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孟姜女哭倒长城是真的吗,秦始皇是如何为长城背黑锅的?

提问时间:2023-07-05 11:57关键词:长城,秦始皇

孟姜女哭倒长城是真的吗,秦始皇是如何为长城背黑锅的?

点赞1、高州市 网友:天菱。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可谓是家喻户晓,那么孟姜女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长城真的是她哭倒的吗?

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各地区有着不同的版本,其中一种流传较广的版本是这样的。

孟姜女是陕西人,她与同乡范喜良两情相悦,并结为夫妻,但在他们成婚之际,范喜良却被官兵抓到山海关修长城,范喜良一去多年音讯皆无,最后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孟姜女决定去山海关寻夫,可当她到达山海关时,却得知范喜良已经因修长城而累死,就埋在长城脚下,孟姜女闻讯悲痛至极,哭声震天动地,终于将修到海边的长城哭倒,之后孟姜女找到丈夫的尸骨进行了安葬,自己则投海自尽。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其实在历史上孟姜女和秦始皇毫无关系,据专家考证,历史上孟姜女的原型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最早见诸于《左转》,里面记述公元前549年,齐庄公攻打莒国,将军杞梁当先锋,不幸战死沙场,齐庄公在归国途中碰巧遇到了杞梁的妻子,齐庄公本想就地进行吊唁,但杞梁妻认为不和礼仪而婉言拒绝,齐庄公只得到杞梁家中吊唁。

由于《左转》的故事比较简陋,既没有哭,也与长城不沾边,后来经过人们不断地口口相传、以讹传讹,对故事继续不断的丰富和演绎,使得原本的故事变了味,特别是随着历代时势和风俗不断变化,孟姜女的故事也随着变异。


战国时盛行哭调,此时的《礼记.檀弓下》记载:其妻迎柩于路而哭之哀。首次提到了杞梁的妻子得知丈夫阵亡后嚎啕大哭,令人动容。

西汉时则盛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在此时的《说苑.立节》中又有记载“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隅为之崩”,觉得以前杞梁妻哭的力度还不够大,哭就要哭狠一点,要震天动地,干脆让她把齐国的城墙给哭倒了,够厉害的吧。

其后的《烈女传.贞顺》又让她哭了整整十天,非要让人家哭出精华不罢休。


到了隋唐,盛行乐府说唱,乐府中有送寒衣之说。

隋唐时故事就发生了重大转折,杞梁妻哭崩城墙的时间往后推了几百年,由春秋时的齐国挪到了清朝,由哭倒齐城墙到哭倒秦长城,原本无名无姓的杞梁妻变成了孟姜女,男主人公逐渐演变成范喜良。可见孟姜女哭长城是在长期文化演变中逐渐丰富起来的。

唐朝的《同贤记》更是对孟姜女的故事做了全面的完善,说范喜良在秦始皇时期在北方修筑长城,因不堪其苦私下逃生,在逃亡路上误入孟家后园,看见了正在池中洗澡的孟姜女,看到了不该看的地方,两人又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连理,在当晚就被官兵抓去修长城,不料被官员打死,孟姜女很久不见丈夫归来,就给他去送寒衣,孟姜女得知丈夫死后,在城墙下痛苦,致使城墙崩塌,以此来指责秦始皇的暴政。人们在指责秦始皇的同时也是在指责隋炀帝杨广开挖大运河时的劳民伤财。

这样一传就是一千多年,一直传到现在。


元朝时期文艺创作相当繁荣,艺术家们更是对孟姜女的故事进行了无限的夸大,说孟姜女哭倒长城后,秦将蒙恬大怒,将孟姜女“悬之百尺长竿,令人射杀”,还有说秦始皇想娶孟姜女为妃,孟姜女不从,自杀而死,死后冤魂到阴曹地府告状,历数秦始皇30大罪状。

就这样原本发生在公元前549年的事被活生生地加在了300年后的秦始皇身上,在历代的演变过程中张冠李戴嫁祸到秦始皇头上,比秦始皇大300多岁的孟姜女成了反抗秦始皇的英雄,秦始皇真是躺着也中枪。





