瞬即崩溃,田臧战死。章邯进军荥阳城下,大破张楚军,荥阳之围解。
胡亥增派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辅助章邯攻打盗贼。章邯一路摧枯拉朽,张楚军一败再败。十二月,陈胜前往汝阴(安徽省阜阳市),返归时到达下城父(安徽省涡阳县),车夫庄贾刺杀陈胜,向秦投降。
陈胜从前的随从、现任将军吕臣,是苍头军(青巾包头)统帅,从新阳(安徽省界首市北)出发,反攻陈县。攻克之后,斩庄贾,仍称楚国,把陈胜埋葬在砀县(河南省永城市,砀读如荡),尊为隐王。
陈胜、吴广起义,前后半年时间,哥儿俩都是被自己人干掉的,没两把刷子,这活儿不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