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严嵩是不是真的像戏文上演的那么坏?
提起明朝的严嵩,相信很多人立即就会浮现出一个词——“奸臣”,几百年传承下来,他的评价和定位已经是毋容置疑的。在戏剧舞台上,那个身穿蟒袍和肩耸脖短的白脸形象早就深入人心,极具脸谱化和概念化。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的严嵩是否真像戏剧中演绎得那么坏?
严嵩出生于1480年明朝成化年间的江西,字惟中,号勉庵,又号介溪。其高祖严孟衡是进士出身,为官三十余年始终都清廉勤勉,严家在他之后却逐渐败落,成为了世代的布衣。到了严淮时,他立志通过读书改变家族的命运,可惜却屡屡落第而壮志难酬。
在这种背景下,严嵩自出生之日就被寄予了无限的厚望,五岁时开蒙读书接受早期教育,九岁时进入县学接受系统学习。不过,父亲严淮在他十六岁时就撒手人寰了,临终前还留下了“若能获成吾志,吾死亦瞑目”的遗言。
严淮过世后,本就不宽裕的严家更是雪上加霜,已经退无可退的严嵩只好破釜沉舟继续自己的学业。十九岁时,他轻松通过乡试中得举人;二十四岁时,他入京参加科考高中进士;二十五岁时,他开始担任翰林院编修并在此苦熬资历。基本上,他的青年时光是在顺风顺水和受人仰慕中走过来的,是所有人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从明成祖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已经逐渐成为了惯例,在进入翰林院任职后,严嵩的政治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然而,正当他兢兢业业奋斗时,正当他认认真真排队时,家中却相继传来祖父过世和母亲病重的消息,只好依例归乡去丁忧守制。
丁忧期满后,吏部应该下达重新起用他的通知并返回朝廷任职。可是,严嵩却被遗忘了,始终都接不到重新任职的offer,心急如焚的同时却还得表现出风轻云淡之态,窝在家乡的建钤山堂继续读书。
这段时期,严嵩虽然政治上不得志,但却在冥冥之中躲过了一场劫难,躲过了朝廷内部的波诡云谲。彼时,明孝宗朱祐樘已经驾崩,继位的新君是“赫赫有名”的朱厚照,立即就搅动了整个朝局。
明武宗即位以后,开始沉迷女色、懈怠朝政、重用佞臣、宠信宦官、阻塞言路……。可以说,这位朱皇帝除了祸祸,就是祸祸,基本上不干正事,甚至还在后宫中兴建了“豹房”以供自己纵情享乐。
在明武宗的宠信下,太监刘瑾、张永、谷大用、魏彬、马永成、高凤、丘聚和罗祥这八人迅速得势,被称为“八虎”。其中,尤其以刘瑾最甚,俨然成为了宦官集团的首领,一大批的忠直之臣都遭到了迫害,而严嵩却因为在家守制而躲过了这些明枪暗箭。
长期待业和赋闲十年后,严嵩终于还朝回到翰林院继续排队,继续等待叫号。不过,由于前面排队的人数太多,他已经远远落在了后面,甚至许多年轻人都排在了他的前面。
认清形势后,严嵩决心插队!否则,等轮到他时,黄花菜都凉了。为了标新立异,也为了发泄十年来的不满情绪,他成为了铁杆的“反对派”,不仅对朝政事务多持批评态度,而且还直言上奏朱皇帝纠错。
当时,明武宗朱厚照正沉迷于“豹房”而不能自拔,压根儿没功夫去搭理严嵩这个微末小官。以至于,他不仅没有受到斥责,还成功捞取了大量的政治资本和政治声誉,被升任了南京翰林院的侍读学士。
挥霍完自己的人生后,明武宗终于告别了这个世界,可惜到头来却无一子嗣。问题来了,诺大的大明江山究竟该由谁来继承呢?
时任内阁首辅的杨廷和赶紧与太后商议,最终确定由兴献王的世子朱厚熜入京承继大统,史称明世宗。或许,您对这个称呼有些陌生,但对他的另一个称呼“嘉靖皇帝”却一定是如雷贯耳。
嘉靖即位后,很快就因为“管谁叫爹”这个敏感问题而与文官集团发难,直接引发了著名的“大礼议之争”。期间,朝臣们一个个大义凛然和前仆后继地硬杠,不断逼迫新皇帝追尊明孝宗为“皇考”,改称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叔考”。说白了,让他管大爷叫爹,管亲爹叫叔叔!
