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建国皇帝不都是叫太祖吗?为什么杨坚叫隋文帝而不叫隋太祖?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5关键词:皇帝,杨坚,隋文帝,太祖

建国皇帝不都是叫太祖吗?为什么杨坚叫隋文帝而不叫隋太祖?

点赞1、高邮市 网友:剑啸西风

第一,并非所有朝代的开国皇帝都被称为太祖。第二,杨坚称帝后,追尊父亲杨忠为太祖,因而杨坚自己被称为高祖。第三,隋文帝的“文”是谥号,“高祖”是庙号,既可以称隋文帝,也可以称隋高祖。


开国皇帝未被称为太祖的现象不仅是隋文帝。魏国开国皇帝曹丕追尊父亲曹操为太祖,自己为高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将爷爷李虎追尊为太祖,自己为高祖;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将父亲李克用追尊为太祖,自己为庄宗。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和讲究?这与中国古代的庙号、谥号制度有关。这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仪式感满满的体现之一。

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它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当时商朝的庙号有三种:创基立业曰“太”(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宗武丁)、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

另外,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也即庙号带“祖”的是打江山、建立国家有功业的皇帝,庙号带“宗”的是治理天下、德行好的皇帝。一个是创业、一个是治业。

谥号,是指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例如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会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往往只有一两个字精炼概括。

同时,谥号具有“褒贬死者,劝勉生者”的意义。

例如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字伯温),被朱元璋封爵诚意伯,因而被人称为刘诚意。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也被人称为刘文成。


谥号制度始于西周。

周朝推翻商朝后,没有沿用庙号制度,因而周朝的所有皇帝都没有庙号,只有谥号。例如周文王、武王。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认为庙号和谥号的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是对先帝、先人的不尊重,因而将庙号和谥号制度一同废止。

所以后人只能称秦始皇、秦二世。


到汉朝时,逐渐恢复庙号制度。例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是太祖,正式称呼是“汉太祖高皇帝”。但是司马迁在写《史记》时称刘邦为“高祖”。结果以讹传讹为“汉高祖刘邦”,流传至今。

从此,庙号制度一直延用两千年之久,直至清朝末年。例如我们常见的太祖、世祖、太宗、高宗、中宗、世宗、仁宗等。

中国古代的庙号、谥号制度,都有严格、系统的规定。

例如庙号,一般来说,“太祖、高祖”是指开国立业的皇帝,“太宗”是指发扬光大的皇帝,“世祖、圣祖、成祖”是指重新打了一次天下的皇帝。

拿明朝来说,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因而称为太祖。朱元璋死后,孙子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燕王朱棣则发动“靖难战役”,占领国都南京、即位。

而建文皇帝下落不明。二百多年后的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上其庙号惠宗。

到朱棣死后,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而到嘉靖皇帝时,则改朱棣的庙号为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如果以这一长串的谥号称呼他,很拗口,也容易出错,当然也可以称为明孝文帝。但是后世习惯称朱棣为成祖。这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庙号。


说回题主说的隋文帝杨坚。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在北周武帝时被封为随国公,后来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后,杨坚成为重臣,最终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建立隋朝。

显然,“官二代”杨坚是因为有了父亲杨忠的铺路、打下基础,才有机会称帝。

因而杨坚称帝后,追尊父亲杨忠为太祖、谥号武元。这体现了杨坚对父亲杨忠奠定基业的高度认可,客观反映了事实,也表现了杨坚的孝道。


到杨坚死后,庙号则为高祖,接近父亲的“太祖”。

中国古代的谥法分为美谥、恶谥和悯谥三类,即具有褒、贬、同情中立的感情色彩。

杨坚的这个“文”谥,属于美谥,即具有褒扬之意。《逸周书·谥法解》解释道:“经维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也即带“文”的谥号具有六个方面的功德。

