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邻居刘继祖好心赠给他坟地,日后得到怎样的报答?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9关键词:朱元璋,朱元,坟地,家人,邻居

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邻居刘继祖好心赠给他坟地,日后得到怎样的报答?

点赞1、银川市 网友:孤寂的闷

一个善意的举动为子孙后代带来了无穷福祉,刘继祖无疑是赚大发了。

朱元璋手封的侯爵固然很多,但是对江山没有半点功劳就被封为侯爵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朱元璋二姐曹国公主的丈夫李贞,一个就是刘继祖了。但是李贞和刘继祖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朱元璋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

先说说朱元璋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姐夫李贞的。

朱元璋还在家里放牛的时候,因为家里太穷,连吃的都没有,所以经常到自己二姐家蹭吃蹭喝。在哪个穷苦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是多一份沉重的负担,但是朱元璋的姐夫李贞从来都不小气,反而是经常主动帮助自己的小舅子。朱元璋后来出去闯荡江湖并发迹,但是李贞帮助过他这件事,朱元璋却一直都记着。

朱元璋的二姐后来死掉了,又因为战乱,李贞就带着儿子李文忠前去投奔红巾军,朱元璋很高兴,接纳了二人,还把李文忠的姓名改为朱文忠,并对他十分看重,把他培养成为了一名将军。

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大封诸侯,朱元璋很念旧情,把李贞封为恩亲侯。其实朱元璋早就打算好了,一旦开国就封李贞为侯爵,恩亲侯这个爵位就是为李贞准备的,可见朱元璋对李贞很看重。

后来,朱文忠因为征讨元朝余孽立了很大的战功,被朱元璋封为曹国公。但是天下哪有儿子比老子爵位更高的事情呢,所以朱元璋就干脆把李贞也封为曹国公,父子二人同时成为公爵,这在历史上也很少见。

朱元璋对于封爵其实是很谨慎的,因为他一生就没封过几个公爵,能被封为公爵的都是有大功劳的人物,甚至还有很多像刘伯温这样的有功之人都没有被封为公爵。这还不算完,李贞死后,朱元璋还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而且还给他上了谥号,叫做“贡献”,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李贞的评价是很高的。

不但如此,朱元璋还追封李贞祖上三代为王爵,让他祖上也跟着沾光。纵观整个明朝历史,能够享受朱元璋这么高待遇的人,除了徐达、汤和、常遇春等少数几个人之外,几乎就很难找到其他人了。

再说说朱元璋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恩人刘继祖的。

朱元璋家的穷,从他父兄的死就看得出来。史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词语来形容朱元璋家的贫穷程度,叫做赤贫。但凡叫赤贫的人,基本上就是穷人中的穷人了,穷到家里如果死了人,没有棺材寿衣,只能拿个破帘子卷了草草下葬的程度。

那一年,朱元璋的兄长、父母相继在一个月之内死去,朱元璋虽然没有能力为自己的亲人举办下葬仪式,但是他是个孝顺的人,所以他决定去找当地的地主帮忙。不过朱元璋首先找到的人不是刘继祖,而是地主刘德。

朱元璋家是刘德家的佃户,朱元璋父兄都在替刘德种田,朱元璋本人也在替刘德放牛。有困难找主户,这件事本来就是考验地主良心的事情,但是刘德显然不是什么喜欢做慈善的人,很果断地拒绝了朱元璋。其实刘德拒绝朱元璋,也是有其他缘由的,因为朱元璋小时候很混,带着自己的小伙伴把刘德家的牛被杀了吃掉,刘德对朱元璋的印象自然就不怎么好,所以不肯帮他。

刘德不肯帮忙,朱元璋也没太放在心上,这从后来朱元璋到家乡,虽然见到了刘德,但是并没有为难刘德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后来朱元璋又找了一些其他人,但是也没人肯帮他。

就在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时候,刘德的哥哥(也许是堂兄)刘继祖听说了这事,他主动找到朱元璋,说愿意赞助他把自己的家人给安葬了。

刘继祖也算是个富户,在他看来,把一块地皮送给朱元璋埋葬他的亲人,其实也不算个啥。但是朱元璋看来,因为刘继祖的帮忙,他得以给自己的父母兄长尽孝,所以朱元璋就一直把刘继祖的恩情放在心上。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的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旨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刘继祖在1353年去世了),刘继祖的夫人娄氏为侯夫人。

朱元璋的圣旨当时是这么说的: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

大意就是说,自己家里遇到了难事,刘继祖发仁惠之心帮助自己,自己不敢忘,所以封刘继祖为侯爵,夫人娄氏为侯夫人。朱元璋还说了很多赞誉刘继祖的话,这是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极少见的举动,可见朱元璋确实很感激刘继祖。

刘继祖这个侯爵是可以世袭的,虽然刘继祖已经死了,但是他的后人却因为刘继祖得到了实惠。据一些史书记载,刘继祖的后人一直享受明朝皇室优待,一直到明朝灭亡方才成为平民。

我不知道刘德后来在见到朱元璋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但我估计他肠子都要悔青了。不过刘德虽然没有帮助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在一次回凤阳的时候还是接见了刘德,朱元璋没有为难他,而且还赏赐了他很多田地,并免除了他家一些赋税和徭役。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其实还是念及旧情的,毕竟朱元璋全家曾经靠刘德生活了很长时间。

不过刘德得到的好处与刘继祖相比就差得太多了,这就足以说明,人还是要行善,能帮助人就帮一把,万一以后有人非要以涌泉相报呢。

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其实刘继祖能够被封侯,我认为也许不完全是因为刘继祖的个人原因。前面我们说了,刘继祖在1353年去世了,那个时候朱元璋是红巾军的一个大头领,当时正在招兵,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听说此事,就跟着自己的几个同乡去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收留了他,并让他跟着自己打仗。