嘉靖皇帝虽然年龄不大,但在这个问题上却异常的坚定,不仅接连罢黜了杨廷和、蒋冕和毛纪这三位不听话的内阁首辅,而且还对朝臣们展开了大范围的廷杖,史称“左顺门事件”。以此为分界线,“大礼议之争”终于暂时落下了帷幕,以嘉靖皇帝的惨胜而告终。
就在北京闹得昏天暗地之时,远在南京任职的严嵩却高兴得手舞足蹈。一来,他成功避免了在“大礼议之争”中表态和站队,既没有得罪文官集团,也没有得罪嘉靖皇帝。二来,随着“左顺门事件”中一大批朝臣被打死打伤或者罢官免职,太多的优质岗位都被腾了出来。
很快,严嵩被调回北京担任了国子监的祭酒,类似于教育部副部长。任职期间,他因为成功祭告显陵而赢得了嘉靖帝的关注,被改任为吏部左侍郎,成为了手握实权的六部高官。
从此以后,严嵩开始了步步高升,先后出任了南京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顺带提一句,自成祖皇帝迁都北京后,他并没有撤销原来的六部九卿组织架构,而是一直将其作为备用机构保留了下来,只是南京的机构没有实权而已。
1536年,不甘心长期作为备用人马,严嵩以庆贺万寿节的名义抵达北京,之后竟然幸运地被选中重修《宋史》。以此为契机,他终于留在了权力的中心,还出任了礼部尚书,只不过年龄有些大了,都已经57岁,基本上走到了仕途的尾声阶段。
当时,嘉靖皇帝已经证明过自己的实力,犹如华山论剑的高手一般进入“归隐状态”,很少过问具体的政务,完全沉迷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而不能自拔。期间,一位名叫夏言的朝臣凭借青词而走红,逐步得到了朱皇帝的器重,不仅成为了内阁大臣,还接替过世的李时担任了首辅。
如今,谁都熟知严嵩和夏言是一对水火不容的仇敌,但二人在最初却曾是亲密无间的朋友。由于都是江西的老表,加之政见相近,二人的私交甚笃,走动也频繁。但是,随着夏言凭借青词受宠,严嵩只得不断巴结这个比自己还年轻的小老弟,内心终于不再平衡了。
1539年,首辅夏言竟然闹起了情绪,一气之下向嘉靖皇帝递交辞呈不干了,推荐顾鼎臣接任了自己的首辅一职。而此刻,严嵩却在眼巴巴地望着内阁的大门而暗自垂泪,等待能够入阁的机会出现。
豪横的夏言在收拾完自己全家上下的行李后,正准备离京返乡,突然就接到了嘉靖皇帝的圣旨,重新起用他继续担任内阁首辅。差点儿惊掉下巴的严嵩终于意识到,嘉靖离不开夏言,或者说嘉靖离不开夏言的青词,这是一条捷径!
从此以后,严嵩将政务摆到了第二位,将青词摆到了第一位。为了尽快被嘉靖皇帝认可,六旬老头儿拿出了当年科考时的劲头,起早贪黑去专研青词,终于将自己培养成了继夏言和顾鼎臣之后的又一位“青词达人”。
或许有人会问,何谓青词?
青词又被称为绿章,是用朱笔誉写在青藤纸上的华丽的骈俪体文字,通常由道士在斋醮时虔诚焚烧给上天,以祈求某种暗示或者祝祷。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嘉靖皇帝在祭拜时与上苍进行“灵魂沟通”的工具,或者“天书”。
嘉靖皇帝自视甚高,通常的文字根本就不入法眼,写得太浅显会显得你没有水平,写得太深奥又会显得你捉摸不透。因此,他对擅长撰写青词的朝臣非常青睐,认为是上天派下来辅佐自己的忠臣。
凭借出色的青词,严嵩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终于混成了内阁大臣。作为首辅,夏言依然对自己的这位江西老表格外关照,只不过隐隐感觉到对方的城府太深。
由于首辅的工作繁忙,大明王朝的重大事务几乎都需要夏言定夺,他逐渐放松了对嘉靖皇帝的“思想关怀”和“感情沟通”。说白了就是工作太累,没有更多的功夫去拍领导马屁,青词自然就越写越少,终于引起了领导的不悦。
瞅准机会后,严嵩迅速出击,逐渐填补了夏言腾出来的青词空白。而且,他还通过“香叶冠事件”疏远了嘉靖皇帝和夏言首辅的关系,据《明史·严嵩传》记载:
帝以奉道尝御香叶冠,因刻沈水香冠五,赐言等。言不奉诏,帝怒甚。嵩因召对冠之,笼以轻纱。帝见,益内亲嵩。
夏言感觉到嘉靖不似从前那样信任自己,已经得知是严嵩在暗中使坏,开始有意敲打他。不过,嘉靖却表现出对严嵩的支持,他在气氛之下索性又一次辞职离开了内阁。
从此以后,严嵩凭借权势和宠信为非作恶,其子严世蕃更是未经科举考试就直接入仕为官,成为了工部侍郎。与父亲的老谋深算不同,此人做事非常的霸道,公然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几年下来,严氏父子的结党营私之举终于引起了嘉靖皇帝的警觉。于是,他终于想起了那个性格豪横但却清正廉明的夏言,或许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嘉靖皇帝虽然懈怠政务,但从来都不傻,更不会允许大权旁落。于是,夏言又一次被召回继续担任内阁首辅,而严嵩也因为认罪态度良好仍被留用内阁,只不过彻底被孤立了。
遭到重创的严嵩能够全身而退已属侥幸,所以他赶紧夹着尾巴做人。不过,表面上偃旗息鼓和逆来顺受的他并没有真正消停,只是在等待机会,等待夏言出错,只有这样才能够一击而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严嵩的机会终于来了,陆炳也成为了夏言的对立面。
陆炳是锦衣卫的指挥使,是嘉靖皇帝的心腹宠臣,否则也不会担任这个职务。此人还算是清廉公正,只不过一时没有把持住而收受了别人的贿赂,恰巧又被首辅夏言拿住把柄,当面下跪认错后才勉强获得了宽恕。
向来都眼高于顶的陆炳感觉自己很受伤,很委屈,自然开始仇视夏言。在严嵩的积极拉拢下,二人很快结成了“生死同盟”,准备共同对付首辅夏言。
在严嵩和陆炳的“共同努力”下,首辅夏言的处境越来越艰难,终于在河套之议的问题上遭遇了滑铁卢。那么,什么是河套之议呢?