点赞2、海口市 网友:流年无恙

你一下问了两个问题,那么我就分开回答吧!孟姜女哭倒长城以咱们现在科学的角度来看肯定不是真的,如果只凭哭就能让长城倒塌,那么秦朝的长城还不如纸糊的结实呢!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能是当时一些文人墨客为了抨击秦始皇暴政统治杜撰出来的。

至于你问的第二个问题,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思路肯定是没有错的,但是他没有理解其中的难度有多大。说句俗话就是好像是上边动动嘴定了思路,下面跑断腿倍感艰辛也很难完成,加上秦始皇对于修建长城这么浩大的工程又急于求成,大兴土木四处征调青壮劳动力,对这些劳动力又只顾让完成工程进度,几乎就没有什么后勤保障,吃饱穿暖就更别提了,以至于万里长城下不知埋葬了多少冤魂和白骨,而每一个冤魂或白骨都可能是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如果从修建长城也是为了稳固他的统治这个角度来看,造成民不聊生过程,那么秦始皇不背这个锅又要谁背呢?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外患没有动摇了他秦氏江山,而是自己心里烂了自己的天下。

当然评价一个人不能只从一方面衡量,秦始皇虽然做了很多残暴不靠谱的事,比如焚书坑儒、大建阿房宫等等。但是也有很多丰功伟绩,比如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乱象,各种有利改革等,这些就不细说了,小学课本都讲得不再讲了。

个人的一点简单看法,说的不好还请包涵!如果喜欢的话就点击关注吧!

点赞3、包头市 网友:一人留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事情当然是假的,秦始皇背黑锅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孟姜女的故事很煽情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事情被我们广泛熟知,当时他的丈夫被秦兵强行掳走建造长城再也没有回来,孟姜女为了找自己的丈夫,千辛万苦来到长城下,但是得到的却是丈夫已经死了的消息,因此孟姜女悲伤不已,大哭了七天七夜将城墙都哭倒了,发现丈夫的尸体就在坍塌的城墙中,之后孟姜女将丈夫埋了起来自己也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第二,故事里的事根本就不是史

但这只是个故事而已,历史真相和秦始皇根本不搭边。真实事件是孟姜女和秦始皇根本就不是一个朝代,她要早生于秦始皇好几百年,但是后来为什么都认为这件事和秦始皇有关联呢?



第三,秦始皇背锅是因为暴政

秦始皇的暴政表现在焚书坑儒,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严刑酷法,为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南下 ,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扩建,形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强制征用40万人,民夫大量死亡,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徭役征发无度,导致民怨沸腾 ,结果 导致农民大起义,加速秦朝的灭亡。



第四,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当个故事听听还是很有意思的。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2006年,孟姜女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凄婉动人、反对暴政的爱情故事听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点赞4、乌鲁木齐市 网友:数流年

此事是真是假?尚且不得而知,要想深入考证也很难,况且又没有那个必要,犯不着做无用之功,平白浪费了大把的好时间。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它背后反应出的是什么,以及有什么意义?这才是值得继续探讨和深究的,至于其他的暂且放在一边!以待后续的攻关解决吧!

却说,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受西方历史研究的深刻影响,国史研究工作进入了快车道,一些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治史的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导向,进而重构了传统史观,从而变得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了。譬如,对于“孟姜女哭长城”的较真审视,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反映了史学的另一角度。至于,执着争辩此典故真假的一些背后目的,那就另当别论,因人而异了。

就说,与秦始皇密切相关的,所谓“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到底算不算让秦始皇背上了黑锅?很显然,这个锅赖不掉,也不需要给他强加上去,因为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除非他没有把原六国的长城给连接起来,形成后来名震千古的万里长城。当然,那又是不可能的,好多人还不答应呢,既有损秦始皇的光辉形象,也有降低秦始皇伟大贡献的嫌疑,说来此锅非背不可了。毕竟,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浩大的工程规模,要不死人、牺牲一些人的幸福,鬼才信呢?另外,秦之“暴政”众所周知,言之凿凿,想以此翻案可不是一般的难,而有些人更得继续加把劲,不断向前迈进了。

