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如何评价李世民?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0关键词:李世民

如何评价李世民?

点赞1、章丘市 网友:逩西化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白了,这就是将人斩成肉酱的意思。

菹醢zū hǎi,主要是汉代之前的事情。

春秋战国和秦代,还是封建王朝的雏形,国家保留很多野蛮时代的刑罚。

所谓菹醢,就是将人杀死后,将尸体斩成肉酱示众。

大家都看过电视剧封神榜吧。风骚的妲己勾引英俊帅哥伯邑考,但没有成功(萨沙个人认为伯邑考可能是基佬)。

恼羞成怒下,妲己向纣王诬告,说伯邑考试图强奸她。

这还了得?纣王大怒,用最残酷的刑罚处决了伯邑考。

伯邑考被乱刀剁成肉酱!

这还不算,纣王下令将伯邑考的肉酱做成汤,送给他的父亲周文王吃。

这就是菹醢了。

菹醢主要是示众的意思,类似于明代剥皮酷刑。

汉代之前,菹醢主要用于犯有大罪的人,比如谋反之类。

死于菹醢的人,还真不少。

据《礼记·檀弓》,孔子的爱徒子路,就在卫国被杀,刑罚就是菹醢。

为啥?子路参加了卫国君主的政变活动,但失败了。

这种人,当然都不得好死。

子路被斩成肉酱后,扔在大路上示众。

孔子得知消息后,马上派弟子将肉酱掩埋。

菹醢这种酷刑,到了汉代初期就被吕后废除,因为这玩意过于残忍。

但吕后之前,刘邦却多次使用。

比如有人控告梁王彭越谋反,刘邦不但诛了他的3族,还将彭越杀死,首级悬挂始终,尸体斩成肉酱。

刘邦为了恐吓其他军头,将彭越的肉酱四处传阅。

肉酱传到淮南王英布,久经战争的英布也极为惊恐。他认为自己迟早也是成为肉酱的下场,开始集结军队,随后发动叛乱。

汉代以后,表面上菹醢是废除了,但战乱时期却频繁出现。

点赞2、丹东市 网友:永不分离

最近一首歌《生僻字》很火,帮助我们认识了不少少用而又难写,难记的字。题主所问的这个酷刑“菹醢”二字(音:租海),是一种起源于夏桀,商纣时期的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相传历史上第一名相龙逢善于直谏,在93岁的时候劝夏桀勤政,被处以“菹醢”之刑罚。商朝时期的比干,梅伯也有被以“菹醢”刑罚处死的记载。一说梅伯被炮烙,比干被挖心。

“菹”本来意思是水草沼泽之地,后来与腌菜联系。后来古人将自己田猎之地叫做“菹”。“菹”与田猎,肉食状态相联系起来慢慢有了肉酱的意思。“醢”本意就是腌肉,肉酱,就是一个用手在瓶子腌肉的形象。古代“菹醢”指将人剁成肉酱,这个刑罚名字也叫“醢刑”。到了后来的记载中这个刑罚逐渐消失在记载中,随着闻名的提高,这种酷刑实在太残忍。

在《封神演义》中妲己倾慕西伯侯长子伯邑考的美貌 。但是伯邑考为人正直,不被妲己魅惑。妲己一气之下建议纣王将其剁成肉酱,制作成肉丸给西伯侯吃。西伯侯吃下肉丸,回到西岐成后,将吃下的儿子的肉吐出,变成了兔子,相传这就是月宫中嫦娥的兔子。最后伯邑考被姜子牙封神,为紫薇大帝。伯邑考所遭受的酷刑就是“菹醢”。