黄河流域长期都泛滥成灾,“几”字形弯区域主要包括宁夏、陕西和内蒙等地区,这里的土壤非常肥沃,民间历来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谚语。而且,此地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遏制元蒙南下的前出阵地。
在靖难之役期间,由于长年的兵荒马乱,中原一带已经出现人口不足的现象。不得已,朝廷只得从山西和陕西等地迁出人口填往中原,造成了河套地区人口的严重匮乏,逐渐又被蒙古人蚕食了。
到了嘉靖中期,作为陕西总督的曾铣多次奏请朝廷,希望能够领兵收复河套地区,得到了首辅夏言的鼎力支持。不过,由于曾铣和夏言的岳父私交密切,使得二人有了内外勾结的嫌疑,很快就被严嵩和陆炳联合大做文章。
嘉靖帝原本也同意武力收复河套地区,但在严嵩和陆炳的多次谗言下,他竟然动摇了。经过所谓的占卜,他终于下定决心暂不出兵以维持现状,甚至还处死了数次请战的曾铣,更以“勾结外臣”的名义处斩了当朝首辅夏言。
夏言死后,严嵩终于成了新一任内阁首辅。不过,由于“卖国卖友”的行径,他从前竭力打造的好人设彻底崩塌,朝中上下纷纷上疏弹劾。其中,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更是罗列了“五奸十大罪”要求嘉靖严惩不贷,因为触怒龙威竟被下狱冤死。
从此以后,严嵩父子的地位越发稳固,朝中再没有人敢于直言上疏。不过,有一个人却在擦干眼泪后暗中积蓄力量,这个人就是夏言的弟子徐阶。
为了搬倒这个奸臣,徐阶除了韬光养晦以外,还通过陆炳勾搭上严世蕃。甚至于,还将自己的嫡孙女嫁给严世蕃的儿子作为小妾,以此来表明结交严氏父子的态度。
徐阶深知嘉靖皇帝沉迷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又大力举荐蓝道行入宫侍奉。这位号称“蓝神仙”的神棍充其量也就是一名道士,通过神乎其神的广告和宣传,竟然被嘉靖奉为上宾留在了宫中修行。
随着严嵩的日益老迈,他对于嘉靖的好多“玄语”都难以有效领会,青词更是写得越来越差劲。而且,以徐阶为首的一批后进阁臣也在迅速成长中,据《明史·严嵩传》记载:
豁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帝亦浸厌之,而渐亲徐阶。
在徐阶的暗中授意下,“蓝神仙”时不时就会以神谕的形式向嘉靖灌输严氏父子祸国殃民的罪状。一次,嘉靖在扶乩时竟被明确告知“今日有奸臣奏事”,恰巧严嵩的奏折被送进宫来,遂越来越不喜欢严嵩。
眼见时机成熟,徐阶安排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世蕃的不法行径,得到了嘉靖皇帝的准许。嘉靖四十一年,已经年逾耄耋的严嵩被迫引咎致仕,其子严世蕃则被革职拿问发配充军。
面对这样的结局,外表文弱的徐阶却异常冷静,秉持着“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理念,他继续“追杀穷寇”。嘉靖四十三年,御史林润弹劾严世蕃在流放充军的途中竟然私自逃回家乡,甚至还“乘轩衣蟒,有负险不臣之心,日夜诽谤朝政以蛊惑人心”。
这次,徐阶终于完成了临门一脚射门,嘉靖下旨将严世蕃押解进京并且抄家斩首。结果,从他的府邸中搜出了黄金三万两,白银三百万两,各种奇珍异宝和文物字画不计其数。
徐阶担任首辅后,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还选拔任用一大批的官员,先后举荐高拱和张居正进入内阁当值。而且,那会儿的嘉靖帝嗑药已经病入膏肓,更加不太搭理朝政,让他放手去干。
1566年,就在严嵩倒台两年后,自诩仙人降世的嘉靖帝朱厚熜终于驾崩了。作为首辅,起草遗诏的工作自然由徐阶领衔完成,他以嘉靖自己的口吻将“大礼议之争”中所有获罪的官员全部平反,还把“朕”狠狠地臭骂了一顿。
嘉靖过世次年后,曾经叱咤风云20多年的严嵩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且,他的晚年非常的潦倒,不仅没有棺木下葬,更没有人前去吊唁,终成了至今都被后世唾骂的“明朝第一奸臣”。
可以说,戏剧中出现的严嵩形象虽有艺术的加工,但艺术也是来源于生活,并非完全无的放矢。@文史不假
在正史上,严嵩就是明朝六大奸臣之一,(另5位:洪武朝胡惟庸、永乐朝陈瑛、崇祯朝温体仁、周延儒、阮大铖)所以戏文中严嵩的坏本质上就是取材于史料。
但是他的字一直留到今天。很多书法家看了严嵩的字,说就这书法是练了一辈子才能达到的水准。
很多人只提严嵩后来做的那些事情,如何迫害清流,如何贪赃枉法?如何迫害夏言、如何联合陆炳铲除仇鸾?又如何残酷打击异己沈鍊、杨继盛等人?如何祸国殃民掏空国库,将局势推波助澜,往更坏的方向发展?又如何败坏朝纲,严氏父子独霸朝纲20年,公然卖官鬻爵、收受贿赂?
