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哪些发生在古代战争中的巧合,让你感到不可思议?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6关键词:古代,战争

哪些发生在古代战争中的巧合,让你感到不可思议?

点赞1、昌吉回族自治州 网友:轩辕★破


淮海战役中,粟裕能够完胜杜聿明,在陈官庄消灭杜聿明的三个兵团三十万人,除了三军用命,将帅齐心之外,那场神奇的大雪的功劳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徐州的邱清泉,李弥兵团和孙元良兵团又奉命向南进攻,企图重新打通徐蚌线,但是打了几天,发现解放军防守严密,打不动,再打下去有可能这三个兵团都要被葬送了,于是决心放弃在徐州与解放军进行决战的计划,撤离徐州,先沿着萧县,永城,涡阳,蒙城到阜阳,再向北进攻,解救黄维兵团。

撤退的时候,杜聿明要求各部队自带七天补给和油料,并且明确告知各部队,再到达阜阳之前不会补给,其余物资要尽可能破坏掉,以免留下来资敌。按照事先国军统帅部已经同意的杜聿明的撤退方案,如果撤退徐州之后不恋战,全力撤退,是有能力撤退到阜阳去的。

但杜聿明二十八日发布撤退命令,三十日凌晨开始行动,第二天一早通过萧县,下午已经到达陈官庄青龙集一带,行军速度其实还算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当时部队出现了混乱,因为道路狭窄,三十万大军行军,比较拥挤,部队就乱了,有些部队的建制也乱了。于是杜聿明应邱清泉和孙元良兵团的要求,停下来了,本来已经跑到全军前面的李弥兵团也被叫回来了。

这一停下就是两天,到了十二月三日,杜聿明发现解放军已经源源不断的赶来,正在对他们形成包围之势。折腾到四日终于准备攻击前进继续撤退的时候,又接到了国军统帅部的命令,要求调转方向,解救黄维兵团。杜聿明就这样开始犹豫,一会儿想突围,一会儿又想执行命令。六日下令突围,结果孙元良兵团报销了,只剩下了一个师的部队。


到了八日,国军统帅部严令杜聿明必须全力向东南方向攻击前进,解救黄维兵团,争取实现会师。于是杜聿明开始部署部队强攻解放军的阻援部队。一开始邱清泉只是应付差事,没有出主力部队,十日以后开始总精锐的九十六师攻击,每天拿出五个团的部队进行突击,加上战车和坦克配合,解放军的牺牲很大。

打了几天,到了十三十四日,华野阻援部队已牺牲太大,已经有不支的感觉。加上此时黄维兵团尚未全歼,华野既万包围杜聿明集团,又要围歼黄维兵团,还要阻击南线的增援部队,兵力已经用到了极限。而这时候粟裕手里也无兵可调了,不仅华野总部的警卫团已经投入战斗了,整个华东地区能够抽调来参加作战的地方部队全部投入进去了,连起义才两三个月的吴化文的三十五军也使用上去了,并总电报和中央商量,看能否调动在淮海战役一开始就起义的张克侠何基沣的部队。

所以粟裕这两天和中央电报商量,有意两阻击阵地后撤一段距离,让敌人向南移动一下,因为国军只要运动起来,就会有更大的漏洞,比较有利于解放军歼灭。中央已经批准了粟裕的这个意见,但是还没有开始部署的时候,到十五日,黄维兵团终于放弃了继续坚守待援,准备突围了。这样一来,到十六日,黄维兵团就被全部歼灭了,华野也就不用转移阵地了,可以专心致志的对付杜聿明集团了。

但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都是经历了旷日持久的苦战才达成歼灭的目标,牺牲很大,减员比较多,而且一直是连续作战,持续战斗长达一个半月,无法休息,也无法进行补充和整顿,部队疲劳已极,如果杜聿明集团就地固守待援,华野如果想硬啃,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而杜聿明这时候也已经再准备突围了,正在和南京进行突围的方案进行沟通。


杜聿明原本从徐州带出来的物资这时候剩下的已经不多了,所以需要空军空投物资,但空投物资数量有限,杯水车薪。所以,杜聿明原本想在二十日以后就开始执行突围计划,由空军提供掩护,病准备释放毒气,协助杜聿明集团突围。可是,到了十九日晚上,天气突变,漫天大雪,一连下了十天,一直下到十二月二十八日白停。就是在这十天里,杜聿明集团带出来的物资完全消耗完了,就是突围,连体力也没有了。

