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死后,吴用为何不去报仇,而是在坟前自缢?
他自责、内疚、没脸回家乡,再加上一到半夜那些死去的兄弟就找他索命,最后精神崩溃,选择了自杀。
书中观其一生性格,有着墙头草、顺风倒的品行,虽为梁山军师,但晁盖在世时并未得到重用。一个原因是晁盖忌讳他的名字,另外晁盖认为他用的都是落井下石、挑拨离间、逼良为娟等等一些损透腔的招数,并且跟自己隔着点什么,还与宋江走得太近。所以,梁山举旗时后,晁盖只信能文能武的公孙胜,把吴用凉在一边儿。
晁盖死后,宋江一继位便清除异己,凡是以前晁盖的那套班子全部撸去。公孙胜一下去,吴用便来个鲤鱼跃龙门,稳坐了军师那把椅子,倒向宋江,还得了个噱头:智多星。
宋江上位后,“勾结”朝廷积极运作招安一事,以鲁智深、武松为代表的大多数头目极力反对,可以前反对招安的却反过来“助纣为虐”,明里暗里支招,最终使计划达成。
当被“改装”的梁山队伍奉命南征方腊时,公孙胜率先遁形,之前晁盖的一些“死党”也先后抱病或借故不前(以林冲为首)。在无人可用并指挥不动的情况下,吴用运筹帷幄,以他智多星的身份排兵步阵,把死心塌地跟随宋江的一些三流角色举到了台前,特别把与宋江同姓的一个人委以了重任,以示他对宋江的崇拜。
没成想,与方腊义军的第一仗,他就打破了梁山好汉自晁盖、公孙胜时代“不死”的神话,三个好汉缺胳膊少腿的一起见了阎王,其中之一就是吴用点将、宋江器重的“云里金刚”宋万。
“新书中暗表”……你瞅吴用这脑袋瓜子,第一仗在用人上就犯了兵家大忌。放着霹雳火秦明不用(秦字与擒谐音),竟用了一个宋万,而宋万谐音是“送万”的意思。结果,自宋万等三人开了头后,吴用不知“啥目的”死犟到底,竞在最后重用了史进(死尽)。即然这么安排了,几仗打下来,目标终于实现了。
原梁山人马损失逾万,而宋江那套班底子死了个精光,108将只剩三十几人,这三十几人还基本上都是跟随晁盖的开山“老人儿”。
梁山众将损失殆尽,童贯开始大举行动,尽收胜利果实。鲁智深、武松看出了梁山要走下坡路,事先退场,走时没告诉任何人。只留给了吴用一张纸条:你真是吴用啊(无用),一路走好……。
南征结束后,朝廷便对南征梁山头目论功行赏:
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并兼楚洲地方兵马都总管。
卢俊义(副先锋讨伐使)加授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庐洲地方兵马副总管。
虽说他们俩都是三个官衔 ,但官位却都是七品(侥幸没死成的官更小,孙悟空的角色)。
而先锋军师吴用,由于把梁山的“根儿”拨了个精光,竟被童贯报以朝廷着重封赏,官位升至四品武胜军承宣使,宋江卢俊义和那些当了小官的“兄弟”都有些蒙圈。只有原来就在朝廷当官的呼延灼明白,这个所谓的承宣使其实是个闲职,听着挺大,其实根本不用上任,也没任何权力,是童贯故意这么安排的,目的是让梁山残余内部不知,所以,呼延灼总是当面骂他。吴用也知道不得人心,怕见“熟人”,便常闭门不出,整日神情恍惚。
卢俊义在船上毒发之时,大骂了几声“吴用害我”后落入江中,吴用知道后,偷偷到了江边跪在地上痛哭祭拜(是吴用使奸计,一首发诗硬把卢俊义坑上了梁山)。
宋江领了毒酒后,把吴用找来当着李逵说了一番话:
“你是哪伙的?你要不把众兄弟当了炮灰,朝廷敢欺负我吗,我被你坑苦了”!
李逵喝完毒洒身亡后,没闭上的眼睛死死盯着他,吴用的心彻底崩塌了。
剩下的梁山余部又跟着呼延灼南征北战,最后悉数阵亡,呼延灼也在征伐中战死。
一天,吴用只身一人来到梁山,在晁盖坟前跪拜完后,来到满是荒草的聚义厅,吊死在正门大梁上。
《水浒传》中吴用为何会吊死宋江墓前?
