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潘仁美真是迫害杨家将的奸贼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5关键词:

潘仁美真是迫害杨家将的奸贼吗?

点赞1、鄂尔多斯市 网友:冷眸控丶

潘仁美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其原型是“北宋四大名将”之一的潘美,而潘美也成了历史上被黑最惨的历史人物之一。

潘美,河北大名人,五代宋初人物,出身行伍。赵匡胤陈桥兵变时,潘美还是一个小角色,并不在开国功臣之列,但赵匡胤称帝后,杯酒释兵权,罢了石守信为首的开国功臣执掌禁军的权力,没几年就让他们退休当地方大员,不再统兵打仗。

但宋初仍是四分五裂的局面,赵匡胤还是需要将领领兵出征,此时一批年轻的心腹将领得到赵匡胤的重用,登上历史舞台,这批新生代将领中的佼佼者就包括潘美。

潘美心思缜密,处事冷静,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曾在皇宫发现后周世宗柴荣的两个小孩子,赵普建议赵匡胤杀人灭口,斩草除根,潘美却于心不忍,大胆奉劝赵匡胤保全两个孩子,赵匡胤听了潘美的话,还把其中一个孩子赐给潘美抚养,可见潘美是一个心地善良,懂得感恩的人。

后来,潘美得到赵匡胤重用,作为主帅先后统军攻灭南汉、南唐,立下卓著战功,留下爱兵惜民的妹妹,与同时代的曹彬并列,到宋真宗时期被封为“四大名将”。

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没有差评的名将,在《杨家将演义》中却成了十恶不赦的奸臣。

如果在民间评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奸臣,潘仁美必定名列其中。

普通老百姓,特别是老一代群众,不一定知道赵高、严嵩、秦桧这些奸臣,但说起陷害杨家将的潘仁美,必定“如雷贯耳”,恨得咬牙切齿。

真实的历史上,杨业确有其人,他本是北汉将领,后来降宋,又成为抗辽名将,杨业之子杨延昭,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也都参加抗辽或抗夏,这三代人确实都是忠君爱国的将领,但历史上的杨家将也就这三代的三个人,根本不存在七代杨家将,更不存在杨门女将。

如果说《杨家将演义》中的杨家将是在历史基础上的艺术渲染和适度夸张,那《杨家将演义》中的潘仁美就是在罔顾历史的抹黑别人了。

《杨家将演义》中,潘仁美不但间接害死杨业,还直接害死了杨三郎、杨七郎,而且通敌卖国,颠倒是非,残害忠良,是一个心如蛇蝎的超级大奸臣。

真正的历史上,杨业之死和潘美确有一点关系,但潘美并非故意为之。

宋太宗初年,潘美负责山西一线对契丹得防务,他是主帅,杨业是副帅。

潘美和杨业的搭档配合还是不错的,两人多次配合,挫败契丹军队的进攻,确保山西防线的安全,杨业还因作战勇猛,被契丹人称为“杨无敌”,打出了赫赫威名。

意外出在一次北伐失利中。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宋太宗为收复幽云十六州,兵分三路,大举北伐。

三路北伐中,东路军是主力,中路军和潘美、杨业统领的西路军作为副攻,三路准备在幽州城下会合,大举进攻幽州。

三路中,西路军和中路进军顺利,潘美、杨业一路攻城略地,取得不菲战绩,但契丹也不是吃软饭的,名将耶律休哥采取了正确战术,集中兵力击溃了宋军主力的东路军。

东路军一溃败,中路军和西路军无力单独进军,只好奉命撤退。

但在撤退过程中,宋太宗下了一个多余的命令:掩护云、应、寰、朔四州百姓迁往内地。

正是这个命令要了杨业的命。

当时,契丹已经把主力转向山西,宋军兵力不足,迁移百姓要冒很大风险,杨业为安全起见,提出一个声东击西、比较保守的方案,并要求主帅潘美届时发兵接应自己。

潘美倒是没有反对,但监军王侁却表示反对,要求单刀直入,和契丹硬拼。

杨业不从,继续和王侁分析形势,讲道理。

王侁不听杨业解释,还讽刺杨业说:将军一直号称‘无敌’,现在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前,怯懦不战,难道有别的心思吗?

这是一句很有威力的话,因为杨业原本不是宋朝将领,而是北汉降将,王侁这番话摆明了是说杨业对宋朝怀有二心,杨业岂能不怕?



宋初延续唐朝、五代惯例,皇帝在军队中派宦官或亲信担任监军,监督统兵将帅行动,但这些监军往往依靠自己的监军身份,过多干涉将帅兵权,经常给皇帝打小报告,很多主帅都对这些监军忍让三分,因此潘美也没有出面阻止王侁。

无奈之下,杨业只得率兵出战,结果遭遇契丹大军,他力战回到提前约好的陈家谷谷口,却发现潘美和王侁根本没有派兵接应自己,终于被契丹俘获,最终绝食三日而死。

纵观杨业之死的整个过程,监军王侁不懂军事,却乱扣帽子、胡乱指挥,激杨业出战,事后又未被约定,不派援兵,是导致杨业牺牲的罪魁祸首,另一个监军刘文裕赞同王侁的意见,也算是一名帮凶,而潘美作为主帅虽有难言之隐,但若态度坚决,或许能救杨业一命。

其实从根本上而言,宋太宗才是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

宋太宗是一个多疑的皇帝,他本却对前线将领就十分猜忌,杨业这样的降将更是他重点防范的对象。宋太宗这个人军事才能一般,却最喜欢用监军、阵图之类的方法遥控指挥前线将帅,雍熙北伐的失败他就要负最大的责任,监军王侁之所以能在军中说一不二,实际上就是仗着皇帝撑腰,他本质上既是宋太宗在军队中的代言人。

但古代有个传统,骂奸臣不骂皇帝,皇帝总是没错的,因此在《杨家将演义》中,评书人只能把害死杨业的锅甩给主帅潘美,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渲染夸张,潘仁美就成了遗臭万年的奸臣,这个锅是再也甩不掉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点赞2、偃师市 网友:郁彼北林

谢友邀



潘美是北宋名将,为北宋削平五代割据立下过赫赫战功。那么,他要为杨继业的死承担什么责任呢,民间传说真的只是在黑他吗?


