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长平之战中赵国惨败,为何秦将白起却对赵括赞不绝口?

提问时间:2023-07-05 11:16关键词:白起,赵国,赵括

长平之战中赵国惨败,为何秦将白起却对赵括赞不绝口?

点赞1、阳江市 网友:龙城雄风

长平之战后,白起对赵括的评价如下:

“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国大患。”

白起是谁?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担任秦将三十多年,攻城七十余座。征战一生,未尝败绩,尤其擅长打大规模歼灭战,造成敌方大量死伤,因此被称为“杀神”,“人屠”。据统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因大小战役战死的兵士总计二百余万,其中一半死于白起之手。

能让这样一位久经沙场,战功显赫的名将给出那样的评价,可见赵括其人并不只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

赵括出身豪门,乃是名将之后。其父马服君赵奢曾在阏与之战中,率领赵军长途奔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是赵国一代名将。赵括自小熟独兵书,军事理论知识极为丰富,讲兵法甚至其父都不是对手。

但赵括有两个致命的缺点,一是恃才傲物;二是缺乏实战经验。这也是赵王欲让他替代廉颇担任赵军主将时,蔺相如、虞卿,甚至其母竭力反对的原因。但当时赵王已不满廉颇,而燕国名将乐毅归赵未久,不敢大用。李牧又尚年轻,未成长为名将,赵王其实并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当时的赵军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军力大增,且擅长野战;赵括仔细研究过秦军主帅王龁,认为有把握将其击败;秦赵两军长期对峙造成极大后勤补给压力,赵王希望赵军主动出击与秦军决战,尽快结束战事。这三点相结合,形成了赵军转守为攻的战略转向。

赵括初临战场即是指挥四十多万军队,其并未有任何怯场和慌乱,几十万大军战略收缩,出垒作战,一切都安排极妥当,可见赵括极其出色的军事天赋。

只是这一切都在秦国的谋划之中。

秦王见赵军换帅,反间计成,当即密遣白起替代王龁为秦军主将,命王龁为尉官副将,同时命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若有走漏格杀勿论。

赵括对秦军换帅一无所知,对秦军部署未有任何察觉,才中了秦军佯败之计,被诱入预先部署好的包围圈,导致赵军主力被围。这体现出其临敌经验的不足,并未做到知己知彼即率主力冒进,并未做好进军退路之部署。

但赵括发现中计之后,即刻原地筑垒,转攻为守保存有生力量,等待救援,伺机突围。战事进到此时,到了考验秦赵两国国君的时刻。秦王亲临前线,给当地百姓加爵,就地征调十五岁以上青壮年全部赶赴前线,加强围堵,阻断赵国对赵军的救援。

反观赵国,因为之前跟秦国的议和之举,导致“五国不帮”,赵只有发动自有力量救援。赵军主力被围在长平,在秦国的强力阻滞下,并未得到任何救援。在坚守四十六天后終因粮草断绝,兵士互相残杀为食,不得已赵括只得组织突围。

赵军在被围困良久,粮草断绝的情况下并未溃乱,依然组织起四五次有序突围,只是秦军围困军力强大导致无法成功。最后赵括亲率精锐突围,被乱箭射死,战死沙场。

长平之战惨败,赵国损失四十五万军队,元气大伤,以至于在后面的邯郸之战要靠五国联军才能击退秦军。赵国输掉了国运,自此再无实力与秦国较量。

这口巨大的锅自然也就落在了赵括头上。赵括战败当然有其自身的不足,但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将,赵括未经历练就当此大任,在战争中也表现出了其军事天赋。奈何对面是踏过尸山血海,从一场场战争中杀出来的战神白起。

纵是老将廉颇,面对王龁的攻势尚且只能据险而守,何况稚嫩的赵括面对老辣的白起。若赵奢尚在,赵括在父亲麾下经过历练,又何尝不会成长为李牧一样的名将呢。

对了,李牧还是赵括举荐给赵王的。

点赞2、防城港市 网友:金翅雕

赵括绝对是华夏数千年军事史上的第一“窦娥”,太冤了,第一次出山就遇到整个战国时代独在一档的杀神白起,人们不会记得赵括曾经和杀神白起相持一二,只会记得赵括葬送了赵国四十万儿郎。

