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曾经和刘邦同甘共苦的卢绾,为何最终选择了背叛?

提问时间:2023-07-12 03:21关键词:刘邦,卢绾

曾经和刘邦同甘共苦的卢绾,为何最终选择了背叛?

点赞1、江阴市 网友:奥特曼の

刘邦当了皇帝后,杀了不少功臣。不过仔细分析,他所杀的那些人,都是在他和项羽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背叛项羽投奔过来的。比如韩王信、彭越、英布等人。包括韩信也是这样一种情况。而像卢绾这种,从刘邦沛县举事开始,就跟着他干的,几乎没有。

卢绾不但是从沛县举事就跟着刘邦干,在刘邦的发小朋友(包括周勃、曹参、樊哙、灌婴等等)中,关系也是最好的。他们两人的爹是铁哥们,刘邦和卢绾又是同一天出生,可以说,两人小时候就是同穿一条裤子的。

(卢绾)

后来,当刘邦举事以后,直到刘邦当了皇帝以后,他对卢绾也是最信任的。刘邦在汉中当王的时候,卢绾被任命为侍中。那时候的侍中还不是后来的宰相,而是在皇帝身前传话的人,相当于贴身秘书,可见刘邦对卢绾的信任。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封卢绾做太尉,这是朝廷掌管兵权的最高长官。不仅仅是让他做太尉,而且还允许卢绾随意出入皇宫。一个掌管兵权的人,居然可以随意出入皇宫,刘邦对卢绾的不设防,可见一斑。

后来,随着韩王信、彭越、英布等人相继造反,刘邦开始对那些后来投奔自己,手握重兵的诸侯深深不信任,他开始剪灭他们,同时封刘姓子孙为王。

但是,刘邦做的这些,其实都与卢绾没有任何关系,他依然对卢绾绝对信任。在相继剪灭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同时,他竟然在这时候封卢绾为燕王。可以说,他哪怕对卢绾有一丝的怀疑,都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封卢绾。毕竟卢绾之前只是一个侯,他不封卢绾,卢绾也没有任何意见。但他竟然封卢绾。在他的心目中,绝对是把这个从小穿同一条裤子的发小铁哥们,当成刘姓家人一样来对待的。

除了卢绾,没有任何异姓功臣,包括他所有的发小,能够在这时候享受封王的待遇。周勃、灌婴、曹参、樊哙,这些发小朋友最多都只是侯,只有卢绾被封为王。

由此可见,被封为燕王后的卢绾,居然还要造反,真是让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刘邦)

那么,卢绾究竟为什么在获得刘邦极大信任后,居然还会造反呢?他究竟有没有造反呢?我个人认为,严格地说,卢绾并没有造反,但是他绝对不忠诚于刘邦。

卢绾本来一心一意地帮助刘邦攻打造反的代国相国陈豨。为了消灭陈豨,他派部将张胜去离间匈奴和陈豨的关系。没想到张胜反被洗脑,让匈奴帮助陈豨。本来他对张胜这么做很生气,都已经上报刘邦,说这个张胜是叛徒了。谁知道张胜回来后,用那套被洗脑的理论,又用来洗他,对他说,留着陈豨,刘邦就不会杀你。要是除掉陈豨,刘邦接下来就要消灭你(史书上把这个称为“连兵勿决”)。这套洗脑理论果然厉害,卢绾瞬间也被洗,慌忙又对刘邦说,张胜不是叛徒,自己报告错了。

他这种拙劣的做法,一下就引起了本来就多疑的刘邦的怀疑。然后投降了刘邦的陈豨那边的人,又告诉刘邦,卢绾在和陈豨暗中来往。刘邦于是招卢绾回京,卢绾称病不回去,这下刘邦更怀疑了,派人去调查。卢绾又不配合调查,卢绾手下的人也都纷纷逃跑。接着刘邦又听到张胜又在和匈奴联系的消息,这样,刘邦就彻底相信卢绾准备造反,因此派大军去抓他。

刘邦这样做,也是当时他的疑心病重到极点的表现。刘邦在晚年的时候,由于一系列雪崩似的诸侯王造反,他本人还差点在诸侯王造反中死掉(英布射了他胸口一箭),所以他的疑心病重到极点。比如,本来他是派樊哙去抓卢绾,后来又担心樊哙和卢绾联合造反,改为让周勃去抓,还让周勃处死樊哙。可想而知,他有多么担心。卢绾搞“连兵勿决”,其实只是一种自保。但是他没有给卢绾信心,反而又是招他进京,又是派人调查,把卢绾搞得手足无措,最后走向了悲剧。

(吕后)

卢绾当然也不能说他完全不忠诚于刘邦,但是他相信了一个说法,就是刘邦生了重病,朝廷的一些大事都是吕后在做主。从吕后杀韩信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多么心狠手辣的人。因此,就算刘邦和卢绾关系不错,但当事情由吕后做主的时候,卢绾觉得,他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诛杀。所以他才做了那些不忠诚的事情。

后来,当周勃来抓他的时候,他知道事情很麻烦,他也是实在没想过要造反,于是带上一家老小,准备进京去向刘邦解释。可这时候,传来了刘邦去世的消息。刘邦一死,谁都知道是吕后的天下,卢绾还敢去京城解释么。所以赶紧北逃,投奔了匈奴。

点赞2、南阳市 网友:话不随心

卢绾,是刘邦最好的朋友,没有之一。

正因如此,功劳不大,才能一般的卢绾,得到了最高的荣誉和待遇。

然而,最终,卢绾居然也造反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爱”的朋友

卢绾与刘邦,两人的父亲就是好朋友。(《汉书》用“相爱”形容二人关系)

巧的是,刘邦、卢绾,两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

两个小朋友出生的时候,两人的父亲一起祝贺。

两人从小一起读书,关系紧密。用《汉书》的描述,“又相爱也”!

刘邦曾经犯过事情,逃了出去,本来没有犯事的卢绾也跟随刘邦,可谓“患难真情”。

后来,跟随刘邦起兵的萧何、夏侯婴、樊哙等人,都算是“故交”,但卢绾,是唯一一个“相爱”的好朋友。

功劳不大,待遇最高

刘邦起兵后,卢绾以宾客的身份跟从。

刘邦创业过程中,卢绾表现不多,主要就是“从击”,跟在刘邦身边而已。

唯一独当一面的功绩,就是配合刘贾“击临江王共尉”。

可以说,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劳。

不过,卢绾得到的待遇一直最好。

刘邦入汉中时,卢绾做了将军,常侍中。刘邦还定三秦,与项羽相争时,卢绾又成了太尉,出入刘邦卧室,得到优厚的赏赐,“群臣莫敢望”。

受封为王

在平定了燕王藏荼的叛乱后,刘邦决心让卢绾做燕王。

当然,刘邦也知道,凭卢绾的功劳,要“裂土封王”,实在难以服众。

因此,刘邦下诏,让大家一起商量商量,让大家选一个功劳大的人来做燕王。

群臣脑子都好使,当然知道刘邦是什么意思,纷纷表示:卢绾功劳最大,应该做燕王。

于是,卢绾被封了燕王。

封卢绾为燕王,表明:刘邦真的把卢绾看成了自己的亲兄弟!