说起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吴用是因为三个原因,一个是物伤其类、兔死狐悲的绝望。其次,就是对于自己这一生的万念俱灰。第三个原因是,离开了宋江,他那些“下三滥”的所谓谋略,真的是寸步难行了。从这一点上说,宋江可以说是他的知己伯乐。
吴用的所谓谋略,其实都是一些小聪明,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宋江喜欢。这就是臭味相投。
说实话,纵观整个小说《水浒传》,吴用有两点遭人诟病。
一,他的那些所谓谋略,究竟是高智商的发挥,还是经不起推敲的小聪明?
作为梁山第三号人物,首席军师,吴用绰号“智多星”、“加亮先生”,自比三国时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但他在《水浒传》中所出的每一条计谋,都可谓是漏洞百出,又怎么和经天纬地的蜀国丞相诸葛亮相比?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二十六岁,一出世,就纵论天下大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从战略上论述了刘备成就大事的理论基础。随后一直辅助刘备,一路过关斩将,建立了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西蜀国。
吴用作为封建时代一个读书人,尽管屡试不第,但也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做的却是犯上作乱的“智取生辰纲”。当然,作为在腐朽没落王朝时代苟延残喘的小老百姓,劫取不义之财,本无可厚非。然而,既然大家都认为你足智多谋,就应该想的比别的普通人多一点,细一点,周全一点。
可是,让《水浒传》读者遗憾的是,吴用想的并不比普通人多,也不比普通人高明。就拿吴用出世第一次使用计谋的“智取生辰纲”,就根本没有多少“智”的含量在,而有的只是漏洞百出。前后谋划不全面,想的太简单。生辰纲,取,的确是取了,但给官府破获此案,留下了大量的线索。这也就是,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人惹下了塌天大祸,因此不得不急急忙忙上梁山。
至于后面吴用出的很多计谋,其实也都经不起推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研读《水浒传》,从中好好看看吴用那些所谓的高智商的谋略是怎样的不靠谱,最后直至断送了梁山的前途,也断送了自己的命运。
吴用又怎么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二,吴用的许多经典谋略,都透着一股阴损的“下三滥”成分
我们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读书人讲究和追求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第一个就是修身,也就是儒家学说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
吴用尽管是落魄文人,但毕竟从小也算是读孔孟之书多年,尽管“屡试不第”,但也不会不懂得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
比如初上梁山,就利用王伦和林冲的矛盾,唆使林冲杀了王伦。不管怎么说,在晁盖、吴用等人被官府追杀得走投无路下,王伦毕竟暂时收留了他们几天。杀之,显然属于不仁不义,也是一种恩将仇报的行为。
再比如,吴用和晁盖本来是从小一起长大过从至密的朋友,宋江上山以后,吴用投靠宋江,背叛架空晁盖,帮助副头领宋江掌握了梁山实际控制权,致使梁山第一头领晁盖亲自带兵出征曾头市中箭身亡,也的确太不地道。
另外,再比如用计赚徐宁、朱仝、卢俊义上山,使用的也都是一些很“下作”的手法。特别是为了逼朱仝上山,更是不惜拿一个五岁小孩子的命作赌注,让黑旋风李逵直接用板斧砍死一个无辜的孩子。想想都让人毛骨悚然。这哪是计谋啊?简直就是没有底线的强盗行径!
古语说:盗亦有道。水泊梁山自称“替天行道”,但反观吴用所有的计谋,这哪是替天行道?这分明就是为非作歹!
总之,在吴用看来,只要结果满意,过程、手段都不重要。
然而,最可悲的是,吴用是这么想的,结果却并没有像他所憧憬的方向那样发展。
眼看着水泊梁山一天天发展壮大,宋江要接受招安。招安就招安吧,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自古就有义军被朝廷招安的先例。可是,招安以后,水泊梁山成了朝廷麾下的官军,并没有给梁山集团带来任何好处,王庆剿了,方腊灭了,辽兵也平了,连续出征,死的死了,逃的逃了,狡兔死走狗烹,朝廷的毒酒也到了。
在这里,我又要说,吴用这个山寨军师也真的太“无用”了。
其实,在历史上,接受招安的农民军也不是没有,其结果也并不是都很惨。但吴用自比诸葛亮,但他无论是战略眼光,还是人生境界,和诸葛亮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有一个事实,吴用知道,但他就是喜欢忘记,那就是当时北宋朝廷军政大权统统掌握在蔡京、童贯等人手里。蔡京、童贯等人一是从来看不上他们这伙梁山“贼寇”,二是梁山很多将领,也包括他吴用在内,和蔡京等人有仇隙。就比如生辰纲,那就是梁中书给蔡京的寿礼,那么大一笔财富,让他们劫了,蔡京能不心疼?