赵括的这一败,被永远钉在了军事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了数千年以来的军事反面教材。


1

赵括替代了廉颇成为赵军统帅,即使在老将廉颇被替换下来,秦军依然对这场战争保持高度的重视。

在这个生死时刻,秦国体现出了对国家命运的最大恭敬,直接请秦国的最强军事支柱杀神白起出山。

白起来到长平前线并没有像赵国一样满世界宣传,而是秘密前来,秦昭王全面封锁消息,泄露白起为帅者斩。

就这样,刚出新手村执行任务的赵括和满级大号白起在长平交手了,只是此时的赵括尚还不知道他面对的是白起。


赵括上任之后,提拔了一批少壮派,替换掉了廉颇留下的老部下,这个可以理解,赵括要想尽快树立威信,必须组建自己的班底,重新磨合廉颇留下的老将,太慢了。

随后,秦军和赵军在长平这场百万级别的僵持被打破了,打破这一切的不是赵括,而是白起。

白起主动进攻,秦军被赵国打退了,这是白起给赵括送自信的,让赵括觉得秦军并非不可战胜。

赵括首战告捷,赵王大喜,嘉奖赵括的同时,命令赵括全线出击,速战速决。

赵王与赵括不谋而合,赵括同样认为秦军新败,军心不稳,赵军则士气大振,此时正是冲上去与秦军决战的好时机。

2

赵括走错了长平之战的第一步,赵括没有选择试探性进攻,而是将所有筹码全部压了上去。

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全部精锐渡过丹河防线,与秦军决战。


在秦赵两军接触后,赵括发现秦军死伤比赵军要大,赵括此时信心倍增,下令继续追击秦军,一直追到了秦军主营地。

在秦军主营地双方再次展开了火并,赵军依然占据上风。

但赵括不知道的是,白起已经给他准备好了墓地。

在白起大军和赵括大军在秦军大营前激战的同时,白起早就准备好的两路奇兵也出发了。

一路两万五千人绕到百里石长城,攻下了此时仅有少数驻军的长平关,这本坚固无比的雄关,就这样被白起轻松拿下了。

随后这路奇兵又向百里石长城防线上的故关发动进攻,故关是赵军和邯郸之间最重要的关口,如今也被白起堵住了。

另外一路五千人则精准地攻击赵军前后军的交界处,赵军的主力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被一分为二,赵军被秦军切割开了。


此时的赵军主力被秦军大营前的白起军拼命地拖着,分身乏术,就这样白起的战术目标达成了。

白起为求稳妥,在两路均得手后,从正在和赵军正面激战的秦军主力中又抽调了人马,驰援这两路奇兵。

赵军被秦军完美分割,赵军前方是秦军大本营,后方是秦军已经攻下的长平,赵军的主力作战部队被包围了。

孙子兵法有云,“十倍于敌军,方可围”,如今白起完成一比一的包围,秦军兵力并不比赵军多多少。

这是军事史上的奇迹,战国时期也只有白起能做到了。

3

赵括得知此时的处境,下令突围,秦军伤亡惨重,毕竟秦军是分兵了,不过秦军依靠营地的壁垒,赵括几次猛攻,都被秦军挡了回来。


赵括走出了长平之战的第二步错棋。

无法突围而出的赵括选择了固守待援。

可赵括不知道的是,白起的包围并非他眼前所看到的那样,赵军和邯郸之间的联系也已经被白起切断了,赵国援军驰援的必经之路——故关,已经被白起堵上了。

赵括固守待援,已经成为奢望。

白起得手之后,秦昭王亲自去河内,把河东、河内地区所有15岁以上男子全部送往长平战场。

赵军的援军没来,秦军的援军来到了。

这赶来的秦军援军继续加固白起那两路奇兵,赵括军彻底成为孤军了。


4

赵括军随后就面临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围困,然而在这围困的四十多天里,赵括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