刘邦时期的异姓王,或为项羽当年所封建,或为刘邦为对抗项羽而拉拢、扶植的将领。

等到击败项羽,刘邦铲除一个个异姓王后,各国都交给了刘家子孙。

比如:韩信做过的齐王、楚王,张耳做过的赵王,彭越做过的梁王,英布做过的九江王,他们的领地,后来都无一例外交给了刘家人来做。

燕王藏荼被灭后,燕王原本也是应该要刘家人来做的。

刘邦却非要让卢绾去做燕王,可见他是真的把卢绾看成自己的“家人”了。

如此,功劳远远小于萧何,甚至小于樊哙的藏荼,却以“功最多”,成了兄弟中唯一的王。

然而,这样的荣耀、地位,却恰是卢绾悲剧的开始。

造反之路

不久,陈豨造反,卢绾奉命配合刘邦平叛。

一开始,卢绾是忠心为刘邦效力的。

陈豨派人找匈奴求援。卢绾得知,也派张胜出使匈奴,告诉匈奴:陈豨已经差不多败了,匈奴您这个时候就别掺和啦。

张胜到匈奴后,遇到了逃难于匈奴的,前燕王藏荼的儿子藏衍。

藏衍对张胜说“心里话”:您在燕国受到重用,是因为您熟悉匈奴的事情。燕国之所以还存在,是因为还有一些诸侯在造反。等到陈豨被平定了,刘邦肯定要收拾燕王,您也会成为俘虏。您不如暗中帮助陈豨,陈豨越难被平定,燕王的地位就越稳固,您的地位也越稳固。

张胜觉得有道理,遂私自劝匈奴出兵帮助陈豨。

卢绾察觉到不对劲,认为张胜已经叛了,遂上书灭张胜的族。

看来,卢绾确实也是忠于刘邦的。

然而,张胜回来后,巧舌如簧,居然说动了卢绾。

于是,卢绾居然派人与陈豨联络,暗中帮助陈豨,“欲令连兵毋决”。

当然,陈豨到底不是刘邦的对手,很快就被平定了。

陈豨的部将将卢绾和陈豨的那点“秘密”汇报了上去。

刘邦召卢绾来见,卢绾称病不来。

刘邦派人去迎接卢绾,并了解情况。

卢绾恐惧,对左右说:现在只有我和长沙王是异姓王。杀韩信、彭越,都是吕后干的。现在皇帝病了,吕后管起了事,一定也想铲除我!

于是,卢绾继续称病不去。卢绾左右逃走,将卢绾的话告诉了刘邦的使者。

刘邦闻讯,大怒:“绾果反”,让樊哙讨伐。

卢绾的造反也是奇了,真要打仗,也不敢打,只带千骑跑到长城附近,想等刘邦病好了再去请罪。

结果···刘邦驾崩了。

卢绾最后的期望也破灭了,只好逃到匈奴,一年后去世。

稀里糊涂

卢绾的造反,可谓是稀里糊涂。

卢绾和其他的异姓王有本质的不同。

其他的异姓王,是刘邦迫于形势,被迫要封的。而他卢绾呢?如果刘邦真要铲除他,根本就没有必要封他为王!

结果,他听信了藏荼儿子的鬼话,被拖下水。

暗中帮助陈豨,更是稀里糊涂!

他常年跟随刘邦左右,也做过刘邦的太尉,自然知晓汉的实力。

陈豨哪里是刘邦的对手呢?就算他帮助陈豨,又怎么可能“连兵毋决“呢?

造反后,他只带千余骑逃到长城边,准备等刘邦病好了去谢罪。

由此来看,卢绾是真没有为造反做过什么准备,他也压根没有真心想要造反。

一个没有想造反的人,稀里糊涂就上了贼船,莫名其妙地造了反!

才不配位的悲剧

卢绾的悲剧,正源于他的燕王之位。

因为有刘邦的特殊关系,他成了燕王。

然而,他驾驭不了这个位置。

当时,刘邦、吕后、诸侯王之间,关系非常复杂。

要处理好其中关系,并找到生存空间,并不容易。

不过,许多才能稍好者,都能找到夹缝中生存或全身而退的办法。

张耳的儿子张敖,赵王之位被废,但还是设法生存了下来,并得侯爵。

后来的齐王,本要被吕后所害,主动让出一些城市,得以保全下来。

如果能力稍强,卢绾即便保全不了燕王之位,也不至稀里糊涂走上他自己都知道不靠谱的“造反”之路。

卢绾驾驭不了这样的位置,因福得祸,令人唏嘘。


刘邦与卢绾“相爱”,给了卢绾超常的荣誉和地位。

然而,这样特殊的关照,却毁了“相爱”的二人。

卢绾,稀里糊涂造反,最后逃到匈奴,“为蛮夷所侵夺”,晚景凄凉。

刘邦,被最亲近的,或许他唯一一个真正信赖的朋友背叛了。

点赞3、酒泉市 网友:软妹快递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曾经和刘邦同甘共苦的卢绾,为何最终选择了背叛?

这是一个让人费解的问题!

问题出现在信息不能顺畅传递,无法沟通,最后卢绾被迫铤而走险!

正因为信息不能顺畅传递,无法沟通,造成很多误会,三言两语说不清,只好当故事讲给大家听!

卢绾,丰邑人,与刘邦是同乡。

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从小到大,一直很友好,后来,又同时结婚,又同时生孩子。

村里人认为这两家特别有缘。

刘邦、卢绾同日出生,周岁时,村里人抬着羊、酒祝贺两家,为刘邦与卢绾庆祝周岁生日。

等到刘邦、卢绾长大,两人又在一起读书,同出同进,关系特别铁。

村里人称赞两家世代友好,生儿子又在同一天,儿子长大又相友好,再一次用羊、酒向两家祝贺。

现在人们过生日,相互祝贺,根源就是来自这里!

后来,刘邦与卢绾的关系更加亲密。

刘邦平时不安分守己,总要闹点事情,出事后东躲西藏,卢绾这时一定在刘邦身边。

刘邦沛县起义,卢绾以宾客身份跟随,进入汉中升为将军,经常陪伴在内廷。

刘邦东征项羽,卢绾以太尉的身份总是不离左右,进出刘邦的卧室,吃穿用各方面的赏赐,群臣没有敢攀比的。

即使像萧何、曹参等人,也无法与卢绾相比。

后来,陈豨起兵造反,刘邦御驾亲征,燕王卢绾也出兵进攻陈豨的北部。

刘邦与卢绾,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韩王信)

有人举报卢绾造反,然后,刘邦坚信,卢绾不会起兵造反!

后来,又有信息不断传来,说燕王卢绾确实起兵造访了,刘邦就是不相信!

消息说,燕王卢绾部下张胜出使匈奴,遇上逃亡到匈奴的臧衍。

臧衍是原燕王臧荼的儿子。

刘邦登基不久,燕王臧荼造反,被刘邦剿灭。

臧燕策反张胜说:“你现在很吃香,是因为你了解匈奴情况;燕王现在很吃香,也是因为边境不太平。一旦刘邦平定边境之乱,就会回过头来收拾燕王。过去韩王信的例子就是今天燕王要吸取的教训。”

于是,张胜回来后就进谏燕王卢绾反叛朝廷。

汉十二年十二月,樊哙斩杀陈豨,胜利班师,并押回了一批俘虏。其中,有陈豨的副将。

陈豨的副将指证燕王卢绾派官员到陈豨驻地,商讨兵变事宜!

这位副将说得有根有据,有名有姓。

刘邦还是将信将疑。

刘邦尽管不相信卢绾起兵造反,但事情已经弄得人声鼎沸,总得有个交代。

于是刘邦派使者去燕国召见卢绾。

卢绾推说生病,连使者都不见。

刘邦这时很气愤!

刘邦也同情卢绾,认为卢绾即使真的起兵造反也是迫不得已。只要回朝廷说清楚,也没有多大的事情,可是卢绾不敢来!

刘邦想:你卢绾不敢来,派人请你也不敢来,我只得派人去调查,将事情弄个水落石出,给朝廷一个交代。

刘邦想:派谁去合适呢?

刘邦想到赵尧,决定派赵尧去!

因为赵尧在这件事情上与刘邦想法一致,再加上刘邦如今就只有一个赵尧值得相信。

吕后得知刘邦派赵尧去燕国调查卢绾,从中作梗。

当赵尧坐上马车,准备出发的时候,吕后派人拦下了赵尧。

吕后直接找到刘邦,对刘邦说:“让赵尧去调查燕王卢绾,不合适!”

吕后说:“赵尧太年轻,担心出差错;应该让审食其去,审食其老练,办事有章程。”

刘邦当然知道吕后心里的盘算,审食其是吕后的舍人,遇事都听吕后的。

审食其去肯定不利于卢绾,刘邦不同意吕后的主张。

刘邦对吕后说:“赵尧是御史大夫,调查官员是他的职责。由赵尧去调查卢绾的叛变事实实在恰当不过的了。”

吕后不那么认为,吕后认为:“卢绾长期倚仗皇上的恩宠,骄横跋扈,一般的人,他卢绾根本不放在心上。一个年纪轻轻的赵尧到了燕国,怎么对付得了燕王卢绾?审食其属于开国功勋,元老级人物,由审食其去调查,才能让燕王卢绾畏惧。我认为派审食其去调查合适!”

