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点戏,揭露了《红楼梦》中的哪些秘密?元妃点戏暗示了什么?
元妃点的四出戏是全书大关键,王熙凤点戏后的一句话让人瑟瑟发抖,贾母点完戏后贾珍吞吞吐吐……《红楼梦》里的点戏场面,充满了未知和诡异。
作为一部描写清代顶级贵族生活的小说,《红楼梦》里不可避免地出现看戏的场景,而且还很频繁。
《红楼梦》四大家族里的主子们,无论男女老少,大多懂戏,有的比说戏的还要精通。譬如贾母,在史侯家做姑娘时,家中就养着戏班子,因此对戏曲信手拈来。而年刚及笄的薛宝钗,就能针对戏曲在众人面前跟贾宝玉侃侃而谈。
作为一个天才作家,老曹在描写到这些戏曲情节时,绝非为了卖弄点小才,更不是为了充字数,而是每一处关于戏曲的描写,都暗伏各种玄机,这些戏曲关乎许多人物的命运结局,关乎贾家的时运下场,因为整部书的格局是盛极而衰,所以凡写到这些戏曲,诡异阴森的气氛便在所难免的弥漫着了。
元妃点戏
贾元春省亲,是书中贾家第二件盛事,第一件秦可卿葬礼极尽张扬了宁府的权势,元春省亲则肆意炫鬻了荣府的富贵。
然而,这不过是外人看到的表象罢了,事实上的元春省亲,是充满了泪水、哭泣、忧心忡忡和诡异氛围的一出闹剧罢了。
贾元春省亲是元宵节,正月十五,正是月圆之时。水满则溢,月圆则亏,冥冥中暗示,这场盛事过后,贾家便进入衰败之路。这一夜,贾元春在贾家逗留七个小时,却哭了六次,这种情绪,已经与场合还有的氛围格格不入,而更诡异的是,她点的那四出戏,每一出都在暗示一场悲剧。
元妃点的四出戏分别是:
《豪宴》、《乞巧》、《仙缘》和《离魂》。
在这四出戏后面,脂砚斋分别批到:
《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这其中有什么道道?
第一出戏《豪宴》,乃明末清初李玉作的《一捧雪》中的一出。故事主要讲述嘉靖时期,一名为汤勤的人得到太仆侍卿莫怀古的赏识,将其举荐给严世蕃。不想这汤勤却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因看中了莫怀古的小妾,欲图占有,便向严世蕃告莫怀古藏有古玉杯“一捧雪”,莫怀古因此惨遭无妄之灾。故事后来,莫怀古的小妾刺死了汤勤,严家则势败。
《豪宴》这出戏,演的是莫怀古举荐汤勤至严家后,严家设宴接待汤勤的情景。这其中演尽严家的熏天权势,“炎炎权势觉天低,朝廷已作家庭事……”
而贾家彼时的情形,正如这戏里的严家,那贾赦、王熙凤之流做下的许多倚权仗势的事,正与严家如出一辙。只是再不可一世,也终归败落倒塌。
第二出《乞巧》,乃清初洪升所作《长生殿》的《密誓》一出。演的是杨贵妃于七夕节在长生殿乞巧,杨贵妃发出日久恩疏的担忧。结果后来杨贵妃果真命丧马嵬坡。
在这里,作者暗示元春之死与杨贵妃之死有相通之处。这一点我们多次提及,贾元春最后也是卷入政治斗争而丧命。那种死亡来得很突然,而且是在贾元春得势不久,她就如一颗炮竹,绚烂过后就是烟消灰灭。
第三出《仙缘》,是明代汤显祖作的《邯郸记》中《仙圆》的一出。演的是吕洞宾让卢生做了个黄粱梦后,将其带至仙境,让神仙们点度他。在仙境,诸神仙将卢生梦中之事一一点醒,告知其方才经历的一番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
按脂批,这是伏甄宝玉送玉。那么在佚稿中,应该会有甄宝玉已经顿悟红尘,后来遇到贾宝玉,将其“点醒”,告知其所谓的富贵荣华,最终不过一场梦,万境归空。
第四出《离魂》,亦为汤显祖之作,乃《牡丹亭》中一出。演的是女主杜丽娘因未能如愿与意中人柳梦梅结合,因此相思成疾至死的情景。
这里暗伏林黛玉最终也是因思念贾宝玉而死,暗示林黛玉死时,贾宝玉不在身边。至于为何,之前我们有过非常细致的分析,此处不赘。
本该是一件喜庆欢腾的盛事,却被担忧、悲伤和恶预所代替,这就是元妃省亲。
而除了元妃省亲,在许多热闹场合中,那些戏曲也无不是让人冷汗直冒的。
贾敬生日,宁府排宴看戏,期间女眷席中,尤氏让王熙凤点戏,文中写道:
凤姐儿立起身来答应了一声,方接过戏单,从头一看,点了一出《还魂》,一出《弹词》。递过戏单去说:“现在唱的这《双官诰》,唱完了,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时候了。”
从王熙凤的话可知,彼时正在唱《双官诰》,这是一出什么戏呢?讲的是有一薛姓的人,家中有一妻两妾和一个儿子,薛外出后托朋友带银子回家,谁知友人见财起意,谎称薛死了,那一妻一妾听后纷纷改嫁,仅有最小的妾王春娥留下抚养第一个妾的儿子,后来这儿子中了状元,薛也得军功还家。这三娘因为丈夫和儿子都有了功名,得了双份诰封,谓之“双官诰”。
