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想要传达什么?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1关键词:电影,姜文,想要,让子弹飞

问题补充: 《让子弹飞》是姜文导演一部受到赞誉的电影作品,这部电影想要传达什么深层含义?

点赞1、邢台市 网友:シニシ


姜文的《让子弹飞》是一部立意极高,思想内涵极深的动作喜剧电影。蕴含着阶级人物矛盾和历史人文情怀,同时也充斥了大量隐喻和人生哲理。


简单来说:讲述了北洋年间,在南部中国。“讲武堂”出身参加过“庐州会战”的张牧之,在军阀割据,局势动荡的年代。“落草为寇”在劫富济贫的道路上,遇见了前往康城买官上任的马邦德,张牧之阴差阳错之下上任鹅城,通过一系势力斗争,在“张麻子”和“马县长”双重身份的切换下,最终推翻了为祸一方,官商勾结的乡绅贵族“黄四郎以及城南两大家族”,解救了长期被压迫和剥削的鹅城百姓,让他们真正翻身做主人,感受到公平和正义的阳光。最后大隐于市,归于独自前行的路上…

主要人物关系:(麻匪)张牧之为首的改革派,以马邦德也叫“(假汤师爷)”的倒戈派,以黄四郎为首的顽固派。

按照正常的人物阶级关系应该是,麻匪<师爷<黄四郎。因为本质上黄四郎才是“鹅城”真正的主人,连续五任县长都被他杀害。但是最后的结局是黄四郎被推翻杀死,而师爷死于贪心。人物关系也就是黄四郎<师爷<麻匪。


所以电影主体上讲述的就是一个“干革命”的事。

1: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是《红楼梦》里面的经典语录,意思是:假的当作真的时候真的就像是假的了,无变为有的地方有也就无了。《让子弹飞》的里面就蕴含着这一句话。


在《让子弹飞》里面,没有真正的主人。首先这个官本来是“马邦德”的,被麻匪给抢了。但是马邦德上任了,这个官未必就是他的。因为有黄四郎在,所以上任也是名存实亡。


鹅城的主人也不是黄四郎,因为他的结局被干掉了。那么谁有能力有资格去管理这座城?

最后归于鹅城百姓,但是如果不是麻匪当了“一段时间的主人”,谁来为他们说话呢?他们自己显然也不是鹅城的主人。

时代总是在变化的。面对不公,很多时候没有人愿意站出来,大家都是沉默地受困于鹅城…

就像钱钟书在《围城》说过的话,“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假主人可能是真主人,真主人也可能是假主人。时代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和变化的。

2: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师爷是真正贯彻了这句话的精髓。在《让子弹飞》里面,师爷属于“投降派”。麻匪厉害,师爷跟麻匪。黄四郎厉害,师爷倾向于黄四郎。但是师爷高就高在,他能分清“谁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这种境界其实很高明。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做人时刻要清楚自己所处的地位。

师爷懂得如何在夹缝中生存,若不是他贪财跑路,最后也死不了。


影片里面三个人聚会,黄四郎说师爷是装糊涂的高手,也说过:“师爷高。县长硬。”“两人笑道:“黄老爷又高又硬。”

3:做人不能太贪心。


《让子弹飞》里面很多地方都有这个隐喻。比如师爷最后死在了一车银子里面。

而黄四郎也死在一个贪字。他明知鹅城的风向自己变了,“新县长”是非常危险的。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最后把命都搭在里面。现实中也是如此,人在高位,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头脑清醒,能懂得审时度势,激流勇退,海阔天空。

4:是龙需要腾飞,是虎不能让犬欺负。


郭德纲曾经有一句话:“我想给他们当“狗”。结果没人收留我。是他们逼着我,让我成为了龙。”

《让子弹飞》里面因为黄四郎和手下的步步紧逼,换来了麻匪更加猛烈的反击。到最后虎落平阳,把他们都给消灭了。也就是做人不能一味忍让,否则就像鹅城里面的百姓,任人鱼肉。

5:从老实人得到的人性反思。


《让子弹飞》里面六子只吃了一碗凉粉,黄四郎派胡万来污蔑他吃了两碗凉粉。

张牧之来鹅城就是为了一个公平。所以六子用了一种看似极端愚蠢的举动只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有的人至死都在说真话,但是没有人愿意替他说话,更无人敢站出来维护他的清白。以至于他情急之下做出了一些极端的举动,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这就是鹅城里面关于一些人性麻木的闹剧。很明显就是一个悲剧,因何发笑?