面对这么多梁山好汉的悲惨结局,面对早已先他一步躺在地下的宋江,不知此时的吴用“悟”到了什么没有?也许他已经彻底明白了,也许他还没有完全想明白。但不管怎么说,此时的吴用,或许只能感到一种英雄暮年的无用。
此时,站在宋江墓前的吴用,一定是万念俱灰:“我这一辈子,自比诸葛亮,但是自从跟了眼面前地底下躺着的这个人,福也享了,罪也受了,苦也吃了,损人利己的事做的也太多了,成也是因为这个人,败也是因为这个人。我这个‘加亮先生’,其实也就是给宋江这种人当当,假如换个人,心地没有这么损,肯定不可能听我的。如果说我是千里马,那宋江无疑就是伯乐。现在,宋江已经作古,我纵然有多少馊主意、阴损招术,以后还能给谁出呢?算了,就到这儿吧!”
我个人觉得,这大概就是这个水泊梁山首席军师吴用,最后选择吊死在宋江墓前的原因吧?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梁山好汉响当当,人人英雄,个个威武,有大名气呢。
初,义士晁盖挑头,七星聚义劫朝贡,犯案,携众上梁山,揭竿竖大旗,四方英杰来投奔,粮草丰军马壮,山寨水泊红火火。
后,宋江上山,加入梁山队伍。适晁天王中箭,山寨无主,宋江笼络人心有一套,遂上位,主政梁山大权。
宋江当政,杀富济贫,壮大梁山势力,好汉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逍遥自在快活。宋江在前期,对梁山是有功的。
到了后期,宋江的政策变味,宋江有忠君思想,在梁山全盛时期,他要带领兄弟们,投降朝庭。众兄弟也有不服的,怎奈少数服从多数,还须顾义气,结果全伙被招安。
梁山被招安后,朝庭不重视,山寨人马,番号是杂牌军,遭猜忌,扣军饷,好汉们活的窝囊。
朝庭不养闲人,危险的差事,分配到梁山人头上。西征大辽,南剿方腊,马不停蹄人不歇。无数场恶仗下来,兄弟们死的死,伤的伤。将员凋零,一百多位好汉,仅剩了个位数。
宋朝庭昏庸,奸臣当道,梁山好汉们,都没有落得好下场。宋江魁首,对当局已无威胁,朝庭也不放过,赐一杯毒酒命亡。
吴用暂留残身,抱病少快乐。吴用心想:若晁天王在世,梁山的命运,当是另一副景象,不会败落如此。宋江不敏,自己也不省察,致使山寨众兄弟们,被带到了沟里。
苍天啊,大地啊,事已至此,后悔无用。吴加亮越想越伤心,越思越悲痛,羞愧之心,郁结于胸腹之中,块磊石充难去除。吴用遂大恸一场,吊死在宋江墓前,上阴间和众兄弟们团聚去了。
吴用智计赛孔明,
乱世梁山作英雄。
一朝功业受大挫,
追随大义弃了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吴用聪明之处。
在梁山中,吴用其实是第三位,仅次于宋江和卢俊义。
可以说,宋江是掌舵的,卢俊义是宋江的胳膊,吴用则是宋江的大脑。
看看他们被封的官职就知道。
宋江被册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卢俊义被册封为副先锋,加授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
吴用为被册封为武胜军承宣使。
只有他们3个人是省一级的官职,其他人都差得远。
现在卢俊义被下毒暗算落水而已,以吴用的聪明不可能猜不到。
宋江又被下毒害死,那么下一个肯定就是吴用了。
比起来,花荣被封应天府兵马都统制,也不算高,仍然自杀。
那么,吴用自然更要自杀了。
现在摆明了横竖是死,好一点的像宋江一样被暗算,家人不受株连,还能保存抚恤金和家产。
如果差一点,栽赃一个罪名被害,自己不但要死,家人也要倒霉。
这种情况下,吴用和花荣自杀就是最好的选择,还可以留一个讲义气的好名声。
说白了,吴用和花荣谁愿意死?