国丈.....(摘误)


潘美有个儿子叫潘惟熙。惟熙娶秦王女,平州刺史。惟熙女,即章怀皇后也。美后追封郑王,以章怀故也。~《宋史》卷二百五十八.潘美传

按宋史潘美传,潘美的儿子潘惟熙娶了秦王赵德芳的女儿,生了个女儿嫁给了真宗。真宗章怀皇后是潘美的孙女

赵德芳是太祖的儿子,太宗的侄儿,赵德芳的女儿是太宗的孙女辈,孙女辈生个女儿再嫁给太宗的儿子真宗,这事差着两辈。潘美传有误


潘美的真实身份是

真宗章怀潘皇后,大名人,忠武军节度美第八女。真宗在韩邸,太宗为聘之。~《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后妃上

太平兴国八年,真宗被封为韩王,由太宗作主娶了潘美的第八个女儿

潘美是太宗的儿女亲家,真宗与潘美的女儿成亲后,太平兴国八年进封韩国公,死后才在真宗朝荣升国丈

潘美官居检校太师,民间传说在身份上并没有太过冤枉老潘






上下级


太平兴国四年平北汉,人称“杨无敌”的北汉名将杨继业降宋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功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宋史》卷二百七十二.杨业


初,刘继业为继元捍太原城,甚骁勇……上素知其勇,欲生致之……继业乃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上喜,慰抚之甚厚,复姓杨氏,止名业,寻授左领军卫大将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

太宗得杨业很是喜欢,把杨业当作自己在军中的骨干心腹

帝密封橐装,赐予甚厚。~《宋史》杨业



太宗乘胜进取幽州,遭遇高梁河之败,为防备契丹趁机深入,留下潘美驻防备边

及班师,命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捍北边……美尝巡抚至代州,既秣马蓐食,俄而辽兵万骑来寇,近塞,美誓众衔枚奋击,大破之。封代国公。~《宋史》潘美传


从以上史料可以明显看到,潘美是杨业的顶头上司

潘美在杨业驻防的代州打了一次大胜仗,这场胜仗杨业出力不小





胜仗


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宋史》杨业


关于这场胜仗的综合表述是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癸巳,潘美言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会敌十万众侵雁门,令杨业领麾下数百骑自西陉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乡与美合击之,敌众大败,杀其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犹铠甲革马甚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一


杨业擅长骑兵战术,对地形也非常熟悉,杨业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巡抚至此的潘美合作,大败契丹军(当然,契丹军十万有水分)。此战后

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宋史》杨业传

有“主将戍边者”觉得杨业一个降将这么能打,大大的不妥。于是偷偷上书太宗说杨业的坏话。太宗知道杨业的为人,没有听信,还把谤书交给杨业以示信任

作为顶头上司,在杨业受谤这件事情人,没有办法证明潘美是无辜的

这个“主将戍边者”是谁,应该很明显






败仗


三年太宗再次北伐,夺取幽州。这一次,他听取了臣下的意见,摸了摸腿上的箭伤后,决定不再亲征

宋军集中二十万军队兵分三路,其中以曹彬、崔彦进、米信、杜彦圭为东路军,以田重进为中路军,以潘美、杨业为西路军


中路军与西路军进展比较顺利,由另一位名将曹彬率领的主力东路军出事了

初,曹彬与诸将入辞,上谓彬曰:“但令诸将先趋云、应,卿以十余万众声言取幽州,且持重缓行,毋得贪利以要敌。敌闻之,必萃劲兵于幽州,兵既聚,则不暇为援于山后矣”

战前太宗的布署是,西路主攻,中路居中策应,曹彬的东路军保持对幽州进行威慑,以牵制契丹主力

看到其他两路兄弟都在砍瓜切菜吃肉喝酒时,曹彬手下耐不住寂寞了

而彬所部诸将闻美及重进累战获利,自以握重兵不能有所攻取,谋画蜂起,更相矛盾,彬不能制

于是曹彬部攻取涿州,又因缺粮退回雄州,再携粮去攻涿州,攻下后却

时方炎暑,军士疲乏,所赍粮又不继,乃复弃之,还师境上

五月庚午,曹彬退到岐沟关北被契丹军追上,我师大败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



按曹彬以往的表现,他本不应该出现这种被手下将领裹挟的情况,但是,今日不同往日

先是,上念征戍劳苦,月赐缘边士卒白金,军中谓之月头银。镇州驻泊都监、酒坊使弥德超因乘间以急变闻于上云:“枢密使曹彬秉政岁久,能得士卒心……”又巧诬以它事,上颇疑之……彬罢为天平节度使兼侍中。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

直到出征,前枢密使曹彬都没有复职,他应该非常清楚得罪手下被诬告是什么滋味






死仗


宋军主力失败后,辽军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对付潘美、杨业的西路军,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八月,太宗下令西路军掩护山后百姓内迁

初徙云、朔、环、应四州民,诏潘美、杨业以所部兵护送之

这个命令并非乱命。在古代,人口就是生产力,当年对付北汉也是这样干的;宋军北伐,所到之处汉民箪食壶浆,甚至主动参战。在放弃已占之地时协助愿意内迁的百姓都是合情合理的

接到任务后,杨业提出

“今寇锋益盛,不可与战……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悉兵来拒,即令朔州吏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三千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

杨业的意思是避开契丹主力,佯攻应州,吸引契丹来援,百姓趁机撤离,宋军断后,把契丹人引入预设埋伏

杨业的设想遭到监军王(亻先)和军器库使刘文裕的反对,王(亻先)说

“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君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没想到你杨无敌这么害怕契丹人,莫非你见我大宋刚吃了败仗,有其他想法?

王(亻先)是老资格,他爹是后周宰相王朴。在王(亻先)与杨业的争论中,作为主帅的潘美没有发表意见,在杨业决定以死明志,说出“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死耳”一番话后,潘美决定和王(亻先)一起领军在陈家谷口接应杨业



三个时辰后,王(亻先)见杨业还没回来,便以为杨业战胜了契丹军,要率军去抢杨业的功劳

自寅至巳,(亻先)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敌败走。(亻先)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

王(亻先)率军离开陈家谷口,潘美没能阻止,跟着,潘美也率军离开了预设阵地,走了二十里后,杨业战败的消息传来,潘美率军头也不回地跑了

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杨业退往陈家谷口后,看到空无一人,

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敌所擒

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麾下猛将王贵都战死在陈家谷口,士卒折损殆尽。杨业被擒后,叹息道:

“上遇我厚,期捍边破贼以报,而反为奸臣所嫉,逼令赴死,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于异地”!