再后来,朱元璋称吴王,让刘英回凤阳替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墓。朱元璋称帝之后,他父母的陵墓就变成了皇陵,朱元璋又让刘英专职负责皇陵的祭祀等事宜。刘英前前后后的表现还算不错,朱元璋很满意。所以我觉得朱元璋封刘继祖为侯爵,可能也是看到了刘英对朱家所做的贡献,这才决定封刘继祖为侯爵,并让刘英继承爵位,而且这也是朱元璋让自己父母得到荣耀的另一种方式。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随意封爵的人,李贞之所以能封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姐夫,也是当时朱元璋为数不多的亲人,而且还有一个能战善战的好儿子李文忠,朱元璋特别对待一下李贞,大臣们也不会说什么。但是朱元璋如果随意封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为侯爵,那么很多人将会不满。

别的不说,在洪武年间,够得上封公封侯的文臣武将不在少数,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完全按照功劳来封爵,所以导致很多人对自己的爵位不满,朱元璋一度对此很头痛,所以他是不可能随意就封刘继祖的,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直到洪武十一年才决定封刘继祖为侯爵的原因。

那么刘继祖配不配得上这个爵位呢,其实很难讲,不过刘继祖家确实自此以后成为凤阳当地的第一家族,子孙延绵不绝,富贵二百余年。

点赞2、潍坊市 网友:塵事悲

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人是最典型的开国皇帝,在他的眼中,明王朝的稳定与长治久安压倒一切!对于可能危及明王朝稳定和长治久安之人,朱元璋从来不会手软,更加不惜牵连数万人、大开杀戒,著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便是血淋淋的例证!但是,没有了政治的大前提之后,朱元璋却又展现出了温情的一面。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封了两位没有寸尺军功的侯爵,一位是恩亲侯李贞,另一位是义惠侯刘继祖。恩亲侯李贞是朱元璋已故二姐——曹国长公主朱佛女的丈夫、追赠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早年家徒四壁,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唯有这位二姐夫李贞家还有些余粮。因此,李贞夫妇时不时就会救济救济这位弟弟,而此举让朱元璋记了一辈子。



因为元末的战乱,李贞家渐渐也支持不下去了,这时候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找到了在红巾军中刚刚发迹朱元璋。朱元璋二话不说,便收留了姐夫和外甥,而且还把外甥李文忠改为了朱姓,当亲儿子一般培养、重用,直到明王朝开元建国前夕才又改回了李姓。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同时也没有忘了姐夫李贞,先封李贞为恩亲侯,恩亲这个爵号几乎就是明着说:“这爵位就是专门给我姐夫留的!”不久以后,因为李贞的儿子李文忠受封曹国公的缘故,李贞也被小舅子朱元璋封为了曹国公!明初的公爵,除了这位曹国公李贞,那可都是独当一面的风云人物!不仅如此,李贞去世后,朱元璋更是破例给了这位姐夫封王的待遇,追赠李贞陇西王,谥“恭献”,并赐祖上三世王爵。这就更加不得了了,明初能够获得如此待遇的,只有徐达、汤和以及李贞的儿子李文忠等少数几位开国元勋!



接下来再说一说义惠侯刘继祖。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算是当地的富户吧。朱元璋未发迹前家中赤贫,父兄去世后无处下葬。其实,最初朱元璋想到的并不是刘继祖,而是自己的东家刘德。朱元璋家是刘德家的佃户,朱元璋原本想着自己父兄为刘德家辛苦了一辈子,希望刘德能够看在这个份上给自己一块薄地安葬父兄。可这位刘德偏偏不是个喜欢助人为乐之人,一口便拒绝了!就在这个时候,刘德的哥哥(一说堂兄)刘继祖发了善心,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朱元璋这才得以让父兄入土为安。同样是一件小事,朱元璋也记了一辈子!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在原来那块荒地之上为自己父母兄长建起了气势恢宏的凤阳皇陵(即今明皇陵)。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记当初给自己这块地的刘继祖。彼时刘继祖实际上已经谢世多年,但是朱元璋仍然坚持要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这个义惠侯爵位是世袭罔替的!恐怕刘继祖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初自己一个小小的善举,居然给后世子孙换来了二百余年的贵族身份和荣华富贵!而对于那位“为富不仁”的刘德,朱元璋并没有“睚眦必报”,反而以德报怨,赏了刘德一部分土地并免除了其多年徭役、赋税。可是,这一切和世袭罔替的义惠侯爵位比起来算什么呢?不知道刘德四下无人时会不会为当年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呢?



现在提起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都是屠戮功臣等等。但是,对于亲人和没有政治利害冲突的外人,朱元璋还是非常人性的。身为帝王、九五之尊,能够不忘贫贱之时给自己伸出过援手的人,朱元璋比起陈胜之流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点赞3、禹州市 网友:亡心少年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太平乡孤庄村,一户姓朱的贫苦佃农家的第四个儿子出生了,孩子的父亲朱五四,当年已经四十七岁,母亲陈氏也四十二了,这个小儿子,是不折不扣的老来子。

朱五四按照和兄长朱五一两家儿子名字排序,给这个小儿子取名--“朱重八”。

朱家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贫苦佃农,到朱五四这一代已经是四代了,数代颠沛流离,四处漂泊。朱五四一辈子都在为地主开荒拓地,向地主租来荒地,辛苦耕种,等种成熟地后,地主就加租或夺佃,一家人只好又换地方去向新地主租地。

朱五四一生搬了四五次家,辛辛苦苦开荒种田,却连巴掌大的一块自己的地都没有挣下。朱家人得到的只有人间风霜苦,和流不尽的辛酸泪。-----《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御制皇陵碑

在朱重八小时候,父母咬牙挤出一点钱,让他上了一年的私塾,但后来实在没有余钱继续供他上学,于是不到十岁的朱重八只好回家,给现在租种的田主刘德家放牛,以获取些微薄的报酬,为家里分担责任。

这样的日子过了七八年,朱重八也在慢慢的长大,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他大概也会在这几年成亲,然后延续父辈的路,成为一个和父亲一样苦哈哈的贫苦农民,租种着某个地主家的田地,生儿育女,直至终老。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所在的淮河流域遭遇大旱,赤地千里,烈日似火。然后又发蝗灾,田地颗粒无收。

