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东林党和阉党,哪个对国家危害相对较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如果历史告诉过我们什么真理,就只有一条:绝大部分古代政治集团都是自私的。
政治集团的第一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小团体,而不是国家民族,更别说劳苦大众了。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常见的是四股势力的争斗:皇族、外戚、权臣、宦官。
其中皇族就是拥兵自重的王爷们,但进入秦代以后使用了郡县制度,而不是分封制度,限制了王爷们的兵权和行政权,所以王爷的叛乱大为减少,不是主流了。
即便如此,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王爷叛乱,只是大部分无法成功而已。
外戚主要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决定的。由于中国古代讲究皇帝一个人为尊,但皇帝也会英年早逝,死后立年轻甚至儿童皇帝继位,就只能让其母亲或者奶奶代为执政。而这些女人自己无法坐稳权力宝座,只能依靠娘家的外戚实力。汉代的吕后、唐代的武则天都是典型的例子。汉代的外戚和宦官斗争最为激烈,搞得国家直接灭亡。不过,从明代开始就大为限制外戚的势力,尤其不在有权有势的家庭选择美女,从而大体杜绝了外戚的力量。
权臣也是祸乱国家的病根,主要是掌握军政大权的重臣。自古以来,无数权臣篡位,甚至借此改朝换代,比如隋文帝、宋太祖等等。宋代开始限制大臣的权力,将权力完全分散开,到明代完全形成了文官治国,武官统兵的基本策略,权臣实力大为减弱。
宦官,遗憾的是,历朝历代都无法消灭宦官势力。宦官其实是皇帝的工具,是皇帝借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一个团体。宦官没有后代,篡位的可能性很小,才被皇上信任。但宦官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除了唐代等极少数时代宦官掌握军政大权以外,明代宦官其实并没有实权。只要皇帝一声命令,魏忠贤也可以立即脑袋搬家。
就明代的东林党和阉党来说,其实只是复杂的政治集团。
东林党属于在野的官僚集团,背后是中小地主阶层、大商人和知识分子阶层,是帝国的中间力量。
阉党主要是,封建最高统治集团、太监集团以及东林党的敌对小政党联合体。
在东林党和阉党长期的权力争夺中,毫无疑问阉党一度占据上风,主要是万历皇帝和天启皇帝对阉党集团的重用,仅此而已。
东林党作为在野政治力量,试图推翻阉党统治掌握大权也无可厚非,这是政治斗争的基本原则。
所以东林党和阉党无所谓好坏一说,只是不同的政治集团。
阉党执政有功有过,总体是过大于功,加速了明朝灭亡。
但换句话说,东林党执政也未必强于阉党多少。
就像《三国演义》中,阉党领袖张让之流,质问外戚领袖何进,说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嘉德殿门,张让、段珪迎出,左右围住,何进大惊。张让厉声责:“董太后有什么罪,你竟然将她毒杀?国母丧葬,你托疾不出!你本是杀猪卖酒的小人物,是我们推荐给天子才有今天的富贵。你不思报效我们的恩情,多次试图谋害我们。你说我们是坏人,请问谁是好人?”
讨论这个问题就简直就是个悲哀,因为这导致了一个悖论。
现在我们这些粉丝其实就是东林党思想的残遗。
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脸面,我要拿出来炫耀的。当然,放在崇祯末年,这几条也是东林党的铁律。
而这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迅速灭亡。
非常痛苦,这锅得甩给自己头上。而要想把灭国的责任甩给东林党,就得先把这些骄傲全部揉巴揉巴,扔马桶里冲走。
阉党不存在这个问题,阉党没有什么政治底线,怎么活着怎么算,该割地就割地,该赔款就赔款,该和亲就让九公主去,还是不行,什么狗屁国门,背着崇祯就跑了。反正绝对不会死社稷,不会迅速灭亡。
想甩锅就不能要脸。这就是个悖论。
阉党和东林党哪个对国家更有利?用这个提法,就等于是问:骨癌和脑瘤,哪个对身体有利。
犹抱琵琶半遮面,还不好意思呢。
干脆就扯下遮羞布,痛痛快快地问:东林和太监哪一个祸害更大!