绝食三天后,杨业殉国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



杨业指责的奸臣自然是逼令他正面硬刚契丹主力的王(亻先)。杨业的老上级潘美对此始终持冷漠态度,不但无能阻止王(亻先)瞎胡整,自己也跟着瞎胡整,后来在听闻杨业兵败时不思救援撒腿就跑





结论


写到这里,我想,答案已经很明显:

民间故事的确有夸张演绎的成份,把众人的恶集中到了潘美一个人头上。但是,潘美并不无辜

潘美是名将,杨业之死也的确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点赞3、南宁市 网友:囍遇你

潘仁美,杨家将都是经过演义中艺术加工了,有的历史说潘仁美并没有象演义中那样嫉贤妒能,投降反派角色。所以演义历史不能当正史来看。

点赞4、牡丹江市 网友:周树森。



答:话说,湖南怀化境有一个名叫荆坪的村落,村里有一个庞大的建筑,远看像一个巨大的牌坊,近看其实是一个宗祠。

据说,这个宗祠已经有400多年历史了。

与宗祠相连的,是一个同样古老的建筑——古戏台。戏台前的大厅、天井和地面全是用青石板铺成的,可容纳千余人同时听戏。

这里95%的村民都姓潘,宗祠即为潘氏宗祠,共占地1600平方米。这些姓潘村民声称自己是北宋名将潘美的后裔,古戏台数百年来禁演《杨家将》戏。

为什么禁演《杨家将》戏?

村民认为,《杨家将》戏中恶名昭彰的大反派潘仁美就是以自己祖宗潘美为原型写的。

不过,村民一致否认祖宗没有害杨家将。

《杨家将》里面的大反派潘仁美本来是个虚构人物,但绝大多数人、包括所谓潘美后人,都认为潘仁美就是潘美,那么,今天我就认真说一说潘美迫害杨家将第一代领军人物杨业老令公的经过。

没错,我这么说,那是明确挑明了答案:潘美就是迫害杨家将的元凶。

杨业原是北汉大将,在辽汉交战中,曾多次大败辽军,被辽人称为“杨无敌”,非常牛逼。

北汉政权后来投降了宋朝,杨业也随之入宋成为了宋将。

宋太宗降服了北汉,挟得胜余威,转攻辽国。

一开始,辽军没有防备,被宋军打到了幽州(今北京市)。后来反应过来了,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城西)大败宋军,还用弓箭射中了宋太宗。

可以说,宋军败得很惨,大军败归,转攻势为守势,不断收缩防线。

本来,杨业身为一名降将,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

但杨业是辽人忌惮的对象啊,面对辽军咄咄逼人攻势,宋太宗派他上场,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驻守于代州。

不过,宋太宗也不可能完全对杨业放心,另派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云应路行营都潘美去管着他。

潘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老人,参加过平定李重进叛乱,也参与了平南唐、灭北汉等行动,甚至还担任过攻灭南汉主师,非常值得信赖。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辽国十万大军席卷而来,猛扑雁门关。

杨业的官名叫“左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一大堆,很威风,很吓人,但他手下不过几千人马而已。

杨业艺高胆大,他把大部分人马留在代州,自己仅带几百名骑兵抄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敌人后方,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

战斗中,杨业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史称“雁门关大捷”。

宋太宗于战后加封杨业云州观察使。

经过这一仗,辽人老实了,不怎么敢南侵了。

日子一过就是六年。

到了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少不更事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由其母亲萧太后执政。宋太宗认为寡母孤儿好欺负,命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

杨业在潘美的西路军做副将,一路势如破竹,连接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注:《宋太宗实录》、《长编》等书未明确指出收复四州的是杨业,但《辽史》中的《耶律斜轸传》、《耶律奚底传》、《萧挞凛传》均详细记述了四城均为杨业所陷)。

如果曹彬的东路军和田重进的中路军也有这样的表现,那么,宋太宗收复燕云十六州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但是,曹彬的东路军因粮草接济不上,停止了前进;而田重进的中路军吃了败仗。

于是,西路军就成了孤军。

没奈何,宋太宗命令三路大军全部班师。

曹彬的东路军和田重进的中路军空手而来、空手而回,退得非常轻松。

杨业的西路军既然收复了寰、朔、云、应四州,则在撤退时就要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所以,行动非常缓慢。

好不容易退到狼牙村,探马却报辽军已经追至寰州(今山西朔县东),且来势凶猛。

针对这种情况,杨业建议,可以发兵佯攻,以吸引住辽军主力,另外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后撤。

监军蔚州刺史王侁却主张正面截击,要杨业率先出击。

杨业历经战阵、沙场百战,知辽军势众气盛,正面截击只能是以卵击石,摇头说:“敌人势大,这样做必败无疑。”

王侁不悦,出语胁迫:“君侯素称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有他志乎?”

王侁这一句话非常有杀伤力,杨业身为降将,是容不得别人怀疑他另有异志的。

所以,无可推托,悲愤地说:“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潘美作为全军主帅,支持了王侁的主张。

杨业出发前,流着眼泪对潘美说:“此行必不利。”因指着前面的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恳求潘美在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强弩,分左右翼为援,否则自己定会全军覆没,“无遗类矣”。

潘美满口答应。

杨业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迎击辽军。

潘美和王侁最初是按杨业的请求把人马埋伏在陈家谷的。但埋伏了大半天,都没收到杨业的消息。

王侁认为杨业号称无敌,就一定是无敌于天下了,认为杨业已经打败了辽兵了,眼热杨业抢了头功,催促潘美撤掉伏兵,杀出陈家谷。

但撤出埋伏前行没多远,就收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

杨业兵败,辽军精骑气势汹汹地追来,自己的步兵又没列好阵型,这仗可没法打。

这么想着,王侁和潘美就带兵从另外一条小道溜了。

潘美和王侁这一溜了,就等于是把杨业等人卖给辽军了。

杨业苦战了一天,部队减员严重,弓矢用尽,无法支撑,且走且战,把辽军引向陈家谷。

杨业以为,辽军到了陈家谷,入了埋伏圈,自己就可以反败为胜了。

但到了陈家谷,潘美等人已经人去谷空。

没有办法,他只好转身与辽人殊死搏斗。

战斗非常惨烈,杨业身受几十创,筋疲力尽,被辽将耶律邪缜一箭射落马下,为辽军生擒。

杨业的之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

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原本,辽军来势凶猛,杨业等人的任务主要是迁移民众,没有必要与敌人决战。是潘美和监军王侁胁迫杨业出战的,杨业最终全军覆没,其人以身殉国。