朱家本来还算平静的生活,一下子被打得粉碎:辛苦了一年的收成,全部在大旱和蝗灾中荡然无存,生活陷入困顿。

在全家还没来得及从大灾中缓过神来,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瘟疫又开始肆虐着淮河两岸。本来就因绝产而饿得发昏的朱家人,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朱重四、大哥的长子,都在这场天灾中先后去世,相隔不过半个月!----《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御制皇陵碑

而朱家,只剩下了十七岁的朱重八、及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已经入赘他人家),还有大嫂王氏,和大哥朱重四留下的一儿一女。

人去世了,总要找块安身之所,以掩埋安葬才好。可怜朱五四辛勤操劳了一辈子,到死连块下葬的坟地也没有!实在没有办法,朱重八兄弟俩只得去找佃种田地的地主刘德,向他央求,希望他看在朱家为他种了多少年地的面子上,施舍一块地,好用来安葬去世的亲人。

但是地主刘德毫不同情朱家的遭遇,不但没有答应施舍坟地的请求,还大声训斥朱家兄弟二人,并破口大骂,场景让周围邻居都十分地同情。

这个时候,听见了喧闹声的刘德之兄刘继祖,出门了解了事情原委后,生出了恻隐之心,于是主动向兄弟二人伸出援手,给了一小块地予他们,用来安葬去世的亲人,这才解了朱家的燃眉之急!

而刘继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不经意间的善举,竟然会在多年后,给自己的后人带来了多么大的回报。

坟地有了,可是家里实在拿不出余钱置办棺木,无奈之下的朱家兄弟只得将亲人生前的破旧衣服包裹在遗体上,草草掩埋。多年以后,老年的重八想起这段辛酸事,还老泪纵横:“昔年寒微时,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急无阴宅之难!吁,艰哉!”

勉强操办了亲人们的丧事后,朱家也维持不下去了,大嫂王氏为了活下去,带着幼年的儿女返回娘家,以求活下去。朱重八兄弟俩,也挥泪分别,各自逃难。而这一别,重八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的二哥。----《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御制皇陵碑

之后,在邻居汪大娘的好心帮助下,朱重八被家乡的皇觉寺收为小沙弥,后来又被打发四处云游,化缘度日,过了三年多的游历生活,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至正八年(1348年),二十岁的朱重八回到皇觉寺,继续着出家的生活。

三年后,元末红巾起义爆发,在已经参加了红巾军的幼年同伴汤和邀请下,朱重八下定决心,离开寺庙,投奔濠州红巾军大帅郭子兴,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传奇,这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的事。也就在这一年,郭子兴给朱重八起名“元璋”,这就是日后建立大明的明太祖朱元璋!

至正十三年(1353年),施舍田地给朱家的的刘继祖去世,他的儿子刘英,以及帮助过重八的汪大娘之子曹秀,在听说了太祖已经是濠州红巾军重要将领后,先后去投奔他。太祖视同亲人,留在身边为亲军,待遇优厚。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已经称吴王的太祖,拿下了老家濠州。于是,亲自率军返回老家,衣锦还乡,随同一起的,就有刘英和汪文(为纪念汪大娘,太祖令曹秀改名汪文)。

回到了家乡,太祖祭奠了父母,见到十多年前的旧地,无限感慨。命令在原址为父母修建恢弘气派的陵墓,即“明皇陵”。同时,为了报答刘继祖、汪大娘的恩德,太祖授刘英“皇陵祠署令”,授汪文“皇陵祠署丞”,负责监督修建皇陵,并日后祭祀事宜。

当年的田主刘德,这时候居然还没死,也被太祖召见。太祖看在刘继祖份上,没有为难刘德,只是对他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还赐给他三十顷地,免除十年赋税。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经过十六年的征战,当年的小小少年,历尽艰辛,席卷天下,驱逐蒙元,恢复中华,建立大明朝,于南京登基称帝,成为了皇帝(明太祖)。而当年太平乡的朱家亲人们,能够活着看到朱元璋成为皇帝的,只有大嫂王氏、侄女福成公主(大哥的儿子朱文正因欲谋反,被软禁,抑郁而死)、二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大伯家朱五一的四儿媳田氏、及大伯的孙女、堂兄朱重四之女、自己堂侄女庆阳公主,寥寥六人而已(朱文正子朱守谦,是在朱文正投奔太祖后生的,不算当年太平乡的亲人)。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在皇陵初步竣工时,下诏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以刘英继承义惠侯爵位。并亲自撰文向天下人说明这件事: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

此举明白地显示了太祖对于刘继祖当年雪中送炭义举的无限感激之情。

此后而刘继祖子孙世袭义惠侯爵位,与大明相始终,直至明末。刘氏家族也是有明一代,中都(即濠州改称)第一家族。

当年一个小小的善举,却有如此丰厚的回报,为自己的子孙带来了三百年的荣华富贵,即使是刘继祖本人,恐怕也不会料到吧。

点赞4、常熟市 网友:爱的承诺

朱元璋在建国时,共分封了6个公爵和28个侯爵,这其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战功赫赫,并为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有两个人是个例外,他们没有尺寸之功,也没有为明朝出过半分力,却都被封为侯爵,比刘伯温都要高出一头。

这两个人,第一个叫做李贞,他是朱元璋二姐的老公。朱元璋少年时,家里人都被饿死,他自己也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还好当时李贞夫妇家里有些余量,所以就经常救济朱元璋,这才让朱元璋没被饿死。对此,朱元璋是铭记于心。

后来,因为天下大乱,李贞家也渐渐也支持不下去,朱元璋的姐姐也因饥困而去世,走投无路之际,李贞只好就带着儿子李文忠找到在红巾军中刚刚发迹的朱元璋。

朱元璋二话不说,便收留了姐夫和外甥,还把这个外甥当成亲儿子一般培养、重用。



明王朝建国后,朱元璋大肆分封功臣,而这位外甥李文忠直接被封为曹国公,位列大明六公爵之一。当然,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同时也没有忘了姐夫李贞,他下诏封李贞为恩亲侯,恩亲这个爵号的意思不言而喻,几乎就是明着说:“这爵位就是专门给我姐夫留的!”