双方相持不下!

刘邦认为,在现在这种状况下,没有必要在对待燕王卢绾的事情上与吕后争个高下,再说,自己只想给卢绾传递一个信息,不管什么情况,都应该回朝廷。吕后也不想与刘邦整个输赢,只要能同意审食其去就可以了。最后双方妥协,让审食其和赵尧两人同去。

临行前,吕后叮嘱审食其,看住赵尧。

刘邦叮嘱赵尧,盯住审食其。

赵尧对刘邦不安地说:“有审食其同行,事情不好办!”

刘邦问:“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呢?”

赵尧说:“燕王卢绾一直与吕后有些心结,一定会猜测审食其去是受吕后指使。由此我担心燕王卢绾会躲着我们。要是这样事情就不好办了!”

刘邦说:“现在吕后执意要审食其同行,这个计划是改不了的。”

赵尧说:“有审食其同行,见不到燕王卢绾,事情真相还是无法弄清楚!”

刘邦说:“我不在意事情真相,我只需要你告诉卢绾,不管是否真的起兵造反,只要回朝廷,什么事情也没有!”

赵尧说:“我担心燕王卢绾躲着不见我们,什么消息也传到不到啊?”

刘邦说:“那怎么办呢?”

赵尧说:“我们还应该有一个预案。皇上下一道圣旨,让卢绾进宫。到时,卢绾不见我们,我就想法将圣旨送到燕王卢绾手里!”

刘邦说:“这个方法可行,不过,你要亲自拟写一道圣旨!”

赵尧说:“圣旨如何写?”

刘邦说:“这个还要问我吗?”

赵尧慎重地说:“这样写可以吗?燕王卢绾,朕命令你立刻进京!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只要进京,都好商量!”

刘邦说:“行!你把圣旨藏在身上,随时准备送给燕王!”

赵尧与审食其两人到了燕国,卢绾得知前来调查的是审食其和赵尧,一半惊恐,一半欢喜!

卢绾关起门,藏起来,对他的近臣说:“不是刘姓而为王的,只有我和长沙王了。去年朝廷族灭淮阴侯,杀了彭越,现在英布也亡命了,这都是吕后的计谋。如今皇帝病了,大权托付给吕后。吕后妇道人家,专想寻找事端诛杀异姓王和大功臣。”

卢绾认为朝廷派审食其来,是吕后的主意。

审食其来调查是走过场,回去怎么说,还是听吕后的,这使卢绾更加害怕!

卢绾还存在一份侥幸心理。

卢绾认为赵尧前来,应是刘邦的主意。赵尧是刘邦的亲信,卢绾由此感到有一份生存的希望。

卢绾由此还推测,刘邦大势已去,朝廷大权旁落在吕后手里。

卢绾吩咐近臣远离审食其与赵尧。

审食其和赵尧到燕国走了一趟,什么人也没有见到,也无从核实卢绾起兵造反的真假。

赵尧又没有办法见到燕王卢绾本人,圣旨无法直接送给卢绾。而审食其又紧紧跟在赵尧身边,片刻不离。

赵尧猜想,审食其也许知道自己在寻找机会与卢绾见面。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赵尧偷偷地把圣旨藏在自己睡觉的那个客厅里。

回到朝廷后,赵尧受到审食其的威胁,自然是什么也不敢说,审食其其实也什么没查到,受吕后指使,便编织谎言向刘邦回报。

审食其说:“我俩到了燕国,燕王躲了起来。燕王身边的人都躲起来了。我们见不到任何人,好在燕王与他身边的人密谋,被我们听见了!”

于是添油加醋地说了一番,刘邦听了很恼怒!

但恼怒归恼怒,刘邦听后,没有任何反映,也没有什么动静!

其实,刘邦的恼怒,表面看是对卢绾叛变的不满,实际上是对审食其的恼怒,派你去调查核实事实真相,你连一个人都没有见到,凭道听途说,判断卢绾起兵造反,这不可笑吗?由此,刘邦才没有动静。

之后,朝廷又收到消息,说卢绾确实是起兵造反了!

这次消息的来源是一个投降的匈奴人。

他说张胜流亡在匈奴,充当燕国的使者。

这让刘邦无话可说,不得不相信卢绾确实反了!

刘邦可恨的是卢绾不争气,千方百计让他去做燕王,为自己防备西北的匈奴人,他却和韩王信一样,最后投降了匈奴人!

刘邦可恨卢绾没有胆气!

刘邦以为就是反了,又有什么了不起!我俩是什么关系,回到京城,回到我身边,同样和好如初!

刘邦对卢绾很无奈!

于是刘邦说:“卢绾果真反了!”派樊哙讨伐燕王卢绾。

樊哙虽说是刘邦的亲信,也是吕后的妹婿,再加上当年樊哙与卢绾争抢吕媭,两人因此结下梁子,彼此总有些龃龉之类的事情发生。

这次樊哙又受刘邦的派遣,带兵镇压卢绾。

尽管樊哙并没有想借此把卢绾怎么样,再者樊哙已经得到了吕媭,是个胜利者,也大度对待卢绾,从来就没有与卢绾计较过。

但卢绾不同,在吕媭这件事情上,卢绾是个失败者,失败者对胜利者是永远有一份嫉妒与猜测的。

这次樊哙来燕国镇压他卢绾,卢绾更加憎恨樊哙,认为樊哙是借机泄私愤。甚至推测吕后已经控制了刘邦,不然那么多将军,为何偏偏是樊哙来燕国镇压他卢绾。

卢绾预计,樊哙来了,他卢绾没事都会变成有事。所以樊哙一跨进燕国境内,卢绾就做好了逃亡的准备。

(樊哙)

后来,卢绾身边的人在赵尧住宿的那个客厅里搜寻到刘邦的圣旨,知道刘邦没有杀他的意思。

可惜卢绾得到这道圣旨时,樊哙的部队已经进入燕国境内。

卢绾只好带着刘邦的圣旨和他的全部宫人、家属、数千骑兵,驻扎长城脚下等待、观望,希望皇帝病愈,亲自进京请罪。

卢绾运气很差!

卢绾没有等到刘邦病愈的消息!

卢绾等到的刘邦驾崩的噩耗!

卢绾没有了退路,就带领他的部下逃入匈奴,匈奴封他做东胡卢王。

卢绾受蛮夷欺凌掠夺,经常想着再回汉朝。过了一年多,死在匈奴。

逼走了卢绾,刘邦身边一个重量级的亲信人物也没有了。

刘邦虽然有八个皇子,除太子刘盈与庶长子齐王外,其他的皇子还都没有成人,都只是十岁左右的孩子。有个女婿赵王张敖,却被刘邦贬为宣平侯,没有了势力。

吕后家族有周吕侯吕泽、建成侯吕释之等,这两人都是经历了战争的开国元勋式的人物,军队里还有一大批山东籍的将军老乡。

刘邦感到,目前的情况下,是没有实力与吕后较量的。

应该怎么办呢?刘邦也没有明确的计划。于是刘邦又找来赵尧,让赵尧为他出主意

点赞4、十堰市 网友:痴人梦语

卢绾不仅和刘邦是同乡,而且是同一天生日,他们两家的关系也非常好,因此刘邦对卢绾很信任和亲厚,刘邦建立大汉后,封卢绾为候,同时又封了韩信、彭越、臧荼等七位异姓王。

后来刘邦消灭燕王臧荼后,因为他和卢绾的关系,同时对卢绾的信任,所以改封卢绾为燕王,卢绾因此一跃成为第八位异姓藩王,可见卢绾在刘邦心中的地位。

刘邦在建立大汉后,因为异姓藩王手握重兵,对朝廷构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就贬楚王韩信为淮阴侯,后来刘邦和吕雉又杀了韩信、彭越、臧荼,英布起兵被刘邦打败被杀,赵王张耳的儿子、刘邦的女婿张敖被贬为候。