这和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些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阿Q正传》里面阿Q死的也是莫名其妙。换而言之“他甚至都不记得自己有没有吃过凉粉”就当了别人的替死鬼。看热闹的亦是冷血。这不就是欺负老人嘛!

6:多学习多读书,多去闯世界。


六子问张麻子怎么才能有出息。他回答说:“当学生,读书,多听这个(音乐:莫扎特)”。他还说以后送六子去留洋。

“东洋三年,西洋三年,南洋三年。”六子问他“北洋呢?”他说:“你就生在北洋。”

他的意思是让六子多学习,不要受制于一个方面或者一个地方。六子是他干儿子,所以不论别人如何冷血,他这个当“父亲”的也一定要为六子申冤。

同时他给六子规划的人生是:学生,学习,留洋海外。而六子又是年轻一代。所以六子可以说是“革命和希望的火种。”

灭了他的“火种”,他恨不得当场报仇!

7:面对现实,玩不起也得玩的起。


“今天我算明白了,为什么当初我会上山当麻匪。就是因为跟这帮东西玩不起。现在为了你,我必须玩的起,还得玩的赢。” 这句话是六子死后,张牧之怀念他时说的话。

“今天我算明白了, 为什么我以前过得这么差。就是因为没有真正融入社会。现在为了你。我必须努力,而且一定要成功!”

8:枪杆子底下出政权。


张牧之问师爷,这个能不能赚钱?也就是手枪。师爷说:“山里”。又拿了印章,师爷说:“能赚,跪着!”于是他拿了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师爷震惊了说:“敢问大哥,何方神圣?”

历史早已经验证过了这个真理。在张牧之以前,鹅城五任县长都被黄四郎干掉了。而张牧之“文武双全”,最重要的是枪杆子够硬。所以他想试一下,站着还把事情给办了!黄四郎也一直说他,“霸气外露”!

9乱世出英雄无名之辈的理想主义


张麻子,本名张牧之。17岁就从“讲武堂”出身,追随过松坡将军(蔡锷),担任过手枪队长,而且参加过庐州会战。将军负伤,跟随将军去了日本,后来将军死在日本,他才回到国内。正碰上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报国无门,他才当了麻匪。

而且《让子弹飞》里面有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你还真的相信我就是张麻子。”

胡军的假麻子被抓,反问他:“你是张麻子?”他回答:“别问,谁问谁死!”


我认为这个张牧之应该不是张麻子。真正张麻子应该另有其人。他就是张牧之,借了张麻子的土匪名字,干着劫富济贫的事情。把事情算在张麻子头上,久而久之,他也就是成了别人口中的“张麻子”。师爷临死前问他,他说自己是张麻子。死了以后,他说:“真的也没了,假的也没了。”指的胡军也指的自己。

10:伟大的无产阶级万岁,人民万岁。


影片最后,张牧之问黄四郎说:“你觉得钱重要,还是你重要。”

黄四郎回答钱和自己。张牧之都否定了。

张牧之最后说:“没有你,很重要。”(没有你这种乡绅恶霸为祸一方,很重要。)

结果两个人对话结束,突然来了一个人说:“县长,这两把椅子归我了。”有没有这两个人对鹅城的百姓也不是很重要,百姓只在乎把椅子交给他们。

以黄四郎为首的鹅城权贵,靠贩卖人口倒卖烟草祸害乡民。如果不是张牧之的出现,这个鹅城很难有人为百姓做主,他们也很难翻身做自己的主人,一直会被剥削和压迫。

总之《让子弹飞》我觉得说的就是革命,革自己的命,革别人的命,革世界的命。

换而言之也就是改变自己,影响他人,帮助他人,你有能力改变世界就去改变它,没有能力就改变自己。小人物也能干大事,变则通,守则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是让子弹飞一会儿。

