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有南北两个镇抚司,两者谁的权力更大?
“北镇抚司”的权力更大一些。
虽然同隶属于锦衣卫,但“南镇抚司”与“北镇抚司”的职责不一样,这也决定了两者的权力有大小之分。
简单地说,“北镇抚司”主外,用一句专业的话来说就是“专理诏狱”,是独立于刑部的另外一套司法机构。
说白了“北镇抚司”可以自行决定对犯人进行逮捕、侦讯、行刑、处决,还有自己的监狱。
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锦衣卫实际上就是“北镇抚司”,让明朝的那些大臣们谈之色变、闻风丧胆的也是“北镇抚司”。
而“南镇抚司”主内,类似锦衣卫内部的纪检监察部门,专门负责对锦衣卫进行法纪、军纪、人员进行监督。
除了这些职能,“南镇抚司”还有一些额外职能,比如承担兵器和军械的研发,也算是半个科研部门了,成果也是颇丰,研究出了神臂弓、旋风炮、倒马撒、偏厢解合车、双矢弩和三矢弩等当时的尖端武器,为大明军队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
按照现在人的理解,“南镇抚司”对“北镇抚司”进行监督、监察,应该是“北镇抚司”对“南镇抚司”要敬畏三分、毕恭毕敬啊!
但事实正好相反,这两个部门,反而是被监督的人在监督者面前趾高气昂,而监督者只能退避三舍,这也是千古奇观。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北镇抚司”办案是“专理诏狱”,也就是专门办理由皇帝钦定的重大案件,皇帝对“北镇抚司”更为信任,担任“北镇抚司”领导职务的都是皇帝的亲信。
相反,“南镇抚司”名义上有着监督“北镇抚司”的职能,但“南镇抚司”也有自知之明,跟皇帝的亲信过不去,这不是不想要自己的脑袋吗?
因此“南镇抚司”都是眼不见心不烦,看见“北镇抚司”的人就远远躲开,没有了监督,“北镇抚司”就更威风八面了。
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北镇抚司”甚至越过了锦衣卫,其首领直接向皇帝进行报告,就连锦衣卫指挥使也无权进行干涉,更别提“南镇抚司”了,两者的权力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明朝嘉靖年间是“北镇抚司”权力的顶峰,嘉靖皇帝之所以能二十余年不上朝,却一手掌控朝廷大小事务,除了通过内阁这一部门“北镇抚司”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官职上来说,“南镇抚司”与“北镇抚司”的首领镇抚都是正三品官;
从机构设置来看,“南镇抚司”与“北镇抚司”下面都各自设有五个卫所,他们的首领分别被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而卫所的普通人员则被称为校尉、力士;
从人员编制来看,“南镇抚司”与“北镇抚司”的标配是1位百户、1位总旗、30位校尉、10位吏典、20位办事吏;而“北镇抚司”因为有北司由于有“专理诏狱”的职责,增设
5位百户、5位总旗、100位校尉以及30位皂隶、11位门卫,在锦衣卫所有部门中人员最为庞大。
“北镇抚司”之所以能横行霸道,令人闻风丧胆,正是因为他们有着独立于司法机构之外的“专理诏狱”职能,以及他们的一整套酷刑,任凭是谁,只要落入了“北镇抚司”手里,绝对让他生不如死、痛不欲生。
据说“北镇抚司”行刑时有十八套刑罚,分为械、镣、棍、夹棍、桚(zā)五类,这五类刑罚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管怎么折磨犯人,就是不让犯人轻易死去,是真真正正的生如不死。
“北镇抚司”的刑具也是让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有重达300斤的枷锁,戴在犯人肩上,犯人直接被压倒,而“北镇抚司”行刑的人会一次次让犯人站立起来,犯人又一次次被压倒下去,如此周而复始。
一旦犯人确实站立不住,行刑人就会在地上挖出一个大坑,让犯人半身站在坑里埋上土,继续带着枷锁。
还有铁扫帚洗刷,首先用开水把犯人从头到脚浇上几个来回,让皮肤通红,紧接着用铁扫帚在犯人全身上下刮擦,经常是犯人整块整块的肉被刷掉,露出白骨。