这双份的尊荣,与宁荣二府的“双官”暗合,只可惜这种荣华不能永世延续,因为这出戏唱到一定时间,就要落幕,后面跟着的就是《还魂》和《弹词》。
《还魂》是《牡丹亭》中杜丽娘死后复生的故事,这里暗示贾家会有一个回光返照的时间,我们非常知道那就是贾元春封妃的时候。
《弹词》是《长生殿》里的一出戏,乃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西逃,当日宫里的乐工李龟年流落江南,以卖唱为生。李龟年历经大唐开元天宝盛世的衰亡,他所弹唱的便是一个朝代的悲歌。
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些戏曲的意思,再回头看王熙凤的那句话“唱完了,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时候了”,让人不寒而栗,王熙凤一语成谶,贾府很快迎来回光返照的“还魂”时刻,接着便是“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最后只有被人“谱将残恨说兴亡”的份了。
除此之外,《红楼梦》里的戏曲,都具备非同一般的意义,尤其贾母于清虚观点的三出戏,分别暗示贾府的起势、昌盛和衰败,而类似《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男祭》这样的戏曲,更为文中人物埋下命运的伏笔。因为篇幅有限,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评论区讨论呀。
元春省亲盛宴
元春省亲是《红楼梦》通篇最大的几个场景之一,盛况空前。元春省亲伏贾家之败毋庸置疑。省亲原本就从所未有,贾家逆皇帝遵太上皇旨意行事也遭忌讳。省亲盛况可书写太多,尤其元春点了四出剧目,若不是脂砚斋批语告知暗伏后文重要线索,极可能被一掠而过。我们看脂批怎么说:?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
第二出《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脂砚斋在元春所点每一出戏后都有批文,四处戏分别伏贾家之败,元春之死,甄宝玉送玉,黛玉之死。???
元春省亲贾母跪迎
《豪宴》出自名剧《一捧雪》。一捧雪实为一价值连城玉杯,物主为莫怀古,被奸臣严嵩觊觎索要。莫怀古用假玉杯调包送给严嵩,后败露被通缉,有家人莫成因相貌相似代主人伏罪。这个设定难免不让人怀疑贾家之败的契机应在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之前皇帝对贾家僭越已有不满,最后出手难免巧立名目,敢不敢索要命根子通灵宝玉呢?通灵宝玉这么稀罕的之物,通篇没什么情节推动的运用似乎也不合理,这个很难说,只做个猜测好了。??
《乞巧》出自《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原本七夕乞巧就有乞求白首偕老的意思。可杨贵妃想得再好最后还是被皇帝当成政治筹码丢弃。可以肯定,元春晋升贤德妃本身就有麻痹四王八公的意思,时机成熟,皇帝出手,元春作为棋子必然被舍弃。元春最后幡然醒悟才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的焦急慨叹,明显提示贾家已经早被皇帝盯上了,避免唐朝杨家后路。???
林黛玉魂归离恨天
《仙缘》出自《邯郸梦》,《邯郸梦》一直被评为汤显祖四梦之首。按理《邯郸梦》更像是贾家之败的场景却偏偏给了甄宝玉送玉。这不禁让人想到《豪宴·一捧雪》的内容,贾宝玉为何失玉?甄宝玉又为何送玉?真假两个宝玉相遇本就仿佛幻梦。两个相似的人相遇,既像南柯一梦,又仿佛《一捧雪》情景再现。实在难以预料。八十回后不在,这是谜案不可解!??
《离魂》出自《牡丹亭》,同样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我认为之所以伏黛玉之死,就应在《牡丹亭》所讲杜丽娘就是伤情而死。林黛玉无疑也是伤情而死。杜丽娘梦遇书生柳梦梅,醒后缠绵情思,渐渐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药石无治竟然死去了。这与宝黛爱情的现状非常相似。林黛玉的角色设定明显参考了杜丽娘。贾宝玉也说林黛玉是心病。最后,宝黛爱情无望,林黛玉因此情逝泪尽而亡也说得通!??