汉魏以前历史上也有名人被处以“菹醢”孔门十哲中,政事科有子路。子路就是仲由在卫国官居要职。子路为人耿直,曾经瞧不起孔子,多次给孔子找麻烦,后来在孔子的引导下成为门生,追随孔子周游列国,保护孔子安全。卫国内乱,父子争权,子路最后被卫灵公之子杀害,剁成“肉酱”。汉朝时,帮助刘邦打天下的汉初三大将淮阴王韩信,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都被刘邦杀害。其中梁王彭越记载中有说被枭首,有说刘邦将其处以“菹醢”。《汉书》记载说刘邦把彭越剁成肉酱,将其送往各个诸侯王处,给诸侯王警示,尤其是九江王英布。

这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实在令人发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严酷刑法,让人不寒而栗,让人唾弃。


文/红雨说历史

点赞3、铁岭市 网友:Lv柔情

唐太宗李世民是非常敢做敢为的政治家 ,军事家,又一次把华夏国家变成统一强大的帝国世界的人。

干事风格,用人手段,御将方法,都与前与众不同。更有为了权力 不顾一切屠杀兄弟的血腥的事实。

应该说是唐朝历史皇帝中最为政治上成熟人的皇帝。更是思想上超前开明的皇帝。他勇敢地创造在河南朔方之保全原有的部落,仍由酋长治理,维持原有的风俗习惯,仍以畜牧业生产为主。

征服的首领,他也合理得到任用,安置。使突厥人长住进长安城,汉蕃和睦相处,亲热非凡。创造民族大团结新局面,对巩固边疆起了很大作用,

更有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妹妹衡阳公主嫁突厥的阿史那杜尔,九江公主嫁突厥酋长执失恩力,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诺易钵。和亲政策使中央集权巩固提高,是古之从未有过开明政治家。

在军事上征服多少君主,开疆拓土,使华夏故土巨大无比,战绩辉煌,创造使中华民族在世界骄傲无比的时代,李世民是伟大的皇帝。

点赞4、鄂尔多斯市 网友:共清欢

先说一下“菹醢”读音为[zū hǎi],我国古代酷刑之一,又称醢刑。相传由商纣王发明创造,用来对付当时不听商王室号令的诸侯。




商周以前,很多酷刑的基本原则都离不开烧、烤、蒸、煮,大部分都是都围绕着口腹之欲展开。比如炮烙;在炭火之上放铜柱,铜柱之上抹油,让犯人在上行走,等同于烧烤。再有烹杀;把犯人投入大锅中煮熟。另外还有脯刑,杀死犯人后,晒足多少天,变成肉干儿。

既然同为商朝时期发明的酷刑,菹醢同样也离不开口腹之欲的原则。行刑方式是将犯人剁成肉酱,有的甚至还煮成肉羹。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封神演义》中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



演义中,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当时伯邑考在朝歌做人质。伯邑考为了营救父亲,带了很多奇珍异宝献给纣王,结果当时妲己在场,看中了伯邑考的美貌,所以想勾引伯邑考。伯邑考当时誓死不从,并且严厉斥责妲己。

妲己受辱后,向纣王诬告伯邑考对自己图谋不轨。于是纣王大怒,下令对伯邑考施菹醢之刑,随即伯邑考被剁成肉酱。后来妲己还是不解气,把伯邑考做成了肉羹让周文王吃下去,另有一种说法是做成了肉丸子。



史料中有真实记载的受菹醢刑罚的人非常多。其中比较著名的人物就是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彭越。

彭越出身不高,而且曾经还做过强盗,不过随着秦末农民起义,彭越也逐渐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势力。后来彭越在楚汉之争中协助刘邦抗衡项羽,在垓下之战结束后,被刘邦封为梁王。

公元前197年,陈豨造反,刘邦命令彭越出兵援助,当时彭越抱病在身,所以派了其他将领带兵援助刘邦。刘邦感觉彭越在敷衍自己,所以派人责备彭越。



此时的刘邦已经开始了清除异姓王的战争,所以彭越非常害怕。后来手下有人建议彭越谋反,拼一次,结果彭越并没有同意,并且认为留下这个人迟早会惹祸上身,打算杀掉他。后来此人找到刘邦,诬告彭越谋反,刘邦将彭越流放蜀地。