电影延伸 隐喻句子


“人们愿意相信一个土匪叫张麻子,而不叫张牧之。更愿意相信他的脸上长满了麻子。”

世人不愿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总喜欢以貌取人,喜欢依靠自己的主观去看待问题。


“如果你活着,早晚都会死。如果你死了,你永远都活着。”

剧情前提是胡万供出黄老爷。黄老爷警告他说:“如果你说真话,你早晚就会死。如果你说假话,你永远都活着。”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胡万在宴会已经假死过一次。“他在明处早晚会死,在暗处做事会活着。”所以胡万说:“明白。”


但是胡万被张牧之杀了,而且最后是说了真话。最大原因是他犯了大错,太迟了。


张牧之在鹅城发钱给老百姓,结果进了权贵的腰包。这说明把钱发给老百姓,会有人中饱私囊,最后可能发不到百姓手里。



张牧之在门外假装抓到了黄四郎,拿替身招摇过市。黄四郎在楼上看到大叫:“我成替身了!”

当假的被当做真的时候,真的往往就像假的。而事实的真相往往对大众来说可能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张牧之在闹市口杀了黄四郎的替身,鹅城的人都以为“真的黄四郎”已经死了。谁还在乎真的黄四郎。黄四郎就是属于骑虎难下,百口莫辩。

张牧之“借刀杀人”,用黄四郎的刀杀黄四郎。“杀人还要诛心”!


“不能拼命啊,拼命还怎么赚钱。”

六子死了,悼念他。师爷说了这一句名言。

“做人不能太拼命,太莽撞。否则把命都搭进去了,还怎么赚钱。”


这个马邦德也就是“假师爷”才是电影里面真正的世外高人。是他给张牧之指了一条去往鹅城的“错路”。他说张牧之要么被黄四郎干掉,要么干掉黄四郎。

从人物关系来分析,看似师爷吃大亏,其实是坐山观虎斗。假如没有假麻子的地雷,他早已拉着一车金银财宝跑了。


“假师爷”的,马邦德的极致人生。

“老婆不是老婆,官也不是官。贪财好色,他有底线,又没有原则。”


影片一开始,马邦德就在逃跑。他看准时机让夫人看眼色形势。随后自己扔下夫人,拔腿就跑。


“谁是县长,我无所谓。我只要当县长夫人,”刘嘉玲演的县长夫人是一个青楼出身,守过5次活寡,水性杨花的女人。

第一天和张牧之同床说:“不需要跟我客气。”让张牧之感觉到原来是自己客气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

回头去看,马邦德跑的简直不要太果断。因为“夫人就不是夫人。”


县长本来是马邦德的,但是根据剧情。马邦德可不是一个地方的县长。他买了好几官来敛财,所以这个鹅城县长可有可无。主要是保命要紧,而且他本去“康城”特意忽悠张牧之去了“鹅城”,对于马邦德来说“县长也不是县长。官也不是官。”


电影后面来了一个苗圃饰演的妇女。说马邦德在山西骗财骗色,还让她生下两个孩子。一个死了,带着另外一个傻儿子跑来追债。张牧之把从黄四郎那里得来的宝石给了她,马邦德也认同这个办法。


后来这娘俩都被胡军饰演的假麻子害死了,马邦德大惊失色,发疯了一样大叫道:“我的老婆!~我的孩子!”随后就冲下山去。

狡兔三窟,马邦德也是如此。我认为这个从山西来的妇女比县长夫人重要一点,才是马邦德的老婆和孩子,也就是他的一个家和退路之一。

但是他跑下山去,是驾一车银子逃跑的。所以这个“老婆孩子”也可能只是他准备逃跑的借口。“老婆也不是老婆。”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县长夫人被黄四郎手下害死的时候。黄四郎来耀武扬威,马邦德手里拿着枪,颤颤巍巍的举了起来。

但是最后还是放了下去,说明马邦德还是有一定底线和人性的。因为在这场斗争里面。对于黄四郎和张牧之,马邦德都是关键人物。可以说得马邦德者得天下。


马邦德总体是倾向于张牧之的,黄四郎设计“麻匪火拼”杀张牧之。在发现张牧之没死,马邦德被救过去的时候,马邦德高兴的都抡起了小拳拳。(戏外,姜文写剧本的时候也尽量往葛优身上靠拢的。这个人物身上可以深挖的东西确实不少。)


说完马邦德,说一下发哥饰演的黄四郎,他有一句核心价值观,“你们四个人(暗指牺牲的人),换我五代家业,凭什么?