元春省亲所点四出戏,线索都指向八十回后,遗憾八十回后遗失,只能略做猜测。其中元春之死最有把握。原本不受宠就是棋子。最后被丢弃而死也符合帝王权术的运用。其次林黛玉之死为情逝可以肯定。但什么原因彻底无望众说纷纭,不探讨。然后贾家之败早已注定,贾家僭越特别明显,遭到皇帝猜忌,运用帝王之术,假手元春晋升实施欲擒故纵之计,发动契机是否与通灵宝玉有关只是我的想法。最后贾宝玉和甄宝玉相遇,甄宝玉送玉与《一捧雪》有关的话就好解释,否则实在让人费解通灵宝玉如何到了甄宝玉之手。
综上,《乞巧》《离魂》最好理解,《豪宴》《仙缘》却显得扑所迷离,线索特别少。本文只做梳理和提示,欢迎有识之士一起探讨。??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元妃点戏出现在《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按照脂砚斋"草灰蛇线,伏延千里"的评语,对于元妃省亲这样的"大场面",曹雪芹是断不会随意安排。元妃到大观园点了四出戏,不仅为后文中最重要的四个情节埋下伏笔,也暗示了贾家由盛转衰的命运。
要寻得元妃点戏这一情节中隐藏的秘密,先要从这四出戏说起。
元妃省亲是《红楼梦》中为数不多大喜的场面,贾元春是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嫡长女,年少入宫,在加封为贤德妃之后,被恩允回家省亲,对于久居深宫的女子,这算得上无上的荣宠,为了迎接元妃,贾家不惜耗费巨资建造大观园,贾府上下都明白,全家人的荣辱几乎都系于这一女儿的身上,然而在元妃省亲这一情节中,贾家的衰败已初漏端倪。
省亲有三个环节,先是共叙天伦,其次同游大观园、题匾赋诗,等到谈倦了,游累了,便是坐下来听戏。
元妃一共点了四出戏,分别为《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小说中,曹雪芹只写了剧目却并没有写戏文,但是,脂砚斋却在旁边评论道:《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之后再来一句总评: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也就是说,这四出戏暗示了《红楼梦》整本书最为重要的四个情节。
这四部戏究竟讲了什么呢?
第一出戏《豪宴》是清代剧作家李玉创作的戏剧《一捧雪》中的一出,讲的是一个名叫莫怀古的人藏有家传珍宝"一捧雪"玉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听闻后一心想占为己有,莫怀古迫于严世蕃淫威既不敢不给,又舍不得传家宝,就用赝品做了替代。
没成想,此事被门客汤勤告发,严世蕃对莫怀古起了杀念,结果与莫怀古长得相似的仆人成了替死鬼,莫怀古的侍妾刺杀汤勤后自杀。直到严家父子倒台后,莫怀古才从躲藏的戚继光家中走出,官复原职,厚葬了仆人和侍妾。
《一捧雪》全剧最关键的人物并非是反派严世蕃或者弱者莫怀古,而是汤勤,他原本为莫怀古门客,为了攀求富贵主动讨好严世蕃,出卖朋友,后来又屡屡作梗,最终让莫怀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如果按照脂砚斋"伏贾家之败"的说法,贾家的衰落最有可能是源于小人进谗,这个小人或许就是贾雨村。
在小说中,人言贾雨村"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贾家兴隆时,贾雨村想尽办法攀附倒贴,而在贾家衰败之时,以其阴险卑鄙的为人也很有可能勾结贾家的政敌,出卖贾家。高鹗的续书中也确实安排贾雨村陷害贾家这个情节,这与曹雪芹的原意较为相符。
除此以外,《红楼梦》中有一个与《一捧雪》类似的情节——"石呆子古扇",穷苦人石呆子藏有二十余把精美的古扇,贾雨村得知后逼迫石呆子卖给他,结果石呆子不愿卖扇,贾雨村便诬陷他拖欠官银,把石呆子的扇子全部抄没,最后石呆子也下落不明。
这个没有明确交代结局的小人物石呆子很有可能就是解开贾家衰败之谜的钥匙,会不会因为石呆子的报仇,加上"中山狼"贾雨村的出卖最终让贾家沦落不堪?
第二出戏《乞巧》源自清代剧作家洪昇的《长生殿》,讲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唐明皇与杨贵妃爱的惊天动地,可是面对安史之乱时,唐明皇还是一条白绫赐死了杨玉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若以此"伏元妃之死",那么元妃最终的结局是被赐死,结合元妃的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虎和兕都是猛兽,学者刘心武认为虎指皇帝,兕指的是太监,元妃应该是在某一处远离家乡金陵的地方因为宫闱斗争而被赐死。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也许元妃早有预感,皇宫无非是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纵使大观园建造的再奢靡,锦衣玉食,颓败不过是顷刻之间的事,要想抽身去还须早点醒悟。