最终严嵩得到了什么?80岁丧子,被抄家,自己虽然留了一条命,但是最终在贫病交加中凄惨死去。而且也绝少有人提严嵩年轻时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严嵩,字惟中,号勉庵。江西分宜人,5岁启蒙,9岁入县学,10岁过县试,19岁中举,25岁考中正德朝进士,2甲第2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
奇才徐阶、张居正的天分也不过如此罢了。然而就在严嵩仕途最光明的时期,因为反对权监刘瑾,告病回家,这一辞官回家就是10年。
严嵩竟然因为反对刘瑾,而宁愿在家当个民办教师,这或许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就像他自己也没想到若干年后自己成了一个”加强版的刘瑾”。
一直等到了刘瑾倒台之后,严嵩才北上顺天,正式复官。复官之后,又在“翰林院”沉寂了10年。后来得到老乡夏言的赏识,可谓官运亨通,一直做到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参与了礼乐的制定,终于近距离接触到了嘉靖。
最终在嘉靖17年,嘉靖想把父亲弄进太庙。群臣们纷纷抗议,严嵩也是其中的一份子。然而在最关键的时候,严嵩尽改前说,并且“条划礼仪甚备”。从此受到嘉靖的另眼相待。
4年后,严嵩终于入阁了,这一年严嵩已经63岁了,已经至少多走了近30年的“弯路”。而严嵩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彻底改变了人生观和世界观,匍匐在了权力的脚下。
然而这距离严嵩真正爬到首辅的位子,还有很长的道路,还有很多违心、凶残和恶毒的计划没有实施。一直到6年后,他才真正成为了首辅,并且和儿子严世蕃专擅国政近15年之久。
嘉靖那么努力修道,不过活了60岁。而63岁之前的严嵩严格意义上来讲,至少不能算是一个坏人,或者说是一个神童,一个中规中矩的人,一个和高拱差不多的人。但是63岁以后,严嵩彻头彻尾成了一个坏人,最终坏成了明朝的6大奸臣之一。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了吐槽——
严嵩没戏文上说的那么坏,他还是有一定职业操守的。
事实上,在嘉靖朝,能真正决定天下大事的只有嘉靖皇帝,如果没有有嘉靖默认,严嵩是杀不了任何官员的。所以,你可以说严嵩是嘉靖的一只替罪羊,而严嵩也利用嘉靖给的权力大规模贪污收贿。二者狼狈为奸,互为表里,严嵩的倒台只是因为嘉靖不再信任严嵩了。
严嵩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进士(25岁),为二甲第二名(全国第五名),被选为庶吉士,就是进入翰林院再学习三年,三年后,视成绩而定,一般会得到编修的散官。至少在科举上,严嵩的前程是光明且伟大的,只要按步就班,怎么着也会混个副部长级别。
然后严嵩生了一声大病,告病还家。其实作为明朝翰林院的编修,就算告病还家,也要三年一次回翰林院打个卡,”病“好了,就可以继续做编修,或其它的小官;病没好,可以继续请假。
正德五年(1510年),太监刘瑾灭亡。正德九年(1514年)严嵩再次出来做官,这次严嵩一直等要南京的翰林院或南京国子监当校长。
只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严嵩赴京朝觐考察,被嘉靖留下,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
因为嘉靖因”大礼仪“事件与整个文官集团对峙,“大礼仪”说白了就是关于嘉靖的亲生父母与伯父伯母(孝宗夫妻)的称呼,这关系到嘉靖这一支是“大宗”或者“小宗”,关系到嘉靖的亲生父母能不叫爸妈。
但嘉靖在“礼义”上完全不懂,所以他找到了支持他主张且懂礼义的严嵩,而嘉靖给严嵩的官职是礼部尚书。
嘉靖在严嵩等人的帮助下,在“大礼仪”上占得上风。然后嘉靖就想封自己的爹为皇帝,并且进入只有皇帝能进的太庙。严嵩初时反对,可嘉靖一不高兴,严嵩意见立马倒向嘉靖。
严嵩为表示自己的忠诚,写了《庆云赋》、《大礼告成颂》表示支持嘉靖的一切做法,嘉靖很高兴,加严嵩太子太保。
严嵩在此时,才摸准了嘉靖的脉。
严嵩与夏言
严嵩进入内阁,夏言是首辅,且夏言是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进士,算是严嵩的后辈。但夏言与严嵩不一样,严嵩是一个没态度的大臣,夏言虽然在大礼议上站在嘉靖一边,但在国家大事上,夏言是真想做出一番贡献的。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朝廷调曾铣为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曾铣是一个干才,有军略。他上任开始,就想带兵打回被占领的河套地区。因为游牧民族南下,河套地区一直是他们的前进基地。