万历年间,他们的祸害一样大。
天启年间,是太监的祸害更大。
崇祯年间,太监和东林一齐祸害,但太监基本上不掌权了,东林的祸害大。
但按照明朝的规制,东林和太监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如果皇帝有本事,东林和太监是一点招都没有,也没什么祸害。所以祸害最大的当然是皇帝。
明实亡于嘉靖,别把身居深宫,运筹帷幄,搞权力平衡看得那么高明和智慧。正是从他开始,权力平衡成为朝廷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平衡术,王朝都维持不下去。
嘉靖和万历搞的是三角板平衡,让一家相对壮大,能压住另外两头,如果大家力量均衡了,什么事都别干了,每天战斗吧。所以就出权臣。
天启搞的是翘翘板平衡,自己当砝码。
到了崇祯时期,失去了平衡。
大明王朝就垮了。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明朝的灭亡,其实是亡于党争。
这话到底是否准确,我们暂且不说。但历史上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确实给明朝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伤。如果要问谁对国家更有利,这个问题恐怕真的没办法回答。因为这两者,都需要对明朝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关东林党和阉党的恩怨,我们还得从明朝万历年间说起。
话说在明朝万历年间,随着一代名臣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对张居正进行清算,同时在幕后纵容大臣们结党斗争。
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因为他本人就是政治斗争的老手,所以当时的明朝,党争的问题并不算大。但是张居正死后,因为文官集团缺少了一个绝对意义上的领袖,皇帝又希望大臣们去斗。所以接下来二十年的时间里,明朝的高层文官集团,彻底成了一盘散沙,形成了一大堆所谓的‘党派’。
在这些党派当中,尤以‘乡党’最为广泛。所谓乡党,就是指一些出身同一个地方的官员,以老乡的身份,相互抱团取暖,继而开始结党。
在这二十多年里,明朝高层出现了齐党、楚党、浙党等一大堆党派。这些乡党,往往会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攻讦,混战不休。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能保持明面上的体面。所谓的争斗,也大多仅限于政见上的不同。
但是,到了万历二十一年,在那一年的京查当中,这些乡党为了各自的利益,彻底撕破了脸皮。自此之后,原本政见上的不同,彻底变成了为了反对而反对。再加上万历皇帝开始不再上朝,彻底没了约束。所以从这时开始,明朝高层文官集团,就进入了混战状态。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道理,放在朝堂斗争上也是一样的。就在明朝文官集团,疯狂进行内斗的时候。有个叫顾宪成的官员,在朝堂斗争当中落败,被迫返回家乡。然而这个顾宪成回到家乡之后,却不甘心就此归隐。回到家乡之后,顾宪成找了一座书院,开始办学讲课。
要说官员退休之后,回家乡搞搞教育,倒也算是发挥余热了。不过,这个顾宪成有点不太一样,顾宪成开办书院后,经常举行集会,公开讨论国家大事。因为顾宪成之前做官的时候,人缘实在是不错。所以,这座书院开始举办集会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前来参加集会。
最开始的时候,前来参加集会的人,还仅限于那些普通学子,或者一些和顾宪成一样的失意官员。但很快,随着这座书院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对当时朝政不满的官员,也开始加入到集会当中。
如此一来,这座书院,就渐渐从一个单纯的学术团体,变成了一个政治团体。除了有顾宪成这样在野的教书先生,还有许多在职的朝堂官员,甚至不乏一些高级官员。
于是,一群来自不同地域,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但却抱有相同政治主张的人,逐渐围绕着这座书院,汇聚到了一起。因为这座书院,叫做东林书院,所以这群人后来便被称为东林党。