而卢绾在燕王臧荼被杀后,刘邦封卢绾为新的燕王,后来异姓王只有卢绾和吴芮在世,卢绾虽然地位高了,但风险也大了。他看到异姓藩王一个个被杀,他不会没有考虑过自己的。

而没多久陈豨叛乱,刘邦去攻打陈豨,这时卢绾的手下就告诉卢绾,异姓王如今您和吴芮,这都是吕后的注意,你如今位列藩王,吕后是不会放过您的,所以这时卢绾就暗中和陈豨来往,同时又和匈奴来往。

刘邦知道后非常生气,就命樊哙和周勃去攻打卢绾。并且杀白马立誓“非刘氏不得封王”。因为当时刘邦正在重病,卢绾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对,所以就带着家人和随从来到长安,想等到刘邦身体病好康复后,亲自向刘邦请罪。

但是刘邦这次病情严重,最终刘邦驾崩,刘邦去世后,刘盈登基为帝,吕雉尊为皇太后,掌握大权。

卢绾深知吕后的为人,自己又是一个藩王,知道吕雉不会放过自己的,所以卢绾害怕吕雉加害自己,就投降了匈奴,卢绾到了匈奴,也受到匈奴的封赏。卢绾最终也在那里去世。

所以,卢绾背叛刘邦投降匈奴,当时卢绾是很无奈的,其实他心里并不想背叛刘邦,甚至他想在刘邦身体好后亲自去请罪,然而刘邦却驾崩了。卢绾的结局,其实在卢绾被燕王时就注定卢绾的结局。

点赞5、安顺市 网友:惟君负忘

卢绾,刘邦的发小和同窗,两家也十分交好。

还有一个细节,刘邦与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

自刘邦起事,卢绾就追随左右,是刘邦最信任的人之一。

刘邦起兵时,卢绾以宾客相随。

刘邦称汉王时,卢绾被认命为将军。

刘邦称帝,卢绾被封长安侯,官至太尉。

卢绾和刘邦的关系,萧何、陈平是永远达不到的,即使刘邦做了皇帝,卢绾仍可自由出入皇帝的寝室。

燕王藏荼叛乱,很快平息,卢绾被封为燕王。



卢绾爵位达到顶点,却也从此惹来祸端。

公元前196年,陈豨叛汉。

刘邦与卢绾,兵分两路夹击陈豨,陈豨忙使人向匈奴借兵。

卢绾马上派出张胜出使匈奴,向匈奴散布陈豨已经战败的消息,力图搅黄陈豨与匈奴的勾结企图。

前叛乱燕王藏荼的儿子藏衍此时在匈奴劝张胜说:“你们这么快平掉了我父亲,现在又要干掉陈豨,那接下来要被皇帝干掉的就是你们了!”

其实意思就是希望燕国养寇自重,小心兔死狗烹。

最二的是,张胜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劝匈奴出兵帮着陈豨和燕王军打僵持战,让刘邦觉得离了燕王卢绾不行。

更二的是,卢绾听了出使回来的张胜的话,也觉得很有道理,还替他在刘邦那里求情。

从此张胜成了匈奴和卢绾的长期联络人,常驻于匈奴。

但纸里包不住火,刘邦还是在陈豨的降将那里得知了真相,于是要卢绾亲自来他面前解释。

卢绾称病,不敢前去,刘邦再次召见,仍不敢去。

因为此时的异姓王爷就剩下他和长沙王吴芮了,而韩信、彭越这些曾经的异姓王都已被吕后杀掉。

卢绾的手下也开始四处逃命了。



当刘邦得知卢绾派张胜长期与匈奴勾结,刘邦觉得,自己的发小,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生死兄弟卢绾,要反了。

于是刘邦派樊哙,后改派周勃为将军,讨伐燕王卢绾。

其实卢绾并没有真的想反叛,他得知刘邦生病,率亲信躲在长城外,想等到刘邦病愈后去他面前赔罪。

谁知刘邦病未能治愈,不久驾崩。



刘邦一死,吕后专政,再回京城无异于自寻死路,于是卢绾带领众人逃至匈奴。

匈奴封他为东胡庐王,不久便死于异乡。

共患难,却未能同富贵,刘邦和卢绾的关系到了,完全因为各自的猜忌,缺乏沟通,才走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点赞6、宣城市 网友:南城尾

刘邦儿时的伙伴,一直跟随他打天下的,卢绾是跟得最紧的一个。刘邦与卢绾同乡同里,又是同学,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人,这样的多同,如果是一对男女,则是青梅竹马,如果是一对男人,则绝对胜过兄弟。

刘邦与卢绾,幼时在一起玩,少时在一起同学,成大以后,卢绾就成了刘邦的跟班,常常在刘邦左右,无论是刘邦任泗水亭长时,还是在反秦的过程中。刘邦在沛县起兵造反,卢绾以沛公门客身份相随,攻下咸阳,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入主汉中,卢绾被刘邦任命为将军,负责侍卫工作。刘邦还定三秦,东征项羽,楚汉对峙过程中,刘邦重用卢绾为太尉,并封长安侯,地位十分显赫。

相对于其他将佐谋臣,刘邦对卢绾的宠幸远超其他人,刘邦不但经常给卢绾以实物赏赐 ,而且,卢绾还可以随时出入刘邦的宫殿,待之如兄弟,亲昵还甚于兄弟,虽重要如张良、陈平,亲近如萧何、攀哙者,皆望尘莫及。汉五年(前202),刘邦灭掉项羽后,随即称帝于洛阳,是为汉高祖。同年七月,燕王臧荼反叛,刘邦率军亲征,打败了臧荼的军队,俘虏了臧荼,并将他斩首。灭臧荼后,刘邦即封卢绾为燕王,给了卢绾以无上的封赠和荣光,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刘邦对卢绾的宠幸可谓无以复加,但后来,卢绾还是反叛了,卢绾反叛的原因,最初的起因是刘邦清除异姓王,特别是韩信、彭越的死亡,让卢绾有了不自安的心理,有了兔死狐悲之感。同时,还有匈奴在北方所起的作用。

卢绾反叛,是他被封燕王六年以后的事。汉十一年(前196),陈豨在代地起兵反叛,刘邦亲征代都邯郸,他自西进攻陈豨,命卢绾自东北夹击。当时,陈豨派部将王黄联合匈奴,卢绾也派手下张胜出使匈奴,劝阻匈奴不要出兵,但张胜到匈奴后,逃到匈奴的原燕王臧荼却离间张胜,说燕国之所以目前保住了,是因为有那些诸侯在不断反叛,牵制了刘邦,倘若你立即灭亡陈豨,刘邦马上就会腾出手来消灭燕国。

张胜觉得有理,又回来劝说卢绾,卢绾有韩信、彭越的前车之鉴,自然一说就通,于是,他与陈豨有了皮里阳秋的联络。而刘邦在征讨中,俘虏了陈豨的手下,从他们口里得知了卢绾有了反叛之心,因此派人前去调查,一调查,更坚定了卢绾鱼死网破的决心,于是就起兵反叛了。

点赞7、庆阳市 网友:鹊惜花

卢绾背叛刘邦是预料中的事情,可是刘邦想不到,因为刘邦曾用心去捧卢绾,但卢绾最后不相信刘邦。所以在听说卢绾反了后,刘邦心情沮丧,箭伤加重,两个月后便驾崩了。因此从客观上讲,卢绾的背叛也是加速刘邦去世的一个推手。那么,卢绾为何要背叛刘邦呢?原因看似复杂,实际上很简单,完全是被所处环境中的一种气氛感染所致。这种气氛叫作“刘邦容不下异姓诸侯”。

刘邦煞费苦心捧卢绾

卢绾是在刘邦称帝之后才封的诸侯王,也是刘邦封的最后一个异姓诸侯王。其他几个诸侯王手急眼快,为何卢绾姗姗来迟?其实原因很简单,卢绾没有军功。别人在外面流血拼命,他在家陪刘邦喝茶、嗑瓜子,如何封王?所以刘邦为了给卢绾封王可谓是煞费苦心。

垓下之战结束,项羽被灭,临江王共尉表示不归汉,刘邦打算出兵征讨。在派谁去的问题上,刘邦刻意让卢绾上阵,一来共尉螳臂当车,灭他易如反掌;二来需要给卢绾镀金,好为将来封王做铺垫。光有一次微不足道的军功显然不够,所以刘邦称帝之后也没有马上给卢绾封王。不久,卢绾得到二次镀金的机会。