在四十多天里,赵军没有出现哗变,没有出现投敌,而且一直保留战斗力,让秦军丝毫不敢松懈。

这种对军队的掌控力绝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在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后,赵括决定再次突围,他将军队分为四个部分,轮番冲杀,循环往复,既保持了持续攻击,又让赵军有了轮番休息的时间。

兵分正奇,赵括的用兵手段也在这最后的突围中得到体现

赵括突围过程中被射杀,赵括阵亡之后,赵军才投降。这场长平之战才算结束。


总结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犯了冒进的错误,没给自己留下退路,最终导致长平之战失败,赵国四十万儿郎魂散长平。

赵括的千古骂名一点都不冤枉,但要说赵括豪不知兵,真是太冤了。

白起为何会赞美赵括,因为这场长平之战中,白起亲身感受到了赵括的军事能力。

白起在给秦昭王做战后汇报时说到:伤亡近半,实为惨胜。

一支军队最可怕的是什么?

凝聚力。

赵括能在赵军山穷水尽,两面被围的情况下,依然保证赵括不松散,依然能让赵军保持战斗力,让秦军损失惨重,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战争的魅力在于一个字“变”,战争有无数可能,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扭转战局,也可能堕入万丈深渊。

英雄联盟之所以可以这么久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原因也是这个“变”字,一切都有可能,技术的不足,可以用战术弥补,不到最后,永远不知道结局。

重重迷雾之中,在这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谁又能保证自己做的决定是对的呢?谁又能保证做得一定比赵括好呢?

只是当事情发生以后,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总能成为事后诸葛亮。

赵括比较倒霉,初出茅庐就遇到了从无败绩的杀神白起,如果是别的将领,胜负也未可知。

点赞3、海门市 网友:小男人。

白起是充分佩服赵括的勇气,作为兵家贵族,敢于带领战斗力明显偏弱的儒家乌合之众与白起率领的兵家精英进行对抗,敢于在必输局面下挺身而出,担起责任,确实要个人来比。

赵军长平之战的主力,从狭义的观点来看,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赵人,他们是韩国献给赵国土地上的“民众”,当时就是奴隶的代名词,赵武灵王在周公旦创立儒教变“民”为“儒”的废奴运动的基础上,全方位的变奴隶性质的“民”为自由民性质的“儒”(一种根据战争需要而由奴隶转化成的新人),周公旦“废奴”还坚持了“德”的标准,赵武灵王则没有提倡这一要求。

所以长平之战的赵国军队,实质就是一群儒家乌合之众的集合,廉颇知道自己部队的斤两,避而不战,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为了形象说明儒家乌合之众与兵家精兵的区别,我们看一下刘邦与项羽“楚汉争霸”的例子,刘邦垓下之战中,是率领的八十万儒家平民大军,项羽是三万兵家精锐迎敌,这样的力量对比下,刘邦却只有20%的胜率,而且这样都不能围死项羽,项羽都可以从乌江逃脱,只不过项羽感到再也无力训练一支精兵征战天下,而选择自杀,才能够保住刘邦的胜果。

所以,兵家格言,“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赵国王族认为,长平之战的赵军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赵人,本来就是“捡”的,是消耗秦军的工具,所以他们不顾一切的让长平“赵军”决死一战,以尽量多的消耗秦军力量,输赢都无所谓,大概率是输,赢了却可以作为意外惊喜,故此他们下达了“必战令”,思想基础就是不把长平守军当人看。

而儒家平民大军一贯特点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投降,与他们的先祖蚩尤九黎部落的“黎民”奴隶选择的策略是一样的,就像商王朝生死存亡之际“牧野之战”的四五十万奴隶大军(儒家前身)在几万周王朝军队吓唬之下,马上缴械投降,究其原因,他们本来就缺乏专门的“强盗”战斗力军事训练,只有普通民众的善良本质(德),一窝蜂的乱战,根本没有掌握“军事之道”。

所以被领导者儒家平民讲究的是“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而不是遵守领导者法家贵族所强调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遗憾的是白起也同样没有把长平赵军当“人”看,他也只是把他们看作“民”,就是奴隶这种特殊的“牲畜” ,最后把他们进行了“牺牲献祭”,尽数杀戮。