下雪这段时间,因为要配合平津战役,华野暂停攻击,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攻,同时将围困的部队轮番抽调下来,进行战场整顿和休息,补充。就是在这十天里,杜聿明集团的国军士兵冻饿交加,士气越来越低落。等到雪停了之后,杜聿明又坚持要求空军持续空投物资,等战士们恢复体能之后,才能执行突围计划。结果杜聿明还没开始突围,元月八日开始,华野各部队就又重新开始了攻击,不断突破国军阵地。到十日杜聿明决心突围时,马上就全线崩溃了。

也正是因为这十天的大雪协助封锁,让国军只能坐吃山空,消耗物资,军心士气日渐瓦解,等到重新开始攻击的时候,国军已经士无斗心,士气极端低落了,完全无力组织有效防御,被解放军突破了的阵地也没有能力组织反突击了。所以,华野发起总攻后,很快就全歼了杜聿明集团,整个围歼杜聿明集团的阶段,解放军的伤亡比仅有一比九点五,远低于歼灭黄百韬兵团时的一比二点五,几乎是摧枯拉朽。

点赞2、黄山市 网友:厭世控ˇ

1938年10月30日,日本军部发布公告,承认第101师团长伊东政喜中将“在中国江南前线指挥作战时,被中国军队击伤,现正恢复良好”云云,而这个家伙的重伤,完全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战场“巧合”。更为重要的是,伊东老鬼子的中炮倒下,差不多直接酿成了薛岳围歼第106师团的“万家岭大捷”,堪称抗战史上神奇的巧合。



(伊东政喜中将)

日军第101和第106师团都属于特设师团,也就是由第1和第6师团的预备役人员在战争爆发后匆忙编组的,只有大队上以上军官才是现役,因此初上战场时战斗力确实不如老牌常设师团。但是鬼子在前线兵力不足,又必须进行预备役动员,因此这俩师团在日本本土编成后,先后投入华东战场。

这个第101师团其实不弱,因为它的兵员都来自东京第1师团的复员兵,很多都是关东军老兵,在淞沪会战中是被当作主力部队使用的。该师团核心部队第101联队在军史文献上的出镜率很高,其中次任联队长饭冢国五郎大佐在庐山被击毙,几乎成为军史自媒体的“网红”,不过今天他不是主角,被干的是他的顶头上司,中将师团长伊东政喜。

(王敬久)

武汉会战中,这两个特设师团被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用于次要作战方向,即攻击南浔线薛岳第一兵团的侧后方德安,击破中国军队后再从南方迂回包抄武汉,同时也牵制薛岳不能全力出击长江沿线。其中第101师团奉命从庐山西麓攻击前进,在一个隘口与中央军第25军的两个师发生激战,日军进展非常缓慢。

兼任第25军的军长的正是第37军团长王敬久,黄埔一期的“徐州三王”之一,本来是德械第87师师长、第71军军长,不料在河南犯错误被免职,后来被顾祝同保举成为第三战区第25军军长。此公作战虽无特别出彩之处,但战场经验较为丰富,并且刚刚起复也不敢马虎,楞是把第101师团挡在了庐山西麓十多天前进不得。



(饭塚国五郎)

伊东政喜因为动作迟缓遭到冈村训斥,火急火燎赶往前线,想看看究竟咋回事,9月28日伊东师团长亲临一线阵地观察中国守军的情况。这个老鬼子号称“儒将”,行事还是比较小心的,他没有登上日军正面阵地,而是爬到了侧后方一个高地用望远镜偷窥,试图寻找第25军的破绽。

本来这是个非常安全的位置,然而就在此时,一枚大口径山炮炮弹在他前方约10米处的反斜面爆炸,弹片从其右下颌穿入头部,伊东政喜当即重伤不起,随即被送往野战医院。这个家伙很是命大,因为弹片从血管和神经之间穿过,没有造成致命伤,否则王敬久第25军可就创造奇迹了,战场击毙第一个日军在职师团长。



(冈村宁次)

问题是这一炮太离奇了,从中国军队的战斗详报来看,根本没有发现这个中将师团长的到来,况且在侧后方的高地也不应该是第25军炮兵的攻击目标,那里一没有鬼子二没有战术价值,而且这是一发冷炮,也就是说,并非有目的集中射击,否则应该有更多的炮弹飞来才是。

日本人研究半天也搞不明白,最后的结论只有一个:第25军的炮兵射术太差,偏离攻击目标接近于离谱。



(薛岳)

那不管,虽然有些不可思议,反正这一炮轰掉了第101师团的军事主官,伊东政喜中将中了头彩,日军前线一时群龙无首,进攻再次延误下来,薛岳趁此机会调动粤军李汉魂和叶肇等部进行反击,日军第101师团被迫转入守势。冈村宁次眼见战场陷入僵局,一边大骂特设师团都是废物,一边另想出奇制胜的办法。

