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提问时间:2023-08-06 17:43关键词:唐朝,公主

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点赞1、大同市 网友:嘴甜心狠

答:和亲作假,用假公主代替真公主,用假王子代替真王子,有时候真的会搞出大事的。

举个例子。

武则天篡唐代周那会儿,有些飘了,以为自己真的是天降圣人,而武家的种全是尊贵的龙孙凤种,完全沉醉在个人的世界里了。

突厥首领默啜是个粗人,并不知道李唐王朝已被改换成了武周王朝,看见契丹人南下侵犯唐境,还傻乎乎地出兵赶跑了契丹人。

武则天乐呵呵地册立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并将丰、胜、灵、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赏还突厥,并加赐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具三千件、铁四万斤。

默啜的汗位其实也是从侄儿那儿篡位而来的,算是个暴发户,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九月,为他的女儿向皇室求婚——注意,默啜心中的皇室是指李唐王室,他不知道什么武周皇室。

但是,武则天明显会错意了,她以为,默啜看中的是武家的“龙孙凤种”,高高兴兴地让武承嗣的儿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后突厥南庭黑沙(今呼和浩特市北)迎娶默啜女为妃。

默啜看见来的是姓武的,不是姓李的,立刻炸翻天,大骂:“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

武延秀带去的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赶紧给他解释这里面的来龙去脉。

这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默啜更加暴跳如雷,他这才明白,自己一直仰慕的“天朝”已经给老妖婆武则天篡夺了,自己之前攻打契丹不是帮李唐,而是帮武周,浑身发抖,命人将武延秀丢下了大狱,一口一句“奉唐伐周”,要用武力帮助李氏恢复唐朝。

他怒火中烧地说:“我突厥积代以来,只降附李家,今闻李家天子种未总尽,惟有两儿在,我今将兵助立!”

随后,便发兵袭击静难军(治所在今陕西省彬县)、平狄军(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清夷军(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又进攻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陷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赵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赵县)。

搞得武则天手忙脚乱,最后,不得不听从狄仁杰等贤臣所劝,答应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所以说,和亲之说,表面好听,说是咱们两家结为亲戚了,以后亲如一家了。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用女人的胸脯买不来和平,主要还是讲实力。

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说:“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

汉唐两朝的和亲活动很多,许多正牌的和假冒的公主遭遇悲惨,有的被转嫁三四次,有的被当成猪羊宰。

迎娶了公主的胡族,有时候牙爪还不够利,羽翼还没有丰,明知是假公主,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当它的獠牙已张,羽翼已满,野心已现,就算是真公主,也宰你没商量。

举几个例。

西汉武帝时代,武帝为了尽力打击匈奴,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下嫁给乌孙国王昆莫,目的是拉拢昆莫和自己一起夹击匈奴。

那年,细君公主年方十六岁,昆莫七十多岁,活脱脱的老牛吃嫩草!

老牛吃了嫩草,是否遂汉武帝之愿出兵攻打匈奴呢?

想得美!

这个糟老头很懂得抓住商机,他和匈奴人做交易,也迎娶了一位匈奴公主,并封之为“左夫人”。

这么一来,细君公主只好屈居为“右夫人”。

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昆莫年迈体衰,挂了。

细君公主被转嫁给他的孙子军须靡。

刘细君不堪其辱,向长安呼救。

汉武帝无可奈何,大手一挥:“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刘细君只好在屈辱中“转嫁”给了军须靡,三年后在军须靡的蹂躏和折磨中死去。

汉武帝只好再遣楚王孙女刘解忧补嫁给军须靡。

军须靡也是个短命鬼,不久,也挂了。

刘解忧即转嫁给军须靡的弟弟翁归靡。

刘细君、刘解忧虽说不是汉武帝亲闺女,但她们身上好歹也流着刘氏王室的血液,却命贱如狗。

历史上最著名的王昭君,更是先后事夫呼韩邪单于、雕陶莫皋、且糜胥,屈辱难当,最后崩溃,选择了服毒自尽,时年三十三岁。

唐朝的和亲数是西汉对外和亲的两倍!

而且,唐太宗许嫁薛延陀王真珠可汗的就是他的亲生女儿新兴公主!