诚然,秦始皇是“皇帝里的皇帝”厉害上天了,但功过是非自有公论,切不可混为一谈,极尽夸大之能事。

点赞5、通化市 网友:逍遥游

历史上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事情不是真的,而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因此这种说法的也是有原型的,是选自《左传》中杞梁妻的故事。杞梁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个孤家寡人。杞梁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过路人无不感动。十天以后,“城为之崩”,慢慢的就演变成孟姜女哭倒长城。

虽然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不是真的,但也能从侧面反应出劳动人民对孟姜女夫妻二人可歌可泣的爱情的赞美和肯定;同时也反映了秦始皇的暴政使得天下百姓不得安生,出现了许许多多被强迫抓去修长城的的男丁从而导致许多家庭妻离子散的悲惨故事。

秦始皇作为背锅侠的原因也很简单:

天下初定,百姓经历了连年战乱,早就苦不堪言了,结果天下完成了大一统,本应该休养生息,逐渐发展生产力,可谁知秦始皇不顾天下人的安危开始大兴土木修建长城,从而拆散了众多家庭,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但秦始皇的初衷是好的,修建长城可以抵御匈奴的侵略,对维护边关的安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惜秦始皇的手段和方法不对,使得天下对他误会至深。

秦始皇修建长城和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的作用都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只可惜他们都操之过急了,忽略了百姓的声音,让百姓苦不堪言,因此落下了暴君欢淫无度的罪名。并不是天下人不懂他们而是他们不懂天下人,最终落下了骂名,背弃了黑锅!

评判一个人的功过好坏并不是凭一方之言,而是根据他对历史,对未来所做的贡献,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自然不用多说吧!

我是大话历史君,想看更多历史故事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我哟!

点赞6、宜宾市 网友:天空。

孟姜女哭倒长城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不是什么真实的故事,孟姜女哭倒长城是写感天动地的孟姜千里寻夫的故事,是宣传嫁一从忠思想。即使丈夫尸骨埋在长城下,也要哭倒长城,滴血认夫的情景,教育后世妇女要忠于夫君,这是代代相传的中华传统。

而秦始皇修长城是为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是国防军事工程,在历史上长城起过作用。不能简单把修长城劳民伤财归罪于秦始皇,修长城成虽说有劳民伤财的现象,但其历史作用不容忽视,其对后世的作用,对当时的社会起得作用值得称赞。

把秦始皇修长城与孟姜女哭倒长城联系在一起是后世之人的杰作,据历史记载孟姜女是《左传》中的人物,是春秋战国时的人物,与秦始皇不是同一时代的人物。而后世之人把两者放在一起,纯粹是为反封建反独裁的一种宣传需要,两者无任何关联性。同时也在抹黑秦始皇的功绩,宣扬其残暴性的一面,这才是将孟姜女哭长城与秦始皇放在同一时代的真正原因。

点赞7、怀化市 网友:血凡尘

【羽评郡主讲故事系列】开课了!

相传孟姜女哭长城发生在秦朝,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抵御外敌,修建长城,然而因此对民间增加苛捐杂税,甚至征集百姓服从劳役,在征集民夫的过程中,官员来到姜家和孟家,这两家无儿无女。

后孟家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葫芦籽,长大后的葫芦藤蔓延到了姜家,待葫芦成熟后竟然发现里面有个女婴,两家争夺此女无果,最后决定一同抚养,取名“孟姜女”。

十几个春秋弹指瞬间,孟家女出落大方,亭亭玉立,到婚嫁之时遇见一书生,此人名叫范喜良,二人一见钟情、心生爱慕,恰好在成婚之日与官兵征集民夫,范喜良于新婚当日便被抓去服役。

孟姜女整日以泪洗面,一年后未见夫君回家,村里附近的人都回来探亲,遂决定前往长城寻夫,然而在抵达长城后却得知范喜良已经被埋在长城脚下。

孟家女顿时嚎啕大哭,整日整夜不曾停歇,哭得天昏地暗、日夜无光,据说她走到哪里,那里的长城便顷刻间倒塌,足足哭倒了八百余里。

这事很快传到秦国,秦始皇得知后便前去安抚,见孟家女长相秀美,倾国倾城,随后将其接入宫中,纳为嫔妃,孟姜女原本不从,但是被秦始皇要挟,孟姜女为了家人的安慰假装答应。

