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李世民杀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却留下了所有的侄女,真相是什么?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5关键词:李世民

李世民杀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却留下了所有的侄女,真相是什么?

点赞1、项城市 网友:桃花散漫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除掉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后,又将十个侄子全部诛杀,但他却放过了所有侄女,他这么做并非是良心发现,而是因为留着这些侄女还大有用处。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长安城玄武门爆发了一场宫廷之变,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率部下提前埋伏在此,将前来上朝的太子李建成以及齐王李世民当场诛杀,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发生后,李世民派尉迟恭进宫向唐高祖李渊禀报,而看到李世民已经掌握局势,无奈之下的李渊只得同意立李世民为太子。

至此,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一方全面胜利而告终,但杀戮却并没有因此停止。

在此之后,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以及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均被李世民派人杀掉,并且,李世民还下令,将他们十人的名字从宗室的名册上删除。

对于李世民的这个举动,后世多批评他为残暴冷血,并说他是由于担心留着这十个侄子的话,将来他们长大成人后悔对其进行报复,所以才会心狠手辣的下令将他们全部诛杀。

正所谓“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这就是大部分人认为的李世民这么做的动机。

表面上看,这种解释似乎合情合理,毕竟李世民杀了侄子们的父亲,称得上是有不共戴天之仇了,双方的仇恨也就此埋下,因此,他这么做也有情可原。

但是,真相却并不是这么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李世民的几个侄女就保住了性命。

如果仅仅是为了斩草除根的话,那么李世民大可将他的几个侄女也一道杀死,反正手上都已经沾满了血,再多沾点也无所谓。

但是,偏偏李世民却只杀侄子没有杀侄女,这又是为什么呢?背后又隐藏了什么真相呢?其实也很简单,李世民杀侄子是为了给手下人铺路,而不杀侄女则是因为她们还有大用处。


很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担心他的这些侄子将来会对他进行报复,但实际上,他根本不担心这一点。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要知道,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已经成为太子,并且马上就是皇帝,而此时他的几个侄子,最大的也不过十岁左右,也就是说,此时的他们是没有能力报复李世民的。

真要是想报复,那最起码得长到十几岁或者二十岁左右才行,而在这期间,李世民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将侄子们幽禁起来,除了提供吃喝之外,其他任何也不提供,这样如果养上十几二十年,那么即便是将来把他们放出来,也差不多成了一个傻子。

明朝的太子朱标死后,留下了几个儿子,而在朱棣赶走朱允炆后,对待大哥朱标的儿子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根据记载,朱标的三子朱允熥前后一直被囚禁了十五年之久,等到永乐年间时,他几乎与废人没什么两样。

别以为李世民想不到这种方式,况且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即便是他的几个侄子体质和才能异于常人,但毕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生活在李世民的严密监视之下,要是他们胆敢有一点非分之心,那么李世民绝对不会坐以待毙。

更何况,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身边的护卫力量肯定要大大增强,作为他的几个侄子而言,无权又无势,又拿什么去暗害李世民。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李世民杀这十个侄子,还真不是担心他们将来会报复。

既然不怕这些侄子们将来报复,李世民为何还要残忍地杀掉他们呢?难道他就不怕担上“暴君”的恶名吗?

其实他这样做,首先是利大于弊,其次是不得不这样做。


前文说到,李世民确实不担心侄子们将来会报复他,并且,即便是他们留住了性命,也没有能力报复李世民,但是问题就在于,他们报复不了李世民,但是会报复李世民的手下。

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中居首功的尉迟恭,他可是结束李元吉性命的“直接凶手”。

虽说这些孩子现在年龄小,但假如留住他们的性命,未来他们长大了,哪怕手里没有什么权力,但是皇室宗亲这个身份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有了这一层身份,杀尉迟恭或者尉迟恭的后人还是很容易的。

哪怕是他们来阴的,作为臣子的尉迟恭和他的家人,又该怎么反抗?总不能还像杀李元吉一样再次杀掉他们吧?

况且,即便是李世民能护得了尉迟恭一时,他能护得了一世吗?肯定不能。

除了尉迟恭之外,还有众多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其他大臣,比如长孙无忌。比如侯君集等等,这些人可都是玄武门之变中的大功臣。

因此,为了手底下人将来的安危,李世民才不得不痛下杀手,将侄子们全部诛杀,以免留下祸患。

为什么李世民会有那么多忠实的拥趸?其实也是因为这一点,他把这些问题考虑到了,并且为手底下的人免除了后顾之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豁出命跟着他干。

不然,明知道玄武门之变是一件诛九族的大罪,但为何像尉迟恭、侯君集等人还毫不犹豫地愿意去?

难道就是因为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大?肯定不是,真相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跟着李世民,不仅没有后顾之忧,并且也不用担骂名,李世民把所有一切都扛在了自己身上。

玄武门之变中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就是李建成被李世民射落马下后,当时并没有马上断气,紧接着李世民前去追赶李元吉,却不慎掉落马下,而李元吉则趁势过来准备干掉李世民。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恭匆匆赶到,这才帮李世民解除了困境。


那么,在尉迟恭赶过来之前他在干什么?根据当时的局势分析,他是补刀去了,而补刀的对象,正是李建成。

也就是说,在李建成被射落马下后,尉迟恭看到李世民追赶李元吉,为了免除后患,策马来到了李建成身旁,并最终结束了他的性命。

而是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是尉迟恭杀了李建成,所有的责任,全部都被李世民担了下来。

这和李世民诛杀自己的十个侄子性质基本一样,从内心将他并不是很想杀自己的侄子,但是为了自己的手下,更为了自己将来的统治,没有办法,只能残忍一次了。

而他之所以不杀侄女,原因则有两点。

首先,这些侄女不具备像侄子一样的威胁。

在封建时代,女人的地位很低,也没有什么势力可言,因此,这就让她们不可能成为李世民或者其部下的威胁。

况且,李世民不管是杀李建成、李元吉,还是杀侄子,总之目的就是为了清除威胁和障碍,并不是为了杀而杀,在这些侄女不具备威胁的情况下,自然就会留她们的性命。

另外,留她们性命,也算是给自己博一个好名声,这一点在当时很重要,毕竟李世民未来是要当皇帝的,为了朝局稳定和自身形象,肯定要有所考虑。

这种既能彰显自己仁爱,又利于统治的事情,李世民自然会去干。

其次,留着侄女,是因为她们还有大用处。


什么作用呢?很简单,就是用她们来联姻,也就是把她们当做一种交换投机手段,嫁给需要嫁给的人。

这一点其实不仅仅是在唐朝存在,包括在历史上,皇室用公主来进行联姻这种事情,就屡见不鲜。

比如在汉朝时,就将汉家公主嫁给匈奴,只不过,当时所谓的汉家公主,要么是宫女选拔出来的,要么是一些不受宠的妃子所生的女儿。

但不管原先是什么身份,经过朝廷一包装,就成了尊贵的皇家千金,而匈奴人也不辨真假,十分乐意娶一个汉家公主回来。

除了把公主嫁给游牧民族之外,历代皇室还经常会与大臣进行联姻,比如某个重臣的儿子娶了皇帝的某个女儿,或者是某个大臣的女儿嫁给了某个皇子。

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皇帝在拉进双方关系,并稳定人心的一种策略,毕竟都成了亲家,那理所当然就该好好效忠皇帝了。