严格来说,白起不是“人屠”,而是“民屠”。

点赞4、通辽市 网友:一晌贪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国力强盛,渐渐有了一统天下的实力,自古以来历史上的变法者,大部分被保守派反对,商鞅亦不能幸免,然而秦国的变法早在商鞅之前就已经执行,商鞅之法,更为后世秦王执行。

1 :韩国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因此秦国想要先灭赵国,需要先把韩国打败,当时的秦国同赵国之间相隔韩国,如果能把韩国靠近赵国的城池攻打下来,那么赵国的侧翼便暴露在秦国的铁骑之下,这里韩国领土叫上党,另外韩国离秦国较劲,也是秦国的心腹大患,因此只能先攻打韩国,才能灭赵。

2:韩国实力弱小,虽有名扬天下的劲弩军团,却依旧难以支撑韩国的国防体系,公元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韩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鱼肉的困境。最终于在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后,前期的赵军统帅是大将廉颇,廉颇非常清楚秦军的弱点,远道而来而来的秦军有着漫长的补给线,对秦军的战局,有着影响,毕竟中间隔着韩国,还要防范着韩国,另外对韩赵连续作战让秦军求战心切,因此赵军就坚守不出,打算逐步消耗秦军的士气和补给能力。


3:古代战争,机动性不强,粮草运输部方便,因此需要大量的民夫来运输物资,而民夫也是需要口粮的 ,所以军粮和民夫的口粮消耗大。


4:面对廉颇的防守战术,秦相范睢派人散步谣言,说廉颇消极避战,并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让没有作战经验的赵括统军,在反间计的作用下,赵王听信谣言,赵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坚壁不敢战,所以撤下廉颇换上赵括,赵括积极主动进攻,这是相对于秦国军队来说,赵国人口众多,每天面对几十万的赵军的消耗负担不起,只能速战速决。


5:双方正式开战后,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能彻底击败赵国、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6:秦将白起先以26000部队包抄赵军先锋的后路,又以5000骑兵切入赵军后方营地,因此赵军主力被分割开来,成为小股独立的作战部队,无法发挥协同作战的优势,不过赵括以旗号和战鼓作为号令,继续指挥赵军作战,当时的赵军粮道被阻,并被围困一个月之久,士兵相杀而食,因此赵括选择了中心突围的战术,指挥赵军分不同方向突围,秦军没想到围困了那么久的赵军能爆发如此惊人的实力,于是找主将赵括的帅旗,将之射杀,可赵军仍有条不紊的突围。

7:最终白起包围了真的赵括,并劝降赵军,但赵括诈降,因此被白起识破,两军大打出手,但秦军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粮食无忧,反观赵军被围困了一个月,没有粮8草,只靠意志力,拼不过是必然的,赵括死于乱军之中,群龙无首的赵军因此投降,长平之战结束。


8:赵军投降的有二十多万,人太多了,放了又怕放虎归山,因此白起采取了诛杀降军,秦赵长平之战双方战死几十万人,秦军因长平之战损失惨重,但赵国经长平之战后,国力衰弱,双方大战唯一不同的是赵括战死,白起封侯,事后白起对秦王直言,认为赵括是一位有本领的将领,吃亏在战场经验不足,否则战局未知,三年后,功高震主的白起与范睢结下仇怨,最终赐死。

单凭结果而言,双方差异不大,但战后的赵国面临燕国的侵犯,而秦国凭借丰厚的底蕴,没过几年便恢复了,此战赵国损失惨重,长平一站后实力大退步,预示着秦国统一天下的时代即将来到。