有名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是吐蕃王的侧室、小老婆。

而且,和亲并不能阻止吐蕃人的侵略。

唐中宗明明已把金城公主进贡给吐蕃人了,吐蕃人仍然保持强劲的入侵势头。最终,继位的唐睿宗只得把黄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让给吐蕃,让吐蕃取得战略地理上的优势。

唐玄宗时期是唐朝屈辱和亲的密集期,这期间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静乐公主、东光公主等等先后送给了契丹人与奚人,但契丹人与奚人经常把这些和亲公主像宰猪羊一样宰杀了。

这里,说说里面的代表人物宜芳公主。

宜芳公主是唐玄宗妹妹长宁公主的女儿,被唐玄宗送给奚族首领李延宠。

宜芳公主经内蒙古辗转到达了奚族与李延宠完婚,新婚蜜月期还没有过完,李延宠受契丹人之邀,起兵反唐。

为了表明决心,他把宜芳公主从婚房拉出,像杀猪羊一样,割颈放血,血祭军旗,以壮声威。

此时,宜芳公主只有十七岁。

所以说,和亲实在是屈辱、丢脸,又不讨好。

点赞2、邳州市 网友:紫烟追梦

公主我是嫁过去了,是不是亲生的你们就不要计较了!

(文成公主剧照)

严格来说,唐朝的和亲公主并非“冒牌”的。只不过19位公主中,大多数都是“宗室女”,还有外姓女被封为公主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和亲公主并非当朝皇帝的亲生女儿。

大家看一下上面列出的表格就知道了,这里就不多解释了。

实际上,唐朝的和亲,并非是在国力较弱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处于优势或者均势的状态下才和亲的。

也就是说,就算嫁出去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主,但只要有封号了,身份地位就不一般,对方也就不敢说什么了。


咱们看一下上面的表格就知道,19位和亲公主,李世民时期有6位,唐玄宗时期有8位;剩下中宗、肃宗、代宗、德宗、穆宗,每个时期1位。

这意味着什么?最强大的初唐和盛唐时期,才是和亲最频繁的时期。而这一段时间,唐朝在对外关系中一直是主动地位,占据优势的。不管是吐蕃、契丹,还是回纥,唐王朝都是有选择性的嫁公主,不是你想娶就能娶的。

更关键的是,虽然嫁出去的很多公主都是宗室女或者是外姓女,但是她们嫁过去之后地位很高,都是其他国家君主的正妻。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开始衰落,也开始和回纥和亲,略微有些无奈。但是双方依然是平等状态,互有嫁娶,算是一种维持双方稳定的政治策略吧。而且,回纥也对迎娶的公主没有啥太大的要求啊!

比如唐肃宗的宁国公主,回纥可汗派人来求婚才嫁过去的。在这之前,宁国公主已经嫁过两次人了……嫁给回纥可汗这是第三次(前两任丈夫都是婚后不久去世,回纥可汗婚后没多久也去世了)。


再比如说和吐蕃的和亲,那是在打赢了之后,而且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和亲的。松赞干布刚开始还嘴硬,不承认唐朝的老大地位,结果被唐军一顿乱锤,打得连连认罪称臣。李世民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把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而文成公主嫁过去之后,地位非常高,包括吐蕃的原始资料都有记载。

所以说,唐朝的和亲公主,是带着尊贵的地位,背后有强大国力支持的。不管嫁到哪里,对方都不会亏待,不敢亏待(静乐公主被杀,是因为安禄山多次杀掠契丹和奚,把人家逼急了造反造成的)。

当然,这种和亲政策毕竟还是略显残忍的,只能说相比较而言,唐朝的和亲公主,地位真的很高。

点赞3、临海市 网友:琉璃月│

不怕,别说是冒牌的,就算送去一个扫地的大妈都没事。


和亲,又称”和番“,是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而采取了一种特殊联姻方式。

一般来说,和亲基本上是中原王朝将公主嫁至游牧民族,不过,考虑到公主是金枝玉叶,再加上山高路远,因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很少将亲生女儿当做和亲的对象。

通常都会将一些宫娥,或者是宗室女子临时封为公主再嫁,比如西汉的王昭君,再比如唐朝的文成公主等,说白了,她们都是“冒牌”公主。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并非是皇帝亲生女儿的“冒牌”公主,难道就不怕被对方发现吗?而作为游牧民族而言,他们难道不知道这些公主是冒牌的吗?

事实上,公主是“冒牌”的这件事,和亲双方均心知肚明,不过,游牧民族并不在乎真假,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公主这个人,而是公主的名分以及背后所带来的利益,说句不夸张的话,就算是送过去一个扫地大妈,游牧民族也会坦然接受。


和亲政策起源于汉朝,但汉朝送出去的十位公主都是假的。

刘邦建立汉朝后,刚开始小日子过得并不安稳,匈奴的冒顿单于时不时地来骚扰他一下,弄得刘邦极为上火。

于是,刘邦决定亲自出兵教训一下冒顿单于,结果,由于大意轻敌,差点被团灭。

最后,还是陈平建议走冒顿老婆的路子,给她送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这才让刘邦得以逃出生天,著名的“白登之围”说的就是这件事。