因此,李世民留下了几个侄女的性命,目的也是如此。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建成的二女儿李婉顺,她就是李世民作为联姻手段,嫁给了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刘林甫出身广平刘氏,隋朝时就是一名能吏,李渊建唐后,他又担任中书侍郎,因其颇有才干,被封为乐平县男,可以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臣。

而李世民登基之后,自然要对这种能臣干吏多加笼络,因此,就将李建成的女儿李婉顺,许配给了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除此之外,还有李元吉的几个女儿,情况大多也是如此。

比如,李元吉的女儿文安县主,就嫁给了纪国公段纶的儿子段俨,李元吉的另一个女儿寿春县主,则嫁给了宰相杨师道的儿子杨豫之。

尤其是寿春县主嫁入杨家,更能体现皇家与重臣之间的联姻性质。

而这无一例外的,均是出自李世民之手,他几个侄女的婚姻,差不多都是他安排的,这便是李世民留着侄女们性命的主要原因,说白了,就是她们还有利用的价值。


总而言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杀掉侄子,并非是担心报复,而是因为这些侄子们未来会对李世民的部下产生直接威胁,因此为了部下考虑,这才痛下杀手,而不杀侄女,则是因为她们还可以作为联姻的人选,继续发挥她们的作用。

点赞2、梅州市 网友:紫丁香

李世民精心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为的就是将大哥李建成及弟弟李元吉置于死地,然后夺父亲李渊的皇帝宝座。可见李世民的终极目标是清除障碍,抢权夺位,并不是杀人。杀人是达成目标最直接、有效,且唯一的途径,他也不能滥杀,否则对于唐朝政局的稳定,以及自身形象,都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李世民剧照)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同李建成、李元吉以及早薨的李玄霸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母亲是李渊的发妻窦氏。窦氏死于隋朝大业年间,李渊称帝后又追谥其为太穆皇后。所以李世民弟兄几人都具有嫡子的身份,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选。其实李渊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但实际上参与争夺天子之位的只有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人。原因也很简单,李玄霸比母亲窦氏去世还早,没赶上,其余那些皇子无非就是年幼和没有资格。

按自周朝沿袭下来的“宗法制”来说,皇太子莫李建成莫属,别人都是痴心枉想。事实上,李渊在称帝之后也立了李建成为太子。这个结果合情合理。可唐朝的现实情况是“先上车后补票”,尚无拥天下之实,却把自己当成了天下的主人。这样虽捷足先登,不居人后,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终致玄武门之变。

李渊于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第二年就建唐称帝,但当时所谓的唐朝不过偏于关中一隅,整个天下已被大大小小的势力割据。所以李渊皇帝虽然当上了,但是没有人承认,而且还面临随时被别人赶下去的危险。因此,李渊当务之急并不是握着皇帝的虚名自嗨,而是平定各方势力,统一天下。这个重担自然落在了李世民身上,因为李建成身为储君,要回避刀光剑影的厮杀,李元吉文韬武略皆稀松,不堪大任。于是从公元618年起,李世民用了6年时间,扫除割据,一统天下。

对于李渊或李建成来说,这六年时间过得还算惬意,但于李世民就是刀头舐血、九死一生。所以,这样的结果是,李世民自己不甘心,他的拥趸们认为不公平,将来皇帝由李世民来当,才恰到好处。而对李渊来说很矛盾,能者居之未尝不可,但也不愿废弃礼制,要知道大唐王朝才刚直立行走,这头开了后患无穷。所以,李渊的态度是暧昧不清的,不断提升李世民的地位,最后竟然能与太子李建成平起平坐,但又不把太子的位置转让给李世民。

(李渊剧照)

其实李渊这样的操作有百害而无一利,徒增李建成的焦虑及李世民的幻想。在这种山雨欲来的紧迫情形之下,李建成不会坐以待毙,用司马光的话说,他没有泰伯的贤达,所以他必然会同李世民争斗。于是兄弟反目、鱼死网破成了时间问题。

可是就在李世民与李建成剑拔弩张的时候,李元吉也参与了进来。他表面上像影子一样为大哥呐喊助威,实际上如幽灵一般别有用心,他也想过把皇帝瘾。所以,后来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只能干脆地把李元吉“一锅烩”了。当然这个操作看似犀利,背后却胆战心惊,我们可以想像800死士对阵2000精兵的激烈场景。

在杀掉李建成及李元吉之后,大将尉迟恭挟持李渊,讨得圣旨,令东宫人马息战,事件暂告一段落。接下来,李世民急需处理两个问题:一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二是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子女。

李世民主张追剿李建成余党,一网打尽。尉迟恭则建议安抚为上,据理力争。最终,李世民采纳。而对于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子女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从李渊的角度看,他们无辜不至于赴死,那怕流放。但是李世民想一劳永逸,因为给他们生路就等于给自己挖陷阱、埋炸弹,且数量无法估量,也防不胜防。最后,李世民理性战胜感性,果断处置,10个侄子命丧黄泉。

李世民的几个侄子分别为: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巨鹿王李承义、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前五位是李建成之子,后五位是李元吉之子。按年龄推算,年长者不过弱冠,年幼者尚在襁褓。

综上,李世民心狠手辣的一面坦露无遗。可是他不用为“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去买单,充其量就是受些良心及人伦的拷打。而这些虽着时间的推移自会烟消云散。这就是是李世民作为一个精明政治家,对人性洞察后做出的一个正确的处理方法,占在他的角度无可厚非。

对于李建成及李元吉的女儿来说,不幸与幸运交织。不幸的是她们成了“罪人”的后代,受到株连和压制,幸运的是她们保住了性命。在中国古代,男女不平等,男权主义压制着女性。第一次“男女平等”是孙中山提出来的。女性是弱势的一类,但是正是因为弱势,所以容易被“忽视”了她们可能存在的“强势”。这就是李世民放过她们的根本原因。如果李世民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都容不下,那么他也没有资格做凌驾于芸芸众生之上的帝王。

因此,李世民不仅放过了几个侄女,而且还给了她们相应的身份。比如李建成的次女李婉顺,成为了闻喜县主。李元吉的五个女儿分别成了新野县主、和静县主、寿春县主、文安县主、归仁县主等。

(解忧公主剧照)

(解忧公主剧照)

其实善待罪人女眷,李世民不是先例,汉朝时候就很常见。举几个例子。燕王臧荼谋反被刘邦消灭,他的儿子臧衍逃往匈奴。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就是臧荼的孙女臧儿的女儿。再比汉武帝时期,派往乌孙和亲的刘细君及刘解忧都是罪臣的后代。刘细君的父亲是因谋反自杀的江都王刘建。刘解忧的祖父就是“七国之乱”的核心人物楚王刘戊。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点赞3、慈溪市 网友:〆卑屈

真相就是这件事是真的!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展现出了人性最残酷的一面,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算了,连他们的儿子都诛杀了,所谓斩草除根,自此以后,李元吉和李建成就没有了拥有“姓名”的后代,只剩下只可以称“姓”的女儿。

那后人又说了,李世民乃是好色之徒,仇人的女儿,弟弟的老婆,堂兄的小妾统统都收到了自己的后宫中,那么李世民会不会打破人常的禁忌,跟侄女们有一腿?