犯人痛死过去是经常的事情,但又不会真的死。
更惨无人道的就是剥皮,朱元璋时期的开国大将军蓝玉就是这样被锦衣卫折磨死的。
这里的剥皮并不是用人手一点点的剥皮,而是先从犯人头上的天灵盖中剥开一点头皮,再往里面慢慢倒入水银,靠水银自身的重量往下坠,一点点的把犯人的皮剥下去。
所以说,“北镇抚司”就是个修罗场,恐怖至极。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北镇抚司的权力,远远大于南镇抚司。
很多人觉得,“锦衣卫”这个名字很好听,“锦衣卫千户大人”“镇抚大人”的叫法也很神气,但却搞不清这些称呼的来历,以及其中的关系,今天我就来帮大家理一理其中的脉络。
锦衣卫的系统
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国历朝历代的军制是不一样的,比如唐朝是府兵制,北宋是募兵制,元朝是军户制,而明朝实行的就叫做“卫所制”。
所谓“卫所制”,就是将全国的军队分为大大小小的“卫”,一“卫”约有5600人,最高指挥官为指挥使。
“卫”之下的编制为“所”,通常每“卫”下设五个“千户所”,约有1120人,长官称为“千户”。
“千户所”之下设“百户所”,约有112人,长官称为“百户”。
百户所往下,设2个总旗,每个总旗下再设5个小旗,每个小旗有军士10人。
全国的军队都称为“卫”,那么皇帝身边的军队当然也是这么个叫法,比如保卫京师的军队,朱元璋时期有48卫,朱棣迁都北平后扩充为72卫,兵额大约35万至40万。
而直接侍卫皇帝的亲军,朱元璋时有12卫,后增至22卫,宣宗朱瞻基时又增加了四卫军,这就是著名的“上直二十六卫”。
此外,还有一些既不隶五军都督府又非亲军的卫军,如武功等工卫(隶工部)和长陵等陵卫。
“锦衣卫”就是“上直二十六卫”中的一个,其内部配置和其他卫并没有不同,同样下设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不同的是,锦衣卫的一般军士虽然也称为校尉、力士,但在执行任务时却被称为“缇骑”,而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在电视电影中经常看到吧。
镇抚司的地位
前面我们说过,按照明朝的军制,指挥使、千户、百户……这套系统中并没有镇抚司,那么这个令无数人闻风丧胆的机构是从哪冒出来的呢?
其实,镇抚司也是卫下设的一个机构,只不过不在军制之内,明朝军队建制中,每个卫下面出来千户、百户等之外,还设有一个镇抚司,负责本卫内部的刑名。
顾名思义,锦衣卫的镇抚司,就是负责锦衣卫内部的司法事务。镇抚司的长官叫“镇抚”,地位在千户之下,百户之上。
但是,问题出在朱元璋是一个不太信任国家官员的皇帝,很多大案要案他并不放心交给国家司法机构来审理,怕他们徇私舞弊,于是就交给锦衣卫的镇抚司去办。于是,本来只是一个“卫”的司法机构,成了皇帝的专用司法机构,这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诏狱”。
所谓“诏狱”,其实就是皇帝的“私狱”,在这里不讲规则,不讲道理,所以锦衣卫派出“缇骑”抓捕大臣不需要理由,放出来也不需要理由,就算是死在了“诏狱”之内,也不需要给出任何解释。而且,犯人一旦进了“诏狱”,任何人不能探视,任何消息也传不出来,这个人是死是活都没人知道,通常情况下,如果有人被抓进“诏狱”而没有很快放出来,那么家人和朋友会自动默认其已经死在了里面。所以,假如一位犯人能够从“诏狱”转到刑部大牢,恐怕会高兴得手舞足蹈,感谢祖宗保佑。
为什么诏狱会如此黑暗呢?这是因为他们是替皇帝办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千方百计拿到皇帝想看到的答案,所以无所不用其极。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锦衣卫办案时没有任何人敢质疑,过问或者反抗,这也导致了锦衣卫越来越无法无天,有滥用职权,依势作宠之态,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下令废除诏狱,所以案件全部交由法司来处理。
镇抚司为何会分南、北?