就在刘邦称帝当年,燕王臧荼反,于是刘邦出征时带上了卢绾。灭掉臧荼之后,刘邦同大臣们商议说:“如今燕王之位空悬,寡人想找一位劳苦功高者以承继,众卿以为谁当大任?”众人心想,合适的人多了去了,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等等,随便拿出一个就够格,唯卢绾不行,但必须推荐卢绾,因为不能同皇帝对着干。所以,在众人一片违心的赞许声中,长安侯卢绾登上燕王之位。

从后来汉朝的局势变化来看,其实刘邦在称帝前就想到要解决异姓诸侯裂土分疆的潜在威胁,所以称帝之后才将其逐一铲除。但是,刘邦却在除掉臧荼之后“逆势而为”,将卢绾封王,可见他是诚心实意的想让卢绾的子孙后代承享富贵荣华。而卢绾也能理解刘邦的良苦用,所以在“反”刘邦的行动中并不彻底。

卢绾不信刘邦

刘邦称帝之后,异姓诸侯林立于半壁江山,搞得他睡觉都不踏实。怎么办呢?找机会清除呗!所以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等众人先后被拿下。看到别的诸侯王一个又一个被灭,卢绾内心必然瑟瑟发抖。再说赵王张敖还是刘邦的女婿,自己和张敖在刘邦心里孰轻孰重?想到这里,卢绾心里更加慌乱。

有一句成语叫做“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归根结底,卢绾属于异姓诸侯这个大巢之中的一枚卵。在刘邦去世前,在八个异姓诸侯王中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和燕王卢绾。而吴芮后代之所以能留存,一是听话,刘邦打败英布(吴芮女婿)前脚回京,后脚吴臣就将英布人头送到;二是长沙国辖区民族成分复杂,吴芮乃夫差之后,刘邦不过是用“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儿”。

所以说,所谓的“巢”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卢绾这颗“卵”还能保的住吗?因此,即便是出于任何一个普通人的思维,卢绾是不能保全的。所以,卢绾认为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未雨绸缪,伺机而动,或者是随机应变。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卢绾就是这样一种心理。

卢绾背叛刘邦

公元前197年,代相国陈豨自立起兵,攻略赵国,刘邦亲自迎战。当时刘邦想让梁王彭越出兵,可是对方装病不出。而燕国正好在赵国的东北部,于是卢绾主动出兵夹击陈豨。陈豨腹背受敌,苦于支撑,于是派王黄(原韩王信部将)求助匈奴。卢绾得知陈豨动向后,马上派手下张胜出使匈奴,以破坏双方联合。可是,当张胜到达匈奴之后,却遇到了落难于此的臧荼之子臧衍。

臧衍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于是对张胜说:“公灭陈豨乃大错特错,燕国与陈豨唇齿相依才对,因为燕国能留存至今,完全是天下尚未定局的缘故,如果陈豨军被灭,留燕国还有何意义?如今您不仅不能帮着刘邦灭陈豨,反而应当帮着陈豨同刘邦周旋下去才对!”臧衍的意思说,燕国不仅要有活干,而且还要找活干,只有自己忙碌起来才能让刘邦感觉到存在的价值,所以必要的时候不惜弄虚作假,诓骗刘邦。

张胜听了臧衍一席话,感觉很有道理,于是回去之后向卢绾全盘托出。卢绾听完很赞同,因为这些话正好应了心坎儿上。因此,卢绾思来想去,认为只有陈豨不灭,自己才有路走,否则前方就是死胡同。于是便暗中派手下范齐到陈豨处,协助其对抗刘邦。

而也正是由于卢绾从“帮大忙”转变为“帮倒忙”,致使陈豨折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被消灭。后来淮南王英布举兵,刘邦又去打英布,陈豨叛军则交由樊哙。刘邦回师后,陈豨也被斩杀,于是便从俘虏的口中得到了卢绾和陈豨的那些不堪勾当。刘邦被气的七窍生烟,马上派樊哙去擒拿卢绾。

(樊哙剧照)

卢绾知道有亏刘邦,没有率兵反抗,而是携家眷逃向匈奴边境。当时刘邦病重,吕后主政,卢绾担心回去没有活路,所以打算等刘邦痊愈后回京请罪。但是,没多久刘邦去世,卢绾只好投降匈奴。

结束语:

卢绾是刘邦最要好的朋友,同年同月同日生,一起上学长大,整日形影不离。刘邦起兵,卢绾追随,卢绾不临上阵杀敌之险,到头来还受尊崇,先被拜太尉,后又封长安侯,最终得封国。所以说,刘邦一生负了不少人,唯独没有亏待卢绾。

但是异姓诸侯的结局让卢绾感到惴惴不安,因为刘邦能夺别人的封国,就能除自己的地盘。也正是受这样氛围的影响之下、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之下,所以卢绾才能轻易地被人忽悠,然后暗中给刘邦下绊子、开倒车。但是,直到卢绾那些阴险的“小动作”被曝光后,刘邦才有了除掉卢绾的想法,足见他之前是默许了燕国的存在,毕竟还有长沙国一个现成的例子。

总之,刘邦送卢绾一罐蜂蜜,卢绾还回的是一碗黄莲。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阅读点评!

点赞8、青州 网友:蓝〃调子

这一切都是刘邦自作自受,无论谁处在卢绾的位置都不得不反。

其实卢绾本不想反,刘邦也没打算除掉卢绾,然而这期间发生了一系列误会,最终导致了卢绾的反叛。

这误会的源头,还要从楚汉争霸结束、刘邦登基称帝说起。

当时,刘邦一共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韩王信、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以及赵王张敖。

结果就在这一年的十月,燕王臧荼就起兵反叛了。

臧荼为何要反叛?还不是被刘邦吓到了。

当时刘邦做了两件事情。其一,是大肆搜捕项羽的旧部;其二,是派兵征讨项羽所封的临江王共尉。

这臧荼是项羽旧部,楚汉争霸时期,他两不相帮。也就是说,他在汉朝是没有寸功的。这种人的心理很好理解,既然没有寸功,那么就会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

他时刻担心自己会步了临江王的后尘,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起兵反叛。

而这正中了刘邦的下怀。因为刘邦从一开始就打算除掉这些异姓诸侯王,他只不过是缺个借口罢了。

当然,对此所有人都没有意见,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是臧荼自找的,怪不得刘邦。

当刘邦消灭臧荼后,便封卢绾为新任燕王,为后面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刘邦开始谋划对楚王韩信下手了。

这韩信有兵仙的美名,加上他的楚国是当时势力最大的诸侯国,因此刘邦对他十分忌惮。

当时,有人状告韩信意图谋反,将领们纷纷请缨,希望能前去讨伐韩信。但是都被刘邦一口回绝了。

和韩信硬碰硬,刘邦心里完全没底。这一仗要是打起来,稍有不慎他辛苦建立的汉朝就会土崩瓦解。

因此刘邦采取陈平的计策,假借巡游云梦泽的名义,路过韩信的封地,顺便叫韩信过来叙叙旧。


刘邦也算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不疑有他,欣然前往。结果到了刘邦的驻地就被抓了起来。不过碍于韩信功劳太大,而谋反一事八字没一撇,加上刘邦也担心刺激到其他异姓诸侯王。于是没有处死韩信,而是将其贬为淮阴侯,将其封国除国。

接着便轮到韩王信了。

这韩王信的情况比较特殊,刘邦应该没打算对他下手的。就在楚国被除国后,刘邦特意调整了韩王信的封地,使得其封地与匈奴接壤。

很显然,刘邦这是想让韩王信与匈奴对抗,借此不断消耗其实力,同时也能拱卫汉朝,可谓是一举两得。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刘邦的预料。

韩王信的军队根本不是匈奴大军的对手,因此他多次派人与匈奴讲和。这种事情不光彩,自然不便到处宣扬,结果传到刘邦耳朵里变成了韩王信多次遣使往返匈奴。

刘邦一看,你小子背着我联络匈奴,到底想干啥?于是派人前去质问韩王信。

这一问不得了,韩王信联想到臧荼和韩信的下场,担心自己也会步了他们的后尘,干脆联合匈奴,公然反叛了。

刘邦亲率大军讨伐韩王信,韩王信大败,只得逃往匈奴。而刘邦乘胜追击,后来中了匈奴人的圈套,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山。最后匈奴人发现搞不定汉军,这么僵持下去对自己没好处,只好找个借口放走了刘邦。