东林党最初开始出现的时候,其实是以一种良性的方式出现的。东林党出现之后,很快就成了明朝的舆论中心。很多自诩品格高尚的官员,都以能够加入东林党为荣。如此一来,东林党若是能够压服其他乡党,还朝政一个清明,似乎也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问题是,这样的东林党,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因为是一个松散的学会性质的党派,所以东林党没有明确的思想纲领。这就导致后来,东林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走了样。
随着东林党开始出现,很多志在匡扶社稷的官员,开始加入东林党,东林党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再之后,东林党围绕着立太子这件事,开始通过政治斗争,打击所有乡党。因为东林党吸引了大批官员,导致齐党、楚党、浙党之类的乡党,根本就不是对手。
另外,东林党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征,那就是品格有些过于‘高尚’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东林党最初成立的时候,确实是出于好的目的。但是随着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东林党的路线开始变得越来越极端,逐渐变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另外,东林党的很多读书人,喜欢‘严于律人,宽于律己’。对于其他党派的政敌,不但要把人家彻底拉下马,下马之后还要痛打落水狗。这种斗争方式,彻底破坏了明末政坛的平衡性。
所以,等到万历皇帝和泰昌皇帝,先后去世,天启皇帝登基的时候,东林党迎来了全盛期。但同时,被东林党打击的其他乡党,自身生存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所以,为了生存,这些所谓的乡党,不得不开始联合起来。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将这些乡党,彻底凝聚了起来。
这个人,就是魏忠贤。
魏忠贤原本只是皇宫里一个普通的小太监,后来靠着天启皇帝的奶妈客氏,逐渐飞黄腾达,得到了天启皇帝的信任。因为天启皇帝是出了名的不爱管朝政,所以在这之后,朝政大权就落入到了魏忠贤的手里。
魏忠贤掌权之后,东林党开始坚决反对魏忠贤,而其他几大乡党,为了自身生存,则开始纷纷依附到魏忠贤的身边。就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魏忠贤身边聚集了几大乡党,形成了新的阉党。
再之后,魏忠贤开始借助手中权力,捏造罪名,陷害东林党的核心成员。在魏忠贤的陷害之下,东林党的核心成员,几乎全部被杀害,东林党也彻底一蹶不振。而阉党掌权之后,因为魏忠贤本人就不是什么好人,阉党的核心成员,几乎又清一色都是奸臣。所以,在阉党掌权期间,明朝的统治开始全方面的崩溃。而这些隐患,则是留到了崇祯时代。
直到天启皇帝去世,随着崇祯皇帝登基,除掉了魏忠贤,东林党才再度崛起。
但是,到了崇祯时代,再度崛起的东林党,却彻底变了味道。
首先,崇祯本人极其讨厌党争,这种讨厌,不光包括阉党,同时也包含了东林党。所以,到了崇祯时代之后,就算东林党得到了喘息之机,仍是成了一盘散沙。
其次,因为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东林党的所有核心成员,几乎都被屠杀一空。如今剩下的东林党成员,几乎全都是那种只顾自身利益,不顾朝堂利益的伪君子。所以,到了崇祯时代以后,明朝出现了一个很奇葩的现象:大家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但要说让这些人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们却又什么都不会。
如果说,天启年间的东林党,还算是一个有着崇高追求的党派。那么到了崇祯时代,东林党就彻底成了一个毒瘤了!此时很多东林党的成员,他们根本不关心后金军队会不会攻破山海关,也不关心愈演愈烈的流民问题。他们关心的,只有自身的财产和名声。
所以,要说阉党和东林党,哪个对明朝更有利,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法回答。因为这两者的存在,从根本上破坏了明朝的统治核心。不过相对来说,刚刚创建之初的东林党,其实还算是不错,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到了崇祯时代,那时候的东林党,其实只不过是一群伪君子罢了。
至于阉党,内部或许也有一些品格高尚、工作能力比较强的官员。但大体上来说,阉党的大多数成员,还是那种只顾自己,不顾国家的奸臣,自然也谈不上好。