吴用横竖一个人也算了,花荣老婆、孩子、家人一大堆。
都是没办法。
吴用在宋江墓前自缢,属于无奈中的主动之举。
自古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何况梁山的众兄曾扯起大旗造反,与当朝的四大奸臣都有宿怨。高俅,杨戬,都是殿帅府太尉;蔡京,当朝太师;童贯,主管枢密院,都是他们的顶头上司,给穿个小鞋,或者暗中加害,都是易如反掌。
我们看看回京的十名正将的结果。
戴宗,辞官不做,去了岳州太庙,陪堂求闲,相当于出家了。
柴进纳还官诰,主动引退,回沧州横海郡为民。
李应借口风瘫,辞官不做。
阮小七,没有主动引退,结果被寻了以往的过失,剥脱功名,罢为庶民,依旧回老家打渔为生。
关胜,没有主动引退,酒后从马上摔下来,蹊跷摔死了。
卢俊义,被罗织罪名,诬告谋反,皇上召见时,酒食中下了水印,从船中坠水成了河中冤魂。
宋江和李逵,被朝廷送毒酒毒死了。
十名正将只有呼延灼有好结果,但他们和呼延灼没法比,人呼延灼是功臣之后,开国名将呼延赞嫡派子孙,属于根正苗红,是有免死金牌的,而且他上梁山是不得已而为之,况且与当朝的几大奸臣都有私交,当年他征缴梁山就是高俅亲自保举的。
这时形势已经很明了了,朝廷暗害是迟早的事,不如主动自缢,还可以全了忠义之名。
花荣说的直白,“我等在梁山泊时,已是大罪之人,幸然不死,赦罪招安。朝廷既已生疑,必然来寻风流罪过,倘若被奸谋所施,误受刑戮,悔之无疑……”
这是从形势上说的。从个人感情上讲,吴用对宋江,是有一种知遇之恩的感动,是有些真感情的。
当年在晁盖与宋江之间,吴用虽然跟晁盖私交更好,可是后来他倒向了宋江。主要原因是因为他跟宋江本质上是一类人,他们虽然痛恨朝廷腐败,但却读过圣贤书,并不想当一辈子强盗,极度渴望得到朝廷的认可,渴望获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这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
但是现实中他们很无奈,没有科举成功,又没有高俅等人的际遇,无奈暂居梁山,但心底里得到朝廷认可的念头并没有变,所以吴用也是招安的拥护者,最后落到这个结局,应该也是早有心理准备。
抱负已经实现,大哥已去,人生还有何留恋的?
用吴用自己的话说,“心中想念宋公明恩义难舍,交情难报,正欲就此自缢,魂魄与仁兄同聚一处……”
吴用和花荣吊死在蓼儿洼,这个结局是宋江安排好的,这条不归路,也是这个“智多星”自己的选择。
他原本是个屡试不第的秀才,他心中其实有着科举入仕,钻进统治阶层的梦想的。
只是屡试不第,无奈之下只得教书为生。 他是个不安份的人,总想着要做点大事业。虽然武功平平,但脑子还算好使,人称“智多星”。
吴用:
其实他和诸葛亮、刘伯温相比差得远了,也就是耍点小聪明,使点小手段,后来在梁山并没有看出他有多高的指挥艺术和本领。
说起来是“梁山好汉”,可吴用在山上,一肚子阴谋鬼计,好事干过,坏事也没少干,属于典型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刚上梁山时,王伦不肯收留。
他敏锐的发现了王伦与林冲的矛盾,几番言语下来,使得林冲火并王伦,晁盖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了梁山。山上实力不足,为了拉卢俊义上山,他化装老道,在人家家里题反诗,害得卢俊义家破人亡。
为赚朱仝上山,唆使李逵砍死小衙内,把一个幼童的生命当作要挟朱仝的筹码。这种绝户计,吴用使出来得心应手,毫无悔疚,眼睛都不眨一下。 他是个不甘平凡的人,他和宋江一样,终极梦想还是投到朝廷怀抱,所以当他遇到了知音宋江,立即臭味相投,背叛了晁盖。
在梁山招安的一系列神操作中,他献计献策,不贵余力,终于成功的搞垮了晁盖当年创下的事业。 没想到,梁山的利用价值被榨干了,朝廷搞秋后算账了。
随着兄弟们死的死,散的散,连最亲爱的知音宋江哥哥都被朝廷害死了,吴用心中的凄凉向何人说? 他知道自己不像呼延灼这样的人,在朝廷有关系网,知道朝廷最恨的是盗匪,尤其是自己这样有文化的盗匪,自古主疑臣死,自己的路走到头了。
宋江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很有意思的给他托梦,梦中并不是给他指出一条生路,而是指出了一条死路。 就像在宋江坟前,花荣说的:“我等在梁山泊时,已是大罪之人,幸然不死,赦罪招安。