由此可见杨坚后人对杨坚的高度评价。

杨坚死后,杨广即位,死后庙号为世祖,评价挺高。后人给他的谥号多达三个:“明”、“闵”、“炀”。

显然,后人可以分别称呼杨坚、杨广为隋高祖、世祖。但是后人习惯称为文帝、炀帝。


所以,对于古代皇帝,既可以称庙号,也可以称谥号,还可以称年号(如康熙、咸丰),主要在于哪种场合应用,以及后人约定俗成的习惯。

点赞2、清远市 网友:与他有关

首先你要搞清楚,皇帝的庙号和谥号,x祖为庙号,x帝为谥号,一个皇帝可以同时拥有庙号和谥号(例如:汉文帝庙号太宗谥号文,汉文帝也可以称呼为汉太宗)。隋文帝谥号为文,庙号为高祖可称为隋高祖,之所以不是太祖庙号是因为太祖庙号已经给了他的父亲(杨坚父亲:隋太祖杨忠)

点赞3、东营市 网友:宫冰雪

文皇帝是非常高的称号。当年曹操死的时候想要个文字,结果儿子却给了个武,自己拿了文。


周文王起,文字就是不可多得的美誉。


再说,老杨同志也是篡位。

点赞4、临沧市 网友:追梦青春

隋太祖是杨坚他爹杨忠,隋高祖也就是隋文帝是杨坚,太祖高祖是皇帝庙号,文帝武帝是谥号,隋唐以后皇帝均有庙号谥号,且谥号字数逐渐增加。

点赞5、潍坊市 网友:凉城听暖

文是谥号,你说的什么祖什么宗是庙号

点赞6、商丘市 网友:夕夏残阳

隋文帝的庙号谥号是:隋高祖文皇帝杨坚

点赞7、荆州市 网友:占美妹妹

因为他是站在父辈的肩膀上成就的功业,所以太祖庙号给了他老爹杨忠,他自己只能称高祖。文帝是谥号,唐以前谥号还没有泛滥,大多都称谥号,唐以后谥号越来越长称呼不方便就改称庙号

点赞8、松滋市 网友:花未眠づ

隋朝上承魏晋南北朝的纷争,下启大唐盛世的序幕。作为奠基人,隋文帝杨坚功不可没。仁寿四年(公元604年)8月13日,杨坚病逝于仁寿宫,享年64岁。同样是开国皇帝,杨坚只称“帝”,不叫“祖”,着实令人费解,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杨坚其人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杨坚出生于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是东汉太尉杨震第十四世孙。身为弘农杨氏的“官N代”,杨坚倍受西魏和北周皇族的重视,官至上柱国、大司马。开皇元年(581年),杨坚以外戚身份篡周建隋,和平夺权,开基立业。

杨坚上台后,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集权,推行改革,“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呈现“区宇一家, 烟火万里,百姓乂安,四夷宾服”的繁荣局面。

上图_ 隋朝三省六部制

谥号文帝

杨坚死后,谥号“文帝”。《逸周书·谥法解》记载:“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谥法制度是由西周周公创立的,用一至两个字概括。谥号由礼部官员根据君主“行之善恶”或“行之大细”。

《白虎通义》明确指出:谥法“明别善恶,所以劝人为善,戒人为恶也。”起到“褒贬死者,劝勉生者”的作用。谥号分为美谥、恶谥和悯谥三类。议定谥号需要经过请谥、拟谥、议谥、定谥、赐谥等流程,满满的仪式感。

“文”谥,在谥法中属于美谥,极尽褒扬之意。《逸周书·谥法解》称:“经维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从六个方面高度评价了杨坚生前的功绩,可谓恰到好处,客观公正。

上图_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太祖or高祖?

