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是让人远离鬼神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7关键词:孔子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是让人远离鬼神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点赞1、南宁市 网友:颜如玉

孔子的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原文如下: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意思是: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


在百科中,“敬鬼神而远之”是这样解释的,“敬之而不亲近之意。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不得罪他,对他客客气气,绝不接近”。


从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其实表达了圣人的现实与理性。何以这样说呢?孔子提倡对于我们并不了解的事情,既不能轻易相信,也不能盲目否认。这在当时的时代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观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理解了很多以前无法解释的事情,比如“天狗食月”,比如火烧云,所谓“鬼神”不过是我们的想象。但在孔子的时代,科技没有这么发达,很多无法解释的事情,就全都被归于鬼神了。于是,国君要带领臣民祭天祈求风调雨顺,要占卜看是否适合出征,要供奉神灵以祈庇护……那时候的人们把神灵作为全部的精神寄托,是一种信仰。


孔子没有单纯用“信”或“不信”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巧妙融合了二者——“敬而远之”。不去戳破没有神灵,才不会与人们的信仰相悖,才不会摧毁大家的精神寄托;不过度崇尚鬼神,也是避免人们在鬼神之说中越陷越深,希望人们更多务实。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下,这样的选择可以说是达到了两全。

点赞2、鹰潭市 网友:酷仙儿

孔子为什么不相信鬼神的存在?

中国文化由三个部分思想组成。第一是儒家,第二是道家,第三是佛家。这三种思想,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分别占有主流地位。但是相对来说,中国儒家思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中国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但有意思是的是,儒家并非宗教,而道家最后发展成了道教,佛教本来就是一种外来的宗教。

我们知道,宗教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神的崇拜,认为在这个世界之外,有神的存在,人的祸福以及人间的一切事情都由神来安排。而儒家,是不相信有神的存在的,儒家相信的是人自我的力量,儒家强调人的个体的价值和努力。因此,儒家是一种非常理性实用主义的派别。

那么,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如何看待神鬼一类的事情呢?

我们先来看看儒家弟子樊迟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弟子樊迟问老师孔子,什么是智慧,孔子回答说,你要把精力都放在人最应该做的事情上,而人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实现你的人生价值,而对于那些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鬼神的事情,你报之以敬而远之的态度就行了。这种脚踏实地的理性主义的精神,就算是人间的大智慧。

这体现了孔子的理性的现实的人文精神,对于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就把它先放在一边,我们只要努力做好人世间的事情就行了。巧合的是,一贯反对儒家的庄子,其实也说过了类似的话,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对于我们搞不太清楚的事情,既不轻易相信,也不盲目否定,姑且把它放在一边存而不论,前一方面是现实的精神,后 一方面是理性的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学说是扎根于现实的,它的立足点、着眼点和最终的价值追求,都在这块现实的大地上。儒家始终把注意力和追求放在现实的人生上面,也就是说,人生的最高幸福和最高境界在此岸,而不在彼岸,儒家追求的是现实理性,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这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国人的行事方式。在这个中庸之道中,鲜明地体现了儒家的注重现实的实用理性主义的精神。

儒家追求“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极高明的境界并不非要在多高的地位上获得,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便可达到。所以,中国人总是在最平凡中的生活中体验道德生活,体验大道。这一点禅宗的“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一个故事,其实更为鲜明地体现了孔子的鬼神观。

有一天,弟子子路问了孔子一个关于死亡的问题。子路问,人死后是什么样子,孔子其实很生气,认为子路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因为人的任务就是把生活 给活的明白一点,活的有价值一点,而不是去追求那些根本就不知道的事情。于是,孔子告诉子路,“未知生、焉知死”!你要正确对待生死的问题,死亡是一件我们谁也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不知道死亡之后,是否还有灵魂,是否还能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既然一切都没有答案,一切都是未知,那么把人的精力放在未知的东西上面,那就是浪费时间。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这种思想,其实重点不在鬼神,而是在提倡一种脚踏实地的、理性主义的人生价值观。鬼神的价值我们不知道,我们唯一知道的是生命的价值,而生的意义生的价值,我们如何过一段有意义的人生,则是非常明确的。人生的最终意义是成为圣人,做不到的话那就做个君子;人生就是要努力,要像孔子一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努力奋斗。

所以说,活着的意义是好好地活着,至于死是什么样子,你根本不需要着急,等你死了以后,就知道了。

当然,孔子是非常谨慎的。他既没有说鬼神一定存在,也没有说鬼神一定不存在。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孔子一般不会轻易下结论。比如他对人性的善恶,没有下结论;对有没有鬼魂,也不擅自下结论,他采取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也许鬼神是存在的,也许鬼神是不存在的,这都不要紧,我们在祭祀的时候,就当他们存在一样就好了。