朝廷既已生疑,必然来寻风流罪过,倘若被奸谋所施,误受刑戮,悔之晚矣”。 宋老大挺够意思,怕吴用和花荣麻烦,连上吊的地点都选好了,道具也准备好了,两棵歪脖树,都不用麻烦兄弟们自己费力了。
罢罢罢,梁山没有了,兄弟们也没有了,哥哥也去了,自己也没有前路了,不如随哥哥去了吧! 不知道吴用把头钻进绳子的那一刻,有没有后悔,我是清晰的看到,有两滴泪,从他的眼角滑下来。
郓城小吏宋江,落第秀才吴用,他们两个梁山招安的最大推动者,亦是梁山悲剧的罪魁祸首。生前沆瀣一气,死后生死相随,倒也符合二人的关系。
吴用自杀追随宋江,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心理上的失落。
虽然说兄弟们先前的日子不够正派,但是他们都认为在梁山泊的日子是一生最快活的,吴用是第一批进入梁山的“元老级”人物,相比较那些从半路才入伙的弟兄,他对梁山泊抱有更加深刻的情愫。
也正是出于对梁山未来发展的考虑,他才开始辅佐宋江开始了招安活动。不过等到招安真正实现了以后,他却发现弟兄们都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这样东西就是在梁山的自由岁月。招安是他和宋江等人一手促成的,可谁知是这样的结果?害了兄弟,也害了自己。
随着身边弟兄的一个个离去,吴用心中的孤寂感是非常强的,再加上他最敬重的宋江也被朝廷害死,他在心理上已经不再能接受独活。所以选择自杀也是正常的事情。
第二、自杀反而死的比较“体面”。
按照招安之前的约定,朝廷是要给梁山众人委派官职的,不过在朝廷利用他们剿灭叛匪以后,这些草莽之人也没有了利用的价值,朝廷也计划着对他们挨个动刀子了。
吴用作为梁山上的智商担当,他对朝廷真正的意图已经看的非常透彻,他们把梁山众人着急到朝廷之中,实际上是加大对每位好汉的掌控力度,然后再用各种手段逐个除掉。
按照当年的排位顺序来看,卢俊义和宋江死后就该轮到自己的,所以他自己已经非常清楚难逃一死,与其最后被他人害死,还不如主动跟随哥哥而去,如此一来还能落下一个重情义的形象,相比较于其他人的死法来看,他这种选择也相对“体面”一些。
第三、替宋江找回点“面子”。
宋江作为梁山上的头号人物,弟兄们基本都会听从他的命令,这种信任虽然值得欣慰,但是被信任之人也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宋江带领众兄弟进行招安,很大程度就是想完美的卸下身上的责任,即可以给自己谋得爵位,也可以将这份信任回报给跟随他的兄弟们。
这个想法虽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超出了宋江的掌控,靠着“打鸡血”的行为让弟兄们完成了朝廷派给的既定任务,又“顺利”的接受了朝廷的封赏,整个过程完全按照预先的“剧本”发展,但是等到封赏结束以后,朝廷涌动出的杀机却让宋江充满“无力感”。
随着朝廷的彻底翻脸,宋江在众兄弟心中的威信也荡然无存,这么多人都跟着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任何人都会有点意见。吴用在这时候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自杀在宋江坟前也就意味着站在了宋江这一边,意思就是告诉众人招安一事是大家都同意的,朝廷翻脸本就跟“领导”无关,大家还是要支持宋江。
综上所述,吴用自尽充满着无奈的意味,既然已经确定了自己活不下去,所以他只想在死亡到来之前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也没有辱没他“第一智囊”的称号。
吴用开始的时候是教书先生,也算是有知识的人了,他头脑聪明善变,常以诸葛亮自比,心中不甘,自认为有经天纬地之才,窝在山村有点可惜,胸怀大志抱负无门,于是联合阮氏兄弟,伙同晁盖截取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銀珠宝。案发后到水泊粱山落脚。
在粱山上,王伦不想收留他们,他激林冲火并了王伦,原意想让林冲做寨主,结果林冲拥晁盖做了寨主,晁盖虽是他们一块上山,但眼界不宽,只想着与众弟兄快活过日,无长久打算,这不是他想走的路,他目的想干一番大事业。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宋江岀现后,他发现宋江络纶人心,好象有大志的样子,于是转变态度,暗助于宋江,他认为有了施展谋略的地方了,宋江浔阳楼念反诗,和戴宗被押赴刑场,吴用使计谋劫了法场,救下他们,晁盖死后,他计谋连施,使粱山迅速状大起来,威名四振,原想的梦想即将实现,宋江却接受招安去攻打方腊。