不仅如此,李贞去世后,朱元璋更是破例给了这位姐夫封王的待遇,追赠李贞陇西王,谥“恭献”,并赐祖上三世王爵。要知道,在明初能够获得如此待遇的,只有徐达、汤和以及李贞的儿子李文忠三人而已,由此可见朱元璋心里有多重视他的这位姐夫。

接下来的另一位无功而获侯爵之人,正是给朱元璋赠送祖坟的人,他叫做刘继祖。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也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富户,当年朱元璋家就是刘继祖堂弟刘德家的佃户,专门给刘德种地,而朱元璋则给刘德放牛。

后来,朱元璋的父母都因贫困饥饿而去世,朱元璋家又赤贫,还没有立锥之地,根本没法安葬自己的父兄,朱元璋不愿自己的父母被随便埋在乱葬岗,就去找自己的东家刘德,希望他能够赏赐一块薄地来安葬自己的父母,毕竟自己全家给刘德做牛做马这么多年。

但是,刘德却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朱元璋的要求,在他看来,朱元璋的父母虽然给自己做牛做马这么多年,但自己也付出了报酬,从法礼上来说算是两不相欠,自己实在没有理由来帮助朱元璋。

更何况,朱元璋既然没钱没地,就随便找个地方埋掉自己父母即可,又何必要专门找耕地来安葬呢?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吗?加上这年头人命如草芥,活着的人有谁愿意搭理已死之人。



被拒绝后的朱元璋真的绝望了,这天大地大,竟然没有他父母的葬身之地。然后,就在朱元璋最绝望的时候,刘德的堂兄刘继祖发了善心,他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朱元璋这才得以让父兄入土为安。同样这一件小事,朱元璋也永远铭记在心。

等到明王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就在刘继祖给他的那块荒地上大兴土木,为自己的父兄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皇陵,也就是我们现在安徽凤阳的明皇陵。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记当初给自己这块地的刘继祖。

当时刘继祖已经去世好多年,但是朱元璋仍然不忘记他当年的恩情,所以他下令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这个义惠侯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也就是说,虽然刘继祖已经去世,但他的儿子却可以继承这个爵位。

另外,刘继祖妻娄氏也被朱元璋敕封为侯夫人。此后,终明朝两百七十六年,刘继祖的子孙后代一直世袭该爵位,享受明朝给他们的恩泽。

这样的荣幸,恐怕是当初刘继祖没有想到的吧。当时的他,绝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善举,居然给自己的后世子孙换来近三百年的贵族身份和荣华富贵!而那位“为富不仁”的刘德,朱元璋并没有“睚眦必报”,反而赏了他一些土地,并免除其多年徭役、赋税。

当然,这也说明刘德当年并没有过分为难朱元璋。试想,如果朱元璋全家是被刘德的为富不仁害死,刘德全家人的脑袋恐怕都不够砍,所以事后的刘德恐怕也时常会在梦中惊醒,还好自己当年没把事情做得太绝。

当然,面对自己堂兄全家的大富大贵,刘德恐怕也会多次在午夜时分抽打自己嘴巴,毕竟这个富贵本来应该是他的。

点赞5、双鸭山市 网友:挽卿衣。

刘继祖自己虽然没有等来朱元璋的报答,但却给子孙换来了200余年的荣华富贵!

朱元璋在称帝之后,封了6个公爵,20多个侯爵,他们都是战功赫赫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唯有两人除外。一人叫李贞,是朱元璋的姐夫,另一人就是这刘继祖了。此二人都被封为侯爵,要知道大军师刘伯温也只是一个伯爵!

刘继祖并无尺寸之功,之所以被封为侯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朱元璋穷困之时给予的恩情,朱元璋的祖坟所在地就是刘继祖赠送的。

元顺帝至正四年,淮河流域先是大旱,又是蝗灾,朱元璋家的田地几乎绝产。他们原本就生活艰辛,这一下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了,然而这只是个开始!

大灾之后有大疫,朱家人饿得发慌,身体更是没有多少抵抗力,于是在疫情的肆虐下,朱元璋的双亲、大哥朱重四和大哥的长子都在半个月内相继去世。

朱元璋家里原本就是赤贫,没有钱财来操办丧葬,更可悲的是附近十里八乡的土地都已经有了主人了,他们一家连个入土为安的地方都没有。

没办法,朱元璋就去找地主刘德,因为老朱家是刘德家的佃户,朱元璋本人也在帮刘德家放牛,有事情他自然要去找主人家了。可是朱元璋从小就属于调皮捣蛋的,甚至曾经带着小伙伴把刘德家的牛杀了吃。所以刘德对其印象极差,果断拒绝了朱元璋的请求。

朱元璋四处求人,但无人肯帮忙,就在即将放弃的时候。刘德的兄长刘继祖主动找了上来,刘继祖当时也是个地主,在他看来赠送一小块不适合种庄稼的地给朱元璋并不算什么。可他的举手之劳,却给了朱元璋尽孝的机会,对于当时的朱元璋来说,这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所以一直将刘继祖的恩情铭记于心。

朱元璋晚年的时候想起这件事情老泪纵横,倍感心酸:

“昔年寒微时,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急无阴宅之难!吁,艰哉!”

朱元璋安葬了父亲、母亲、大哥和侄子之后,老朱家也就散伙了。为了生存,大嫂王氏带着年幼的儿女回了娘家,朱元璋和二哥也挥泪告别,各自求生去了,这一别就是永别。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郭子兴给爱将朱重八取了个名字,叫做朱元璋。此时的朱元璋还跟在别人后面打天下,而朱重八更名朱元璋的第二年,帮助他安葬父兄的刘继祖就去世了。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就去投奔了朱元璋,成为亲兵,跟随他南征北战。

14年后,朱元璋已经是吴王,他攻下濠州之后,带着刘英返回老家,祭奠父母和兄长,并在原址上修建了后来的“明皇陵”。后来称帝后又任命刘英为“皇陵祠署令”,负责监督皇陵的建造。

当年的地主刘德倒是活得久,得知刘德还在人世,朱元璋召见了他,不但没有追究当年的事情,还赏赐了30顷土地,免税十年,毕竟当年没有刘德租给老朱家土地,他们也早就饿死了。所以刘德反而成为了更大的地主,不过这比起刘继祖家受到的赏赐来说,还真的是毛毛雨了。