则潘美害杨业之罪恶无可原谅。

现在很多人想为潘美洗白,包括上面提到的湖南怀化荆坪潘姓村的村民,他们一口咬定害死杨业的是王侁。

没有错,从宋史记载来看,反对杨业扰敌计划、语激杨业出战、指使潘美撤离陈家谷口大军的人就是王侁,但,大家千万不要忘了,潘美才是整一支大军的统帅、是最有话语权的话事人!

不过,也有人说,宋忌武将,监军权重,潘美没法反对王侁。

但这种说法并不成立。

宋代虽然重文轻武,真要在战场上,军队作战的指挥权还是由主将掌握的,哪个统治者愿意让一个外行来指挥内行?

举个例子:乾德元年(963)正月,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侍中慕容延钊领十州兵讨伐湖南张文表,当时是枢密副使李处耘任都监。在进军过程中,主将慕容延钊与监军李处耘意见得不到统一。朝廷最后的处理结果是留用慕容延钊,谪李处耘为淄州刺史。

所以,杨业之死,负主要责任的人就是统帅潘美!

想想看,王侁在军事上是个门外汉,他对战斗态势的分析和战斗部署即使有什么错误也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潘美作为一个名宿老将,他在杨业和王侁在战斗部署发生分歧时,谁对谁错,他是非常清楚的,但他选择站在王侁一边,摆明了就是要让杨业去送死。

另外,他又在杨业苦战时不援、战败后不救,更加证实了其要置杨业于死地的险恶用心。

说到这儿,有人肯定要问了:潘美害死杨业的动机是什么呢?

《长编》卷二一记:“业自雁门之捷,契丹畏之,每望见业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

潘美是杨业取得“雁门关大捷”时的主将,“主将戍边者多嫉之”就是说潘美嫉妒杨业的战功。

杨业取得“雁门关大捷”的战功已让潘美视为了眼中钉,而在这次北伐中,杨业又有了收复寰、朔、云、应的四州之功,更成为了潘美的肉中刺。

潘美不愿副将的功劳盖过主帅的功劳,必欲除杨业而后快。

实际上,潘美要除掉杨业之心,宋朝人都是知道的。

苏辙在《栾城集》卷十六《过杨无敌庙》诗中就写: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苏辙把杨业比喻成西晋周处、把潘美比喻成陷害周处的梁王司马彤,直言必须杀了潘美才能聊以慰藉杨业的忠魂。

没的说,潘美就是迫害杨业致死的罪魁祸首。

点赞5、五常市 网友:水月蓝心

潘美(戏剧中的潘仁美)(925——991年),字仲询,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少年时就很潇洒倜傥,后来成了宋初的名将。

潘美不像戏剧中描写的那样打仗是草包,其实他很能打仗。还在五代后周时期,他就参加了周世宗与北汉进行的高平之战,因功在战后被封为西上阁门副使。当时赵匡胤在后周军事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与潘美关系非常宻切,所以在后来赵匡胤代周建宋的“受禅”过程中,曾把争取某些实力集团的重任交给潘美去办。保义节度使袁彦,是个贪黩嗜杀的凶悍傢伙,他大练兵马和储备军实,赵匡胤怕他谋反,派潘美去他那里监军。这是个危险的任务,弄不好会激起变乱,自己也可能被骄兵悍将杀害,使用武力又不利于赵匡胤对别的势力的争取。潘美不带一兵一卒,单骑入城去见袁,他要袁认清大势所趋,去谒见新主赵匡胤,袁果然被他说服,入朝称臣。事后赵匡胤对别人夸奖说:“潘美沒有杀袁彦,让袁来朝觐,很合乎我的心意”。这件事表明潘美是敢于赴汤蹈火又善于团结别人的人。

开宝三年(979年),潘美奉命率十州兵进攻南汉,他令士兵用强弩打破了南汉的象阵,占领了打开广州的门户韶州,南汉主刘鋹降宋。潘美以功被任命为山南节度使兼岭南转运使。开宝八年(975年)潘美与曹彬一道攻克金陵,灭了南唐,之后被任命为宣徽北院使。后来潘美又和曹彬一道进攻北汉的太原,眼看就要攻下,不料身为统帅的曹彬,却命令部队暂时撤下来。潘美极力要求一鼓作气拿下太原,曹彬说什么也不同意。事后曹彬对潘美说:“你好好想一想,皇帝亲征太原,沒有攻下来,我们要将太原攻下,不是自己找死吗?”曹彬这样考虑不是沒有根据的,因为赵宋的天下是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得的,所以总是怕自己这里也发生类似事变,将黄袍再加于他人,对武将十分不放心,正如同王夫之在《宋论》里所说,宋黄帝“怀黄袍加身之疑,以痛折武夫”。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曹彬才不敢使自己的军事成就在皇之上,后来还是在太宗亲征下,曹、潘二人才率兵进入太原,灭掉北汉。从这里看出,潘美不是心机奸狡之人,相反,倒是一个很老诚的人。