最终憋出来一个比较牛叉的作战方案,命令松浦淳六郎中将的第106师团全部轻装,从侦察机发现的中国军队布防空隙间深入,长距离进行山地穿插,奇袭并一举攻占德安。在穿插的路线中,有一个地名叫万家岭,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

点赞3、百色市 网友:暮墨染雨

哪些发生在战争中的巧合,让你感到不可思议,难以理解。该明白,宏伟壮观的战场,充满血腥拼杀场面,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战场上的事,巧合太多了,太离奇了。在波谰壮阔的血腥拼杀战场,胜负难料,谁也不能保证战场是胜还是败。很多巧合的事,看起是巧合,其实不巧合,是人故意为之,也有很多在无意中发生让人不可思议又巧合的事情。正是那离奇巧合的事情,很多时候主宰战场上的成败。不过,人们要打有准备的战,要制订出详尽周全的战略计划,战略计划要分上中下三计策,还分上上,中中,下下策。在胜中有败策,败中有胜策。任何大小战略计划严格保密,严防间谍打探情报,严防叛徒出卖情报,严防军队走漏风声和情报。只有加强战场纪律,严格军纪才能打胜仗。要打有准备的仗,先天之下忧而忧,后天之下乐而乐。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打胜仗是靠军事实力,战斗素质和能力的,不是凭侥幸心理去打仗,在败仗中想,昐望奇迹,巧合事情发生。打铁还得本身硬,强大军队必有强大战斗力,才会打大胜仗。不过,巧合的事,时有发生。如,诸葛亮要火烧司马懿,天忽降大雨,救了司马懿一命。如,二战,盟军不会开枪的士兵去打炮,炮弹向后飞,朝自己军营飞去,这炮弹落在自己阵地,军营后面,把不远处的德军炮弹仓库炸飞了,让德军千万炮弹被盟军一发炮弹命中被炸毁。这书写二战胜利伟大历史,这是真实可信,太巧合,十分巧合了。这巧合中,冥冥注定盟军必胜利,德军必失败。这是德军聪明反被聪明误,人算不如天算,天要德军失败灭亡,谁也救不了德军。这也说明,邪不胜正,人民,正义,和平必胜。巧合的事,如天兵天将帮我们打胜仗。我们打胜仗如有神助,打一仗胜一仗。

点赞4、长沙市 网友:千古幽兰

德、英两国交战,一方士兵开枪,子弹竟然射进对方枪口内,确实不可复制。

点赞5、吴川市 网友:夏洛之祭

对于一场战争而言,想要取胜依靠更多的是谋略与战斗力,可巧合这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却时不时地在战争中出现,有时他会改变战争的走向,有时他会给取胜的一方也带来高昂的代价。

明万历年间,日本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全国。但国内仍有一些拥兵自重的封建主难以控制。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丰臣秀吉把国内的注意力引向国外,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

在对朝鲜的征伐中,日军遇到了最为强劲的对手——李舜臣。如果说陆地上的朝鲜军不堪一击,那么实际上朝鲜的海军同样并非一支战斗力强劲的军队,可他们的统领李舜臣可以说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全面败退的局势,率领朝鲜海军将制海权掌握在手中,延缓了日军侵占的步伐,等到了明朝的援助。

李舜臣与其他将领所不同的是他并非不痛恨侵略者,可他深深地意识到朝鲜海军的战斗力很难与日军相媲美,若想保家卫国,必须再寻两侧,于是历经周折,一个最为完美的构想越出云烟,它是日本海军的梦魇——龟船。

龟船长35米,宽为11.8米,高为5.2米。船左右各有10个橹,桅杆可以竖起或倒下。龟船上有70多个空洞,可以放枪、炮或射箭,船舱有房舱、仓库等26个船舱,铁甲上有很密的刀子和锥子形铁签子。船头是乌龟状,从龟头嘴上喷吐出像雾气一样,烧硫黄和焰硝等毒气使敌人慌作一团。

1597年10月26日,日军以133艘战船的兵力向朝鲜水师发起进攻,在敌我双方兵力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李舜臣胸有成竹,沉着应战。他先派出一艘战船进攻敌舰,将大批敌舰引入鸣梁海峡。不久,潮水退落,敌舰被暗设的铁索;木桩所阻,无法驶出。李舜臣即派水师反攻,以12艘战船撞破敌船30多艘,史称鸣梁大捷。