洪武十一年,皇陵初步竣工了,朱元璋下旨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世袭罔替,由他的儿子刘英承袭爵位。此后,刘氏家族成为中都第一家族,直到明朝灭亡。

刘继祖当年的举手之劳,换取了后世子孙200多年的荣华富贵,或许这也是老人们总说行善积德,善有善报的原因吧。

朱元璋担心刘继祖未有寸功却被封侯,麾下的这群骄兵悍将不服气,因此特意下旨解释: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

由此看来,朱元璋虽然因为大杀功臣而被后世广为诟病,但是对贫贱时期的恩人也是不忘本的,能做到这一点就非常不容易了。而他后来杀的那些功臣,或多或少都有“自己作”的原因,为了天下的稳定,朱元璋也只能痛下杀手了。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点赞6、阆中市 网友:苏薇儿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帝王,人生坎坷,自知江山来的不易。为了后代能坐稳江山,把江山看成是他一人一姓打下来的,不愿离其他开国功臣共享富贵,因此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但他对曾经赠给坟地的邻居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

出身贫寒的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的一个小村庄,小名朱重八。祖辈一直以种地为生,在元朝末年,元朝的统治者,对汉人特别歧视。农民只能挣扎在死亡线上,生活十分艰难。

公元1344年,正赶上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旱灾,蝗灾,灾后瘟疫肆虐。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病逝,父亲的遗体还没有下葬,他的大哥朱重五和母亲陈氏也先后离世。 这个不幸的家庭接连遭到这样的重创,在短短的十多天内接连死了三个人,此时17岁的朱重八万籁俱灰,他首先得让死去的亲人入土为安。没有土地,没钱买棺材,他拿什么去安葬他们?

刘继祖的出现,解了朱元璋的燃眉之急

没办法他只能求助他的雇主刘德,刘德不但没借还把他大骂了一顿。乡亲们都看着他可怜,他们却爱莫能助。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的邻居刘继祖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把他家的一块地赠给了朱元璋,让他用来埋葬亲人。朱元璋用麻布包裹了亲人的尸体,将其埋入地下,算是入土为安了。由于刘继祖的慷慨解囊,朱元璋的亲人才有了安身之处。

生活使朱元璋成了乱世枭雄

朱元璋在家没有了活路,离开家乡去讨生活,这个17岁的放牛娃,历尽千辛万苦,他从事过各种职业,还当过和尚,但始终没摆脱过贫穷。后来他参加了义军,他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发展了自己的势力的,成了乱世枭雄。最后统一全国,成了明太祖,改变他的命运。

一地封候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也没有忘记昔日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的刘继祖,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诏封刘继祖为义慧候,正妻楼氏为候夫人。封其儿子刘英在凤阳守皇陵,世袭候位,与明朝相始终。"一地封侯”的典故就出自于此。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个残暴的开国皇帝。登基不久就杀了跟他一起把天下的一批功臣,就连暗地里讽刺他当过和尚的人都不放过,他也非常痛恨贪官污吏,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见一个杀一个,对于他出身卑微有直接的关系。但他唯独对他在困难时期伸出援助之手的刘继祖却封了候,这是因为刘继祖这个小小的人物不会对他的后代坐稳江山构成威胁,而刘继祖也因此成了那个时代的幸运者。

点赞7、钦州市 网友:踏雪寻梅

在这里,有必要再重温一下朱元璋当年无力葬家人的故事,包括放牛,每一个都是一段辛酸的往事,令人叹息。

元朝末年,在安徽凤阳的山野,经常会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孩童,赶着若干只大牛小牛,被一群小伙伴簇拥着,踩着日头的节奏,早出而晚归,在玩闹中忘记了饥饿,渡过一个又一个看似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个孩子就是朱重八,日后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洪武万岁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凤阳,但祖上并不凤阳人,而是江苏人,也就是秦汉时期的楚人,刘邦、项羽的同乡。

对于项羽,朱元璋不太感冒,倒是常把刘邦挂在嘴边,或许他一直就把刘邦当做惺惺相惜的偶像。所以,从幼时起,朱元璋便有了当皇帝的梦想,于是经常一边放牛,一边坐在高高的石头堆上,让小伙伴们高呼“万岁”,如同一位威风八面的真皇帝,接受朝臣们诚惶诚恐的叩拜。

孩子们的想法单纯、幼稚,他们所渴望的东西,有时候连自己都弄不清楚是什么,比如当皇帝,也许只图个威风,或肚子不再挨饿。而世上一多半的梦想何尝不都是说出时有些可笑,而一旦实现后,反倒敬佩做梦者的勇气。没多久,朱元璋就做了一件在小伙伴们看来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他把一头小牛烤熟,给大家解了馋,代价是被刘德揍了个半死。

对于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欢乐是短暂的,饥饿才是一个永远避不开的话题。每当夕阳西下,赶着悠哉悠哉的牛群,呛着夹杂着牛粪味儿的尘土,朱元璋想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回家能不能吃上一顿饱饭!”

一个朝代在改朝换代之前,必显露颓废之征兆。政治黑暗、官吏贪腐、恶霸横行、饥荒遍布天下,百姓无以过活,只能扶老携幼、背井他乡,寻找新的栖身之处。

其实到了元朝后期,无论是流民,还是朱元璋的祖上,不管是从何地迁往何方,只不过是如灰坑跳入火坑,不但改变不了赤贫的面貌,而且在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中越陷越深,很难再有翻身机会,除非推倒腐朽的元朝廷。

当然,对于年幼时的朱元璋来说,不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即便有,不过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而穷人家的日子向来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朱元璋十六岁那年,家乡爆发瘟疫,没过几父母及大哥被夺去生命。

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悲伤,还有一无钱,二无地,如何将亲人遗体安葬的问题。于是,朱元璋与二哥试探性地找到了东家刘德,希望刘地主能够伸出援手,以解燃眉之急,不至于让亲人露尸荒野。