站在男性的角度来看,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李世民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留下这些侄女们究竟要干什么,那就要结合历史来看了。

解读关陇世族,一定要看他们的联姻。

自宇文泰创造出“关陇贵族”这个存在时,胡汉在政治上,实现了政治的第一次平等,汉人不再藐视胡人的政治思维,胡人不再小看汉人的军事能力,而他们之间的纽带,是为“联姻”。

自古以来,联姻这种事情并不罕见,越是贵族越要联姻,但是关陇贵族却是联姻最为彻底的一个群体,毫不夸张地说,关陇贵族的新鲜血液,全部都要以“联姻”的形式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实现利益的绑定。

李家是这样,杨家是这样,所以从隋朝到唐朝的变迁,也被人视为几乎没有改变,来来去去,都是这一家子人。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李元吉的齐王妃纳入了自己的后宫,于是杨氏也成为了妃子之一,先不说李世民是不是怪癖作崇,但是他娶了齐王妃,大大缓和了在玄武门之变后,跟杨家造成的关系紧张。

所以,在大唐,贵族女眷是有很大作用的。

当年松赞干布不断侵扰唐朝,以示自己的武力强大,非要唐朝派出一个公主嫁给他,不然他就杀进中原,谁知道转头就被大唐神将揍得连连乞求,后来放低了姿态,却还是没有放弃要“和亲”的想法。

李世民一看,既然这么坚持,也为了西边的他们不要搞事情,那就安排一个公主跟他和亲吧,但是安排自己的女儿,李世民是不愿意的,于是就安排了“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据记载很有可能是李道宗的女儿,一开始,他不属于公主。

李道宗乃是李唐宗室,江夏王,这属于是一个“三字王”,在后世叫做“郡王”,而郡王的女儿,严格来讲不是公主,顶多是个“县主”,可是为了联姻,出于这个需要,文成公主被抬高为了“公主”,远嫁吐蕃。

因此,李唐宗室女延续了关陇的一个习惯,喜欢联姻。

那既然女性能联姻,男性不能吗?为什么李世民要杀掉这些侄子们呢?

男性虽然能联姻,但是男性一样有资格“传承”,在唐代,女子地位虽然不低,但是还不至于高到可以入自己的族谱,接受传承,简而言之,那就是李世民杀了她们的父亲,她们是没有道理去报仇的,报了也没用。

但是男性却是可以,且看李渊的女儿,一个唐初功劳很高的女子,平阳昭公主。

平阳昭公主在确定李渊起事后,也立马响应,拉拢商人和流民,组成大军,在后来李渊拿下长安的时候,帮了很大的忙,但是即便是如此的功绩,平阳昭公主都没有留下名字,还是被称为“李氏”。

由此可见,当时的男女观念还是很刻板的。

李世民这些个侄女里面,最有名的是“李婉顺”。

李婉顺是李建成的第二个女儿,但是生活未必过得潇洒,在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全家被“剔除”宗籍,不论男女,所以李世民的人这些侄女们,曾经是“失去”了皇族地位的。

不过因为李世民对女眷的放过,又或者说是刻意的培养,李婉顺自小就博览群书,文化水平很高,更是写得了一手好字,李世民也很关心她,虽然不可能给她多好的待遇,但在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封她为“县主”,让她嫁给了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刘家当时可是政治新贵,除了刘林甫和刘应道以外,刘林甫的另一个儿子刘祥道,在后来唐高宗时期官至宰相,当年十四岁的王勃写信自荐,就是写给了刘祥道。

因此从这一方面看,李家的女眷,作用是很大的。

跟国家君主、太子这一层级的人联姻,这些“被除去”宗籍的宗室女子尚且不够格,但是国家内部也有大臣,也有需要被投资的政治新贵,这个时候,宗室女就要发挥她们的人生价值,听从安排分别去成婚,稳定政治集团的利益关系。

这个模式,乃是关陇贵族一贯以来的发展模式。

不过该说的是,李建成的女儿并不多,而且在历史上,也就是李婉顺出名一点,其他的女儿都是“野史”记载,具体过得真的好还是假的好,都是不知道的。

真正过得好的,乃是李元吉的女儿。

李元吉有五个女儿,在贞观初年时候,被李世民一下子都恢复了“宗籍”,并且册封县主,比李婉顺都要早,或许因为她们的年龄会大一些,所以她们可能早嫁人了,比如“和静县主”,就嫁给了“薛元超”。

薛元超乃是隋唐薛家的新一代人物,后来因为也依靠着关系当上了宰相,所以和静县主嫁得不差,这算是对得起她的身份,对于李唐而言,能用这样的县主联姻,成本更是小了。

另一个“文安县主”,也是李元吉的女儿,文安县主嫁给了段家人段俨,段俨乃是纪国公段纶的儿子,这也就意味着以后文安县主也是一个“段国公”夫人,地位不低,反正生活肯定不会差。

而如此一来,也能拉近跟段家的关系。

第三个县主乃是“归仁县主”,她嫁给了隋唐时期大臣姜谟的儿子,虽然姜谟在贞观初年就去世了,但是他也是有功绩的,如此安排一个县主跟他们家族联姻,也算是对得起他了。

第四个县主乃是“寿春县主”,在李元吉被李世民诛杀后,充入了掖庭,但她后来嫁得不差,跟杨氏政治联姻,嫁给了唐朝宰相杨师道的儿子杨豫之,这属于是非常经典的政治联姻了,乃是弘农杨氏和李家人的再次结合。

最后一个乃是“新野县主”,新野县主的联姻对象乃是唐朝的政治贵族裴氏,嫁给了裴重晖,但是因为裴重晖这一脉混得不是很好,新野县主反而不是地位很高,只能说是发挥了她作为李家女儿的一个作用。

总体而言,李唐的宗室女都是有着自己的政治价值的,家族内部人的疼爱是一回事,但是她们也必须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即便是李世民的女儿,都要拿来联姻,只是真公主的地位更高,联姻的对象更高级罢了。

从这个角度去看待,李世民不杀侄女们的意义就特别明显了,因为有她们的联姻,李唐皇族跟这些政治贵族才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所以李唐也能持续长久地坐拥江山,最起码的,几代人以内,皇族和这些贵族都有“亲戚关系”。

这便是关陇贵族“联姻”逻辑背后的实际力量,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所以“唐朝”的和亲文化,不仅仅只能看成胡汉联姻,还更应该从内部的皇族和政治贵族联姻结合来看。

当然啦,这些逻辑的背后还有一个基本的逻辑,那就是自古以来,战败后被俘虏的女子,一般都是充入掖庭,这种对她们类似于“保护”的原则,才让她们度过了生死的关卡。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点赞4、乌鲁木齐市 网友:歆血眼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下令:杀掉哥哥和弟弟的10个儿子,一个不留!