曾铣将计划报告朝廷,首辅夏言表示同意,嘉靖也表示同意。而夏言岳父苏纲与曾铣交好,极力向夏言称赞他。夏言也想建功立业,在嘉靖面前大力支持这个方案。
严嵩想做首辅,于是就想利用这件事,搞垮夏言。于是严嵩此前一直出钱给宦官这张牌就发挥作用了,嘉靖身边的太监一直到皇帝说夏言曾铣的坏话,再加上夏言不喜欢道教,对嘉靖修仙的态度持反对意见,嘉靖开始对夏言不信任。
此时,严嵩再说河套不可复,并说夏言对此事出力甚多,而自己丝毫不知情,请求将自己罢免(意思是夏言专权)。嘉靖生疑,夏言马上认错,并说此前严嵩没反对河套之议。严嵩再搬出夏言苏纲曾铣之间的关系,嘉靖命人查,明朝官员工资底,几乎全部都在贪,或者吃空饷。只要查,准会出事,然后夏言与曾铣等人被杀。
夏言曾铣被杀,表示明朝再无收复河套地区的可能,也凉了一大群官员的心。
扔锅兵部尚书丁汝夔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率军兵临北京城下,嘉靖命当时兵部尚书丁汝夔出城迎敌,丁汝夔统计了一下北京城内士兵,觉得太少,就找严嵩商量怎么办,严嵩说,“边塞上战败或许可以掩盖,京城之下失利,皇帝没有不知道的,谁来担当这一责任?敌寇抢掠充足后自然会离去的。”
丁汝夔于是没有出城迎敌,等敌人抢完了周边城镇,嘉靖大怒,要杀丁汝夔。丁汝夔向严嵩求救,严嵩说放心,有我在,一定会救你的。
然后丁汝夔被杀了。
以上是严嵩在朝政方面,较严重的操作,可谓是趁人弱要他命,卖起队友来,连眼就不眨一下,可谓是生存于政坛的老泥鳅。
贪污数量
以上二例,在明朝算不得罪大恶极,只算小操作。杀于谦,来十族都搞的出来,杀一二个能臣在明朝不算什么。
让严嵩在历史上留下污名的原因之一——贪。
明朝历史上抄家抄出家财最多的六人分别是;王振,刘瑾,江彬,钱宁,严嵩与冯保。三个太监,江彬与钱宁是带着正德皇帝到处玩的武将,钱宁认刘瑾为干爹,只有严嵩是科举出身。
历载严嵩抄家如下;
江西严府抄没黄金一万三千一百七十余两,各种金器一万三千二百三十余两,各种金首饰六千五百五十余两,净金、金器、金首饰共重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余两。北京严府抄没净金四百八十余两,金珠宝首饰六百三十余两。江西严府抄没净银二百零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余两,银器一万三千三百五十余两,银首饰二百五十余两,净银、银器、银首饰共重二百零二万七千余两。北京严府又抄没银一万二千六百余两。
当时明朝国库只有白银200多万两,可见严嵩贪了多少。
严嵩贪污无非是卖官卖爵,只要有钱什么事都能搞定,而且凭借首辅的权威,将自己的儿子拉到工部左侍郎的位置,且严世蕃没参加科举。
这种又贪又破坏“非科举不得为官”的现象明显使得士大夫异常反感。
严嵩好的地方
前面说过严嵩还是有一定“士大夫”的操守的。比如就经常性劝嘉靖少大兴土木;
嘉靖二十年,宗庙发生火灾,严嵩以“数年大工采兴,公私财力俱耗”,乃为民请命,上疏暂停内外工程。
嘉靖二十二年,又以没钱,请缓建讲武堂。
嘉靖三十六年,还上言修建宫殿应“为朝廷惜妄费”,尽量节省开支。
嘉靖四十年,嘉靖的修仙处永寿宫失火,严嵩以又要花费大量民脂民膏而反对重修大殿,乃劝嘉靖暂住南城离宫(南宫是英宗逊位软禁之地),结果触怒世宗以致失宠。次辅徐阶却趁机讨好世宗,置国家财力人力于不顾,主张修建新宫,这令世宗十分满意。
严嵩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也是得罪了士大夫文人团体,替嘉靖背了锅。相比之下,徐阶也是谄媚嘉靖,时称“一味甘草”,但在嘉靖去世之后,废除了很多嘉靖的工程,而迎得士大夫的欢迎,所以名声好多了。
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的话来说,“贤与不贤,也由不得他们,贤时便用,不贤便弃”。也就是说,大臣好还是坏,很大程度上是由皇帝决定的。皇帝要用大臣的好,大臣就有机会成就一世贤明;反之,皇帝要用大臣的坏,那你就是想当好人,皇帝很快就会抛弃你。
(陈洪太监剧照)
这里面比严嵩还要典型的就是吕芳和陈洪两人。嘉靖不是不知道吕芳的忠诚和仁义,但是当朝廷“清流官员”聚集起来朝向嘉靖的改稻为桑政策开火的时候,吕芳这样的好人显然用起来不顺手,甚至还试图努力弥合严嵩和徐阶这两大势力集团的分歧,当和事佬。这时候嘉靖就果断的放弃了吕芳,而是用了陈洪。陈洪野心勃勃,心狠手辣,不择手段,是个十足的小人和狠人。但嘉靖用的就是他的狠,用他的狠来压制百官。