这是他怎么也想不到的,做为招安后的贼寇,他知道前途不会光明的,但他也不好退却,只能随波逐流的跟着宋江,开始出谋划策,功半事倍,随着宋江路线的改变,他也几乎没献出什么好计策来,以至于损兵折将,这时的他己无回头之路了,只好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发展。
及至剿灭方腊,宋江被毒死后,他才清楚的认识到,梁山好汉的命都是他送的,没有他的野心,就不会有过往的烟云,或许众弟兄还在那个山村过着天伦之乐,那些无辜的生命都就飞灰烟灭了,功未成,身先死,事未果心先衰,他悔不该自做聪明,倒头来一切皆空。
宋江被毒死后,他内心是煎熬的,早知今日事,何不当初改,去掉宋江又如何?今悔方知错更大,生者何惜,死者何俱,自命不凡,结果空拉了一身孽债,想此等结果,还不如好好教书。空负了自己不说,连累了多少无辜生命,真乃吴用也,即然一切都无用,活着有何意思?有何颜面活在世上,也对不起死去的弟兄们。没若归去,一了百了,留下了悲切任人评,因此,吴用的良心受到了遗责,他不得不选择自尽。
吴用是绝不可能在宋江坟前自缢,因为,宋江根本就没有死在《水浒传》之中。宋江之死,吴用与花荣在蓼儿洼自缢,都是续书为了掩盖原著真相,替皇帝老儿脸上涂脂抹粉而瞎写的。
《水浒传》“引首”早就交代了,这部书写的是“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界,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大闹赵家社稷”,故事到“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也就是大聚义时就结束了,哪来的宋江之死,吴用自缢?
施耐庵的这部巨著,就是反皇帝的,实勘称明代思想启蒙之先声。
梁山大聚义时,一百单八将活奔乱跳,没有一个人死,更不会有人自缢在谁的坟前。那么,《水浒传》中的吴用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真的是“无用”吗?他的结局不是自缢,又是什么呢?
吴用是北斗七星的赶车人
智取生辰纲之前,晁盖做了一个“七星之梦”,梦见北斗七星坠落在他的屋脊,斗柄上一颗小星化作白光飞去。这颗小星不是别人,正是晁盖自己。晁天王梦中的北斗七星,其实是吴用为头,加上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六人。
《史记·天官书》中说: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这其中的大意是,天地运转、四时循环、人间否泰祸福,皆为北斗七星所主宰。如此,“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就十分地不简单了。晁盖梦见北斗七星,原来是这样的寓意。那么,这个有点“细思极恐”的七星之梦,在《水浒传》中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太史公还说:北斗七星,“斗为帝车。”北斗七星出现时,仰头观之,还真的是太史公所描述的这样,彷如古代的一乘“帝车”。
北斗七星又是一个星群,道家传说,这其中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在《水浒传》中,天罡星是被镇锁在龙虎山伏魔之殿地窖之中的,天罡逃出,与地煞联手降妖除魔。梁山大聚义时,晁天王没有对应任何星煞,因而,不在北斗七星群中,他就是斗柄上化作白光飞去的小星。
斗为帝车,晁盖就是乘坐帝车之人。吴用是七星之首,他就是赶车之人,帝车去往何方,全由吴学究操控。原来,“智取生辰纲”并不是讲的一桩江湖劫案,而是深有寓意。
吴用赶着帝车,在智取生辰纲时故意留下破绽,将晁盖这个“皇帝”连蒙带骗地弄上了梁山。所以,吴用就是开启梁山大聚义的群星之首。假如没有吴用,一百单八将如何去梁山?梁山又如何做大做强?
试想,把帝车都能弄上梁山的“天机星智多星”,能够让另外一个亡国之君毒死宋江,自己自缢身亡?梁山“双星”又怎么会是“无用”呢?