当然,朱元璋开出的条件就是为刘德做牛做马,直到还清丧葬欠下的债务。没想到刘德一顿棍棒将兄弟俩轰出门外,在刘德看来,“泥腿子”一抓一大把,何必在乎一个放牛娃,而且前阵子无缘无故少了一头小牛的帐还没算清呢!想起来,刘德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正当灰头兄弟俩的兄弟俩绝望的时候,刘德的堂兄刘继祖给了朱元璋一些旧衣服,并送了一块地。朱元璋千恩万谢,将亲人草草安葬,之后去黄觉寺剃度出家。没过两年,寺庙也成了自身难保的泥菩萨,朱元璋只好开始了以和尚为招牌的乞讨之路。

二十五岁那年,朱元璋的人生迎来转机,经好友汤和的引见,加入郭子兴领导的反元义军。从此,朱元璋算是踏上了去往皇帝宝座的光辉大道。

因此,朱元璋的早年,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地主刘德,一位是刘德的堂兄刘继祖。刘德刻薄寡义,让朱元璋看透了炎凉的世态,刘继祖施舍人于危难,给了朱元璋活下去的勇气。

然而,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风光还乡,刘继祖已经过世,而刘德还健在,只不过如一段枯藤,似一片败叶,被风吹着、兜着,蜷缩于没人在意的角落里。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道的变化还是快了点。昔日飞扬跋扈的大地主,如今一贫如洗、风光不在。曾经的放牛娃,现如成了最大的地主,给谁地种他说了算。好在朱元璋不记前嫌,如韩信对待当年胯下之辱的恶霸一样,不仅没有责罚刘德,而且还赐了他良田三十亩,免十年税赋,以示皇恩浩荡。


而对于已故的刘继祖,朱元璋格外的恩惠,追封其为义惠侯,余荫子孙。义惠侯,字里行间突显一个义字,也彰显出朱元璋知恩图报的作派,给天下百姓树一股新风,立一道标杆,成就洪武之治良好的开端。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点赞8、商洛市 网友:草莓糖

这件事告诉我们,雪中送炭是最具长远眼光的投资方式。

谁也想不到,多年前还在饿死边缘徘徊的朱重八,不仅生存是个问题,甚至连埋葬父母家人的钱都没有;就是这样一个穷小子,放过牛,当过和尚,当过大头兵,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无数的冷眼嘲笑都经历过,可居然就在多年后成为了坐拥天下,而且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开国皇帝!

所以永远不要轻视一个上进努力不服输的人,哪怕他只是一个放牛娃。而且如果在他极度的困境之中能够轻易拉他一把,也许会成为你人生中做过最正确的事。

死无葬身之地的朱家人

朱元璋的邻里少年地主刘继祖正是偶然的在朱元璋的生命里对他发了一个善心,帮助了曾经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朱元璋安葬了家人,就得到了无数倍的回报,而这种回报是他从未想过的巨大。

当时,元朝已经进入了尾声,天下大乱,战争进行的是民不聊生,本来朱元璋一家租种苛刻的地主刘德家的地,就已经生存艰难,偏偏那年天下发大水,大水之后紧接着是瘟疫横行,朱元璋一家连遭噩运,在尸横遍野的地方,朱家也没能幸免于难,最终一家人中,朱元璋的父母,大哥朱重四和侄子朱胜保都没有挺过这场瘟疫。

朱元璋福大命大,熬了过来。

搁现在可能最好的方式是把尸体火化;但是古人没有现在的医学卫生知识,而且最关键是古人对入土为安有很深的执念,为了好好安葬一家人,朱元璋求爷爷告奶奶,寻便街坊来凑钱,只可惜也杯水车薪,寥寥无几,最终他求到了自己家租种耕地的地主刘德家中,刘德不仅不愿意借钱给他,还把他轰了出去。

柳暗花明刘继祖给地

朱元璋顿时陷入人生至暗时刻,他为自己不能让家人入土为安而在大街上抱头痛哭,路人虽然多对他投来同情的目光,虽然大家都知道他家破人亡,可大灾之后,谁也没有能力去帮助他。

刘德的弟弟刘继祖听说了这件事,想起了曾经那位精壮生猛的汉子朱五四(朱父)就这样死了,不由得心生唏嘘,遂即动了恻隐之心,把朱元璋叫到自己家中,说了一句被朱元璋记一辈子的话:

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

大意是:我家地很多,你要葬家人怎么不来找我啊,我家的随便你用,绝不吝惜!

朱元璋于是感激的痛哭流涕,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猛地给刘继祖不停磕头感恩!此后,朱元璋一直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

后来朱元璋投军,慢慢打出了名头,刘继祖的儿子刘秀前往投靠,朱元璋始终对他厚待有加,把他倚为亲兵,从不让他身处险境,在朱元璋建国后,刘家成为凤阳第一家,永世绵延,与大明同寿共荣……

还不止于此……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御制《皇陵碑》修建、镌刻完毕,其中有一句: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把刘继祖借地葬父的事情详细镌刻下来,足见朱元璋是真的记了一辈子,并且对此厚恩始终念念不忘,除了照顾刘继祖的后人,他把死去的刘继祖更是加封为侯,这是当时只是动了恻隐之心的刘继祖从未想过的巨大回报,或者他根本就没想过要朱元璋报答什么!

《万历野获编》记载:

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词略云: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


由此来看,朱元璋倒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真男人!而雪中送炭的刘继祖,也获得了他从未期待过的此后大明王朝三百年刘氏的子孙福报!

这应该就是好人有好报的一个最佳案列吧……

点赞9、运城市 网友:素衣白裙

谁曾想,一块坟地,竟能收获如此大的回报呢?


1343年,朱元璋家乡濠州,发生史无前例的大旱灾,大旱之后,必定面临一个严重的蝗灾,这样的天灾,所以会让底层劳动人民深受其害,百姓怨声载道,路上时常有饿死骨,在那个医疗条件并不发达的年代,紧接着便是肆虐横行的瘟疫!