严嵩是被归入《明史》(奸臣传)的著名奸臣,至今看起来也是难以翻身的,主要是两条,一是所谓迫害忠良,二是贪污纳贿。但严嵩不同于秦桧、贾似道这些奸臣的地方在于,严嵩伺候的皇帝嘉靖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皇帝,是一个可以把满朝文武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权谋大师,从来也不曾让臣下左右他,难道嘉靖不知道严嵩是奸臣吗?事实上严嵩不过是嘉靖利用的棋子,嘉靖用的就是严嵩的奸。
(嘉靖皇帝剧照)
所以严嵩被列入奸臣,某种程度上不过是把嘉靖皇帝的错误一股脑全部推给严嵩担了。严嵩倒也不冤,因为他是主动的迎合着嘉靖干那些所谓的奸臣才干的事。比如“迫害忠良”,严嵩又没有生杀大权,嘉靖皇帝又不糊涂,又没有被严嵩一党闭塞了视听,怎么能全算在严嵩头上呢?比如贪污纳贿,嘉靖皇帝其实清清楚楚,大明朝的东厂、锦衣卫、镇抚司将严嵩一党的行动监控的死死的,严嵩父子其实不过是当了一顿保管丫头罢了。
所以严嵩坏不坏关系不大,在封建社会,皇帝是不是好皇帝才是关键的。好皇帝当政,奸臣就没有容身之地和用武之处。坏皇帝当政奸臣就会成群结队的出现,都不需大惊小怪。
还是那句话,乱自上作。
严嵩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奸臣,《明史》评价他“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这个评价可以说概况了他的一生,但是多少也有失偏颇。
严嵩出身寒士家庭,自小聪慧。弘治十一年(1498),中乡试;十八年,中进士,二甲第二名,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就读。正德二年(1507),授翰林院编修。
当时朝廷被刘瑾把控,严嵩只是一名小官,为了避开这个政治旋涡,他选择了隐退,以养病为借口,回到家乡钤山隐居读书,这一去便是十年左右。
正德十一年(1516),严嵩还朝复管。在这期间,多少还算个好官(可能是官职太小的原因吧),他多次批评朝政,“正德间,天下所疾苦莫如逆竖妖僧”,还对明武宗的一些行为进行了批评。
正德十六年(1521),在明世宗即位几个月后,严嵩升任南京翰林院侍读。嘉靖四年(1525),生国子监祭酒,由南京回到了北京。
嘉靖七年(1528),严嵩升礼部侍郎,可以说到这他才真正到达了上层官僚的行列,这时他已48岁。他被安排前去湖广安陆监立显陵碑石。
还朝后,他将河南灾区的情况向皇帝上了已到奏疏,同时,还在另一道奏疏上叙述了途中所见到的祥瑞。
两道奏疏,一道关心民情,一道拍了皇帝的马屁,恰到好处,得到了皇帝的赞誉。
而想进入权力的更高层,就必须入内阁,这也是严嵩当时的目标。
如何才能入阁呢?讨好皇帝是最好的途径。
嘉靖皇帝为中国历史著名的修仙皇帝,非常崇尚道教。
在道教举行斋醮仪式时需要献给天神奏章表文,一般用红笔写在青藤纸上,故称“青词”。
嘉靖对“青词”十分热爱。而严嵩便抓住嘉靖的这一特点,热心的为嘉靖皇帝撰写青词,从而成为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青词宰相”。由于皇帝非常喜欢他的青词,他也就不断的升官发财了。
但是,这时要入阁却受到了当时内阁首辅夏言的阻拦。于是,严嵩便不断的挑拨嘉靖和夏言的矛盾,利用嘉靖对夏言的不满,不停的攻击夏言。这还真取得了效果。
嘉靖二十一年(1542),首辅夏言被革职,而严嵩加少保、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可算如了他的心愿。这年他已62岁。
但是,夏言仍是他的最大威胁。他决定除掉夏言。最终,他利用掌管锦衣卫的都督陆炳和夏言的矛盾,总兵官仇鸾和曾铣的矛盾,联合陆炳和仇鸾,确立夏言和曾铣交结为奸的罪名,将二人置于死地。后来,严嵩又除掉了仇鸾。
除掉两个大敌后,严嵩仍没有松懈,他对所以弹劾他的官僚都会残酷的打击,轻者罢官,重者致死。
大权在握的严嵩,收敛钱财便成了他的重要目标。朝中官员的升迁贬谪,都是他发财的手段。官员的升迁,不看才能,只看他们给严嵩贿赂的多少。
抗倭名将俞大猷生性耿直,不会巴结严嵩,严嵩便指使人去诬陷,把俞大猷逮捕入狱。
朝中官员爱惜俞大猷的才能,一起凑了三千两银子贿赂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才保住了俞大猷一条命。
科举泄题、向罪臣索贿、侵吞军饷都是严嵩捞钱的手段。通过这些,严嵩的家财富比皇帝。
任何一个人、一件事往往会盛极而衰,严嵩也是。当他八十多岁的时候,他被勒致仕,其子严世蕃先是发配边疆,后又以通倭罪被杀。