从黄四郎角度看,他五代家业积累的财富,凭什么张牧之来了就拱手相让。但是他确实是贪得无厌,通过欺压百姓,勾结官僚来积累财富。不谈前几代,至少毁在他这一代手里。马邦德让张牧之“杀人诛心”。我觉得张牧之做到了,也没有做到。


黄四郎破产以后,坐在椅子上虽然是失败者,但是也输的很有风度。张牧之给了他一把手枪一发子弹,让他体面的离开。他说:“明白”。


结果他也没自杀,他站在黄家碉楼,最后被武举人的炸弹炸死了,死的也是轰轰烈烈。


黄老爷也是站着死的,是一代枭雄!

故事最后回到张牧之:


鹅城革命之后,出生入死的兄弟有的牺牲,而活下来的也都离他远去。一路走来,他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所以他骑着马在铁轨旁,让人感觉到怅然若失。


同行而不同路。假设张牧之威胁马邦德上任,能不能推翻黄四郎?你让历史上的官僚主义去推翻大资本家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这部电影在讽刺官僚和资本主义,同时也是在歌颂伟大的无产阶级。

电影《让子弹飞》里面大部分内容的分析。码子不易,觉得有道理可以点个赞!

点赞2、鄂尔多斯市 网友:≮昔忆≯

让子弹飞,一直以来在我心中是个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它能够真正把中国最传统的一面体现出来,淋漓尽致,一点都不遮掩。在华语电影中,还没有第二部能如此的发人深省,记得当时有影评人评论说《让子弹飞》题材太民族了,剧本也太本土化了,登不了国际的电影“大雅”之堂。但后来据说《让子弹飞》的剧本受到奥斯卡主办方青睐,获邀收录于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官方图书馆(那是收藏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影片的地方),如今《让子弹飞》的剧本也成为众多专业参考资料中的一部,这就是对这部影片最有力的褒奖。

《让子弹飞》故事的设定在民国,战火纷飞,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年代,所描述的人民很懦弱麻木,作为一个贫苦生活着的老百姓,他们需要的就只是能活着,有口饭吃就是幸福,如果哪天能看见欺压自己的人被推翻了,那更是再过瘾不过的事了。姜文看清楚了这一点,看明白了人民的习性,懂得人民的需求。知道如何调动人民,不能因为无知而不救。执政者要尽自己的力,让人民觉得幸福。

导演姜文在影片中大段地流露出他精英主义的倾向,但结局却似乎走向了思考。当大家看重了鹅城的风云变幻,我最欣赏的,却是张牧之仰望雄鹰的眼神,仿佛只有他一个人找到了理想,也只有他一个人在孤独中追求。

文\L

点赞3、金昌市 网友:秋妆斜

这个电影我看了三遍,第一遍没看懂,第二遍觉得有点东西,第三遍觉得东西太多了我得再看一遍。需要细品,越品越有深度。


第一遍是和我爸一起看的,那时候还小,不懂黑色幽默式的搞笑,也没品味到电影传递出的深意。就觉得周韵的出场造型很丑,丑的有意思;印象最深刻的台词就是“吃着火锅,唱着歌”;还有一些比较幽默的镜头,比如王麻子拿着“师爷”的证件去报道,一脸自信的样子。