支持李世民下了如此决定的只有八个大字: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太残暴了!

哥哥李建成,那是和他争夺皇位的人,杀了能理解;

弟弟李元吉,那是帮李建成的人,杀了也能理解;

两人的十个儿子,也杀了,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呜呼!

孩子们有多大的错,为何不肯放过?

不过,孩子们的母亲,以及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女儿们,都被放过。

为什么侄子、侄女有着不同的待遇,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诛杀侄子们,是为了李家江山的稳定


10个男孩无法想到,是他们的亲叔叔(亲伯父)向他们举起了屠刀,那一刻,孩子们是如此无奈又恐惧,和一只只待宰的羔羊没有任何区别。

对于这些少年儿童来说,只要能活着,一切都好,但因为父辈的恩怨,他们没有任何一丝活着的权利!

哭泣,不断的哭泣,毫无作用,刽子手们的心和手中的刀一样无情。

孩子们是无辜的,但大人们是功利的!

李世民根本没怎么犹豫,在把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送到阎王殿后,把他们的孩子也送上了黄泉路,仿佛,杀了孩子的举动,就是为了送孩子们去和父亲团聚。

李世民带兵多年,杀伐果断自然了得,但如此的诛杀,也确实显示了他的残酷和无情。

那么,如果这些孩子没有被杀,会对李世民造成怎样的冲击?

孩子们如果都活着,主观上,他们长大后,多多少少都会有复仇的想法,哪怕不会是全部,至少出来一两个的概率非常大,那个年代,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如果孩子们没有想法,总有好事之人,会跑来辅佐的,可能是曾经的太子党,可能是以前的齐王李元吉的故人,总之,会有人推着孩子们去复仇。

一旦出现复仇者,李世民就该担心江山的稳固了,或许他在的时候,还能稳住,如果他不在了,江山还能完好如初吗?孩子们一定会比李世民活得久,这基本可以确定。

于是乎,李世民虽然看似无情,孩子们看似无辜,但屠刀高高举起,再不怜惜一分,孩子们的哭声只留在了刽子手的耳朵里。

孩子们被杀的潜台词只有一句:你生错家庭了,你生错性别了!

李世民对侄女们的对待方式


一边对侄子们非常无情,另一边,在后期,对侄女们还算是客气。

李建成和李元吉,青春鼎盛时,生了不少子女,李建成生了6个儿子,5个女儿;李元吉生了五个儿子、5个女儿。

1、李建成女儿的结局

太子妃郑观音的墓志,透露了一些信息,太子李建成共有五个女儿,其中二女儿的信息量最大,其她信息都不太足。

李建成的五个女儿中,大女儿李氏,没有明显的资料证明封了什么。

二女儿李婉顺,贞观13年,被李世民封为闻喜县主,这是亲王女儿的待遇,还不错。后来,嫁给了刘应道。这刘公子,是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后来也是从四品的官员,位置是秘书少监。

李婉顺是个才女,性格温柔,才华过人,夫妻两琴瑟和谐,举案齐眉。在40岁时病逝。

刘应道去世后,和李婉顺合葬。

五女儿被李世民封了归德县主后来给母亲郑观音养老,并安排了后事。

而三女儿和四女儿,没有留存于世的具体信息,仿佛从来没来过一样。


(剧照:李建成)

2、李元吉的五个女儿

比起李建成的五个女儿,李元吉的五个女儿,相对信息量足一些,她们几乎都被放入了掖庭,开始了幽禁的生活,懂事的都知道,这意味着要受段时间的苦了。

不过,后来,李世民还是一一把他们从夜庭放了出来,而且都被封了县主。

一个是和静县主,嫁给了太子舍人薛元超(薛收之子,薛道衡之孙),这薛公子后来当了宰相。

看来,人是嫁对了,和静县主给薛元超生了三个儿子。善终。

一个被封为寿春县主,这位嫁给了杨豫之(长广公主与杨师道之子),只是表妹嫁给了表哥。

这个杨公子,啥都好,就是好色,最后竟然色到了自己姨母永嘉公主头上了,两人的淫秽事件纷纷扬扬,那时,李世民还没死,直接给法办了。

这让寿春县主的心理阴影很大,毕竟,父亲早死,丈夫淫乱被杀,都是丢脸且让人痛苦的事情。

一个被封文安县主,嫁给了段俨(高密公主与段纶之子,段文振之孙)。

这段家的公子,早些时候,娶了最强老丈人独孤信的玄孙女。

但是,这独孤家的女子不长寿,公元637年挂了,于是在641年,段公子娶了小表妹文安县主,那时,文安县主才17岁,花一样的年龄,大表哥占了小表妹的便宜。

不过,日子还是不错,段公子可是世袭了国公之位的。

一个被封为归仁县主,嫁到天水姜氏,长道郡公的第二子。

从这个姓,以及地理位置来看,这应该是三国姜维后人一族的。虽然不像几个姐姐般显赫,但日子应该不赖。

最后一个是新野县主李令,字淑绚,嫁给了河东裴重晖。

河东裴家,名气很大,那也是大家族,有名的士族。

新野县主出生在623年,父亲死的时候,她还在懵懵懂懂之中呢,在夜庭中长大,受了不少苦的。

贞观十一年,受封新野县主,嫁给了河东裴重晖。

3、对侄女们的对待相对温柔,有三个原因



相比侄子们,李世民对侄女们算是温柔多了。

即使如此,我们也要看到,在玄武门之变后,侄女们要么被放到了掖庭生活,要么和母亲一起被软禁,这也算是一种惩罚,因为,只有罪人的后代,才会有此待遇。

那么,为什么侄女们受到的处罚较轻,而且后来都被封了县主呢?