这种做法就叫“祭神,如神在”。这是一种极为理性的现实主义的态度,他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也就是说,鬼神要是不在,那也就影响不了我们的生活;鬼神要是在,反正我们也诚心诚意地祭祀他们了,也影响不了我们的生活。

点赞3、攀枝花市 网友:冷色调。

谢谢邀请!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是让人远离鬼神吗?从这句话本身看,是有让人远离鬼神的意思,但也不全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许多问题是不能做出科学解释的,大自然的一些现象,人们都认为是鬼神所为,所以人们是相信鬼神存在的。诸侯出征,要祈祷神灵保佑打胜仗;到了一些重大节日,君主要祭祀神灵,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平民百姓磕头祷告,希望神灵庇护全家福寿安康。若孔子否定鬼神的存在,也是得不到人们的认可的。这句话的原文是: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樊迟问孔子什么样的人算得上聪明的人?孔子回答说:“真心实意地为民做事,虽然崇敬鬼神,但他又能远离鬼神,这样的人,可以算得上聪明的人了。”可见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的,说明孔子虽有疑问,但没有把话说得绝对。他要樊迟明白,作为一个当政者。祈求鬼神保佑人民,不如为人民做实事,远离鬼神,才是聪明的表现;祈求鬼神,不可能发挥什么作用的。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有关鬼神的情况,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说,人生的学问还没有研究好,怎么又去研究鬼神的学问了?从孔子这些话可以看出,孔子确实有让人远离鬼神的意思,只是没有对鬼神的存在作出否定,而他的学生已经明确了孔子话中的意思了。



点赞4、张家界市 网友:城太深。

孔子为何说「敬鬼神而远之」,这就得从头说起了。

人类学家在处理较高级的文化体系时,会把文化总体分为两个部分。雷德菲尔德称其为「大传统」和「小传统」。后来西方学界以「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说,取代了「大传统」与「小传统」之说,其意甚明。


就中国而言,在早期巫术阶段,乃生活群体狭小,族群政治功能未曾分化之阶段。此时,大小传统尚未分化。或者说,巫术即为此阶段唯一大传统。随着社会发展与分化,文化主导形态变为祭祀文化。也即是说,祭祀文化成了大传统,巫术文化成了小传统而保留在民俗文化中。随着社会发展,大传统由祭祀文化发展为礼乐文化。祭祀文化作为小传统而变为国家宗教活动和普遍的祖先祭祀。


古代中国文化之发展历程大致为:巫术文化—祭祀文化——礼乐文化。陈来先生云「周代的文化,下至春秋战国,都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线索,即人本理性与巫祝文化的斗争。」(《古代宗教与伦理》)而孔子,即为人文精神进入自觉阶段之开始。

在原始信仰中,无论「天」「帝」还是「神」,其解决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主宰性,价值根源,人之义务。


原始信仰之神,自然代表一主宰性力量。人世万物,都是被这个人格神所主宰的。


由此而衍生出,「神」即为价值之根源。人应听从神命,是非对错亦以神之意志为标准。价值和主宰混同一体。


价值与主宰性混同。则人神关系表现出一种酬恩观念。人应向神祷求、酬恩,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皆委托于神。


但孔子对这三方面的问题做了全新的解释。现实世界的主宰不是一个人格神,而只是一种人力无法企及的决定性。人在经验生活中,亦是被决定者。但人本身有无主宰性而言呢,也即,人在这种现实的主宰中,有没有自己的自由呢?

有的。


人有自觉能力,能作价值判断,有「应该」与「不应该」之意识。故在这种自觉意识上,孔子提出求正当之「义」的观念,以彰显主宰性之下人的自由。也即是说,价值出于人之自觉意识,而在人之自觉处,即显人之自由。由此,价值与主宰分立。在事实层面,人固然有无可奈何者,成败非人所能掌握。但在价值层面,人却可自作主宰,是非却是可由人可掌握的。


主宰与价值既分,则本来原始信仰中之人神关系也转向人与人之关系。人神关系下人对神「酬恩」的人之义务与约束,亦变为现实世界中之「人伦」观念。一切曾经鬼神层面之事,皆被拉入现实。故孔子重现实层面之人与人之关系,而不重人与神之关系。


在这种人文精神的确立与透显之下,孔子对原本之对鬼神观念自然是不认同的。故其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