在此之后,冒顿单于仍旧不断侵扰边界,当时刘邦的实力还不足以消灭对方,因此,刘邦在大臣刘敬的建议下,采取给冒顿单于“当老丈人”的方式,即把女儿嫁给冒顿,让双方结为亲戚。

于是,和亲政策正式出现。

这样操作的好处就在于,按辈分来说,刘邦以后都算是冒顿的长辈了,因此冒顿也会顾忌点面子,不会动不动就喊打喊杀,而刘邦也能有时间发展自身。

不过,政策定下来之后,却出现了一个小问题,就是把谁嫁过去。

按理说,既然是要嫁给冒顿单于,自然得是汉朝的公主,因此,刘邦最开始指定的是他的亲闺女鲁元公主,也就是刘邦和吕后的女儿。

但问题是,作为鲁元公主的亲妈吕后,却死活不愿意,为什么呢?很简单,山高路远,去了受罪不说,这往后估计就见不着了。

因此,吕后拼命拦着刘邦,不准他将女儿嫁到匈奴。

可是,已经答应人家的事,总不能反悔吧,况且当时也没有反悔的实力,最终,刘邦想到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找了一个宗室之女(即刘邦的侄女之类),将其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这才算是了结了此事。


通过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和亲政策源自刘邦,并且,不嫁真公主而嫁“冒牌”公主这种现象,同样也是源自刘邦。

而在之后,汉朝一直延续着和亲政策,冒顿单于在汉惠帝时和汉文帝时,又分别娶了两位刘姓宗室女。

冒顿单于之后是老上单于,他在公元前174年和公元前162年,也分别娶了两个。

再往后则是军臣单于,他一共娶了三个刘姓宗室女,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合击匈奴,将江都王刘健的女儿刘细君和楚元王刘交的五代孙女刘解忧分别嫁到了西域。

而大名鼎鼎的王昭君,则是在汉元帝时期,嫁给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

纵观西汉一朝,前后有十位公主以和亲的形势远嫁他乡,再加上王昭君的话,那么一共就是十一位。

而在这十一位和亲的女子中,没有一位是真正的公主。

除了汉朝之外,隋朝差不多也是这样,隋朝共有三位和亲公主嫁到了突厥,分别为光化公主、安义公主和义成公主。

其中,义成公主被送到匈奴后,先是嫁给了启民可汗,在启民可汗去世后,又嫁给了他的三个儿子,即始毕可汗、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

而这三位公主,同样都是宗室女子,没有一个是真的。

到了唐朝时,参与和亲的女子达到了20位,不过,这20位中,除了十七个是宗世女之外(包括文成公主),剩余三个可是正牌的公主。

她们分别是宁国公主(唐肃宗之女)、咸安公主(唐德宗之女),以及太和长公主(唐穆宗之妹—)。

相对来说,唐朝还较为“实诚”些,最起码和亲的公主里,还是有货真价实的金枝玉叶的。

不过,从汉朝到唐朝,有记载的34位和亲女子中,绝大多数都不是正牌公主,说明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作为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他们就不怕被对方发现吗?

答案是不怕,因为作为接收方的游牧民族早就知道这种情况,不过他们也不在乎。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说到和亲这种现象存在的目的了。

前文也讲过,和亲是源自刘邦,而刘邦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为了维持与匈奴的“和平”关系,换句话说,和亲的目的不在于和亲本身,而在于想达到怎样的结果。

换句话说,和亲是解决双方问题的一种方法,因此,其关键点并不在于是不是真公主。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即使把一个宗室女子送到匈奴也无所谓,毕竟双方进行和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嫁人。

并且,不管是汉朝也好,还是隋、唐也罢,只要是进行和亲,一般中原的皇帝都会配备极其丰厚的嫁妆。

比如,刘邦在首次和亲时,为了安抚冒顿单于,就送上了“金万斤、银万两”以及各种珠宝,还有茶叶、铁、陶器等大批物资。

还有著名的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出嫁时,更是陪嫁了包括佛像、珍宝、金玉书橱、各类典籍和各种金玉饰物,另外还有多烹技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将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这类文化相关的物品也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妆,一并送到了吐蕃。

而这些物资等物品,才是游牧民族最看重的。


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游牧民族,不管是生产力还是生活水平,比中原王朝要低上不少,再加上他们逐草而居的习性,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了季节的限制,因此到了冬季之后,其往往会缺乏生活的物资。

毕竟草原上能吃的食物就那么多,而到了冬季之后,草也枯萎了,没有食物那就得饿肚子。

所以,古代的游牧民族才会在秋冬之季南下抢掠中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储备够生活所用的物资。