第三出戏《仙缘》取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得戏剧《邯郸记》,山东书生卢生在梦中经历了中状元娶娇妻,加官进爵又惨遭陷害,最后平冤昭雪,享受富贵荣华等一系列事情,梦醒之后发现一切皆空,随之顿悟,跟随吕洞宾修道去了。
"伏甄宝玉送玉",暗示甄宝玉送"玉",此处玉字,既指代贾宝玉,又指代通灵宝玉。一般认为,在传说中吕洞宾渡卢生是受到了何仙姑所托,那么,甄宝玉也可能是受到跛脚道士和赖头和尚的托付去送玉,或者是将通灵宝玉还给贾宝玉,或者是由甄宝玉点化贾宝玉出家。
第四出戏《离魂》是出自汤显祖的另一部剧作《牡丹亭》,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于梦境中邂逅,醒来时杜丽娘依旧难以忘怀,以至于思念过度而亡。所以,"伏黛玉死"不难猜测,黛玉寄情于宝玉,却无法长相厮守,带着遗憾去世了,这与通常理解的黛玉之结局非常吻合。
元妃省亲原是喜事一桩,可是她所点的这四出戏不论如何都难算得上喜剧,曹雪芹苦心安排,就为的是让读者能够顺着线索找到《红楼梦》真正的谜底,看懂故事深层次的内涵。
所以,只是一个元妃点戏的情节,曹雪芹已经巧妙地将戏文寓意引申为故事走向,贾府衰落是因为小人陷害,元妃结局是死于宫廷斗争,甄宝玉与贾宝玉的命运息息相关,而黛玉最终会因"情"郁郁而亡。
高鹗的四十回续书尚不足以揭晓曹雪芹所埋下的伏笔,《红楼梦》的结局到底是什么,还待后人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
《红楼梦》中有很多影射和剧透。如书中藕官,菂官,蕊官,三个小戏子,假凤虚凰,影射了贾宝玉,薛宝钗和林黛玉三个人的爱情结局。如第五回,宝玉梦中遇警幻仙姑,在警幻仙境得见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又副册等,预示了很多女子的命运,这是剧透。而元春省亲时所点的四部戏,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影射和剧透。
《红楼梦》中元春省亲也算是一个重要情节,它既象征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也象征着贾府即将走向没落前的回光返照,贾元春省亲一共点了四出戏,而每一出戏,伏贾家之败毋庸置疑。因为曾经有幸见证《红楼梦》全本并将之读完的读者脂砚斋曾经这样点评贾元春省亲时所点的这四出戏:
?第一出《豪宴》之《一捧雪》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之《长生殿》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之《邯郸梦》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之《牡丹亭》伏黛玉死。
一,《豪晏》暗示贾府被权臣忠顺王爷所迫,最终家败人亡。
《豪宴》出自名剧《一捧雪》。一捧雪乃是一个价值连城的玉杯的名称。《一捧雪》是明末清初李玉创作的戏曲,讲述的是明朝嘉靖年间,严世蕃依仗其父严嵩之势,为夺取一只价值连城的玉杯“一捧雪”,害得玉杯的主人莫怀古家破人亡的故事。《豪宴》是《一捧雪》的第五出,讲的是莫怀古拜见严世蕃,向严世蕃推荐了古董行家赏鉴颇精又会裱补的汤勤,而汤勤却向严世蕃告密莫怀古有玉杯 “一捧雪”,引起了贪婪成性的严世蕃的注意,为莫家后来因玉杯而遭受严世蕃迫害埋下了祸根,最后以至于家破人亡。但最后严世蕃因权势过重,为朝廷所忌,被朝廷问罪,流放蛮荒之地。
《一捧雪》既是伏贾家之败,想来那贾府当权之时,也曾如严世蕃一样巧取豪夺石呆子古扇,害得石呆子家破人亡,其结局也如严世蕃一样,被朝廷所忌,最后也会家破人亡,落得一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结局。
《乞巧》暗示贾元春是因皇帝逼迫而自尽。
《乞巧》出自《长生殿》,讲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跟随唐玄宗逃难,而唐玄宗因六军不发被迫逼迫杨贵妃在马嵬坡自尽,安史之乱过后,唐玄宗还朝,日夜思念杨贵妃,于是在七夕之夜,长生殿上借助道法,以求再见杨贵妃一面的故事。
《乞巧》伏元妃之死。元妃是贵妃,杨贵妃亦是唐玄宗妃子。杨贵妃随时唐玄宗的爱妃,可是关键时刻亦是被当做弃子而被逼投缳自尽。而同样身居贵妃高位的贾元春的结局想来也是被皇上所逼,最后不得不自尽。
三,《邯郸梦》既是伏甄宝玉送玉,那么甄宝玉可送玉,而贾府之富贵则已如黄梁一梦,一去不会再返了。
《仙缘》出自《邯郸梦》,《邯郸梦》是汤显祖四梦之首。写的是邯郸人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还没有熟,因有所悟。后世说的“黄粱梦”或“邯郸梦”,都从此而出。
《邯郸梦》既是伏甄宝玉送玉,是不是意味着甄宝玉虽然送回了贾宝玉的通灵玉,贾宝玉过去的一切仍然是黄梁美梦,一去不返了呢?