朱棣继位后,因为得位不正,所以对朝中大臣更是十分猜忌,于是重新重用锦衣卫,来监察、刺探官员,镇抚司很快便再现当年的威风。
而从南京迁都北京之后,锦衣卫一分为二,留在南京的称呼不变,而北京的锦衣卫则一般称为“行在锦衣卫”。
南京的锦衣卫设镇抚司,负责南京锦衣卫的内部刑名,算是回归了其本质。而北京锦衣卫却设了两个镇抚司,即北镇抚司和南镇抚司。
“南镇抚司”回归本质,负责锦衣卫内的法纪、军纠等司法事务。
“北镇抚司”回到从前,成为专门替皇帝处理案件的机构,设立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而不必经过国家司法机构。
大家有没有发现,按照职责分工,“南镇抚司”其实是可以监察“北镇抚司”的,毕竟“北镇抚司”再厉害也是锦衣卫之内的一个机构。但实际上,“北镇抚司”打着为皇帝办案的旗号,根本没有人敢惹他们,“南镇抚司”事实上连个屁也不敢放。
所以,锦衣卫中真正具有特务机构功能的是北镇抚司,也是锦衣卫中权力最大的一个机构。别看北镇抚司的镇抚只有五品,但权力极大,掌管北镇抚司的不是外戚就是得宠太监的党羽,总之是皇帝最信得过的人。就连北镇抚司的特务到全国各地出差,地方官员见了也都要恭恭敬敬,一点不大意,称呼为“上差”或“钦差”。
到了宪宗朱见深年间,有些事皇帝并不想指挥使先政审一遍,于是就给北镇抚司单铸了一颗关防大印,从此北镇抚司可以自己盖章上呈皇帝,而不再汇报指挥使。对此,锦衣卫指挥使同样是连个屁也不敢放。
所以,锦衣卫内,谁的权力最大,基本看谁掌握着北镇抚司的大印,指挥佥事、指挥同知、指挥使都可以掌印,原则是谁掌印,北司的事谁说了算。甚至还出现过不属于锦衣卫的朝廷大臣掌北司印的案例,甚至出现过多人轮流分管北司印信的局面,也算明朝一朵小小的“奇葩”。
综上所述,“北镇抚司”和“南镇抚司”都是北京锦衣卫的下设机构,虽然两者看起来似乎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区别极大,相比较于“北镇抚司”庞大的的权力,“南镇抚司”那点权力根本不值一提,就连整个锦衣卫的权力精华,也可以说都集中在“北镇抚司”身上,明朝后期的掌权太监,只要掌握了这个机构,几乎就可以说掌握了锦衣卫。
茶馆回答,喜欢的点点关注。
很多人应该刷到过一个视频,电影《绣春刀》中有一组对话很是有趣。
“公公要杀谁呀?”
“北镇抚司小旗官,靳一川。”
“谁?公公不知道他是我师弟吗?”
“你这样的人,还在乎这些?”
“公公你误会了,这个人可是我的挚爱亲朋,手足兄弟啊。”
那么北镇抚司在古代是个什么机构?小旗官又是什么职位呢?