也就是说,游牧民族真正想要的其实就是物资,而和亲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因此,中原王朝以和亲的名义,将大量的物资送到草原上,而游牧民族就愿意遵守承诺,暂时不去抢掠中原王朝的边境。

这样一来,中原王朝得到了和平,游牧民族则获得了物资,双方均达到了各自的目的。

所以,这中间作为和亲的“重要人物”,也就是和亲公主,其究竟是不是真的正牌公主,对游牧民族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送来的物资,而不是女人。

如果只是要汉族女人的话,那么游牧民族大可以在边境上抢。

包括在汉武帝时期所嫁到西域的和亲公主,性质也和这个差不多,汉武帝当时是为了联合西域国家合力攻击匈奴,同样也是有一定目的的。

因此,汉武帝也陪嫁了大量的嫁妆,以便达到他的战略目的。


除了需要物资之外,游牧民族更需要中原带去的文化和技术,毕竟这方面是游牧民族最匮乏的,因此同样十分看重。

像文成公主出嫁时,所带去的那些各类工艺著作和医学典籍,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东西在松赞干布眼里,比送给他金山银山还值得高兴。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王朝还真不怕对方发现公主是冒牌的,正如前文所说,和亲的关键点并不在于公主是不是真的。

同样的道理,只要物资管够,哪怕就是送过去一个扫地大妈,游牧民族也会乐于接受。

当然,既然要和亲,中原王朝也不会直接将汉人女子嫁过去,必要的程序还是要有的,什么程序呢?那就是“火线提拔”,也就是将这些即将出嫁的女子临时封为公主。


不管是这位和亲的公主,之前是什么身份,总之在被选为和亲对象时,朝廷都会进行册封,将其身份升级为公主。

比如文成公主,据传她乃是江夏郡王李道宗的女儿,而就是因为要去和亲,因此被唐太宗封为了公主。

还有汉朝时的和亲公主,同样也是如此,都是被临时加封的。

至于王昭君,她的和亲之路,称得上是意外中的意外,她出身于平民之家,当初入宫是因为汉元帝选宫女,而进宫后,由于她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因此毛延寿将她画的十分丑陋。

而这样一来,王昭君就失去了被汉元帝宠幸的机会,而在之后,汉元帝要和匈奴和亲,就挑中了她这个“丑陋”的宫女,并将其册封后送到了匈奴。

值得注意的是,王昭君并没有被封为公主,她的封号为“昭君”。

但不管是被封为“昭君”还是“公主”,总之这些和亲的女子,都会在出嫁前被皇帝册封,这样最起码在明面上来说,她们算是“金枝玉叶”。

说白了就是给她们一个名分,而这个名分,也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建立关系的一种媒介。


而到了唐朝后期,和亲的形势更加简略,不再往草原上送人了,改为直接册封游牧民族首领的某一位现任老婆,同时再送去大批嫁妆。

这样一来,双方既达到了相互需要的目的,也减少了比如送亲之类的麻烦。

而通过和亲形式的改变,就很好地解释了和亲公主“冒牌”的问题,游牧民族要的不是人,而是名分和物资。

不过,到了清朝时,和亲就和之前不一样了。

清朝发迹于关外,而其在入关前就和蒙古部落结成了攻守同盟,说白了就是满蒙一家,因此,为了巩固双方关系,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双方就不断在进行联姻。

并且,清朝联姻的公主,基本上都是货真价实的正牌公主,比如努尔哈赤的第三女莽古济就嫁给了蒙古的敖汉部族长。

还有皇太极的七个女儿(包含一位养女),也都分别嫁到了蒙古各部。

这种满蒙联姻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后期,而其中所嫁出去的每一位公主,没有一个是冒牌的。

清朝之所以会嫁出去货真价实的公主,主要是其需求和汉、唐等朝代不一样,清朝是为了巩固与蒙古的关系,达到共同投资、共同获利的目的,而其他朝代则是为了示好,因此,和亲公主的真实身份才会不一样。


综上所述,汉、隋、唐三朝的和亲公主,绝大多数都是“冒牌”的,这样做也并不怕被对方发现,主要是其目的是为了用和亲换来暂时的和平,并且对方更在乎的是物资,所以是不是真公主都行,真要是送去一个扫地大妈,也不是不可以。

点赞4、荆州市 网友:べ繁星つ

公元638年,被李世民拒绝和亲的松赞干布决定武力逼婚,当时松赞干布信心满满,他刚刚统一西藏,正式建立吐蕃王国不久,但没想到这次“松州之战”竟被李世民打得落花流水。