二刷时,看清楚了每个人物:“师爷”(本是县长,为了保命说自己是师爷),有文化、有见识,见风使舵,为了活命老婆也送人了,文化人一肚子坏水更让人恨,你要说瞧不上他,他玩转于张麻子和黄四郎间,你要说他厉害,最后还是作s了;张麻子,虽是土匪,却劫富济贫,有智慧有头脑,重情重义,最后由悍匪摇身一变成清官县长,也是诙谐和讽刺;黄四郎,阴险残忍,称霸一方。比起师爷,这种明着坏让人能好受点;县长夫人,有句台词她说:“我只想当县长夫人,谁是县长我无所谓”,道理很深刻,但这种不靠谱的“坚定理想”,最终只是死路一条。而敲鼓的小姑娘,别看她一脸单纯象,也是个狠角色。


三刷时,理解一些道理,人们根本不关心六子到底吃几碗粉,只想看六子用dao子划肚皮。六子迫切想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句公平话,他也不至于死。但是,在恶势力的压迫下,谁又敢站出来呢。(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吃饭要开发票)。电影时不时就来一句“惊喜”的话。


在那个年代,还是有人把崇高的品格和远大的理想看得比自己还重。剧中带着很多幽默式的讽刺,让人觉得恰到好处,觉得好像没什么,但笑完后劲还挺大。大多都是明喻,但就是要你再琢磨琢磨。结尾处的那句,“没有你,对我很重要”,怎么解读都不为过,并且与开头呼应。最后不得不夸一下姜文。姜文说,我想站着把钱挣了。他做到了。

点赞4、麻城市 网友:妖翼天使

马识途,成都人,现在可能有106岁。是《让子弹飞》的原著作者。

原著作者用当今最时尚的现实魔幻主义的笔法写成的一部小说。

当莫言第一次看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后,曾说,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包括同期的余华也是在马尔克斯那里了解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的。只知马尔克斯,不知有中国土著作家马识途。

姜文慧眼独具,率先发现马识途。

历史背景是民国之乱,军阀称雄,大小割剧遍地,狼烟四起。有兵、有军队即可称霸一方。

张麻子有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跟沙家浜里的胡传魁同一个层次。可以在一小块地方,横行霸道。此一。

民国之乱还表现在不管用什么手段,哪怕是花钱买,弄到一纸任命书,即可当官管辖一方,鱼肉人民。这个鱼肉就是收税,更有甚者,可以提前收税到100年以后。此二。

这个故事就以这种荒诞的模式开始了。拿着死了的县长的任命书,坐着10-20匹马拉着火车,就去上任了。上任的地方是一座类似欧洲风格的白色城堡。这座城堡内也是内斗频起且不乏高人。

当然,高人对高人,胆大对胆大,霸道对霸道,自然,中国电影史上一部我以为最好的电影就上演了。

点赞5、增城市 网友:逐梦i

《让子弹飞》背后的想法可以做形而上的归纳,只是我并不认同。

仔细说一下。《让子弹飞》里面3个主角标签分明。一个是体制边缘带有异端色彩的麻匪张麻子,手里有枪,实际上是体制的对抗者;一个是浑水摸鱼的老汤,利用体制,不讲善恶;黄四郎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

张麻子加上老汤,先是骗黄四郎的钱,最后更是革了黄四郎的命,好像有推倒大山引领解放的意思。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张麻子不是自觉要革命,用他的话说,就是站着挣钱,不跪着活罢了。当他成了县长,却要为鹅城百姓带来公平。这一点是在做县长之前他自己也没有想过,或想不到的。

张麻子道德上没有大毛病,鹅城人怕的不是说他是个恶人,而是如果他搞不定黄四郎,自己又没处说理,最后要倒大楣。所以,当张麻子喊着枪在手跟我走时,他们回应的是:谁赢跟谁。这也属于劣根性。

批判劣根性当然不是姜文的重点。在《让子弹飞》里,绝对主角是一个吆喝着公平的英雄张麻子,他让电影陷入这样一个逻辑,那就是指望有一个明君,然后老百姓交出自己的稀有,让这个明君给你你公平。说实话,有瞎猫撞到死耗子的时候,但长期看来,结果可能是既无法公平,也没了自由。这一点看看历史上清官多难出,窦娥有多少就知道了。