点赞5、吕梁市 网友:当笑谈

赵括的可贵之处是他的领导能力。我们说,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原因是赵括不明就里,钻进了秦国的口袋。我们可以认为是赵括有些莽撞了。但钻进口袋的赵括,在物资奇缺的情况下,还能连续不断的组织一次次的反冲锋。在我们看来赵括这是在做困兽犹斗。但在白起看来,白起一出,东南六国无人敢于应战。赵括碰到他的算计后,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无休止的反扑。更让白起吃惊的是,赵军被围困月余,基本上是饿的快死了。但赵括却能凝聚起赵军的爆发力,继续冲锋,丝毫不见有妥协投降的意思。要不是秦军经过周密的部署和充分的准备的话。赵括的反冲锋会让秦国功亏一篑的。要知道,赵军也是在赵括战死后,才放下兵器投降的。白起之所以对赵括赞不绝口,是因为赵括年纪轻轻就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能让奄奄一息的人发挥出强大的爆发力。假设一下,如果赵括再长大点。后果谁能预料?这也是白起非要置赵括于死地的主要原因了。这样的对手,宁可让他死了,哪怕再哭他几声,也比留下来给自己找麻烦要强得多。更何况赵括还是如此的年轻。若是赵括活下来了,白起和秦昭襄王肯定是活不过赵括。白起死后,谁能敌的过赵括。所以,白起才会说,赵括不死,后患无穷之类的话。在我们后人看来,赵括就是纸上谈兵。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赵括虽然从没独立领过军队。但他跟着他爹经历过不少的战争。伊阙之战,赵括就是赵军的参军。我们说,赵括就跟三国时期的马谡一样,战争理论是100%实战经验是0。说白了就一句话,赵括所缺乏的恰恰是战场上的历练。马谡也是。只可惜他们两个第一次领兵,就碰到了两只狡猾异常的老狐狸。赵括碰到的是战神白起。马谡碰到的是连诸葛亮都没法下口的司马懿。说到底这也是赵括和马谡的悲哀。如果能够假以时日,两个人肯定都会大放异彩的。只可惜历史并没有如果。

点赞6、汕头市 网友:妙萱。

现在的问题真是越来越无厘头了,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过每个人都要说话的权利,当然也都有问问题的权利。你只管问,我只管答,对的上对不上的,我也就对不住了。

话说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逼近上党,韩王决定干脆把上党主动献给秦国,以示臣服。谁曾想,上党郡守冯亭却私通赵国,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赵王虽然也怕惹祸上身,但权衡之下还是接受了,这便是长平之战的直接原因。

公元前261年秦将王龁率军攻打韩国上党,上党的百姓逃到赵国境内,赵国则派兵在长平接应。长平之战拉开序幕。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

赵国一方的主帅是名将廉颇,双方在长平展开了数次交战,赵军多败。

当时赵国参战军队约为四十五万,秦国六十万。敌强我弱,廉颇采取坚壁清野战术,想要避其锋芒,拖垮秦军的士气,再择机一举歼灭。想的挺好,可是当时的情况非常不好,双方已经僵持了四十多天了,这个战术很难再继续执行。

一方面,廉颇已经连续吃了几次败仗,赵王已经不满,赵国虽然在军力上勉强不输秦国,但是在综合国力上,尤其是农业发展上,不及秦国,耗下去,赵国必先败。

另一方面,秦国相范雎使了反间计,让人在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虽然厉害,但是其实秦国最怕的还是赵国名将之后赵括,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宿将,威名远播,赵括本人也因为是名将之后,而且熟通兵法,颇有贤明。这时,赵王便临时换将,由赵括取代廉颇,并采取主动出击的战术。

其实,很难说这个做法的对错,当时赵军已经断了补给,可以说,在找不到秦军明显破绽的情况下,赵军横竖都是个死。当然会在饿死之前选择主动出击,或许还有一点胜算。

而且赵括接替廉颇就是要改变战术的,或者说是本来就要执行赵王主动出击的战术的,最起码也要先小胜几仗,提振一下士气。

赵括也确实做到了,可惜他不知道,秦国也偷偷换了统帅,启用战神白起,要治他于死地。这两个人,其他不说,但就战斗经验来说,差的太多。白起身经百战,且无败记。赵括在决定接受任命时就说过,要是对付白起,他恐难敌,但是应对王龁,他很有信心。