不过,松赞干布也是个狠人,他能屈能伸,既然打不过强盛的大唐,他就主动向李世民称臣,同时再次提出迎娶和亲公主的请求。

这一次,李世民并没有拒绝松赞干布,通过这次战争,李世民也意识到吐蕃的强大之处,为了巩固边境安全,减少战事危害,李世民就同意了松赞干布的请求。

可派谁去和亲却让李世民犯起了愁,虽然李世民有很多女儿,但他绝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去受苦,更何况万一将来两国发生战事,自己女儿夹在中间,那就更麻烦了。

于是,李世民就按照惯例,于公元640年册封了一位李氏宗族之女为“文成公主”,并于次年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了松赞干布的王后。

一提到“文成公主”,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这段唐朝联姻吐蕃的佳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但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提升,更促进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在此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虽然唐朝与吐蕃产生过争斗,但也和亲多次,并开展了友好的贸易往来,“文成公主”的和亲,绝对为吐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边境和睦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如此出名的“文成公主”,关于她的身世,在历史上竟然没有任何记载,我们既不知道她的汉名,也不知道她的父母姓甚名谁,唯一知道的是她的祖籍在山东济宁任城。

虽然,有人猜测她的父亲是江夏郡王李道宗,但实际上李道宗只是护送“文成公主”出嫁的使臣,而且就算她的父亲是李道宗,李道宗也只是李氏唐朝的远支宗室,没有什么地位。

所以说,“文成公主”的出身非常普通,甚至很可能就是普通的宫女,只是为了和亲,而被李世民火线提拔了一下身份地位罢了。

松赞干布不知道这一点吗?松赞干布当然知道,虽然当时的交通不发达,可各国之间依旧有使臣来往,也有专门刺探对方国家情况的密探,所以“文成公主”的真正身份,松赞干布早就知道了。

不过,松赞干布依旧非常高兴,他甚至亲自率领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迎接“文成公主”,随后又为公主修建宫室、筑建城池,心甘情愿的当了李世民的女婿。

并且,根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非常高,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也非常好,完全碾压超越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

其实,从松赞干布求亲开始,就从没想过李世民能嫁过来一位真正的公主,或者换句话说,松赞干布也不想李世民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过来。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要从和亲的本质说起,从汉朝开始,和亲作为中原王朝与外族之间的政治联姻,就一直贯穿于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也就是说,和亲的本质就是一场政治联姻,其形式大于内容,只要和亲公主是被中原王朝认可并册封过的女人,就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说,对于松赞干布来讲,既然“文成公主”已经被李世民册封,那就是代表大唐来和亲的,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松赞干布怎么可能会有怨言呢?

而且,从实际操作来看,松赞干布等少数民族君主,其实也不喜欢真正的公主来和亲,因为真正的公主往往脾气很大,规矩也多,而且还可能间接带来很多麻烦。

比如,在唐肃宗时期,唐肃宗就把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宁国公主是唐肃宗的二女儿,也是唐玄宗的孙女,是名副其实的公主。

然而,这个回纥可汗却没有那么好命,娶了宁国公主第二年就去世了,当时按照回纥的风俗,没有生下子女的新媳妇是要殉葬的。

而这个宁国公主当时恰好没有生下任何子女,正常来讲宁国公主是一定会被安排殉葬的,可宁国公主并不是普通的和亲公主,她是唐肃宗的宝贝女儿。

最终,在唐朝的干预下,宁国公主只是象征性的用刀划破脸就了事了,而且随后宁国公主还破例没有继续留在回纥,顺利的回到了唐朝。

我们当然反对这种残忍的殉葬制度,但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看,宁国公主的情况只是一个缩影,如果和亲公主是中原王朝真正的公主,那做很多事情前,都要仔细考虑,受到的限制也很多。

所以说,“假公主”来和亲是最好的选择,而且所谓的“假公主”其实也是“真公主”,因为这样的女人已经被中原王朝的君主册封过了,实际上她们比真公主还真。

而且,这样的和亲公主前往少数民族地区后,给少数民族带来的荣誉、地位、金钱一点都不少,还不会让少数民族太过顾忌很多事情。

比如,根据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在丈夫死后,女人会嫁给丈夫的兄弟、儿子(非亲生)等人,这在汉族来讲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如果是真正的公主来和亲,那等到少数民族君主去世后,公主往往不会按照少数民族风俗嫁给继任者,甚至会像宁国公主一样返回中原王朝。

而如果不是真正的公主来和亲的话,那当遇到少数民族君主死后这种情况时,中原王朝几乎不会干涉,并且会要求和亲公主遵守少数民族的风俗。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和亲公主,她就是王昭君,历史上对“昭君出塞”描述得非常美好,但实际上,她到匈奴后的生活并不好。

王昭君在嫁给呼韩邪单于后,仅仅过了3年,呼韩邪单于就病死了,此时的王昭君已经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个儿子,按照我们汉人的传统,王昭君消停的抚养孩子就行了。