然后轮到赵王张敖了。

公元前200年,刘邦路过赵国,顺路去看望赵王张敖。

这张敖是张耳的儿子,而这张耳与刘邦的关系非同一般。刘邦年轻的时候曾给张耳当过几年门客,从张耳那里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加上楚汉争霸时期张耳也是站在刘邦这边的,刘邦一直很敬重他。

正因为这层关系,张敖对待刘邦一直都是采取对待长辈的礼数。但是刘邦却表现出傲慢无礼,不把张敖当回事。很显然,刘邦这是故意刺激张敖,看能不能找个借口将其封国收回。

结果这张敖没什么反应,反倒是赵国相国贯高等人看不下去了。正所谓主辱臣死,既然刘邦对张敖无礼,那么贯高等人就要让刘邦付出代价,于是他们密谋刺杀刘邦。

后来此事被揭发出来,张敖受到牵连被抓了起来,赵国被除国。不过刘邦还算顾及张耳的往日情分,并未处死张敖。反而封他为宣平侯,并让他做了自己的女婿。

按照刘邦原来的剧本,接下来该除掉梁王彭越或者淮南王英布了,然而此时却发生了一场意外——陈豨反叛了。

这陈豨是刘邦身边的老人了,从刘邦反秦的时候便跟随左右,历经大小战役无数,乃是一员宿将。

按理说,这种人一辈子都不会反的。陈豨的反叛,与刘邦对异姓诸侯王下手过狠有关。

公元前200年,匈奴攻打代国,代王刘仲逃回了长安城,打死也不回代国了。刘邦便将他贬为合阳侯,封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代王,让陈豨以代国相国的名义率军前去抵御匈奴。

当时韩信已经被贬为淮阴侯,居住在长安城。陈豨因为是他的老部下,于是和他告别。

韩信对于刘邦当初诓骗自己,夺了自己的封国一直耿耿于怀。因此他趁机劝说陈豨,他手握重兵又远离朝堂,一旦有人说他意图反叛,即使刘邦一开始不相信,但是说的人多了,迟早会信的,他韩信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韩信建议陈豨到了代国,好好发展势力,然后自立为王,到时候他在长安城响应陈豨,二人一起夺取天下。

韩信的事情历历在目,再加接连几个异姓诸侯王的下场摆在那里,陈豨对于韩信的话深信不疑,便答应了他的提议。

后来刘邦干脆让他兼任赵国相国,使得陈豨手握两地精兵,有了和朝廷叫板的本钱。

直到周昌向刘邦打小报告,称陈豨手握重兵,招揽上千门客,恐有异心。加上陈豨的门客做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还牵连到陈豨,他担心迟早被治罪,于是便反了。

陈豨的反叛其实给刘邦敲响了警钟,他一直以来只是想对付异姓诸侯王,对于这群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他是很放心的,陈豨的反叛不应该发生。

陈豨反叛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刘邦对异姓诸侯王下手太狠。除了燕王臧荼,其他几人其实都比较冤枉。即使是韩王信那也是被刘邦逼反的。

刘邦明白自己只是针对异姓诸侯王,因为这群人太碍眼了。但是其他人不知道这事,对于其他人来说,刘邦这是对大臣们下狠手。

所以,陈豨的反叛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刘邦能看清这一点,那么他就能避免后来的卢绾反叛了。

为了平定陈稀之乱,刘邦确实花了不少功夫,这期间梁王彭越也搭上了性命。

彭越这人挺有意思的,按现在的标准来看,他是一个十足的摸鱼党,而且是段位最高的摸鱼大师。

此人最大的特点便是,上班不干活。

楚汉争霸时期,他是项羽的手下,项羽要他领兵一起出征,他就开始找各种理由推脱,硬是不肯挪窝。

后来担心项羽和他算账,便投奔了刘邦。

结果刘邦征讨陈豨的时候,也要彭越一同出征,彭越就开始说生病了之类的理由,也是死活不肯出兵。

刘邦正愁没借口对付彭越,其结果可想而知。彭越被刘邦抓起来,后来在吕后的劝说下,将他处死了。

而韩信也因为此前和陈豨的密谋暴露,被吕后和萧何合力弄死。

到了这一步,当初的七个异姓诸侯王只剩下淮南王英布和长沙王吴芮了。英布乃当时最强的三个将领之一,即使面对韩信他也可以一战。

英布很明白,刘邦是不会放过他们这些异姓诸侯王的。他不愿坐以待毙,于是直接起兵反汉。

可惜,他和刘邦的兵力差距悬殊,双拳难敌四手,最终兵败被杀。

到这里,刘邦开始为他的整个计划进行收尾了。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卢绾。

这卢绾乃是刘邦的儿时玩伴,和刘邦那是知根知底的好友。从刘邦起兵反秦开始,他就一直跟随左右,虽然没什么大功,但是却是刘邦最信任的几个人之一。

当时,刘邦已经将异姓诸侯王解决得差不多了,于是开始着手准备善后工作。由于刘邦接连除去五个异姓诸侯王,因此坊间已经开始流传刘邦不能容人的言论了。

做皇帝的有几个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呢?刘邦自然不希望后世人认为他是个气量小的皇帝。

为此,他需要做些面子工程,留下一个异姓诸侯王,这样方可堵住世人的口。在他原本的计划里,这个留下的异姓诸侯王便是卢绾。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何刘邦处心积虑一个个除去异姓诸侯王,却又封了一个新的异姓诸侯王。

什么都没做,突然受封为王,卢绾自然很高兴,于是兴冲冲的去封地上任了。

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卢绾也陷入了和陈豨一样的困境:他此时也手握重兵,远离朝堂,更何况他还是个异姓诸侯王,刘邦下一个会不会对付他?

为求自保,卢绾选择了与陈豨结盟,并与匈奴保持着微妙的关系。在他看来,只要外有匈奴的威胁,内有叛乱四起,那么他就还有利用价值,刘邦就不会对他出手。因为刘邦需要燕国的军队来抵御匈奴、协助消灭叛军。

结果他没想到,陈豨手下的一名将领被刘邦抓住,将他和陈豨往来一事给抖了出来。

对于此事,刘邦起初是不信的。不过朝廷自有法度,这事情走过场还是要走的,于是刘邦派人召卢绾前去解释一下。只要卢绾说没有此事,那么也就不会追查下去了。

结果卢绾的反应出乎刘邦的预料,他说他病了,没法去见刘邦。

这下子刘邦开始起疑心了,但是他不愿轻易怀疑卢绾。因此他派遣审食其等人前去探查虚实,看卢绾是不是真的生病了。同时探查他到底有没有异心。

这下子卢绾更加惊恐了,干脆称病,闭门谢客。这样刘邦就更加生疑了。

加上后来从匈奴降卒那里听说卢绾与匈奴有往来,刘邦彻底确信卢绾已经背叛了他。于是刘邦派遣樊哙率军征讨卢绾。

卢绾只得带着家人和数千亲信逃到了匈奴。由于卢绾这个燕王不在了,加上长沙王吴芮一向恭顺,最终刘邦留下了吴芮,以此来填补卢绾的位置。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卢绾反叛,纯粹是一场误会。卢绾不知道刘邦在想什么,刘邦也不知道卢绾在想什么,他们都是在凭着自己的想象来猜测对方的想法。

在整个事件中,刘邦要负主要责任。他犯了几乎所有领导都爱犯的一个毛病,说话不清不楚的。

领导们只会告诉员工要做什么,却很少告诉员工为什么要这么做。

刘邦也是一样,他只告诉卢绾去做燕王,却没告诉卢绾他的用意。如果他告诉卢绾,让他做燕王,是为了给自己立牌坊,卢绾也就不会因为瞎猜刘邦的用意,导致与陈豨还有匈奴联系了。