不外乎三个原因。

一是李世民的侄女们是女流之辈

过去那个年代,女子们嫁了人就成了别家的人了,他们就此相夫教子,大多不会去为父亲报仇,一般也报不了仇,而且无人支持他们报仇,因为得不到更多利益。

所以,这是她们逃过一劫的重要原因,也是李世民带她们温柔的最重要原因。

二是李世民为了名声

放过这十个侄女,对于李世民的声誉是有帮助的,让大家感觉李世民前嫌尽释,不再鼠肚鸡肠,这对治国有利。

三是李世民良心发现。

在李世民的生涯里,对他冲击最大的绝不是各种战争,而是哥哥、弟弟、侄子们的死。

从亲情讲,他不愿意杀,一个是曾经关照自己的大哥,一个是一起玩大的弟弟,举起屠刀后,噩梦估计要做一辈子。最会让他心痛的,还是对孩子们的屠杀,那会让良心上过不去,毕竟孩子们无罪。

但从政治来讲,他还是做了最残酷、对自己方最有利的事情。

很多年后,把侄女们放开,且各个封了县主,一定是有良心发现的作用,这是一种补偿心理,是一种转移补偿。

李世民对嫂子和弟媳的对待


1、李世民的嫂子郑观音

郑观音嫁给李建成时仅仅16岁,此时,李建成已经26岁了,两人年龄差距不小。

嫁给李建成后,生了几个孩子,享受了无上的荣光,太子妃的名头,亮闪闪的,谁人不羡慕?

但626年发生的玄武门之变,让郑观音失去了儿子和丈夫,她和一众女眷、女儿们不是到了掖庭,就是被软禁在长乐门,那种悲痛,让郑观音伤心到了极点。

如果不是要抚养女儿们,郑观音可能早就寻了短见,还好,把女儿们一个个抚养长大了,而且各个做了县主,算是完成了抚养的大任。

郑观音活了很多年,在78岁时去世,比唐太宗整整多活了27年。算是看到了杀夫、杀子人的早逝,多少有点心理上的平衡。

有人说了,李世民为什么不娶了嫂子?难道郑观音不漂亮?

郑观音算漂亮的,但对嫂子下手,李世民还是多有不敢,这是为了色而欺凌长辈,何况,郑观音本人对李建成情深,因此也就没有结果了。

2、李世民纳了弟媳齐王妃


齐王妃杨氏(也称巣王妃),这个大家都知道,后来成了李世民后宫里的妃子。

其实,不是李世民一当皇帝,就把杨氏纳了,而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让杨氏和齐王府的女眷们过了一段辛苦日子。在贞观早期,杨氏的日子过得一般。

后来,李世民把杨氏纳了,此时无非三个原因,一是姿色确实出众,打动李世民了;二是有意增加杨氏家族的支持,达到政治目的;三是杨氏并不强烈的反对。

在纳了杨氏后,一度很受宠,而且还生了个儿子,就是曹王李明。

李世民把李明过继给了去世的李元吉,算是给李元吉留了个后。

不过,这有点搞笑,和弟媳妇合作,给死去的弟弟生了个孩子,人家死了,还不忘给带顶绿帽子,这李元吉真的的是太悲催了。


回到开头,什么是真相?

真相就是:

为了担心抱复,李世民第一时间杀了李建成、李元吉所有的儿子们。同时,把两人的老婆、女眷、女儿们送到了掖庭或软禁在长乐门。

贞观后期,为了声誉,也为了给良心一个交待,这些侄女们被李世民授予县主,算是获得了新生。

而贞观中后期,李世民为了美色,也为了拉拢杨氏家族,娶了弟媳妇杨氏。至于嫂子郑观音,李世民没有过分对待,也没有过分的重视。

点赞5、阳江市 网友:若瑶。

李世民没想过这事!但他手下的“8大将领”确实准备将李世民的11个侄女和她们的母亲(主要是太子妃郑观音和齐王妃杨氏)杀了,或者是“祸害”了!万幸,大将尉迟敬德及时赶到,才避免了这一人间惨剧!

武德九年(626),李世民率领他的手下大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候君集、程知杰、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成功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玄武门的战事稍有缓和,李世民的人马就兵分两路:一路由尉迟敬德带领前往太极殿,将唐高祖李渊控制起来;其余的将领则继续平叛玄武门的叛乱,然后迅速赶往东宫和齐王府,扫平余党。

尉迟敬德这一路进展的比较顺利!唐高祖李渊当时正“泛舟海池”,悠然自得,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及至尉迟敬德“擐甲执矛”的出现在自己面前,李渊才感到“些许”慌张。尉迟敬德向李渊禀报:

“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李渊毕竟是一代君王,尉迟敬德的话什么意思,自己立即就明白了:

尉迟敬德说是“宿卫”,实际上就是“软禁”!如果自己敢于轻举妄动,调动御林军,第一个死的就是自己!

处于这样一种情况下,李渊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自保!在征求了宰相裴寂、萧瑀、陈叔达的意见以后,李渊“不得不”接受了既成事实:

反正都是儿子,自己还能怎么办呢?

鉴于当时的玄武门战事还未停息下来,李渊赶紧让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

然后,李渊又指“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

当时的情况十分紧急,可以想见李渊在如此急迫的情况下下的“手敕”里的内容恐怕并不多,也就是要双方停战而已!而且,这份手敕里面应该也不会涉及到自己的孙子、孙女的安危!

不过,事后来看,这实际上是李渊拯救自己孙辈——也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子女的最后机会了!只要他在自己的手敕里说一句放过李建成和李元吉子女的话,他们应该还是有一线生机的!

不久,李渊急召李世民进见——他当然要问个清楚吧?

李世民见了李渊,啥也没说,直接“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注意:这个时候,尉迟敬德是否还在太极殿,史书语焉不详!不过,尉迟敬德很快就离开去了外边,帮助解决后续的问题!至于是李世民让他去的,还是他自己主动去的,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

就在李世民赶往太极殿以后,东宫和齐王府的战事都已经渐渐平复!

对于如何处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众将没有疑问,史载:

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皆坐诛,仍绝属籍。——《资治通鉴·唐纪七》

正如笔者上边所提到的,李渊没有在其“手敕”中明确的表明这一点。而且,史书记录到此的时候也没有细说是否有诏书。因此,笔者怀疑,这里就是在李世民默许之下,将他们直接处斩了!李渊对此毫不知情!

讲真,李世民这个当“叔叔(或大爷)”的是真狠!

儿子处理完了,该如何处理女眷呢?

隐太子李建成共有5个女儿,分别是:长女李氏、次女闻喜县主李婉顺、五女归德县主,三女、四女史料记载不详;齐王李元吉则有6个女儿,分别是长女新野县主李令,次女和静县主,三女寿春县主,四女文安县主,五女归仁县主,六女史料不详。

针对这个问题,李世民的将领们和刚刚赶到的尉迟敬德产生了分歧!大家“欲尽诛建成、元吉左右百馀人,籍没其家”!尉迟敬德据理力争:

“罪在二凶,既伏其诛,若及支党,非所以求安也!”

尉迟敬德是李世民的“铁杆粉丝”,走哪跟哪,指哪打哪,多次为李世民出生入死,不在话下,为李世民所亲近!所以,众将都认为尉迟敬德的话,实际上就是代表了秦王李世民的意思!

于是,“乃止”!

李渊也害怕李世民“反悔”,于当日下召“赦天下。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馀党与,一无所问。其僧、尼、道士、女冠并宜依旧”。

终于,李世民的这11个侄女得以幸免于难!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事,还是有很多的“余味”在里面的,也不是很多朋友所认为的那样!李世民放了自己的侄女,侥幸的成份更多一些吧?