镇抚司的设立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设立了“拱卫司”,后来改称“亲军都尉府”。后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于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下设镇抚司。但是锦衣卫和镇抚司仅存在了五年,便被朱元璋废除了。
到了明成祖时期,朱棣为了搜寻明惠宗朱允炆的下落和加强统治,又恢复了锦衣卫。锦衣卫和镇抚司的存在贯穿了整个明朝的历史,时间长达290年之久。
南北镇抚司的职责和权力
朱元璋时期,锦衣卫仅下设北镇抚司,主要专理皇帝钦定案件。而到了明成祖时期,朱棣将锦衣卫镇抚司分为南、北两司。“南镇抚司”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纠;“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又下设五个卫所,统领官称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一般军士称为校尉、力士,雅称为“缇骑”(帝王出巡时护卫的骑兵,后指逮捕犯人的骑兵)。明末时期的民族英雄瞿式耜曾道:“往者魏、崔之世,凡属凶网,即烦缇骑,一属缇骑,即下镇抚,魂飞汤火,惨毒难言,苟得一送法司,便不啻天堂之乐矣。”大意就是魏忠贤、崔应元掌权的时候,凡是遇到一些重大的案件,便派锦衣卫去捉拿“犯人”,随后便扔到镇抚司,这些“犯人”会遭到一系列的严酷的刑罚,苦不堪言,倘若被送到三法司,则是有种上了天堂般快乐。而这里所指的镇抚司则是指代的北镇抚司。
北镇抚司外部任务较多,经常出差全国。北镇抚司外出特务皆为“钦差”。由于北镇抚司直接向皇帝负责,因此地方官员见到北镇抚司的人都是恭恭敬敬,一点不大意,称呼为“上差”或“钦差”。
因此,北镇抚司负责的主要事务要比南镇抚司的主要事务范围更加广泛,因此权力也比南镇抚司大得多。
明代最有名的锦衣卫即为北镇抚司十三太保。而这十三人是嘉靖年锦衣卫北司镇抚使刘大刘镇元,南司镇抚使何二,北司管狱千户金三金百万,南司治军千户姜四,南司随扈千户韩五,北司查检百户贺六贺平安,北司稽查副千户徐七,北司管档千户王八王石龟、南司巡城千户薛九,北司掌刑千户严十,司理刑副千户李十一李子翩,北司勘察千户赵十二、南司传旨百户齐十三。
镇抚司的品衔
镇抚司指挥使一人,正三品;
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
指挥佥事三人,正四品;
镇抚使二人,从四品;
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户,从五品;
百户,正六品;
试百户,从六品;
总旗,正七品;
小旗,从七品。
下属有将军、校尉、力士,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
北镇府司负责具体干活,南镇府司负责监督北镇抚司干活。南镇府司类似于纪检,权力很大但没啥存在感。从组织结构上看南镇府司更有权力。但北镇抚司的头头一般是皇帝的亲信,更受皇帝重用,而且干的是抓人、审讯的活,看上去更威风。而且南镇府司往往不敢轻易得罪北镇抚司。毕竟撕逼起来要皇帝当裁判,更加受皇帝宠信的北镇抚司往往更有优势。所以很多时候,南镇府司成了一个养闲人的地方。这在历史上很少见的。具体干活的权力比监督干活的还大。综上,组织结构上南镇抚司权力大,但实际上北镇府司权力更大。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将原仪鸾司改置为锦衣卫,部门首脑指挥使官职为从三品。下设七个副职,皆为正六品。内设经历司,掌管各种秘密情报,外设镇抚司,负责各种刑侦案件和军械开发。
锦衣卫权势熏天,不守法纪被告发 被朱元璋废除,到明成祖朱棣时再次启用。镇抚司分为南北镇抚司。
北镇抚司专理诏狱,也就是皇帝钦定的案件。因此,北镇抚司可以自行逮捕,侦讯,行刑,处决嫌疑人,不必经过大理寺,刑部等一般司法机构。除此以外,北镇抚司还经常开展全国性的巡查,为皇帝办理各种事情。
南镇抚司主要负责锦衣卫内部的法纪,军纪。是管理自己人的。
你真的了解锦衣卫南北镇抚司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也就是他的特务机关。他能够通过锦衣卫,知道任何一位大臣的所有琐碎事务,显然是为了加强皇权才设立的。
锦衣卫旗下,又设立了镇抚司。镇抚司的主要工作,那就是负责各种见不得人的勾当,比如说暗查官员的私事,逮捕、审问一些有疑点的官员。
他们办案,不需要金国三堂会审,全部都在私底下进行,所以说他们见不得光。镇抚司还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南北镇抚司。