随后提出三个条件,一是给范喜良立碑;二是秦始皇必须给范喜良披麻戴孝,以国礼葬之;三是一同游海度蜜月,

前两件事完成后,秦始皇迫不及待的前去游海,结果孟姜女终身一跃,跳入海中,秦始皇心急如焚,派人下海寻找,最终一无所获,原来孟姜女感动龙王,龙王将其接入龙宫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流传至今已数千年,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虽然让孟姜女流芳百世,她的刚烈和忠贞也被后世人认可,然而却将秦始皇坑了数千年,秦始皇为这件事背锅直至今日,乃至以后。

因为这个典故被世人口口相传,甚至被纳入小学课文,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再一次深入人心,显然这个典故是假的不能再假。

历史记载,孟姜女和秦始皇没有任何交集,这段民间故事也是出自《左传》,孟姜女乃是齐国将军杞梁的妻子,公元前550年,杞梁在一场战争中战死,而后齐庄公决定就地祭奠杞梁,但是遭到孟姜女的反对,她要求齐庄公参与杞梁的祭奠,隆重下葬。

这件事在数百年后又被记录到《礼记》中,这里面添加了杞梁妻对着棺木大哭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情节也被逐渐改变,最后到唐朝末年,《杞梁妻》以诗的形式重新面世,最终秦始皇成功背锅,作者将杞梁的妻子化身为孟姜女,与秦始皇联合在一起,秦始皇要是泉下有知,怕是安耐不住。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点赞8、江阴市 网友:屍姬¢

孟姜女哭倒长城,是流传民间最古老的传说之一,只是这个传说没有什么依据,顶多算是传说罢了。

这个故事耳熟能详,也没有必要再多说些什么,我在以前一篇关于康小八的文章中说过,康小八的所作所为,其根源,可能是来自小人物的选择,或者说来自小人物的渴望。

与康小八类似,孟姜女虽然是传说中的人物,但她的故事流传如此长的时间,又流传了如此广,其根源,我个人把它们叫做,来自小人物的愤怒。

孟姜女和她的丈夫万喜良,实际就是小人物的缩影。这些小人物没有什么伟大的抱负,只是在这个时代生活着,如果严格意义上讲,时代是小人物创造出来的,但他们终究要由大人物领导。

因此,对于修筑长城这样的事情而言,大人物的决策,小人物是不可能改变的。许多小人物在大人物的功劳中,成了炮灰,或者是战场上的枯骨,但留名青史的小人物真的很少。

一旦他们留名青史,一般情况下,一定是做了一些让大人物震惊的事情。

传统的小人物的愤怒

来自小人物的愤怒,自古以来就是有的,但这样的愤怒,是需要酝酿和积蓄的,聪明的统治者,并不是不会让小人物愤怒,在推动时代进步的时候,无论这样的推动有多么保守,总是要侵犯一些小人物的利益的。

因此,小人物的愤怒,不可能避免,聪明的统治者会控制小人物的愤怒,最常见的手段就是轻徭薄赋,或者是罪己诏。

很多并不高明的统治者,他们就不会在意小人物愤怒的积累,从夏朝开始,小人物愤怒的积累就已经在在史书上记录下来。

于是就有了防民之口,和道路以目的典故。

这样愤怒的积累,会导致一个王朝的覆灭,这些愤怒的小人物,可以毁灭一个王朝,却无法建立一个新王朝。

这是因为小人物们没有太多的抱负,他们只是单纯的发泄怒火,而并非想要获得什么。

于是,取而代之的大人物们,会像以往一样,避免小人物的愤怒积累,最聪明的是李世民,他很清楚小人物的力量,所以,很谨慎的避免激怒小人物。

在历史上,小人物的愤怒,集中体现在农民起义方面,每朝每代都有农民起义,这样的起义贯穿了整个历史,中外都是一样,在这一点,是没有文化差异所言的。

这些愤怒,是有种极端的体现,但孟姜女的故事,显然不是这种极端的体现,而是一种更常见,更隐秘的体现。

这也是小人物的愤怒,只是没有产生极大的破坏力。

特殊群体产生的小人物的愤怒

这样的小人物的愤怒,就体现在文化的传播领域。这些文化传播的群体,是介于小人物和大人物之间的群体,最常见的,就是文人墨客。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永远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群体,从古到今,从来没有变过。