可想而知,白起正是利用了赵王主动出击的心理,赵括的不得已,以假败引诱赵括,再让小股骑兵冲杀阻隔,打的赵括溃不成军,赵括本人也被乱箭射死。

最后被俘的四十万赵军,多传为秦军活埋,但考古表明并非如此,事实是被秦军杀死,然后掩埋的。

试想,双方百万人马已经僵持了两个月,都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赵军更惨,早已断粮,当时已经有人吃人的现象发生。那么战斗结束以后,这四十万人更是没有饭吃,秦军当然也负担不了,你是秦军主帅,你会怎么做。

据考古资料证实,赵军被赶入大峡谷,发了一天的口粮,待他们吃饱之后,将他们射杀,而后掩埋。留下最年轻的两百多人,放回赵国。

这一点也印证了,之前有说过,秦军虽为虎狼之师,但素来军纪严明,战胜不屠城,不滥杀无辜。

但战争毕竟是要见血的,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持久战,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史料记载,秦军伤亡二十万人,赵军死伤四十万人。

这一战也奠定了战国的转折点,大大削弱了六国的势力,从此秦国很难再有敌手,为秦始皇快速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括本人背负纸上谈兵的骂名,被戏谑了几千年,但是他真的就这么不堪吗,我觉得未必。只不过他的出世之战就是生死决战,而且是恰逢劲敌。史料记载,他领军有方,身先士卒,在士气低落的赵军之中,每战必亲帅自己的亲信部队冲杀在前。只可惜他的对手是白起,你们能给出一个赵括战胜战神白起的理由吗,反正我给不出。

点赞7、茂名市 网友:散发不梳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元气大伤。秦将白起称赞赵括,我没有在正史上见过,但也有一定的可能性,即所谓的惺惺惜惺惺,赵括作为主将,身先士卒,率领敢死队奋力拼杀,给秦军以极大杀伤,的确是让对手尊敬的狠角色。历史上把赵括嘲笑为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确实有失公允。为何这样说呢?

首先要看幕后老板,一个是叱咤风云,老谋深算的秦始皇,一个是幼稚,缺乏主见的赵孝成王,中了秦王的反间计,被人家牵着鼻子走。

两国的交战地点长平,离秦国国都有千里之遥,秦军偏偏面对的是赵国名将廉颇,他据险坚守,消磨着秦军的耐心,从不出战。你再牛,我不和你斗。秦始皇受不了了,就实行反间计,放出风来,我们只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

赵孝成王这时也是如坐针毡,几十万大军在前线,粮草很难筹措。他也想早一点结束战争,于是脑子一热,不顾患病在床的蔺相如反对,就换了赵括到前线统领军队。

秦王也悄悄换上了最有实战经验的一代战神白起,去和一个毛头小伙子对垒。白起假装失败,赵括率军追赶,被秦军分割保卫。年轻的赵括并没有惊慌,他让军队就地设防,阻挡住秦军的进攻。没有后勤供应,没有援军的赵军与秦军对峙了四十多天。赵括多次率领敢死队冲击敌军,都没有成功,最后,突围时,被秦军射杀。

秦赵大军在战场上厮杀的时候,秦始皇又表现出极强的执行力,征伐国内十五岁以上男子,倾巢出动,遮断了赵国救援的道路。而赵孝成王却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可见,赵国惨败,赵王应该负主要责任。他如果派赵括去帮助廉颇运送军粮,就不会有长平的悲剧。

赵括虽战死沙场,但他率领的赵军也大大杀伤了秦军,秦军死伤三十多万,损失过半。在之后的十几年中,秦国再也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了。燕赵多出慷慨悲歌之士,多出能征善战的名将。无奈,赵国后来的君王都不怎么样。致使廉颇落魄,李牧蒙冤,可怜赵括,喋血沙场,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点赞8、大理白族自治州 网友:你算个叼

从历史记载的“长平之战”,来说明中国历史的“乱说”!呵呵!