祭祀活动当然还存在。那么不重鬼神,又如何看待祭祀呢。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对于祭祀,孔子不从神之受祭解释,而从现实的祭祀之人及祭祀行为说明其义。祭祀重点在祭者之诚敬,其意义在于人履行祭祀之一套仪文上。重点在于现实之人的诚敬,而并不是说真有一个「神」享祭。也即实说,现实人的诚敬仪文,即为祭祀之全部意义。如果人不能亲祭,则祭祀也失去意义。故云「吾不与祭,如不祭」。

点赞5、锡林郭勒盟 网友:心先亡□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孔子的一句“敬鬼神而远之”让后人诸多猜测,还是相左的两个方向的揣测,说着皆有理。更有人将这句话作为孔老先生唯物论的有力实证,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就学到这里,老师就说孔老先生是无神论者。现在再回想起来,随着年龄增长,体会深刻,诸如此类的“教育思想”还是再自己反思一下才好,也许事实并非如此。

题外话
记得历史课本上上还提到另一个无神论的坚持着,就是王冲,时至今日,我倒觉得这王冲所说的话的真正含义最好还是再去理解一番,说不定有不同的收获。
人死如灯灭,好似汤泼雪,若要还魂转,海底捞明月。——王冲

言归正传,说说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如有不同意见,请指正。

鬼神是什么

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首先要清楚“鬼神”的含义。

人之假造为妖,物之性灵为精,人魂不散为鬼。
天地乖气,忽有非常为怪,神灵不正为邪,人心癫迷为魔,偏向异端为外道。

可见这鬼,终归还是人的,是人就会有人的脾性,欲念,或者说是需求。鬼具体指的是什么?像是祖先,先逝之人,都可以称之为鬼,而祭拜先人亡灵,自古有之。

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易 ? 说卦》
神,灵也。——《广韵》

由此可见,神与鬼是不同,神是有神力,高圣的。神具体指的什么?风神,雨神,谷神……这些都是有种某种神力的存在。

孔子说,敬鬼神,这鬼神就有两层含义了,一个是鬼,一个是神。

儒学重尊卑礼教,孔子应该算是“模范生”,而祭祖等行为本身就是礼教的延续,细算起来,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另一方面,“鬼”之外还有“神”,神一般都是国祭,在古代平民百姓一般是不可以祭神的,就算王公贵族在这方面也是有限制的。

那么祭神都是在祭什么呢?当然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了。我们仔细想一下这祭神的本质,在如今看来是不是一种对自然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绝非是我们所说的妖魔鬼怪啊。

所以,孔子所说的鬼神是什么?鬼是封建礼教秩序的延续,同时也是我们无法探知的存在,神的自然的未知的力量。我认为孔子的意思,和现在人的所以为的根本就不是同一回事,就连定义都不同,而孔子本人得观点也无关现在意义上的“鬼神”之说。

各行其道

为什么要“敬而远之”,因为天地有序,各行其道。敬是尊重,远是拉开距离。

孔子是肯定礼乐和自然力量的,所以让人们敬畏,这本身就是对所有存在的尊重。

孔子又是相信天地有道的,认为人们不应该去强行干涉其它存在的本来,说白了,鬼有鬼道,人有人道,天有天道,我们各自安分守己,相互尊重,自行其道,不要强意改变。

其实这思想和孔子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道至简,很多东西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莫名的相近甚至相同。

所以,孔子的敬而远之,指的是我们尊重存在的万物,无论是可见或者是不可见,切莫用人的想法去干预其他“次元”的正常运行。

已经去世的霍金不是警告世人,不要尝试着去接触外星人嘛,这不也是孔子的“敬而远之”吗?这外星人是鬼是神,还是人,我们都要保持尊重和敬畏,强行联系的后果,无法想象。

在这里说句话:人类确实挺作的。

由《易经》看孔子的鬼神态度

我们现在的《易经》版本的十翼都是出自孔子之手,相信这孔老先生绝对不是觉得无聊去写系词什么的,有所感悟,才会有所见解,才能写出如此经典的注解。

孔子一定是认可《易经》的,而这种认可无关鬼神,在《易经》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力量的规律和发展的规律,月满则亏,阴阳相济,对鬼神之说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阴阳举证。

所以,从《易经》我们可以看得出,孔子本身其实是相信“冥冥之中”有神力,在不同于人类的另一个次元会有我们无法发现的事物,我们称他们为“鬼神”,孔子警告世人对于这些存在我们要“敬而远之”。

总结

后人一直在争执“敬鬼神而远之”到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个人感觉这个方向就是错的,这本来就无关我们所谓的鬼神之说,这句话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敬畏和谨慎”!是后人狭隘了。

点赞6、济宁市 网友:桂花甜

首先不同意楼下的说法。

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直白地解释就是孔子对鬼神的态度。

孔子之时包括他的前后之人都有鬼神信仰,你比如,楚国的屈原的文章里就有多少种鬼,屈原其实也对鬼神有疑问,所以有《天问》,那么,鬼神真的存在与否,当时聪明的人应该都明白。孔子不能不知道。

孔子之所以“敬鬼神而远之”,事实上是仅仅是孔子“祭祀观。”


楼下说:在儒家看来,对鬼神的祭祀、敬重是必要的,因为这可以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我认为不正确,孔子的祭祀观并不带有功利性,虽然它确实存在功利性的一面,但孔子的初衷是“尽于人心”而非“慎重归远,民德归厚矣”。

要不然,为什么孔子能言六艺,能言尧舜,能言二周,独不言信奉鬼神的殷商、夏朝之政呢?