很不幸,朱元璋一家,也在这次灾难中,并未幸免,短短半个月,父亲率先离开人世,大哥和母亲,也因为尽可能将家中的食物分散给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所以也撑不住饥饿,最终离开人世。

本来日子就很苦,一家人相依为命,朱元璋父亲给地主刘德做长工,尽管当时朱元璋年纪还小,但是他也跟随父亲,在地主刘德家里放牛。


然而随着瘟疫的发生,本就捉襟见肘的日子,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家中的余粮正常过日子没问题,一旦遇上灾荒年,只有饿死的份,然而此时的朱元璋和剩下的二哥,看到相继去世的父母亲,以及大哥,逐渐认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

本来就家徒四壁,遇上这样的大灾荒,没有吃的不说,更拿不出一文钱,来给死去的父母亲以及大哥买棺材,哪怕是一块席子,没有钱也没办法办到,然而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兄弟二人眼看着父母亲的身体都要发臭了,所以尽管没有棺材,最起码先找到一块安身之地。

兄弟二人托着本就饥饿不堪的身体,转了一圈又一圈,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一寸,能够让父母亲和大哥安息的地方,就连荒地也看不到,即便是找到了,以兄弟二人的状态,怎么又能够平整出一块适合父母安息的地方呢?太远了,来来去去折腾,兄弟爱人都有可能死在半路上。

此时朱元璋想到了一个办法,好歹自己的父亲给地主留得做了这么长时间的长工,找地主留得要点地安葬父母亲应该不是什么问题,想到这里,朱元璋立马兴高采烈地跑去找地主刘德。


可是没想到刚去就吃了闭门羹,好不容易见到了刘德,还被地主刘德恶狠狠的骂道:“你父亲给我干活,我可是付了工钱的,凭什么无缘无故给你们地?”

朱元璋见地主刘德如此无情,只能无奈回家,然而就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地主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刘继祖当然认识小时候的朱元璋,听说了朱元璋父母亲的遭遇,也表示同情,也就多了一句嘴:问朱元璋这急匆匆的跑去干嘛?

此时的朱元璋就一五一十地将向地主刘德借地的事情,告诉了刘继祖,刘继祖一听,自己身为哥哥,都对自己弟弟的做法表示愤怒:朱元璋这么小的孩子,父母亲就已经去世了,然而狠心的地主刘德,居然连一块安身之地都不愿意给朱元璋的父母亲,这怕是以后要遭天谴。


比起地主刘德,哥哥刘继祖就显得很有爱心,用实际行动来帮助朱元璋,给了他们一块地,用来安葬父母亲和大哥,朱元璋连忙感恩戴德的同时,就赶紧回到了家中,将这个消息告诉给二哥,既然已经找到了坟地,兄弟二人一刻也不敢耽误,没有钱买席子,更没有钱买棺材,所以他们就用父母亲生前的破衣服,将父母亲以及大哥包裹起来,安葬到了好不容易要来的坟地上。

即便是父母亲,以及家里的顶梁柱大哥都已经不在了,但是剩下的人日子还是要过,为了能够活命,剩下的朱元璋以及二哥大嫂,小侄子,兵分三路,各自谋求各自的生活。

当时的朱元璋还小,为了能够吃饱肚子,就跑到了黄觉寺当和尚,也顾不得什么信仰不信仰的了,剃了头,就皈依了佛门,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发现寺庙里也并不简单。

毕竟是饥荒年,尽管朱元璋为了混口饭吃,一天在皇觉寺里又扫地又烧香,敲钟击鼓更是不在话下,哪怕是洗衣做饭,也都得他干,这些也都忍了,毕竟他年纪小,而且吃不饱肚子,有求于人,关键是老和尚却并不待见此时的朱元璋。


老和尚也是人精,知道饥荒年粮食的珍贵,尽管朱元璋所做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但是为了自己能够保命,不仅马上封住了米缸,还让本来就吃不饱肚子的朱元璋,出门去化缘。

朱元璋一路上一边化缘,一边逃命,那时候他才十七八岁的年纪,一路从杭州老家跑到了合肥,先后经过信阳,汝州,陈州,毫州等地,兜兜转转,又回到了黄觉寺。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而此时的朱元璋,增加了三年的阅历,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现实,不过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欺负的小和尚,反而逐渐养成了坚强勇敢的性格,而此时也正值起义频发的时刻,在郭子兴占领濠州之后,朱元璋发小汤和也成为了郭子兴手下的一个小官,所以当时就联系朱元璋,让他前去参加义军。


正当朱元璋犹豫要不要去的时候,信中的内容却被师兄看到了,师兄口口声声说是要去告密,逼得朱元璋不得不去投奔红巾军。

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也让朱元璋更加懂得生存法则,只要能够活命,他就不惜一切代价,正因为如此,他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在郭子兴手下履历奇功,而且得到郭子兴封赏之后,他都如数分给手下的兄弟们,这样更加深受手下士兵们的爱戴。

郭子兴见朱元璋如此聪明会来事儿,本着拉拢朱元璋的目的,想把朱元璋彻底拴在自己身边,所以也就把自己收养的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当老婆,正因为如此,朱元璋的仕途也开始一发不可收拾,逐渐走上平步青云之路。

经过多年奋战,朱元璋不仅摆脱了老丈人郭子兴的控制,而且还收获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兄弟们,由于朱元璋本就是从底层做起的,所以他也更能体会民间疾苦,深得民心,一鼓作气,经过10年的奋战,成功击败大敌陈友谅,于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尊称为吴王,剩下当皇帝的事儿都是顺理成章。


没有了陈友谅牵制,朱元璋消灭张士诚,那也是轻而易举,尽管朱元璋多次劝降张士诚,但是张也是有骨气之人,在弹尽粮绝之后,终究当了俘虏,他此时依旧不给朱元璋面子,只能被乱棍打死。

公元1367年,朱元璋派自己的大将徐达和常遇春,完成全国统一收尾工作,彻底击溃了元朝统治。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朝,当然接下来重要的事情就是给手下功臣加官进爵,赏赐财宝喽!