这些人其实都是小人物,但和传统的小人物比起来,他们往往有很大的抱负。

但他们很多并不是大人物,因为大人物留名青史,是要有足够的功绩,而不是只会吟诗作赋。

文人墨客群体的小人物,不甘愿当个小人物,就会通过一些诗词歌赋,来引起统治者的欢心,然后,谋求一官半职,从此飞黄腾达。

这样的小人物太多了,即使是诗仙李白,也是如此,我们虽然知道李白的傲,但李白的傲,是给别人看的;李白的诗歌,也是给别人看的。

李白,包括绝大多数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甚至可以包括现代的文人墨客),他们写文章,目的绝对不单纯,而是想要飞黄腾达,想要建功立业,以成为大人物。

当很多文人墨客当不了大人物,他们的愤怒就会体现出来,传统小人物的愤怒,体现在破坏力上,而文人墨客这样的小人物,他们的愤怒,就体现在舆论方面。

秦始皇的后世评价,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这些文人墨客的夸大和中伤,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表现的很明显。

司马迁就是介于小人物和大人物之间的群体。他对历史的研究,其实是比较靠谱的,但他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则充满了个人情感。

这样的个人情感,集中体现在对秦始皇的记载和对汉武帝的记载。他们的功绩,被一笔带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的宠信术士,却用了很大笔墨来描写。

这就体现了一个小人物的愤怒。

在历史传说中,也可以体现一个小人物的愤怒,这些传说,往往出自民间,却由文人墨客整理,然后广泛的传播,不同的文人墨客,在传播时候,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

他们会通过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这些愤怒,最容易影响到民间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曹操和苏定方,从历史上看,曹操是一个相当有本事的大人物,但因为文人墨客并不喜欢他,所以在传播中,曹操变成了奸臣的代表。并且,在戏剧中成了白脸的代表。

苏定方也是一样,可笑可悲的是,苏定方是因为一个完全虚构的罗成这个人物而被黑了上千年,这些都是这些人的愤怒的集中体现。

小人物的愤怒的现代化体现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下孟姜女的故事,就会发现,这也是一种小人物的愤怒的集中体现。

如果文人墨客想要体现出来对秦始皇的愤怒,就必须体现出来秦始皇的暴行。

对于一些传统的,文化水平不高的小人物而言,必须要一种非常有看点的故事来体现出来,这些故事可以虚构,可以非逻辑,只要有煽动性,小人物的愤怒,就可以体现出来。

这样的愤怒,在现在体现的更为集中,现代的信息十分发达,这是一种好事,也是一种坏事,好事就是能让人更快了解很多事情,坏事就是,小人物的愤怒,往往会在信息的发达中展露无疑。

一些人的愤怒,会带节奏,如果带动了一群人的愤怒,就会形成舆论的导向。

而这样的导向,人们不会考虑向着理性方面去引导,只是为了发泄愤怒,并非寻求真相,对于大部分小人物而言,真相不重要,我看的爽了,才重要。

从孟姜女哭倒长城,到现在的网络暴力,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小人物不高兴,想要找一个发泄口,然后就找到了。当愤怒全部宣泄出来,没有人会在意真相是什么。

点赞9、吴忠市 网友:天堂的风

首先,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传说,故事背景是在秦朝,孟姜女的原型是齐国将军杞梁之妻。


这个传说故事也是由齐国将军杞梁和孟姜女的爱情故事演化而来:当年齐庄公为恢复齐桓公的霸业而攻打莒国,杞梁战死,孟姜女就痛哭不止。


一直到唐朝才演变成我们现在熟知的故事: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做壮丁,孟姜女为丈夫送棉衣得知丈夫已死,遂哭倒长城。


由于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传说,传说缺乏真实性。有两个观点可以证实孟姜女不会哭倒长城。

第一个观点

孟姜女是跪在长城边上哭,无论他怎么哭,都不可能把长城哭倒。长城是非常坚固的。就算现在把两把钥匙垒起来,十个人使劲吼,钥匙都不可能会倒的。更何况孟姜女哭的是长城,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第二个观点