(文/牛在看你)

点赞7、瓦房店 网友:庸人丶

不能简单的认为“让人远离鬼神”,至于孔子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不妨从头来看看这句话。

一、先考察一下原文

这句话出自《论语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我们只看前半句,意思大概是:

樊迟问“智”的(意义),孔子回答:就是服务(务,就是侍的意思,这里也可以引申为治理)老百姓时,对鬼神要敬重但不要沉溺,这就是智慧了。

原文写得很清楚,并不是孔子孤零零的冒出来“敬鬼神而远之”这么句话,而是对樊迟询问“智”(知)的回答。

那么问题来了:

樊迟为什么问知?

知,与“务民”有啥关系?知,难道不是一个个体的、个人的素质吗,怎么会与老百姓有关系呢?

知,为什么就是敬鬼神而远之呢?敬鬼神而远之,与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

这几个问题如果能够理解了,这句话就很通透了。我们再将其抽象一下,把上面几个问题融合成一个问题就是:

知、民、敬鬼神而远之,这三者之间是何种关系?

二、再看一下背景

樊迟这个人有点意思,在《论语》里,他有三次问“仁”,两次问“知”,孔子的回答都不同。上面的就是其中一次。

这倒不难理解,孔子总是如此,即使同样的问题,他也会根据具体的事件,在当下的时间,对特定的人,给出完全不同的回答。

那么,我们留意一下《雍也》篇,会发现有个现象,就是《雍也》里的对话,有很多都是要准备出去做官的人来问孔子,或是孔子评价一个人的从政的能力。

比如,开头就是“雍也可使南面”,此外还有: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子游为武城宰。”

《论语》虽然不是严谨有体系的论文,但各类语录相对集中,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雍也》里收录的语录都和从政、出仕相关。

而樊迟问知,也就可以推出原因了:樊迟也要去从政,所以来问老师,关于从政的治道和仁道。

三、知、民、敬鬼神而远之,这三者之间是何种关系?

了解了樊迟是问从政何谓“智”,就可以回答上面这个问题了。

孔子的意思是说:治理民众,需要有一种智慧,也就是要引导民众正确对待鬼神,建立一种良性的与鬼神的关系。

这里的鬼神,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应该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祖先的神主,也就是祖先之灵;一类是上古之时,虽绝地天通,一些巫的传统还存在,很多远古的传说的自然神山川神等。

而无论是哪一类,对老百姓来说,也无非是两种态度:一种是信仰,笃信,迷信。一种是祭祀,礼仪。

在儒家看来,对鬼神的祭祀、敬重是必要的,因为这可以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儒家又强调不语怪力乱神,不主张对鬼神的沉迷、亵渎。或者说,沉迷就是一种亵渎。真正的敬重,是按照礼仪来进行的,是要通过礼仪来表现的,是要把对鬼神的尊敬限制在理性、合理的范围,而不是任由自己面对鬼神哭天抢地,或是蓬头盖面。等等。

所以,孔子是希望樊迟引导百姓以合理的方式面对鬼神,这就是一种治道。

古人在论述这个问题时,会从“通三统’、“文质论”的角度来说,强调夏商周的文质损益,这是经学上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点赞8、白城市 网友:应届爱神

题主好,鬼神观念由来已久,即使现在也难以根绝,孔子时代更是一种普遍的观念。

既然不能消除人们这一普遍的观念,孔子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是极为聪明的做法。“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对这些虚诞飘渺的鬼神之事“存而不论”,他更关注得是现实人生。

子路问鬼,孔子说“神鬼之事,吾也难明,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子贡子路这样的高足弟子都对鬼神感兴趣,可见当时鬼神观念的根深蒂固,那样的背景下,孔子是不可能破处迷信,让人们放弃对鬼神的信奉是不现实,孔子是做不到的,能做到敬而远之,已经是极高的境界了,也是极为聪明的做法。

孔子的鬼神观,对后世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中华民族脚踏实地,努力进取的务实精神正是与此有着极大的关系。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