《离魂》暗示林黛玉最后因情抑郁成疾,泪尽而亡。
《离魂》是《牡丹亭》中的一折,写的是官宦之女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梦中相遇。梦醒后杜丽娘不忘梦情,后因思念过度,抑郁成病。最后药石无治而死。《离魂》既然预示着黛玉之死,想来黛玉最后也会因思念宝玉而抑郁而泪尽而亡,以证"还泪》之说。
元妃省亲所点四出戏,都是为后文伏笔,可是一直到前80回结束,依然不见呼应,可见,《红楼梦》一书"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的说法不虚。
元宵节元妃省亲,总共点了四出戏。据脂砚斋评语,这四出戏,大有深意。
第一出戏,《豪宴》,“《一捧雪》,伏贾家之败”。这出戏主要讲了严士藩陷害富豪莫怀古,想将其玉环“一捧雪”占为己有,从而导致莫怀古家破人亡之事。
《豪宴》讲了严士藩为莫怀古接风洗尘,莫怀古为其推荐了自己的好友汤勤,却必没想到他后来陷害自己。这出《豪宴》,说明了贾府后来被奸人陷害,导致了最终的败落。
第二出戏,《乞巧》,“《长生殿》,伏元妃之死”。这出戏主要讲了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七月七日这天在长生殿为爱宣誓,祈求天长地久。却没想到,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之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而为贾府带来“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的元妃,终究死于宫廷争斗之中,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第三出戏,《仙缘》,“《邯郸梦》,伏甄宝玉送玉”。这出戏,主要就是讲的“黄粱美梦”。卢生被吕洞宾点化,在梦中经历了一番富贵人生,并取得富家小姐,恩恩爱爱。
梦醒后,才发现炉子上的黄粱还没有蒸熟。这个说是伏甄宝玉送玉,有些牵强。这更像是说宝玉来人间这温柔富贵乡走一遭,也不过是一场黄粱美梦。
第四出戏,《离魂》,“《牡丹亭》,伏林黛玉之死”。这出戏众所周知,杜丽娘因为游园而春心萌动,梦到了自己的爱人柳梦梅,求而不得而一病不起,因为相思而病亡。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这正如黛玉,为情而活之人,终究因为眼泪流尽,而在潇湘馆香消玉殒。
《红楼梦》与其他小说最大的不同是,其他书最后揭示人物和故事的结局,《红楼梦》早早就暗示了人物和故事的结局,然而我们就是找不到人物和故事的结局。因为《红楼梦》没有结局,其结局原稿遗失了。
《红楼梦》里埋藏着许多秘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元春点戏就隐藏了许多秘密,揭示了人物的结局。
《红楼梦》中元春省亲一共点了四出戏,而每一出戏,都是一种暗示。埋伏着许多秘密。脂砚斋这样点评: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关于这四出戏的解释,许多名家都给出了答案,润杨完全赞成,在此不再赘言重复,只说说润杨自己的小看法。
第一出戏,《豪宴》之《一捧雪》伏贾家之败
贾府本来是一场豪门盛宴,“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然而就在这鼎盛之时,薛家来了,他们住在贾府,成为贾府身上的蛀虫和攀援的凌霄花。借着贾府的高枝炫耀自己,保存自己。
王夫人相中了薛宝钗,把薛宝钗当作宝贝一样捧在手里,非要让宝玉娶宝钗。以为这样就能成就什么金玉良缘,两家互惠互利。其实呢,所谓的宝贝不过是假象,是害人的东西。无论多珍贵的雪雕,无论多么漂亮的雪雕,都见不得阳光,见光就死,就会融化。
王夫人以为手中的一捧雪珍贵无比,却是害人害己的东西。贾府因此而败落。王夫人因此而失去了儿子贾宝玉。
第二出戏,《乞巧》之《长生殿》伏元妃之死
元春就是杨贵妃,杨贵妃虽然与唐玄宗,曾经在长生殿祈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是在生死关头,唐玄宗为保护自己还是赐死了杨贵妃。杨贵妃被白绫缢死。
杨贵妃的结局就是元春的结局。元春的判词里,她背着弓,弓上挂着香橼。就是暗示她被弓弦绞死。
第三出《仙缘》之《邯郸梦》伏甄宝玉送玉
《仙缘》,是明代汤显祖作品。故事梗概是吕洞宾让卢生做了个黄粱梦后,将其带至仙境。在仙境,诸神仙将卢生梦中之事一一点醒,告知其方才经历的一番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
脂批说是伏甄宝玉送玉。那么在佚稿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丢了,甄宝玉捡到送还给了贾宝玉。贾宝玉得到玉后,做了一个梦,明白了目前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还泪的劫数。当前的富贵荣华,爱恨情痴最终不过一场梦而已。梦醒后,贾宝玉撒手悬崖,出家为僧。
第四出《离魂》之《牡丹亭》伏黛玉死。
《离魂》,同样是汤显祖作品。杜丽娘因未能如愿与意中人柳梦梅结合,相思成疾,最后香消玉殒。
林黛玉与贾宝玉相爱,可是最终他们的爱情还是镜花水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林黛玉依然想着宝玉,念着宝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最后泪尽而逝。
结论
元春省亲本来是热闹的盛会,可是因为这几出戏奠定了贾府的悲剧结局和主要人物元春、宝玉和黛玉的人生轨迹。
正如《红楼梦》第一回所云:“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点戏、看戏,是《红楼梦》中的居家日常。有客上门要点戏,过生日摆宴席要点戏,过年元宵更是少不了戏,就连贾宝玉在怡红院请客,也少不了芳官唱的曲,何况是元妃省亲这件大事?