当一个国家,已经没有了稍微好点的选择,只能看哪个选择不那么坏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这个政权估计也就彻底没救了。
都不是什么好鸟。
至于哪个对国家有利,我认为都没有。无论哪个党成了气候,对于明朝而言都是灾难。倒是这两个政治集团对于统治者,也就是皇帝是有各自用处的,这也就成就了他们的价值。
先说东林党。这个崛起于万历年间的政治集体,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仅仅是几个具有匡扶社稷的文人的朋友圈,但是在经历了“争国本”等大事件后,东林党开始逐渐走上前台,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
东林党人是一个庞大的概念,最开始起源的地方,在江浙地区,这里是大明帝国的财税重地,因此来自这一地区的官僚或多或少都有江南财阀的影子,这也是东林党人能够在明末的朝堂呼风唤雨的重要原因。
东林党中的很多人以匡扶社稷,报效国家为己任,且道德较为高尚,当然,这是相对于阉党而言的。这是在表面,但是当涉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或者说涉及到他们所代表阶级的切身利益,这事就两说了。
万历年间的抗税事件实际上就是东林党人和皇权进行的激烈对抗,万历皇帝有感于国库紧张,特别是自己的钱包羞涩,于是派遣太监到河南、江南等地开矿并征收矿税。虽然万历皇帝有时候不靠谱,但是他还是很清楚这笔钱应该从谁那里出,农民兄弟没有被搜刮。但是开矿和矿税征收在地方遇到了激烈的抵抗。
不得已,万历及时改变策略,将采矿商业化,改为征收商业税。但是此举更是让地方政府炸了锅,要知道,当时的商业税,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而如果万历从中抽成,势必让地方政府利益大大受损。因此地方官僚集团开始大举反对开矿收税。带头的,是东林党人李三才。
东林党人在背后大举煽动百姓闹事,打死打伤大量的税收人员,最后让开矿收税不得不终止,此举终于让万历皇帝认识到东林党人的真面目。
可以说,正是东林党人自命清高,也让皇帝清高的无耻做法,才让明朝后期国库日益空虚,最终走向崩溃。
但是阉党就是好人吗?非也。
言党之所以形成,除了魏忠贤的不断收拢,就是东林党人的不断排挤,这才让原来属于不同地区的朋党走到了一起,形成了阉党。
一般一个团队的素质,能从领导者的素质看得出来,而魏忠贤大字不识几个,入宫前还是偷鸡摸狗之辈,这样的领导能带出什么好团队呢?
但是因为有东林党人的外在威胁,这个团队倒也不是一无是处,最起码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事实上,随着被东林党人打压的人越来越过,失去立场而投奔阉党的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天启年间,六部都有阉党成员,上到中央,下到各地机关都有阉党的势力。
我们知道魏忠贤不是个好人,是个十足的坏人,但是对于天启,或者说对于明朝皇帝而言,他是个有用的人。什么意思呢?就是皇帝办不到的事,他可以办到。万历不是收不到商业税吗,但是魏忠贤可以,因为好多地方大员都成了阉党成员。有东林党人阻挠?好说,依靠着魏公公和皇帝的亲近关系,参他一本,保证消停。
所以可以这么说,在东林势大,皇权式微的情况下,魏忠贤是能够帮助皇帝贯彻意志,行使权力的人!而且,只有他一人。从这一点来看,魏忠贤祸国殃民,对国家没有好处,但是对皇帝有好处。
最早体会到这一好处的,是木匠皇帝朱由校。而当崇祯把魏忠贤干掉,把阉党拔除后,才发现自己的政令出不了紫禁城,自己的钱包收不来钱,不得不乡弱势群体农民开刀,然后导致了颠覆明朝的宏大起义。
所以说,千不好万不好,对皇帝有用才是真的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明亡国实际原因是政府财政破产。政府财政破产最大原因东林党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士族利益。功名免税和投献使得政府农业税收的基本盘越收越少。矿税和商税又被说成是与民争利。开海禁是违反祖宗法度。实际是断绝了明政府所以有可能扩大收入的可能,最终结果就是明政府的脑死亡。所以东林党是明亡罪魁祸首。阉党至少在积极替明中枢寻找输血的途径
阉党是流氓会,在百姓前耍威风,但不会直接欺压百姓,因为没油水可捞,还不如抢富商大官来的痛快。
东林党是文官集团,基础是富商和同僚,讲的是我三妻四妾皇帝必须用情专一,老话说的好:官官相护,,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富商是基础、其他官员是同僚,你说他们怎么才能致富?