1598年,日军计划撤退,明朝援军已至,与朝鲜海军制定了完美的作战计划,他们知道此战过后,将迎来美好的生活,而朝鲜的功臣李舜臣也将为后人所敬仰。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露梁海战中,依据完美的作战计划,明朝合作大获全胜,日军节节败退,可日军的火绳枪却打中了战神李舜臣,击碎了这个神话,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巧合。

一、日军已经溃不成军,军心紊乱。

二、被追击的日军实属乱开枪,准头极差。

三、龟船在建造时便考虑到了火绳枪射击问题,防守严密。

四、李舜臣作为主将,所属龟船可谓众人防卫,且防御应为龟船中的至上品。

也就是说,在日军溃不成军时,一名惶恐的日本士兵放了一枪,而这枪穿越重重防御的龟船,还恰好打在了李舜臣的身上,并且中途没有收到任何阻拦,一枪致命。这个巧合实在是巧上加巧,令人难以置信。

可他终究还是倒下了,露梁海战成为了他最为辉煌的一战,也成为了他绝命之战,但那个不辞辛劳,那个立志保家卫国,誓死御敌的李舜臣却活在了朝鲜人民的心中,他称得上是英雄!

点赞6、鹰潭市 网友:孤风月影

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有过两场战役,白沟河之战与夹河之战。这两场战役朱棣都是劣势的那一方,双方投入的都是主力,只要一败,必定是奠定性的。可是后来都出现了莫名其妙的天气情况,以至于朱棣能够反败为胜。



靖难之役的发动


朱元璋信任自己儿子的程度可以说是到达了顶点,明明历史上有各种为了皇位手足相残的例子,就比如汉朝的“七王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唐朝的“玄武门之变”。


可是朱元璋愣是视而不见,将他的儿子分封在国家的各处,意在巩固朱家政权,少则拥有几千兵马,多者拥有十几万兵马。


有的大臣看出其中的弊端,上书指出,而下场很一致,那就是以“挑拨皇室骨肉”为罪名一一处死,以至于无人敢说。


但有一个人是例外,因为藩王的佣兵自重危害到了他的利益。这个人就是未来国家的继承人——太子朱允炆。


朱允炆作为前任太子朱标的儿子,由于朱标的去世,接替了朱标的位置,成为了新一任的太子。


朱允炆没有朱元璋那样的手段,也没有朱元璋那样的头脑,面对佣兵自重的藩王,他想借助朱元璋的手削掉,但是朱元璋压根就没有那样的觉悟。


他每一次的婉言相劝,到头来朱元璋都将问题踢回给他。


早在当太子时期,就对藩王忧心忡忡的朱允炆一继位,就与死党黄子澄、齐泰在一起,策划如何削藩。


继位不到一年,就先后以各种罪名削了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五位藩王,其中湘王不服,自焚而死,而其他四位藩王则一一成为庶民。



此时的燕王朱棣正在北平瑟瑟发抖,他十分清楚,朱允炆迟早有一天会削在他的头上,因为他是最具实力的藩王,兵力高达十几万。


削了小的,没有理由不削大的。


其他在边境的藩王虽然也与朱棣一样,知道朱允炆迟早会削到自己的头上,但是却没有朱棣那样的觉悟,都在乖乖等待。


朱棣在北平挖了一间地下室,打造兵器。为了避免被朱允炆的耳目听到打造兵器的声音,特地在地下室的上面修建了一座养鸡场,用鸡叫的声音掩盖打造兵器的声音。


打造兵器需要时间,为了麻痹朱允炆,拖延朱允炆削到自己头上的速度,朱棣装疯卖傻,到处抢别人的东西吃,满大街睡觉,大夏天的盖着个棉被取暖。


朱允炆怎么想都没有想到,在他的队伍当中竟然出现了奸细。


负责抓捕朱棣的北平都指挥使佥事张信给朱棣通风报信,朱允炆命令他抓捕朱棣。


朱允炆的刀已经逼近了朱棣的脖子,今天朱棣能够躲的过去,但是明天呢?朱棣当即将心腹姚广孝、张玉、朱能等人招到身边,商议过后,举兵发动叛乱。


由于朱棣长时间驻扎在北平,北平的大部分士兵都认识朱棣,迫于朱棣的声威,大部分的士兵都直接投降,只有少部分的强烈抵抗。


不过,孤木难支,到最后都一一投降,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就此开始。



莫名其妙的两股大风


“白沟河之战”是朱棣与李景隆之间的决战,双方都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兵力,最精锐的将领。这一战,胜利的一方,在未来的战场上,话语权将会大大增加。


由于李景隆与朱棣之间的实力相差太大,一开始的朱棣接连大败。要知道当时李景隆有六十万大军,而且有经常与蒙古骑兵作战的平安,前朝老将吴杰、郭英。


六十万大军在这三人以及以瞿能为首的其他猛将率领下,向朱棣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只拥有十几万大军的朱棣,根本招架不住。