《红楼梦》第18回,贾元春在元宵晚上省亲,游过大观园“与民同乐”点了4场戏,如此喜庆的日子,却在戏中暗藏着贾家腐朽败落的根源,寥寥数笔,似有还无,若隐若现。
元妃点的《豪宴》、《乞巧》、《仙缘》和《离魂》这四出戏究竟暗含什么秘密玄机?我们从戏曲内容中摸索:
1、《豪宴》:出自李渔的《一捧雪》,脂砚斋评:暗伏贾家之败。
这出戏讲的是明代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蕃,觊觎莫怀古家中的玉杯“一捧雪”,开口索要只得到复制品,恼羞成怒将莫家害得家破人亡的故事。
《豪宴》只是其中一折子,演的是莫怀古到京城补官,前去拜谒严世蕃,并将自己的门客汤勤推荐给严世蕃,三人一道喝酒看戏,戏名“中山狼”。暗喻汤勤后来为了往上爬不断出卖莫怀古,最终害死曾经的主人。
读过《红楼梦》的书友是否感觉似曾相识?譬如贾雨村是由贾政引荐托关系候补的金陵知府,后来贾家败落抄家也离不开他的运作。帮助薛蟠脱罪其实暗地离留下了隐患,帮助贾赦谋得石呆子家传的古扇,弄得别人家破人亡,也是贾雨村动用手中的权力。
用汤勤暗指贾雨村,为达目的滥用权力,今日操控石呆子的生死,明日就可以反噬主人。《豪宴》像是现实的一幕大戏,风风光光其乐融融,背后埋伏的凶险随时可能到来。
2、《乞巧》:出自洪升的《长生殿》,脂砚斋评:暗伏元妃之死。
这出戏讲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长生殿中杨贵妃跪拜乞巧,唐明皇指天盟誓:愿与杨玉环生生世世结为夫妻,永不相负。
然而幸福日子太过短暂,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明皇携杨贵妃逃往蜀道西川,在马嵬坡下被逼下令缢死心爱的女子。
杨贵妃的身份影射的就是贤德妃贾元春,曹雪芹的判词是这样写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其中的“荡悠悠”暗指元春是缢死的。虽然书中写的是暴毙而亡,然而居于深宫具体如何又有谁知道?那只是对贾府的交待。
3、《仙缘》:出自汤显祖的《邯郸记》,脂砚斋评:暗伏甄宝玉送玉。
这出戏讲的是吕洞宾下凡渡卢生成仙,为何仙姑扫花的故事。卢生在梦中遭逢大富大贵,位极人臣,却遭奸人所害,被贬云南荒芜之地,惊醒才发现是黄粱一梦,顿悟入道成仙。
甄宝玉送玉这件事,在前80回并未出现过,或许是曹雪芹的未竟之语,也可能是遗失了版本。总之,从戏目上看,大抵是与宝玉顿悟出家有关。
红楼一场梦,点醒梦中人,有甄宝玉在侧,宝玉梦为“贾”,终有醒悟的一天。
4、《离魂》: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脂砚斋评:暗伏黛玉之死。
这出戏讲的是杜丽娘于中秋之夜思念成疾,秋寒入体,芳魂永逝,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藏在太湖石底下,柳梦梅机缘巧合之下得到杜丽娘的画像,与其重新相会团圆的故事。
林黛玉写过的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在别人团聚的日子里自己独自伤神,在夜晚孤独离世。杜丽娘的病、杜丽娘的死,全是林黛玉生命的写照。
戏文里有句唱词“颦有为颦,笑有为笑。不颦不笑,哀哉年少。”贾宝玉给黛玉取的字“颦颦”(皱着眉头的样子);“哀哉年少”,黛玉离世时还不到18岁吧?探春远嫁,惜春青灯常伴古佛,只有黛玉最符合。
最后,因为元春喜欢龄官,贾蔷另外点了《游园》、《惊梦》两出戏,却被龄官拒绝了,另外唱了《相约》、《相骂》两出。
我认为这两出戏借贾蔷之口也是有玄机的,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身处尔虞我诈的宫廷,贾元春应是比贾家任何人都看得明白,这场富贵美梦只是镜花水月。
而龄官的拒绝恰恰代表了贾府老少深陷美梦不愿意醒来的心情,龄官借戏文中小丫头芸香和老夫人对骂的情节来表达,就算是地位卑微之人,也可以活得精彩出色,也有聪明伶俐!换个角度看,未尝不是对封建社会底层的反抗?