不可否认,朱元璋是一个很懂得感恩的人,他自始至终都记得当年主动给地埋葬父母亲的刘继祖。

朱元璋功成名就,那么接下来所做的事,自然就是寻根问祖,将这好消息告诉曾经死去的父母,给他们寻一块更大的风水宝地,毕竟儿子出息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或许就连朱元璋父母亲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当皇帝。

当年那悲惨的一幕还历历在目,一想到这里,李元璋就热泪盈眶,所以当时就立下圣旨,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于刘继祖的感谢,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刘继祖及其家人的封赏。

朱元璋确实很大气,直接给刘继祖封了个侯爵,让当时的刘继祖都受宠若惊,顺带着,刘继祖一家,都享受了荣华富贵,而且当时刘继祖的这个侯爵,还是可以家族世袭的,别提当时的刘继祖有多高兴了。

刘继祖有多高兴,地主刘德就有多害怕!

毕竟当年地主刘德是剥削了朱元璋一家的人,而且连一块坟地都不愿意给朱元璋,朱元璋记恩,但是也同样记仇!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还是体现出了君王的大度,当时刘德听到朱元璋当了皇帝,简直是惶惶不可终日,听到哥哥刘继祖被加官进爵,简直肠子都悔青了,想想自己不仅错失了这样的投资机会,反而要是被朱元璋盯上,全家人性命都有可能不保,心里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

后来朱元璋回到老家,自然也见到了地主刘德,然而朱元璋却一反常态,丝毫没有怪罪地主刘德,还给他赏了很多地,并且还给予了一定的赋税减免措施。

其实也不难理解,尽管当时的地主刘德,行为确实有点可恨,但是朱元璋也知道,因为地主刘德,他们家也算是在濠州落稳了脚跟,在此之前,朱元璋老爹带着一家老小都搬了好几次家了,要不是被地主刘德收留,还不知道要流浪多久。

好人有好报,当年刘继祖给了朱元璋一块坟地,日后,朱元璋还给刘继祖一个侯爵,并且保证了刘继祖一家200年的基业长青。

点赞10、永州市 网友:舞琳歪传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传奇的开国皇帝,做过和尚要过饭,但是自从他起事后,人生却如开了挂一样,一路打怪升级爆装备,直到最终登上皇位,掌控天下,但是到这里朱元璋陷入了争议,因为朱元璋建国之后大杀功臣,将功臣们杀的是七零八落,因此人们说朱元璋忘恩负义,为人残忍,但是我认为这些只是朱元璋在政治上这样做的,所谓皇权无亲情,而朱元璋本人却是一个知恩图报,心胸宽阔的人。

朱元璋一家老小遭遇天灾

起初,朱元璋一家有八口人,父母二人,兄弟四个,姐妹两个,朱元璋是家中最下的孩子,因此其父母以数字为其取名为朱重八。朱元璋一家为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家中属于是佃户,靠帮地主家种地讨生活,而朱元璋自己则负责为地主放牛。起初虽然很穷生活的有些困难,但是父母为人和蔼,兄弟姐妹之间感情也很深厚,因此这一家或者穷并快乐着的生活。

但是在朱元璋十一二岁的时候,这一家却迎来了天大的祸乱,这一年凤阳遭遇了严酷的旱情,这一年滴雨不下,收成少的可怜,碰巧又碰上了蝗灾,最后基本上是颗粒无收,因此本身就很贫穷的朱元璋一家便断了伙食,家中只能到采集一些野草野菜树皮充饥,这样一来时间久了,人当然受不了,家中的亲人相继饿死,到最后仅仅生下了小朱元璋以及二哥朱重六。

朱元璋讨地安葬父母

此时的朱元璋可以称得上是一无所有,而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朱元璋现在的心思就是一心想为父母安排好后世,让其入土为安,但是由于家中是佃户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于是朱元璋就向自己为其放牛的地主刘德讨一块地,祈求他给自己一块地让父母入土为安,但是这个刘德却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无论朱元璋如何跪下恳求,如何哭泣无助,就是不肯给其一块小小的土地,让其安葬父母,并且还恶语相向,好生的没有人性。

刘继祖慷慨赠地

由于是小孩子祈求他人为自己安葬父母,闹得声音也比较大,一时间围观过来了很多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同情朱元璋,谴责地主刘德,但是也只是仅此而已,由于本身都是强维持,哪里还有余力去帮助小朱元璋。而这时一个好心的人物出现了,他便是小财主刘继祖,跟地主刘德不同,一是刘继祖是一个小财主,没有刘德有钱,二是刘继祖是一个好心的人。刘继祖在这里也观望了很久,最后见这个小孩子实在是没有了办法,大地主不给地,小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于是挺身而出对朱元璋说道:“孩子,起来吧,我给你一块地,你去安葬父母吧!”

朱元璋听此,起初一愣,但是立即缓过神来,对其连忙进行磕头,说了很多感谢的话,并且还说道:“将来有一天我一定会报答您的”,刘继祖听此,只是笑着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可能这时的就继祖一是并不指的自己所做的这件事能够有所回报,二是因为刘继祖不认为朱元璋给报答给自己什么吧。就这样小朱元璋用破席子盖在父母身上,简单的为其安葬了。

朱元璋报恩

此事过后,朱元璋离开了这个令人痛苦的家长,出门做了和尚,但是在佛门中的生活也不算好过,最后做起了化缘的和尚,说白了也就是要饭。直到朱元璋阴差阳错的成为了起义军之后,人生仿佛苦尽甘来开了挂一样,一路打怪升级爆装备,直到登上皇帝宝位,成为掌控天下的君主。之后朱元璋曾多次回到自己的故乡,看一看父老乡亲,而这时地主刘德还活着,但是朱元璋的大恩人刘继祖却离世了,已经是皇帝了的朱元璋并没有惩罚当年不给自己的地的地主刘德,反而赏赐给了他一些地,以及免了十年的赋税。至于自己的大恩人刘继祖,刘继祖不在了,但是却有子孙后代,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让其子女后代世世代代继承他的爵位,福及子孙三百年。

因此可见朱元璋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而且在其作为皇帝的时候,很多以前的穷苦老乡,或者是患过难的朋友,前来找他,朱元璋都是十分高兴的热情相待,但是这里却有一些人不会察言观色,不懂人情世故,相当于自己找死,这是谁都没有办法的了。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