南镇抚司主要负责锦衣卫的纪律问题,是管理自己人的,相当于锦衣卫纪检委。而北镇抚司则是对外的,专门负责皇帝下达的各种命令,相当于天津站的行动处。
北镇抚司是直接行动机关。
老朱家的皇帝,所下达的命令,基本上都是由北镇抚司来完成。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所以属于出差比较多的差事。
由于是皇帝派出来的,手里的权力又比较大,所以他们到了地方上往往都能够受到各地官员们的奉承,即使地方官职位比他们高,一般也要称呼他们为上差。
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四年,定仪鸾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其属有等七员,皆正六品。设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明史》
时间长了,这帮人可就无法无天了,在朱元璋的支持下,他们办案子不需要经过刑部,所以不少官员都担心惹上锦衣卫。
锦衣卫也因此不守法纪,最终被人告发,朱元璋索性就把这帮锦衣卫给废掉了。等到朱棣上台以后,还是需要监视手下官员,所以再次启用锦衣卫。
朱棣时期,锦衣卫的最高长官就是他自己,到了朱见深时期,北镇抚司的权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可以越过锦衣卫长官,直接向皇帝复命。
由此可见,锦衣卫中的实权派,其实就是这帮北镇抚司的人。他们直接处理所有皇帝下达的案子,不需要向皇帝以外的任何人负责。
这种职业实在是太可怕了,为此明朝初年的官场,其实一直都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尤其是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个人在位的时候,官员们人人自危,还不如回家种地来得实在。
南镇抚司就是锦衣卫里的纪检委。
跟北镇抚司完全不同的是,南镇抚司不负责到全国各地处理皇帝的案子,他们最重要的职能,那就是管理锦衣卫内部的纪律问题。
因为锦衣卫一家独大以后,朝中所有官员都管不了他们。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权力机构约束这帮人,那他们非要上天不可。
十七年,改锦衣卫指挥使为正三品。二十年,以治锦衣卫者多非法凌虐,乃焚刑具,出系囚,送刑部审录,诏内外狱咸归三法司,罢锦衣狱。成祖时复置。寻增北镇抚司,专治诏狱。成化间,刻印畀之,狱成得专达,不关白锦衣,锦衣官亦不得干预。而以旧所设为南镇抚司,专理军匠。---《明史》
南镇抚司所需要做的,那就是加强锦衣卫的纪律管理工作。可以说这份工作任重道远,而且容易得罪人。
因为他们要管的人,个个都是手握重权的锦衣卫。尤其是北镇抚司那帮人,更是直接行动单位,稍有差池,南镇抚司的这帮人就要吃不了兜着走。
为此南镇抚司在管理纪律方面,基本就是个摆设。除非某些锦衣卫的领袖要倒台了,这帮人才会站出来说明他的各种罪状,否则他们一般只敢欺负一些小喽啰。
后来他们估计是太无聊了,只好去开拓一些其他的项目。比如说他们也会去搜集一些情报,有时候还要搞军事武器的研发工作。
锦衣卫和东西厂是有本质区别的。
很多人在了解锦衣卫的时候,对他们有着很深的误解。认为锦衣卫就是东西厂那帮特务,完全没有区别。
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因为东西厂是纯粹的特务机关,而锦衣卫却跟他们不同,锦衣卫的地位比东西厂的人要低。
东西厂往往会从锦衣卫中挑选一些能干的,加入东西厂,以此组成特务机关。所以说东西厂是锦衣卫的成员组成的,地位比锦衣卫要高。
东厂成立于朱棣时期,为了加强特务工作,在锦衣卫之外,特别设立了东厂。西厂成立于朱见深时期,权力高于东厂,地位也在锦衣卫之上。
不过后来由于西厂的名声太臭,被皇帝给撤销了。他们的成员主要也是来自于锦衣卫,不过他们的领袖一般都是太监,这也就是明朝宦官弄权的由来。
跟东西厂比起来,锦衣卫就显得没有那么坏了。因为东西厂没有所谓的南镇抚司负责监督他们的纪律,连个摆设都不设立,自然是权倾朝野了。
总结:谁掌握了北镇抚司,谁就是锦衣卫里的老大。
从职权上来说,南北镇抚司,看起来地位是平等的,而且上头都有平级的老大。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权人物,其实就是北镇抚司的老大。
因为北镇抚司手里的权力过大,谁掌握了这地方,谁就掌握了整个锦衣卫。为此南镇抚司也只能成为一个摆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