所谓东林党,指的就是明朝末年的一个政治集团,这个集团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由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主要人物有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等,表面上看是为国为民,但实际上确实自私自利。人们常说的东林党人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参与到这个集团中的人,它们借着评论官吏、讽议朝政的名义,做着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牟利的举动。由于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等一些口号,让民间以为他们是好人,然而翻开东林党的真面目论史才发现,他们其实是大地主、大商人集团的代言人,实际上就是代表江浙一带商人的利益,一旦有征款赈灾的举动他们就会极力阻挠,因为这伤害了他们自身的利益。而他们根本不关心黎明百姓生死,他们和阉党的党争,加剧了明朝的灭亡。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明亡以后几百年,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名言。但是说实话,作为明亡的罪魁祸首,东林党和阉党谁要有这个觉悟,估计明亡也得缓几年。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阉党”确实是党,但是东林党在天启年间并不是党,因为此时的东林中人还是有“君子党而不群”的觉悟的。东林党真正成为一个党争集团,是在崇祯继位以后,展开对阉党的清算的时候,这些人才跳出来的。
阉党有多恶心,不用多说。在他们把持朝政的几年里面,国家被搞成什么乌烟瘴气的样子,大家都很清楚。建生祠,九千九百岁爷爷,卖官鬻爵,以及打死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六君子,都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作。
而东林党就干净吗?当他们彻底成了一个为争而争的党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杨涟们当年的风骨,而变成了一个为斗争而斗争的政治集团罢了。别的不说,东林党领袖钱谦益,靠科场舞弊升级,最后连一点点气节都没保住,就这种人也值得尊敬?
所以,其实无所谓哪个更有利。到了崇祯年间的时候,东林党和阉党都已经成了地地道道只知道搞斗争而对国计民生并没好处的政治集团,成了帝国政治生态里面最大的一颗毒瘤。你拿两颗肿瘤问医生哪个对人体更好,你让医生怎么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回答你?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东林党的开创者应该是顾宪成。他原本是吏部郎中,主管官员选方面的事物,因为所做官员选拔方案不符合皇帝心意被贬官。万历朝一个大事是争国本,即万历皇帝想立为太子的人选不符合规定。大臣反对,此时的官员调整,皇帝肯定希望提拔支持自己的人,可是顾宪成并不奉迎皇帝,可见性格正直。
顾宪成回到家乡之后,与其弟顾允成一起修复了宋朝大儒杨时曾在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人在此讲学。他们讲学中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现实政治的关心,并通过学术活动对现实政治产生影响。由于吸可了一批人围绕在他们周围。许多在职的官员也对他们的学术理念和政治主张表示支持。这一群人,就被的为东林党。
明末阉党,指的是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专权,为了权势和利益投靠魏贤的人的形成的政治团体。他们并非全是太监,而是在朝廷的各个部门都有。等崇禎皇帝继位,把魏忠贤以及投靠他的人全部收拾了。这些人被称为阉党。之前大明朝虽然也有王振、刘瑾等太监专权,但都没有形成庞大的集团。
把东林党与阉党拿来比较,应该有让他们为明朝的灭亡背锅之意。但我觉得,无论是东林觉也好,阉党也好,他们都不是大明朝灭亡的第一责任人。明朝的灭亡在于政治的腐败,其第一责任人应该是皇帝以及朝廷的最高决策班子-—内阁。