吴学究背叛了晁天王
“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出自《大宋宣和遗事》,蓝本中说的是宣和(1120年)时,大名府留守梁师宝以十万生辰纲为蔡京祝寿,蔡京的生日是六月初一。献寿队伍来到五花营堤时,被晁盖等八条大汉劫走。这八条大汉中,后来有七人上了梁山,挑酒担的“酒海花家”老板花约,后来并没有追随晁盖上山落草,梁山自始至终没有这样一个人。
从这段故事梗概来看,施耐庵重塑了蓝本故事,做了很多加工,其中有三处大改动:第一,蔡京的生日变成了六月十五,这天是道家护法王灵官的诞辰,所以,刘唐醉卧灵官殿,他的消息也如晁盖做梦一样,是王灵官告诉他的。《水浒传》中的这段故事,其实是“灵官托梦”。
第二,蓝本故事中没有吴用,排在晁盖后面的是智多星吴加亮。施耐庵把这个人物改为“吴用”,又以《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的“智多星吴学究”为字号,这个人物就是“姓吴,名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
看来,“吴用”这个名字是刻意塑造的,施耐庵恐怕还真有“吴用无用”之意。而细看这个人物的名字和道号,是不是与诸葛亮有点相似呢?《水浒传》中,还真的有诸葛亮,那就是孔明、孔亮兄弟,他们都是宋江的徒弟。
写到吴用时,书中有诗赞道:“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施耐庵以这两个汉代人物来写吴用,那就印证了上面的说法,晁盖乘帝车,吴用就是宰相。而诸葛亮、陈平这两个历史人物,都没有自杀在皇帝的坟前。
吴用是宰相,那么,同是梁山寨主的宋江岂不也是“皇帝”?确实就是。宋江原本是家中老大,却被写成“三郎”,隐喻的就是“三郎”皇帝,也就是宋太宗、宋真宗,以及以第三顺位继承人做了皇帝的宋徽宗。同时,又是明朝以第三代人和第三顺位继承人做皇帝的朱允炆,还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
宋江身上的这些隐喻,就是“引首”中写到的这样一段话:“(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这段话是《水浒传》的总纲,我已经反复解读过多次,其中隐藏的是“金匮之盟”和朱洪武立孙子做皇帝。
金匮之盟的结果是杜太后迁转了大宋皇位传承世系,那就是“杜迁”。因而,施耐庵把蓝本中的“杜千”改成了“杜迁”。因为少写了宋真宗,那就是上一代皇帝把皇位传给了孙子,干这件事的是朱洪武,这就是书中的“孙立”。
这两件事统领全书,《水浒传》写的就是皇帝们谋朝篡位、相互火并。梁山寨主的更替,其实影射的是这两个王朝的皇位争夺。晁盖死在了曾头市,林冲、吴用立即拥立宋江做寨主,这其中就是金匮之盟所引发的“烛影斧声”、“孙立”所导致的靖难之役。等于是宰相策划,背叛了前任皇帝,之于梁山而言,那就是吴用背叛了晁盖。
也就是说,吴用有赵普以及道衍和尚的隐喻。这两个历史人物同样没有自缢在皇帝坟前,吴用又怎么可能被施耐庵写死了呢?
“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吴学究在梁山排名第三,就是《史记·天官书》中的“贵相”。所以,施耐庵以诸葛亮、陈平、赵普、道衍(姚广孝)这样的人物写吴用,这些历史人物的结局都不是自缢,他们谁都没有给皇帝殉葬。
那么,施耐庵为何又要把这样一个人物叫做“吴用”,他为何又背叛了晁盖呢?
晁天王试图招安梁山好汉
梁山确实有想招安的人,但却不是宋江,而是晁盖。晁天王并非是要向朝廷投降,而是要招降宋江以及一百单八将。如此,就要讲到施耐庵对《大宋宣和遗事》“智取生辰纲”故事的第三处重大改写了。
蓝本故事中的“酒海花家”老板挑着一担酒到了五花营堤,放翻了押运官马县尉,晁盖等人劫走了生辰纲。但是,花约却把写着自家店号的酒桶遗忘在作案现场。于是,生辰纲大案告破,郓城县便要捉人,也是宋江通风报信,晁天王提前逃跑,上了梁山砾。
《水浒传》中,挑酒担的人是白日鼠白胜。这个改写,就赋予了这样两重身份:托塔天王、霹雳大仙。
蓝本故事中,晁盖的绰号是“铁天王”。施耐庵依据另外一个蓝本《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的“毗沙天人”,把晁盖写成了佛门的护法天王,也就是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白日鼠就是毗沙门天王的一个身份标识,这只鼠就是唐玄宗天宝元年时,协助毗沙门天王击败番兵,神助唐兵击败番兵的金鼠。这只金鼠后来就躺在毗沙门天王的左手,成了一只“吐财鼠”。
白日鼠白胜后来被抓到济州府,严刑拷打下,出卖了晁盖。这样,白胜等于是背叛了佛门,做了道家的星煞。同时,“白日鼠”的鼠,又暗喻了生于庚子年的朱棣。庚子,就是“金鼠”,白色的老鼠,岂不就是“白日鼠”?