潘美的为人也并不坏,《宋史?潘美传》评他“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有一件事可以说明他确实“仁恕”。陈桥兵变时,赵匡胤入后周宫中,看见宫嫔抱一个小孩,问是谁,别人告诉他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赵匡胤问旁边的大臣对小孩该怎么处置,赵普说应该除掉。当时潘美也在场,但他沒有表态。事后赵匡胤问潘美为什么不表态,潘美回答说:“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赵匡胤便把小孩送给了潘美作侄儿。以后赵匡胤再沒有就这个事问过潘美,潘美也不对别人说。后人就此事评潘美,说他“以善词全人之后,良足多者。”潘美的“守法度”也不乏事例,他处处对赵宋朝廷奉命唯谨,不使之对自己生疑,每次出任地方,他都把妻儿留在京师,只带小妾赴任,一旦妾生子,立即将其母子遣还,并奏报朝廷。因此太祖、太宗都很信任他,《宋史》记“潘美素厚太祖,信任于得位之初。”太祖时发生过杯酒释兵权,太宗也屡次解除节镇兵柄,却唯独沒有解除潘美的兵权。就在潘美因杨业问题被削秩后的第二年,他又重新被重用。陈家谷战役五年后,潘美病死。死后八年,宋真宗下诏“以曹彬配享太祖庙庭,薛居正、潘美、石熙载配享太宗庙庭。”薛居正是宋初名相,曹彬是宋初名将,欧阳修评曹彬说:“曹武惠王彬,国初名将,勋业之盛,无可与比。”潘美能与他们同侪配享,表明他在宋朝廷中的地位很高,给开国皇帝配享,是皇帝认为有大功的忠臣才能得到的荣誉。

至于文艺作品中说潘美仗恃女儿潘娘娘肆奸为虐,根本沒有历史根据。潘美的第八个女儿确实嫁给了赵恒,但那是赵恒当太子的时候,她在二十二岁就死了,死后九年赵恒才当上皇帝(真宗),之后追封为章怀皇后,生前她不但沒有当过皇后,连妃都不是,潘美又何从以国丈身分当太师?

人们激于对忠良的爱戴和对奸佞的憎恨,抓住潘美对杨业之死负有责任这一点而不及其余,加以艺术夸张和虚构,把他塑造成一个大奸臣的典型,这本身是无可指摘的,作为艺术形象是允许的,但不能把它当作历史,历史上的潘美不应背这个骂名。对潘美蒙奸臣之诬,过去就有人为之不平,《廫居闻见录》记:“按李广之死,责在卫青,后世不闻诋青以伸广者。潘美乃无端蒙恶名,诚所谓有幸有不幸哉!按潘美性最平易近人,有功益谨慎,能保令名以终者,非无故也”。

点赞6、丽江市 网友:一颗傻蛋

【文藏来答】潘仁美(潘美)有点冤,背了几百年残害忠良的黑锅。

网络配图

在小说里、影视剧里,潘仁美是陷害杨家将的奸贼。但是,历史上真正的潘美(潘仁美的人物原型)并没有加害杨家将,因为杨家将的人物、故事大多都是虚构的。潘美虽然对杨业之死负有一定责任,但杨业不是他逼死的。

其实,潘美本身是跟随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开国名将,而杨业是从北汉政权投降过来的将领,他们在赵匡胤心中根本不是一个等级,潘美犯不着嫉妒和陷害杨业。

网络配图

首先,潘美是忠厚之人

据宋朝人的一段野史记载,潘美应该是参加过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据说,赵匡胤夺取皇位后,初次入宫,见到嫔妃抱着一个小孩子,那孩子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等人随侍赵匡胤左右。赵匡胤问赵普怎么办,赵普说:“除掉他。”赵匡胤又问潘美,潘美说:“臣与陛下都曾是周世宗的臣子,如果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就辜负了周世宗,如果劝您不杀,您必定对我生疑。”赵匡胤也左右为难,一来不想让世人说他心狠手辣,二来又怕斩草不除根会留后患,最后对潘美说:“周世宗的儿子不可以做你的儿子,你就抱回去做侄子养吧。”潘美于是抱养这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潘惟吉。而另外一段北宋人的记载与此类似,但说当时潘美抱养的是两个孩子。

这件事足以说明潘美在北宋的地位,以及潘美的人品。那么,潘美又是怎么跟杨家扯上关系的呢?

网络配图

其次,潘美与杨业配合默契

潘美是开国功臣,杨业是北汉的降将,两人在宋朝征战南北的过程中,关系还是挺不错的,合作也比较默契。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与潘美前后夹击,一起斩杀辽军,活捉辽朝驸马,杀掉了辽朝都指挥使;太平兴国七年,杨业又跟潘美合作,大破辽军。

如此一来,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的弟弟)对他更加赏识,一些边将就不乐意了。潘美是开国功臣,又有能力,没人敢拿他开刀,但杨业不同,他本是北汉降将,想挤兑他的人不少。

很快就有人上书诽谤杨业,但宋太宗看过之后,并没有相信,而是把奏章都交给了杨业。虽然在朝堂上杨业暂时安全了,但战场上暗箭难防。

网络配图

最后,潘美并非逼死杨业的罪魁祸首

雍熙三年(986年),宋朝三路大军北伐。潘美任西路军主将,杨业是副主将,王侁(shēn)为监军使,刘文裕为护军。原本宋军已经攻下了四个州,但由于东路主力军大败,朝廷下诏让潘美的西路军保护这四个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

潘美召集杨业、王侁等人商量对策。杨业建议在陈家谷设伏,但遭到王诜反对,而且王诜还以杨业北汉降将的身份讥讽他。在杨业力争之下,潘美同意了这条建议,由杨业负责率兵诱敌,潘美、王侁埋伏在谷口东西两侧。

网络配图

可是,当杨业与辽军从中午战到傍晚,然后佯装败退到陈家谷时,谷口却不见任何动静。原来,王侁等得不耐烦了,早就率军奔往朔州,而潘美没能阻止王诜,也率领自己的部下离开了,谷中此时并无援军。杨业孤立无援,被俘后誓死不降,绝食三天而死。杨业之死震动朝廷,其忠烈事迹也一直感动着后人。

宋太宗对杨业之死也悲痛不已,将王侁和刘文裕罢职流放,而潘美降职三级。潘美虽然不是逼死杨业的凶手,但战场生死攸关,信用最为重要。他作为主帅,其无为和逃跑,促成了杨业之死,因此后人在小说话本中将他丑化。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归【文藏】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点赞7、江门市 网友:夜若泪

在《杨家将》中潘仁美是,但是在历史上潘仁美的原型潘美不是,两人一字之差,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面目。


80后的小伙伴们在小时候肯定看过电视剧《杨家将》,这部电视剧描写了杨令公(杨业)、佘太君满门忠烈,为大宋王朝抵御辽国入侵,男人死完女将上阵的故事,其中的大反派太师潘仁美陷害忠良,临阵脱逃导致杨家将伤亡惨重,杨令公战死,杨家几个儿子也只剩下六郎一个独苗,潘仁美坏得让人咬牙切齿。