抄严嵩家,上报金子三万两千多两,银子二百多万两,还有珠宝文玩数千件。但抄上来的家产,还不到他聚敛的十分之三。
而严嵩回到老家后,晚景凄凉,最终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死去。
严嵩确实坏,要不也不可能位列明朝六大奸臣之首。
但是,严嵩的坏又是很复杂的,自作孽占了三成,替人受过占了三成,替主子顶缸占了四成。
第一,自作孽,不可活。
1、阴险小人,迫害忠良。
夏言是内阁首辅,也是严嵩的老乡,为了达到自己升迁的目的,严嵩极力巴结夏言,在夏言的提携下步步高升,最终成功入主内阁。
严嵩羽翼渐丰,夏言便失去了利用价值,反而成了他晋升之路上的绊脚石。于是,严嵩开始攻击、诋毁夏言。
公元1544年,鞑靼人入侵河套(今宁夏和内蒙古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被陕西总督曾铣智勇击退,同时他上奏世宗,建议从府谷黄甫到定边修筑一段边墙,再水陆并进,逼鞑靼退兵。此议得到夏言的支持和世宗的认可。此时,严嵩买通皇帝近侍,称破坏了边境的稳定大局。同时,他指使原甘肃总兵、败将仇鸾诬陷曾铣隐瞒败绩,克扣军饷,贿赂夏言。严嵩自己更是在世宗面前添油加醋,说夏言曾铣两人密谋夺回河套恐怕是别有用意。世宗听信了他的谗言,罢黜了夏言的官职。
公元1548年,曾铣被锦衣卫押解回京,边塞将士哭声震天。三法司认为曾铣之罪宜用“边帅失陷城寨律”,一人死罪,但世宗在严嵩的左右下坚持适用“交结近侍律”,这近侍就是指夏言。曾铣被判斩首,妻子和儿子流放二千里,史称"天下闻而冤之"。
夏言也因曾铣案入狱,被严嵩用计斩首,夏言的亲信或贬或罚。
2、狠毒丈夫,铲除异己。
仇鸾曾被曾铣弹劾入狱,因严嵩邀他陷害曾铣,拜严嵩为义父。曾铣死后,因功升迁,又不甘心为严嵩掣肘,于是密奏揭发严嵩父子恶行。
世宗对严嵩父子的行为多有耳闻,于是想打压一下他的气焰,就此开始冷落。不久,仇鸾病重,严嵩买通锦衣卫都指挥史陆炳,乘机把仇鸾的不轨行为向世宗汇报,世宗立即收回了仇鸾的印信,仇鸾竟忧伤恐惧而死。
沈炼上疏,罗列严嵩十条罪状。严嵩反说沈炼在知县任上犯有过失,无非想以此事受些小处分,一来避免被考察,二来博取清廉的名声。世宗信严嵩,贬谪沈炼到塞外。接着,严世蕃又命新上任的巡按御史路楷和宣大总督杨顺除掉沈炼,二人以白莲教徒的名义缉捕沈炼入狱,斩首。沈炼的三个儿子,两个被打死,一个发配边疆。
杨继盛上疏,论严嵩十罪、五奸,有理有据,击中要害。但是却画蛇添足,在结尾处写道“或召问裕、景二王”,这就犯了大忌,因为藩王不当过问政事,你却让世宗询问二王,是何用意,岂不是与二王串通?严嵩以此攻击杨继盛,世宗大怒,将杨继盛送镇抚司拷问。严嵩又故意将杨继盛的名字附在判了死刑的都御史张经和李天宠之后,一并上奏世宗。世宗看后连问都没问,就这样杨继盛稀里糊涂见了阎王。
3、奸佞权臣,祸国殃民。
严嵩大权在握,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严氏党羽遍布天下,史称“严党”。
有了权,严嵩又开启了疯狂的敛财模式,带动整个“严党”集体贪腐。而腐败集团则给严嵩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据史料记载,严嵩的财富中仅土地一项,在北京、扬州、袁州三地所占即超过百万亩。此外,严嵩还在北京购置了高达一千七百余间房产。在他的府邸中,专门有一间用来放置珍宝的宝库,里面盛满了珍宝。
严嵩为了讨得世宗的欢心,只要是皇帝喜欢听的,即使是很不该说,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去说;只要是皇帝想要做的,即使是荒唐可笑,他也毫不犹豫地去做。面对明朝日益恶化的政局,他不闻不问,置江山社稷和百姓于不顾,不仅没有向世宗提出任何规谏和改革方案,反而推波助澜,使局势向更乱更糟的方向发展。
第二,子债父还,上梁不正下梁歪。
老严家“不正”的优良传统,还得从严嵩的爹说起,他久考未成,而越发醉心于权力,于是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从小悉心“栽培教导”,说白了就没给严嵩灌输什么正能量。
而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更是从小对严嵩的所作所为感同身受,学尽了精华,奸猾机辩,通晓时务,熟悉国典,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意,被称为嘉靖第一鬼才。
严嵩再任首辅时已年近七旬,有些体力不支,许多事情都依靠儿子去办,他总是说"等我与东楼小儿计议后再定",后来干脆就将政务都交给了严世蕃,严世蕃一时"权倾天下"。他还收买世宗左右宦官,把世宗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一举一动都汇报给自己,以此揣摩世宗,迎奉世宗。