从赵国人口数字上分析,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败虽然败了,但也不会被坑杀什么四十五万人。为什么呢?当时赵国全国人口顶天三百来万人(战国时七国人口总共两千万不到),最多养五十万军队(后来秦灭六国最大极限也才可用六十万军队伐楚嘛),赵国周边环境险恶,三面作战,北方有匈奴人随时入侵,东北方是世仇燕国,西方是强秦,赵国不可能在长平之战被杀四十五万军队,还有能力进行三年邯郸保卫战,同时还在北方和东方保留相当规模的防御军队。

长平之战(公元前262~259年)后第二年,赵国开始了三年多的邯郸保卫战。

赵国邯郸反击战胜利之后,赵国还以廉颇帅十五万赵军大败燕国四十万军队并俘虏其主帅。

公元前244年,李牧帅大军15万的大破匈奴之战,斩首匈奴人十多万,是中国古代反击匈奴人的最大军事胜利!

公元前243年,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现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河北省固安县南)。公元前242年,赵王派将军庞煖再次进攻燕国,杀死燕将剧辛。

公元前233年,李牧在肥下之战,大胜秦军,斩秦军首级十多万,是战国时围歼战的范例,全部夺回赵国历年来被秦国侵占的土地。

之所以列举了以上长平之战后,赵国多次的军事胜利,只是为了说明一点:总人口三百来万的赵国,如果真的在长平之战损失45万军队,还能取得后来的一系列军事胜利?中国历史,想当然的数字杜撰的情节太多太多!呵呵!

实际上中国古代就不可能派二十万人以上的军队在前线作战,因为后勤无法保证,人要吃饭马要吃草,保证前线一个兵的供应,后方至少要5个人,还有国内也要有生产粮食物资的嘛!而且敌人会来断“粮道”也要派重兵应对!秦赵长平之战,双方死伤差不多总共亡45万人,秦国胜了此战(之后围攻邯郸大败),糊涂账就都算在赵国头上。赵国当时总人口顶多三百万人,也死不起四十五万壮丁!呵呵!汉武帝时期实力雄厚人口七千万以上,多次大伐匈奴,武帝年老时人口降到两千万以下,武帝因此下“哀痛诏”!

点赞9、阳泉市 网友:鸳鸯戏氺

战争中,棋逢敌手是常有的事情,一般而言,这种时候,敌我双方总是惺惺相惜,若不是各为其主,恐怕私下完全可以桃园结义……

我想,这就是白起赞赵括的唯一理由。

长平之战,赵军大败的罪魁祸首,不是赵括。

据史料记载,长期以来,廉颇任主帅,坚守不出,秦军自认不是老将军廉颇的对手,毫无办法,才施一计,离间老将廉颇与赵王,在赵王中计的情况下,启用赵括,很显然,此时的赵王对廉颇坚守的策略是不支持的,也就是说,赵王希望决战。

与此同时,秦国名将白起悄悄回到军中坐镇,赵括不得消息,尽管他做了周密部署,对秦军发起全面进攻,但秦军已经做好了必胜的准备,顽强抵抗,将士在前方拼命,秦王在背后举国之力支援。

当赵括欲退守长平,白起就缠住不放,且切断赵括的粮道,使他进退不得,战争到此,秦军的目的已经非常明显,势必除掉赵军主力,一战定成败。

赵括被迫原地坚守,怎奈粮草不足,困守46天后不得已展开决战,当然最后战败身亡。战争异常惨烈,40万军队被秦军活埋,尸体堆积如山。

从战争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赵括失败固然有他经验不足的原因,但根本在于对手有备而来,实在强大,只要正面迎敌,无异于以卵击石,其次,赵王多疑,既决定启用赵括,就必须信任到底,最后关头,得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魄力,但他选择放弃赵括。

所以,实际上,赵王败给了自己,于赵括,真是天亡我非战之罪。

赵括绝非“纸上谈兵”,若非有备而来,白起未必能大胜。

试想,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将军,如何指挥四十万人马,且多次临危不乱,面对智谋过人的大将军白起,也并不逊色。他刺杀白起,虽未成功,但也让白起受了重伤。

军中粮草已尽,他被迫出战,利用诈降,做了最后一击,给秦军造成不小的伤亡。尽管最后因寡不敌众而大败,他做到了一个少年将军能做的一切。

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战争中的现实,很多事情不是人力可及的,若都只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客观且不公正的。

对赵括而言,白起给了客观的评价,他说:“此子不死,必成大患”。这是给对手最大的尊重。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