人不能靠押宝活。一个平凡的世界里,人们应该不会轻易有造神的想法,也不会去伤害没伤害自己的人。可是自己如果受到伤害的话,有说出来的自由,有反抗的能力,这才是避免鹅城遍地最不坏的办法。

点赞6、兴化市 网友:陌路。

对国民性格的讽刺,对一个想象中的城市的热爱。

先来说说他对想象中的城市——北京的热爱。

对北京有特殊感情的,不只有姜文,无论从文学还是现实的角度,每个时代的北京人,都对她有着说不完的情意。

在众多北京迷梦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民国时代的北京,那个被特意称作北平的城市。对老舍来说,北平是真爱,而“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郁达夫说,为留住北平的秋天,他“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梁思成,在改天换地的时代,在不知道自己的发言会带来什么后果的情况下,也认真地建议着:“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

▲年轻时的梁思成和陈占祥。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史称“梁陈方案”。它的内容,不是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也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陈方案”所包含的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

我们通过各种资料图片,看到的北京,并没有这么美,这么值得以命相搏,在慈禧太后出殡的照片里,在外国记者拍下的北京街景里,北京荒凉、落寞,人们梳着大辫子,穿着破衣烂衫,脸上带着麻木的表情,在那里围观砍头、凌迟,车夫在拉车,灾民在买儿卖女,妓女穿着一身的好衣服,画着精致的妆,却蹲在墙角的石头上,等待客人的光顾。

但或许,是因为那些照片的作者,是带着猎奇的心思来的,是主题先行的,北京在他们的镜头里,非如此不可。

而在北京人的笔下,北京那么美,那么绿,那么沉静,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蒋梦麟曾在他的《西潮》中写道:“如果你站在煤山或者其他高地眺望北京,整个城市简直像是建在森林里面……根据由来已久的皇家规矩,北京城里只允许种树,不许砍树。年代一久,大家已经忘记了这规矩,却在无形中养成爱护树木的良好习惯。

▲电影里的北京,有很多树。

《城记》的作者王军珍藏着一张老照片——1912年在白塔俯拍的北京,“多美啊!这样一个可以供养100多万人口的地方,基本是一个森林,每个院落都有树,一片绿海。绿树下面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

而在作家林海音在1960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城南旧事》,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北京也是那么的沉静,幽深的胡同,浓荫匝地的院子,质朴的女佣人,憨厚的人力车夫,悠长的童年,值得安放一个童年,一段乡愁。

同样作为北京人,王小波笔下的六七十年代的北京,也有着强烈的颜色、气味、形象。在《白银时代》和《黄金时代》里,他都写到过北京秋天的白杨树,金黄色的叶子,潮水一样涌上来,潮水一样退下去。整本书都有一种在秋天的长路上甩着手行走的味道,走也走不完,走也走不到尽头。《青铜时代》,则始终有一种宝石的艳光,伴随着我的整个阅读过程。

北京沉积着无数人的梦,又把这些梦,变成了飘浮在北京上空的一个大梦,进入北京的人,其实是进入这个大梦之中。

姜文则用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邪不压正》,给了我们一个新北京,一个新的迷梦。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北京。

姜文的北京,是一个想象中的城市

这么多人写过、画过、拍过北京,但姜文的北京,仍然是最特殊的一个,因为,他的北京,是一个想象中的城市。

《邪不压正》中的北京,看起来非常真实,细节都经过考证,房屋、物件,都是不惜成本搭建的。在整个背景上,各路传奇与市井社会快速切换,最不寻常和最寻常的意向共同存在。种种看似矛盾的情景造成的反差,却无一不令人印象深刻,而又感到异常熟悉

▲姜文电影,对细节的要求很高。《太阳照常升起》里,他为了找到一双合适的凉鞋,大费周折。而在《邪不压正》里,所有的细节都是写实的,就连日军进城时,腿上绑带的长度和绑法,都是经过认真考证的。

但在极度真实的现实细节的基础上,铺陈了导演姜文极度不现实的魔幻色彩。

电影里,多次出现过宽阔的城墙,那个城墙,显然不是真实的北京城墙,而是根据梁思成先生的构想制造出来的,宽阔到可以跑飞机,给城市里的居民,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可以休憩的地方。