这些话虽然不能当面说,但是他和卢绾那么熟了,私下交代一下不就好了。所以说这一切都是刘邦自作自受。

但是卢绾也不是没错,他和刘邦那么熟,有什么问题应该多沟通。而不是一声不响的自己琢磨。

而这也是很多员工经常犯的错误,他们因为各种原因,不敢和领导沟通,最后最出来的东西根本不是领导想要的。

所以,卢绾反叛,其本质是沟通问题,还是最初级的那种。不是双方沟通存在障碍,而是双方压根缺乏沟通。

以史为鉴,不是说说而已,刘邦和卢绾就给我们上了一课。

点赞9、南阳市 网友:纯白少年

卢绾是汉高祖刘邦铁杆小弟中的铁杆,到底有多铁呢?举个例子吧,刘邦在成为汉中王乃至皇帝之后,所有下属要见他都必须提前通报,经刘邦同意之后才能获得接见,即便韩信、萧何、张良、曹参、樊哙等等这些开国元勋也不例外。但是,有两个人却是例外,一个人是刘邦同父异母的亲弟弟楚元王刘交,另一个就是卢绾。这二人可以不经任何通报直接去见刘邦,甚至可以未经通报直接进入刘邦的寝室。由此可见,在刘邦心中是把卢绾和自己的亲弟弟同等对待的,这一点从后来刘邦跨越萧何、曹参、樊哙等功勋更大的开国元勋,封卢绾为燕王也能够看得出。



卢绾,沛丰邑中阳里人。这个地名儿是不是很熟悉?对!卢绾和刘邦是同村的。不仅是同村,而且还是邻居。不单如此,刘、卢二人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光屁股玩到大的发小”。刘、卢二人的关系好得就像是亲兄弟一般,甚至超过很多关系疏远的亲兄弟。在未发迹之前,但凡刘邦惹是生非吃官司,身边总少不了卢绾的身影。



刘邦在沛县起兵之时,卢绾就是其最初的班底之一。之后,卢绾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即便在刘邦兵败最为落魄之时,也不离不弃,心甘情愿跟着刘邦吃糠咽菜。正因为如此,战功并非最大的卢绾,在楚汉大战之时便已经官居太尉,封长安侯。长安,后来西汉王朝的都城所在——京畿重地,同时也关中最为肥沃的土地之一。这么一块地方被刘邦封给了卢绾作为封地,也足可见二人之间的关系有多铁了。



刘邦正式称帝之后的汉五年,燕王臧荼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弹压。叛乱平息之后,刘邦随即封卢绾为燕王。事实上,彼时的刘邦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异姓诸侯王的问题了。但是,转头又封了卢绾这么一个异姓诸侯王,颇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或许在刘邦心中早已经把卢绾这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发小当成了自家亲兄弟,封王之时把他也是异姓给忽略了。又或许……真实原因恐怕只有刘邦自己知道了。



至于后来卢绾走上“反叛”之路,多多少少有那么点儿阴差阳错,也有那么点儿形势所迫。实际上卢绾的“反叛”并不是要叛刘自立,更不是想改朝换代,其中自保的成分占绝大多数。正如前面所说,刘邦封卢绾为燕王时,实际上已经在着手解决异姓诸侯王问题了,而这时候卢绾恰恰又成为了新的这异姓诸侯王。刘邦可以拿卢绾当自家亲兄弟,但是,卢绾不能这么想,不能倚老卖老,毕竟他姓卢而不姓刘。



汉高祖十一年,陈豨在代地反叛。刘邦率军亲征,并让卢绾从东北方向夹击陈豨。陈豨不敌,于是向匈奴求援。彼时与匈奴接壤、拥有地利之便的燕王卢绾也派出了使者张胜,向匈奴散播陈豨已经兵败的消息,企图阻止匈奴出兵救援陈豨。 就在这个当口,前燕王臧荼的儿子也流亡到了匈奴。于是这位前王子便开始做起了卢绾使者张胜的工作:“燕国之所以能够撑到现在,都是因为各大势力纷争不断,燕国才有可存在的必要。如今诸侯王纷纷被剪除,一旦陈豨再被灭,下一个就要轮到你们新任燕王卢绾了。张胜你是因为熟悉匈奴才被燕王重用,一旦燕王被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你们燕国不如与匈奴合作,留着陈豨,保留燕、代之地一个长期的战争状态。这样一来,你燕国也就有了继续存在的必要,燕王卢绾也就能够安稳做他的诸侯王了”。张胜觉得有理,未经请示汇报,便转而劝说匈奴出兵援救陈豨。



在燕国的卢绾得到消息后,当即判断张胜反了,便上书刘邦要将其族灭。之后,张胜返回燕国,将如此这般跟卢绾说了一遍,卢绾纠结再三,也觉得张胜所言有理。于是,又上书刘邦说自己搞错了,张胜并没有反,以求保全张胜,作为自己与匈奴之间的掮客。之后,卢绾又派人联络陈豨,希望他与燕国“连兵勿决”,即保持长期战争状态,企图以此自保。



可惜,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关于张胜反叛之事,卢绾上书内容的前后不一本来就已经使刘邦起疑。卢绾私下派人联络陈豨之事不久又被陈豨所部的降将传到了刘邦耳朵里。刘邦从内心而言其实是不愿相信卢绾会背叛自己的,但是,事实又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毕竟事涉卢绾,刘邦对此还是十分慎重的,便派人赴燕国召见卢绾,想卢绾当面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卢绾心中畏惧,称病推辞。此举一出,让刘邦更加起疑,但彼时刘邦的内心还是心存侥幸的,他依然不愿相信卢绾会背叛自己。于是又派出辟阳侯审食其和御史大夫赵尧去召见卢绾,顺带调查一下具体情况。得到消息之后的卢绾心中更加畏惧,于是闭门谢客,并在私下对身边的人说:“现在的异姓诸侯王,只剩下我和长沙王吴芮了,韩信、彭越相继亡于吕后之手。现在皇帝在病中,政事皆决于吕后,吕后一直在找借口诛杀异姓诸侯王和开国功臣。”于是,卢绾继续称病推辞,不愿前往长安。卢绾这些话,明着是说吕后的,但吕后背后是谁呢?肯定是刘邦啊。没有刘邦的默许,吕后怎敢如此放肆?毕竟刘邦不是他儿子汉惠帝刘盈。卢绾这些话实际上颇有些指桑骂槐的味道。说到底,卢绾还是对刘邦不放心,怕自己的这位发小像对待其他异姓诸侯王那样处置自己。可偏偏这些话又被审食其知道了,最后传到了刘邦的耳朵里。 之后,刘邦又从匈奴降人那里得知了张胜在匈奴充当燕使之事。未经请示汇报,私自向敌国派遣使者,自此,刘邦最终认定,卢绾反了。



如果是别人反叛,对于刘邦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哪怕是自己一手提拔重用的韩信。但是,卢绾反叛对于刘邦的打击是巨大的。在刘邦心中,早已把卢绾当成了自家亲兄弟。可这位亲兄弟居然私下联络匈奴、勾结陈豨,刘邦愤怒了,也彻底绝望了。除了老刘家的自家人,刘邦不再相信任何人,于是便有了“白马之盟”——非刘姓而王,天下共击之。



在确认卢绾反叛之后,刘邦随即派樊哙率军前往征讨卢绾。为什么派樊哙,个人觉得,刘邦这一安排还是留了后手的。因为樊哙和刘邦、卢绾都是发小,并且感情也都还不错,而且樊哙也深知刘邦和卢绾的关系。刘邦派樊哙去,至少樊哙不会当场就要了卢绾的命。换作其他人,就很难说了。因此,个人觉得,实际上刘邦直到最后一刻,也依旧没有想致卢绾于死地之意,他也一直在纠结如何处置自己这个“光屁股玩到大的发小”,而卢绾同样也不想与刘邦为敌。



因此,燕军对于樊哙所部几乎未作任何实质性的抵抗,卢绾便带领家人和随从逃往汉匈边境。而且,在很的长一段时间里,卢绾并没有叛逃匈奴,而是在长城附近滞留、徘徊。实际上,他也在等刘邦回心转意,给自己解释的机会。只可惜,这一切都随着刘邦的去世而彻底画上了句号,卢绾最后向发小表明心迹的机会也没有了。无可奈何的卢绾最终只得带领家人和随从叛逃匈奴。 抵达匈奴之后,卢绾被匈奴单于封为东胡卢王。虽然仍然是王,但毕竟是寄人篱下,卢绾家族在匈奴的日子并不好过。