不然,谁能料到他底下的男性猛将们会做出些什么呢?

事后,由于尉迟敬德的突出表现,李世民将整个齐王府都赏给了他!

参考:《资治通鉴》

(网图,侵删)

点赞6、黄山市 网友:只准爱莪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是怎么对待他的那帮侄子和侄女的呢?要知道,作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孩子,他们对李世民来说是很大的威胁。

关键是,这两个人还比较能生,李建成有6个儿子5个女儿,李元吉也不遑多让,有5个儿子6个女儿。

这22个侄子、侄女,在李世民眼中,自然是十分碍眼的。于是乎,李世民一口气把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活着的儿子都给宰了!但是,李世民却把他的这些侄女给留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一、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李建成有6个儿子,其中除了长子李承宗早逝以外,剩下的5个儿子,全部都被李世民给诛杀了。李元吉的5个儿子没有夭折的,全都被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被宰了。

等于说,李世民不光杀了两个兄弟,还杀了10个侄子,这手段的确是很残忍的。不过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以后,诛杀侄子就不是李世民的错了。

因为李世民深知,他和李建成、李元吉这两家人,已经结下了深仇大恨。如果他现在心慈手软,那么他自己包括他的后代,将会永生永世不得安宁。

这些侄子一定会牢记父亲的仇恨,将来找机会报仇雪恨。即使无法找李世民报仇,也要找李世民的子孙后代,这可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事情。

所以说李世民这么做一点毛病都没有,反倒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深谋远虑后应该做出的判断。最难得的是,他明知这么做会背负不少骂名,他宁可被骂,也绝不给后世留麻烦。


二、侄女嫁出去,就不是老李家的人了。

古代婚姻和现代有很大的区别,现代人讲究婚姻自由,所以嫁给谁基本上都是自己来决定。可是在古代,却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婚姻程序,基本上不可能自己来决定嫁娶问题。

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女子嫁给哪户人家,这是十分严格的规矩。因为嫁到那户人家以后,她就跟娘家没什么关系了,从此以后就是婆家人了。

既然有这么个规矩在的话,那么娘家遭难以后,她自然也就不会受到牵连了。李建成有5个女儿,基本都被李世民给放过了。其中次女闻喜县主李婉顺是有详细记载的。

李建成被杀的时候,李婉顺当时只有4岁。哥哥们都被李世民给杀了,可李婉顺早晚是要嫁人的,所以躲过一劫。

等到贞观十三年,17岁的李婉顺还被李世民封为闻喜县主。按照唐朝的规定,太子的女儿应该是郡主,而亲王的女儿才被封为县主。显然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将李建成看成了普通亲王。


也是在这一年,李世民做主,把李婉顺嫁给了大才子刘应道做媳妇儿。两个人婚后感情很好,算是不错的结局了。

李元吉的6个女儿中,有5个都是有记载的。她们分别被李世民封为:新野县主、和静县主、寿春县主、文安县主、归仁县主。

其中新野县主嫁给了河东裴重晖,河东裴家,在当时可是大户人家。和静县主嫁给了薛元超做媳妇儿。薛元超也就是薛道衡的孙子,在唐高宗时期位列宰相。

寿春县主,嫁给了杨豫之做媳妇儿。这个杨豫之地位可不简单,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长广公主和中书令杨师道的儿子。所以说算得上门当户对,没亏待她。

文安县主嫁给了段俨。段俨也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高密公主和纪国公段纶的儿子。归仁县主嫁给了姜研,姜研是陇州刺史姜謩的次子。

不管怎么说,李世民不仅保住了这几个姐妹的小命,而且还在她们长大以后,给她们找了婆家,算是比较厚道了。

因为李世民明白一件事,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正是因为这些女子都会嫁出去,成为别人家的人,所以李世民才会放心大胆地留着她们。再说了,这些女子手无缚鸡之力,又能翻得起什么大浪呢?就算李建成和李元吉昔日的部下还想蠢蠢欲动,也不可能靠着这些女子竖起大旗吧?


三、李世民还纳了自己的弟妹杨氏。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在灭了哥哥和弟弟以后,还把弟弟李元吉的媳妇儿巢王妃杨氏给霸占了,甚至连个名分都不给。

人家杨氏给李世民还生了个儿子李明,结果却什么都没得到,反倒是李明后来被过继给了李元吉做嗣子,实在是讽刺得很。最讽刺的是,在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居然还让杨氏去世后得和李元吉合葬,这可真是杀人诛心的莫大羞辱。

但是李世民对自己的嫂子郑观音,却十分有礼貌。这事儿倒是奇了怪了,按理说当时郑观音岁数也不大,也是标准的美女,李世民怎么就没这个打算呢?


都已经霸占了弟妹,再霸占嫂子,李世民似乎也能做得出来。不过如果你这么想就小瞧李世民了。李世民霸占杨氏,纯粹是为了报复李元吉,因为这哥们忒坏了,整天挑拨自己和李建成之间的关系。

而李世民对郑观音有礼貌,是因为他尊重自己的嫂子。他知道李建成跟自己不对付,那纯粹是利益之争,谁输谁赢只看本事,不看人品。

因此李世民不仅善待郑观音,而且允许郑观音在后宫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们养大成人。可见李世民是个是非分明之人。


总结:李世民是一位成功的帝王,他做任何事都有政治原因。

李世民堪称封建时代,最成功的一位帝王。他文武双全,不光打仗贼溜,而且治国水平一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脾气不好,却从善如流。

所以说,对于这种素质高超的帝王来说,做任何事情都得考虑政治因果。他诛杀10个侄儿,是为了杜绝后患,霸占杨氏是为了告诫奸佞,善待郑观音和那些侄女,则是为了在消除隐患后,留下一个好名声。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点赞7、北流市 网友:泪湿床

李世民的皇位是抢来的,为了巩固统治,避免祸乱,他只能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儿子统统杀掉,以绝后患。


在古代,至少自周朝始,就已经确立了嫡长继承的礼法。李建成作为李渊的嫡长子,是名正言顺的储君。除非李建成主动让贤,或者犯下大错被废,否则,正常情况下,李世民已经注定了与皇位无缘。

可是,李世民并不甘心,甚至是嫡三子李元吉,都想趁机渔利,准备先联合李建成杀掉李世民,再寻机除掉太子,自己成为储君。

而玄武门一役,李世民完全是兵行险着,富贵险中求。


如果不是李元吉一时慌张,连射三箭都未能射中李世民,恐怕最先死的就是李世民了。

之后,李世民虽然一箭将李建成射杀,可是,混乱之中,马匹受惊,不慎跌落马下,又差点被赶来的李元吉用弓绳勒死。

幸亏尉迟敬德及时赶到,射杀了李元吉,李世民才算保住了一命。

不过,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将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人,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余将士,差点攻陷了玄武门。守卫宫门的禁军将领敬君弘、吕世衡皆战死于乱军之中。

幸亏尉迟敬德及时提着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登上城楼,才瓦解了东宫和齐王府的军心,挽救了危局。否则,李世民还是难逃一死。


嫡生的三兄弟如果全部死于玄武门,最高兴的恐怕就是李渊小老婆们所生的那些庶子了。

而进攻玄武门的冯立,见太子和齐王已死,在杀死了禁军首领敬君弘,逃走之前对进攻玄武门的士兵说:“亦足以少报太子矣!”