严世蕃官至尚宝司少卿、工部左侍郎,但是权力绝对在其父以上,他是实际掌权的“严党”总司令。在他的运筹帷幄下,官员升迁不看官员的口碑、能力,一切都以官员的贿金为准,“政以贿成,官以赂授”,七品州判售银三百两,六品通判售银五百两;刑部主事项治元,花了一万三千银子就转任吏部稽勋主事;贡士潘鸿业花了二千二百两银子,就当上了临清知州。武官中,指挥售价三百两银子,都指挥售价七百两,被革职的蓟州总兵官李凤鸣,花了两千两银子,就又补上了蓟州总兵。
严世蕃淫而好色,有妻妾二十七个,其他的侍女、丫鬟更是无数。
严世蕃挥霍无度,他的床是用象牙制成,围着金丝帐,朝歌夜舞,奢靡淫乱。
严世蕃骄横成性,胆大妄为。裕王朱载垕三年没发岁赐,穷的实在没办法,凑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给严世蕃,严世蕃欣然接受,于是让户部给他补发了岁赐。
严世蕃横征暴敛,其势头在严嵩以上。据说,严世蕃与妻子要将金银埋藏到地窖里,想起这都是仰仗他老爹得来的,于是就请严嵩来观赏,严嵩一看,顿时目瞪口呆,差点没坐在地上,因为数量太多了,隐约感觉到了大祸将至。
儿子的过错,起码也是教子无法,算在老子的头上也算不得太冤。
第三,替主子顶缸,命运早就已注定不过是弃子一枚。
皇帝是什么人?那是千挑万选出来治理天下的,个个是人精。历朝历代有不伶俐的吗?有,但是极少。
世宗不知道严嵩贪吗?知道。不知道严嵩的所作所为吗?都知道。但是世宗离不开他。皇帝本来就是孤家寡人,他更迫切需要一个对自己知疼知热的人,需要一个顺着他说,宠着他做的人。严嵩就是这个人。但是,一朝没用了,就会弃之一边。
世宗崇尚道教,一心求仙,严嵩就成了他实验仙药的小白鼠。道士们练好了仙丹,世宗不敢贸然食用,都是让严嵩替他试验药效,有时候口吐鲜血,还要和道士们一起分析哪里出了问题。
世宗财政空虚,但是他的内帑却很充盈,一直到大明王朝被灭亡都没花完。哪来的?内帑的钱不能从国库里抢,只能委屈严嵩想办法从民间搜刮。所以,“严党集团”这么嚣张,完全是顶着世宗不能宣示的圣旨在办事,他们根本不怕传到皇帝耳朵里!世宗聪明极了,他也知道严嵩搜刮来的钱财到自己腰包里要打很大的折扣,但他不怕,他有的是办法拿回来,而且是想什么时候拿回来就什么时候拿回来。
公元1564年,严世藩下狱,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寄食于墓舍。两年后病卒,既无棺木下葬,更没有人前去吊唁。
或许,从严嵩一开始上头扑面的往上攀爬的时候,世宗就为他量身定制好了一切,背着“奸臣”之名行“忠君”之事。这样到时候秋后算账,严嵩倒了,各种矛盾化解了,世宗得了名声,国库得了充实,何乐而不为呢?
万千繁华如烟散,百年回首梦一场。回望严嵩一生,贪尽了天下之财,纵使广厦万间,良田千顷,最需要的时候不过是三尺粗布覆体,三餐淡饭果腹。所以,什么是多?什么是不足?心纯净,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万事不能强求。
我是热爱传统文化的小鱼,欢迎大家批评斧正,一家之言,不知当否,望高抬贵手,不吝点赞赐评。
如果单论严嵩个人的话,一个人他能坏到哪里去?
严嵩作为嘉靖皇帝期间的首辅,位高权重,站在个人观点去看,无非就是满足自己欲望,但是已经几乎到达顶点,自己真正直接做的坏事倒是没有多少,只是他的儿子小阁老严世蕃很是折腾,其中明朝兰陵笑笑生写的《金瓶梅》里西门庆的原型就是暗指严世蕃。当然严党倒台以后,严家家产白银都有180万两。
当然严嵩在位没少捞银子,但是因为是嘉靖皇帝也需要银子,这个嘉靖皇帝喜欢修道,各种修道宫,需要银子,严嵩在帮嘉靖办事时也捞点好处,受到恩宠,逐渐掌握权力。导致党羽渐多。
但是严嵩没干啥坏事吧,但是它的权力下的严党倒是打击清流做了很多坏事
历史上的个人的好坏都已经湮没了,但是一个人掌握的权利,在权利的笼罩下的人做的坏事都会在历史上算到自己的头上,就如同你纵容自己的低下干部做坏事,包庇,在政治斗争中对对手严酷无情,没有道义的致死打击。期中徐阶的老师就是严嵩搞死的。后来徐阶又把严嵩搞死。这个属于政治斗争。至于多坏?司空见惯的就是剥削老百姓了,哪一个朝代最后都是沦落为与民争利,国富民弱。最终走到人民的对立面。但是人性上的事很多都是不成立的,因为历史上没有好坏之说。
希望大家看历史要客观看待,不要带有个人感情在其中,而是分析当时的环境和线索你会怎么做?历史是很多人的选择叠加的结果。
严嵩应该没有那么坏,真坏也做不了20多年首辅,必竟嘉靖帝40年不上朝,朝政也一直正常运作,要说坏,真坏的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