可按照匈奴的传统,王昭君不得不嫁给了继任者复株累若鞮单于,这个复株累若鞮单于是呼韩邪单于的长子,这对于王昭君来讲是不能接受的。

于是,王昭君就向汉朝朝廷上书,请求汉朝允许她回去,但王昭君就是个普通宫女出身,根本不是真正的公主,所以汉朝朝廷根本没有搭理她,只是回复了一句:“从胡俗。”

没有办法的王昭君只能嫁给了复株累若鞮单于,两人在一起生活了11年,在这期间王昭君还先后给复株累若鞮单于生下两个女儿。

这还不算完,等到复株累若鞮单于死后,王昭君又再次嫁给继任者搜谐若鞮单于,搜谐若鞮单于是复株累若鞮单于的弟弟,王昭君在这次嫁人后,又过了两年,才在苦闷中病逝了。

可以说,王昭君的遭遇是非常痛苦的,但她只是一个普通宫女出身,如果她是一位真正的公主,或许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少数民族君主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更愿意娶这种临时被中原王朝册封的公主,毕竟她们没娘家撑腰,给少数民族带来的限制也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唐朝的和亲公主并不都是“冒牌”的,不过就算是“冒牌”的,唐朝也不怕被发现,因为只要是被唐朝皇帝册封了的,无论对于唐朝还是对于少数民族来讲,都是真正的公主。

而少数民族君主也不会在意这一点,毕竟和亲目的已经达到了,如果非得娶中原王朝皇帝的女儿,不但好处不会多什么,反而容易受到限制和干扰。

其实,和亲对于女人来讲往往是不幸的,但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对边境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所以历朝历代大多都坚持了和亲制度。

而纵观历史,从汉朝开始到清朝灭亡,只有明朝坚持“不和亲、不割地、不称臣、不赔款”,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爱的朋友们,你们对于和亲制度怎么看?你们同情王昭君吗?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点赞5、平顶山市 网友:藏心。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公主?还冒牌?还不怕发现?爱要就要,不要拉倒!走开!那热闹那转去,唐朝老李家事多,忙!不惜的和你解释!

那俺就给大家伙解释解释,这事说道根子上,是唐朝的强大。咱先说说唐朝的强大为这个问题垫个底。

唐朝的强大

这么说吧,老李家的唐朝那是一个强大的没谱的王朝,就算是到了现在,那大鼻子老外有时候都叫咱唐人,整的特色衣服咱还叫唐装。

那么老李家的唐朝有多强大,咱大华夏自打有王朝以来,唐朝是唯一一个没有修建长城的地。搁那会咱手里的唐刀就是咱大华夏的最为有力的防护网。

有啥事解决不了的,咱先舞一通唐刀耍耍,有本事就比划比划,没本事就下去,别扯那些个没用的。

那时候被咱唐刀剁了脑壳的主那海了去,脚踹东突厥,拳打薛延陀等等,那个不认识唐朝老李家,一股脑的给老李家的人奉上天可汗的称号。

瞅见没,天可汗打古到今,就这么一位,没人能戴上这称号。为嘛老李家人就能戴上,拳头大呗。说实话这拳头大,也不算,那会啥科技,啥文化,啥经济,啥艺术那个不是咱耍的溜溜转之后,其他国家整点皮毛回去嘚瑟老半天。

话说现在老是有人可劲的糟蹋自己个老祖宗,啥脏唐乱宋的,听这就不舒服,就你家干净,来给咱干净个天可汗出来,干净个四夷来服出来瞅瞅,把自己个祖宗抹黑了,就显得你个高啊!德性!

算了,再扯下去这就另一个问题了,咱也不惜的在这个问题上扯。毕竟扯下去那就成了司马光砸缸还是司马缸砸光,成了一笑话了,丢不起那人!

和亲在唐朝那会那是高人一等的理解

话说回来,和亲这事听着似乎矮人一节,其实这事搁唐朝那叫高人一等。

那帮子不要脸的都是过来求亲的,希望通过这婚事和大唐王朝在政治上的联盟更加的稳固,借着唐王朝的威名给自己脸上贴金。

当然咱家的闺女是个人就能捞回去一个?你以为是便利店购物薄利多销,那会那上不了台面的主,他连那口都不敢开。

大唐王朝一共和亲了十九位公主,大部分都是宗室家的闺女,当然也有一小撮外姓的被临时抓包封为公主的也是有的。总的来说大多数不是皇帝的亲闺女,毕竟在唐王朝眼里那都是苦寒之地,不愿意让自家的闺女吃那份苦。