彭越被流放的路上碰到了吕雉,向吕雉哭诉绝对没有造反之心,吕雉又将彭越带回都城。并且对刘邦说,流放彭越去蜀地是放虎归山,迟早召来祸患。最终刘邦下令将彭越剁成了肉酱,并且把彭越的肉酱分给各个诸侯。传到了九江王英布处,英布因为害怕,所以起兵造反了。

点赞5、资阳市 网友:与时俱进

历史上的刑罚各种各样,“凌迟”、“腰斩”、“车裂”我们都是经常在书上看到过的,或在一些讲座里听见过。但有些刑罚,我们听都没听过,见也丝毫没见过。

比如,“菹醢”这个刑罚?是不是没见过?

“菹醢”这个刑罚很残酷,孔子的一个学生被处以这种刑罚

“菹醢”念“zū hǎi”,是一个及其残酷的刑罚,但不是一般犯人能“受到”的,只有相关机构认为是罪大恶极之人,才有可能被处以这种刑罚。

“菹醢”这个刑罚,是将人杀死后,剁成肉酱。想想,这个当事人多招人恨啊!

《论语》里,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个名字,那就是子路,这是孔子“很有名气的一个学生”。因为子路走的是仕途,晚年在卫国当官。当得是什么官呢?大夫孔俚的大总管。

有一天,孔俚的母亲伯姬等人准备废了卫出公,扶持蒯聩(伯姬之弟)为君。于是,强行安排孔俚去杀卫出公。孔俚人还没到,不知道消息怎么泄露了,卫出公提前跑了。这可气坏了蒯聩,准备收拾孔俚。子路听到这个消息后,赶快跑了去。自己的“主人”要被处理了,说啥都要去救啊!

见到蒯聩后,子路义正辞严地为自己的“主人”辩解,希望能够从轻处理。但是篡位者蒯聩正火着呢,于是叫人一把将子路的帽子打到了地下。子路拿起地上的帽子,戴好之后,大声说道:“头可断,帽子不能丢。”

这下,把蒯聩彻底激怒了,让你装,上“菹醢”刑罚,剁成肉酱。

呜呼!就这样,子路被剁成了肉酱,估计都可以包包子了。据说,子路是有武功的,但在这里没看出来有任何的反抗,也许是老了的缘故吧!(63岁了)

子路死后,孔子让人把肉酱用布盖住了,毕竟是“孔门十哲”,放一堆肉在那里,实在难看。

“菹醢”其实就是统治阶级威慑百姓的“刑罚工具”

“菹醢”是个残酷的刑罚,它不仅让受刑的人失去生命,更重要的是,它让活着的人们对“统治阶级”产生恐惧,进而老实听话。

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漠视,也是社会文明的堕落。有时候如果真是罪大恶极,还情有可原。但,像子路一样,只是因为多说了几句话,就被君主施以“菹醢”,这是绝对的滥用刑罚,用自己的一时情绪决定了他人的生命。

换一个角度来讲,子路死得也有一点亏,作为一个有一定社会名气的人,切忌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过高,无畏的死亡并不可取,为了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而献身的人,才是一种“崇高”。

这个刑罚在汉朝以后,基本就取缔了,除了三国时期偶尔出现这种刑罚外,再往后,没有“施行这种刑罚”的任何记载了。

有时间想来,生活在这个社会,还是我们的幸运。但,我们需要时刻告诉自己,珍惜当下。

点赞6、白城市 网友:夏沐兮

试回答本题:“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做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极为著名的,封建君主之一,唐太宗李世民,自然是做出了其独有的历史成就。

大唐王朝能够建立和巩固,和李世民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在历史上对唐太宗的最大的诟病,就是“玄武门之变”。这成为人们眼中,唐太宗非完美君主的最大缺憾——尽管这场政变是迫于无奈,才会发生的。

但是,唐太宗在执政以后,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之一,其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