可见,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将,对二人还是非常忠心的。这些武将大多数并没有放下武器投降,而是选择了逃亡。而在朝内,还有众多太子和齐王的幕僚,也都对二人忠心耿耿。


如果李世民不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那么,他们就可以暂时韬光隐晦,伺机反叛。这不免又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皇位之争,让李世民无法尽心竭力治理国家,反而将更多精力无端消耗在内斗之中。

更何况,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在古代血亲复仇,甚至是被儒家所提倡的,也是被百姓所接受并支持的。复仇者不但不会遭到谴责,反而会被赞为壮士和英雄。

这些都是可以预见到的事情,那就必须防患于未然。反正,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去给李渊做守卫时已经定了基调“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所以,李世民连坐诛杀十个侄子,也算“出师有名”了。

据《旧唐书》所载,太子李建成共有六子,其中,长子太原王承宗早卒。而次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并坐诛,全部被李世民所杀。

而李元吉有五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并坐诛,也一起被杀。

甚至,就此还有人不放心,秦王府诸将还准备将太子和齐王的一百余名幕僚、部将,悉数杀死,籍没其家。还好,尉迟敬德据理力争,才将这些人保下。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杀死了李建成、李元吉的所有子嗣,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将原东宫和齐王府的旧人,召为己用。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有魏征,还有率军攻打玄武门的薛万彻等人,都成为了太宗一朝的良臣、名将。

如果不斩草除根,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李世民用这些人,也会多一层顾虑。


而女子在古代的地位和号召力,明显就不如男丁了,毕竟她们无法继承父亲的地位、权势。女子甚至会成为一种变相的“财产”,罚没入宫为奴,还可以被随意的赏赐给宗室子弟,或者公卿大臣。

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女儿们对李世民的威胁非常小,所以,李世民对她们所做的更多是一种惩罚。

李世民将故太子妃,自己的嫂嫂郑观音囚禁宫中,并没有多加为难。而郑观音也担负起了养育李建成女儿的任务。

齐王妃杨氏,更是被李世民纳入了自己的后宫,甚至还为李世民生下了一子,曹王李明。有杨氏在,李元吉的女儿们,也得以顺利在宫内成长。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们,毕竟是李世民的侄女,所以,李世民为了自己和宗室的颜面,也不会让她们成为苦力,任人践踏。但是,她们在心理上肯定还是要承受巨大的折磨。

据李建成正妃郑观音的墓志铭等史料所载,李建成至少有五女,次女李婉顺,封闻喜县主;五女为郑观音所生,封归德县主;另外还有一女被封为乐陵县主;其他两女则史料无载。

而据推测,李元吉则至少有六女,因为他的六女儿被封为了新野县主。另外还有四女分别被封为了和静县主、寿春县主、文安县主和归仁县主。还有一女,则史料无载。

在唐朝,皇帝的女儿封公主,太子的女儿封郡主,而亲王的女儿则获封县主。李建成死后被追封为了息王,并以亲王礼安葬,而李元吉本就是齐王。从李建成、李元吉女儿们的封号来看,李世民至少在地位上并没有亏待她们,全部获封县主。


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两名亲兄弟,还有十个亲侄子,内心还是极度的不安。传说中,他睡觉时经常被李建成等人的怨魂所扰。最后,还是尉迟敬德和秦琼给他守门,才算解除了梦魇。甚至是在《西游记》中,唐王游地府,都不免被怨魂纠缠。

正所谓慈不掌兵,柔不治国,一将功成,还要万骨枯。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十个无辜的侄子,看似残忍,却也是必然的选择。心理不够强大,也无法靠自己的文治武功登上至尊之位。

也正因为此,才促使李世民在登基之后,时时警醒自己,一定要用不世之功业,来弥补和遮盖杀害至亲,夺得皇位的污点。这最终,也让唐太宗成为了一位治国有方,威震四方的雄君明主,也算不幸中的幸事了吧。

点赞8、贵港市 网友:夜й泪

这叫做斩草除根,留下男人以后是要为父报仇的。女人嫁出去后随夫家了,基本上不会为父辈报仇。

点赞9、德州市 网友:布衣弄雪

李世民杀光侄子是为了永绝后患,不杀侄女的原因之一是,让李元吉的老婆杨氏以抚养女儿的名义入宫,然后两人就有机会在一起了。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杀害了他们各自的五个儿子,这十个孩子的年纪都不大,有的甚至还在襁褓之中。

兄弟阋于墙,还闹出了自相残杀之事,这原本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不过站在李世民的立场来看,他也确实是没办法的,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更加狠毒,也最先对他下手。

早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就多次遭到李建成暗算,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是李世民到李建成宫中喝酒,结果酒中有毒,李世民吐了很多血,但好歹保住了一条命。

李建成和李元吉最擅长的就是来阴的,除了下毒之外,他们还曾多次诬告李世民有谋反之心,甚至还拿太白金星出现在秦王府上空来说事,要不是李世民口才好,几次三番在李渊面前糊弄过去了,他可能全家性命不保。

所以说,李世民对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恨之入骨,哪怕是同胞兄弟,他也必须下狠手,因为这不但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但说到杀掉十个幼小的孩子,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据记载,李建成一共有六个儿子,大儿子李承宗出生于620年,但很早就去世了。其他几个儿子,年纪最大的是李承道,死时不足六岁,其他五个儿子年纪就更小了,但都被李世民残忍杀掉了。


李元吉也有五个儿子,都不知道年纪大小,根据李元吉死时24岁的年纪反推,他五个孩子的年纪都不会太大,但也都被李世民杀死。

值得注意的是,李世民在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十个儿子的同时,还将他们从宗室名单上被删除了,这个用意就十分明显了,那就是斩草除根,不留隐患。

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皆坐诛,仍绝属籍。

因为李世民跟李建成与李元吉斗得实在太凶了,仇恨比大海还深,所以李世民赶尽杀绝的做法,单从政治角度而言,其实是考虑深远的,也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但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妻子和女儿,李世民却选择了宽宥,这又是为何呢?