可就算是这样,这些个公主嫁过去,那身份和地位不一样的,啥大老婆小老婆的,这些个公主一出场全得下去,没人能超过这些个公主的,大老婆的位置始终是这些公主的。

您要是觉的俺有点子吹牛,咱瞅瞅这十九位公主都是啥时候嫁出去的。唐太宗李世民手上就嫁出去六个,唐玄宗李隆基手上就嫁出去八个,剩下的五个是在中宗、肃宗、代宗、德宗、穆宗时期嫁出去的,每个手上一位。

瞅出来吗?嫁出去最多的时候,正好是唐朝最强大的时间点上。

咱举个具体的例子让大家伙体会一把。

这十九个公主当中,最出名的就是文成公主,咱就说她的事。

话说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位赞普,这赞普其实就是国王。这人能力相当的好,十二岁的时候就面对一场叛乱,人家一方面追查杀父的幕后黑手,一方面武装平叛。

没多久这两件事都办成了,杀父仇人被宰了,那些个叛乱分子也完蛋了,宫廷里内部的那些个刺头就被搞死了。

这还不算,整完这些个事,立马就迁都,大家伙都知道,这迁都可不是小事,弄不好一个好好的国家就得完蛋,能迁都成功的那个不是有个英明神武领导人。

就是这样的人,在公元634年跑到大唐,求唐太宗李世民给一个公主嫁过去。

“嘛玩意?嫁一个公主过去?你说嫁过去就嫁过去,这不成!”李世民没答应。

松赞干布脸绿了:“咋回事?那吐谷浑就能捞一个公主回去,俺就不行?你是瞧不起俺?认为俺的实力不够?”

这松赞干布瞅着嘚瑟的吐谷浑就来气,得,这就带着自家的大头兵揍吐谷浑,把个吐谷浑揍的稀里哗啦,捎带着这就把党项,白兰羌给揍了,这嘚瑟的直接就怼到了现在的四川,挥舞着破刀片子大言不惭,如果李世民不答应不和亲就要入侵唐朝。

“咋回事?给你脸不要脸是吧?蹬鼻子上脸说的就是你这号人!”李世民怒了,撸起胳膊把牛进达叫过来:“你当先锋,过去,给爷们弄死他!后边俺派侯君集给你压阵!”

“得令!您就瞧好吧!”这牛进达可是大将啊,死后那是陪葬在昭陵的人物。

回头就把吐蕃按在地上搞摩擦,这顿摩擦鼻子没了,脸也没了,这就撅着屁股跑了。

“咋回事?这就跑了!真没品!这叫不道德!”侯君集带着大唐的主力这还没有赶到呢,这就把活干完了,侯君集回头这就准备去追。

“别玩了!俺认输还不成啊!”松赞干布立马就从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的地盘退了出来,这一家伙就把松赞干布打怕了。

回头松赞干布这又派人来谢罪。

“知道怕了?”李世民如是说。

“怕了!还是老唐厉害,分分钟钟就把俺们干趴下了!”

“下去吧!俺不想和你们计较了!”

“这,还有个事!”

“啥事?”

“能嫁个公主过去吗?俺们就想为赞普讨个老婆回去!”

俺了个去,打这仗就因为讨老婆的问题,被干趴下了,这又跑来要,这真没谁了。

松赞干布这回算是下了血本了黄金五千两,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这才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了过去(文成公主的父母是谁?这事在史书中没有任何的记载)

娶的时候有多难

话说这娶文成公主的时候,那不是他松赞干布一家,当时天竺,格萨,大食等等好几家要把文成公主娶到手。

唐太宗李世民为这事也挠脑壳,这就来了六试婚使的桥段。

这六试分别是,一拿那丝绸穿那窟窿眼里不知道弯弯绕了多少个弯的九曲明珠,穿过去您就赢。二辨认一百头骡马和一百匹马他们之间的母子关系,俺了个去啊,这也叫个事,闹几呢?三要求婚使一天之内喝完一百坛子酒,加一百只烤全羊,捎带着您在把那羊皮揉吧好了。四每人领一百根烂木头,分辨那一截是根,那一截是枝叉,五天黑后在皇宫里溜达不能迷路,六搁一堆女的把那公主找出来。

大家伙瞅瞅,这不是难为人吗?这叫和亲,干脆叫搅局算了,不想嫁就别嫁,还整这么一出又一出的,玩呢?