①知人善任,国家大治。

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那个唐朝初建,国力未强的时代,如何迅速提高唐朝的实力、发展唐朝的经济、军事,使唐朝具备应对可能的内外挑战,就成了首要任务。

国家要发展,就必须要得到优秀的人才。而且还要能够将这些人才,摆到最适合于他们的位置上,而这就需要君主能够知人而善任——并不是每个封建帝王,都具备识人的眼光和用人的心胸与气度。

唐太宗李世民,是很善于识人、用人的,他所重用的大臣,多是有能力的贤臣。这些人才是促使初唐时期,朝政清明、国家大治,因而得以形成“贞观之治”的基础。

②虚怀纳谏,善于改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一个拥有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封建帝王来说,他们所拥有的生杀予夺、贵贱荣辱之权,足以使其膨胀。

许多帝王都因为权欲薰心,而一意孤行。更有甚者信奸不信忠,因此拒谏饰非便成为常态。但是这个致命的缺点,在唐太宗执政期间得到了有效的制约。

唐太宗的驾下不乏魏佂等诤臣,这些大臣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能够指出问题。他们的谏言对于匡政唐太宗的执政过失,起到了很好的镜鉴作用。唐太宗也因为能够虚心接受这些刺耳的忠言,而得以及时纠正执政失误之处,从而使唐朝的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之势。

③勤政爱民,缓和社会矛盾。

唐太宗执政以后,不仅勤于政务,而且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也做到了“爱民”——当然,这个爱民是相对于许多王朝的不爱民而讲的。

做为封建帝王,唐太宗也不可能违背本阶级的利益,或者损害他所代表的官僚及地主阶级的利益,转而去维护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却从自己亲身经历并参予的,推翻隋朝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从而在政策上注意减缓社会矛盾,尽量不做过于伤及民力、民心的事儿。从而维持了初唐时期的社会稳定,为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④开拓疆域,消除或遏制边疆威胁。

唐朝是一个外向开拓型封建王朝——至少在“安史之乱”前是这样的。唐太宗执政时期,唐王朝要面对来自周边的部族力量的威胁。

北方有突厥、东北方有高句丽。这些力量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唐朝边疆的稳定与安全。唐太宗李世民消除了突厥及其他部族势力的挑战。

并对高句丽发动了讨伐,虽然并没有收其全功,却也起到了遏止其势力恶性膨胀的作用。并为以后在唐高宗时期,佂服这个势力集团打下了基础。唐太宗对于其他如吐蕃等挑战势力的压制,也有许多成就。

⑤崇尚节俭,不尚奢华。

唐太宗有鉴于隋炀帝杨广,因为依恃隋朝国力强大而穷奢极欲,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择手段,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因为人心丧尽而导致亡国的教训。

因此在其执政以后,尽力克制自己的私心私欲,尽量将自己的享用,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对过于奢侈或是过于透支国力、民力的享受,尽可能予以避免。

而这也不是所有的,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都能做到的——对于“家天下”的皇帝来说,国就是家,家就是国。因此随心所欲,是皇权的特色,也是皇帝的常见行为。但唐太宗能够克制自己,尽量不滥用权力,还是比较难能可贵的。

综上:做为封建帝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尽管也有着不足之处。但是就其执政成就而言,还是比较有作为的,也因此堪称可以位列,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史上的少数“明君”之一。

点赞7、北海市 网友:三无先森

按照使书所学,我个人看,李世民,建立唐朝不是他有多么大的才华,是家族造就他走入权位。谁说唐朝走向辉煌,这也是当时华夏人类文明进步所发辉的,不是李世民个人所代表的。

点赞8、莆田市 网友:心更冷。

开国皇帝都属明君,谢邀请!