李建成的老婆是郑观音,女儿有五个,但有记载的只有次女闻喜县主李婉顺;

李元吉的老婆是杨氏,女儿也有五个,分别是新野县主,和静县主,寿春县主,文安县主和归仁县主。

李建成和李元吉去世后,他们的妻子和女儿都被李世民削去宗籍,成为平民。


对于郑观音及李建成的女儿,李世民的做法比较仁慈,那就是让她们居住在长乐门,享受朝廷补贴。

但对于李元吉的老婆杨氏及女儿,李世民的做法就值得玩味了,他先是将李元吉的几个女儿接入宫中抚养,并且封她们为县主,然后以抚养幼女的名义,让杨氏也入宫。

李世民之宽恕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妻子和女儿,其实是有着很深层考虑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政治斗争的主角永远都是男人,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威胁性不大,所以历朝历代都很少杀掉女眷。

具体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既然已经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及其十个儿子,已经做到了斩草除根了,他的皇位也算是坐稳了,就没必要再继续扩大伤害面了。

第二,李世民并不是个喜欢滥杀的人,他总体而言还是比较仁慈的,杀兄弟侄子都是迫不得已之事,就没有必要再杀他们的女眷了。

据历史记载,郑观音和杨氏都是性格温良之人,也没有参与政治斗争,所以李世民没必要将她们也杀掉。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们,年纪最大的也不过11岁,李世民如果连这些小女孩都杀掉,那未免也太凶残了,也是作为帝王不自信的表现。


第三,李世民不杀女眷,有安抚人心的意图。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后,许多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党羽纷纷逃命,他们害怕遭到李世民的清算。

但李世民并不打算这么做,他不希望将事态扩大,所以他得拿出一些举动来表明自己的心意,而宽恕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眷,就是个不错的办法。

就比如说,齐王府副护军薛万彻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就跑到山里边躲着不出来,李世民几次派人去请他,他也无动于衷。

后来,薛万彻听说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眷都被善待,魏征等人也受到了李世民重用,他的顾虑这才打消,最终接受了李世民的邀请,后来还成为了一名震寰宇的大将军。

第四,不杀女眷,是因为李世民有私心,他爱上了杨氏。

关于杨氏的记载,历史上并不多,但我们可以肯定,李世民很爱她,两人后来不但有一个儿子李明,李世民甚至还差点立杨氏为皇后,只不过被魏征被阻止了。

李世民之所以爱上杨氏,或许是因为她长得漂亮,或许是因为她品德高尚,才华出众。

不管怎么说,李世民确实将杨氏变成了自己的情人,为了掩人耳目,他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给她任何名份。


因为没有名份,所以杨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还受到了世人的鄙视,甚至有人为了维护李世民的形象,将她说成是浪荡之人,这实在是太可笑了。

因为想要得到杨氏,所以李世民就要耍点手段了,那就是将李元吉的女儿接入宫中,再让杨氏入宫养育她们,这样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既然李世民不杀杨氏和李元吉的女儿了,那么郑观音和李建成的女儿们也就不能杀了,不然也很容易暴露他的意图。

第五,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对于李世民来说,还是可以拿来利用一下的。

我以李建成的次女李婉顺来举例说明。

李婉顺出生于623年,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前三年。宣武门之变之后,李婉顺也被削去了宗籍,跟着母亲郑观音一起在宫外生活。

据记载,李婉顺十分有才华,但她作为罪人的子女,所以她不敢展示自己,而是将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

贞观十三年,十七岁的李婉顺被李世民封为闻喜县主,并将她嫁给通事舍人刘应道。

刘应道是个贵族子弟,其父是唐朝大功臣吏部侍郎刘林甫,所以李世民将李婉顺嫁给刘应道的意图其实很明确,那就是加强皇室跟大臣的政治联姻,也是在向世人展示自己实施仁政的决心。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其他女儿,其人生遭遇也大多如此,都被封为了县主,然后被李世民嫁给大臣之子,以此来加强政治联姻。

就比如说,和静县主嫁给了隋朝大臣薛道衡的孙子薛元朝,文安县主嫁给了告密公主和段纶之子段俨,归仁县主嫁给了天水的名门大族长道郡公姜氏的第二子,这些都是典型的政治联姻。

当然了,李世民这个做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到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局势的发展,才慢慢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那么,一心抚养女儿的郑观音和杨氏,最后结局如何呢?

一,郑观音。

郑观音出身于荥阳郑氏,家族显赫,多人在朝为官,政治力量强大,这也是她之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之后被李世民善待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郑观音16岁的时候嫁给26岁的李建成,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她才27岁。

郑观音原本是身份高贵的太子妃,但转眼间就变成了平民,还夫死子亡,这个打击对她来说还是很大的。


在郑观音的下半生,她一直在家抚养幼女,还时常吊唁丈夫李建成,不怎么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因此也被李世民优待,生活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让郑观音感到欣慰的是,她的几个女儿都长大成人,并嫁入富贵家族,她本人更是曾长期生活在第五女归德县主家中,算是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郑观音死于唐高宗时期,一共活了七十八岁,守寡的日子就有将近五十年,但好在是善终的,最后还得以跟丈夫李建成葬在一起。

二,杨氏。

玄武门之变之后,杨氏迫于李世民的压力,不得不进入宫中。

因为李世民为了掩人耳目,所以杨氏曾跟几个女儿居住在狭小的宫殿内,直到后来她生下儿子李明,她的地位才得以提升,生活变得好了许多,只不过没有名份罢了。

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后位一度空虚,李世民因为十分宠爱杨氏,所以一度打算立她为新的皇后。

但魏征却十分反对,他对李世民说,“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李世民便打消了立杨氏为皇后的念头。

《新唐书·列传·卷五》:“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 乃止。”

魏征说的话是啥意思呢?

魏征其实讲的是一个典故,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当初公子圉(后来的晋怀公)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将辰嬴(也作怀嬴)嫁给他。后来公子圉从秦国逃离,辰嬴不愿意跟着公子圉走,公子圉就自己回去了。

再后来,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出逃秦国,秦王又把辰嬴嫁给他。数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并成为国君,辰嬴也跟着他回去回去了,并生下了一个儿子。

等到重耳也去世了,晋国开始重选挑选国君,就有人建议立辰嬴的儿子,但赵盾却坚决不同意,他的理由是:

辰嬴贱,班在九人……且为二嬖,淫也。

意思就是,辰嬴这种女人既嬴且贱,他的儿子不能当国君。

而魏征跟李世民提辰嬴的故事,其实就是在说杨氏也跟辰嬴一样的人,劝李世民不要立杨氏为后。

李世民最终没有立杨氏为后,杨氏也失去了唯一一次转正的机会。


贞观二十一年,杨氏去世,李世民做了件狠事,他没有让杨氏陪葬昭陵,还将杨氏的儿子李明过继给李元吉,将他跟杨氏的关系完全斩断。

说白了,杨氏在被用完之后,就被李世民抛弃了,所以她的结局是很不好的,而且还要背负来自世人的无端唾骂。

总结起来说,李世民对兄弟侄子下手都挺狠的,目的就是为了斩草除根;但对于兄弟的老婆和女儿,感情就比较复杂了,但总体上还是加以利用的,也有一些仁慈之心掺杂在其中。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