▲梁思成构想中的北京城墙。

蓝青峰和亨德勒的几场对话,都发生在那段城墙上,说话的时候,天色已经近黄昏,两个人走在城墙上,远处的城市里,浓荫乍地,把房屋都藏在了树荫里,大大小小的院子里,都已经点上了灯,透过树荫射出来。

还有让李天然奔走跳跃的屋顶世界,看似真实,其实也是不真实的,屋顶世界,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给李天然提供了逃避的片刻。而他和巧红的对话,也多半发生在屋顶和天台上,巧红像一个天外飞仙一般,给他启迪和鼓励。

▲电影里,屋顶上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

还有李天然藏身的钟楼,也是远离尘嚣的,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可以隔岸观火,可以获得身体和心灵的暂时宁静。但这样的地方,在现实中也是不存在的。

还有“香山天体营”“不老针”和自拍,这些斑驳绚烂的细节,既可能发生在那个时代,又能被现代人理解,带有浓厚的拼贴色彩。

姜文心中的北京,是北京又不是北京,事实上,他电影里的那些地方,都有具体的形象和名字,却又不是那个地方。姜文曾这样谈论他的创作心得:“无中生有出一个似乎存在的,让你觉得比现实世界还真实的一个世界,这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有时我甚至分辨不清楚现实生活和电影生活的界限。就是说,有的时候我可能更需要电影生活。”

▲北京梦的灵魂,还是人。

姜文是一个生活在大梦里的人,他生活在北京,同时也生活在一个由他构想出的北京,这个北京,浓荫遍地,鸽哨漫天,又光怪陆离,处处玄机,是一个不可能真实存在的乌托邦。

所以,影评人三童,以梦为手段,解析了姜文的全部电影,认为姜文反复讲述的,是一个又一个亦真亦幻的梦境。

包括一个又一个亦真亦幻的城。

在《侠隐》的最后,西直门大街上滚滚烟尘,一辆接一辆的日本运兵车,满盖着黄土,像股铁流似的,在血红的夕阳之下淹没过去。前朝武人蓝青峰,对现代侠客李天然意味深长地说:“天然,别忘了这个日子,不管日本人什么时候给赶走,北平是再也回不来了。这个古都,这种日子,全要完了,一去不返,永远消失,再也没有了。”

而在电影《邪不压正》的片尾,当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爬上房顶,望着一色灰瓦晴天的城市天际线,大声呼叫喊着“巧红”的名字,他心中真正呼唤的,又何尝不是那个令人魂牵梦萦,而又百感交集的北京呢?

点赞7、亳州市 网友:__伤ㄋ

大楚兴陈胜王,乌托邦,拉队伍,分浮财,士农工商,分赃不均,人心散,队伍不好带了,解散!

点赞8、三亚市 网友:片刻辰光

谢谢邀请,我是九州天涯!这个问题得从姜文的英雄史观来看待。在姜文看来,英雄在他的思想意识中表现得很重,他的往期作品也是表现英雄主义更多一点,比如《在灿烂的日子里》和《太阳照常升起》这些作品都是表达对英雄的崇拜,或者表达自己无法成为英雄而又想成为英雄的想法。所以张麻子拿了钱还不够,他还要除掉黄四郎,给百姓一个公平,给鹅城一个太平。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电影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儿。英雄也是人,也有人之七情六欲,所以在这部作品里也有对女人的一种渴望。反而,理想在姜文的电影里却成了一种很虚很模糊的东西。张麻子的理想是打土豪分田地,张麻子的理想却又不是打土豪分田地。张麻子的理想是什么?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又不免有点悲情所在。就像《天龙八部》里的人物,想要成为什么人物却偏偏不能,这种无奈的理想在内心最深处,在远处的青山和夕阳里。你知道它在那儿,却永远不知道如何去追寻它。可是当碉楼已破,黄四郎已擒,你们抽着烟聊着天的时候,你就明白它依然在那儿等着你。

谢谢,请关注九州天涯。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