您还别说这些求婚使,还真的玩下去,这里边只有那松赞干布的求婚使禄东赞完成了,这才把文成公主给整回去的。

文成公主一到松赞干布的地头上,直接就被封为王后。您说文成公主的地位有多高?咱都知道那布达拉宫就为了文成公主所建,这是大家伙知道的。俺给大家伙再说一个不知道的,当年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赭面的习俗,也就是在脸上涂各种色的习俗。

“这没关系!包俺身上了!”松赞干布一拍胸脯表示这事简单。

回头松赞干布就下命令禁止吐蕃人赭面,哎,您别说就是这么有地位。

所以啊,那时候就算是知道那公主不是皇帝亲生的,这帮人依然高高兴兴的娶回去,第一这面上光荣,第二这里子加强了和强大的唐朝的政治联姻,这面子里子都有的事,他还不得把这公主给供起来。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点赞6、渭南市 网友:终极战犯

唐朝近三百年历史中,有近二十个和亲公主。不过,这近二十个和亲公主中,几乎没有一个公主是“真公主”。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一个公主是皇帝的亲女儿。包括赫赫有名的文成公主,都不是皇帝亲生的。文成公主只是一个宗室女,历史上甚至连她的籍贯、她的父母是谁,都没有记载。由此可见,这个所谓的“宗室女”,其实是值得怀疑的。

(网络配图)

公主是假的,显然就是一种欺骗。所谓纸是包不住火的,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只要是欺骗,迟早是会被人发现的。一旦发现,性质肯定相当严重,重燃战火,那是绝对的。

可是,为什么在整个唐朝时期,就没有一个与唐朝和亲的国家,提出“假公主”问题呢?难道他们都不知道“假公主”的事情吗?

我认为,那些与唐朝和亲的国家,肯定都知道是“假公主”的。那么,既然都知道是“假公主”,为什么不弄点事情出来呢?

我觉得可能有以下一些考虑。

一、公主实际上并不假。

有人可能会说,你刚说是“假公主”,现在又说公主实际上并不假,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因为不管这个出嫁的女子是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在和亲的时候,皇帝都要认他为女儿。“养女”“义女”和女儿是同样等级的,在待遇上一般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既然这个女子已经被认定为皇帝的女儿,谁又敢说不是呢?比如被和亲的国家的国王,他说,不对,你嫁过来的不是真公主。唐朝皇帝就问他,哪里不对?难道这不是朕的女儿吗?难道朕的女儿不叫公主吗?这样一问,被和亲国家的国王,就回答不上来了。失礼的就不是大唐的皇帝,而是被和亲国家的国王了。

(网络配图)

二、和亲只是一种外交形式。

实际上,被和亲国家的国王们,并没有觉得唐朝的公主有多高贵,能娶到唐朝的公主,有多么的幸福。所有的这种感觉,其实都是唐朝的人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在这些国家,他们的主体思维,绝对是说自己不错,对自己很认可。外国虽然很厉害,但毕竟是外国。

他们之所以要和唐朝和亲,其实是一种“说辞”,或者说要达到一些目的。什么目的呢?

一是他们缓和与唐朝的关系。毕竟已经是亲戚了,既然是亲戚,两国之间的关系就缓和了,就不可能再闹太大的摩擦了。

二是有人质在自己手里。一旦把公主嫁过来,这些国家就有人质了。手里有了人质,唐朝想打他们就会投鼠忌器。有人可能会说,才不会呢,公主不是假的吗?但不管是真的假的,唐朝皇帝既然已经认可是自己女儿了,要是一点都不管其生死,别人也会笑话他的。

三是可以获得赏赐。和亲也就建立了宗藩关系。既然是宗藩关系,藩国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宗主国要赏赐。这是中国古代宗藩关系的规矩。既然如此,这个女子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都无所谓了。因为要赏赐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网络配图)

三、娶个假公主是藩国国王的福气。

我们知道,给皇帝当女婿,当驸马都尉,是一件表面看起来荣耀,实际上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公主既然非常高贵,她的脾气肯定都比较坏。脾气坏,当驸马都尉的,就不是件舒坦的事情。“打金枝”的故事,就发生在唐朝。那正是驸马都尉们焦灼狂躁的集中表现。

当然了,公主嫁到别的国家去和亲,虽然那个国家也是藩属国,也算是臣子,但毕竟与在国内公主嫁驸马不一样的。但就算是这样,可能麻烦更加多。毕竟公主是从小娇生惯养长大的,来到别的国家,生活可能不习惯。除了生活不习惯外,地位也有偏差。原先在自己国家,自己是主人。现在成了人家国王的嫔妃,需要奉人家国王为主人。有了差距,就有不适应。

不适应,就会闹。闹起来,这是上邦大国的公主,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实在麻烦,搞不好,就涉及到两国的关系。

但如果是宗室女,她本身不是公主,因为和亲才被“提拔”为公主的。因此,她不会产生这些麻烦。

基于此,被和亲国的国王们,也乐意接受这样的“公主”。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