点赞9、三明市 网友:与月相惜

李世民玄武门事变之后,得到皇位,虽然这个皇位来的不太地道,但不可否认,他是李渊最有能力的儿子。上位后,没有像一些皇帝一样为了巩固皇权大开杀戒,滥杀功臣。而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开创了大唐盛世。

李世民重视人才,可以虚心听取魏征、房玄龄等谏臣的意见,以文治国,推行节约,让百姓休养生息,使隋朝之后的大唐国泰民安,让中国古代社会的综合国力达到鼎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很高。

在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上,李世民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边疆稳定。在西域设置了管辖的行政和军事机构,能综合管理少数民族。

大力推广科举制度,在人才任用上有了很大的选择。李世民十分爱惜人才,扩充国学,大力培养人才,包容宗教发展。此外,还减轻农民徭役和赋税,使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千古一帝。

点赞10、商洛市 网友:安洛篱ゐ

我觉得,李世民是一位优秀卓越的帝王,他以自己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历史上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李世民的一生中,也犯过一些迷信丹药、奢侈浪费、干预史官等等的错误。不过总体上瑕不掩瑜,李世民是一位非常开明有作为的君主。

纵观李世民的优点,主要有如下方面:

  1. 不拘一格降人才,完善科举制度。在使用人才方面,李世民基本上都能够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他非常善于发现人才,而且也能够鉴别人才优劣量才使用,他充分的认识到了君王如石、良臣如匠、君臣和谐搭配方有美玉问世的道理,对于朝臣的积极进言也能够豁达采纳。李世民还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教育,当时全国的学校都非常繁盛,科举制度也越来越规范公平,光是进士科的取仕,就为朝廷提供了很多优秀人才,在李世民的宏扬和鼓励下,唐代的书法、佛学、经济、文学、艺术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2. 善用制度来管理国家。李世民在治国方面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影响国家政策的重要法规,必须由门下省审查部署后方可发布生效,君王也不得随便干涉;李世民还专门制定不可妄杀的法令,他规定死刑需多重复审批准后方可执行,公元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而公元632年,李世民还特别恩准290个死刑犯回家过年、待秋后再回来服刑,结果所有死刑犯都准时回归无一人逃亡。

  3. 开拓大唐王朝的疆土。李世民的一生,除了对高句丽战争上没有获得战略性胜利外,其余对周边区域的军事行动都取得了辉煌胜利,比如唐朝在对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部的平定过程中,李世民都用最快的速度平定,有效的拓展了大唐的疆域。在这些战争中,大唐军队的战斗力、整体战略部署、用人选将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表现,这跟李世民雄才大略的战略眼光是分不开的。通过李世民执政时期的人才结构可以看出,仅贞观一朝涌现的杰出将领和著名宰相,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都占有相当多的比例。

  4. 施行四海一统的民族政策。李世民在对外的军事行动中,采取怀柔、包容的民族政策,周边的民族只要诚心归附唐朝,李世民对他们就像唐朝国民一样对待,给予生活上物质上的帮扶,所以深得周边民族的尊重和爱戴,因此李世民也被周边民族亲切的称为“天可汗”。而正是李世民博大的胸怀,让唐朝建立了一支多民族混合编队,而那些著名的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等等,都是从少数民族中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这大大强化了唐朝的军事实力。

  5. 李世民也特别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他对待贪官不是一味的杀戮,而是建立一支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加强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并且重视从寒门中选取朝廷官员,当时朝廷中不少大臣比如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都是家境贫寒的出身;再加上良好社会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引导,及时有效的预防了官员的贪腐问题,绝大多数官员都能够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另外,李世民执政前期,非常注重节俭,与民休养生息,当时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朴素求实的作风。


而随着唐朝的繁荣和发展,李世民身上或多或少也表现了一些缺点,比如他对于纳谏方面,不如之前那样的从善如流,从公元636年开始,魏征就发现了他有“渐恶直言”的表现,也因此李世民在执政方面就犯下了一些错误。

  • 在征伐高句丽的军事过程中,虽然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李世民偏偏听不进臣下的意见,以至于最后劳民伤财无功而返。到了李世民执政后期,奢侈作风有所增加,特别是对太子一味纵容,造成太子浪费严重,而李世民自己也开始大规模修建宫殿,这些行为,使李世民滋生了奢靡之风。