整部《红楼梦》,元春省亲的地位是重中之重,元春点戏暗藏四大伏笔,关联全局,处处有迹可循,这也是这本奇书引人入胜之处,值得反复咀嚼。
一千人读红楼有一千种想法,欢迎发表不同意见。
元妃省亲时,点了出戏是《一捧雪》中的《豪宴》,脂砚斋因此批道,“《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元妃省亲”,无论是元妃还是贾府,都视作一件泼天的喜事、大事。贾府甚至为此特意建造了一座“省亲别墅”———大观园。大观园占地“三里半大”,且极“豪华”,“天上人间诸景备”,连元妃都“暗暗叹息奢华过费”了(《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在“元妃省亲”时,高潮部分就是贾氏族人簇拥着元妃来看自家戏班子的演出。开戏之前,自然要由元妃首先“点戏”。元妃“点”的第一出戏是《豪宴》。这“豪宴”二字,从字面上看,就是“豪华宴席”的意思,倒挺对情对景,符合氛围。殊不知,《豪宴》是李玉剧作《一捧雪》中的一折,《一捧雪》写的是有个叫莫怀古的官宦,遭人陷害,最后落得个家破人亡的悲剧故事。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代戏曲中,欢乐团圆的戏本多得很,好端端的元妃怎么偏就点了这么一出败兴的戏呢?深知《红楼梦》创作内情的脂砚斋,生怕读者粗心大意忽略了这个细节,便在此处特意加上了一个旁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元妃点戏”给读者的另一个警示,就是《一捧雪》这出戏本身。《一捧雪》写的其实是一个大冤案。用《一捧雪》中莫成的话说,就是“天般恨,海样冤”。
我们认为曹雪芹虚构元妃这个人物,就是影射对曹家三代织造百般照应的康熙皇帝。康熙主宰着曹家的兴衰命运。如果曹雪芹参考着江宁织造曹家三代人的故事来写《红楼梦》中贾府的兴衰,曹雪芹是绕不开康熙和曹家的关系的。
且看元春的判图及词曲,图上画着一张弓,谐音“宫”,还画着“香橼”,谐音“元”。“宫”是皇宫无疑,“元”字意解为“第一”或“首”字。这幅图解为皇宫中的第一人或皇宫中为首的人。她元妃可就称不上宫中第一或宫中为首了。这是暗示性很强的一张图。
(关于“元妃这个人物其实是影射康熙”这一点,胡文彬先生在给笔者的信中写道:元字是“玄”的避讳字,如“玄烨”,一是可去“玄”字最后一点,一是可用“元”字代,如玄武湖改为元武湖,即为避讳,按你的思路,元即指康熙帝玄烨之玄。我以为顺理成章。)
为了躲避文字狱,比起正副册其他女子的画页,这张图更隐晦。再看其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用“二十年来”辨什么是非?难道辨的是《红楼梦》中贾府的是非?
其实贾府的是非一目了然,用脂砚斋的话说,就是“招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即是败家的根本”,用得着二十年吗?不通之至!如果参照元妃点的《一捧雪》,似乎可以做些联想,莫家的败落是个大冤案,有着大委屈,曹家的败落也是个大冤案,也有着大委屈。
什么“是非”如此难辨?如果曹雪芹写书参照了曹家的史实,显然辨的是“冤情”,而不是“是非”。可是曹雪芹敢写“二十年来辨冤情”吗?肯定不敢!“利用小说反党”那还了得!我们认为,曹雪芹所说的“二十年来”,大体是指雍正五年(1727年)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这段时间。雍正五年曹家被抄,直到乾隆十二年前后,曹家的许多事情曹雪芹才彻底弄明白了,于是曹雪芹在明义所见的《红楼梦》的基础上,融进了“元妃省亲”等一系列故事(明义咏《红楼梦》的二十首诗没有“省亲”内容),写成了而今的《红楼梦》。
明义所见《红楼梦》书稿,是曹雪芹记述少年时的友谊和爱情启蒙的“叙情”故事,待融进了更多的故事内容之后,《红楼梦》才有了它的另一条主线———“辩冤”。
“叙情”和“辩冤”两条主线,融合得天衣无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费去了大文豪十年心血,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红楼梦》才算有了定稿。这就是我们有幸能看到的“甲戌本”。
如此看来,元春判词的大意是:曹家有三代人在江宁织造任上(三春:曹玺,曹寅,曹颙、曹頫),正当康熙盛世,像榴花一样红火过,到了第三代,即曹颙、曹頫在织造任上时(时为康熙五十一年至康熙六十一年),并没有做出什么业绩,比起祖辈、父辈来,显然有很大的距离,但也得到了“老主子”的百般呵护。可是到了“虎兔相逢”之时,好景将终,厄运降临。由此我们认为,正册上元春的图画,是在影射康熙,《红楼梦曲·恨无常》表面上是指元妃,实际上是影射曹家六十年织造的史实。
影射必然是朦胧的,模糊的,隐晦的,暗示的。在此不妨浅释一下这曲子,“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就是在说康熙开创了太平盛世,正当此荣华正好之时,有限的寿命走到了尽头,所管理的天下万事也已顾不上了,只能在荡悠悠的梦境中,到路远山高的江宁寻告“吾家老人”,“须要退步抽身早”。
当然,这是作者的想象,或者说这是作者的一厢情愿。文学中的想象可以是天马行空的,但文学中的想象,是借助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情节来体现作者创作主旨的。
艺术就是这样: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有时很难分清,何况在严酷的文字狱下,曹雪芹不得不用暗示和影射的办法表白心声,抒发块垒。这就是戚蓼生在《红楼梦》序中所说的,“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这是曹雪芹独创的手法,也正是《红楼梦》文字的魅力之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神神秘秘,但曹雪芹绝不是故弄玄虚,而是自有苦衷。