明朝末年的党争,是加剧了政治的腐败与混乱,但控制和掌握国家大局的应该在皇帝,而非一个松散的学术、政治团体。
朝廷里的派系斗争,历朝历代都有,为了利益以地域,血亲,师承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利益团体,时时都有。宋朝时期,就有南北方之争,以科举为例,北方考官偏向北方人,南方的考官偏向南方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争斗在所难免。可在皇帝的压制引导利用之下,一般不会对现实政治造成重大伤害。而明末党争造成了非常畸形的政治生态。
明末朝廷的利益集团恐怕不仅仅是东林党和阉党,其它还有以山东人为主的齐党,比如张至发,谢升等。以湖北人为主的楚党,以浙江人为主的浙党;江苏昆山的昆党,以及安徽宣城的宣党。
阉党与其它集团一起与东林党斗过。简单一点说,原因很简单,当东林党触犯他们利益的时候,只要是一个集团的,便不问是非,群起而攻之。
东林党在学术上更倾向于理学,他的主要人物在处理事务上常表现出很强的原则性。也正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不善变通的弱点。从人格上讲,东林党的人品更高一些。
阉党人物从学术倾向上更能体现心学特点,不拘一格,通权达变。但人太善变了,就会没有底线,没有道德。所以,以儒家的观点看,东林党的主要人物体现出君子人格,比如杨涟,左光斗等,在他们的身上都体现出了道德原则高于生命的价值取向。而阉党人物往往有小人特质,他们可能能力很强,但没有原则,没有底线,为了个人利益,任何事情都可以干。比如崔呈秀,霍维华等人,他们都是很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只是无德。他们跟着好人会干好事,跟着坏人干坏事。假如皇帝是个能力很强的人,让这两种人各司其职,对国家就会有利。张居正在位的时候,朝廷上基本上摒弃了互斗模式。根本原因在于张居正采取正确的国家政策。等万历执政的时候,因为自己心有所偏,不遵祖宗法度,又犹豫不决,于是朝延上因为态度的不同分为两派。就有了党争,在这一事件中,不能不说拥护皇长子的东林党是坚持原则的,而拥护皇三子的,不能没有拍皇帝马屁之嫌。
到天启继位,东林党杨涟、左光斗在红丸案及移宫案中的表现,都是在维护朱常洛及天启帝朱由校的利益。可是天才本匠朱由校在政治上的水平是白痴级别的。当大明王朝的权力被魏忠贤把持之后,利用三案来清算东林党的时候,天启皇帝可能都不知道,魏忠贤清算的那些人许多是忠心耿耿维护他利益的人。以此可见,他们的忠心是多么没意义。
崇祯上台后,迅速解决了魏忠贤,之后开始清理阉党。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天启朝的时候,魏忠贤是实际掌握政权的人,阉党虽然干了不少坏事,但一心为恶害人的毕竟少数,大多数阿附魏忠贤的人可能为了官位而做出的无奈选择。按一般的处理,把为首的处理了就行了。但崇祯很精明,他亲自查阅内阁奏章,把反说过魏忠贤好话的人,都处理了。当办案人员列出一个处理名单上报时,崇祯嫌处理的人少了。亲自以奏章证明一些人是庵党,最后,这些人全部被处理。最轻永不叙用。而这些人中有许多是官瘾很大,能力很强的,所以他们就不停的折腾,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比较有名的有既阮大诚等,到南明的时候,明王朝只剩下半口气了,他们还在窝斗。
当然,东林党以气节相标榜,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高尚,钱谦益最后也降清了。可是,他终归有点愧悔之心,比起阮大诚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是有点差别的。
总之,猫狗相争打翻了油瓶,谁的责任大一些?我看还是主人责任大。没有万历的偏心,天启的的痴以及崇祯的苛刻,朝廷的内斗依然会有,但不会把自己斗死。
哪里有什么阉党,其实就是帝党,阉人们的利益依托于皇帝,他们才是真正站在皇帝立场考虑问题的人。所在魏忠贤在的时候,想办法搞钱,比如收矿税,甚至受贿,搞到钱支援辽东,那时候和建奴打的有声有色,让建奴非常头疼。等魏忠贤一死,东林诸公彻底放飞自我,皇帝想收商税?那绝对不行,那是与民争利。只能压榨泥腿子,称为辽饷,天灾人祸之下,农民没有了活路,纷纷揭竿而起,而东林猪公又大搞党同伐异,真正能任事的能臣猛将一个一个被坑死,等崇祯醒悟过来,已经无力回天了。而东林诸位“君子”则毫无羞耻的良禽择木而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