燕王起兵奉天靖难,夺了建文帝的皇位,岂不就是背叛了朱洪武?故而,晁盖就有朱洪武的隐喻。
《水浒传》中,有两个霹雳大仙,分别是赵匡胤、朱洪武。这个隐喻,我也解读过多次了,此处不再重复。
晁盖隐喻的是两个霹雳大仙,梁山好汉都是“三郎”的人,造了皇帝的反。因而,宋江以及一百单八将都是“禁军”。
说梁山好汉都是禁军,同样出自《史记·天官书》:“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天一、枪、棓、矛、盾动摇,角大,兵起”。紫宫就是皇宫,天枪、天棓(棒)就是皇帝禁卫军。
梁山好汉几乎人人喜爱枪棒,枪、棒、矛、盾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他们就是帮助皇帝夺皇位的禁军。霹雳大仙原本就是掌管禁军的太尉,所以,霹雳大仙就要招降他们,要夺回因金匮之盟而失去的皇位。书中确实也是这样写的,山寨里第一个提出招安的人,就是托塔天王晁盖。晁盖是“大皇帝”,来招安宋江这个小皇帝。
“大皇帝”、“小皇帝”是李逵说的话,这话必定得由李逵说出了,因为,他手中的板斧与“烛影斧声”有关。戴宗带着李逵到蓟州二仙山请公孙胜回梁山,有一段“斧劈罗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就是“烛影斧声”,“神行太保戴宗”这五个字中,就隐藏了“太宗”。
李逵手握双斧,那么,就是两个太宗——斧,也是权柄,明成祖原本的庙号就是“太宗”。太祖是大皇帝,太宗是小皇帝,太宗造反,太祖便要招降他们。
吴用帮助太宗造反,而且,“太宗”都成功了,宋江、吴用们又怎么可能被招安呢?既然没有招安这回事,宋江就肯定不会被奸佞毒死。宋江不死,吴用也就根本不可能在坟前自缢了。
既然如此,那么,吴用的结局又会是什么呢?
晁盖钻进了正南地下
梁山大聚义时,晁天王出现在了梁山西北乾方天上,没错,托塔天王就是那只裹着一团火块,钻进正南地下的大金盘。
这只大金盘就是霹雳大仙《咏日》诗中,被《大宋宣和遗事》称为“大金破汴梁之谶”大金盘、赵匡胤的诗是这样写的:“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大金盘就是刚刚升起的太阳,这不就是晁盖吗?
晁,就是初升的太阳。皇帝乘帝车,车上有伞盖,这就是“晁盖”。施耐庵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几个意象,就把蓝本故事中的“铁天王”写成了赵匡胤、朱洪武。
那么,象征霹雳大仙的大金盘,为何又“卷出一块火来”,变成了一团火呢?这是因为,《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赵匡胤在建隆元年时,钦定大宋为“火德王”运。而朱洪武十分效仿赵匡胤,《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几乎“洗稿”式的记载了朱洪武的出世,但却比赵匡胤更胜一筹。
赵匡胤只是“异香经宿不散”、“红光满室”。而朱洪武则是神仙赐给他母亲一粒“天香丸”,出世后却是“红光满天”,《水浒传》写的就是朱元璋出世后的“异象”:红光满天。所以,朱洪武也称明朝是火德王运。
所谓火德王运,出自齐宣王时期稷下馆名士邹衍发明的“五德终始说”,这个“说”就是后来皇帝们最喜欢的“真命”。历史上最先采用这个伪学说的,是汉高祖刘邦,汉朝就是火德王运。
朱洪武的《明实录》虽然洗稿于《宋史》,但是,他自认为比赵匡胤强,他要做“高皇帝”。高皇帝就是汉高祖,所以,施耐庵以两个汉朝人物写吴用是“无用”,其寓意就是,再聪明的“天机星”、“智多星”,扶持起来的所谓的真命天子,都是假的——无用。
假如一定要给吴用设计个死法,那就是随着霹雳大仙一同钻进了正南地下。因为,这只大金盘化作了梁山石碣,排定了梁山座次。正南地下,其实就是龙虎山伏魔之殿。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吴用绝对不可能以自缢的方式结束生命,而是与宋江等所有梁山好汉,一同回到佛魔大殿的地窖中去——无论帝王将相,天罡地煞,他们全部都是妖魔——这就是《水浒传》的终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