然而,历史上并没有潘仁美这个人,是小说《杨家将》虚构出来的人物,他的原型是北宋将军开国将军潘美,历史上的潘美是一个作战勇猛、战功赫赫、光明正大的军人,被称作北宋第二名将。

陈桥兵变后独入虎穴传旨

潘美在后周为官时与赵匡胤相交,参与了赵匡胤取代后周的陈桥事变,在陈桥事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之后,都城开封城内的大臣们都不知道消息,需要派人去都城的朝堂之上宣布消息并昭告天下。赵匡胤派遣的就是潘美,潘美独自一人在朝堂之上向后周的君臣们传达了赵匡胤兵变当上皇帝的消息,此举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的,有被后周的君臣们当场拿下砍掉脑袋的风险,但是潘美敢于冒如此风险,足见其胆识。

也正是因为他的胆识,被赵匡胤重用,之后逐渐崭露头角。

平唐灭汉,成为北宋第二良将

随着北宋的南征北战,潘美逐渐成了独当一面的大将,他参加了数次北宋消灭他国的战争,比如南汉、南唐、北汉等。

公元970年,赵匡胤下旨讨伐南汉,任命潘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总领灭南汉军事,九月间进军南汉。南汉末代君主刘鋹胡作非为,不得人心,南汉军士气低落,再加上将领指挥失当,南汉军根本不是久经沙场的北宋军的对手,到第二年的二月南汉都城就告破,刘鋹出降,南汉灭亡。

之后,潘美又参与了消灭南唐的战争,虽然他不是消灭南唐之战的总指挥(总指挥是北宋第一名将曹彬),但是绝对是宋军之中作战最勇敢,最有闯劲的队伍。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潘美又成了消灭北汉的主将,在此战中杨老令公杨业投降宋朝,开启了为北宋效忠的时代,而潘美也成了杨业的上司,开始了二人长达七年的合作与恩怨。

伐辽后撤中导致杨业战死

公元986年,宋太宗下令兵分三路北伐辽国,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曹彬任中路军主将,而潘美任西路军主将,杨业则是潘美的副手。

战争的初期进行的很顺利,三路大军按计划推进,中路军在曹彬的指挥下一路缓行,保持着对幽州的压力,让辽军主力集结在重镇幽州,不敢他顾。而西路军则趁辽军集结在幽州之时攻取其他各州,西路军在潘美的带领之下攻下了寰州、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等地,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关键时刻,曹彬的中路军被辽军劫了粮道,粮草不继只能退兵,如此一来幽州压力顿减,原本集结在幽州的辽军重兵可以腾出手里对付潘美的西路军,面对如此强敌,深入敌后的西路军必须撤退到宋辽边境。

在撤退之前,朝廷下旨将四州百姓迁到内地,于是西路军要担任掩护军民撤退的重担,但是此时辽国的大军已经在萧太后的带领之下追赶过来。在撤退过程中,监军王侁认为西路军数万大军面对辽军时大可不必一路逃避,完全可以主动出击打击辽军的气势,于是派遣杨业主动进攻辽军。

自知必败的杨业没有其他要求,主动出击之前与潘美、王侁约定让他们派兵在陈家谷口接应。果然战况如杨业所料,宋军在辽军面前败下阵来,当杨业率领败军撤退到陈家谷口时发现并无一兵一卒接应,最终被紧随其后的辽军包围,杨业的儿子和部将战死,自己受伤被俘,后绝食而亡。

原来,潘美、王侁等人之前是在陈家谷口接应,但是杨业出战之后久久没有消息,潘美等人以为杨业已经得胜去追击辽军了,于是也带着兵马前进,结果在半路上得知了杨业战败的消息,又赶紧后撤,并未按照事先约定在陈家谷口留下兵马接应,于是就有了杨业兵败被俘的故事。

潘美虽然要为杨业的兵败被俘负责,但是最大的责任应该是逼迫杨业出战的监军王侁,潘美最多只是没有起到劝阻的责任,但是这也不能苛求潘美,毕竟监军代表着皇帝,即使主帅也不能违背监军的命令。

平唐灭汉、立下赫赫战功的北宋第二名将,因为这一次的“背信弃义”,在军中威信尽丧,而且背负了数百年的骂名,实在是有点冤枉。

点赞8、开封市 网友:仅ぅ以为

一部《杨家将》,千年民族魂!只是我们在缅怀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让一个人背上了无辜的骂名。他就是所谓的“潘仁美”,即正史中的“潘美”。

跟《杨家将》中的奸臣形象完全不同,潘美是北宋开国仅次于曹彬的第二功臣,且口碑相当的好。那么潘美有哪些事迹?又为何被刻画成了大白脸,且承受了千年骂名呢?

北宋开国悍将潘美

跟赵匡胤一样,潘美的崛起得益于周世宗柴荣的赏识和提拔。年轻时的潘美,在后汉一直充任“典谒”。所谓“典谒”,其实就是勤杂工,扫扫地端端水,来个客人跑腿通报,这种日子一直过到他25岁后周建立那一年。

是为开封府尹的柴荣慧眼识才,将潘美收在身边担任侍从。三年后柴荣即位,从此潘美跟随柴荣南征北战,并逐渐成为统领一方的军事要员。

北宋建立后,潘美参加了除平定后蜀以外的几乎所有战斗,尤其是灭南汉一战,他巧用火攻,以摧枯拉朽之势攻破广州,俘虏了南汉末帝刘鋹。

后来潘美又以副将身份随曹彬灭南唐,追随赵光义平北汉,征范阳,并以知幽州行府事兼任三交都部署,留镇北部边境。

潘美的人生污点

雍熙三年,赵光义决定完成一项哥哥在世都未能如愿的伟业——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那场几乎打光了赵匡胤积攒多年家底的“雍熙北伐”爆发。

按战前部署,曹彬统领东路军,崔彦进在中路,潘美统帅西路军。西路军中,北汉降将杨继业为副主将,西上阁门使王诜为监军,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

西路军进展相当顺利,他们顺利攻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州,就在大军准备扩大战果的时候,一条噩耗传来:东路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辽国人已经转守为攻,十万大军直逼寰州。

为了保住西路军这支仅存的硕果,赵光义下旨撤军,但必须将四州的百姓全部带走。

接到命令,潘美主持召开了军事部署讨论会。会上杨继业首先发言,他说了三点:

其一,辽军势不可挡,我们不能硬拼;其二,想撤离四州百姓可行性不大,为了减少损失,应该让云州、应州、寰州的百姓先撤;其三,我们在石碣谷埋下伏兵,接应朔州百姓,能不能成功就看运气了。

应该说杨继业的计划是比较务实的,可遭到了王诜和刘文裕的反对,理由也很简单:皇帝让咱们撤回四州百姓,不能打折扣。

让人气愤的是,王诜为了逼杨继业就范,说了一句非常过分的话: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嘛,如今你手握精兵却畏敌不前,你是不是有别的心思?