  • 李世民参与到史官的工作中去,影响了史官的公正性。按照朝廷制度,那些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论的史官,李世民是无权干涉的,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皇帝也必须尊守。但李世民作为一代名君,却犯了一个严重的历史错误,因为他对吏官记录的翻阅,一定程度上影响干预了史官直言的公正性。
  • 在民族政策方面,李世民过于纵容宽大,他不顾大臣魏征的劝阻,对归顺的游牧民族部落给予土地和物资的帮助,结果这些部落不思唐朝恩惠,反而野心越来越大最后还是发生了叛乱。而到了李世民晚年,由于身体不好,他也开始迷信上寻仙问药,曾经李世民还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到最后他也不免陷入这些骗局,而李世民52岁去世,一定程度上就跟服用方士练就的药丹有关系。

虽然李世民曾为争夺皇权发动过玄武门事变,他在执政后期也犯下了一些奢靡、迷信的错误,但总体而言,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丰功伟绩,理应受到人们的崇敬,正如筑东阳先生说的好:“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点赞11、泉州市 网友:烈火战神

感谢邀请。

唐太宗李世民从玄武门之变,成功挤掉太子李建成,顺手还把齐王李元吉一并收拾了,后更进一步,李渊很知趣地把太子之位传给李世民,不久后选择禅位,自己安静的养老去了,那么该怎么评价李世民呢?

首先,手段狠辣是他的错?

玄武门之变能亲手处理了自己的兄弟,可见李世民不是一位懦弱可欺的主,相反他是铁腕辣手之人,那么这是李世民的本性?不一定!太宗为人聪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节下士。李世民志向不小,懂得笼络人心,收纳人才,他靠的可不是一股狠劲,对外人不错的李世民为什么对自己的兄弟这么狠?因为他的父亲---李渊。为什么这么说,太子李建成立为太子后,李渊对李世民可以说是忽近忽远,按理说太子既立就应该树立其威信,但是太子却要对李世民下手,为什么?一定程度上李建成怕镇不住李世民,另外一方面也不排除李渊的默许,正是他的不作为,导致儿子们明争暗斗,最后是李世民胜利,但是李渊却失去了两位儿子,硬是把李世民说成心狠手辣之主,有失偏颇。

其次,李世民文治武功皆佳

李世民太宗时年十六,往应募。年纪轻轻就投身军旅,这和他的家世有关系,李渊毕竟是隋朝的重臣,而且还是亲戚关系,打战用功也是理所应当。在隋朝千疮百孔之时,其父亲李渊起兵了,可是粮草缺少,唐兵西,将至霍邑,会天久雨,粮且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李世民是怎么做的呢,太宗自南原驰下坂,分兵断其军为二,而出 其阵后,老生兵败走,遂斩之。进次泾阳,击胡贼刘鹞子,破之。在李渊打退堂鼓之时,是他的哭谏才有了李渊让他尝试的机会,最后唐兵攻长安,太 宗屯金城坊,攻其西北,遂克之。可见李唐江山的建立,李世民和所属将领居功至伟。

最后,李世民有一颗改革之心

隋朝从杨坚建立,到杨广的陨落,其王朝的建立犹如流星匆匆而过,李世民自然是知道隋朝亡的根源,就必然不允许前朝的陋习毒瘤在他李唐江山身上存在,贞观元年二月丁巳,诏 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 资送之;鳏夫六十、寡妇五十、妇人有子若守节者勿强。他立足于百姓的需求为福祉,作为前太子的幕僚,李世民还是比较珍视的,对于“骂人”的魏征,李世民大度让其大胆谏言,贞观三年二月戊寅,尚书右丞魏徵为秘书监,参预朝政。这份气度可不是长期能装下去的,可见李世民是对事不对人,正是他对前太子的幕僚都能重用的态度,那么天下仕子自然也会安心入朝为官,都抱着为民,为天下的胸怀,也才成就了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