对于这一点,脂砚斋深为了解。在康熙驾崩后,宫廷、社会,谣言四起,说康熙是被人谋杀的,甚至具体到喝了一碗人参汤中毒而死。康熙究竟是怎样死的,似乎谁也说不大清。就在《恨无常》这首曲子旁边,脂砚斋批了“悲险之至”四个字。当事人就是有千般憾事,百种愁肠,也只能化作“悲险”二字。那是无法言说的。
《石头记》中的《长生殿》不是清朝人洪升写的,《续琵琶记》也不是清朝人曹寅写的。
明末福建福州人徐兴公(1570-1642)写作了《金瓶梅》、《石头记》(红楼梦)、“三言”、《情史》,还有可能写了 《西游记》、《醒世姻缘传》、《新列国志》、《石点头》、《西湖二集》、《二刻醒世恒言》等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连环杀手。
《石头记》中提到的戏曲作品
古人演出戏曲追求新鲜感,除了长盛不衰的经典剧目,就是一定要演出最新的剧目,由此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石头记》的创作时间。《石头记》中演出的剧目,最晚是明末就已经出现的,完全没有清朝的新剧目,说明《石头记》写作于明末。
《石头记》中提到的戏曲作品很多,需要重点注意两出。《西楼记》和《长生殿》
《长生殿》,作者白朴(1226-约1306)。
《石头记》演出《长生殿》乞巧一出。
清代洪升《长生殿》共五十出,其中并没有“乞巧”这一出。可见《石头记》演出的《长生殿》不是所作,而是元代白朴所作《长生殿》,其中有“乞巧”这一出。洪升写作《石头记》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白蛇记》,作者白朴(1226-约1306)。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1260-1336)。
《负荆请罪》,作者康进之,元代戏曲作家。
《琵琶记》,作者高明(约1305-约1371)。
《浣纱记》,作者梁辰鱼(约1521-1594)。
《八义记》,作者徐元(约1596前后在世)。
《邯郸梦》仙缘,作者是汤显祖(1550-1616),写于1601年。
《牡丹亭》离魂,作者是汤显祖,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
《玉簪记》,作者高濂。生活于万历(1573-1620)年前后。
《南柯梦》,作者是汤显祖。
《红拂记》,作者张凤翼,徐兴公的朋友。
《祝发记》,作者张凤翼。
《钗钏记》,作者月榭主人,约万历十年前后在世。
《西厢记》,作者李日华(1565-1635)
《虎囊弹》,作者邱园,又一说朱佐朝(约1644前后在世)作。
《九莲灯》,作者朱佐朝(约1644前后在世)。
《西楼记》,作者袁于令(1592-1672)。写作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袁于令时年十九岁。
《石头记》中提到《西楼记》的改编本《楚江情》。袁于令曾经印刷《心史》,专程前来福州送给曹学佺,新兴公当然也知道这件事。
《一捧雪》豪宴。作者是李玉,约生于明万历末(1610~1670),卒于清康熙十年(1671)以后。有崇祯刊本。
《双官诰》,作者陈二白,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字于令,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满窗笏》,作者范希哲,明末清初。
《荆钗记》,作者柯丹邱。生平不详。仅明代张大复《寒山堂曲谱》 卷前的《谱选古今散曲传奇集总目》中,在《荆钗记》剧下, 注称作者为“吴门学究敬先书会柯丹邱”。
《续琵琶》不是曹寅写的
曹学佺对于戏曲的高明见解,在《石头记》中通过薛宝钗和贾母口中表达出来。
《石头记》第五十四回: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
徐兴公《红雨楼书目·传奇类》著录了《续琵琶胡笳记》,未载作者名氏,应该就是曹学佺说的这个《续琵琶》。
原因是当时有一个枇杷不是此琵琶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莫廷韩。徐兴公和朋友姚旅、冯梦龙都知道这个故事,徐兴公写到戏曲中是理所当然的。
《续琵琶胡笳记》第一出开场:千古是非谁定,人情颠倒堪嗟,琵琶不是这琵琶,到底有关风化。
徐兴公《笔精》枇杷:吴中友人尝言,莫云卿笑同时用琵琶作枇杷诗云:枇杷不是这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然枇杷作琵琶,见刘熙《释名》,亦可通用,云卿未之考耳。
姚旅《露书》:沈生予谓有送枇杷与一令者,错写作「琵琶」,令笑,口号曰:「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适有客在坐,足之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令大叹赏。或以为屠长卿、莫云卿事,恐借名耳。
冯梦龙《古今谭概》琵琶果:莫廷韩过袁太冲家,见桌上有帖,写“琵琶四斤”,相与大笑。适屠赤水至,而笑容未了,即问其故。屠亦笑曰:“枇杷不是此琵琶。”袁曰:“只为当年识字差。”莫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屠赏极,遂广为延誉。
由此可知,徐兴公和曹学佺看到的《续琵琶胡笳记》,就是徐兴公《红雨楼书目·传奇类》著录的《续琵琶胡笳记》,就是保存至今的《续琵琶》。
《续琵琶胡笳记》可能是徐兴公或者曹学佺写的,就算不是他们写的,既然徐兴公和曹学佺都看到,而且徐兴公收入书目,就不可能是一百年后的曹寅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