多年之后,卢绾的孙子卢他之于汉景帝中元六年,以匈奴东胡卢王的身份率部降汉,卢绾家族自此重回汉王朝的怀抱。之后,汉景帝封卢他之为亚谷侯,也算是汉朝官方为卢绾变相平反了。

点赞10、那曲市 网友:糖丶小妖

先说答案:有人说他是被逼造反,其实不然。

卢绾是丰邑人,和刘邦是同乡。卢绾的父亲和刘邦的父亲非常要好,等到生儿子时,刘邦和卢绾又是同一天出生,乡亲们抬着羊酒去两家祝贺。等到刘邦、卢绾长大了,在一块读书,又非常要好。乡亲们见这两家父辈非常要好,儿子同日出生,长大后又很要好,再次抬着羊酒前去祝贺。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被官吏追拿需要躲藏,卢绾总是随同左右,东奔西走。到刘邦从沛县起兵时,卢绾以宾客的身份相随,到汉中后,担任将军,总是陪伴在刘邦身边。跟从刘邦东击项羽时,以太尉的身份不离左右,可以在刘邦的卧室内进进出出,衣被饮食方面的赏赐丰厚无比,其他大臣没人能企及,就是萧何、曹参等人,也只是因事功而受到礼遇,至于说到亲近宠幸,没人能赶得上卢绾。卢绾被封为长安侯。等刘邦得天下后,更是力排众议,立卢绾为燕王。

卢绾本来一心一意地帮助刘邦攻打造反的代国相国陈豨。为了消灭陈豨,他派部将张胜去离间匈奴和陈豨的关系。没想到张胜反被洗脑,让匈奴帮助陈豨。本来他对张胜这么做很生气,都已经上报刘邦,说这个张胜是叛徒了。谁知道张胜回来后,用那套被洗脑的理论,又用来洗他,对他说,留着陈豨,刘邦就不会杀你。要是除掉陈豨,刘邦接下来就要消灭你结果卢绾瞬间也被洗,他这种拙劣的做法,让刘邦认为卢绾真的反了,就派樊哙攻打燕国。燕王卢绾把自己所有的宫人家属以及几千名骑兵安顿在长城下,等待机会,希望刘邦病好之后,亲自进京谢罪。

四月,刘邦逝世,卢绾也就带领部下逃入匈奴,匈奴封他为东胡卢王。卢绾受到匈奴的侵凌掠夺,总是想着重返汉朝。过了一年多,卢绾在匈奴逝世。

司马迁评价过卢绾,说他并不是一向积德累善的世家,而是侥幸于一时随机应变,以欺诈和暴力获得成功,正赶上汉朝刚刚建立,所以才能够分封领土,南面为王。在内由于势力强大而被怀疑,在外倚仗着外族作援助。因此日益被皇帝疏远,自陷危境,走投无路,无计可施,最终迫不得已投奔匈奴,难道不可悲吗!

点赞11、包头市 网友:初晓微芒

说到非血缘关系与帝王关系最铁的,恐怕卢绾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卢绾和汉高祖刘邦不仅是老乡,还是邻居,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本来就十分要好,这还不算,卢绾和刘邦还是一天所生,两人一起长大,一起读书,闯祸了两人一起逃跑,后来还一起造反。

从个人关系来说,即使像萧何、曹参这些在沛县就开始跟随刘邦的老部下,都不如卢绾与刘邦关系亲密。

但即使与刘邦有着如此关系,但卢绾最终还是背叛了刘邦。

事情还要从刘邦封异姓王说起 。刘邦消灭项羽称帝时,天下有七个异姓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韩王信、燕王臧荼等异姓诸侯王。

这些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有的立有大功,有的表态支持刘邦。他们的权力与刘邦并无太大区别。刘邦要实现帝王名与实的统一,就只能对这些诸侯王进行大清洗。

在刘邦继位当年十月,燕王臧荼就因为谋反被抓。燕王臧荼是因为当年跟随项羽入关有功而被封王。韩信击败赵国陈余后,迫降了臧荼。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臧荼都不会令刘邦放心 。

除去臧荼后,空出一个王位。刘邦下令在群臣中推选有功的人做燕王。群臣揣摩着领导心意,就都说卢绾功劳最大,这样卢绾成为了又一个新的异姓王 。

《史记》中并没有记载臧荼因为什么原因,在汉朝刚刚建立以后谋反。但无疑在燕地让卢绾做王,要比臧荼做王,让刘邦放心得多。

但是刘邦清理异姓王也才刚刚开始,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因为与匈奴勾结谋反,被除掉了封国。公元前199年,刘邦女婿张敖因为门客属下谋害刘邦未遂,其赵国王位被刘邦爱子刘如意代替;在异姓王中,韩信是刘邦最恐惧的人,在楚汉战争一结束,刘邦就启动了削弱开始对韩信打击削弱。先是夺去韩信军权,将其从齐王改封楚王,后来又借口韩信收留项羽大将钟离昧,将其贬为淮阴侯,带到长安,公元前196年,韩信还是因为谋反被诛三族;公元前197年,梁王彭越被家臣密告谋反,被诛杀三族 。同年,淮南王英布因为恐惧被杀,起兵造反被杀 。

在彭越、英布前一年,为联合匈奴,讨伐陈豨叛乱,卢绾派部将张胜出使匈奴,张胜在匈奴见到了臧荼的儿子臧衍,臧衍对张胜说,你之所以被燕国重用,是因为你熟悉匈奴情况。燕国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汉朝诸侯王经常叛乱,战事连绵不绝。如果你们想尽快消灭陈稀,下一个就轮到燕国了,而你们这些人就都要做阶下囚了。张胜一听,觉得有道理。本来是与匈奴联合一起打陈稀的,现在张胜却请匈奴帮着陈稀打燕国。

卢绾听到这一消息,认为张胜谋反,便向朝廷打报告要族诛张胜三族。张胜回来后,便将情况告诉卢绾。卢绾一听原来是“冤枉”了张胜。但是,报告已经打了上去,没办法只好找其他人杀了,释放了张胜的家人。于是,卢绾安排张胜就做联络匈奴的密使,又派部将范齐到陈豨那里,让他长期骚扰边境,造成战乱连绵不断的假象。

后来,陈豨被汉朝消灭以后,俘虏中有供出卢绾私通匈奴的情况。于是,刘邦就征召卢绾,但鉴于韩信、彭越血淋淋的例子,卢绾哪里敢去,他假称自己有病推着不去。

刘邦就派审食其、赵尧借迎接卢绾之名,来调查卢绾 。卢绾对他的臣子说,现在不是姓刘的诸侯王,只剩下我和长沙王。去年春天,汉朝灭了淮阴侯韩信,夏天杀了彭越,这都是吕后的主意,吕后虽然是个女人,但却一心要杀功臣和异姓王。皇上现在病重,把一切事务都交给吕后处理。他仍然藏起来,不肯进京。但他的话却被审食其听到了,回去告诉刘邦,刘邦更加恼怒。

这时,匈奴有人投降汉朝,这人告诉汉朝卢绾的部将张胜在匈奴 。刘邦更认定卢绾谋反了,就派樊哙去征讨他。

其实,卢绾虽然勾结匈奴,完全是因为汉朝大肆屠杀异姓诸侯王,让他心里恐惧,为了逃避被灭,想出的馊招。而且他还把铲除诸侯王的的恶名加给吕后。对刘邦仍然抱有信心。

虽然樊哙统兵前来,但卢绾也没有抵抗,只是率领家眷和士兵在长城附近驻扎,想要等刘邦病好了,再去长安给刘邦请罪。结果在长城边等了几个月,却传来刘邦去世的消息。这下卢绾彻底死心了,吕后对付韩信、彭越的手段,他还是听说过的,他可没有信心能够在吕后手下保命,只能无奈地投降匈奴。

卢绾勾结匈奴,也让刘邦对诸侯王彻底死心,他与群臣和宗室约定:

非刘氏者不得王,非有功者不得侯。

他把维护西汉长治久安寄托在同姓诸侯王身上,希望他们能够拱卫中央。但是多年以后爆发的“七王之乱”,让他的做法成为了一厢情愿 。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