杨坚除了是隋文帝之外,还可以叫隋高祖,这话没毛病。庙号比谥号出现更早。商朝时,太甲的庙号称太宗,太戊的庙号称中宗,武丁的庙号称高宗。庙号有“祖”“宗”之别,《礼记》称:“祖有功,宗有德。”这话道破了庙号的玄机。

东汉著作家应邵进一步解释:“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清朝文学家方苞在《谥法》中认为:“祖者始也,故宗无定数,祖一而已。”可见“祖”和“宗”存在着创业和守业之别。

上图_ 汉高祖 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一样的祖,太祖和高祖各有讲究。白手起家、自摸胡牌或者一统天下、力挫群雄,两者居其一即可晋身前者。在子承父业或偏居一隅之间,满足其中一条就被认定为后者。这里有个特例,刘邦死后,谥号太祖,庙号高皇帝,正式称呼是汉太祖高皇帝。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首称“高祖”,以讹传讹,流传至今。

杨坚代周建隋之际,追谥父亲杨忠为太祖。这一庙号意味着最先奠定基业的是杨忠。杨坚将太祖的庙号让给父亲,自己只能位居高祖了。这么做既表现了杨坚的孝道,又客观反映了事实。隋高祖这顶帽子,杨坚戴着不冤。

上图_ 隋朝疆域

文帝or高祖?

不论是隋文帝还是隋高祖,人们习惯用前者称呼杨坚,其中暗藏着庙号和谥号之争。从西周建立到隋朝初兴,时间跨度长达1627年,产生了120多位帝王。细分这些君王,可以分为双号齐全、有谥号没庙号以及没谥号有庙号等三类。

先看谥号,有20多位帝王没有谥号。秦朝时,始皇认为由群臣议论皇帝,有违君臣之道,下令废除谥号制度。秦朝历二世而亡,秦皇均未定谥。另外,王莽篡汉立新,他死后,刘秀觉得王莽“夺汉非正统”,并未给他定谥。

上图_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

和谥号类似,也有皇帝没有庙号。西汉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号),丞相申屠嘉上奏:“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对定庙号格外严谨。西汉14位皇帝中,只有刘恒、刘彻、刘询、刘奭等4人称“宗”,而东汉12位皇帝中,庙号 为“宗”的只有刘庄、刘肇、刘祜、刘保、刘志5人。

不过,庙号看似严谨,实则不然。明末思想家顾炎武称:“王莽尊元帝为庙号高宗,成帝号统宗,平帝号元宗,中兴皆去之……称宗之滥,始王莽之三宗。”王莽的做法,无疑挑战了庙号的权威,后患无穷,倍受争议。

唐朝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称谓》中坦言:“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降及曹氏,祖名多滥。”有了王莽的示范,曹操、曹丕和曹睿的庙号分别是太祖、世祖和烈祖。眼见庙号被玩坏,史学家只能选择谥号作为皇帝的称呼,由此可见,用谥号“隋文帝”称呼杨坚的确事出有因。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隋朝以前or隋朝以后?

问题来了,为什么隋朝以后皇帝又用庙号称呼呢?答案是自唐朝始,谥号也沦为玩物。进入唐朝,谥号不断增加,且极尽溢美之词,违背了周公的初衷。天宝十三年(754年),唐玄宗祭祀太庙,“上高祖谥曰神尧大圣光孝皇帝,太宗谥曰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高宗谥曰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就连北宋以书画见长的赵佶,得到了“圣文仁德显孝皇帝”的谥号。

且慢,这不是全部,轮到明清皇帝的谥号出来走两步了。朱元璋的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比隋文帝多了20个字。而努尔哈赤死后,谥号为“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别数了,总共29个字。能一口气念完的小伙伴午饭加鸡腿。

上图_ 努尔哈赤半身朝服像

那么长的谥号,史学家直呼老阔痛。出于便于称呼的目的,唐宋皇帝,一律以庙号为准。而明清皇帝干脆用“年号+皇帝”的方式来称呼,以示区别。可以说,以隋文帝为代表隋朝,在定庙和定谥制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用谥号称呼皇帝,在隋朝成为绝响。

简单而言,谥号类似于职称,皇帝和士大夫皆可使用,庙号相当于官职,只能皇帝专享。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辛亥革命后,封建制度土崩瓦解,社会上“宗”“帝”不分,误解不断。实质上,谥号和庙号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两者既有存在竞争,又彼此双赢。隋文帝不幸躺枪,变成阐述两号变迁的最佳道具。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