故事发生在秦始皇时期,那时候匈奴很强势,经常会来进攻中原。秦始皇就在燕国修长城的基础上,在把长城加固加长,匈奴在北方,长城的走向是东西方向,这使得匈奴只能从东

北或西北进攻。连匈奴的军队都会避开长城,若单凭孟姜女一个人就能哭倒长城的话,匈奴军队也不会避开长城,秦始皇也不会傻到修这么一个豆腐渣工程。


总而言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反映了秦朝统治的残暴,以及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悲世,和对和平的渴望。

点赞10、梧州市 网友:天堂圣手

恩,先说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事,假是肯定的,一个女流之辈,别说用哭了,就是给她一把锤子,恐怕也砸不倒一座长城。但作为一个爱情故事,凄美感人,宁可相信是真的,因为,搞不好是老天垂怜这一对苦命鸳鸯。

一、爱情是真的,哭倒是假的

就故事本身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感染力极强,老百姓之间互相传说,控诉秦始皇大兴徭役,搞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无能为力的他们,只好寄希望于上天的仁慈,通过“孟姜女哭长城,三天三夜,泪流干,感动苍天大地,长城忽然倒塌,丈夫尸骨出现在她的面前。”这样一个故事,说明苍天是有眼的,没有忘记贫苦百姓,这是受苦难人们,唯一的心里安慰。

二、这个黑锅,恐怕秦始皇还真的要背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确实飘了,骄奢残暴的本色,逐步显现出来,如果说,疏通运河、修建长城是关乎国计民生,说得过去,但他耗巨资和人力修建阿旁宫,万余佳丽充盈后宫;追求长生不老,大炼丹药;不学无术,焚书坑儒,这些就说明他彻底堕落了。

因此,修补长城,在他众多的罪过中,确实不算什么,决不能用这个来说明他的残暴,原因有三:

?出发点是守卫边疆

秦朝统一后,北方的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经常有边疆居民被抓去做奴隶,抢劫更是家常便饭,加上当时,为秦始皇找丹药的卢生,贪生怕死,找了半天仙药,毛也没找到,回来怕秦老板杀他,胡乱伪造了个类似于天书之类的东西,告诉老秦,秦国弄不好要被匈奴弄亡国,老秦一听,这还了得,马上派大将军蒙恬扫平匈奴,蒙恬将匈奴驱逐到长城以外后,秦始皇下令迁徙3万多户中原百姓,到长城周边定居,而后才开始修补长城。

?修长城时间不长,人也不太多

首先,秦始皇公元前215年才开始,但真正工程量大,应该是在公元前211年,但秦始皇公元前210年就挂了,且多数徭役应来自于移民,因为修长城对于秦始皇来讲,真不是最紧要的。再说,中原劳动力,全部都被他弄得差不多了,不当兵,就当工人,哪里还有人派去修长城啊?

?所谓的万里长城真不全是他修的

他在长城上的主要贡献是将秦、赵、燕三国修建好的长城连接起来,根据实际情况,略微增修了一部分。此外,《史记?秦始皇本纪》对修长城的事迹,三言两语,一带而过,不也正从一个侧面来说明,长城的修建,比起秦始皇其他事来说,实在微不足道吗?

因此,综上所述,修长城死亡人数,应该不多,老秦的残暴不体现在这里。

点赞11、临夏回族自治州 网友:夜子宸

这个锅秦始皇背定了。孟姜女哭倒长城是当时的人心所向,那时的人们特别希望孟姜女能把长城哭到,在秦始皇封建社会的暴力管制下,人们怨声载道,人们苦不堪言。都过着人人自危的日子。面对强权的秦始皇,人们没有能力去反抗,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与幻想。幻想孟姜女哭倒了长城。赢得上天的同情,于是上天整怒,派下天兵天将来惩罚秦始皇。替人们声张正义。其实这就弱者面对强者的一种心里寄托。面对强大的自然界带给人们的痛苦,人们无力去改变它。所以人们就寄托于幻想。孙悟空就是人们幻想出来的神。人们希望有这样一尊神出来降妖除魔。才有了罗贯中整理出来的西游记。蒲松龄屡考虑败,就写了聊斋志异。这也是弱者向强者发泄不满的一种释怀。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