杨继业毕竟是降将,最怕别人说他三心二意,王诜的话无疑捅到了他的心窝子:“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你们不是说我杨继业怕死吗,那我就让你们看看。不过也不能让士卒们跟自己送死,临行前他恳请潘美,在陈家谷留一支伏兵,以接应他们的撤退。

一切如杨继业所料,杨继业的这点人马根本顶不住强大的辽军,他们边战边退,竭尽全力为百姓的撤退争取时间。等杨继业退到陈家谷,士兵伤亡殆尽,他自己也身负十几处刀伤。可让他悲愤的是,原本答应的接应大军,连个人影都没有。

在累得无法站立的情况下,杨继业被辽国人俘虏,但他拒绝投降,最终绝食而亡,将他的忠魂播种在了那片热土上。

是是非非说潘美

从上面故事就可以看出,导致杨继业身死的最大责任人是王诜,虽然刘文裕也有责任,但那是个人意见,王诜则用不恰当的方式把杨继业逼上了绝路。

潘美就没有责任吗?当然有,他作为主帅,在关键时刻一言不发,其实就是默认了王诜的做法,这个责任他无论如何也逃不脱。

尤其是后来,王诜率军逃离陈家谷,潘美竟然无法制止:"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潘美的这个举动罪责难逃,也很让人费解:一个主帅,怎么就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

其实潘美有难言之隐!北宋为了压制武将,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监军的权力很多,他们可以否决主帅的军事计划。在这件事上,王诜作为赵光义的代表人,他严格执行皇帝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要求保四州百姓,潘美能反抗吗?

他只能被动接受,否则王诜可以动用监军的权力临阵斩将。可即便如此,他总该表达自己的正确意见吧?他为何连话都不敢说能?

明清时期有部分史学家认为,潘美此举是一种“自污”,当时三路大军,东路丧失殆尽,连皇帝都负了伤,一度被传言“崩了”;中路也损失惨重,假如西路军全须全尾撤退会怎样?

你应该闪出四个字:“功高震主”。事实上,包括曹彬在内,他们在后期都表现得畏手畏脚,深怕重蹈韩信的覆辙。

虽然潘美在杨继业之死上难逃罪责,但也不能否认他的品行。

当年陈桥兵变后,柴荣的两个幼子差点被杀,潘美很技巧地说服赵匡胤,并领养了其中一个孩子。由此可见,潘美还是一个相当重情重义的人。

潘美一生戎马生涯,没有任何负面新闻,他不好杀,不好财,不贪功,为人谦虚低调,若不是最后的污点,甚至堪称完人。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个好人,咋就成了几乎与秦桧并驾齐驱的奸贼了呢?

潘美为何长被“罚跪”千年

其实一句话就能解释——时代的需要。

在宋朝以前,中原王朝对草原民族有绝对的优势,虽然局部阶段也有受欺凌的时候,但远不像两宋那么“窝囊”。

两宋是一个武备废弛的王朝,也是一个疆土最小的所谓大一统王朝,它前半生被契丹和西夏欺凌,后半生又被女真和蒙古蹂躏。那个时代最缺什么?缺战功,缺民族英雄。

所以,那是一个人人都期盼民族英雄的时代。其实以杨家的贡献,远不及当时的折家军、种家军,但由于杨继业悲壮的结局,更符合民众的精神信仰塑造,所以有关《杨家将》的文学作品,陆陆续续被创造出来。

自古忠奸不两立,为了衬托杨继业的“忠”,就必须有人来当“奸”,王诜的分量显然不够,于是潘美作为责任人就被推了出来。到后来,故事越编越出格,直至明清,人们再也看不清故事的原貌了。

点赞9、来宾市 网友:霸气十足

潘仁美,即指历史上的潘美,实则他是一位为大宋征战四方的忠臣,也是开国元勋,没想到几百年后被黑成害死杨家将的奸贼。这中间经历了什么呢?

在演义里,潘美的名字中间加了“仁”字,变成潘仁美,而对他的评价却走向了“不仁不义”,艺术加工讽刺的妙,但是正史上的潘美却是一位专心于建功立业的有志青年。

潘美,河北大名县人,生于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少年时就立志要做一番事业,一开始跟着后周第二位皇帝柴荣征战,深得其信任。

赵匡胤建立大宋,因为“太祖与美素相厚”,原来潘美与赵匡胤私交深厚,所以又到赵匡胤下面做事,算是职业生涯的一次跳槽吧!潘美这次跳槽非常成功,最终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为大宋建功立业,潘美依然佳绩不断,兵不血刃地说服了后周袁彦归顺大宋,镇守扬州三年,治下井井有条。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成功地把军队控制在自己手里,解除各路节度使得兵权,但唯独潘美除外,他的兵权不仅没有解除,还越来越大,为什么呢?一开始他手里没有多少兵,而且每次出征都把妻儿老小留在京城,以表忠心。赵匡胤就更加信任他。

诸节度皆解兵柄,独潘美不解。

驻扎湖南长沙八年,最终灭了南汉,之后潘美被调到广州,巩固大宋对岭南的统治,974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挥师南唐,与曹彬通往,直至金陵,南唐覆灭。在北宋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潘美是主要将领之一,其功绩有目共睹。

南方平定后,又转向北方,第一个目标是太原,因为赵匡胤突然病逝,大军撤回。宋太宗赵匡义登基后,潘美依然得到重用,再次领兵进逼太原。五代十国最后一个政权北汉灭亡,皇帝刘继元和大批文臣武官归降大宋,其中就有杨业。