原本以为只需要攻破李景隆的中军,就能够稳住局势,却不曾想在攻向李景隆中军的同时,自己的后军竟然被李景隆先行一步猛攻,以至于已经冲入中军的自己,没有支援,身陷重围。


朱棣拎着刀在乱军之中胡乱砍杀,但是由于人数太多,根本无济于事,座下的马换了三匹,刀都砍出了缺口,可就是突破不了重围。


就在朱棣感到绝望的时候,突然间刮起一股大风,这股大风往哪里刮不好,偏偏往李景隆的帅旗那里刮,直接将帅旗刮断。


在当时,十个士兵有九个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一看到帅旗都断了,哪里还有心情作战,只想逃跑,战场的天平瞬间就发生倾斜。


朱棣抓住时机,率领兵马跑到李景隆的大本营,放了一把大火,火借风势,越烧越大。


如果说之前帅旗断的时候还有一部分士兵在奋力作战,但到了大本营被烧了的时候,士兵彻底没有了再作战的精神,而是比起了谁跑得更快。



六十万大军的溃败,无论放在任何一场战争当中,都是属于顶破天的大事。经此一战,朱允炆一方的士兵都对朱棣产生心理阴影,士气再也恢复不到从前。


朱棣怎么想都没有想到,这么及时的大风还有第二次。


“夹河之战”,朱棣面对的对手已经从李景隆变成了盛庸。盛庸是一个比李景隆胜百倍、千倍的将军,在这之前,他已经通过东昌之战大败朱棣来证明自己。


朱棣对盛庸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而盛庸却特别熟悉朱棣。因为盛庸在之前的李景隆大军中只是一位平平无奇的将领,如果不是李景隆战败,未必有他出头的机会。


盛庸熟悉朱棣从侧翼突破的战法,在他的大军当中,左右两翼极为坚固,而中军则配备着大量的弓弩、火器,专克骑兵。


只要朱棣敢进攻,绝对能让朱棣吃到苦头。


盛庸就如同一只乌龟,无论朱棣怎么样进攻,都能够稳如泰山。


如果就此发展下去,朱棣有很大的可能会被盛庸耗死,因为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朱棣都比不过背靠朝廷的盛庸。



盛庸没有料到,白沟河之战的那一幕,竟然会在他的面前重新上演一遍。


就在朱棣猛攻盛庸的两翼无果时,突然间刮起一股风,这股风虽然不像白沟河之战的那股风一样往帅旗那里刮,但是刮的方向却很有意思,那就是一直往盛庸大军的那方刮。


以至于满天的风沙都往盛庸大军士兵的眼睛里飞去,士兵一个个都变得恐慌,只想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揉一揉眼睛,先恢复视野再说。


盛庸一方的士兵要么在跑,要么在揉眼睛,哪里是朱棣的对手,三下五除二就被朱棣击溃。


这两股大风好巧不巧,往哪里刮不好,偏偏都是往战场里刮。往战场里刮也就算了,每次都是在关键的时候刮,这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莫非朱棣是天选之子。


对于这两股大风,只能用巧合、恰好来形容。



结语


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原本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朱棣是劣势的一方,而朱允炆则是优势的一方。


朱棣只有以北平为中心的几座城池,而朱允炆有除朱棣所占领的那几座城池之外的所有城池,几乎占据的天下。


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依旧败了,而且败得很彻底,连皇位都丢了,自己下落不明。


朱棣能够胜利,一方面是天助他,另一方面是他生对了时代,在他的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一位将领比他更加优秀,再加上朝廷高层黄子澄、齐泰、方孝孺都是书呆子,想不赢都难。

点赞7、鞍山市 网友:魔帝殤邪

1.刘秀指挥的昆阳之战,王莽军达四十多万,刘秀方面仅万人左右,激战中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河流暴涨,王莽军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为之不流,刘秀竟奇迹般地赢得了战争。

2.元日战争,蒙古发动十数万人,汇集蒙、汉、高丽士卒两次大举征伐日本,宛如泰山压顶,但两次都遭遇台风袭击,使得日本在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两次化险为夷。

3.俄法1812战争,拿破仑出动60万大军直扑莫斯科,俄国且战且退,最终拿破仑军被严寒击败,60万人返回的,只有3万人。

4.二战中苏德战场,宛如俄法1812战争的复演,全副机械化的550万德军在苏联刺骨的冷风暴雪中举步维艰,最终在严寒和苏军的打击下全部葬送。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