杨业是第一代杨家将,杨家将第二代代表人物是其第六子杨延昭,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杨文广,杨延昭的第四子。

太原拿下后,赵匡义想拿下辽国,结果第一次北征失败,也意识到需从长计议,转而加强边境防守,此后潘美直到去世,一直在对辽的边境上,打攻防战。

杨业是在潘美的麾下,980年,辽以万骑攻雁门关,潘美领兵正面迎敌,副将杨业带兵从小路绕到敌后,取得了大胜利,一扫宋军恐辽气氛。潘美得封代国公,杨业为云州观察使。

在抗辽的战争中,大多是宋军胜利,后世演义中也大多肯定杨业的业绩,却忽视了主帅潘美,甚至严重诋毁。

已经为大宋征战20多年的潘美晋封韩国公。攻下一座城池不容易,而给一座城恢复生产,维持良好的秩序也同样不容易。正史记载上潘美坚守的城池,生产管理都非常良好。

正史上潘美不仅没有劣迹,还有很多值得赞美的地方,不曾想后来会被黑得如此悲惨。

潘美的工作业绩斐然,那么关于他的丑化与否定有哪些呢?

一,太原攻下后屠城说

根据就是元人徐大焯的笔记《烬余录》,实际上,潘美攻下太原后拆旧城,把民众迁移到新城,中间操作不当,导致民众死亡。

遣使分部徒居民于新并州, 尽焚其庐舍, 民老幼趋城门不及, 死者甚众。

这件事潘美确实有责任,但是说他屠城不成立,打金陵时,也没有滥杀无辜任何人。

金陵城中皆安如故。未尝妄戮一人, 而江南平。

赵匡胤代周自立,有人主张杀掉柴荣幼子,然潘美将其收为养子,打潭州时,拿出酒肉遣散溃败的敌方将士。

二、陷害杨业说

公元986年,宋大举北伐,潘美统帅西路军,杨业为副将,出雁门关,进展顺利,迅速拿下四个州。可惜曹彬统帅的宋军主力遭遇严重挫败。三路大军奉命全线撤退。

辽军乘胜追击,直指雁门关,兵力是宋军的三倍之多,杨业的建议是假装出击,路上埋伏精兵,掩护军民撤退。杨业的建议遭到了监军王侁(shēn)的激烈反对,王要杨业主动出击,而且要击鼓壮大声势。杨业坚决不同意,如此必败。

王侁出言不逊,讥讽杨业手握数十万大军却当懦夫, 甚至嘲讽他是降将,如今是否又有二心,想投辽。

毕竟身经百战,杨业作为一个将军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话拿无数将士的性命做赌注。作为领导的潘美是什么态度呢?历史没有记载,但是从结果看,他没有阻止。

不得不提一下,宋朝的监军制度,军队里设置监军,代表皇帝的意志,主要是为了防止手握重兵的将领拥兵自重,犯上作乱。当监军与将帅的意见不一致时,往往将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选择默认,不与之争。

潘美沉默了,也许是62岁的他对权位患得患失,杨业挥泪与其告别,也给将士们留下一线生机,与潘美约定,在陈家谷布兵接应,不至于全军覆没。

中途王侁认为杨业已胜利,为了争功名,提前撤退了陈家谷的兵马,潘美还是没有阻止,史书留下“不能制”三个字,可见在监军制度下,宋朝武将的无奈。杨业战至陈家谷,发现没有一人接应,全军覆没,杨业被俘虏,绝食三日而亡。

事后,潘美被降三级,过错是:不能申明斥候,谨设堤防,陷此生民,失吾骁将。

监军王侁被流放,过错是:堕挠军谋,窘辱将领,无公忠之节,有狠戾之愆。

这个处罚还算公正,王侁负主要责任,潘美负领导责任。宋太宗赵匡义也明白其中的缘由,所以对潘美也是从宽处理,后来又官复原职。但是潘美已没有往日的斗志,没有作为,五年之后去世。

演义把潘美的形象变成嫉妒贤能,暗地里诋毁杨业,还通敌国,实属冤枉。

在宋朝潘美的形象一直没有被黑,演义里也没有,时人评论其是:大将之材,慷慨仗义等,去世八年后还配享太庙。黑潘美真正开始于元朝,经过加工的戏曲、小说的诞生,加上《杨家将》红遍大江南北,潘美陷害忠良的污名真是人尽皆知。据说很多地方潘氏后人是不看《杨家将》。

演义引导了视听,在一片指责声中,人们已经判定潘美是奸臣,还忽视了正史上他赫赫战功。潘美没有救杨业,可以说是他道德上的瑕疵,而在追求道德完美的文化中,这就让他淹死在口水中。

历史上曹操、武则天等也因为自身的道德瑕疵被诋毁过,往往忽略了其历史功绩。

尊重史实,客观地评价看待历史人物,才能真正做到“读史使人明智”吧!

点赞10、海口市 网友:靥欢※

大多数人,一提到杨家将,就会想到潘仁美。由于戏曲、小说、影视剧中对杨家将的大力追捧,潘仁美被演绎成一个大反派,一个迫害忠良之人。有很大一部分人,把潘仁美和秦桧定义成宋朝两大奸臣。

其实,真正的潘仁美并没有那么不堪。潘仁美的原型是北宋开国名臣潘美,作为一个南征北战的武将,潘美帮助赵匡胤成功上位,后来又辅佐宋仁宗,稳定朝局,平定判乱,是一等忠臣。

不但如此,生活中的潘美为人和善低调,不慕功名利禄,从不滥杀无辜,甚至对小虫子都十分爱护,不忍伤害。史书中这样描述潘美:“平居,于百虫之蛰犹不忍伤,出使吴越,籍上私馈,悉用施予,而不留一钱;则其总戎专征,而秋毫无犯,不妄戮一人者。”

潘美和杨家将的关系,主要是杨业时代。当时,北抗契丹辽国,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监军刘文裕、王侁让在我军处于被动的状态下,坚持让杨业出击,潘美没有发表意见。于是杨业出征,结果,被俘绝食而死。后来,刘文裕、王侁被流放,潘美负领导不利责任,被削除爵位,最后郁郁而终。从此,潘美就成了故事里的大反派。故事里总要有一个大反派,不是吗?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